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何获得智慧必须依靠禅定?修习禅定之前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答:如《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禅波罗蜜》中云:“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欲得智
藏传法师时间:2016-05-31
在发菩提心之前首先要发起出离心,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从前面学习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可以知道,没有出离心做基础所发起的菩提心有三种过失:第一,它有杂染性,菩
佛学入门时间:2016-03-19
【佛经介绍】《法华经》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主要讲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
其他文章时间:2016-02-14
【佛经介绍】《法华经》为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主要讲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
其他文章时间:2016-01-24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法知道的差不多,这个理路你弄不明白,虽然是念佛了,也是去向不明。理路不外乎信愿行。信就是深信,深信因果,深信佛
汉传法师时间:2015-11-13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四种口业。要远离粗言,不能去说,因为既害人又害己。在身、口、意三业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口
汉传法师时间:2015-10-20
大乘止观的智慧,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大乘止观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二句话:第一个,遍计本空;第二个,依他如幻。就这二句话。一个是真空,一个是妙有;一个是有所
汉传法师时间:2015-08-04
她可以分身、穿墙、预知。而后她又不再修习神通,因为她觉得对证道有障碍。一个禅修成就者的修行开示修行窍诀海按:DipaMa是南传佛教一位传奇的大成就者。她以居士之身中年
佛学入门时间:2015-07-05
问:我朋友有这样一个问题,她说她经常遇到有缘人就劝他们念佛求往生,包括很多年轻人。有一个寺庙的住持就对她说:“你不要这样劝人家,年轻人好好孝顺父母就好了,不要动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02
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禅宗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宗派,人称临济子孙遍天下。临济祖庭就在河北正定临济寺。这是讲禅宗的形式。从内容上讲,就是讲
佛学入门时间:2015-03-16
思维死主必定来临,不能幸免不论我们受生为哪一种身形,终必死亡。《法集要颂经》说:一切诸佛、独觉、声闻尚且须要舍弃他们的身体,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不论我们身处何地,
佛学入门时间:2015-02-05
佛教里谈到的“觉悟”,我们可以理解为开发潜能,针对这个“潜能”,佛陀讲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善巧,一个是智慧,其中善巧又叫慈悲。“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
藏传法师时间:2015-01-12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着?」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
佛学入门时间:2014-11-16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
汉传法师时间:2014-11-1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心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十分敏锐,性灵独具,胜于往常。但静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靠日积
汉传法师时间:2014-07-06
“住于行处”表示所作所为都应修习忍辱,并寻求人际间的和谐。若你有耐心,能容忍其他人,就能为自己创造平静与喜悦,周遭的人因而将同样感到平静与喜悦。忍辱并非软弱,
南传法师时间:2014-06-15
深观和修习爱的正念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使心中有爱。这份清醒与慈爱对我们是一种保护,而能免于各种危险。我们常以为危险来自外界,其实危险多半来自于自己的内在,若无清
南传法师时间:2014-06-14
我们的修习就像莲花和污泥一样。莲花不会起这个念头:“我不想要污泥。”莲花明了,就是因为污泥,它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对我们来说情况也是一样的。我们有负面种子,也
南传法师时间:2014-05-22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