序(给第十一次版的)
《觉者之言》的原版是以德文撰写。原文是依据佛教巴利文经藏中世尊的语言,择其精华,再依次序有系统化地把它编辑成书。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虽其原本的主要宗旨是要给有佛学基础的读者清楚地看出在多部经文的结构中都包含着真正简明的四圣谛\,就是:苦圣谛、苦之集圣谛、苦之灭圣谛及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从这本书中就可看出佛陀的教理都是朝向一个最终的目标,那就是:脱离痛苦。为此,在第一次出版的德文版中印有摘自《增支部》中的如下一段经文:
我教的不只是苦而已,
也教导摆脱苦的方法。
此书的原版是从巴利文经藏的五部经典中精选出来后翻译而成的,内容的分类和诠释是依据整体的连贯性编写。这本书原本为作者本身参阅多部经典时所记录下来的读经指南及参考本,可成为佛教学生可信赖的参考指南。在获取一个完整和清楚的整体面貌的过程中,此书有助于减轻他在研究各种巴利文经典时的工作。
这本书拥有很多佛教专门用语的定义及解说,同时也提供巴利文词句,因此,它也可以成为巴利文索引本,为研究佛教经典时可供参考的辅助资料。
此书于一九零六年发行德文初版后,接着在一九零七年发行了英文初版。这英文版随后共再版十次。
除了德文再版之外,此书也被翻译为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芬兰文、苏联文、日文、印度文、孟加拉国文和僧伽罗文(锡兰);译文中的巴利文曾以僧伽罗文编辑成书,也曾译成天城体并在印度出版。
这第十一次的再版已曾修订。
?ā?atiloka
序(第十四次版)
尊敬的著者寿终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九岁。发行此书的第十四版是为了纪念着者的第十年忌。
在他寿终之前,这本书已再版十二次,并在一九五九年发行第十三次版。
在发行此书的第十四次版的同时,也出版了以拉丁字母编辑的《觉者之言》(《BUDDHA VACANAM》),即此书的巴利文原文,以为研修巴利文的学生提供多一本巴利文参考书。
康提城(Kandy, Ceylon,),斯里兰卡。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
佛教出版协会
引言
1、佛陀-是巴利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者或觉悟的人士,是已故的印度圣人乔达摩的尊称。他发现了解脱的真理,并向这个世间宣告这个真理;此真理就是西洋人所认识的佛教。
公元前六世纪,他出生在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是一位统治释迦(Sakya)王国国王的公子,这个侯国处于现今尼泊尔疆界一带。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attha),族姓是乔达摩(Gotama)(梵文:Gautama)。二十九岁那年,他舍弃了皇家公子的生活,成为一位出家的修行者,为他之前所领悟的世间之苦寻找解脱之道。在六年的探索里,他曾经拜见好几位宗教导师,并在一段时期里自我摧残,实践没有带来任何成果的苦行,最终他在伽耶(Gayā)(现今的Buddh-Gayā)菩提树下圆满(sammā-sambodhi)了。接下来的四十五年,他孜孜不倦地说教及开导人们。这位为了世界的利益及快乐而出现的觉者,最终在八十岁时涅槃于拘尸那罗般(Kusinārā)。
佛陀不是神,不是先知,也不是神的化身,而是人中的无上士。他是靠着自己的精进才证得最终的解脱及获得圆满的智慧,因此是天神及人类举世无双的导师。他是一位救世主,但他只指导人们怎样去拯救他们自己,即是实际的遵随他的足迹及他指示的道至其终。他所证得的智慧及慈悲的和谐是尽善尽美的,并表达了整个世间及人类完美无暇的典型。
2、佛法是整体解脱的教育,由佛陀所发现、领悟及宣布的。它是以古巴利文留传下来,并保存于三藏\(Ti-Pi?aka)里,即:①律藏(Vinaya-Pi?aka),或寺院的规律;②经藏(Sutta-Pi?aka),其中包含了教理、诗节、故事等,而有关其教理皆完完全全的总结在四圣谛里;③论藏(Abhidhamma-Pi?aka)则以较严谨的系统及哲学的形式表达经藏里的佛理。
佛法不是启示的教理,而是对事物真相的领悟,并掌握其解脱之道的教理。四圣谛的教义是关系到客观存在事物的本性,而解脱是可通过个人精进地自净其意及洞察内心中获得。佛法提供了一个崇高但实际的道德规范,是洞察生命本质的剖析,是渊博深奥的哲学,是实用的思维之训练方法。简略地说,它是朝向解脱之道,一个即完整又圆满的指南。它不但能够解答心和道理的需求,同时也指出一条引导人们超越所有无益及破坏性(恶)的思想和行为之中道这全都包含在佛法里,并将永远拥有不受时间限制的号召力只要那个地方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去珍惜其教义的要旨。
3、僧伽-意译:僧团或团体,即比丘或出家团体,由佛陀所创办,现仍存在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及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市,且仍保持着本来的面貌。它与耆那教的出家团体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家团体。在佛陀的时代,最出名的徒弟有:舍利弗(Sāriputta),除了佛陀,他就是最理解佛法的人士;目犍连(Moggallāna),他是有最大神通的人士;阿难(Ananda),他是忠实的弟子,亦是佛陀随身的同伴;大迦叶(Mahā-Kassapa),为佛陀般涅槃后不久,在王舍城(Rājagaha)召开大集会的主席;阿那律(Anuruddha),他有天眼通及精通正念;罗侯罗(Rāhula)则是佛陀的亲生子。
僧团提供外在的体制,为所有想认真奉献自己的生命去领悟最高解脱的目标者提供不被世俗扰乱的有利条件。因此,当宗教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僧团就有其世间和不受时间限制的重要性。
三皈依
佛、法、僧被称为三宝\,是在于它们无上的清净,对佛教徒来说是世上最珍贵的对象。三宝\(ti-ratana)也是佛教徒的三归依\(ti-sara?a),他通过语言来表示信奉,或重申那个信奉,为接受它们为他的生命及思想的导师。
目前的三归依巴利文套语乃跟佛陀时代所应用的一样:
Buddha? sara?a? gacchāmi
Dhamma? sara?a? gacchāmi
Sa?gha? sara?a? gacchāmi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只要一个人重复朗诵这样简单的套语三次1,就等于宣布自己是个佛教徒了。
五戒
朗诵了三归依的套语之后,经常接下来持五戒。守持五戒是正命基本所需要的最低标准,并再进一步的朝向解脱之道去提升。
①Pā?ātipātā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杀生的戒条。
②Adinnādāna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偷盗的戒条。
③Kāmesumicchācārā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邪淫的戒条。
④Musāvādā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妄语的戒条。
⑤Surāmeraya-majja-pamāda??hā verama?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制止饮酒的戒条。
“量子纠缠”揭示一个事实,当两个相互关系的粒子,其中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即刻发生相应的变化。佛弟子呵护自己的“三皈体”,就要每天念三皈依,跟佛建
道了法师时间:2024-11-18
第二个问题:「既然说只要时时一心执持阿弥陀佛佛号,就能往生净土,又为何要受戒和修十善?」答:如果你果然一心执持名号,你可以不要修十善。为什么?你十善圆满了。你也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0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7大愿法师讲解妄语戒第四【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佛陀再“告诸比丘”,告诉、告诫诸比丘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8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1大愿法师讲解【若杀者,自同杀罪。】如果有杀这些动物,是按照前面的不杀生那一条来结罪。【杀已,取五钱肉,犯不可悔。复有七种:一、非己想,二、不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8
以戒为师,不要错过受五戒的机会 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就叫菩萨。本来只有削发人受菩萨戒,但因菩萨是自利利人的,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26
今天又是十余位同学小聚的日子。沿着石子小路,踏过溪上小桥,隐约中听到了熟悉的谈笑声,看来我是来晚了。进入包间,大家不约而同的看向我,异口同声笑道“说曹操曹操到“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25
佛门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本。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
佛学知识时间:2024-04-22
茗山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报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
皈依修学手册时间:2024-04-14
三下 十二 受三皈依的感化从前,韩国有个小孩子,每天听妈妈在佛前念三皈依,久而久之他也学会念了;一天,他问妈妈:念三皈依有什么好处? 妈妈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时间:2024-04-13
三皈依是什么意思?三皈依,即皈依佛(觉)法(正)僧(净)三宝,皈依两足之尊佛陀、皈依离欲之尊佛法、皈依众中之尊僧伽。意为对佛法僧的归顺依靠。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人,
皈依修学手册时间:2024-04-08
如何受五戒前面說過,受了三歸依的人,如想更進一步求得信佛學佛的實益,必須求受五戒,才算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的開始,歸依三寶,僅是入門而已。如果入門以後,老是駐腳
皈依修学手册时间:2024-04-08
略谈五戒五戒制因防非止恶道德标准何为五戒儒家五常(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信)不妄语(智)不饮酒五戒制意杀 生偷 盗邪 淫妄 语饮 酒具缘成犯杀 戒(五缘
佛教基本知识时间:2024-04-07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
佛答时间:2024-03-27
佛教五戒是什么?五戒是「不 杀 生、不 偷 盗、不 邪 淫、不 妄 语、不 饮 酒」。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根本,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进入佛门之后的在家弟子都应
放生因果时间:2024-03-15
早年有一个和尚,他的房子经常遭响马偷器械,和尚很生气,却也没有办法,只好天天把门窗关得紧紧的。有一天,和尚紧闭门窗躲在房中,响马又来了,“咚咚咚”地敲门。和尚说
佛教故事时间:2024-02-05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们烦恼无明的众生,每日放纵身口意业,一任贪瞋愚痴横行,贡高我慢如山,嫉妒恶心如毒。慈悲伟大的佛陀!我再不管理自己,整顿自己,我就快要在社会人群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3
戒邪淫的故事小王子与夜叉(jataka本生经96,132)波罗奈的梵施王有一百个儿子,最小的王子是一位聪明而又有善根的人,他心里想要如何做才会成为波罗奈的国王。有一天他遇到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时间:2023-08-31
戒杀生的故事---又哭又笑的山羊(Jataka本生经18)佛在舍卫国祗園精舍时,比丘众问佛杀牲畜以祭供祖先有什么好处?佛以此因缘告诉众比丘们∶杀牲畜以祭供祖先没有好处的。然後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时间:2023-08-31
戒饮酒的故事 (kumbha jataka (jataka no. 512))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园精舍。毗舍佉,一位富有而虔诚的优婆夷,被五百位舍卫国的妇女邀请去参加城里的节日庆祝。毗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时间:2023-08-31
戒杀生的故事---又哭又笑的山羊佛在舍卫国祗園精舍时,比丘众问佛杀牲畜以祭供祖先有什么好处?佛以此因缘告诉众比丘们∶杀牲畜以祭供祖先没有好处的。然後佛陀就说了一个故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时间:2023-08-31
戒偷盗的故事草比金值钱(jataka本生经89)佛在舍卫国祗園精舍时,有一鬼计多端的恶比丘,常为比丘众带來麻烦。佛陀就为他们说了这个故事。「很久以前,梵施王(brahmadatta)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时间:2023-08-31
戒妄语的故事----本生经第三----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Seriva)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时间:2023-08-31
引言 第一章一、五福的意义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时间:2023-08-30
佛陀时代,距祇洹精舍七里之远,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陀的学生阿难时常前往劝谏。“我无法忍受这样的限制,所以才不去精舍。”老者不服从阿难的劝导,依然如故地喝酒。一日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27
达真堪布:如果五戒和十善没有持严,到时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问:如果五戒和十善没有持严,到时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达真堪布答:我们讲往生四因: 第一:明观福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6
隆莲法师:三皈依观初修略法三皈依观初修略法 释隆莲法师 (一)何故修定 一。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二,不修定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世间学问知识无异,不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一、二章引言;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一章 引言 一、错误的见解 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第一个,不杀生,给人以安全感,就是佛教讲的施无畏。坚持不杀生的人,别人愿意亲近他,不仅人愿意亲近他,动物也愿意亲近他。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在一
布施功德时间:2023-08-16
五戒,是对在家信徒提出受持的五种规范,也称为“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的内容分别是:(1)不杀生狭义指不伤害人命,广义指不杀害包括禽、兽、虫、鱼等一切生命
初识佛法时间:2023-08-15
佛教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09
虚云老和尚 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名戒义。大集月义经说:“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义是戒义
圣德文论时间:2023-08-06
海涛法师编著有个叫‘萨伯’的生意人,听说国外盛产异宝,便打算前往探险寻宝,再卖给国内的民众。当主意已定后,他便到街上去购买旅途用品。街上买卖兴隆,热闹非常。但前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4
引言阅读台湾「今日佛教」月刊第二卷第二期,上载有煮云法师大作「金山活佛」一篇文章,我一看到这个醒目的标题,内心就生起了一股欢喜情绪,煮师的文艺天才,和他的创作能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时间:2023-07-28
第十六节 帮助孤苦伶仃,使他们得到快乐由于对生活的厌倦,乌帕拉瓦尼来到了佛陀居住的库特科罗讲堂。她为自己一生感到羞愧,显得十分颓废、失意。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单独面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一节 为了众生的幸福与快乐,难道我不应该去探索真理吗?/悉达多太子迦毗罗卫国的深冬,数九寒天,凛冽的寒风,刺入心骨。四野茫茫,一片萧条。只有在中午时分,在微弱而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一节 住在豪华的楼房或狭窄的马棚,对我并没有什么分别。/佛陀净饭王听说他的儿子已大彻大悟,现在正在众弟子的陪同下,朝迦毗罗卫国走来,老国王真是喜出望外。他立刻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四节 是水重要,还是生命?/佛陀偌黑泥河水湍急,夹带着一块块薄冰,从喜马拉雅山坡上流了下来,经过一段蜿蜒曲折以后,化成一条条瀑布,时而直流奔进,时而又喧哗着跃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节 我是通过既不折磨自己又不伤害别人的八正道,即中道之法,证得无上涅槃的寂静常乐。/佛陀佛陀从优娄频罗来到了波罗那斯,又从波罗那斯回到了优娄频罗。然后,他转道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九节 无知是世间诸恶之根源,这就叫做无明。/佛陀苦行僧憍陈如、婆沙波和阿示说老远就看见佛陀朝他们走来。他们一眼就认出他就是悉达多。所以,他们各自对其他人打了个手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七节 我战胜了一切欲望、激情和懒惰,所以我的生活轻松得如同绒丝。/未来佛尼连禅河的水静静地流淌在沙石构成的溪流中。葱郁、挺拔的树木密密麻麻地排列于河的两岸。从树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四节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我的双脚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悉达多太子「亲爱的耶输陀罗,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放弃了太子的荣华富贵。不过,我现在正被一股不可抗拒的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二节 我的王国是觉悟的王国我们没有等级、种姓高低之分。/佛陀佛陀双目微闭,双眉低垂,两手捧着饭钵,一声不响地站在一个小茅棚前。一个首陀罗少女,袒露着上身,走了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六节 在解脱之道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轻松可言。\苦行僧悉达多王舍城中,各行各业的市民们,经过一周热烈庆祝一年一度的频毗沙罗王加冕纪念日之后,又回到他们的作坊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三节 如果一个人具有真正的荣誉,这种荣誉是不会被玷污的。/佛陀当众比丘挨家挨户乞讨时,高傲、跋扈的释迦族人常常用恶毒的语言辱骂他们,毫无恭敬心可言。特别是释科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二节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发现人生的真理。/悉达多太子耶输陀罗端来一盆水,准备丈夫洗脚时,太子说道:「耶输陀罗,你不要洗我的脚,你还是我的手洗一洗吧,把我的右手先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七节 僧团设立的意义佛陀在毗舍离渡过了雨季和冬季。就在农历二月的一天,他离开了毗舍离,行化了恒河流域的玛拉和安歌王国,穿过那烂陀、王舍城苏输玛罗城。此时,佛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五节 我已披上了出家人的袈裟,我将利用一切时间和精力求证菩提。/苦行僧悉达多那是阴历五月的月圆日。一轮圆月从喜马拉雅山的雪峰口冉冉升起。溶溶的月光沐浴着银色的大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九节 求证极乐的唯一途径不执着一事一物,也不被一事物所束缚无牵无挂,这就是求证极乐的唯一途径。/佛陀位于恒河旁的柯沙毗城南一百多里的地方,就是舍卫城。此城就坐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十八节 寻找佛陀的踪迹佛陀和往常一样,准备好去托钵乞食,他对阿难陀说道:「阿难陀,我需要休息。自从我觉悟以来已经九年,我踏遍了整个中印度的平原,步行了数千里。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
第八节 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根源就是贪。贪的熄灭即是苦的终止。/佛陀一望无际的优娄频娄大草原上,一轮圆月冉冉从东方升起,这就是五月至六月间的月圆日。凉爽的微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