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了「人能如我存心」这句经文,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接著来看安士先生的注解。注解里面说这句话我们要看「存心」这一部分,然后再看「人能如我」。存心这个心是什么?这里面有大学问,佛家把心的学问讲得可以说是究竟圆满,儒家真正大儒对心的学问也是探究得很深,特别是北宋以后程朱学派,还有陆王学派。陆王,陆是陆九渊,跟朱熹是同一个时代,王就是明朝的王阳明,他们把这个性理之学也是发展到很高的一个境界,跟佛法里讲得很相似。所以这些大儒都是学佛的,他们从佛法里面吸取了这些智慧,使到儒学也能上一个层次。
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就讲到,朱熹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学佛,朱熹先生号晦庵,所以也称他为晦庵先生。他十八岁的时候跟他的老师刘屏山出去游玩,当时他老师以为朱熹有志於科举功名,有一次在他的行李袋里面发现了什么?只有一部《大慧禅师语录》这本书,他觉得很奇怪,怎么朱熹他还搞起禅来了?可见得朱熹他本人早年就学佛。大慧禅师也是宋朝的一位著名的禅师,他的风格是参话头。朱熹十六岁就皈依三宝,请大慧禅师的传法弟子道谦法师给他皈依的,当时他非常喜欢禅宗,几乎要弃儒学佛。所以怎么可以说朱熹他没有学佛?安士先生他还说到一段典故,就是朱熹在年轻的时候跟他的这些学友们,有吕东莱、有张南轩,跟他们这些人常常去拜访禅师,包括大慧禅师的弟子道谦禅师,谈经论道,跟道谦禅师关系是最好的,常常在谈话当中有所悟处。后来他在注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集注》里面谈到了心性,这些说法跟禅宗非常相像。到朱熹晚年他居住在小竹轩里头,也常常读诵佛经,而且还有写一些禅诗,有一本《斋居诵经诗》留世,所以怎么能够称朱熹他不懂佛法?有的人说朱熹是辟佛,把佛法排斥,实际上朱熹本人他是学习佛法的,不能够说他不学佛法,而且他在佛法中得到很大的益处,对他自己的学问有很大的帮助。安士先生引用了一个比喻来说,他说当年鲁公跟孔子谈话,谈得非常投机,孔子也很赞叹鲁公说你很有学问。鲁公说我说的这些不是我自己的,都是我的老师传给我的。结果孔子就非常赞叹,更加赞叹鲁公,他说「君行道也,直心即是道」,你正是在行道,你这个正直的心就是道。什么是正直的心?实事求是。你的这些学问,你说你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不是自己发明的,这就是正直的心,不是虚伪的,不是在那里冒充自己有学问,这样子反而在行道。
这里安士先生说,「然则爱晦庵者,正不必为晦庵讳也」,这句话说得很妙,晦庵是朱熹,说真正替朱熹说话,爱他的,就不应该故意说他不学佛。实际上他的这些学问确实是从佛法中学来的,你实事求是才正是显出朱熹的正直,怎么可以避讳说?所以真正的大儒他一定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会有门户之见,更不可以排斥异己。儒释道三家的学问确实正如清朝雍正皇帝所说的,「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所说的道理都是出於一个本源,那就是心性,所以所行的道也就相互不会违背、不会矛盾。
我们来继续看安士先生的注解,他下面是论心。这是谈「人能如我存心」,这个心是关键字,把心弄明白了你就知道怎么存心。这里讲的很多是有哲学的内容,谈到本体的问题。实际上佛法里讲的心还不是哲学,因为哲学里面讲的宇宙的本体它是能生,宇宙是所生,这能生和所生是二不是一,这是哲学讲的,它是讲二元,对立的。但是佛法这里讲的就更高了,比哲学高,它讲到能生和所生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心是本体,它能生相,这些境界,境界是所生,而能生的心和所生的境是一不是二,这是哲学说不到的。所以民国的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非哲学也非宗教」,而是什么?欧阳竟无大师没说,他只是说「是今时所必需」。我们师父给它定义得太好了,佛法是教育。教育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教这个内容。把真相搞清楚了有什么好处?有三个好处,头一个断恶修善,你能转恶为善,第二个转迷为悟,你能开悟,第三转凡成圣,你成圣人了,佛法称你作佛、作菩萨,三大好处,这是教育带来的效果。
所以这里安士先生给我们论心,这个学问真的是非常深奥宽广,不是简单的这一、二个小时能够论得完的,但我们这里时间的关系,也只能简洁的说。实际上整个佛法讲的是什么?讲心法。所以它这里讲到,第一心不在内。我们要了解这个心,首先去找一下心在哪里?这是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问阿难的,《楞严经》发起的因缘很特殊,佛到王宫里去应供,那时正是结夏安居以后,国王邀请了释迦牟尼佛去应供,阿难就一个人,结果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见到阿难,由於宿世的因缘,生起了情爱,就用魔咒迷惑阿难,让阿难差一点就犯了戒。释迦牟尼佛知道,赶紧去救阿难,派出文殊菩萨用楞严神咒破除摩登伽女的魔法,把阿难救回僧团来。当时阿难非常惭愧,很忏悔,世尊就问他,当时你初发心要出家的时候是发了什么心?好像问到点子上了。你看帝君这里说「人能如我存心」,你要学帝君的存心,这心要正。佛问阿难你发这个心要出家,这个心要正,你发什么心?结果阿难就说,当时因为羡慕佛的相好庄严,佛的相好不是父母血肉所生的,这种庄严相好一定是修出来的,羡慕佛的相好,因此跟著佛出家修道。佛又问他,你说你发出这个心,我且问你,你眼睛看到这个相好心就生起羡慕,那么你这个心到底在哪里?就问他。阿难说了七个地方,都被佛否定了,这就是楞严会上著名的「七处徵心」。这个徵就有问或者是招请这么个意思,把这个心找回来,这叫徵心。
你心到底在哪里?阿难讲了好多个地方,说心在身内,或者心在身外,或者心就在六根里面,或者心又在中间,不在内也不在外,在中间,都否定了,或者说六根接触境界的时候,看到了心就有了,没看到心就没有,都不是,乃至是什么?乃至心无住,不著在哪里,这些说法统统都被佛给否定了。安士先生在这里也是按照这样的一个理路给我们来论心,我们姑且不讲《楞严经》当中的七处徵心,讲起来太长了,我们就依安士先生的这段注解,他讲第一心不在内,这个内就是身体之内,一般人都认为心就在身体内,我的心脏。就像中峰禅师在开示里面讲的心有三种,第一种肉团心,肉团心在我们的体内,那是父母血气所生,那个心脏不是我们的心,它会随著身体的生死而生死。哪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心不在体内。第二个心也不在外,不在体内是不是就在外面?外面的是什么?外面的是境界,外面的是所见所知,这个心是能见能知,那外面的境界怎么是你的心?如果说是你的心在外面,那你身体里面的东西你就感受不了了。譬如说你身体里头肚子哪痛了,身体哪痛了、痒了,你都有知觉,如果说心只在外不在内,那么你不应该感知到有痛,你身体内的东西不应该感知到苦乐这些感受、忧喜的感受,你就不应该有,你有,证明心不在外。
第三心不在中间,心不在外,也不在内,那一定是在中间。这中间,身体不是外就是内,你说中间,那中间就是这层皮肤隔著,难道心就是你的皮肤吗?这个皮肤里面的肉都是污垢,难道那是你的心吗?所以心也不在中间。第四讲到心非有在有不在,这也是阿难想出来的,阿难太聪明了,他想了七个地方。一般人叫你找心,你讲了二、三个就不错了,他能讲七个地方。他说既然心不在内、不在外、又不在中间,那应该是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就是你譬如说见到外面的色,看到外面的景色,你起心动念了,这个时候心就在了,如果你没起心动念,那就不在,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讲得又高层次了。佛也否定了,心不是说有在有不在,有在有不在的那个心是叫做六识,是你的妄心。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当中讲的,这是缘虑心,就是你遇到缘你会起分别执著,在一切善恶境界上种种分别这个心那叫做六识。譬如说,这是安士先生举的例子,一个男子看到一个美女在面前就生起了爱染,这个心是妄心,是眼见到外面的色产生了识,眼识,这个东西有在有不在,遇缘则产生。又譬如说我们吃酸梅,吃到口里你就自然觉得它的那个酸味,你就有这种口感,舌尝味你就会产生识,舌的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都会产生识,这是分别执著。这种心不是我们的真心,我们如果把它当作是真心,那就会遭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安士先生讲的一句话,说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是有这个识心,它就是你生死根本,被境界所迷惑而产生分别执著,让你的本心埋没。这个是痴人,愚痴的人,把这个妄识当作是自己本来的心。
因此,心是什么?中峰国师说到第三种心,叫灵知心,灵知心它是真心。这种灵知心,所谓「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它是在林林总总一切境界里面它不会动摇,本自清静,本不动摇,本不生灭。「历三际以靡迁」,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动摇过,没有生灭过。「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形容这个本心它没有对立,叫独照,它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卓尔不群就是形容它没有对待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圣人的境界上它没有增加一点,在凡夫的境界上没有减少一点,众生跟诸佛同是这一颗真心,我们即使是业障深重的凡夫,绝没有少它一分,只是诸佛他悟了、他明白了,明白自己有这个本来的真心,他不会被境界所迷惑、所动摇,凡夫迷在境界上,忘失了本来真心,区别就在这里。这个真心它才是宇宙的本体,所以这里讲的「心含太虚」,这才是讲到真正的心。太虚就是虚空法界都包含在心内,换句话说,这个真心是遍一切处的,一切万法都离不开这个真心。就好像佛常常用作梦这个梦来比喻,作梦的心是个妄心,我们且不说妄心从哪来,我们单看这个比喻,妄心生梦境,那么你在梦境中见到虚空法界、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它不都包含在你的心之内吗?你这作梦的心不就含有梦中的太虚吗?那么又问了,你梦中的种种境界不正是你自己的心吗?所以心不就是正遍满了梦中一切境界吗?你明白了,确实原来梦境里头样样都是心,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心境一如。
我们现前的这个虚空法界一样的道理,也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这个心是什么心?对凡夫来讲这是妄心,变现这个太虚(虚空法界),可是你悟了,这个心就称为真心。什么叫悟?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是真心。真心的作用是能现,现虚空法界。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他这里头加上他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把真心所现的境界给变了,这个时候真心我们称它妄心,妄不是它本来是妄,而是因为我自己有分别执著妄想,所以我这分心就叫妄心,其实妄心和真心是一个心。那我变了什么?把原本所现的,这叫一真法界,变成了我现前看到的六道轮回。这里我们要认识这个心,心本来真的是含太虚,《楞严经》上讲的,「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於太虚里」,十方虚空就是整个宇宙,它怎么来的?生汝心中,在你心中所现的,而且你的心比十方虚空还要广大得不得了,这十方虚空好像一片云点,一朵云在太虚里,就在晴空万里的天空有这么一朵云,十方虚空就是我们现在的宇宙,实际上它的大小比起心来讲,就好像天空中一朵云一样,像云对天空一样这么样的比例,可见得心的浩大,那才是我们的常住真心。这里论心论到了绝处、究竟处、根本处,所以要如我存心那就是要如诸佛存心,诸佛的心就是这么样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心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跟诸佛境界就是平等的,一切的福报、智慧、德能、相好你统统具足,跟诸佛无二无别。所以真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你这个福是你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这讲的是真相。如我存心这个如字里头意思也很深,安士先生这里就没有多说,实际上你看佛经里面每一部经前面一开头都讲「如是我闻」,这个如真的意思也是无尽的,可以说一个如字就涵盖了三藏十二部整个佛法。为什么?正所谓万法皆如,这个如就是讲到跟性体是一不是二。万法怎么来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不出我这一念心。所以如心,这个如我存心的如其心这就是真相,真的整个宇宙都是如其心,也就是一切相都跟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彻悟本性他也就通达万法了。这是安士先生给我们拈出佛法里面讲的这个心字,大凡我们修行人烦恼断不了,那就是因为没有明这个心,没有明心就很苦。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他去拜访初祖达摩祖师,向他求法,因为他自己心不安,他跪在雪地里,当时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外面天下著大雪,跪在那里跪了很久,雪都到膝盖了,达摩祖师都不理他,慧可最后没办法,他把自己身上带的戒刀解下来,就拿刀一下子把自己的左手臂给砍下来,然后右手拿著左手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鲜血染红了雪地。达摩祖师这一看,开口了,问他,你何苦来?慧可大师说我心不安,祈求大师为我安心。你看这个心不安多苦!他要用自己的身体、生命来换得心安。我们凡夫迷在五欲六尘当中,可以说都是麻木了,心不安自己都觉察不出来。慧可他的境界很高,他能觉照出来,他想要安心,发现自己真的是妄念纷飞,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确实是一个很苦的事情,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他向达摩祖师这样求法,很真诚,至诚感通。所以达摩祖师就跟他讲,他伸出手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你看这句话问下去,就让慧可大师反观自己,达摩祖师问我要心,我心在哪?这就好像楞严会上世尊问阿难你心在何处一样的道理。找!心在身内?不是。心在身外?不是。在中间?也不是。在六根当中?也不是。有在有不在?也不是。到处找,找了半天找不到,慧可大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这时候达摩祖师就说了一句,说「与汝安心竟」,我已经给你把心给安好了,就在这言下慧可大师大悟,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於是达摩祖师就把衣钵传给二祖。
只要能明心,《坛经》上讲的,那就是天人师、就是佛。慧可大师找心就像阿难找心一样找不到,阿难他很会说,慧可没有说,他是说这个说那里,在外面在里面,说了一大堆,结果世尊都给他否定了。否定就是为了告诉他,那些都不是你的真心,那些都是你的妄心,全都不是真的,一直追问到最后,追问到妄心没有地方落脚。就像慧可大师讲的「觅心了不可得」,他觅这个妄心也了不可得,妄心顿息真心就现前了。所以真心为什么不能够显现?就是被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我们就见不到真心,你喀嚓一下把这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真心就显现了。显现以后,那你的福报就不是修得的福报,是自性本有的性德流露。所以底下那句讲:
【天必锡汝以福。】
这个『福』那就是无量无边,同诸佛如来一样。这个『天』也就代表什么?自性,性德自然流露,这是讲到佛法高级处。回过头来我们来看这句话,帝君讲「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首先我们要存一个良善的心,不能够像慧可大师一样明心见性,至少我们要存一个像帝君那样的纯善的心,就是前面讲的「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么做,这种存心也不错。感得什么因果?就是天必赐汝以福。安士先生他「发明」解释,他说到,「上句如我存心是因,此句锡汝以福是果」。《文昌帝君阴骘文》版本里面用「锡」,「锡汝以福」这锡字其实是念赐,跟赏赐的赐是通的,就是天赐福於你的意思。这是讲到因果,善因得善报,这是自然感应之理,其实天哪有什么分别?这个福善祸淫的道理全都是自然感应的,里面没有任何主观意思,自然而然。「必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毫发无爽」,这个必字说得很肯定,为什么?因果丝毫不爽,你种瓜必定得瓜,种豆必定得豆,错不了的,不可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所以毫发都不会有差错,这个爽字是差错的意思,不差一毫。因果是宇宙的真理,古代如是,现代亦如是,亘古不变,中国如是,外国亦如是,地球如是,其他星球亦如是,整个宇宙皆如是。因果道理它是宇宙的定律,因果怎么产生的?有宇宙的时候就有因果,这个理讲得就很深。佛法里讲的,宇宙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只要有念头就有宇宙,念头就是因,感得宇宙的境界,这就是果。你是什么样的念头,就感得什么样的宇宙,因果是同时,丝毫不爽。如果没有念头了也没有宇宙了,所以因果跟宇宙是同时产生。而念念都在相续,所以就因果在相续,我们就看到宇宙在相续,它遵循著因果的定律在相续,这个绝对是真实。
底下讲「非如穷措大所谓,上古天心可问,叔世天心不可问之说也」,穷措大,其实在《聊斋志异》里面有说这个话,就是指贫穷的书生、读书人,一种带讽刺味道,穷措大。「上古天心可问,叔世天心不可问之说也」,叔世是指世道衰了。这句话就是说那些穷书生他们的错误见解,认为说上古时代有因果,有天道好还的道理,但是在衰落的世道里面因果就看不出来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管在什么世道,因果决定没有差错。下面安士先生解释「天」这个字,天必锡汝以福这个天字也有很多的学问。「天字有就形体言者,有就主宰言者」,这是从形体上来讲,或者是从主宰这个意思来讲,这个天字有不同含义。「就主宰言,则所谓天者,即皇皇上帝也」,儒家里称皇皇上帝这是天,它是主宰,主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类吉凶祸福这个命运。「后儒讳言上帝,辄以理字代之,其言未始不是」,这是后来的这些儒学的发展,有一些儒生他忌讳说上帝,他不想讲这些名相,他就用一个理字来代替,来代替做主宰。这样说当然也没什么不对,不过这底下讲,「然世人说著上帝,犹有畏惧之心,若止说一理字,谁人畏之」。虽然道理讲得没错,你讲一个理来代替上帝,说法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它在效果上就有不同。因为世人,一般说上帝,听起来就有畏惧之心,不敢得罪上帝,你就说一个理字,这好像没人害怕,特别是当一个人不讲理的时候,你跟他讲理,那没用。这里是举一个例子说,「且如密室之中,有一美女在焉,入其室者,淫心勃发,忽有人曰,室中已供玉皇圣像,彼女正在烧香。此时虽极恶之人,亦惕然知惧,未必遂敢於玉皇像前肆行无忌也」。这个例子讲得很明显,如果在一个密室里头,一个歹徒见到一个美女,起了邪念,正想干坏事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密室里面供著有玉皇大帝、皇皇上帝的圣像,而且这个美女在这个密室里头正在拜著上帝,向他祈祷。这么一说,那个歹徒心里也有所畏惧,不敢冒然动作,他总是有所敬畏,这是跟他讲有上帝的好处。
底下讲「若但告之曰,汝之所为,大非理之所宜,逆理,则得罪於名教,不可以为君子」。如果不用上帝这个名词而用理字,那会有什么效果?他要干坏事的时候,你告诉他,你这样做这是不符合道理的,不应该这么做的,你是违背道理,你会得罪於名教,违背圣人的教诲,你就不能够称为君子了,你看对他这样的一个人你说这种话。底下问了,「试问此人,当奋然勃然之时,果能闻之而顿息否?」你跟他讲要有理,要遵守伦理道德,当他淫心大发的时候他怎么能够控制得了?他能不能够听到你讲的这个话马上淫心顿息?这个太难了。这就是说明这两种说法,一种说皇皇上帝,一种说是理,哪个好处多?所以当人伦理道德的教育都规范不了他的时候,他已经不知廉耻的时候,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规范他,那就是因果,让他生起畏惧之心。所以因果教育能让人不敢作恶,这个强度、这个力度甚至要比伦理道德教育要大得多。伦理道德教育是让人耻於作恶,这个用在平时,平时要多学习圣教,发愿做圣人、做君子,这个很重要,但是在关键时刻往往起作用的是他的这种畏惧心,因果教育叫人不敢作恶。所以难怪印光大师常说,要挽回世道人心,若不用因果报应,哪怕是圣贤、佛菩萨再来,也无如之何,也是没有办法。说明因果的教育确实是要挽救世道人心最关键、最有效的教育,通过因果来讲伦理道德,这样好,而《文昌帝君阴骘文》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它讲的是因果,可是里面全都是讲伦理道德,这样的效果好。这是举出这么一个例子。
底下说「故知天字就主宰言,足以劝化学者」,所以把天做为主宰,真的有玉皇大帝、有皇皇上帝、有天地鬼神,这么一说可以劝化学者。
底下说「况世间万事万物,何处不可说理,天固即是理,性亦即是理,天命之谓性,竟是理命之谓理,思之,不觉失笑」。这是讲到这个理,实际上天下万事万物不都是有理在?有其事必有其理,所以这个天当然它是理。这里说的性,这个性也就是本体的意思,本体也是理。「天命之谓性」,这是《中庸》里的话,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里讲的性跟天命讲的意思相同,都是讲到这个本体,如果是讲理,这是讲到了哲学的范畴。让一般凡夫领会这层意思是不容易,要让他领会这层意思他才能够断恶修善,那太难了,你还没有把它说明白,可能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要治天下,最快速、最有效的,就是放下这些哲学的范畴,直截了当给他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这就是理,因果不就是理吗?因果它不就是跟自性是一不是二吗?你讲因果不等於是讲性理吗?还放下因果别求性理吗?不必!因果就是性理的相、性理的用,你把这个性理落实了。这事我们想想,他说「不觉失笑」,你把因果和性理分开,这不是好笑吗?我们要真正有用的我们就去用。这是安士先生给我们讲注重因果教育。
底下继续讲这个天,他说「象山先生六岁时,忽问天地何所穷际,思之,至於终夜不寐」。象山先生就是南宋时代的陆九渊,陆九渊他做过一段官,但是他志在隐居山里的生活,他是住在江西的龙虎山,因为龙虎山那个地方有点像是一只大象,后人就称他为象山先生。这位陆九渊也是对於理学有非常大的贡献,他的贡献实际上不亚於朱熹。这个人很有悟性,从小就表现出这种天赋。他在六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就问他父亲说,天地何所穷际?他说天地,就是讲我们宇宙,他说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他父亲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他自己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终夜不寐,真的是废寝忘餐,晚上思考都没有睡觉。他后来,这是有点像修禅的,有一些问题,虽然不能够明了,但是存疑。这个疑情很重要,禅家讲「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有这个疑情,虽然你不明白,这个问题弄不通,但是存在心里,像参话头一样,参究,到底宇宙有多大?这是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都给控制住了,你就用这种疑情压住其他的方面,这也是修戒定慧。
到了他十三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问题突然有所悟,这个悟就不简单,他悟的是什么?他说天地万物都是在无穷之中,宇宙是无穷,然后他写下一句话,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这个话不简单,他就是讲,宇宙里的所有事物是自己分内的事物,就是自己本有的,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宇宙的事,说我的事情就是整个宇宙的事情。他有这种悟处,这很难得。后来他就一直钻研儒家的学问,他讲学当中就把这种所谓的心学的理念,就讲心的学问,融入他的讲学当中。他在龙虎山虽然是隐居,可是因为他的德行、学问远近闻名,找他的不下几千人,他就在那里开班讲学,讲心性的学问。他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讲的就跟佛法很相似,基本就是一样。他讲这个心实际上就是真心,我们当人的自性,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他说圣人也好、我们凡人也好,这个心是相同的,千世万世之前的人和千世万世以后的人,这个心也是相同,换句话说,我们的心超越时空,它是宇宙的主宰。他的这种学问后来发展成一种新的理学,王阳明,这是明代的著名的学者,继承了他的学问,所以历史上称他们是陆王学派,跟程朱学派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程朱,我们刚才讲的,就是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朱熹是二程后面的弟子。朱熹也讲性理的学问,但是他们讲的不一样,主要观点在於什么?朱熹认为要通过学习研究整个宇宙的这些万事万物的现象,然后才能够明白宇宙的本体。所以你看朱熹解释《大学》的「格物」,格物他是说格尽事物之理,格就是完全都弄清楚万事万物的理,那么你才能够致知,你才能够整个了解宇宙。这个思路陆九渊(象山先生)不同意,他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只要你能明心,整个宇宙万物之理你就统统明白,这跟禅宗讲的是一样的,跟佛法讲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向外探求宇宙万物之理,而是向内求。历史上很有名的陆九渊跟朱熹两个人的辩论,他们有好几次的大辩论,有一次是鹅湖对辩,这是很有名的,两种学说的探讨,这对儒学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这是属於一些常识,我们有所了解。
底下他讲到,「今白发老人日在天之下,竟不知头上所戴者为何天,则亦蠢然一血气之伦而已」。这是安士先生他讲,陆九渊他在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思索天为何物,宇宙有什么样的边际没有,想这些大问题,现在白发老人,这是讲人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这些人生宇宙的大问题,活到老年也是白过一场,这很可惜。天天在日头底下都不知道头顶上的苍天是什么,蠢然一血气之伦,这讲得是很不客气,这等於是像行尸走肉一样。这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懂得天是什么,宇宙是怎么回事,我们在这个宇宙当中应该怎样的抉择我们的生命的去向,这些都是大问题,有智慧的人应该去思索的。底下又说道,「伊川先生访邵康节,指面前食桌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伊川先生也是著名学者,这是程颐,刚才讲的二程,程朱学派,他就是程颐,这是弟弟,哥哥叫程颢。程颐他访问邵康节,邵康节他是宋朝的一位著名的命理学家,他精通《易经》,对於预测未来这些学问登峰造极。他有一本书传世,叫《梅花易数》,很有名的,就是教导如何占卜的。实际上这些都是大学问,不是迷信,因为凡是一切事物,它都有一定的徵兆,在没有发生事情之前都会有徵兆,会看的人通过徵兆就能预测未来。邵康节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学问非常高,但是他无心於仕途,他不想出来当官,他喜欢隐居的生活,所以他在洛阳闲居将近三十年。当时二程(程颐、程颢)他们也跟邵康节住在一起,邻居,他们常常一起讨论、一起出游,这是他们讨论的其中的一段话。程颐指著面前的桌子就问了,「此桌安在地上」,桌子摆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问得好,桌子既然在地上,上面是天,下面是地,那么请问,天地又安在哪里?这是大问。然后邵康节,底下说「康节极与论天地万物之理,及六合之外」,邵康节因他这么一问,给他说出一番宇宙大道理。「极与」就是说尽了,跟他说尽了天地万物的道理,以及六合之外,六合讲的是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上下称为六合,六合之外也就是我们这个宇宙之外的意思,天地之外这些大道理。所以大儒真的是他对这些道理也都能通达明了。
底下说「伊川惊叹曰,生平唯周茂叔论至此」,这段话是出自《圣学宗传》。伊川就是程颐,听了邵康节的回答以后惊叹不已,他说他生平只听过周茂叔讲过这样的大道理,周茂叔就是周敦颐,就是二程的老师,只有他老师能够说出这样的大道理,今天听到邵康节先生也这么说,所以非常惊叹。底下说「嗟乎!谁谓古之大儒必不究心天上天下之事乎」,所以真正大儒他们也对心性的学问研究很深,天上天下宇宙中一切事理他们也能很明了。底下说「朝菌虽不知晦朔,蟪蛄虽不知春秋,而晦朔与春秋究何尝废哉」,那是用个比喻来说明我们人很渺小,如果不去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那真的是好像在这个人生空走一遭。朝菌,早上的细菌,朝菌它不知道晦朔,晦朔这是指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叫晦,三十称为晦,一个月初一叫做朔。朝菌只是朝生暮死,所以当然它生命不可能延续一个月,它就不知道有晦朔,不知道有初一到三十。蟪蛄是一种蝉,身体很小,这种蝉它是紫青色的,它不知春秋。一般这种蝉它的生命只有两个月,它活不到一年,不知道有春秋更替,四季的更替。虽然它们不知道,晦朔与春秋又何尝废哉?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但是月初月末照样存在,春秋照样存在,不因为这些小动物它不知道,晦朔与春秋就不存在了,就废掉了,不是,它依然存在。这就是我们讲的这是唯物主义,这客观事实,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人要懂得,虽然我们对天地鬼神的这些道理还不了解,正如朝菌不知道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一样,但是天地鬼神又何尝废哉?你不能说它没有,只是你还不知道。因为我们很渺小,我们在宇宙里面真的就像这些细菌一样、像小蝉一样这么渺小,所知甚少,怎么能够狂妄自大,说不知道的就没有?
下面说「然则三界内,实有二十八天」,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确确实实有二十八层天,不能说你没看到就说它没有。「何得不自附於濂溪康节之末,觅伊川其人者,而与之语哉」,这是讲为什么不把这二十八层天的这些事理附在周敦颐、邵康节著作的后面?濂溪先生就是周敦颐,这样使到追随他们的这些后来的学者也能够知道。这是安士先生的一段感叹,周敦颐、邵康节他们都是大儒,他们通达宇宙的真相,他们知道有这些天,可惜没把这二十八层天的这些事理附在他们所说的这些著作后面,所以后人就不知道了,这是很可惜的。底下安士先生给我们列举这二十八层天,给我们讲这二十八层天怎么回事。这在佛法里讲得很多,我们这里简要的给大家做个汇报。天必赐汝以福,我们把这个天给弄明白,首先讲欲界,欲界有六层天,第一层,这是从低往高这么讲,第一层叫四王天,四王天这是讲有四大天王居住的地方,他们分管四大部洲,他们的宫殿跟日月相齐,这是四王天。往往我们到寺院里面,进到天王殿,看到两边所站的四大天王,他们是护法。第二层是忉利天,忉利天这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在佛法里称为帝释,释提桓因是他的名字,他所居住的。他所居住的宫殿四周围有八方,每一方各有四大辅臣,四个大臣子,四八三十二,加上帝释居在当中,总共三十三,所以这个天也称为三十三天。再往上那就是到了夜摩天,夜摩天就是欲界里面他有禅定功夫他才能生到这个天,前面四王天和忉利天是靠我们修福就能够生到,但是夜摩天不行,夜摩天是福上面还要加上定功,不过这个定功还没到家,叫未到定,他生夜摩天。这种天以上就不是道家、仙家他们所能够知道,因为他们要修定功才能到达。通常我们一般讲的天都是指四王天和忉利天,玉皇大帝、皇皇上帝都是讲的帝释天主。再往上是兜率天,相传弥勒菩萨就在兜率天内院讲经说法,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再下生人间示现成佛,所以他现在在兜率内院讲经说法,这是兜率天。佛成道之前必定是居住在兜率天内院,因为兜率天称为知足天,知足才能成佛,还有不知足这就不能成佛。知足就什么都放下了,这就成佛了,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没了。第五是化乐天,化乐天上面是他化自在天,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化乐天的天人生活非常快乐,他能够随意化现出东西来,他享用的这些东西,只要动念头就有。我们讲他们的科学水准太高了,只要念头一动,他就能够变现出东西。现在我们用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质量的转换这个概念来讲,就是他们这些人能把能量随时凝聚成有质量的物质。现在我们科学都能明白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那能量能不能转化为质量?同样可以。
最近,这是前两年,在澳洲国立大学,我曾经到这个大学去讲过课,这是很好的大学,他们那里有一位物理学家,是华裔的教授,他成功的用实验把一束激光分解开来,也就是把质量转化为能量,然后又在一米远的地方重新把这些能量组合成光子,就变成物质,光子也是物质。虽然是用实验证明,那是已经为我们证明能量现在可以转化为有质量的东西,转化为物质。当然这个实验是非常初步,但是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能量可以转变为物质。化乐天人他就是有这个本事,随时他要吃什么,把能量转变为物质,他就可以享用,吃完之后,这些碗碟,他又可以把这些物质变成能量化掉,不用洗碗,所以很自在。像上面的他化自在天更了不起,他是他化,不用自己化,就是他自己想要什么,动个念头,就有化乐天的天人化现出来供养他,这叫他化自在。这六层天都属於欲界天,愈往上生活水平愈高、福报愈大,但是他都属於欲界,也就是他们离不开欲。什么欲?我们讲的饮食男女之欲,他还没离开,但是愈往上的天人他的欲望愈低,愈往下的欲望愈高。所以如果人的欲望大的,他的生活层次一定是低贱的,人到无欲无求他的层次才高。这是欲界六层天。
还有色界,再往上,色界总共十八层天。色界就是欲望完全控制住了,没有男女饮食之欲,不是说他的欲望根除了,只是他能够控制住,不让它起现行,就是这个念头他不起,但是他根还在。如果这个根都断了,那他就不是三界的人,他出三界了,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才叫离欲,阿罗汉。他们有欲,只是欲控制住,不起现行。这十八层天这个名相我们念一念,第一是梵众天,第二是梵辅天,第三是大梵天,这都是从低往高说,这三天称为是初禅,每过一劫的时间这三禅都会有火灾来毁灭它,所以他们的寿命只有一劫。一劫的时间,我曾经算过,根据佛经的记载换算,大概相当於十二点七亿年,这么长时间,这在人类看不得了,可是在天人来看这个时间并不长,所以天人他们有痛苦的时候。底下,第四天是少光天,第五是无量光天,第六是光音天,这三天称为是二禅,他们有禅定的功夫,二禅的功夫就比初禅功夫要高。禅定,也就是他的分别执著很少,欲望完全没有,完全没有了就不在欲界天,他们在色界,色界是他还有身体,还有物质世界,色就是物质。这二禅三天每过七劫就会有水灾毁灭它,所以他们的寿命只有七劫。下面第七是少净天,第八是无量净天,第九是遍净天,这三天是三禅,每过六十四劫就会有风灾毁坏它。我们讲的三灾(水、火、风),把这些一直到三禅的天人他们的宫殿都会毁灭掉,所以三禅以下统统都要受这灾难。
下面是第十天福生天,十一是福爱天,十二是广果天,十三是无想天,这四天,一直到下面,十四是无烦天,十五无热天,十六是善见天,十七是善现天,十八是色究竟天,这里总共从第十天福生天到第十八色究竟天统统是四禅,四禅称为是福天,就是三灾达不到,他们不受这个灾害,所以叫福天。这其中,后面五种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五天叫做五不还天,五不还天是有圣人居住的地方。所谓五不还天就是证得阿那含果以上的天人居住在此地,他不会再回到欲界来,他就在色界修行,最后出三界,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它叫不还天。这十八天都是享福的。
这底下有一个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天它是色究竟天最顶,它不属於单独的一天,因为他是天王,等於他是整个娑婆世界三界的统率,他是天王,把他单独列出来。这是讲的色界天,色界天虽然没有欲望,但是还有物质世界,还有身体。再往上到无色界天,无色界有四层,所谓无色界,连物质的世界都没有,身体也没有,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我们讲是个灵性世界,只有灵,没有肉体、没有物质,这是禅定功夫更深了。这四层天,第一叫空无边天,第二是识无边天,第三是无所有天,第四是非想非非想天。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天,天人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大劫,就是八万四千再乘上十二点七亿年,这么长的寿命,这是三界里面寿命最长的天人,因为他的定功最深。可是寿命到的时候他还是要堕落,所以佛称三界为火宅,只要你没有出三界,你还是要受轮回之苦。而且这些天人,因为他已经是最高了,他寿命到了他就肯定要下堕,而且堕落通常是堕到非常深的恶道里面。譬如说刚才讲四禅天里面有一种无想天,无想天是修的一种外道无想定,他们的果报,他们是有五百劫的寿命,享受著这种无心的禅定的妙乐,可是他的业报受满了,就是他福报消尽了,定功失掉了,结果他们就要堕落。他们以为这种无想定的境界就是佛讲的涅盘境界,他听佛讲说有涅盘,他以为这就是涅盘,等到他定功失掉以后他会起邪见,他会谤佛,他说佛讲的涅盘根本没有,这是假的,骗人的,完了,谤佛、谤法,堕到的是阿鼻地狱里面去,所谓登得高摔得重。
这三界里面这么多天,大部分的天都是凡圣同居,就是有凡夫也有圣人,只有两种天,一种是初禅天的大梵天,大梵天王他是凡夫,还有一种就是刚才讲的无想天,修无想定的,他们是凡夫。大梵天王他对於业报轮回的道理还不是深明了,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众生的主宰,所以他很狂妄自大,说他自己是造一切天地人物的造物主,这是属於邪见,其实众生都是业力轮回而来的,不是什么造物主。我们刚才讲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众生是什么样的念头,他要遭受自己念头所现的果报,所以这是在业力当中受流转,不是大梵天王,宗教里讲的上帝创造人类,不是,这两种天他是凡夫,就只有凡夫没有圣人,其他的天界里面是凡圣同居。这是给我们讲到天,天必赐汝以福,可以说天人他们都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他们都是五界十善修得很好,才能够往生到天道。所以当他看到众生行善积德,他们会很欢喜,他们会帮助他。所谓天赐福,一方面有因果感应之理,另一方面,当然事上讲这是真正有这些诸天天人来帮助、来保佑,这是真的,你要求得天的保佑,不是说你去买很多供品去巴结、贿赂,那没有用,天不吃这套。你用什么来感得他们的保佑?要用自己的阴德、善行,就像帝君讲的,「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要用我们的心去感。人以善感,天必以善应之,这就是天必赐汝以福的道理,总离不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丝毫不爽。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九集) 2008/10/1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09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卯兔年广东第一场公益中华香文化香学香养研习在世外清境观音山开启三年疫情的压抑用中华传统本草及香养释放疗愈身心让生命一路绽放你将正本清源学习中华传
香道资讯时间:2024-10-16
钟茂森:不识字,只一心念佛,不会诵经,能往生吗 如果真能一心念佛,那一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就讲到,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08
钟茂森:十子异疾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别人跟他有一点过不去就念念不忘,总想著机会来报复。即使找不到机会报复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要有这个理念—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 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好几个愿,都是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很多个愿都是讲要「闻我名号」。这个闻名就是把经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博士: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常熟徐凤竹栻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心量小,再好的福田,果报很小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嗜好一定要放下 所以学佛的人要放下嗜好,不要有什么嗜好。真正你要嗜好就是读经,就是念佛,深入经教,或者跟人讲经说法,这些都是正业,其他的世间人那些嗜好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过失,不肯改,没有忏悔心。要知道忏悔心、惭愧心,这是善心,有惭愧的心、有忏悔的心,这个人就有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0
钟茂森:如果贪瞋痴的种子强过念佛的种子,那临终助念就很关键但是可能有的同修也会觉得自己念佛功力不够,这个种子好像也不是最强的,遇到境界来了,还会起贪瞋痴,贪瞋痴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 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3-12-24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时间:2023-08-31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五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仁者,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来继续分享和学习,《女诫》的第五篇「专心篇」,这一篇非常重要。这一篇我在习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六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仁者,早上好。我们今天来继续分享《女诫》的第六篇,「曲从篇」。这一篇很重要,因为这一篇主要是讲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一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末学今天在这里为大家汇报关於学习女德的一些心得体会。虽然末学今年已经做为女子有三十八年了,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二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末学继续为大家来汇报,学习女德的一些心得体会。今天末学主要汇报,关於夫妻相处之道的一些心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四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分享,我学习《女诫》第四篇,「妇行篇」的心得。妇行实际上就是女子的,「妇德、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七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仁者,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来继续把《女诫》的最后一篇「和叔妹」,我们来学习一下。《女诫》它一共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三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来继续跟大家分享学习女德的体会。我是从今年开始依据东汉班昭的《女诫》来学习女子的德行。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10/5/12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20-0001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道义救危机 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 2009年10月16-17 中国上海 转自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1026/21016884728.shtml钟茂森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一集)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这个月是农历七月,在农历七月十五,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二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学习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昨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五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将流通分学习圆满了,今天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四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佛说盂兰盆经》的经文。我们前三天将本经五重玄义学习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三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来看蕅益大师五重玄义,昨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六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昨天我们讲到正宗分里面关於如来教孝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七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讲到正宗分第二个大段,第二个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九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大家继续来看《大乘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我们上次讲到第二十五至二十七愿,我们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发大誓愿第六」,我们看第十愿开始,神足通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上次讲到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还没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10/12/3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第十九愿的经文,我们上午这一段经文讲到一半,只讲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今天我们讲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11/1/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档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是端午节,先祝贺大家节日快乐!在世俗里面,节日大家是一起庆祝、一起团聚,难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六集)尊敬的法师,尊敬的王神父,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很难得,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来听经,欢迎王神父。王神父他现在也是想学《无量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三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 很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这个学佛讲座,我见到有很多是新来的同修,可能是参加我们刚刚结束的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二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现在来学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们一起来读经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七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请大家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二十二至二十四愿,这三愿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来源:摘自《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作者:钟茂森博士主讲下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位可以说是用催眠来回忆前世这种研究领域里面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