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上
第二偈有一百六十五行。分为二。前有一百行。颂上长行。后有六十五行。明通经方法。上长行有开譬合譬。偈颂亦二。初有六十五行半。颂开譬。次有三十四行半。颂合譬。初亦二。初有三十三行偈。颂总譬。次有三十二行半偈。颂别譬。总颂六意。六意中止颂其四。兼得其二。颂家宅兼得一门。颂五百人兼得三十子。初一句明长者。即颂上位号。即兼得名行叹德。既有长人之德。即知名行遍为国邑所崇。亦知内外年德俱高也。内合婆伽婆即位号。自知具足智断慈悲万德也。有一大宅下。第二三行一句。颂上第二家宅譬为二。初一句颂宅广大。其宅久故下。第二三行广出宅体。明所烧之相。故知此颂宅体也。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名顿弊。亦云。头殿腹堂背为舍。念念相续无常为高危。一云。色界为堂。欲界为舍。不免堕落名高危。命根支持如柱。过去行业为基陛也。亦云。两足为柱根。三相所迁名摧朽也。意识纲维以为梁栋。诸苦所坏如倾斜亦云。脊骨为梁栋。[月*客]为基陛。衰老之时为颓毁。墙壁者。一云。四大为墙壁。皮肤为泥涂。四威仪不正为乱坠。五识不聪不相主境为差脱。亦云。墙壁圮圻如皮肤皴朽。壮色鲜净如初泥涂。老色枯悴如后褫落。发髭朽老则皆脱落。如覆苫乱坠。筋骨老弱支节不援。如椽梠荖脱。周障屈曲者。印师云。三十六物更相隔障。故云周障。猪肠盘回故云屈曲。非但无常所迁。亦有不净苦等。故云杂秽充遍也。今云。周障是六识。屈曲是六根。六识缘六根取境。艰关故言屈曲。六尘遍染六根。故言杂秽充遍。因缘观心两番释(云云)。有五百人下。第三半行。颂上第三五百人譬。三乘根性为五道。所摄。兼得三十子譬也。从鸱枭下。第四有二十九行偈。正颂上第五火起。就此复四。初有二十二偈。明地上事。譬欲界火起。次第二有三偈半。明穴中事。譬色界火起。次第三有二偈半。明空中事。譬无色界火起。后第四一偈。总结众难非一。就欲界火起复为四。初十七偈半。明所烧之类。譬众生十使。次第二有一偈半。明火起之由。譬起五浊所由。次第三一行半。正明火起之势。譬正起五浊。后第四一行半。明被烧之相。譬受八苦五浊。就第一十七行半复二。初十六行正明所烧。后一行半总结。就所烧中又二。初六行明禽兽被烧。譬五钝使众生。后十行明鬼神被烧。譬五利使众生。第一五钝使为二。初五行半明五钝。第二半行结。今初五钝为五。初半行譬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如鸟为性陵高下视。八鸟譬八慢。文殊问经明八憍。今用配八鸟。盛壮憍如鸱。性憍如枭。富憍如雕。自在憍如鹫。寿命憍如乌。聪明憍如鹊。行善憍如鸠。色憍如鸽。陵他为憍自贵为憍。自爱为贪爱他为淫。自忿为恚忿他为嗔。自惑为愚惑他为痴(云云)。次蚖蛇下。第二二句譬嗔使。嗔有三。蚖毒盛不触而吸。譬非理生嗔。蝮蝎触则螫。譬执理嗔。蜈蚣譬戏论嗔。世人云。赤颈者是蜈蚣。不赤者是蚰蜓。守宫下。第三二行譬痴使。痴有独起相应起。守宫百足等兀然。譬独头无明。狖狸鼷鼠等譬相应也。诸恶虫辈下。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也。明诸使相缘。或缘三界如交横。起之速疾如驰走。屎尿下一行。明痴心所著之境。皆无常苦无我不净。由痴不了于中计净等而生染着。故云蜣螂诸虫而集其上。狐狼下。第四二行明贪使。贪有二种。一有力。二无力。有力者。以威势取如狐狼等。无力者。但能从他乞索粗弊。如野干等。咀嚼下。明贪取境。引物向己如咀嚼。不以道理如践踏。贪心取境。或取一城。或取一国。其有齐畔如[齒*齊]啮也。亦云。贪心取境有用不用。有用而取如咀嚼。不用而取如践踏。又少则咀嚼。多则践踏也。骨肉狼藉者。积聚五尘不知止足也。由是群狗竞来搏撮者。此有力贪。搏撮无力之者。谓王贼也。饥羸慞惶者。常不知足如饥。求不能得如羸。种种营觅如慞惶。多欲之人虽富而贫也。爱心贪。贪五尘之肉见心贪。贪道理之骨。推求知见遂多所解即是多骨。须骨之狗竞来撮之。诸见心中。未得正法之食名饥。不能伏断见名羸。处处求解名为慞惶。一云。即是贪人希求念望也。斗诤摣掣。第五二句譬疑使。犹豫二边名疑。未决是非斗诤。意谓为是名掣。复谓为非为摣。啀喍嗥吠者发言论决是非之理也。恐怖两句。第二结上五钝使也。处处皆有下。第二有十行。明五利使为二。初半行总明利使。利使遍缘五阴四谛下。故言处处皆有。夫鬼神有通有智。禽兽则无。故以利使譬鬼神。钝使喻虫兽。夜叉下。第二九行半。别明五利使为五。初三行明夜叉。是捷疾鬼譬邪见拨无因果。人是善报。譬出世因果不杂烦恼。拨无此理如食人肉也。毒虫之属是恶报。如世间因果杂诸烦恼。拨无此理。如啖毒虫之属也。孚乳产生者。世间之法从自类因。生自类果也。各自藏护者。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护也。又人肉是善毒。虫是恶。邪见之心。拨无善恶因果。事如啖食也。孚乳产生。总说善恶并有因果相生之用也。食之既饱者。见心成就也。恶心炽盛者。见心增广也。斗诤之声者。内心成就外彰言教。宣于无因无果之法。能令闻者堕落三途。故言怖畏也。鸠槃茶下。第二两行二句譬戒取。鸠槃茶是鬼胜者。如有漏善能胜诸虫也。蹲踞土埵者。修十善戒能生六天。六天是欲界高处。事如土埵也。又外道持戒能修禅定。初得欲界定。或得未来定。未来定未脱欲界。欲界之顶如土埵也。或离一尺二尺者。得色界定如一尺。得无色处定如二尺。得升上界为往。退堕为反。起见盖如纵逸嬉戏。捉狗两足。一云。谤无苦因如捉狗足。拨无苦果如脚加颈。集本得果如狗之声。利见拨言无集无得苦之理。令其失声也。观解者。修六行观伏贪。贪不行似如被断为失声狗是欲贪两足为觉观。觉观往还常在贪境。数息止心是能缚义。为捉觉观也。扑者贪觉若强向不净境。作不净观伏贪觉。贪觉摧伏。如狗被扑因不能声。又云。作不净观如扑狗能生禅定。如被扑失声也。脚加颈者。如狗虽被扑扰动不伏更以脚加。贪虽知不净止。贪犹未甚静。更以无常观脚。加保常之颈则生怖畏。则贪觉不起也。又云。一往制心如向地扑。常系在缘。如脚加颈令不得起也。怖狗自乐者以修无常觉悟贪心如怖狗。因得禅味名自乐也。其身长大下。第三一行半偈。譬身见。竖入三世计我名长。横遍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不修善法。即无惭愧故言裸形。以恶庄严故言黑。无功德资故言瘦。计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住其中。计我在心。发言宣说有我之相。故言发大恶声。冀因此说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也。复有诸鬼下。第四半行譬见取。咽细命危而保其寿。非想无常而计涅槃。故言其咽如针。首如牛头下。第五两行譬边见。推我断常。断常二边如牛头二角。为身是我为我是身。依我见起边见。如头两角也。计常断之过。能断出世善。如食人肉。能断世善根。如或时啖狗。或时计常。或复计断。前后回转如头发蓬乱。计常即破断。计断即破常。如残害凶险。无有智定食饮自资。如饥渴所逼。夜叉饿鬼下。第二一行半。总结欲界烦恼之相。亦是结利纯众生之相。并是有漏之心。常无道味故云饥急。窥看牖者。明其邪观空理慕仰道味。虽复观察而滞着心多不会正理。如窥窗见空不得无碍也。是朽故宅属于一人下第二有一偈明失火之由。三界是佛化应之处。发心已来誓愿度脱。故云属于一人。长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后诸子无知故令火起。内合正由如来大通佛时常教是等令伏五浊众生。感尽如来舍应此等于后便起五浊。他土赴缘非是永去故言近出。又云。从得无生已。不生三界故名出。不久应来故言近。寿量品云。数现涅槃即是出宅意也。于后宅舍下。第三二行。正明火起之势。四面即是处所。身受心法。等起四倒五浊八苦故云一时。相续渐增为炽。命根断为爆。风刀解体为裂。又云。受苦悲痛呻吟声名为爆。诸根破坏为裂。气断骨离筋绝。为摧折堕落。四大解散为墙壁崩倒也。诸鬼神等下。第四一行半。明被烧之相。或云。亲属为鬼神。哭泣为扬声今例上利使以譬神鬼。利使之人或计断常。若计常者谓法定空。已有还无无即常。计断之人谓法定断。唯此一死更无复续。皆唱言定说其事已显。故云扬声大叫也。若是钝使及诸戒取。本不计断今见无常。但生疑怖。不知出离之方。故言慞惶不能自出。恶兽毒虫下。第二三行半明穴中事。譬色界火起。诸部解义嗔通三界。即此文也。文为四。初一行明所烧之类。四禅之定。譬如孔穴也。虽复不及门外敞豁。犹得免于猛炎。入禅定中犹得免于欲界粗恶也。利使众生亦得禅定。如毗舍阇鬼亦住其中。薄福德故一句。是第二火起之由。由少福故近恶遇苦。为火所逼一句。是第三明火起之势。孔穴之中虽无猛炎犹有热恼。四禅虽无欲界恶。亦有爱味细苦。故言为火所逼。共相残害下。第四二行明被烧之相。明利钝相夺。诸使众生得禅是同所计各异。异故互相是非。如相残害也。既于禅中起诸见。则不能生无漏定慧。但着默然如饮血。又着五支如啖肉。野干是欲界贪。未来定已断。故言并已前死。亦名食啖。禅定之贪如大恶兽能吞欲界贪也。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炎。色界四倒此苦如臭烟。亦通身受心法四大皮肉等。故言四面充塞也。蜈蚣下。第三二行半偈。明空中事。譬无色界火起为二。初一行明所烧之类。后一行半。明所烧之相。厌色界定出向无色厌色粗境观无色法。如毒蛇类火烧出穴。若尔嗔通三界也。若得无色定必灭下缘。故云随取而食也。非想最顶。犹尚不免颠倒诸苦。如头上火然。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不能即断有顶种。故头上火然也。无无漏故饥渴所恼。犹是轮回周慞闷走也。其宅如是下。第四一行。总结三界众难非一。颂总譬竟。是时宅主在门外立下。有三十二行半偈。颂第二别譬。别譬有四。今颂但三。初有二行半。颂长者见火。次第二有十三行。颂舍几用车寝大施小譬。次第三有十七行。颂赐大车譬。初二行半颂见火有三。一能见。二所见。三起惊怖。此中具颂也。初宅主下三句。即是能见之人。上明见今云闻。以闻代见也。闻必从他。门外立者。正颂上我虽能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也。立者。在法身地常怀大悲。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之座也。旧云。十方佛语释迦云。汝有缘诸子在三界中。善根将灭也。又云。众生感佛之机为他人也。今云。法是佛师。谓三昧法也。此法为师。即他人也。若入三昧则能见机。三昧令佛见故。言有人言也。又云。大悲是他人也(云云)。汝诸子等下。第二一行一句。颂所见之火。
问。子本未出。云何因戏来入。
答。或曾发心。名出三界。而复退还名之为入。如人举足欲出门侧而反亦名为出亦名还入也。又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因无明故而起戏论便有生死。故云先因游戏来入也。大善未着为稚小。无明所覆为无知。闻已惊入下。第三二句。颂上即大惊怖而起大悲心。方宜救济下。第二十三行。是颂舍几用车为二。初有五行半。颂上救子不得。上开譬中有劝诫。上合中但合劝。今但颂诫。诫文有三。今明亦三。初四偈半。颂上我当说怖畏拟宜。次诸子无知下。第二三句。颂不受诫嬉戏不已。第三一句。正颂息化。方宜者。拟宜大教也。告喻即是说众患难诫教之义。指不已一句。颂上视父而已。放舍苦言之义也。是时长者而作是念下。第二七行半偈。颂上用车。上有四。一者拟宜三车。二知子先心。三叹三车希有。四适子所愿。今颂中但有三义。略不颂知子先心。前三行颂拟宜。告诸子下。第二三偈。劝叹三车希有。上明劝示证三义。今颂亦三义。重颂劝成四。初一行颂劝。次羊车下。第二三句颂示。次汝等出来。第三一句又颂劝。次吾为汝等下。第四一偈颂证。闻说如此诸车下。第三一行半偈。颂适子所愿。今总颂上六句。驰走颂上见谛。空地颂上无学也。从长者见子得出火宅下。第三有十七行偈。颂上第三等赐大车譬。上文有四。一免难。二索车。三等赐大车。四得车欢喜。今颂亦四。初五行颂免难欢喜。第二三行颂索车。第三七行半颂等赐。第四一行半颂得车欢喜。就初五行颂上诸子免难又二。初一行颂免难。次而自下。第二四行颂欢喜。坐师子座者。有二释。一云。诸子坐座。得出三界故无畏也。二云。是长者坐座。长者见子免难即得无畏。初在门外犹有忧畏故云立。今得出门方坐无畏。故方便品云。今我喜无畏免难文竟而自庆下。第二四行。颂长者欢喜如文。知父安坐下。第二三行偈。颂第二索车如文。长者大富下。第三七行半。颂上第三等赐大车。上文有二章二广二释。合有五文。今但颂四。不颂广等心。不颂释等心。初一行。超颂第四释大车屋盛称库地盛曰藏。行具一切法名藏。眼耳六根具一切法名库(云云)。次以众宝物下第二六行偈。颂第三广大车。次二句颂二章门。以是妙车一句。第三颂第二大车章门。等赐诸子一句。第四颂初等心章门也。诸子是时欢喜踊跃下。第四一行半。颂得车欢喜。游于四方者。乘中道慧。横游四种四门四种四谛。竖游四十一位。究竟常乐我净之德。故言嬉戏自在也。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下。第二三十四行半。即是颂合譬也。初四行颂合总譬。但作四意兼得六譬。我亦如是一行颂合长者。上半颂合位号。下半颂合名行兼叹德义。七种方便贤圣中尊。九种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一偈。颂合五道。义兼三十子。三十子是缘因子。一切众生。即是正因子也。三界无安半偈。颂合家宅兼得一门义。众苦充满一偈半。颂合火起。合总譬竟也。从如来已离三界火宅下。三十行半。第二颂合别譬。上颂开无不虚。今颂合则有。初三偈颂见诸众生为生老等合见火譬。上颂见火譬文有三。今合亦三。初一偈颂上如来能见。正由寂然闲居。能见五浊诸子也。即合闻有人言。次今此三界下。第二一行半。颂上所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烧煮合第二所见火譬。唯我一人下。第三半偈。颂上佛见此已便作是念。合惊入火宅也。虽复教诏下。第二四行。颂舍几用车譬为二。初一行颂舍几等。上开譬有三。拟宜无机息化。今此一偈亦有三意。但总略。虽复教诏一句。颂拟宜。而不信受一句。颂无机。下二句颂息化。或可下二颂无机也。贪着深故。颂上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也。以是方便下。第二三偈。颂合用车救子得譬。上文有四。今但颂三。合亦三。略不合知子先心。初以是方便一句。颂上但以智慧方便欲拟宜。从为说三乘下。第二一行一句。颂合上第三叹三车希有。是诸子等下。第三一行半。颂合第四适所愿。上合三乘各有四句。今则总颂。若心决定者。从苦法忍已上是真决定。此之一句。总颂三乘驰走之位。后具足下一行。各颂三乘争出之位也。汝舍利弗我为下第三有八行。颂合第三等赐大车譬。长行不合索车及与欢喜。颂开则具颂。今合等赐欢喜。不合免难索车。去取终成有二文又二。初五行颂合等赐。后三行颂欢喜。上合等赐有四不颂其二。今合又略。但合二章门及第三广大车。又颂释有车之由。初汝舍利下一行。先颂大车章门。上文诸佛禅定等。次汝等若能下。第二一行。颂合等心章门。上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也。次是乘微妙下。第三二行。颂合正广大车。上云皆是一相一种等。次无量亿千诸力解脱下。第四一行。是颂上有车之由也。得如是乘下。第二三偈。颂得车欢喜。就此复二。初二偈明各得大车。后以是因缘下。第二一偈结劝信也。今初二偈。日夜者。初得佛知见中道智光如日分。无明在如夜。自得中道智如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游戏。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故云与诸菩萨及声闻众。又此明自行化他。自获是乘故言日夜游戏。以此化他故言与诸菩萨及声闻众。能化三乘同乘宝乘也。次一偈所说一乘无三因缘。于十方土审实而求唯一无二。除佛方便则不在言耳。他云。菩萨若不索车。何因乘车欢喜。告舍利弗汝诸人等下。第四有十五行半偈。颂上第四合不虚譬。上合有二。先举二譬。后合不虚。今但颂合不虚文为二。初三行半。正颂合不虚章门。次若有菩萨下。第二十二偈。颂合释不虚。身子作称本心不虚譬。父本欲令子得出难故设三车。既得免难乃至不与小车。亦不违先心。是故不虚。佛颂其譬则明不虚。明佛本意。即欲说一但为五浊不肯信受。故说于三浊障既除还说一大即称本心也。今初章门为三。初一行先定父子。明本欲与大。故文云皆是吾子。理应平等与大也。次汝等下。第二一偈。明乃说三乘意为除障。故云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次我虽先下。第三一行半。既已障除还遂本心与大乘法。故云今所应作唯佛智慧也。若有菩萨下。第二十二行。颂合释还释前三意。初二偈释同皆是子理应平等。次若人小智下。第二七偈。释不能受故乃说三乘。次其实未下。第三有三偈。释后若堪能还与其大。今初二行若有菩萨者。方便三乘所化众生。皆是昔日结缘佛子。亦皆同有真如佛性。故云皆是菩萨也。若人小智下。第二七行明小智障重不即信受为是方便开三接引。小智为说苦谛者。声闻于三乘中最小。复以苦谛为初门。众生心喜者。称其本习则喜。本厌生死自求涅槃。今闻出离即会宿习故欢喜。此中正明有作四谛。但离虚妄者。无明已是不实。通惑附无明起。故呼之为虚妄。有作四谛但除此惑。名为解脱。脱于分段未脱变易故非自在。其实未得下。第三三偈。释障既除情根又利还遂本心与大乘法。佛本欲与一切解脱。今汝始断分段。非大涅槃。以其未得一切故。终是未称本心。故言我意不欲令至灭度。今则还令得无上道入大涅槃。乃是究竟称佛本心。一切解脱即是无作灭谛。无上道即是无作道谛。用二谛破无作苦习。昔欲说此而此众生不堪。障既已除还说此也。佛为法王。于权实法已得自在。开三显一实。岂当有虚也。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下。六十五行偈。劝信流通。信者信佛说不说也。劝者劝可通不可通。有此二义故言劝信。文为二。一标两章。二释。初一行标说不说者。如来说此法印。为利益世间故说也。不说者。四十余年未是说时。五千未去是故不说也。次在所游方下半行。标可通不可通章者。勿妄宣传也。恶者强说令其堕苦。善者不说误其失乐。若大悲愍恶则不为通。若大慈念善则应为通。是名标可通不可通章也。从若有闻者。是第二释又为二。初八行释可说不可说。第二五十行半。释可通不可通。今初八行。明如来利益世间之相也。通论三世利益。别论令二乘入信。阿鞞跋致是观现在益。曾见者。观过去善为说也。信汝者我者。观未来善为说也。下文云。若深信解者。见佛常住灵鹫即其义也。斯法华经一(行是)结上开下。如来观知三世利益。是故为说。浅智不解则不为说。此释如来说不说章也。从憍慢懈怠下。释行人通不通章又二。初三十六行半。明若用大悲门莫为恶说。先引恶数。必起恶谤获恶果报。是故大悲不可为说。断世间佛种者。净名以烦恼为如来种。此取境界性也。大品以一切种智学般若。此取了因性为佛种。涅槃用心性理不断。此取正因性为佛种。今经明小善成佛。此取缘因为佛种。若不信小善成佛。即断世间佛种也。若有利根下十九行。释弘经时用大慈门善人应为宣说令不失乐。夫弘通之要谐和两门令其得所是善流传。若不得所是妄宣传。文为二。初十七行。有五双十只善人之相。可为宣说后二行总结应可说也。初过现为一双。利根是现在。植善是过去。强识是现在。见百千是过去也。二上下为一双。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也。三内外为一双。舍恶亲善是外求。持戒如珠是内护。四自行化他为一双。质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说法是化他。五始终为一双。四方求法请益之始。顶受专修是归凭之终(云云)。告舍利弗下两行总结。善信甚多。略举十相示流通方法。显慈悲两门可通不可通之大要也。
释信解品
有人言。信解三法。谓一往化随逐化毕竟化。昔说大为一往。背大后为随逐。父子相见为毕竟。又人天善为一往。说小乘齐法华为随逐。说法华得记为毕竟。又初说二乘为一往。转教为随逐。法华为毕竟。又转教为一往。历方等为随逐。悟一乘为毕竟。又说法华为一往。十地常教化为随逐。至金刚心为毕竟。又结僧那为一往。中间为随逐。得佛为毕竟。私谓诸解重叠玉屑非宝。夫一往非本怀。毕竟是宗极。说人天二乘为一往。可非本怀。昔为说大今说法华。个是毕竟那称一往。若法华毕竟而更成一往。人天一往还成毕竟。则大颠倒。又二乘是一往草庵须破。昔大为一往。系珠亦须破。若一破一不破。一是一往一非一往。又父子相见是毕竟者。前毕竟应悟一。则后毕竟无复用。若后毕竟乃悟一。前毕竟非毕竟。节节有妨今皆不用。有人言。此品是迹。何者如来成道已久。乃至中间中止亦是迹耳。私谓义理乃然在文不便。何者佛未说本迹那忽豫领。若未会三已应悟一(云云)。今释品者。夫根有利钝惑有厚薄。说有法譬悟有前后。法华座前犹如豌豆。文云。如来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愿。于菩萨法都无一念好乐之心。初闻略说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笼未晓。今闻譬喻欢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明。欢喜是世界。信生是为人。疑去是对治。理明是第一义。以是因缘故名信解品。禀小大教。初革凡成圣各有次位。但小乘信行从闻生解。苦忍明发信则称行。法行历法观察。苦忍明发法则称行。若信行人转入修道转名信解。法行人入修道。转名见得。准小望大亦应如此。中根之人闻说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进入大乘修道故名为解。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闻圆教入圆位故名信解品。本迹者。四大弟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引中根示初信解。故名信解品。此是领解段。近领火宅远领方便。文为二。一经家叙欢喜。二白佛自陈。先叙内心次叙外敬。善吉独称慧命。三人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别论善吉解空空慧为命。此约行也。诸慧人中佛慧第一。佛于般若命其转教。其为慧人所命故云慧命。三弟子被命少。不以空为行宗。此约教也。摩诃如前说(云云)。得喜之由。远闻方便五段法说。经家但叙闻希有法闻授记二种。或可闻希有法叙四段见受记是第五段也。如此闻见昔未曾有欢喜之由也。发希有心者。叙近闻譬喻四番之说希有心发。心发故名之为信。以信故入入欢喜位。即信解品意也。从座起者。叙外敬如文。例身子亦应三业领解。准前可解。白佛下口自陈。文为二。初长行及七十三偈半正陈得解。次十三偈叹佛恩深。此解由佛故先陈次叹。长行又二。初略法说。二譬广说。略又二法说略举譬。法说又二。先明昔禀三故不求。二明今会一故自得。不求中有标有释。标为三。一居僧首故。二俗年迈故。三证得故。初居僧首者。我法腊既高。晚学以我为轨。忽改途易辙弃小求大。为后来所嫌。自固护彼所以不求。二俗年已迈。若作菩萨当专任大道广度众生。今既朽老无所堪任是故不求。三已得涅槃。无为正位不能发大心。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尽无生智已立无所依求。所以者何。释三不求文不次第。先释得涅槃不求。次释年迈即兼僧首或指昔说法既久心不喜乐。释居僧首。不求。既言在座复道年朽。知释僧首也。释不求如文。我等今于佛前下。陈得解之由。由远闻五章略广开三显实。是故庆幸。获大善利者。正陈得解。是近闻四番譬喻希有之法而获开悟。开悟善利也。无量珍宝下。第二是略举譬。譬昔不求而今自得希有法宝也。从世尊我等乐说譬喻下。是广领解有开譬合譬。欲开先咨发(云云)。譬为五。一从舍父逃逝下。名父子相失譬。近领火宅总譬。远领方便略颂。二从穷子佣赁下。名父子相见譬。近领火宅见火。远领方便我以佛眼观见。三从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下。名追诱譬。近领火宅舍几用车。远领方便寝大施小。四从过是已后心相体信下。委知家业譬。此非领上近远。乃追取方等弹呵大品转教意耳。五从复经少时父知子意下。名付家业譬。近领火宅赐一大车。远领法说正直舍方便。又合第四第五。共为一领付譬。在下更明其意也。旧以西方无量寿佛以合长者。今不用之。西方佛别缘异。佛别故隐显义不成。缘异故子父义不成。又此经首末。全无此旨闭眼穿凿。今依文附义。若释穷子。取二乘人半字法销文。若释长者。取卢舍那佛满字法门销文。何者宅内长者。脱缨珞着垢衣。衣缨有异人秖是一。譬卢舍那佛隐无量神德示丈六金辉执持粪器设三乘教。隐显有殊何关体别。舍那着脱近尚不知。尔陀在远何尝变换(云云)。父子相失譬又为四。一子背父去。二父求子中止。三子遇到本。四其父忧念。四段各两。初两者一背父而去。领总譬中五百人。昔结大乘子父。寻复失解流浪五道。故言或十二十至五十岁。通是佛子子义微弱故言幼稚。非结缘己界。故言久住他国。二者向本而还。领总譬三十子。此缘有微着之义故言长大。缘既经苦关佛大悲。故言遇到本国。父求子而止为两者。一父求子不得。领总譬中长者。从众生退大之后。伺其大机未得其会。故言不得。二中止一城。其家者。领总譬中宅。大富者。领总譬中长者德业内外财富意耳。子到父城为二。一到城之由。领火起苦恼之相。从退大已后。处处游历备婴辛苦。二遂到父城者。以苦为机扣于大悲。故言遂到父城。其父忧喜即是两者。一念失子苦。二念得子乐。领总譬中一门。子既幼稚取门不当动父之忧。元以此门通之。故动父之喜分章竟。销文者。初子背父去有二。初譬如有人。领二十子譬二乘人。菩萨位行难知。且齐已领耳。年既幼稚者。旧云。闻法少为稚。若尔下文云长大。应是闻法多。今以无明厚重覆障解心。解心无力故言幼稚。善根熏被稍稍欲著名为长大。舍父逃逝者。退大为舍。无明自覆曰逃。趣向生死为逝。
问。佛舍应后众生起惑。是父离子非是子舍父。
答。由众生不感佛则去世。还成子舍父义。久住他国者。涅槃法界是佛自国。生死五欲是为他国。本求出离而退堕不反故云久住。或十是天道。二十人道。五十是五道。约于一人备轮诸道。年既长大下。二向国而还者。幼有二义。一痴小故。二未遭苦故则不知还。譬结缘已后。大解未浓如痴不反。尚有残福耽迷不反。今习业冥薰微知向道。遭苦失乐思求出要此二为机扣佛。名为渐向父国。上文云。若人遭苦为说涅槃。若以人天二善非感佛缘。在三界中不见佛父为穷。不得出要之术又为穷。八苦火烧故为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者。旧云。人天五戒十善各有因果。以为四方用自资给。又于四生营生以求衣食。下文云。一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彼之劫中非无人天因果不能感佛。故知此善非见佛机。今佛既未出。诸凡夫人身受心法起于四见。于中求正道如求食。求助道如求衣。以厌苦求理。为可化之缘。佛初出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即此意也。大轻云。谛观四方喻于四谛准此可知。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明其厌苦希脱邪求涅槃。虽非本意亦蒙值佛。故云遇向也。本国如上说。下文明城舍云何分别。一切佛法为国。此义则宽城语小密。以断德涅槃防非御恶为城。舍语又亲。同体大悲为舍也。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下。第二求子中止譬亦为二。初从退大已后求机不会。不会故名不得。二中止一城者。不为一子而废家业。譬佛不以一处无机而废余方施化。旧云。二万佛后。释迦佛前。两楹间为中止。今谓中义可然。止国城家皆不可用。今取方便有余土为国。在同居实报两间为中。有余涅槃为城。住此涅槃名止。处此为家。起胜劣两应。劣应应声闻。胜应应菩萨。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佛以胜应应之。纯以大乘家业训令修学。中止于此伺觅同居子机。非但中义得合。国城家业皆悉分明。大富者。实相境为家。具足万德。名为富。五度福德名为财。般若智慧名为宝。导一切悉摩诃衍名无量。金银珠等。是大乘三十七道品也。此即领上长者大富义也。仓库盈溢者。在内为盈在外为溢。盛米为仓盛物为库。仓譬禅定。禅生百八三昧故。库譬实相。能发十八空智慧故。自资为盈外化为溢。领上多有田宅义也。僮仆者。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屈曲随机称事称理。此领上又多仆从。就位为语。二乘及通教菩萨。别教三十心悉如僮仆。别教圆教十地如臣。十向如佐。十行如吏。十住如民。初入佛境界。率土之宾无非王民。虽得为民比吏佐等犹为疏远。十行历别修习诸法。种种驱驰如吏。十回向事理稍深。职近王边如佐。十地辅佛行化。降魔制敌故如臣也。一心三观如象。运圆教大乘。次第三观如马。运别教大乘即空析空观如牛。运通教等大乘。析法观自行如鹿羊等。运二乘之法。无数者。权实诸法皆名车乘。权实智观名象马牛羊。非但教法甚多。观智亦复无数也。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不二而二是出。又不二而二是入。二而不二是出。无量还一是入。一中无量是出。化他用为出。自行用为入。出法益众生为息。化功归己为利。乃遍他国者。遍于三土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即其义也。唯法性是己国耳。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者。诸菩萨是商人。又遍入三土。以求法利故云众多。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他方大士来此闻经。往还采利也。又应化二身如贾客。将实法遍入三土。化益众生而归法身故云甚多。如世间人令他捉财兴生亦自兴生也。时贫穷子游诸聚落下。第三是子还近父譬。此亦二。一求衣食。二到父城。初内合退大乘已备。遭诸苦深起厌患欲求出离取理不中。致成邪僻因邪慧历心易可入正以求出世为感佛由也。观察五阴为聚落。十二入为邑。十八界为国。历此求理名求衣食。二遂到其父所止下。此是正向其父所止之城者。苦境为机感佛大悲名为到城。城即涅槃。涅槃通半满。众生习解可有得涅槃之义故言到城。父每念子下。第四即是父忧念子譬。此中亦二。一念失子之苦。如来自昔至今。恒思子大机故言每念。五十余年者五道也。开鬼出修罗故言余也。未曾说者。未曾向方便有余土中。臣佐吏人说有此子机缘也。又应世已来自昔华严方等大品诸座未曾向诸大士说此声闻本是大乘之子。既非佛子不解佛法。或如聋哑。或花着拜座。或弃钵茫然。种种不逮也。心怀悔恨悔昔不勤教诏致令无训逃逝。恨子不惟恩义疏我亲他。内合如来悔不殷勤令入内凡遂使退失本解恨其无心不能精进固志逃迷不返故言悔恨也。自念老朽者。化期将毕无传大法之人。如老朽而无子也。
问。法身所化诸菩萨等悉堪补处。何遽此忧。
答。法身所化本无兴废。谁谈老朽此非所论。今明化身眷属则有二种。一法身大士其相影向。迹虽弟子本或是师。亦不约此自念老朽也。二者同居凡夫。始从化佛初发道心者。名此为子也。子继父业令胤族不断。若身子受决作华光佛。则一方佛种相续不断。大乘家业递相传付。若身子无可化之机。则大乘法财现无付嘱。后来众生佛种安寄。老朽兴叹正为此也。复作是念我若得子下。二念得子为乐。可度之机名为得子。与受佛记名付法财。称于本心复言快乐。领上总譬竟。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自造──十四年十二月在苏州自造寺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人民种族之庞杂,学术思想之纷歧,实不可一概而论!故今抽绎讲述数项于下,以窥一斑。一、有一类知识活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鉴古叹今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斋余法语一今天这个聚餐会,是就这饭食之食,而成聚会之会,要知饭食之法相,为众缘所生,唯识所现,自性本空,本不生灭的──自性即真实性,普遍平等,本无差别──,今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三十年一月作──从民国二十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始侵略以来,引起侵略国各种侵略行动,到去年可算已达到了侵略的最高潮;一如今年,转为侵略热焰的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戊四 阿难问增益己一 佛问信不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此为消灾周中第四,世尊与阿难互相问答以增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三 灭妒碍罪得解脱益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五 得戒清净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前二愿明慧与定,此明得戒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二 指陈效益庚一 获福益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获福文略,下免难文稍广。由前建立药师七佛道场,七日七夜,斋戒沐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去参加纪念会的人都佩戴一枚。这是国内第一次以佛像做徽章。事后道阶法师来普陀山,送给印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老子说:天道无亲,唯亲善人。一般人对这句话很难理解,现在我们用养育孩子来做比喻。很多人去堕胎,有个原因,怕养不起孩子。养一个孩子都很累,更何况再来一个。我们潜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答净土四十八问[明]莲池大师 著答四十八问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问:迦叶身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故,名曰饮光。何故云色?若吞余色,应云饮色。何况色不可吞。以色对光,逾明显故。莲池大师答:由色有光。无金色者,光从何来?色不可吞,光独可吞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趺坐向西归净土,莲池浴体证无生枯肠欲断只呼天,痛惜禅人殒少年,数载名山参偈遍。归来念佛荷锄边;助兴梵刹同艰苦,密行功圆上品莲,燃臂药王真供养,孔悲颜殁尚凄然。活到于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续问答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明]莲池大师 撰普劝为人必修净土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损福行为:1. 【大慎】爸妈责备发怒, 子女生嗔恨是一过, 抵触顶撞是十过.2. 工作不竭忠尽力, 一事为一过3. 【大慎】不尊敬先贤和长辈, 一日为一过4. 【大慎】堕胎为二十过5.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我在少年时侯,见有前贤排斥佛教,遂以先入之言为主,也随着藐视佛法,这是无知啊。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经书流通处请得数卷佛经阅读,这才大吃一惊,不禁叹道:假如没有读到这些佛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救麂免难黄广文文登上记载:广西贵县西乡,有张某夫妇,一向爱好行善,尤其对物命,从不加以轻贱或伤害。有一天,猎人追杀一只麂,麂惊慌恐怖,躲入张某家中,张妇急忙用旧衣,掩盖保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8
程氏夫妇平素喜吃鳖肉。有一次偶然买回一只大鳖,吩咐厨婢宰割烹煮,当时夫妇有事暂时外出。厨婢心想:由我亲手宰杀的鳖命,已经不可计数。今日我决定要释放这只大鳖,甘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8
钱梅溪孽报谈记载:钱梅溪的邻居薛庆官司,从事宰羊卖肉为业,家境相当富裕。薛庆官到了四十多岁时,忽然害了一场大病,疾病痊愈后,脸型突然变成羊脸形状。后来到安徽贩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8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唐代天台宗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超然有迈俗志。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他年十七岁,游浙东,寻师访道。至十八年(730),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3
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
净土大德故事时间:2024-10-22
真谛所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了瑜伽行派的两位大师无着(asanga)、世亲(vasubandhu)的家世生平以及修学弘化的经历,是一部珍贵的佛教史文献。本文依据《婆薮盘豆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无著大师以前,印度的佛法极为昌盛,后来因为外道的势力进入了印度,大规模迫害佛教徒,曾经三次摧毁佛教。因为佛教徒以慈悲忍辱为上,不与争战,所以很多佛教徒被杀,寺庙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6
现在已入秋,大家知道,秋天属燥,故要特别小心火灾,说到火灾,刚才我无意中读到一篇文章,才知历史上单房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灾悲剧竟是发生在广州:道光25年4月20日(18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5
与茅静远居士书曰: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1
当阳玉泉寺 智者大师的隐居之处玉泉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座落于绿树丛林的玉泉山东麓。东汉建安二十四年,普净禅师结茅玉泉山下,为玉泉寺
佛教建筑时间:2024-09-15
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五、净心具足诸法吴汝钧上面讨论的一念心具足诸法,是就平常的一念心而言,而人的平常的一念心,总是倾向于染污方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1
三、附 编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2
莲花色是佛世时代神通第一的比丘尼,她有些什么特殊的事迹吗?莲花色聪明美丽,但是她的遭遇却不幸。最初母亲为她找了一个女婿,可是后来母亲却和女婿有了私情。莲花色女生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8
二、如何开悟?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8
天台大师给我们说,我们的病有六种缘,这讲道理,有六种缘。第一种是「四大不顺」,这四大是讲地水火风,我们中国人讲阴阳五行,讲这些气。四大不调,人身体就不舒服,就会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3
【原文】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据《五灯会元》卷一)【译文】到了唐高宗永徽辛亥年(651)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而称绝妙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成壅证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 不见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7
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第八讲 持戒为节欲的根本02以修道来对治五欲,有两种生活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的弟子。在家的佛弟子,要不给五欲的洪流冲没,至少要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04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主要讲了什么?02第五《坐禅品》:《坐禅品》记述六祖大师为闻法的大众开示修习禅定不是在着心、着静和不动上修行。坐禅的意义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