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众过堂,就是指集体吃饭。
堂,就是指斋堂,也就是五观堂,即是吃饭用膳的地方。
随众过堂八种好处:
(1)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去到斋堂;第三通,排班静候,恭迎大和尚。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2)供养省力──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以及收拾整理都快易。
(3)平等无我──大家吃同样的饭菜,大和尚小和尚都没有不同,平等供养,无人我相,因此便没有分别心。
(4)不偏众食──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5)甘苦同受──大家无有拣择、如尝甘露、法喜无穷,体现出佛教的平等。
(6)存正念故──不生妄念,妄念一起,当观信施难消,为药食故,借假此身,息诸妄缘,即起即空,是谓存正念。
(7)如法如理──唐代以后,因为寺院人渐渐多,尤其是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不设这些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便心安道隆,佛法时时现前。
(8)起止威仪──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也有规有矩,令人一见便会生欢喜及恭敬心。此就是现身说法。
以上八点是过堂吃饭的好处。在斋堂内,所谓五观堂,通常会有一副对联,希望大家能够望文生义,明白一些道理,联曰:「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二、「五观」就是: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要怀清净心,当观这些饭菜是施主所供,来之不易,要思量自己有多少功德来承受应供。当然更不可计较食物多寡,好恶之心,要知其(食物)空性,精进修行。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要用智能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够不够,如持戒、坐禅及为三宝事业等,做到几多?否则信施难消,受施主供养,生极惭愧。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止自己妄念心生起,对饮食生起分别好恶的痴心。就是离此贪痴三毒心的过患。即正心勤意修善趣向菩提。
(4)正是良药,为疗形枯--食物是用来滋养身体的。若把饮食当作「药食」,治病之用,滋养生命办道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便要尽量做好自己这个修养功夫,对饮食不要起贪心。其实,无论多美味的食物,三寸喉头一过,便是秽物。所以不要为了贪口福而造业。
(5)为成道业,因受此食--我们饮食,是为了维持生命,用功办道,借假修真;这是我们受人饮食供养的原因。凡受食时,当生惭愧之心,加勤精进。
以上五条,若能跟着去做,那受人供养就连「黄金」也能消受得了,但若贪痴三毒心未了的话,那么,受人供养,一滴水也难消化。
三、施食:
在食饭之前,先要供佛,还要出食。出食即是施食。
早上是天人食,中午是佛食,下午是畜生食,晚上是饿鬼食。
「食」分多种,人是段食,鬼神是触食,天人是思食,畜生是团食。
供佛时施食,早、午餐当中(晚食不计算在内,又有蒙山施食),要拿食物去超升台,用咒去念。供的食物,用饭、或粥、馒头、粉、面等都可以出食,菜、豆芽等等便不用了。念咒时观想七粒米可变四十九,四十九可变无量无数,如须弥山。
中午出食会念四句(内有三个典故):
(1)大鹏金翅鸟──印度有大鹏鸟,翅很大,们专门食龙,杀生很多,龙子龙孙差不多都给们吃光了,龙王就去求佛,于是佛就为大鹏鸟说法。劝们不要造那么多杀业,但大鹏鸟也有难处,因为不吃龙就会饿死。佛就安排在吃午饭之前,先叫弟子用咒施饭食,给大鹏鸟吃,于是就解决了这个难题了。
(2)旷野鬼神众──在野外荒地,有许多鬼,有许多神。顺此一提神和鬼有甚么区别?其实神即是鬼类,但神比鬼的道行高。鬼有三种九类,福报好的是神。有些连吃的也没有,即饿鬼,是无财鬼,有些是有财鬼,有些是多财鬼(就是神有人供养),各个所随的业力不同。这些鬼类,在下午后便出现,恼乱人民百姓。(据说人的头上有光,有道德者光盛则鬼退,运低者光弱,鬼就来骚扰。)佛住世时,民众求佛,佛就化作鬼王为鬼类说法。佛亦嘱弟子饭前施食,令一切鬼神同受甘露味。
(3)罗鬼子母──罗鬼生很多子女,一生就生一千个子女,又多,又长命。罗鬼颇有神力,五百年在天,五百年在人间,上上落落,最疼爱的就是最细的儿子。这个儿子很顽皮,专门恼乱儿童,所以很多孩子都生病,很不安宁。人就去求佛,佛用神力把这个顽皮鬼子收入一个钵内。鬼母寻遍天上地下找不到,佛便告戒鬼母,人人皆疼惜自己的子女,叫鬼母管束鬼子,不要恼乱人间,说罢便把鬼子放还给鬼母。佛又叫弟子多施一份饮食给鬼子母。用咒的力量,希望鬼子母等悉获得法益。
(4)甘露悉充满──甘露就是指不生不灭甘露法水。施食时,食物有几处地方不能摆设,就是柳树、桃树和石榴树。若把施食的物品放在这三种树下,鬼神就不能近,这三种树都是破邪的,所以寺院前不会裁种的,否则鬼神不能来,便会惹恼他们。佛事,一定要如法,才可以「阴超阳泰」。那么,生者平安亡者超升,两者均利。
四、规矩
现再讲过堂食饭的仪规。
儒家有所谓「食不言,寝不语」;佛门举止则连手势、身姿都有规律。坐姿如钟,身心要统一。左手持碗时,四指在碗底,托着碗,大姆指压在碗上边,叫做「龙吐珠」,左手是龙头,碗是珠,这样捧碗是一个吉祥的姿势,右手的筷子便成龙爪点珠。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心存正念。此外,不得嚼食有声、不得使碗筷有声、不得大抟食、不得大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等,要添多少饭菜都以筷子动作来表示。
五、发愿:
吃饭时,先吃三口啖饭不吃菜,同时发三个愿:第一口饭,愿断一切恶;第二口饭,愿修一切善;第三口饭,愿度一切众生,第四口才吃菜。发愿,要发大的心愿,以慈悲心来跟众生多结善缘。
过堂饭菜摆设位置:
(1)丛林通常摆设
饭菜、菜饭、筷子、座位
先用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次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食毕,两只碗各还本位,筷子直置于两碗中间,然后等待结斋、回向。
(2)现有方便摆设
菜、汤、饭
饭、汤、菜
筷子座位.交叉取放。
(a)先取菜,放到右前;
(b)汤放在自己正面前方;
(c)取起饭碗就吃;
(d)吃三口淡饭及发愿如上;
(e)食毕空碗叠好,放原位,筷子直置于碗边与桌平齐,然后结斋回向。
此外:若有穿袍搭衣的话,袍(海青)可以坐着,衣要撩起后面,不能坐在衣上。(第十讲完)
执事
执事,就是做事、当职。佛弟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矩,明于因果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执事,也可以用「勤、惜、诚」三个字来说明:
(一)勤
勤是习劳,也就是勤劳。工作的表现,众事如同己事,要有责任。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在美。人的身体,若不用来做有意义的事,便是如拖尸。我们要利用身体来求福修慧「借假修真」。
勤,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福德。佛陀,连穿针的工作也代弟子去做,在普渡众生的教义写下了实实在在的一笔。做同一件事,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那就是福报有与无的分别。大家在社会上都是有一个「共业」,但在「共业」中又有「别业」。例如我们共同在香港这个城市里,有人条件很好,有人却很贫困,这与福德有很大的关系,福德有前因,所以今生要积福,勤劳行善便是培福积德。律中说:扫地有五种功德:
(1)扫自己的心地垢;
(2)扫他垢;
(3)去骄慢心;
(4)调伏身心;
(5)增长功德。
勿以小善而不为,古德有云:凡作事,不得众劳我逸,不得人难我易,不得人多我少,不得人前我后,不得人重我轻、不得迟早失时,不显自己功劳,睡不得在人前,起不得在人后,不得多笑、多言、并不得妨碍他人做事。凡做事要有条理、谨慎、清洁。
(二)惜
就是珍惜。此是很重要的,无论是福报或时间、人缘、乃至法缘都要珍惜。人的福报是有限的,福报不要享用尽,要留有余地;将福拿来与人分享,是福上培福。
近代的大德弘一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小康的家庭,但他严守「惜福」的规矩。他五岁丧父,母亲贤德,从小就受到惜福的熏陶。他家里有一副对联,是由书法家刘公定所写的。下联是「惜衣惜食,不为惜财,缘惜福」。举一个例子,弘一大师的惜福,在他练习书法时都是用旧纸,或纸头纸尾的,在此可见一斑。当物质充裕的时候,也要知道,一切来得不易,要有计划,不可浪费,即使你付得起钱,也不可任意乱用,这不是为了悭钱,而是为了惜福。印光大师,每逢见到有人浪费,少至一粒米,他也一定呵斥。为佛弟子,严以律己,还要教导下一代惜福。时间方面要珍惜充分利用不得空过,要做有意义的事,人缘要珍惜,未成佛先结人缘,处众欢喜。法缘更加重要,听法闻经都是成道之根本。总之要珍惜一切好因缘。
(三)诚
对人、对事都要悲心恳切,自觉觉他。做所有事不得马马虎虎。佛门里说感应,感是付出,应是所得,付出多少,应也多少,这也就是因果。莲池大师说:「做他事如同己事。」若能做到,早就成佛了,根本就不会有他非我是,与人相处,就会上恭下敬烦恼就渐渐解脱,佛法自然现前,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总言之,入众与执事都要敬业乐群,起居一致。要做到入众的「容、礼、助」三个字,执事的「勤、惜、诚」三个字,合共六个字,作为大家相处的态度,那就皆大欢喜了。
入众
入众就是指人与人相处,执事就是当职做事情。一个人在社会上不可以离开群众,一定要和大家相处。有些人,在人事方面不开心,惹上很多烦恼,是八苦当中的怨憎会苦,不想见的人,偏偏相会在一起。怎样与人相处得融洽,那真是一门颇高深的学问,此不是一朝一日的,是要积累经验,平时的修养。为佛弟子者,要先学好这个做人的方法。
入众,可以用三个字来说明:容、礼、助。
(一)容
容是容纳,有容人之量,心量要很大,容人难容之事。凡事都要忍耐,对不习惯的事,对吃亏的事等等,都要学退一步忍一时,学弥勒菩萨,他的大肚皮和笑口常开,这就是有「容」人之量所得到的自在。若人连一点儿的忍耐力都没有,做人就会感到很辛苦了。由于每个人的思想个性不同,在社会上,或家庭上,及集体场合总难免互有抵触,若内心没有空间迁就一下,就会有出现很多烦恼。有成就做大事的人,更加要有一个「忍」字,否则便难以成功。以下是一个与忍字有关的典故:
佛堂内的大磬是铜造的,有些寺院的佛像也是铜铸的。有一天,磬向佛像抗议说:「佛啊,这个世界真是不公平啊!信徒来佛堂,整日向你供奉香、花、灯、生果,还向你磕头,人人如此,对你万分恭敬。而对我呢,就很不一样了!信众来到佛殿,常住为了表示欢迎,便大力敲打我。客人来得多,我就被打得多,真不公平啊!」佛像便回答:「你啊,不反省自己,一点忍耐力也没有,人家轻轻的一敲,你就叫个这么大声。我在被雕成佛时,要经过多少的磨炼?在身上、眼、耳、鼻等,任何一处,都是精益求精的雕刻,我都没出过一句声,无有不耐烦及分别心。所以,处众「忍」字是成就事业之基础,也是成佛的根本。
(二)礼
礼是礼貌,做人要有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做人的道理:「脸上无真供养、口里无出妙香、心里无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
(1)脸上无真供养
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容,所以一个人有笑容,令人心生欢喜,便结下良缘。有些人经常黑口黑脸,别人看见了,都怕了他、远离他。笑容要由内心发出来,常带微笑,是一种美德,会令别人欢喜易近。这是真正布施结缘,最好的恭敬。
(2)口里无出妙香
嘴巴,要用来讲好的话、讲好的事,多念经啦,讲佛法啦,不要说是是非非、长长短短;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又可以丧邦;邦是国家,缩小范围,便是家庭,语言用不好,往往便造成家破人亡。
口业,很多典故都提及到。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总之,大家要慎言。作为一个佛教徒,对无价值,无意义的说话要少说不讲。要谨慎,以免造口业。所以,我们要隐人之恶,扬人之善,大家要口业清净,更加不可以打妄语、恶语、绮语、两舌等。
我们人的舌头,为甚么会这么的短呢?就是因为口业不清净之故。经上说,若三世口业清净,那么,其人舌头之长可以覆脸。弥陀经上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舌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就是因为口业清净啊!
(3)心里无无价宝
无价之宝,是说其价值数之不尽。
世上所有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有价值的、有尽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不究竟的。经上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佛陀教我们要觉悟。觉悟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明不但身体,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如火一烧,水一漂,就甚么也没有了(嘉利大厦的火灾便是一个例子)。心是主原,发动身、口善恶的行为。如是以上所说脸是身业;口是口业;心是意业,三业清净那就是无价之宝,所以第四句是:
(4)不生不灭是真常
真常者,就是永恒不变,永恒也就是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自性。
以上四句偈,教我们如何有礼节地对人,以事显自理。便见本来面目。
(三)助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给予别人快乐,乐就是「慈」,要济贫供需。贫困的人,有需要的人,我们要尽量去帮助。帮助有很多方面,财物、金钱和精神(教人如何去解脱烦恼)等方面,助人之乐,都是布施。当知施比受更有福。
入众,就是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做到「容」、「礼」及「助」此三个字。那么,你便会人见人喜。. . . . . . .
穿袍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不要在佛前或大众跟前穿袍披衣,披好衣才出大殿或佛堂;香港地方小,也许没有其它的地方可以披衣,就要选一些较偏僻或不是正殿的地方来穿搭。
衣,不要说「穿衣」,应说「披衣」、「搭衣」;脱衣时要说「抽衣」,所谓穿袍搭衣或披衣。
示范穿袍:
──袍领有三层、名三宝领,并有五十三参标志。
──穿袍时,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中指、与食指夹住袍领,大母指压上。
──转颈后左大母指交给右大母指与食指分开,把袍衣披上肩。
──手肘先放袖笼,再把手伸出袖外。
──将右衣领底端的衣带与左腋下衣带结成活结。
──将左衣领底端的钮结扣在右腋下的钮圈。扣钮时,以右手搭左肩,用左手扣钮,只用一手。整个动作在袖后进行。解钮亦如前,右手搭左肩,只用一手。
──整理衣领。
──海青袍袖比手腕长,要把袍袖折至平手腕。
──穿上袍衣站立时,双手要叠印放在胸前,不可直垂放下了袖,这样子便失去了威仪。穿上袍衣后,只可用来礼佛,千万别穿著到其它不净地方去,如洗手间等,而不作礼祖先。
袍衣意义
作为一个佛弟子,穿袍搭衣者多,要知道袍衣的意义的人就不多了。今堂课题是袍衣意义。作如下解释。
袍衣的起源及表法:
(1) 袍
先讲「袍」,又名海青,秕言卷一云:「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谓海青。」太白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袍起于汉朝,故称为汉服,袍袖子是很大的,又名衲衣,既有法服,常服之分。
据说到了南北朝时,梁武帝把袍用到我们佛门里来。当时梁武帝与国师志公很投缘,经常来往,梁武帝的妻子郗氏妒忌心重,甚为不满。有一次,皇帝供僧五百人,郗氏以不净布造帽,用肉造馒头来供僧。志公早证他心通,知道此事,于是他也预造了五百顶帽子和五百个馒头,放在大袍袖内换过来,把郗氏的帽和馒头埋在地下,后来长出五辛(大蒜、慈葱、兰葱、兴葱、葱)来。
到了隋朝,这些阔袍大袖的汉服用于皇宫内,称为皇(黄)袍,只有地位高的人才可以穿著,以示尊贵。到了唐朝,袍才普及民间,所以又名唐装。现在僧侣的常服多是褐、黄、黑、灰、咖啡等,五色中深浅不一。再说袍的袖子大,是有一种表法,就是接引众生的意思。至于海青的海字是表广大。穿起袍来,佛弟子的心量要好似大海般广阔包容一切,青即内心清净,诸法不染,故名海青。
(2) 衣
「衣」又名袈娑,是印度梵文,汉语意译是解脱服,又叫福田衣。解脱服是表自利,福田衣是表利他。佛在世时,曾对舍利弗说,出家人所披的衣将布割裁,一块块的就似稻田一样,自利来说勤修三学,上求佛道,有无量的功德,此圣法财,贼人是盗不去的,利他则给众生善根,种子种下去,将来便会生出菩提之果,故名福田,这是一种衣的起源及表法。
衣的种类及作用:
(1) 种类
出家人有三衣,在家人叫缦衣,又称忏悔衣。三衣,印度梵文叫安陀会(五衣),安陀会是用五条布缝成的衷衣。
郁多罗(七衣):郁多罗是七条布缝成的上衣。
僧伽黎(九衣):僧伽黎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
五衣是一块布割开五行,一长一短,又名劳动衣,做任何事,如扫地、洗碗等等都可以披上五衣。
七衣是一块布割开七条,两长一短,是忏悔礼服,如布萨,即诵戒时所披。平时做早晚课,礼诵闻法用功办道时披上七衣。
九衣又称主衣。一般是上座说法,或法事主法时披上。主衣又分三类九品,三类是上、中、下三类,每类再分上中下,共九品。如何去分辨呢?就是看布隔分多少条:
上上(25条)、上中(23条)、上下(21条)。四长一短。
中上(19条)、中中(17条)、中下(15条)。三长一短。
下上(13条)、下中(11条)、下下(9条)。二长一短。
披主衣者则现如来相,衣的条纹数量愈多,表法田多,烦恼减少,福德也就愈增多,给众生种福田也就更殊胜了。
(2) 作用
披衣既能使人(披衣者)生惭愧、起忏悔心,并可令人舍弃欲望且不被盗。又能起一种威仪,更能令众生起欢喜心,给众生种福田。
在印度当时,天气炎热,僧侣露天用功办道,三更时除冷。用法:五衣披在内,七衣披在外,主衣再披在上面。我国一般来说,出家人在登坛受戒时,如登比五坛大戒,是要三衣一起披上的。
三衣有三种对治的对象,如五衣对治「贪」,七衣对治「」,九衣对治「痴」――着三衣者,舍离三毒,所以出家人是三衣一钵不离身的。《僧伽律》还认为:「三衣者,贤圣沙门标帜。」
在家居士所披的叫做缦,又叫做钵咤衣,意即忏悔,是一块布不割开用来,礼佛求忏悔的。
出家人若只受了沙弥戒,沙弥沙弥尼亦不能披五衣,都只能披缦衣,所谓亦不能受人的礼拜,受了比五丘戒(即具足戒)才可披三衣。亦见过有居士受了五戒便披五衣,那是不如法的。
(三)任务及殊胜
僧人穿著袈裟,有所谓五德十利的说法,此略。社会上的人士说:「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指出家人的任务很多,又非常重要的。出家人是要荷担如来的家业,去弘扬佛法利生,上求下化,给众生种福田。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从汉唐到现在,很快便兴盛起来,要出家是不容易的,要通过考核,所以唐时的佛法很盛,度僧名额有限,考验择优录取,要求很高,如唐玄奘大师(详见第四讲)。到了宋以后乃至现今,就马马虎虎,只要肯出家,师父就收了,马上剃头,短短时间之后就去受戒,不知戒是何义。取了戒牒,就可以到处去挂单了(参阅第五讲)。这个现象对佛教产生很不好的影响,令世俗的人以为出家容易,僧人好当,对佛法不起恭敬心。印光大师说:「三滥不禁,佛法不兴」。
何谓三滥?三滥就是滥收徒众、滥传戒法、滥挂海单。
(1)滥收徒众:师父收徒弟,先要考验徒弟,徒弟觅师父亦要选择;经过一段时期,师生两方面都觉得合适才行。但现在,可能是道场需要人手或种种原因,只要有人肯出家,很随便便收了,变成了滥收徒众;
(2)滥传戒法:受戒时不明白戒条,就去受了。应该是先要有次第学习戒律,否则,连戒师说甚么也不大了了。戒师问「能持否」,就只会答「能持,能持」,实在太随便了,有些连态度也不好;
(3)滥挂海单:挂单,就是往寺院投宿。出家人受了戒,取得了戒牒,就可以去寺院挂单。俗语说:「只要头剃光,不怕天下荒(荒年)」,人家没得食,你也有得食,因为可以随处去挂单。此所以是印光大师所讲佛法衰落,三滥的缘故。出家人的任务实是非常之重要的。经云:不但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出家人之生活是清苦的。
当佛住世时,是持钵乞食的,每至一家时,敲引磬三下,受施不论多少,不分贫富,如是七家便算了。举一例信施难消。
有一次,佛弟子阿难到一家乞食。有一老婆婆只给他七粒米,阿难便打了妄想,那位老婆婆还说:六月太阳如火烧,种田农夫背晒焦;七粒白米非少可,我家罪业要你消。
阿难越听越烦。返到佛所,佛知道他动了念头,便叫他将袈裟拿去河边浸一浸,但河上很大风浪,阿难用神力拿块大石压下那袈裟,但不成功,于是唯有告诉佛陀,佛陀便叫他从钵中拿出一粒米,放在袈裟上,结果便风平浪静了。佛就教训他,「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经过佛陀开示,阿难才明白过来。所以出家人的责任是很大的。所谓「受人供养,快刀割肉」。出家人要回报施主,就要尽出家人的责任。又云「受人礼拜,乱箭射身」,意思是说,出家人有一定的任务,要给众生种福田,先要培养自己的福德方能利他。
再讲衣的殊胜:经云:在此末法时期有五人持戒令正法住世,有衣所在之处、有天龙八部护念,等于有佛菩萨,有三宝所在。一切灾祸,如水、火、刀、兵都会远离,但对袍衣要恭敬,放在高处,生梵天之福。
过堂,也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寺院中每天两次过堂,早、午斋各一次。僧人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相当于寺庙里的食堂。佛教僧侣将进食视为一种
入门须知时间:2023-06-18
光泉大和尚向爱尔兰总统希金斯介绍“灵鹫飞来”光泉大和尚为希金斯总统演示如何用斋希金斯总统和大众法师一起在斋堂用斋希金斯总统和大众法师一起在斋堂用斋前往大雄宝殿礼
新闻资讯时间:2014-12-16
出家人在寺庙里面用餐,名为过堂;我们用餐的地方叫做斋堂,也叫做五观堂。为什么叫做斋堂、五观堂、过堂呢?斋,清净的意思,我们断烦恼,才能清净。五观堂,食存五观。我
汉传法师时间:2015-05-07
“过堂”,即佛门中的“吃饭”,系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
佛学入门时间:2016-11-01
随众过堂,就是指集体吃饭。堂,就是指斋堂,也就是五观堂,即是吃饭用膳的地方。因为寺院里人多,集体吃饭采用“过堂”的方式。用“过堂”方式吃饭有一定的规矩,好处很多
佛学入门时间:2017-10-26
佛学视频时间:2020-04-05
佛学视频时间:2020-04-05
宽运法师时间:2020-05-11
沙弥的发心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到底什么是「发心」?发心就是「发菩提心」,也就是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诸多经典中对发心都有说明,如《涅槃经》三十八曰:「发心
宽运法师时间:2020-05-11
四、鬼神教的真相 我出家之前也不懂佛法,那时侯对我来说,信佛和信鬼、信神、信神仙都是一样的。中国人都有一个非常务实的思想,就是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不管你是佛、是神
宽运法师时间:2020-05-11
防自杀偈海涛法师开示来大家念一下:大千世界,无挂无碍,自去自来,自由自在,要生便生,莫找替代。就是这个叫防自杀偈,你念这个不是光念给这个人听,是念给这个人旁边的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2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2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10)第 10 讲时 间:公历2009年10月17日,农历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学习内容: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2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圆慈法师见佛与示寂师入山以来,叁十二年间,初十一年间,凡叁见圣相,未尝语人。后十九年七月晦日之夕,大师于般若台之东龛,从定方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古人房中的春凳,有何妙用?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净土宗师二祖善导大师圆慈法师净土宗的起源,上追溯到东晋卢山的慧远大师,但真正成为一个宗派,善导大师作出了实际的贡献。现分述如下:一、他为了弘扬净土,有如下着述: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西方寺地藏菩萨圣诞法会宽运法师过堂开示各位法师、各位居士: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护法居士,在地藏菩萨诞的今天(西曆9月15日,農曆七月三十日)来到我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发心对身心之利益释如石在《入菩萨行》第一品里,寂天用了三十六偈来说明“菩提心利益”;其中有教证,有理论,还有许多巧妙的比喻。就实际引发菩提心来说,这些开示肯定具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家庭兴旺,要看女人”,一个女人有三个特征,家里日子越过越好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一念相应.念念相应 ──西方寺八关斋戒暨精进念佛法会过堂开示 2012年3月24日至25日,西方寺举行了今年首次的「八关斋戒暨精进念佛法会」,参加善信踊跃,百多名戒子在宽运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 向学 内容提要:“神通”是现时代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佛教经典中也有许多与神通相关的内容。《大品般若》是般若系统经典中重要的一部典籍,
宽运法师时间:2020-06-18
与人交往,别轻易透露三个秘密,以免自寻麻烦
佛学视频时间:2020-06-29
做个快乐念佛人 ──释迦世尊成道佛七 宽运法师 午斋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时间过得非常的快,转眼之间,这几天就过去了,看到大家非常精进的念佛,我心里头非常的
宽运法师时间:2020-08-04
人生无常.当勤精进──释迦世尊成道纪念日 宽运法师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日子,第一,今天是二零一二年一月一日,也就是元旦,新一年的开
宽运法师时间: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