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看第六十九句:
【捐赀以成人美。】
安士先生在注解当中说到,「成人之美,君子素怀。欲成之中,便有所费,若不捐赀,胜事难就」。君子能成人之美,看到别人有好事,要有一种成全的心,有这样的一种存心,这个人才叫君子。要成人之美是需要有所花费的,需要付出一定的牺牲、奉献。如果在遇到好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慷慨解囊,捐赀去成就,可能这件好事也就因此不成了。所以这里讲的捐赀就是要懂得舍得,舍自己的小利,而成就别人的好事,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存心。
下面说,「盖世间不费钱财之惠固多,而需用钱财之事尽有」。这世间对人施加恩惠当然不必一定用钱财,但是很多事情确确实实要靠钱财去成就,有这样财力的人,他们能够成人之美,成全好事,这里面就积了很大的阴德。这里举出一些例子,「且如婚姻丧葬,治病扶危,以及济人利物之事,皆赖资财,以为经理」。像成全人的婚姻,那是需要费钱财,可能结婚的双方家里比较贫寒,没有钱去办这个婚事,君子见到了,发心成全双方的好事,帮助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世间的善事。遇到丧葬,丧礼、葬礼要费钱财,如果一个家里不富裕的,纵然是儿女孝顺,却没有能力去办丧事,甚至棺材可能停放在家里,没有能力请人下葬,现在我们是用火化,火化场也要缴钱的,费用还不低,这个时候你见到了,你也慷慨解囊,成全孝子的心意,这都是阴德。治病那更是,现在治病动不动就是上万,如果不幸得了重病,譬如说肿瘤、癌症,或者是一些身体的重伤,短时间内病不能够治好的,可能要长期住院,花费惊人,往往见到许多原来幸福的家庭,因为一人有病,导致这个家庭变卖家产,一贫如洗。你这个时候能够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发心帮助他,帮他付医药费,在对方而言犹如是绝处逢生,他感恩那种心意那是非常的强烈,这种感恩之情本身就是给你的一种加持,增加你的福报。对於危难之人,譬如说遇到灾难,天灾人祸,我们看到灾民要慷慨的帮助,这叫扶危。诸如此类的种种,都是济人利物之事,济是救济,利是利益,对人和一切的生物都要去帮助、去关怀、去成全。这些事情往往都要钱财才能够办到,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钱财办不到,但是确实要帮助人的时候钱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这些都需要人去出钱出力才能进行。
下面说,「无论吾之独任其事,或半任其事,或少分之中任其事。更或吾倡之於前,众人相助以任其事。甚至有人创始,吾复赞叹随喜以任其事。捐赀不同,要其成人之美则一也」。这里讲到成人之美,具体是以捐助资产来说明。有的事我可以独自来做,有的事情可能我能力不足,一个人担当不了,要跟人合作,所以只承担一半。或者是事情比较大,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我在其中承担少分。又或者是我提倡办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好事,大家看到了也都随缘乐助,成全这件好事。或者是有人起头,我看到了,我能够赞叹、我能够随喜,也出一分心意。所以捐的资财数目不一样,但是发心都是为了成人之美。我记得在两年前,我的母校广州中山大学聘我做客座教授,请我来为他们的一个MBA班,就是工商管理硕士,这是一个国际MBA班,教一门课,是教金融财务。因为这个班是跟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所以都用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材,聘请海外的这些专家、教授来讲课,用英文上课的,学校请了我,我给他们上课。母校呼唤当然这是义不容辞的,所以我就跟母校说,你不需要给我报酬,我很乐意为母校去奉献上这门课。按照学校的规定,凡是外籍老师上课的话一定是要给费用。所以学校说不给不行,我们得遵照规定办事,所以一定要给我,而且钱还不少,我记得是一个小时一百美金。当时我给它上了一个学期,就是一个学期的课集中在两个礼拜里面上完。当时上完课之后我就跟学校的领导问起,这是岭南学院的领导,我说像我们这个学院有没有一些比较贫困的学生,上不了学的,或者是学费有困难的。他说有,也不少,特别是那些山区里来的孩子,都是很优秀的、很好学的,能够考上中山大学很不容易,但是家里确实是很贫寒,缴不起学费,所以逼著只能拼命打工来维持,这也影响学业。我就向这个领导表示,我说这钱对我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对他们来讲很重要,所以希望能不能够设立一个助学金,帮助这些孩子。领导说那太好了,我们这里本来就有这种项目。他告诉我,他说我们规定凡是家庭月收入低於三百块钱,就有这个条件申请到这个助学金,完全是帮助那些贫苦孩子的。於是我就把我那个学期教的课程那个薪水统统都捐出来,专门就设立了一个助学金。他问我这个助学金要不要用你的名字?我说不要,我们的助学金就叫孝悌助学金。你看《论语》当中说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德之本、是仁之本,我们岭南学院是个商学院,商学院顾名思义教人赚钱的,可是要知道,怎么才能赚到钱?根本还在於德。你看《大学》里面就说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说得很清楚,财是枝末,像棵大树一样,它是枝叶,但是这个根本在於德,所以商学院提倡道德很重要。那德之本又是什么?德之本是孝。所以我们要用孝悌助学金,这个名称本身就提起人的一种正念。结果那次开设了这个助学金以后,当时可以资助六位同学一年的生活、学习这些费用。
完了以后,这个事情后来跟在香港的一位朋友聊起来,那位朋友听到之后很随喜,他家里财力很不错,他也发心,他说这样吧,你都辞职了,你也没钱了,这个助学金将来我们来继续。我说那太好了,有人继续,我们只是但开风气,不是说我们一直做到底的,只要有人发心那最好。所以他就发心做,而且捐的数目也不少。这是什么?我们讲到这里,『捐赀以成人美』,这些孩子想要读书,在世间上有所成就这也是不错,也是好事,我们有这一点能力就成全一点,帮助一些人。这样的行动本身可以说也能够引发不少人的善心,这个助学金后来也有好几位发心善心人士他们共同来赞助。学校每年还给我寄邀请函,它一年做一次颁发助学金的一个典礼,邀请捐助人跟这些受益人见个面,也是表示感恩。不过我是没有去,因为在此地跟师父上人学习,专心经教,这些好事有人去做,我们就可以不用去做,我们做圣贤教育的工作,这个相比之下更为重要,觉悟人心的。但是见到这些好事一定是生随喜的心、成全的心,带动起别人这么做也是成全他的好事,让他有这个修福的机会,这不也是成人之美吗?
所以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凡是能够做一个社会的好的样子,善的模范,能够成全人的善心,让人的善心生起来,或者保持下去,这都是成人之美。更何况这里讲的捐赀的赀,赀财,当然包括身外之财,也包括身内之财,这内财,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功德更大、更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外财布施,我们用钱财去成全好事,但是我们的身体没有在这方面去做、去努力,那种心的真切度,相比一个全心全力投入的人,他的真切度还是差一点。所以能够尽心尽力的成全好事,这个功德是圆满的。那些没有办法用外财布施,这是没办法,他没有钱,但是他把内财布施出来,身体布施出来,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这个功德更为殊胜。像我们这个道场,实际禅寺有不少义工,他们每天在厨房里面烧饭、洗碗,有的打扫卫生,有的做流通法宝,协助寺院做好管理工作等等,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内财布施,需要用你的体力、用你的智力劳心劳力,这也是成人之美,成就正法道场教育的工作,弘护正法功德最为殊胜。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为什么?因为法供养能使人觉悟,只有真正觉悟了才能彻底离苦得乐。
我们想想,给人一些财物的布施,是可以帮助人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不能够永远解决他的困难。所以古人讲救急不救穷,有人有急难的时候你去相救,救他一时,救穷救不了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他没有福报,你给他的财物还是要他有福报他才能接受得了,他没有福报他也受不了。所以不是说我们不想救穷困的人,这句话可不能理解错,救急不救穷是急能够救得了,但是穷就救不了,要他有福报我们才能救得了。那怎么办?要他修福,劝他行善、劝他布施。你看这样劝化他,这就是法布施,法供养。让他明白了之后,知道业因果报,不再怨天尤人。在这个逆境里面,在困境里面,依然能够修福,很快他的境界就转了,他就变得有福报了,这才是真正的救他。所以法布施真的超过财布施。法布施,佛陀的教育就是正法,寺院是弘扬佛陀教育的场所,我们在此地天天布施正法,帮助来参学的人提升。我们的法宝能够流通到各地,我们在此地习讲,通过网路传播到全世界,这都有赖於四众同修的护持。所以为什么护持正法有这样大的功德我们就知道了。这统统都叫成人之美。
下面说,「细玩美字,当以修善修福,利及於世者为第一」。这个成人之美的美我们细细的去揣摩、去体味,美字以什么为第一?是修善修福,利及於世为第一。所以能够让人修善修福,能够让人利益众生,这样就真叫美事,世间第一美事。所以我们要发心劝化世人修善修福,要从什么开始做?从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做起,这是真正利益社会,安定社会的基石。《礼记 学记》里面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它要安定繁荣,首先要提倡教育。具体是什么教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真正是利益世间,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都要用这种教育。人能明白伦理道德,他就耻於作恶,他就乐意修善,人能够明白因果报应,他就不敢作恶,他就乐於修福。所以安士先生就在这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广义节录里面讲到,「人人相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所以要利益世间第一要务还是教化。我们如果能够自己能教化,自己要担起这种使命,发愿弘法利生;假如我们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能是少一些辩才,或者是年纪可能比较大,学习古代的传统文化又恐自己能力不足,也没有关系,听懂一句我们做一句,跟别人分享一句,不一定上讲台讲那才叫弘法利生,凡是遇到人,劝他断恶修善,这也是弘法利生,或者送他一片光碟,向他推荐这个光碟很好,你回去看看,决定对你有好处,鼓励他学习,这也是弘法利生。不用自己说,你看这随喜功德。
下面说,「成就一人、一家者次之」。第一美事是对於整个社会有利益的,次一级的是成就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这就比较小了。所以我们做善事,希望积功累德,要看这个善事的影响力有多大。现在我们师父上人提倡用远程教学,通过卫星、网路、媒体来传播圣贤教育,这个事情真正是第一美事。次一等的,这个范围小一些,对於一个社区,再小一些,对一个家庭,总要帮助他们修善修福,这叫成人之美。所以这个美事它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伦理、道德、因果。不是说见到人家想做一件事情就帮助他做,这件事情到底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都分不清楚,这就不是成人之美了。万一那件事情是恶事,是危害众生的事,那就变成成人之恶,那不仅没有功德,反而造罪业,这叫助纣为虐。所以我们自己要懂得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知道如何成人之美。
下面举出一些反面的例子,「至於赛会迎神,张灯演剧,开设茶坊酒肆,建造水陆神只庙宇,此皆诲淫诲盗、杀生斗殴之根源,但招业果,初非美事,不可不知」。这种所谓赛会迎神,民间里有的会搞这些。张灯演剧,演的这些剧不是什么忠孝节义的片子,可能都是诲淫诲盗的,暴力色情的片子,那就不可以。开设茶坊酒肆,茶坊酒肆是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那里聚会,这个对社会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利益,特别是酒肆,我们现在讲酒吧。人喝了酒容易乱性,所以佛门里五戒把酒做为一个重戒,五戒之一。这些我们不要随喜、不要参与。甚至还包括一些赌场、卡拉OK,这些歌舞厅、KTV,这些统统都是对於社会没有利益的,什么电子游戏机室、网吧这些,我们就不要随喜。
还有建造水陆神只庙宇,这主要是拜神的,拜鬼神的这些庙,这些容易诲淫诲盗,诲是引导人,教人做这些不好的事情。另外这些场所里面很容易产生斗殴,像酗酒的人在酒吧里面是很容易起这些口角、斗殴的事情。杀生,譬如说这些神庙,往往人不懂,就用杀生来祭祀。我曾经去过云南鸡足山,那边有同修来启请我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因为他告诉我们,说他们那边都很信奉文昌帝君,古时候也有文庙,但是人不懂道理,盲目崇拜,对文昌帝君都很虔诚恭敬,但是每次去祭典都杀很多生灵,鸡、鸭、牛、羊,血流成河,他看了非常痛心,这哪是拜祭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他教人戒杀、吃素的,教人放生的,怎么可以用杀生来拜祭他?这简直叫亵渎神灵。所以他就启请我,说把这些道理跟大家讲一讲,让大家懂得怎么一回事,拜文昌帝君该怎么个拜法,怎么样子去求神才能够如法、才能如理。於是我也答应他了,我还去参观过新建起来的文庙,在那里还发了愿要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解圆满。确实《阴骘文》太好了,安士先生的注解真是尽善尽美。所以印光大师赞叹,《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说安士先生是佛菩萨再来的,确实我们深信不疑。
这里讲到不要去做这些建造水陆神只庙宇的事情,我们要懂得为什么安士先生这么提。不是说我们不该建这些庙,而是什么?如果建了这个庙,没有把这个教育的内容跟大家介绍清楚,就会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甚至杀生害物,这就是让人造罪业了。所以祭祀神灵必定要用素食,而且真正对神明的尊重那是要断恶修善,自己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做一个善人,自然就有神明护佑,这才是真正恭敬神明。所以怎样拜文昌帝君呢?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认真的学习、认真的落实,你就是文昌帝君的好学生,文昌帝君最喜爱你了,他怎么能够不保佑你?所以这个道理要懂就不至於迷信。我过去听过一位台湾的同学讲起来,他跟我一起读博士,他就跟我讲过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说在台湾一到要考试的时候,好多那些学生,有中学生、有小学生、还有大学生,都去拜文昌庙。为什么?文昌帝君是主管文运的,要考试考第几名是文昌帝君管的。所以他们都去拜,希望考得好一些。甚至把自己参加考试的准考证都供奉在帝君的神庙下面,供奉一夜,第二天要考试的时候才把它请回来,希望能够让神明足足加持一夜,就会考得好一些。结果有不少的人把这个准考证供在那儿,第二天去找,找不到了,不知道给谁收走了,考试都考不了。这真的是让人啼笑皆非,哪里是这样子拜文昌帝君的。所以总要懂得如理如法的来敬奉神明,这样才不至於招致业果。如果是迷信或者是不如法,这就不叫美事了,所以不可不知。所以凡是这些宗教的场所,最重要的还是要恢复教育的内涵,把这里面的内容跟大家讲解清楚,不至於迷信,弄出一些让人啼笑不得的这些怪事。所以讲来讲去还是教育最重要,我们在这里讲解《阴骘文》,推广《阴骘文》的道理,这也等於成人之美。帮助文昌帝君教化众生,我们出一分协助。我们流通《阴骘文》,流通《安士全书》,神明欢喜。所以一定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
安士先生引徵了一个故事,叫「乐善不倦」,出自於《懿行录》。这里讲的是明朝有一个人叫做张振之,他是太仓县人,曾经在吉安做过官。在吉安有一位官员叫张大猷,他到晚年有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才三岁结果张大猷跟这个妾就相继病故,於是这个三岁的孩子也就流离失所。张振之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就替他将保姆请回来,来照顾这个孩子,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这成人之美。另外还有一个官员,姓沈的,他一家人也相继死亡,这位张振之他为这个家庭办丧事,给他下葬,而且对於仅存的一个孤孙,也托有关人员来护养。另外还有天台县有一个官员死在任上,不能够回归故土,家属一直在流浪,有一个小孙女,年纪很小,结果落到坏人手里,做了妓女。张振之听说之后,非常感伤,流下眼泪,就把这个小孙女赎回来,替她选择良配,把她嫁了出去。就这样子张振之做了很多捐钱救人的善事,乐善不倦,结果他的儿子张际阳成为了当时的一位名流人物,他的子孙都特别的兴盛,真的是善有善报。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救济贫困使人能够回乡是在生前成全别人的好事,绵延后代使人走出患难是在死后成全别人的好事。所以总有一颗成人之美这样的心,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就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七十句:
【作事须循天理。】
『天理』这两个字,安士先生注解说,「天理二字,与人欲相反。天理者,作事之准则,犹匠氏之有规矩,射者之有正鹄」。天理跟人欲是相反的,如果循天理,那必定要克制人欲,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随顺著自己的欲望,那肯定失去天理。所以天理就是做事的准则,就好像工匠要做一些家具他要有规矩,所谓无规矩则无方圆,像射箭的人他要有一个靶,这才能有射箭的目的,叫有的放矢。「循之则是,舍之则非。循之则公,舍之则私。循之则为上达,舍之则为下达。循之则宅衷仁恕,天道佑之,动与福俱;舍之则立意溪刻,恶星随之,动与祸俱;其得其失,相去天渊」。所以天理我们能够遵循那就叫是,如果不遵循就叫非。就像《感应篇》里说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个是与非标准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自然之道,天就是自然之道,在佛法里讲这叫性德,自性本有的这个道理,它不是人为规定的,本来如是。人人心中都有这种天理在,所以见到好事人人都赞叹,哪怕是恶人,见到人做好事,他也会生尊敬的心,为什么?因为他也有良心。什么是良心?天理就是良心。循著天理则公,如果舍掉天理就私,舍天理就循人欲,那就是自私自利。遵循天理是大公无私,为什么?因为天道本来无私。佛法里讲得清楚,整个宇宙就是一体,哪能够分彼此、分你我?所以循著天理自然就是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是循天理,这个需要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才能够真正做到。
循之则上达,舍之则下达,上达和下达,这个上和下是指升与降,循天理的人他就能提升,成为正人君子、成为圣贤,如果舍掉天理那就堕落,下达就是堕落,成为小人、成为凡夫,基督教里面讲,成为罪人。循之则宅衷仁恕,就是循天理自然能够忠诚仁恕,因为这是天的德行,是本善,自然有天来护佑。这里的天道,在理上讲是因果报应之理,善必有善报,在事上讲,真有天人、天神见到你能够遵循天理行事,他就会保佑你,所以你能够有福。如果舍之,天理抛弃掉了,就变得什么?立意溪刻,溪刻就是刻薄,人变得悭贪刻薄,为什么?自私自利,到最后就是刻薄,感得恶星随之。这《感应篇》上讲的,如果作恶的人,自然有恶星来降下灾难。这恶星是这种恶神、恶鬼,他们喜欢你作恶,见到你作恶他们也来跟著你,他们一跟上你那就是灾祸临头。所以这里面的得失相去甚远,天渊之别。下面说,「此与下句,文义互见。言作事,则出言亦在其中,犹下文言顺人心,则循天理亦在其中也」。这里做事须循天理,跟下面出言要顺人心,这两句是互相来说明的,文义互相的对照。说做事,那出言也在里头,做事当然包括我们言语,身、口、意都有造作。所以做事须循天理也就是出言须循天理,乃至起心动念都要遵循天理。下文讲的「出言要顺人心」,这个人心也就是天理,循天理者必定顺人心。
下面引徵四则故事说明,第一个是「不弃疯女」,是出自於《懿行录》。这是讲到在福清有一位文绍祖,他的儿子向一位姓柴的人家求婚,已经下了聘,就准备迎娶了,没想到这柴家的女儿忽然得了疯癫病。文绍祖就认为这个女子已经染上了恶疾,於是就想退婚。可是文绍祖的太太就不肯,而且非常生气的说,我有儿子,应当要他顺著天理,这样才能够让他延福延寿;如果现在背礼伤义,那就会招来祸患。你看古人都懂这个报应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是循天理还是循人欲?结果他们家循天理,把这姓柴的女儿给娶回来了。第二年这个丈夫,也就是文绍祖的儿子,就考取了举人,后来他的这个太太,就是新娶来的媳妇病也好了,而且生了三个儿子,都得到显贵。你看看,真是只要循著天理,自然天道佑之。假如循著人欲,那肯定是恶星随之,他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福报?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看到,凡是能够娶盲女、病女这些人,不嫌弃对方,真正有道义、有恩义,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身荣子贵。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存心仁慈厚道,能够替上天包容一个人,所以上天对他也就特别的优待。
我们看到最近有一个报导,是有一位农村的姑娘,叫杨云仙,今年三十多岁,她是从二十四岁开始收养一些弃婴,她自己没有结婚。有一次在路上看见有人丢弃了一个婴儿,才出生几天,如果不救他,他肯定就死掉,这个姑娘把他救回来,把他养,养活他。结果后来在路上接二连三也看见很多弃婴,这些弃婴大多数都是可能堕胎,人不要了,这些孩子被丢弃,也有很多是弱智儿童,或者残疾儿童,这个杨云仙也都收留。后来别人知道她这样的善心,甚至还有人主动送上来的,常常有人敲门,半夜三更敲门,她在里面,她一个人住,一个女孩子听到晚上有人敲门,问是谁?外面也没有人答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门,一看外面没人,但是地上放著一个婴儿,不知道是哪一家父母不要的,就送到她这儿。所以她总共收留了二十二名的孩子。她发愿这一生不结婚照顾这些孩子,这是真的叫未婚妈妈,非常难得。像这样的人,我们就知道上天对她的报答一定是很厚的。
下面讲到第二个故事是「弃妻重娶」。这是讲在娄县有个人叫顾元吉,他一开始做一个官吏,很爱读书,考秀才还没考上,他就去考,每次考都是冠军,都是第一名,所以他的学生也一天天的多起来了。有一次他就去考试,结果一进场就看见有一个妇女跟著他,结果他考试就文思混乱,不像以前那样写文章才思敏捷,他就根本写不好,后来这位顾元吉他也就没办法考上。原来他在过去曾经下过聘金要娶一个妻子,因为她出身贫寒,顾元吉就看不起她,所以就不娶她,结果导致这个女子抑郁而死。顾元吉结果到了晚年竟然得了疯病,疯疯癫癫,好几次都想著自己重击自己的下身,他的学生看到他就想保护他,可是稍稍一松懈他又自己猛击自己的下体。不久之后他走到一座桥上,看见这个河水很清,他就感叹说,此处可葬我也,於是就投水而死,这个事情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安士先生在评论中说到,说古来这些出身寒微的,如果嫌弃他们,把他们抛弃,那么上天对他们必定也是让他们终身都寒微,因为他嫌弃人,他自己也得不到功名富贵。所以看这位顾元吉,虽然很有文彩,但是道德有了亏欠,所以最后没有成就,反而落得个葬身鱼腹的下场。
第三个故事讲「雷诛母子」。这也是清朝康熙年间,在苏郡发了大水,有一个村有个孕妇,他的先生卧病在床,结果没有东西吃,於是这个孕妇她就抱著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城里去借米,借来四斗米回家。途中又遇到大雨,可以说她又累,又遇到大雨所困,因此实在走不动了,那米又重又背不动,就到了一个人家门口停下来,就跟他们家那个孩子说,可不可以把这米暂时放到你家里寄存一下,我先把小孩拖回家,回头我再来取。这个孩子就回家跟他母亲商量,等这个孕妇走了以后他们就把米藏起来,不给这个孕妇,结果孕妇回头找米的时候他们不承认,说没拿你的米。结果这个孕妇很无奈,又害怕自己的丈夫对她会生气,她也不敢回家,自己又饥又饿又累,一发狠就上吊死了。这个丈夫本来就得了重病,结果失去依靠,没有多久也死了。结果到了第二年,这个藏米的这家母子迁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忽然就说出鬼话来,显然是鬼魂附体,他说我在某处告了你的状,雷神就要惩罚你了。结果不到三天,突然雷电交加,这一对母子也不知道什么缘故,一下子被提了出来,在庭院里面就被雷击死,死的时候这个女子还抱著她的孩子一块死的。这个也是清朝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凡是存心害人,自私自利,都会遭到天谴。这些事情可不是偶然的,绝对没有偶然发生的事情。
下面又讲了一个「邪淫负托」的故事。这也是太仓县有一位秀才,叫王静侯,这个人为人谦虚谨慎,人家看他都是好人,可是有一天忽然之间就遭到雷轰死了。人们都觉得很奇怪,这样的好人怎么会遭到天雷轰击?於是就请了一位乩仙来判,驾乩扶鸾。结果就问到了,说这个人在某年某月某日在苏州去应考,结果住在一个人家,这个家的主人因为被抓起来在狱中待审,这个妻子看见这位王静侯为人挺谨慎,好像还挺厚道,於是就拿家里的钱托付他,请他帮忙把丈夫从监狱里面赎回来。结果这个王静侯收到钱起了歹心,又见到这个主人的妻子很懦弱,可以威胁,竟然强暴了她,而且把这钱财占有,最后竟然把她给谋害了。这个事情谁都不知道,没想到招到这样的一个报应。所以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说到,「此种隐密之罪,王法所不能及」,这种罪业很隐密,人不知道,所以阳间的法律没有办法制裁他。「若无罪福报应,小人乐得为小人矣」,王法虽然没办法制裁,可是阴律不能够原谅他,鬼神看得清清楚楚,报应逃不过。虽然我们人看到这个情形会大惑不解,为什么这个人看起来挺好的,会有这样的报应,不了解它里面有这个前因后果。所以提倡因果报应这是真正帮助人断恶修善,从隐微处扫除自己的恶念,知道一个念头不正皆有因果。如果说没有罪福报应,那那些小人就乐得做小人了,他就变得天不怕地不怕,没有忌惮。「故开陈因果之说,隐然助扬王化,辅翼於名教者,不浅也」。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因果教育,这真的是助扬王化,帮助国家教化百姓,法律没办法约束的,因果报应这个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果教育能使人内心里筑上一道防止恶念的护城河,护住自己的念头不要去作恶,这比法律强,法律总有漏洞,可是真正明白有报应,就不敢去做违法的事情,这不是助扬王化吗?这不是辅翼名教吗?名教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伦常教育。因果教育是最好的辅助,帮助人建立伦理道德,而且这种帮助是隐然的帮助,不知不觉的。这样的教育我们说真正能帮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且帮助不浅。这一句我们就说到此地。
下面我们来看第七十一句:
【出言要顺人心。】
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讲得很详细,我们来看。「言行二端,君子立身之要务。作事循天理,则行寡悔矣,出言顺人心,则言寡尤矣」。人的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种,表现在外面的就是言和行,所以言行这两方面是君子立身要务,要务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可以轻忽。做事要循著天理,这前面讲到的,这是从行上讲,凡每一举动都要想到符不符合天理,符不符合自己的良心,这样检点,三思而后行,我们的行为就会很少有后悔的了,真的叫问心无愧。出言就是说话,要顺从人心,因为人心皆有一种善恶的标准,我们要随顺别人,让人听到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乐意接受,这个语言也就很少失误。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孔子所谓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头两条是德行跟言语,德和言也是息息相关。
下面说,「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真正有道德的人他必定有良好的语言,他心能常常顺著天理,那他出言必定也能够顺著人心,这孔子说的。但是反过来就未必,有言之人未必有德,说得很好听的他未必有真实的德行。所以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看到一个人如果满口讲仁义道德,你听,但是最重要是观察,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真的。从哪里看?从他的行为上看,行为是他内心的反映,这就看出他的德行。所以孔子希望我们要做到有德有言。实在讲德是最重要,有德的人必定会有言。所以不必过多在言辞上面去注意,也不是不注意,也要注意,就是在言语上面学习,我们要懂得他必定先要有德行为根,这个言语才是真正有根本、有基础的言语,说出来也能够令人信服。
「孔子又曰:仁者其言也訒」。这句话是出自於《论语》,《论语》当中有这么一段,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司马牛他是宋国人,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他的名字叫耕,字子牛,所以他叫司马耕。他的哥哥叫司马桓魋,他的哥哥是一个无恶不作之人,心地阴险,想要谋反,想要杀掉宋景公,弑君篡位。这个是大不敬,是大恶。司马牛(子牛)他知道他哥哥的用心,很担心他造反如果成功,那真的是天下人都得而诛之,而且如果搞不好真正会带来灭族之祸。所以他自己也是很忧国、也很忧自己的家,一个方面是自己的兄长,一个方面是自己的国家,这是两难境界,很难这样子去处理,所以很忧心,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个问题也不好明说,所以他就到鲁国来向孔子问仁。孔老夫子是圣人,真是明察秋毫,真的懂得察颜观色,一看到司马牛这么问,他就知道他的意思。於是就答覆说,「仁者,其言也訒」,说仁慈的仁这个言语也是难以说出来。一语双关,点到司马牛的心事。结果下面说,「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这个是司马牛继续问。其言也訒,这个仁者有话也难说出来,难道这就是仁吗?孔子下面说,「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为之难就是这个事情确实很难办。你看他把司马牛的心里怎么想的统统看得很清楚。他说言之得无訒乎?他说说话能够说得出来吗?这个事情能不难办吗?这说话都是意在言外。因为一般人遇到为难的事情都能够说给人家听,无非就是请人帮帮忙或者出出主意,但是如果这个事情没有别人能帮忙,也没有人能出主意,说出来确实令人为难。所以孔子说,为难之事就不要轻易的说,这就是仁。所以出言真的要三思而后言,看该不该说,能不能说。确实遇到像司马牛这个情况很不容易。
「又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也是讲到语言的学问,这里面真的是大学问,圣人才能够做得圆满,贤人都有时候做得有所亏欠。他这句话也是出自於《论语》,这个原话是说到,「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愆就是过失,就是在君子旁边侍奉容易发生三种过失。什么三种过失呢?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这是说这个话没到说的时候你就说了这就是急躁,这属於心浮气躁,没有耐心,不懂得统观全局,所以说出来之后往往会出现反效果。譬如说看到一个人他有过失,你现在能不能告诉他这个过失是什么?不行,还得看看他能不能接受,能接受的时候才说,不能接受的时候说了反而让他起抗逆的心理,适得其反。所以你看师父上人昨天在讲《华严经》里面还特别点出这个事情,说他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李老教学生真的是因人而异,对有的学生他非常的严格,有打有骂。对像林看治老居士,她六十岁才跟李炳老学习,这位老居士是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六十岁来学佛法,来学习弘法利生,但是人非常的老实,非常听话,非常厚道,真的是信老师,恭敬老师,所以李炳老对她有打有骂,从来没有好脸色的,对另外一些学生就没有这样子做,总是和蔼可亲,面露微笑。有一天他就把我们师父叫到房间跟他讲,大概是担心我们师父会有疑惑,所以就问他,你看我对林看治这些人这么严格,对另外一些人和蔼可亲,你是不是觉得有不平等,怎么老师会这样做?李炳老告诉他,说因为像林看治老居士这个人,她能教,她能接受,不教她对不起她,她是个法器,所以怎么打怎么骂她心里不会起怨恼,她只会感恩,但对另外一些人就不行了,你跟他严格的要求他会起怨恨,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就不能说,何必让他跟你起怨恨、起对立,结这个怨家。所以总要看他善根是不是成熟,没有成熟那就不能够说,所谓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那就是老师自己心浮气躁,不该说就说了,这就急躁,相反的效果发生,这是第一种过失。
第二种过失,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到了该说的时候你反倒不说,那就成了隐,隐匿之过。譬如说看到这个学生他真正受教,真正有好学的心,真正尊师重道,你就不能够对他隐藏,要教导他。甚至用严厉的口吻教训他,他也能够承受,帮助他提升,这时候就不能隐藏,隐藏不说那就对不起他。第三个,侍於君子的过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就是眼睛瞎了,盲人就叫瞽。所以说话要懂得察颜观色,没有看对方的脸色就去说话那就等於盲目。所以总要是什么?先看看对方能不能够接受,有没有说话的意向,懂得时节因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才不会失礼。所以这三种过失就是孔子说侍於君子会常常犯的。实在讲,不仅对君子不能犯这三种过失,对一般人、对任何人都不能犯这三种过失,这就是语言的学问。
所以语言总是要缓慢、谨慎,其言也訒这个訒就是缓慢、谨慎的意思,所谓「敏於行而讷於言」,《弟子规》上讲的,「话说多,不如少」。察颜观色而能够抓住机会来教学这就是仁者。当然察颜观色这里不是世俗的那种所谓的谄媚巴结,而是什么?心地是正直的、是真诚的,但是看对方能不能接受,有这样的一种能力,不至於造成僵局。所以「故知立言之道千难万难」,讲话这门学问很不容易。「从来道高德厚之人,必不轻於出言」,你看真正道德高尚的,讲话都非常谨慎注意,知道这三寸之舌乃祸福之门,如果出言轻率,可能就有损道德、有损厚道、有伤人心。下面说,「沈机观变之人,必不轻於出言」。善於审时度势之人,观察时局变化的,这也是有智慧的人,他们也不是爱说话的人。所谓不言则已,一言惊人,不出言则已,一出言则能定国安邦,这是智者的言语。「谦退守己之人,必不轻於出言」,这讲到谦虚的人,退让的人,守本分的人,他也不会轻易的说话,因为这个傲慢心一起来,讲话就很随便。谦退守己的人往往少言,而不让傲慢心滋长,这样也减少了羞辱。
下面说,「轻於出言者,大抵心志浮躁,遇事喜於见长。故其所发议论,但能形之於口,心中未尝三思筹划。纵使得罪於世,贻笑於人,有所弗顾,何暇计其言之当否乎」?这讲到,轻易出言的,所谓能言善道,爱讲话的,随便发表意见的,这些人都是一种心浮气躁的人,我们讲没有深度。遇到事情很喜欢就表现自己,爱自我炫耀,这些人就很爱说话。所以他所发的议论,只是在口里说出来,心中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讲的这些东西,其实明眼人看,没有深度,叫浅见。所以反而这些好表现的人,招来别人的轻贱。他所说的话自己不懂得检点,不知道考虑该不该说,所以纵使得罪於世,说这个话可能得罪世人,或者是贻笑大方,被人耻笑,他也没有顾虑这些,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往往结怨於人而不自知,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出口伤人结了怨自己还不知道。或者是自己说出的话让人笑话,人家也不在你面前笑话你,只在背后来说,这个人真的是太浅了,太愚痴了,不懂事,自己威望受损。这是什么?他没有去用心考虑自己的言语是不是妥当。所以讲话真的是要慢一步讲,这就是讷於言的意思。真正的有德君子,你看他讲话好像是笨笨的,没有那样能言善道,可是他的行动都很敏捷,他的观察很敏锐,判断很准确,说话都很得体恰当。所以这个语言的学问我们从小没有很好的学习,包括我自己本人在内,我在语言这科上面也是栽了不少跟斗,说话不注意,很容易犯过失,得罪了人可能都不知道,遭到人的报复这才反省,原来说话没注意,无意结了怨。所以看到这一段,『出言要顺人心』,心里很有感触,很生惭愧。
下面说,「人心者,至公至当之心,即苏子所谓,不言而同然之情也」。这个是解释人心,什么是人心?至公至当之心,至就是极的意思,极其公正,极其正当,这种心叫人心,也就是天理,也就是良心。所以苏东坡讲的这个不言而同然就是所谓不言而喻。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意思?群众都懂得辨别善恶,都知道什么是好丑。为什么?因为同样都有是非准绳在心里,所以不用说出来大家就自然懂得判断谁是谁非、谁善谁恶,都是很公正的,这叫做不言而同然。「人心所在即天理所在,故须顺之」。人心是极公正的,人心所在就是天理所在,所以顺人心就是顺天理。「然顺亦非谄媚之谓,但须察言观色,质直无欺」。顺人心不是谄媚的意思,不是说要巴结人、讨好人,不是,是顺著人的良心;不是顺著某一个人,是顺著全部的人类。所以中国人用民来代表全人类,中国古代帝王都有这种思想,所谓「民为重,君为轻」,人民是最重的,皇帝反而是轻的,所以比较起来人民更重要,所以真正忠君爱国之人必定是顺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种民心在这里讲是人心,就是这种公正的良心,人皆有之,这哪是谄媚讨好?顺民心、顺公正的良心就是顺自己的良心。对人交往要懂得察颜观色,还要质直无欺,质直是正直,没有欺骗人的念头。
「出之以详慎,示之以谦和。斯亦慎之至矣」。所以讲话要详、要慎。详,讲话要讲清楚、讲全面,不能够挂一漏万,讲得很片面,反而会引起人的误解。慎就是慎重,讲话措辞都要慎重,不要伤害别人。讲话还要用谦和的态度,千万不可以用傲慢,这就叫做慎,慎言,慎之至就是极为慎重。「至於大喜、大怒、大醉之时,必有过情之议论,尤当缄默无言,以防过咎」。这是做人的学问,在大喜、大怒或者大醉的时候通常都会放纵自己的感情,会用情绪来讲话,这种议论往往会偏激,说话可能会伤人,这样子最应当缄默无言。最好的方法,沉默,让自己情绪调和了,或者是醉醒了,不糊涂了,这时候才讲话。这要养成习惯,防止过咎,这是防止过失的发生。往往在这个时候不注意,可能出口伤人,结了怨了自己都没有晓得。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恳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十六集) 2008/12/25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46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卯兔年广东第一场公益中华香文化香学香养研习在世外清境观音山开启三年疫情的压抑用中华传统本草及香养释放疗愈身心让生命一路绽放你将正本清源学习中华传
香道资讯时间:2024-10-16
钟茂森:不识字,只一心念佛,不会诵经,能往生吗 如果真能一心念佛,那一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就讲到,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08
钟茂森:十子异疾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别人跟他有一点过不去就念念不忘,总想著机会来报复。即使找不到机会报复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要有这个理念—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 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好几个愿,都是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很多个愿都是讲要「闻我名号」。这个闻名就是把经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博士: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常熟徐凤竹栻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心量小,再好的福田,果报很小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嗜好一定要放下 所以学佛的人要放下嗜好,不要有什么嗜好。真正你要嗜好就是读经,就是念佛,深入经教,或者跟人讲经说法,这些都是正业,其他的世间人那些嗜好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过失,不肯改,没有忏悔心。要知道忏悔心、惭愧心,这是善心,有惭愧的心、有忏悔的心,这个人就有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0
钟茂森:如果贪瞋痴的种子强过念佛的种子,那临终助念就很关键但是可能有的同修也会觉得自己念佛功力不够,这个种子好像也不是最强的,遇到境界来了,还会起贪瞋痴,贪瞋痴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 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3-12-24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时间:2023-08-31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五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仁者,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来继续分享和学习,《女诫》的第五篇「专心篇」,这一篇非常重要。这一篇我在习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六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仁者,早上好。我们今天来继续分享《女诫》的第六篇,「曲从篇」。这一篇很重要,因为这一篇主要是讲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一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末学今天在这里为大家汇报关於学习女德的一些心得体会。虽然末学今年已经做为女子有三十八年了,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二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末学继续为大家来汇报,学习女德的一些心得体会。今天末学主要汇报,关於夫妻相处之道的一些心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四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分享,我学习《女诫》第四篇,「妇行篇」的心得。妇行实际上就是女子的,「妇德、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七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仁者,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来继续把《女诫》的最后一篇「和叔妹」,我们来学习一下。《女诫》它一共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三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来继续跟大家分享学习女德的体会。我是从今年开始依据东汉班昭的《女诫》来学习女子的德行。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10/5/12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20-0001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道义救危机 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 2009年10月16-17 中国上海 转自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1026/21016884728.shtml钟茂森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一集)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这个月是农历七月,在农历七月十五,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二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学习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昨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五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将流通分学习圆满了,今天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四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佛说盂兰盆经》的经文。我们前三天将本经五重玄义学习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三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来看蕅益大师五重玄义,昨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六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昨天我们讲到正宗分里面关於如来教孝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七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讲到正宗分第二个大段,第二个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九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大家继续来看《大乘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我们上次讲到第二十五至二十七愿,我们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发大誓愿第六」,我们看第十愿开始,神足通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上次讲到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还没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10/12/3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第十九愿的经文,我们上午这一段经文讲到一半,只讲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今天我们讲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11/1/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档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是端午节,先祝贺大家节日快乐!在世俗里面,节日大家是一起庆祝、一起团聚,难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六集)尊敬的法师,尊敬的王神父,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很难得,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来听经,欢迎王神父。王神父他现在也是想学《无量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三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 很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这个学佛讲座,我见到有很多是新来的同修,可能是参加我们刚刚结束的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二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现在来学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们一起来读经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七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请大家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二十二至二十四愿,这三愿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来源:摘自《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作者:钟茂森博士主讲下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位可以说是用催眠来回忆前世这种研究领域里面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