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经本第八品,今天我们看经文: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一段整品的经文都是讲法藏菩萨无量劫来他的修持,积功累德才能够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圆满他成佛的大愿。前面讲「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自利利他。『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是讲智慧。「法」是讲宇宙一切的现象,我们用一个法字来代表。这里讲的「观」,一般来讲是观察,但是这个观字跟我们凡夫那种观想,在意识里面来观想是不同的,这里讲的观字意思很深,跟《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观的意思是一样,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怎样才叫做观?离开一切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才叫做观。如果我在头脑里想一切现象都是如梦如化,你在想,全都是在意识里面用功夫,没有离开意识,那些都是叫做打妄想。这里讲的观是完全离念、无心,离开一切的心意识,它只是用我们的真心,这个是智慧。
这个智慧是有深浅不同,最初步的是「观照」,这是在学怎样去观,还没有观成。从佛经里面学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现在的生活境界只是一场梦,我们如是来观察这个世间,这是刚刚初学的人,这个就叫做观照。功夫提升了,你就能够「照住」,照住就得定,念头不会再起来,你能伏住你的烦恼、伏住你的念头,这叫做照住。但是没开智慧,只是得定。功夫再提升就叫做「照见」,「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就开了智慧,知道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假的;不是讲想它是假,确确实实照见,知道了,它确实是假。契入实相,这样你才能够度一切苦厄。我们一般人的观没有那种高度,所以不能够度一切苦难;真是开了智慧,一切苦难都没有。所以「观法如化」,就是照见一切法好像梦幻一样,是幻化出来的。
现在,现代的物理学家也为我们证明了,确实所有宇宙的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都是由最微细的粒子组成的。而这些粒子由什么组成?就是由意识、由念头,是念头的波动产生了这些物质的基本粒子,这些粒子也就组成物质,组成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星系,那你知道,原来所有物质都是由念头组成的,它确确实实就是幻化出来的,好像人作梦一样。大家都作过梦,试问梦境是怎样做出来的?你在梦境里面见到山河大地,见到种种的人、种种事物,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你在梦里面,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分析那个梦中的物质,可能分析到最后是由基本粒子组成,再分析到最后,没有了,一场梦而已。所以梦境是你作梦那个心现出来的,不是真正有这个真实的东西,那个就是幻化。但是你在梦境里面,你没醒过来,你就觉得真是有。在这个梦境里面,见到顺心的你很开心,见到那些逆着自己心理的事情发生了,你就会很难过。见到自己心爱的人就生起爱恋之心,见到自己讨厌的人就生起瞋恚心。这些所谓见思烦恼、贪瞋痴,完全就是迷失了,你不知道这个是梦;假如你在梦中,你知道自己是做梦,你绝对不会再起贪瞋痴,顺境逆境在面前一笑了之。全部是假的,怎么是真的?所以要看破,看破才能够放下。
我们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关键问题不在乎你念佛念多少,有些人一生都在念佛,每日念十万佛号,念到最后也往生不了。为什么?他没看破、没放下。所以古人有一句话来形容这些人,叫做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的,喊破喉咙也是假的,你的心没有相应,对这个世间还很执着。怎么知道你对世间执着?因为你还有这些烦恼,这个世间的人事物还会引起你生烦恼,你可能还会起贪爱、可能会起瞋恚,可能还有对立、可能还有情绪,说明你没放下,没放下你怎么能往生?往生是你要将这个世界统统放下,你往生极乐世界就很容易的,阿弥陀佛在你临终的时候来接你,一念十念都必定往生。如果我们不肯放下的话,阿弥陀佛怎么拉你都拉不动,你绑在这个世界里面,被你自己的情执绑住。
所以这个「观法如化」非常重要,对我们净土行人,这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我们要这样去观察这个世间。你想想,十年前,你的遭遇已经不会再回来了,不就是一场梦?十年前你可能有你心爱的人在一起,现在可能不在了,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苦楚,现在回头想想,一场梦。十年前你很讨厌的人,可能你也再见不到他了,现在想想,当时为什么要跟他发这个脾气?跟他这么计较?没必要,一场梦而已。这种是很初浅的观法如化,但先从这个开始。然后再观察,其实不要说十年前,去年所有的一切不都是一场梦?一去不复返。再想想昨天发生的事情不也是一场梦?有哪样东西你可以追得回来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梦境、一个梦境过,最重要我们自己要觉悟,觉悟的人必定是放下,一放下,心就定下来。
「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我们念阿弥陀佛得到的是念佛三昧,就是念佛得定了,得定才能够开智慧。而你想得定,心一定要安才行,心怎样才能安?你要看破这个世界,真是一场梦幻,没任何东西值得我们去挂心、去操心、去忧心、去烦心,都不需要,你的心自然就安,安了之后你才能够得三昧。「常寂」这个常,就是离开生灭相所得到的真谛,就是自性,自性不生不灭这个叫做常;寂是什么?是离开一切的烦恼,心地恢复到寂静,这个是自性它的样子。自性是怎样的?本自清净,你不会再起念头,所以这个就是讲开悟,心住在甚深的念佛三昧当中,妄想分别执着不会再起来。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面是这样修行,这个非常重要。
念佛人一定要听经,如果不听经,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提不起这种智慧,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容易迷失自性。迷失的样子是怎样?你会有妄想分别执着,甚至有贪瞋痴慢疑,所以听经非常重要。刘素云老师怎样成就的?听经成就,她在家一天听十个小时,听了十年,她得到念佛三昧了,三昧常寂。她念一句阿弥陀佛那种功德,等于我们念一百万句也不止,为什么?因为人家的心清净,人家的心里面不挂事。她有几句名言我非常欣赏,她说,我的心里面不想人,想人就是非多;我的心里面不想事,想事就忧心多;我的心里面不想物,想物就贪爱多,我的心里面只想阿弥陀佛。她心空了,你把你的心全部空了,阿弥陀佛才能进得来,这样念佛叫做「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是靠她听经听明白了,得到的。
所以印光大师说,所有的宗派修行都不能离开经教,净土宗也不例外,不可以离开经教,不是说一句佛号就行了。哪些人可以说一句佛号能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人,他已经做到观法如化、三昧常寂了,当然一句佛号就行,他就可以成佛了。但是我们没做到观法如化、三昧常寂,那要听经,听经就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所以有听经的缘分要好好把握,不可以放过,尤其是在现场听经,这个功德非常殊胜。因为现场,我们相信一定是有护法神,一定是有十方诸佛如来加持,我们的冤亲债主、有缘众生都会来到现场跟着我们听,他们听明白了,他们就不会再找我们麻烦,他们就欢喜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自己业障会消得快,所以在现场听经心会更加专注。当然你在家里听,也要好像在现场听一样,听经之前先是念十句佛号,礼佛三拜,观想诸佛如来都已经护临这个道场,我自己与有缘众生一起恭恭敬敬接受佛的教诲,生起这一种的恭敬心,听经的功德就很大。听经本身也就是修戒定慧,所以听经心要专注,不打妄想,无论听得明白、听不明白都无所谓,你就专注听,专注听你自然听得明白。这就是持戒,不打妄想,持戒得定,开智慧。再看下面经文: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一段经文是讲善护三业,身口意三业。三业之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我们的口喜欢说话,而且说话可能好话讲得少,不好的话讲得多。最容易犯的就是说是非,说别人的长短,『讥他过』。「讥」就是诽谤、谴责、批评别人的过错,我们讥笑人、毁谤人、批评人,这个造的口业就非常重。如果你批评的人、谴责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个罪业就更重。假如他已经是证果的人,譬如说证得阿罗汉果,甚至证得菩萨、佛的果位,我们如果是毁谤他的话,那就是地狱罪业。
在《戒经》里有讲到,过去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年轻的比丘在一个庙里,这个老和尚已经证得阿罗汉果,那个年轻的比丘不知道,很怠慢这个老和尚。一起读经的时候,老和尚因为年纪大,读的声音就很难听。那年轻的比丘他的声音很好听,就很骄慢,所以经常讥笑这个老和尚,说这个老和尚读经好像狗叫一样,结果造这种口业。老和尚听到他讲这样的话,就很严肃的跟他讲,说你知不知道我是谁?我已经证得阿罗汉了,你讥笑毁谤阿罗汉,果报是下地狱的。这个年轻比丘也算不错,听到老和尚的这番话就很怕,即刻跪在地上求忏悔,这种忏悔免去了他下地狱的罪报,但是他的余报还是很惨,他五百世堕为狗身。你想想,造这种口业的时候可能是几分钟而已,自己一时的畅快,结果下一世,五百世变成狗,受这个果报,太可怕了!所以怎么可以随便讥笑人?
尤其是在佛门里,尤其是出家人,无论他是证果的人,还是没有证果的人,我们如果对他有轻慢、有毁谤,这个心理都是造罪业。如果还到处跟别人讲这个人的是非,这叫做毁谤三宝。出家人他是住持三宝之人,僧宝,佛法僧的僧宝,他代表佛法的形象,我们毁谤他,使听的人对三宝失去了信心,这就是很重的罪业,这是等于断人的法身慧命。即使是出家人他不如法,造很重的罪业,犯戒,我们都没必要去批评,各人因果各人负责,将来他堕地狱;我如果批评他,我跟他一起堕地狱,何苦来?所以我们对三宝还是恭敬,做给大家看。「不讥他过」,不仅口上不可以犯,连心念里面都不可以有这些念头。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不会去看别人犯了什么过错。如果是有心去找别人的过错,这种人不是修行人,所有的修行都是假的。
要知道修行是修自己,不是去修别人,自己全身的过失都没来得及去改,哪还有这些闲工夫去找别人的过错?你的心都跑到外面去了,你怎样去观照自己?况且别人的那种过错,你不知道他是不是示现的,说不定他是佛菩萨示现,我们如果是擅自去批评,可能把佛菩萨度众生的计划打乱了。我们不要这么愚痴,别人怎么错我都不要放在心上,心里面是清净的。看别人的过失,就等于把别人的垃圾放到自己的心里面,本来自己的心是纯净纯善,现在你就把它变成装别人垃圾的垃圾桶,多冤枉!为什么不念佛?装阿弥陀佛多好,为什么要装别人的过失?所以修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见他过,见都不见,更何况是讥笑?这个不见,不是说我什么都看不到,胡里胡涂,不是这个意思。是见了之后不放在心上,见如不见,这就叫做不见。
所以既要善能分别对错、是非,但是又不着这个是非的相,自己的心永远是清净的。不是说一点判断能力都没有,对错都分不清楚,这样你怎么学?见到别人有好的地方、优点,我们虚心学习;见到别人有缺点,我们不要放在心上,反省自己有没有。就像《论语》里面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别人有贤良的方面,有优点,我们要思齐,我们向他学习;别人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反观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就叫做修行。
这里善护三业,把口业摆在第一,就是提醒我们,修行人这个口业是非常容易犯。尤其是什么?初学的人,听了些经、看了些佛书,就拿这些东西去对照别人,看见这个又人犯戒,那个人又不如法,结果自己在造罪业。有很多同修在《修行与生活座谈会》里面提很多问题给我,都是讲什么?说自己家里人很难度。我的老公一天到晚在吃肉、抽烟、饮酒,我儿子不听话,家里的人个个都是很差,只有自己是纯净纯善。全家就只有她学佛,所以只有她一个人是纯净纯善,其它人都坏人,所以家里的关系搞得很紧张。结果搞到最后,家里不学佛的人结成联盟,专门就对付这些学佛的人,家庭不和。为什么不和?她这个人是学佛学出来的,她不学佛时家庭也挺和睦的,一学佛之后家庭分裂。谁的问题?别人不学佛,他没错;我们学了佛还搞到家庭不和,我们有错。什么错?见他人过错,这个就是自己最大的过错,不仅见,还要讥,批评,所以搞得很对立。
要知道,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在一个家庭里面能不能使家人都欢喜?如果你说家人都不欢喜,你怎么出去度众生?你先把家里人度了,家里人都很开心、都很高兴的跟你一起学佛,你就能够度众生。你有这种摄受众生的能力,这个摄受的能力就是你的慈悲、你的智慧、你的包容,这个就叫做学佛。学佛不可以学成个痴痴呆呆的样子,只是晓得读经、念经、念佛、拜佛,人情事理都不懂,这样学学偏了。真正学佛,就去学用菩萨那种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使大家都欢喜。
你为大家做好榜样,前面经文讲「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轨范就是你做大家的榜样,榜样,一定是你要做出来。所以善护三业第二个,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身体、行为一定要符合戒律、符合威仪。这个「不失」就是不违反,一举一动都要符合戒律、符合经教,也就是说要纯净纯善,无恶。戒律的精神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戒律的总精神、总纲领。学佛以持戒为本,如果不持戒,学佛,读再多的佛书、听再多的佛经都没用,只是增长一些知识,你可以成为一个佛教的学者,但是对你了生死出三界毫无用处。因为佛法修行的纲领是戒定慧,如果没有戒就不可能得定,更加不可能开智慧。
戒律从哪里学起?要知道一定要有基础,一定要扎根,戒律要从《弟子规》学起、从《太上感应篇》学起,然后《十善业道》就能够落实,这才能够持戒。最起码要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但这个基础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弟子规》是教你怎样做人,首先是孝养父母,孝亲尊师,这是一切修行的大根大本。不孝亲尊师不可能持得戒,因为他没有根,好像盖楼房一样,没有地基盖不高,盖高了它会塌。《弟子规》条条都要落实,一百一十三条,它不是拿来背的,是要拿来行。每日要对照一下自己,我有没有做到《弟子规》?譬如说第一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有没有做到?父母,这里包括所有的长辈,也包括老师。对我的这种希望,这个「呼」不仅是叫我们,叫我们应这个很简单,这个「呼」引伸为对我们的希望。我们有没有做出良好的回应?我有没有去依教奉行?父母命令我做的事情,我有没有非常认真、专心的去做,还是偷懒、怠慢?从这里来看自己的孝顺心、孝敬心如何。
《弟子规》虽然它是小朋友就要开始学的,现在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学佛的人都未必做得到,所以不可以轻视。我现在也是每天读《弟子规》,每天对照自己,我都不敢讲《弟子规》全做得到,确实每天对照自己,还有犯很多过错。《弟子规》七科,第一个讲「孝」,第二个讲「悌」,悌就是对长辈、对兄长、对老师要有那种尊敬心,如果有逆反的心态,那就没孝没悌。悌是恭顺,心里面由衷的有种恭顺的心。第三个是「谨」,严谨,我们做事能不能严谨?从生活当中要培养,经常丢三忘四,事情做一半,没做完就跑了,没人收尾,这就是不严谨。
第四个「信」,信是讲诚信,做人要有信誉,「凡出言,信为先」,讲的话一定要做到,这叫有信。现在学佛人很多会出现什么问题?发愿发得很多,没几条愿是真正落实的。几乎是每天都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做到,仔细看看可能一条都没做到。所以愿不需要随便发,不发则已,一发要做到,「凡出言,信为先」。对人都要讲信用,何况是对佛菩萨?第五是「泛爱众」,对一切人都要有爱心、有慈悲,不是说这个人我看到他不错,我很喜欢他我才对他慈悲;那个人我很讨厌,我就不管他,讨厌他就故意找他麻烦,这个就不慈悲,心不平等,不是「凡是人,皆须爱」。
第六个是「亲仁」,亲近仁德的人。有道德、有学问的圣贤君子、善知识,我们要多亲近,不可以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这是好学。善知识都是很谦虚,不敢为人师,他不会说主动拉你来学的,你自己学习要主动。有问题你向善知识请教,问题最好别问那些知识性问题,知识性问题你自己可以找到答案,查字典、查数据你可以找到。不需要问说什么叫三界?天道有多少层天?这些不需要问,你自己查找,《佛学大辞典》都有的,你为什么要懒?请教善知识是请教些什么问题?大方向的,自己的大疑问。譬如说我现在的状况应该怎么走将来的人生路?我人生应该怎样去选择我的方向?这些大问题向善知识请教。或者自己有些烦恼不能够解决,向善知识请教,这些应该多问,这样你就能够提升。
凡是不能够亲仁的人,多半都是因为自己傲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不需要去亲近善知识,自己修学就行了,何必还去问人?闭关就可以了。那个不是闭关,那个是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盲修瞎练,最后什么也学不成。甚至可能走很多弯路,甚至会走上邪路。执着自己的见解不肯放下,愈学就愈麻烦。为什么?自己的傲慢心不放下的时候,总认为自己对,于是看佛经,自己看书就在里面找那些支持自己那种错误见解的数据,美化自己的见解,不知道从根本上已经错了,所以亲近善知识就是要将自己见地纠正。人如果有错误知见的时候,执着的话很难回头,尤其是知识分子最容易犯这种毛病。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傲气,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肯请教别人,不肯虚心求教。能虚心学习的人,亲仁,就是《弟子规》讲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最后一个才是「学文」,学文就是文学,文章,包括陶冶性情的艺术等等,那些是自己行有余力,你才能够学。在学佛里就是看经典,经典什么时候学是最好?行有余力你才去学。特别是年轻人,我们要强调行。你看古时候寺院里面,刚刚出家的人,五年里面学戒,不是给你学经典的,五年里面不可以进禅堂、不可以进讲经堂,就是不可以听经、不可以参禅,就是你不可以自己修行。要怎样?一定要跟随老师,老师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学听话,不可以任性,把自己的习气毛病磨掉。在世间一定会有污染、一定有习气,尤其是傲慢习气,通过五年的这种磨练、那种苦行。跟着师父学习这是修苦行,侍候老师,早上起床要比师父早,晚上睡觉得比师父要晚,平时要做好各种服务,奉事师长,这就是修苦行。将自己的毛病习气磨掉,心地清净、专一了,持戒得定,你这个时候听经能够开悟。
所以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好,但是现在人很难接受,确实没有这种根机。这种根机是什么人?孝敬心很深厚,真正老实人、听话的人他才能够做到。所以现在还是要劝他听经,听经,劝他一门深入,不能听多,听一个老师的,而且要听一部经。听经的目的不是要你增长常识,是要让你的心定下来,专注。听经,也是听善知识的教导、鼓励,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慢慢慢慢把自己错误的知见纠正过来,然后你听明白一句要在生活里落实一句。「不失律仪」,待人处世接物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一举一动要想到,我有没有为众生做好样子?如果别人都学我这个样子,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你要这样想,你就知道自己该不该做,练自己的观照功夫。
最后『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个是对自己念头上面的防范,一切的恶业都是起于念头,念头不正自然会有犯过错,犯戒作恶。所以假如能够「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无染就是无污染,一切的恶念就是污染。你的心地清净了,自然身口就不会造作恶业,身口不做恶业,也帮助我们意业清净,它是相辅相成,最终的目的是我们得清净心,得三昧。所以持戒就是为了得清净心,最后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才叫做真正的清净无染。用什么方法?最好就是念佛,这句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念头都排除掉,用这句佛号扫清,把你的心地扫得干干净净。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用印光大师的十念法,十句为一个单位,从一数到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样念十句,自己心里面数得很清楚,口里面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里面计数计得清清楚楚,三个清清楚楚,你就清净无染了。
身口意三业自然就善护了,你护得很好了。身你不会做恶业,你专注在念佛,你不会造恶业。口你只念阿弥陀佛,也不会讲那些不好的话。意业只是想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心里面计数,你自然就清净。如果想其它事,记数记错了,所以很容易发现你自己有没有打妄想。所以念佛是总持法门,善护三业,一句佛号就行了。但是这句佛号要真正是清净心去念,如果我们的口业还在讥他过,身业还会失律仪,这句佛号还是不清净。所以古人讲正助双修,正行就是念佛,助行就是持戒,持戒念佛两者不能够缺一,一定两个都要把握住,相辅相成。
这几句经文非常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落实。我早上起床在佛前,就自己对着自己提醒,就用这几句经文。礼佛三拜之后,合掌向佛前念出来:要落实「观法如化,三昧常寂」,看破放下;在行为上「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再有一句是后面第二十四品里面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功课最简单,然后十句阿弥陀佛,直接用《无量寿经》经文来提醒自己。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下面经文讲的是成就众生:
【所有国城。
这里讲的是无住生心,『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是指身外物,一切都无所执着,把贪爱心统统放下。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贪欲重的人烦恼就重,智慧就低;贪欲少烦恼就轻,智慧就高。所以学佛修行一定要戒贪,对身外之物要放下,这些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它不是你的。「国城,聚落」,我们现在讲你的地产、你的房产,「眷属」是你的家人,「珍宝」你的钱财,哪样东西你可以带得去?到你死的时候身体都带不走,都要放下留在这个世间。既然带不走,为什么不放下?你不肯放下只是增加烦恼,到最后一定也要放下,因为你肯定带不走,那不如及早放下。这个放下最重要是心里面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事上随缘,要敦伦尽分。
譬如说你做一个母亲,不是说我放下了,儿子也不要了,不教他了,这个就没尽母亲的责任,这不叫放下;事上讲放下,其实心上没放下,你心里面还在牵挂他,隐隐约约还会受良心的谴责。所以真正放下是什么?事上该做的还是要做,做得很认真,尽我的本分、尽我的义务,但是心里面确实不会去执着它。如果阿弥陀佛来接我,我现在就可以走,『都无所著』。印光大师有十六个字的传心法要,净土宗的传心法要,哪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敦伦尽分就是跟一切的人都要和睦相处,有爱心,要关怀人、帮助人,尽自己的本分。你在生活当中扮演什么角色,你要扮演得好,做父母要做一个好父母,做儿女的做孝顺儿女,做先生的做一个好先生,做太太的做个好太太,敦伦尽分。闲邪,就是要防止邪念;存诚,是心里面要真诚,意念要真诚,这个最重要是学因果。我们现在每个星期日晚上有《太上感应篇汇编》的学习,它就教你怎样闲邪存诚、断恶修善。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修出世间法。
很多人说,法师我念佛念了很多年了,极乐世界连一点消息都没有,全没信心;甚至念佛念了一辈子,几十年的,到临终时都没信心,很糟。蕅益大师讲「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最关键是你能不能够相信、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愿心。信什么?信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我,信我自己也一定能够往生。为什么阿弥陀佛一定来接我?因为他有愿,你真正想去,他一定会来接,我对这个不怀疑。对自己也不怀疑,自己本来就是佛,现在只不过是有妄想分别执着,现在我这些妄想全部统统变成阿弥陀佛,不再怀疑,一定可以把阿弥陀佛念来,我一定可以往生,坚定的信念。愿就是真正愿意去,不是假的,对这个世间一切都可以放下,这样你才是真的。如果你还有一样不肯放下,你就去不了,为什么?你不肯去,这边你不肯放怎么去?什么都要放下,知道什么都是假的,你看这里讲的「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确实都是假的,一场梦,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所以对物的贪爱、对亲人的情执、对仇人的恩怨、是非人我,统统放下,不要想它,不想它、不放在心上,就叫做都无所著,只想阿弥陀佛,这样一定往生。而这个关键就是平时多听经,道理明白了,你的信愿就坚定,在临终的时候你就用得上力。
我去年三月二十九日送新加坡一位老居士往生,他叫黄金宣老居士,是新加坡几家酒店的老板,很护持我们师父上人。为人很正直、很孝顺,晚年学佛听经求生净土,他念阿弥陀佛。他对我也非常好,每次见到我都很关怀、很照顾,他跟我约定说,他往生的时候一定要我去助念。我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愿求,我相信阿弥陀佛一定会安排。结果就是去年他走,走之前几天,他已经是癌症末期,自己很辛苦,他派人打电话来师父这里讲希望得到帮助。师父上人就叫我去,我就飞到新加坡去探望他,主要就是为了鼓励他,因为他自己对往生没信心。我去他家看他,他已经睡在床上,很瘦,癌症折磨得他很痛苦,所以念佛都念不起来。我见到他,他也很欢喜。我问他有没有信心往生极乐世界?他满面愁容,说没信心,现在念佛都念不起来,全身都痛怎么往生?
我一听他这样讲,知道这个问题很大,如果信心都失去了,那就一定往生不了。因为蕅益大师讲「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没了信心什么都没了,没信心,愿心也没了,整个就是在业力里流转。所以我一定要把他的信念鼓起来,我跟他说,我说黄老居士,你别怀疑,阿弥陀佛有愿,你只要想往生,他一定会来接你。你一定要有信心,你这一世做了很多功德、很多善业,学佛又听经、又护持老法师,功德很大,你将这些功德统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一定可以往生,我说我对你很有信心。他听我这么鼓舞,他的士气就起来了,人的信心就是这样,你鼓舞他就有信心。
所以临终助念最关键就是提醒他,临终开示不需要说很多话,简简单单几句话,自己要信心十足的说。我当时就信心十足,所以把他的士气就鼓起来。然后我跟他说,这样,我陪你一起念佛好不好?他说好,他说自己念念不起来。于是我就拉着他的手跟他一起念,他有时身上很痛就皱着眉头,我就知道他痛,我就说你别想它痛,你就拼命大声念佛。我就跟他一起念,我念得很大声,他也跟着我念得很大声,念到全身大汗,因为他拼命念。拼命念反而不痛了,为什么?把痛忘记了,心专注在佛号上,排除其它的感受。痛是一种感受,都是一种妄念,你拼了老命去念,念阿弥陀佛,痛不痛都不知道了,所以念到最后他很欢喜。临走时我问他:你现在有没有信心往生?他点头说有了。我说你继续念,因为我一定要回香港还有事情,等你真正要往生的时候,我再来帮助你,你自己要好好念。他点头,双手合十跟我告别。
我走了之后,他念了两天,见到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来通知他,告诉他还有两天往生。所以他就告诉家人说,阿弥陀佛已经跟我通报了,还有两天往生。家人不是很相信,以为他可能念到有点幻觉出现,没放在心上。他连续讲了三次,中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又讲了一次,家人只是听。结果他就不管那么多了,自己念,两天之后果然往生,这是预知时至。阿弥陀佛来通报他,两天。他往生之后,我又赶到新加坡去探望他,看到他的神情很安详,跟他换衣服身体都比较柔软,我也很欢喜,这是什么?真正往生。自己说往生的一定是往生,这个是最标准的。往生,你怎样能够判断他肯定往生?两种方法,一种是他自己讲阿弥陀佛来了,这个一定没错;第二种是什么?他可能太虚弱了,讲不出话来,见到阿弥陀佛来,他没法告诉别人,他走了。走了之后他会回来托梦,家人会梦见他。
就像去年我在新加坡帮助一个人往生,他是什么?他是临终的时候很虚弱,剩一口气,但是神智还清楚。见到我来,我跟他讲你一定要求生净土,他拼命点头。然后我说你不用说话,跟着我们念佛,到最后往生了,往生之后回来报梦。给他以前的秘书,他是个老板,给他公司秘书的先生托梦。她先生是不学佛的,而且是不会说中文的,新加坡人。竟然梦见阿弥陀佛,他在旁边站着,他跟阿弥陀佛一起来。然后告诉他太太,他太太说这是我的老板,他已经往生了。这是回来托梦传达信息,这都可以做为一个判断。
所以,能不能往生,最关键就是,第一要相信,第二要真正愿意去。相信要靠明白道理,特别是《无量寿经》一定要反复听,听完一次又一次,听的遍数愈多愈好,道理愈明白你信心愈坚定。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你彻底了解,对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往生的方法你也彻底明白,信心十足。愿心要靠放下,这个就要自己努力,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放下,尤其是执着。多听经自然就能够容易放下。
那能不能有善知识在临终时帮助你助念?这个要看缘分,你跟这位善知识缘分深,他自然就会来帮助你,山长水远,他坐飞机都会来帮助你。如果是缘分很浅的,就在隔壁邻舍都帮不上你,这个就是要看缘分。缘分要靠结缘,结什么缘?结法缘,不是结情缘,情缘没有用的,法缘。法缘是什么?一起学佛,这个叫做法缘。好像我帮这个黄老板助念,他跟我结了不少法缘,他很喜欢听我讲经,而且确实来讲对我很真心,尊敬爱护,这个缘分就很深。这个缘分不是说你想帮他就帮得到,缘分够了自然就能帮到他。所以我们平时要懂得跟人结缘,所谓广结法缘,这个很好。我们现在来护持正法,我们弘扬《无量寿经》,我们是跟全世界人结缘。我讲经,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讲?这是最好的结缘方法,听到你讲经的人就跟你结了缘。还有一个就是流通经典,包括光盘、网络这些都是结缘的方法。所谓法缘殊胜,要靠你结出来。
这里法藏比丘他修行,他度化众生,他就跟众生结法缘。怎么结?『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是真正结法缘度化众生。所以极乐世界的法缘这么殊胜,那里的众生无量无边。「恒」是恒常、无间断,不会退心,无怨无悔来做什么?行菩萨六度。
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物布施这个是最初步的。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什么?是自己的钱财,你所有的物品,有多余的尽量拿出去帮助众生,自己生活的享受降到愈低愈好,这叫做惜福。帮助众生,使得众生安乐我就安乐。要知道愈布施愈多,财布施的因所得到的是财富的果。你想得财富,不是讲你很会赚钱就赚得来,你赚得来的是你命中本来有的,你本来有的。怎样有的?前世布施来的,愈布施愈多,愈不肯布施就愈少。香港人很喜欢布施,所以香港人的财富很多,相对来讲比较有福报。你布施得到财富怎么办?更加要布施,别停,停下来福报就停在那里,就不可以提升。布施当然最重要的是护持正法,这是为众生破迷开悟,最究竟圆满的布施。你给他一餐饭吃、给他一件衣服穿,只是解决他临时的问题;你使他开悟、使他明白了,你解决的是他生生世世的大问题,所以这个功德非常大。所以内财是自己做义工,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力量去贡献,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无畏布施就是帮别人解脱苦难、畏惧。
我自己学习印光大师、学习我们师父上人,这一生做什么布施?专做法布施,法布施里面自然就会有财布施、有无畏布施。你看我现在外财没了,全都布施掉了,本来就不是很多,现在银行账户都关掉,根本不需要自己有钱。所有的钱都拿来做什么?别人供养我们的,全部拿去印经、印光盘;现在还有是做播经机,很方便,大家都很欢喜;还有网络弘法,我们做这些事情。最重要是自己内财布施,上台讲经,现在通过网络这些远程教学,范围可以很广,这么好的工具我们善于利用,跟全世界众生结缘。而我们专修专弘《无量寿经》,为什么?《无量寿经》是佛法里面最殊胜的第一经,净土法门是末法时期度众生的第一法门,所以我们选择用这个法门为大众来介绍。法布施里面自然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他听了这个经教,他烦恼得到了解脱,他不会再有恐惧、忧虑。人最恐惧的是什么?死,一般人都会怕死。你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他说明,他知道原来人是不会死的,人只是换身体而已,把这个身体扔掉,换一个更好的身体不是更好?什么身体最好?极乐世界的身体最好,劝人求生净土,这是无畏布施。还有是为人助念,有机会帮人助念,这是最好的无畏布施。这些都是救度众生,为众生做布施。
第二是持戒,一定要严持戒律。我们在家人一定要做到五戒十善,出家人要做到沙弥律仪,而这些都是以《弟子规》、《感应篇》为根本,《弟子规》、《感应篇》做到了,五戒十善、沙弥律仪都很容易做到。尤其是《感应篇》,持戒要从心地上持,《感应篇》就告诉我们,一切的行为、念头都有果报,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就自然会谨慎,自然懂持戒。
第三忍辱,不顺心的事情很多,要懂得忍受,逆来顺受。忍辱包括生活上的不如意,我要忍受,不可以贪图享受。特别是修道人,要以苦为师,我们有东西吃,可以吃饱肚子,已经很幸福了,要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十亿人口在挨饿。我们有件衣服穿可以保暖,已经是很幸福了,要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在挨冻。今年冬天尤其寒冷,全世界都是这样,风雪、寒冷的这些灾害,我们在这里能够安心修道,很有福报了,知足常乐。
第二个忍辱要忍什么?别人对我们的障碍,对我们种种的刁难、伤害,我们要懂得忍。别人来毁谤我、侮辱我,我要欢喜接受,这是消我的业障。在这个世界你想做好事很难,大家都会障碍你,甚至侮辱你、毁谤你。譬如说你想去弘法利生,别人就会说你在搞名利,你很想帮助众生,但是别人不服你,这时你要懂得忍。时机未到,那你就好好安住,别这么快出来。要弘法利生,一定要有护法才行,过去弘法是靠什么?靠国王大臣来护法,所以没人敢障碍。现在国王大臣不护法了,靠民间这就很难,障碍会很多,要怎样?一定要低调。所以我们师父讲,最好的弘法方式就是摄影棚,对着摄影机讲就行了;不要对外人讲,你在大庭广众对几百人、几千人,那个嫉妒障碍不得了。刚刚出来,特别是年轻人更加要注意,这都是老人家对我们的提醒。幸好我现在全部停下来了,所以应该来讲没什么嫉妒障碍了,如果是再讲二、三年,估计嫉妒障碍会很多,难免的。
其实现在弘法,确实不需要出去弘法,就在家里一个小房间,有个摄影棚、有个录象机,足够了。讲完之后放在网络上,谁喜欢听谁去听,不用接触他们,你没信众大家就不会眼红。忍辱波罗蜜很重要,要安住寂寞,甚至一生都没人护持你,你都没出头之日,也都要无怨无悔,都是这么快乐。因为你将名利完全放下,连度众生的念头也要放下,真正是清净无染,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求生净土。
特别是我们年轻人,稍微有点本事、有点智慧的,都会很想有点作为。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人,在世间法上也有点作为,所以出家了也想在佛法上有点作为,想要度众生。现在我将这些念头也放下,不想再有什么作为了。不想作为也不是讲不精进,还是要精进,精进干什么?早日往生,将来因缘成熟,再乘愿再来,慈悲心不可以退。精进的动力是你的慈悲心,而精字最重要,精是专精,搞一门,一门深入,就叫做精进。同时学两门、三门、很多门,你就不叫精进了,叫杂进、乱进,到最后你是一事无成。所以我自己就选择《无量寿经》,今年四十岁,假如我有八十岁的寿命,我余生四十年就专搞一部《无量寿经》。不要想做一个大通家,我们做专家,专一,专一容易得定、容易得念佛三昧。我们不是希望自己做一个什么大学教授,我原来大学教授都不要了,还做什么大学教授?不是想做学者,也不是想发表很多著作,著作等身,没这些希望。只求念佛三昧,求早日往生。
弘法利生的念头,我们有这个愿,但是不需要去想,这些是什么?随缘,由佛菩萨安排。自己立足在摄影棚,不再出去。能不能度众生?就看有没有护法。有人发心,他喜欢多流通这个光盘,多在网络上去流通,那就是众生有福报;如果没这些护法,自己还是乐得其所。所以别人做不做我都不知道,他也不是为我做的,他为众生做的,所以他也不需要我知道。所以真是自己的心很安稳,不用再去想怎样度众生的事情了。
精进到一定程度你就得禅定,禅定就是念佛三昧,然后就开智慧。这个开智慧是指开悟,念佛也可以开悟,开悟的条件是什么?一定是你心清净,心全空了。什么念头都没了,这种状态虽然没开悟,但是已经具足了开悟的条件,那就看因缘。可能突然你听到打雷的声音就开悟了,可能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开悟了,可能见到落花流水开悟了。可能别人跟你点化一句,言下大悟;可能在听经的时候,听经的时候悟;念佛的时候,可能念佛的时候悟。因缘个个都不定,但条件是一样的,就是你的心一定要空、一定要清净。
所以禅定是开智慧的基础,而禅定是以精进为基础,你不肯精进你不可能得禅定,这个精进最重要是一门,只听《无量寿经》,只念阿弥陀佛,这个叫做一门深入。你想精进一定要忍辱,忍得住,不要有什么好奇心,这样又想学,那样又想学,这个善知识也想听,那本书也想翻一下,你忍不住,你怎么可能精进?所以忍辱之前是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这个是师承的规矩,跟一个老师学,学一个法门,没开悟之前不可以换题目,守住这个规矩,守得住你才能够得定。所以戒定慧,持戒是最基础的。持戒是以布施为基础,布施是前提,就是放下。如果你世间法不肯放下,你不可能修佛法。不仅世间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这么多门派、这么多的法门,你只要选择一个法门就行了,这就要放下才行。所以你看六度前面是后面的基础,所以布施才能够持戒,持戒才能忍辱,忍辱才能够精进,精进才能够禅定,禅定才能够开智慧。
自己是这样做,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教导众生,「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自利利他。「教」就是以这个法门、这种道来传人;「化」是学习的人得到了转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叫做化;「安立」就是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大菩提心,都是帮助众生安住在正道,发起大菩提心,这叫做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什么叫做真正之道?「真」就是不虚、不假;「正」是什么?无邪、无曲;「道」就是佛道,涅盘道,用我们净土宗来讲,就是往生这条路,这个是无上真正之道。无上是最高的,帮你能够一生成佛,这个是无上真正之道。我们要安住在这条道上,直至涅盘岸,直至成佛。这个是法藏比丘他自度度他,这个经上讲的都是很简略,实际上他这些修持是非常广泛,只是用简单几句经文来做个概括。下面我们再看经文: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这句经文是讲,由于成就以上所讲的种种善根,前面讲的,对于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能够修菩萨六度,自度度他,这些都是善根。因为成就了这些善根,所以得到什么果报?『所生之处』,你生到的地方,『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是福慧双修所得到的果报。「无量宝藏」是自然的发应,不是有心去开采,自然而然就出来。「发」是开发,「应」是应化,它自然开发、自然应化出来,这些无量的珍宝都是自性中本来就有,通过我们修福修慧把它开发出来。所以极乐世界也是一样,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宝藏,完全是法藏菩萨修福修慧,无量劫积功累德自然感应。下面经文说: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法藏菩萨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他化现种种的身分。『或为长者』,「长者」是年高而且有财富的人,很有福报的人,所谓德高望重一方的长老。或为『居士』,「居士」就未必有很大财富,但也是非常有道德,能够清净修行的人,在家人。『豪姓尊贵』,这是指豪门望族、大富大贵的人。甚至『或为剎利国王』,「剎利」是指王族、贵族,或者是国王,这个就一方之主。甚至做到『转轮圣帝』,这是人道里面福报最大的人。所谓四种轮王,金、银、铜、铁。金轮王管四天下,我们这地球是一个天下,他四天下。他的法宝是什么?是一个轮,这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飞行工具,因为他是人道,所以他自己不能飞,他没有天人的那种神通,他还要藉助这些交通工具。天人不需要,天人直接就飞了,他要有飞行器。
我们想想,现在报导里经常提到,几十年来都经常出现的,所谓UFO,不明飞行物,那个样子真是一个轮那样的,是不是转轮圣王的飞行器那个轮?这个非常有可能。转轮圣王他们是他方星球上面的,他们的科技比我们地球上的科技要发达很多,福报大,可能我们地球都是他管辖范围,所以可能他会来视察一下。『或为六欲天主』,这个是做天人,天上的六欲天的君主,就是天王,欲界天有六层,所以叫六欲天。『乃至梵王』,梵王是初禅的天王,可以包括色界禅天的所有天,也就是说他在六道里以种种的身分来教化众生,所以这个修行是无量劫,度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都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推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到这里。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多谢大家。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钟茂森:不识字,只一心念佛,不会诵经,能往生吗 如果真能一心念佛,那一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就讲到,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08
钟茂森:十子异疾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别人跟他有一点过不去就念念不忘,总想著机会来报复。即使找不到机会报复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要有这个理念—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 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好几个愿,都是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很多个愿都是讲要「闻我名号」。这个闻名就是把经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博士: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常熟徐凤竹栻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心量小,再好的福田,果报很小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嗜好一定要放下 所以学佛的人要放下嗜好,不要有什么嗜好。真正你要嗜好就是读经,就是念佛,深入经教,或者跟人讲经说法,这些都是正业,其他的世间人那些嗜好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过失,不肯改,没有忏悔心。要知道忏悔心、惭愧心,这是善心,有惭愧的心、有忏悔的心,这个人就有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0
钟茂森:如果贪瞋痴的种子强过念佛的种子,那临终助念就很关键但是可能有的同修也会觉得自己念佛功力不够,这个种子好像也不是最强的,遇到境界来了,还会起贪瞋痴,贪瞋痴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 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3-12-24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10/5/12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20-0001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道义救危机 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 2009年10月16-17 中国上海 转自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1026/21016884728.shtml钟茂森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一集)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这个月是农历七月,在农历七月十五,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二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学习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昨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五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将流通分学习圆满了,今天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四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佛说盂兰盆经》的经文。我们前三天将本经五重玄义学习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三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来看蕅益大师五重玄义,昨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六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昨天我们讲到正宗分里面关於如来教孝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七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讲到正宗分第二个大段,第二个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九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大家继续来看《大乘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我们上次讲到第二十五至二十七愿,我们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发大誓愿第六」,我们看第十愿开始,神足通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上次讲到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还没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10/12/3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第十九愿的经文,我们上午这一段经文讲到一半,只讲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今天我们讲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11/1/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档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是端午节,先祝贺大家节日快乐!在世俗里面,节日大家是一起庆祝、一起团聚,难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六集)尊敬的法师,尊敬的王神父,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很难得,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来听经,欢迎王神父。王神父他现在也是想学《无量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三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 很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这个学佛讲座,我见到有很多是新来的同修,可能是参加我们刚刚结束的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二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现在来学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们一起来读经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七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请大家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二十二至二十四愿,这三愿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来源:摘自《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作者:钟茂森博士主讲下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位可以说是用催眠来回忆前世这种研究领域里面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八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看第六品第二十四愿。这一段的愿文有三个愿,我们讲到最后一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五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的第二品,我这个经本是第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一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去年,二0一二年六月二日开始,我们在圆明寺应上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六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解《无量寿经》的经文,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二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二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经本第二品的第十七页最后一行: 【心常谛住度世之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三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的第三页,「德遵普贤第二」这一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八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的第一品,经本第二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九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二品,我这个经本是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九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我看到今天有新来的同修不少,欢迎你们。 我们继续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