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五重玄义辑略
四明观宗讲寺谛闲辑
以此五重,解释经题,题下经旨,罄无不尽。言五重者。谓名、体、宗、力用、教相也。玄、幽微难见也。义、深有所以也。此我圣祖深得佛心,洞明经旨。故于未释经前,先以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旨,挈示经前。使人一览经题,便知经义。盖名者、经之目也。体者、名下所诠,直指生佛平等之心体也。宗者、趣也,诠性体以起观行,因观行以趣归心体之宗要也。力用者、依观得力,伏五住惑,成三德善,断三权疑,生一实信之大用也。教相者、以明如来五时说法,鉴机利物之次第也。意使学人托经名而寻心体。依心体而起观行。藉观行而立宗趣。繇宗趣而成力用。断疑生信。舍恶趣善。伏断无明。开显妙性。善知大、小、顿、渐、偏、圆、权、实。不致谬滥经旨也。是故释经,先必发明五重玄义。明此五重,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例如利钝,须广略一门也。言七番者。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也。初标章者。令易忆持,起念心故。二引证者。依据佛语,起信心故。三生起者。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六观心者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余四五、七,起慧心故。立五心、成五根、排五障、得五力,乃至入三解脱门。略说七番共解之意如此。广如大本,兹不赘录。今但彼五重大纲,以便未学云耳。
○大科分五。初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初又三。初判通别。二定前后。三正?释。初又二。初约一化判。二约一经判。今初。
如来一代时教,一切诸经,皆有通别二名。教、行理三,皆论通别。今妙法莲华,名异众典,故教别。同名为经,故教通。依教起行,为行不同。从一行,乃至无量行,故行别。会同常乐,故行通。理虽无名,因门名理。理随于门,四教一十六门入理,故理别。门随于理,理本无二,故理通。
○二约一经判
二门本?,三周法喻,故教别。同显一实,故教通。三根得解,前后迟速,故行别。同证实相,故行通。法喻因缘,各谈全理,故理别。一周全理,融摄三周,故理通。今称妙法之经,即是教之通别。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即是行之通别。或言实相,或言佛之知见,或言大乘家业,一地、实事、宝所、系珠、平等大慧,即是理之通别。约此三义,故立通别二名也。
○二定前后
若释其义,应当先法后妙。如文云。我法妙难思。若但从名,则先妙后法。譬如赞人,以其人好,故称好人。若无其人,何所称好,必应先人后好。今题从名便,故先妙后法。若释其义,当以先法后妙也。
○三正?释又二。初释别名。二释通名。初又二。初拣定。二正释。今初。
一切诸经,别名无量。举要言之,不出七种。一单法。二单人。三单喻。四人法。五法喻。六人喻。七人法喻。单法,如摩诃般若经等。单人,如弥陀经等。单喻,如梵网经等。人法,如药师本愿功德经等。法喻,如宝炬陀罗尼经等。人喻,如如来狮子吼经等。人法喻,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今经正以法喻为名。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也。
○二正释分二。初释妙法。二释莲华。初又二。初释法。二释妙。初又三。初约心法?释。二约佛法广释。三约众生法例释。
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相,即是一乘实相。此之实相,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随释一法,?能通一切法,何须作此三释耶。特以性德在缠,人莫能晓。如暗室中宝,谁能知者。故必约佛界三德,以明其致。而昧者又独让能于佛。故必更约九界诸法,以验其妙。生佛并陈,理事悉等。而犹不知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便疑生法太广,佛法太高。故必近约一念三千,以释其要。若知心佛众生,的无差别。则言言显谛,句句知宗。为不了者,作三法解释。
○初约心法?释
今言法者。法之一字,直指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全该一经所谈之法相也。以吾人现前一念,应用无方。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意谓从朝至晚,穿衣吃饭,送客迎宾,咳吐掉臂,折旋俯仰,礼拜诵经,举手低头等,未尝离此现前一念。故云终日随缘也。虽终日随缘,回观当下一念,未尝有动。所谓一念回光,便同本得。故云终日不变也。然此一念不变之心,竖无初后,横绝边涯。下等含生,上同诸佛。且现前根、尘、识界,相对之时,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落一界。一界既起,九界同彰。界界互具,成百法界。每界具十如,百界具千如。则有众生假名一千。五阴实法一千。国土器界一千。成三千也。此三千犹是理具。既有理具,必有事造。即此两重三千,于一念中,悉皆备足。众生日用而不知,诚不可思议。故云心法妙也。善读经者,能向这一法字,识取自心。则无上宝王,不求自至。善观心者,能向这介尔心中,识取妙理。则无边法藏,触处洞明。故先约心法释也。
○二约佛法广释又二。初总释。二别释。今初。
心法圆具,何所不周。迷强不知,更观果德。验果知因,令自荐取。所言广者,不过广其所。非谓心外别有佛法也。所言佛法者,佛岂有别法。祇是百界、千如、权实、本?之法,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此理。如函大,盖亦大。以无边佛智,照广大佛境,到其源底,名随自意法也。若照九界性、相、本末,纤芥不遗,名随他意法也。从二法本,垂十界?,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说自意语,或说他意语。自意他意,不可思议。己身他身,微妙寂绝。皆非权非实,而能应于九界之权,佛界之实。而于佛法,无所损减。诸佛之法,岂不妙哉。
○二别释又二。初约百界千如释。二约权实本?释。今初。
界、即十法界。如、即十如是。所谓佛法界,乃至地狱法界。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也。我天台大师读十如是,依文会义,以义显理。即真、俗、中,三谛。出空、假、中,三观。成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其义云何。其必三转读文,义正符也。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真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性相,名相不同,即俗义也。若作相如是,性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依真起观,空观也。依俗起观,假观也。依中起观,中观也。中观,成法身也。假观,成解脱也。空观成般若也。此十如是。总含理事性修、体用、因果、无不赅摄于其中。分别易解,故说于三。得意为言,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假,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名为实相。此十如是。十法界中,界界皆具。一界具十如,十界具百如。一界自具九界。十界互具,则有百界如是,积之则成千如是矣。此百界千如,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可谓佛智广大,穷尽边底也。
○二约权实本?释又二。初明权实。二明本?。今初。
权、谓权谋智鉴,以明曲巧方便。实、谓真实受用,以显究竟指归。言如来四十年前,所说之法,无论大、小、偏、圆,总是权宜方便。至今灵山高会,先自圣毫东烛,一化全彰。后有贤众西来,四法重示。始终七轴,二十八品雄文。言言显实,字字指归。即如百界千如,束之唯五。谓一恶、二善、三二乘、四菩萨、五佛,判为二法。前四是权法。后一是实法。然此权实,不可思议,乃是三世诸佛二智之境。以此为境,何法不收,非但即诸谛境而已。此境发智,何智不发,非但触事是真而已。文中方便品长行,说此法。后开示悟入,广宣此法。火宅、譬喻此法。信解、领解此法。化城、引入此法。如是三周所说,祇名十如,权实法耳。
○二明本?
本、谓实际理地,以显应化妙用。?、谓今事门头,以彰出世本怀。言佛示因地,于古释迦佛所,乃至燃灯佛等,发心修因。中间,或威音佛时,为常不轻,大通佛时,为第十六王子。乃至今番八相成道,初转*轮,至于现会,前十四品所说之法,总是?中非生现生,化度有缘之妙权也。唯从地涌出品之后,共有十四品经文,专谈久远成佛,本地甚深,乃如来法身受用之法。诸佛之法,岂不妙哉。补处尚疑,等觉不识。其玄妙难思,概可知矣。
○三约众生法例释
众生亦无别法,祇十如是等,是众生法也。言众生日用之中,举手所指,纵目所观,随拈一法,皆悉具此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相。若以十界论之。三恶众生,恶五阴法也。三善众生,善五阴法也。上二同名有漏五阴法也。二乘小圣众生,无漏五阴法也。大道心众生,亦漏亦无漏,二边五阴法也。无上众生,非漏非无漏,法性五阴法也。总之十法界,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随拈一法,无不即空,即假,即中也。亦无不具足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也。若未经开显。不但众生法是粗,即佛法亦粗也。若一经开显。不独佛法是妙,即众生法亦妙也。经文云。举手低头,皆成法道。乃至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圆觉经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乃至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本经云。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中。故云众生法妙也。
○二释妙又二。初通释。二别释。初又二。初相待论妙。二绝待论妙。今初。
言相待者。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己曰待。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粗妙也。若论五时之粗妙者。华严一粗一妙。阿含但粗无妙。方等三粗一妙。般若二粗一妙。唯法华直显一妙,更无有粗,故云纯圆独妙。盖待四时八教之粗,方显法华一乘之妙。良以昔日诸经,机缘未熟。部味教观,兼但对带。不若法华纯圆独妙。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已说、今说、当说,此法华经,最为第一。是故此经,纯一无杂。独得妙名,良有以也。
○二绝待论妙
言绝待者,有四意不同。一随情三假法。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二随理三假法。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名绝待。此通教绝待意也。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何者。非大涅槃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若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为妙。无所可待,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妙名不可思议。不因乎粗,而名为妙。若谓独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何谓为绝。今之妙法,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灭待灭绝,故言寂灭也。盖以法华之妙,有绝粗之功。绝前诸粗,无可形待。故云绝待也。然此二妙,缺一不可。若非相待以判,则不显法华超过诸说。若非绝待以开,则不知法华妙一切法。解释一题而必陈兹二妙。用是二妙,妙上三法。三法各具二妙,故名妙法也。
○二别释又三。初?门。二本门。三观心。今初。
?门之妙,开之有十。谓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利益妙。此之十妙,若以次第论之。境即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居最初。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智为行本,因于智目,起于行足。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登于诸位。位何所住,住于三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界机,机来必应。若赴机垂应,先用身轮,神通骇动。次以口轮,宣示开导。既沾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属。拔二死本,开佛知见,得大利益也。前五是自行,因果具足。后五是化他,能所具足。若分别释之。一境妙者。谓十如境、因缘境、四谛境、三谛境、二谛境、一谛境、无谛境等。是诸佛所师,故称为妙。二智妙者。谓二十智、四菩提智、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七权实智、五三智、一如实智等。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函盖相称,境智不可思议,故称为妙。三行妙者。谓增数行、次第五行、不次五行、六度万行等。以智妙故,智导于行,故行亦得称妙。四位妙者。谓三草位、二木位、一实位。经初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开示悟入,亦是位义。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四方是因位。道场是果位。一位一切位,故称位妙。五三法妙者。谓总三法、别三法、纵三法、横三法、不纵不横三法、类通三法。皆秘密藏,故称为妙。六感应妙者。如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又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又于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又云。一切众生,皆是我子。又云。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又云。自见子来,已二十年等。如上天一月,普印千江,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见如是事等。故名感应妙。七神通妙者。谓报通、修通、作意通、体法通、无记化化通等。无谋之权,称缘转变。若近、若远、若种、若熟、若脱、皆为一乘。故云神通妙。八说法妙者。谓说十二部法,大部法,小部法,顿、渐、偏、圆、权、实、等法。如理圆说,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云说法妙。九眷属妙者。谓业眷属、愿眷属、应化眷属、神通眷属等。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故云眷属妙。十利益妙者。谓果上益、因中益、得空得假得中益、离分段益、离变易益等。犹如大海,能受龙雨。经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皆与授记。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利益妙也。
○二本门
本门亦有十妙。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例?可知。
○三观心
?本二门,皆论观心。?门观心,散在诸文之中。随文入观,即是妙也。本门观心者。谓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佛既观心,得此本妙,?用广大,不可称说。我如如佛如,亦当观心,出此大利。亦愿我如,速如佛如。故文云。闻佛寿无量,深心须臾信,其福过于彼。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乃至说寿亦如是。此即观心本妙,得六即利益之相也。
○二释莲华
然此妙法,既已难解,若不假喻,何由发明,故喻之以莲华也。然世间水陆草木之花,有乎多种,皆不足喻于妙法。而独取莲华者,何也。盖余华,或有华而无果,如牡丹芙蓉等。此可喻空修苦行,无所获,乃苦行之外道也。或有果而无华,如银杏等。此可喻计自然而不修行,乃自然之外道也。或华少而果多,如胡等。此可喻世人俗子,忠君孝亲,报生梵天,乃受乐之凡夫也。或多华而少果,如桃李等。此可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乃声闻之小果也。或一花一果,如柿子等。此可喻一远离行,亦得涅槃之缘觉。或前果后华,如瓜茄等。此可喻见道以后,重虑缘真之小圣。或前华后果,如稻麦等。此可喻先藉缘修,生后真修之菩萨。如上所列诸华,皆不足喻也。唯此莲华,华果俱多。喻妙法因含万行,果彰万德。莲华方华即果,华果同时。受染常净,净染一致。喻妙法生佛同源,凡圣一如也。是知非妙法,不足取喻莲华。非莲华,不足以喻妙法。华妙、法妙、故称妙法莲华。然莲华,既全喻通经。故有?门三喻,本门三喻。?门三喻者。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本门三喻者。一华必有莲,喻?必有本,?含于本。意虽在本,佛旨难知,弥勒不识。二华开莲现,喻开?显本,意在于?。能令菩萨,识佛方便。既识?已,还识于本,增道损生。三华落莲成,喻废?立本。既识本已,不复迷?,但于法身修道圆满上地也。又经中凡有七喻,皆喻权实,今以莲华而总喻之。
○二释通名又二,初正释经字。二历法名经。今初。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符合也。谓上符诸佛妙理,下合众生机。若契理而不契机,如俗章雅训。若契机而不契理,类牧曲樵歌,皆非经也。唯契理、则妙符中道。契机、则巧被三根,故称经也。杂心论,出五义。一涌泉、义味无尽故。二出生、出生诸法故。三显示、显示教理故。四绳墨、辨析邪正故。五结、结成文相故。佛地论,有二义。一贯穿义、贯穿所说法义故。二摄持义、摄持所化众生故。此方训释,有四义。一法、十界同遵故。二常、三世不易故。三经、修行路径故。四典、摄生定典故。要而言之,乃千圣之常规,百灵之良轨,迷途之宝炬,佛灯之后焰,故云经也。
○二历法名经
佛在世时,金口宣扬,听者得道。至灭度后,四依宏经,及善知识开示,闻者得解,皆以声尘为经。如三藏十二部,及诸祖语录,皆以纸墨流传,是色尘为经。若谓修我法二空、证乃自知,是法尘为经。此方三尘获益者多,以眼、耳、意、利故。如鼻嗅纸墨,则无所知。身触经卷,则无所悟。舌啖典籍,则无所解。此三根钝故。若通论他方佛土,六尘皆得为经。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此以味尘为经。或以天衣触身,而悟道。或光明照体,而证果。皆触尘为经。或见光明,而悟道,是以色尘为经。或寂灭无言,而观心悟道,是以意根为经。历法观察,乃以法尘为经。他方六根利,六尘皆得为经。此方三根钝,唯以三尘为经。总之悟者,一切皆得为经。所谓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迷者,一切俱不是经。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矣。
○二显体又四。初须显体。二正出体。三略引证。四通异名。今初。
体者,主质之义。名傍是宾,体正是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体乃名下之所诠。经中文字,无非名言,意欲令人循名得体。如因筌得鱼,因指见月。若逐名迷体,如捉蛇尾,返遭其螫。世尊所以常为弟子说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经七卷,二十八品。虽有法喻、因缘、权实、本?、不同,皆是能诠之假名。就兹名下,一一皆显所诠之真体。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性修不二。又释名总诠三德。显体别在法身。明宗别在般若。论用别在解脱。判教分别总别。故释名之后,须显体也。
○二正出体
体者、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非但会之至难,亦乃说之不易。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不说。又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此经以一乘实相为体。何意须用实相为体。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诸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所说。故身子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此大小印,印半满经。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可信。当知诸经,毕定须得实相之印,乃得名之为了义大乘。故今经出体,即以一乘实相为印也。三轨之中,取真性轨。十法界之中,取佛法界。佛界十如是中,取如是体。四种十二因缘中,取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法身。四种四谛中,取无作四谛。于无作中,唯取灭谛。七种二谛中,取五种二谛。五二谛中,唯取真谛。五三谛中,取五中道第一义谛。诸一谛中,取中道一实谛。诸无谛中,取中道无谛也。譬如梁柱,纲维一屋。非梁非柱,即屋内之空。梁柱譬因果。非梁非柱譬实相。实相为体,非梁柱也。屋若无空,无所容受。因果非实相,无所成立。故一乘实相,为今经之正体也。
○三略引证
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方便品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偈中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师品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安乐行品云。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寿量品云。如来如实知见。普贤观云。昔于灵山广说一实之道。又云。观于一实境界。故知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祗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非因非果之理耳。
○四通异名又二。初通本经异名。二通诸经异名。今初。
方便品云。诸佛一大事因缘,佛知见,无上道,实相印等。譬喻品中。以一大车,譬一大乘。信解品。名付家业。药草品。名一切智地,最实事。化城中。名宝所。授记中。名系珠。法师品。名秘密藏。宝塔中。名平等大慧。寿量品中。名非如非异。神力品。名秘要之藏。妙音中。名普现色身三昧。观音中。名普门。劝发中。名植众德本。如是等其名不同,其义亦异。理极真实,以实为相,故名实相。灵知寂照,名佛知见。三世诸佛,唯用此自行化他,故言大事因缘。虚通、名道。正定诸法、名印。运载、名乘。成办佛事、名家业。一切所依、故名智地。诸法之源、故名宝所。圆妙难思、故言宝珠。无所积聚、而含众法,名秘藏。秘要。通达无碍、名平等大慧。遮于二边、名非如非异。妙色自在、故言普现色身三昧。入实之由、故名普门。诸法由生、故言植众德本。如是名义差别,体即实相。
○二通诸经异名
如来一代时教,无非随顺机宜。千途殊说,皆是指归一法而已。在华严,名一真法界。在思益,名平等如如。在大集,名染净融通。在宝积,名根尘泯合。在圆觉,名建立一切。在楞严,名含裹十方。在楞伽,名寂灭一心。在净名,为真性解脱。在般若,名摩诃衍。又名一切种智。在涅槃,为秘密藏。如是种种异名,皆指此体耳。
○三明宗又四。初简宗体。二正明宗,三众经同异。四结成。今初。
先德有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今所不用。何者。宗致既是因果,因果即二。体非因果,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体若不二,体即非宗。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若是二,宗即非体。如梁柱,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即是屋空。屋空,便是梁柱。宗体若一,其过如是。又宗体异者,则二法孤调。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体,体则狭劣不周。离法性外,别有因果。宗体若异,过亦如是。今言不异而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耳。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即其义也。
○二正明宗
宗者趣也。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乃修行之归宿,会体之枢机。若行者不识宗趣,则行业无归,又何能领会不思议之妙体乎。故宗趣不可不知。前显体,显于性。今明宗,明于修。全性起修,不二而二。全修在性,二而不二。今以梁柱喻宗。屋空喻体。由有梁柱,方得屋空受用。是故显体之后,须明宗也。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前十四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因?果也。后十四品,发?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实因实果。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也。合前因果,共为经宗,意在于此。所以经分二文,论本论?。双题法譬,举莲举华。师弟权实,总在其间也。
○三众经同异
今经?中师弟因果,与众经有同有异。本中师弟因果,众经所无。正以此妙因妙果,为此经之妙宗也。
○四结成
夫经说因果,正为通益,生、法、行人。若开权显实,正令七种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进。若说寿量长远,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二身,已入者进。神力品云。如来所有一切甚深之事者。非因非果,是甚深之理。因果是甚深之事。从七种方便,初入圆铜轮位,名之为因,乃至余有一生在。若转一生,即得妙觉,名之为果。从二住至等觉。中间名为,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用无碍道,伏一分无明,名之为因。用解脱道,断一分无明,名之为果。约此解脱,复修无碍道,故云因因。从此无碍,复得解脱,故言果果。何者初住见真,以真为因。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为初因者。弹指散华,是缘因种。随闻一句,是了因种。凡有心者,是正因种。此乃远论性德,三因种子。非是真实开发,故不取为因也。
○四论用
用者。乃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如来以权实二智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前十四品,为断权疑、生实信。后十四品,为断近疑、生远信。祇是二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前明宗,就宗体分别,使宗体不滥。今论用,就用宗分别,使用宗不滥。何者。宗亦有用,用亦有宗。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宗非用宗。宗有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伏断为用。用有宗者。慈悲为用宗,断疑生信为用用。若论于宗,但论因果,且置伏断。今明于用,但论断疑生信,且置慈悲。若得此意,则知权实二智,能断疑生信。是今经之大用矣。
○五判教又二。初?述纲要。二正判本经。今初。
教、是圣人被下之言。相、是分别异同之致。如来一代言教,所说法门,天台以通、别五时,两种四教,而判释之。昭如日月,了如指掌。一化大纲,罄无余蕴。言两种者。一化仪四教。谓顿、渐、秘密、不定。二化法四教。谓藏、通、别、圆。别五时者。一华严时,佛初成道时说。二阿含时,起道树后说。三方等时,次阿含说。四般若时,次方等说。五法华、涅槃,合为一时。法华次般若说。涅槃为最后说。是为别五时也。通五时者。言如来说教,本无定时。因为众生机宜差别,同听异闻。所谓一音说法,随类各解。一座之经,尚有大、小、顿、渐、偏、圆、权、实、之机。何况一代言教,岂能前后而不融耶。是知大士结集经藏,随类收经。其间有文通者,有义通者。依类结归别时部属。且如一部之文,年月尚难定指,奚况一代之多,安能各拘年限哉。知此五时通别意已。以前两种四教,历时分别,自然无有错谬。初华严时,于化仪为顿。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又如从牛出乳。故华严为乳味。于化法为圆兼别。二阿含时,于化仪为渐。渐分三时。谓渐初,渐中,渐末。此当渐初。譬如日轮升天,转照幽谷。又如从乳出酪。故阿含为酪味。于化法但藏。三方等时,于化仪为渐中。譬如日轮,次照平地。义开平地,为三时。谓食时,禺中时,正中时。此当食时。又如从酪出生酥。故方等为生酥味。于化法具四教。言对三藏教,而说通、别、圆也。四般若时,于化仪为渐末。此当禺中时。如从生酥出熟酥。故般若为熟酥味。于化法,为带通、别,正明圆教。五法华时,于化仪,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譬如日轮,普照大地。当正中时,罄无侧影。十界咸开,无不成佛。如日方中,无处不照。于化法,无复兼但、对、带,独明圆教。谓纯圆独妙也。涅槃于化仪,同法华。约时约味,一概俱同。如从熟酥出醍醐。故法华、涅槃,同以无上醍醐为味。于化法,俱谈四教。谓追说四教,追泯四教也。然涅槃四教,与方等四教,同而不同,有二分别。一者。方等中四教,藏通二教,初后俱不知常住佛性。别教初不知,后方知。唯圆教初后俱知。涅槃中四教,初后俱知。一不同也。二者。方等对三藏教,半字法门。说通别圆,满字法门。涅槃用藏通别三权,助圆教一实。二不同也。复次顿有二义。一顿教部,言佛初成道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则专指华严。二顿教相。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则不独华严有之。而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悉皆有之。渐亦有二义。一渐教部。谓曲引二乘,循循善诱,则专指中间三时。二渐教相。谓历劫修行,积因果,则不唯中间三时,而前后二时,亦皆有之。秘密亦有二义。一秘密部。则专指一切陀罗尼灌顶诸部。二秘密相。所谓闻小法,而密证大果。闻大法,而仅得小益。彼此互不相知。则前四时皆有之。唯法华是显露教。但有秘密咒,更无秘密相。然约一分最钝根人,始终不见佛说大教,亦可称密。而必待五千退席后,方乃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一席中决无彼此异闻之相。非秘密也。不定义者。所谓一音演说,随类各解。或闻大教得小益,或闻小教得大益。闻顿教得渐益,闻渐教得顿益。则前四时亦皆有之。唯法华是决定义,非不定义。
○二正判本经
此经超四时之外,出八教之表。乃诸佛说法之仪式,亦最后之极谈。为五时之极唱,畅出世之本怀也。故以无上醍醐为教相。经云。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者九界同归,三乘咸会。所谓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如是则出世本怀,无余蕴矣。余经不然。且如华严,初逗圆别之机。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上之功德。不辨如来说顿之意。若四阿含,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若诸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慈悲行愿,事理殊绝。不明并对诃赞之意。若般若,共则三人同入,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不明共别之意。若涅槃在后,斥三修,粗点五味。亦不委说,如来置教原始结要之终。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意趣何之。今经不尔。举凡法门网目,大小观法,十力无畏,种种规矩,皆所不论,为前经已说故。但论如来布教之原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当知此经,唯论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譬如算者,初下后除,纪定大数,不存斗斛。祇为深论佛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所以疑请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以上辑五重玄义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五)海仁老法师主讲受业弟子释文珠笔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谛闲大师全集》:世出世间凡百事业,总逃不出因果二字。故曰:要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生果,今生作者是。世人不知三生因果,往往多生疑虑,疑者云:现见世间行善之人,或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谛闲大师碑铭大师讳古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朱氏第三子。父度润,母王氏。师九岁入塾,聪慧异常。未几父病殁家贫,奉母命随舅氏习药业。舅氏精岐黄,一日有壮者就诊,师素稔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马祖道一大师开示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初次到江西见马祖道一大师的时候,马祖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我从越州大云寺出发到这里来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2-14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二、迷信的辩论在一个野外,遇到一班远足的朋友,我们的辩论会,就在一条小溪边,濯足的濯足,洗脸的洗脸,拭目的拭目情态下开始了。起初由一个在旁边乱石上坐着而颇为滑稽的甲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三、作人希望世间作人,倦眠晨作,饥餐渴饮,类皆已易数十寒暑;或望购爱国奖券作富翁,或望造时世之豪杰,诸如此类无不知之熟矣,岂尚有其他作人之希望应讨论欤?虽然,人富不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七、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已成为现代一般人的疑问。例如以酒敬客,也算是宾主间道义上应有的事,算不得是一件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一遇到饮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四、成佛希望四大希望——第一,作人希望,第二,脱苦希望,第三,得乐希望,业已次第讲过;今天继续来讲第四《成佛希望》。在讲《成佛希望》以前,应当讨论如何叫做佛?觉悟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三、责任与光阴一个人看他肯做事不肯做事,那是看他肯负责任和不肯负责任来判断。假定不肯负责任的话,连自己家庭中的事业,他也是不愿意去做,何况与他不关痛痒的事情呢?果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今天在座诸位多半是知识份子,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辩论术的结构,作一种学理的研究,不是对普通人讲的。佛经上所谓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壬二、略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因人指的是菩萨,菩萨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好处呢?灭恶生善。假设我们今天不受持楞严咒又有什么过失?癸一、明不持之失【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问曰。佛经无量。论亦甚多。弘法之人诜诜盖世。听受之众无处不有。是则法雨普津四众。露润利益无边。何所见闻。更何利益而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维摩义记慧远大师 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现代高僧广元老和尚住在承天寺时,他说自己没有福报,不敢接受供养,于是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13年。13年后,他回到寺里,还是不住寮房,而要求守大殿。但大殿不能安床铺,因此他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四教义卷第六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释此一段有三卷。今之一卷正释外方便。是中明调伏欲界粗心中。浅近方便寻者。想不便疑一向涉事浅近说易行难。岂得即论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大师简介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灵峰蕅益大师著录自学菩萨戒法狮山净业学人会性敬辑稽首三身圆满尊,一切真如觉性海;称彼法界等虚空,种种庄严大愿海;果因交彻不思议,菩萨一切修行海。亦礼阿弥陀如来,观音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祖师五十六岁,这一年卧病灵峰,整个夏天,大病发作两次。发病当头,即使是酷暑三伏天,身子冷到要裹上几条棉被。分分秒秒的痛烈,跟在地狱里上刀山一般。平常人一夜到天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2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憨山大师:放生有十五种神奇的功德与利益放生的好处很多,我国明代著名的憨山大师说,放生有十五种功德与利益: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顺佛意。三.放生免三灾。四.放生离九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属安徽)。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准提咒大家一点儿都不陌生,可能我们每个居士、每个出家人都会背,但仅仅只是背一背而已,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深意。憨山大师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开示!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念弥陀憨山大师但观一句弥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 日用头头无久缺佛土全收一句中 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 不可更起差别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法语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竖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马鸣大师作起信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0
林清玄大师写了一篇《沉香茶》,文字不到一千,却让我读了如大师喝沉香茶般久久回味。掩书静思仍意犹未尽,拿出保存了十几年的一把雕花檀香扇,轻拂轻煽,檀香气味淡淡的扑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11
太虚大师的教导与当今佛学院教育—— 惟贤长老生前对重庆佛学院师生的最后开示【按】 2012年9月19日,受重庆佛学院领导委托,佛学院佛照法师、开智法师、延定法师、照仁法师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