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0集

入门知识 2023-07-26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0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

【正直代天行化。】

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和行必定是相应,有「正直」的心必定能够「代天行化」。这个天是天道,天在理上讲是说的天理,也就是佛门讲的性德,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这些性德,俗话所说的良心,就是依著良心做事。行化这个化有教化的意思。天道惟亲善人,代天行化就是用天理、用性德来教化百姓,让百姓能够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个化它含有转化的意思,不仅是有教化,教化是因,转化是结果,所以这个化字必定是看到效果,所以这个化比教的意思更圆满。要化人首先要化自己,自己先要有个转化,自己能够化恶为善,才能够教人断恶修善,所谓正己而后化人。所以代天行化首先我们自己的心行要跟天道、要跟性德相应,那么教化是自然的,所谓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已经在转化周遭的人。我们来看安士先生他的这段注解,注解比较长,注得很好,他说「正者,无邪;直者,无曲;固天之所以为天也」。天道就是正直的,什么叫正?正就是无邪,没有一点邪思、邪语、邪行,这叫正,也就是完全与自性性德相应,没有掺杂丝毫的这些恶念,乃至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正。正字这个层次它有高低不同,在世间我们说正,那是指善人、君子,世间圣贤,他们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但是他们的心行都与性德相应,所以他们不会造作那些恶业,不堕三恶道。在世间在六道里面三善道,这是在世间的正。儒家讲的伦理道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都是正的。出世间的正比世间的正要求就更高,世间的这个正,在这些伦理道德里面还有情执。譬如说孝,他对自己的父母孝顺,但是对自己的仇人,不要说仇人了,就是一般普通外人,外人他就不能够去行孝。这个孝是有执著的、有条件的,要自己的父母才能行孝,对别人的、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跟自己有仇的人,他就不能够去行孝,这个是世间的孝道。出世间的孝道它是没有分别执著,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尽孝,对待一切众生也要尽孝,这个孝是平等的、无私的、无条件的爱心,爱一切众生如同爱父母。

这个区别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是有执著,一个是没有执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我们都可以从这里来区分世间和出世间正之不同。出了六道轮回的这个正,佛门里面称为正觉,就是他真的是达到无邪,他的见解、他的行为都正而不邪,都能够与性德相应,但是还不圆满,这是阿罗汉他们证得的,叫正觉。阿罗汉把执著已经放下了,性德已经契入很多了,可是他们还有分别。如果要以这个高度上来讲,阿罗汉的正还不能够算是纯正,因为他还有分别。把分别也放下就证得菩萨果位,这个正就更纯了,也就是跟性德相应的就更多了,佛门里称为叫正等正觉。菩萨放下执著、放下分别,可是还有妄想,还有起心动念,这还不能够算是纯正。也就是他这个邪还没有完全的放下,起心动念就叫邪,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纯正无邪了,佛门里称这是佛果。证得佛果之后这就大圆满,那真的是完全跟性德相应,自性圆满的显露。所以到佛的地位上,正直代天行化就做到圆满,因为他完全是性德起用,没有丝毫妄想分别执著掺杂在里面。在这里文昌帝君对我们的开示,最基础的就是让我们断恶修善,至少要做到世间的正、善,那么也能够相似做到正直代天行化。这个直就是无曲,曲是委曲,弯弯曲曲的,内心里面他不能够完全的向外人剖露出来,不能做到直心,直心就没有这些弯曲,没有私藏的、隐密的那些想法、念头。佛门里讲「直心是道场」,这个直心就是真诚心。菩提心以真诚为体。我们修学关键在於养我们的真诚心,对任何人都要以真诚心相对,绝不以机关、诡诈、欺骗来对别人。一般讲的,世间说城府,城府就不是直心。真正修道人不需要用城府,完全用天真的心待人,即使是别人骗我、诈我、害我,我都以真诚、纯善的这个心对待他,没有这些弯曲的东西,日久天长,那个骗我、诈我、害我的人他也能够被我的真诚心感动,自然他能够回心转意,这就是代天行化,你把他转化了、感化了。天这个德行就是正和直,正而不邪,直而无曲,所以才称为天。天覆盖万物,它没有分别、没有条件。太阳,这是在天上,它照耀万物没有分别,好人也照,坏人也照,富贵的地方照,贫穷的地方也照,无分别、无执著,这是天道。

下面说,「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顺天之化,岂必居位临民」?匹夫这是讲到普通老百姓,老百姓能够有正直的心,这就是顺天之化,这个顺就是随顺天道、随顺性德,他也能够感化周遭的人,感化这些大众,不必一定要在高位当官他才有这种能力,不必。所以古人提醒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天下的兴与天下的亡,兴盛和毁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这个匹夫有责,匹夫是谁?

不要讲外人,就讲我自己,我有责任。为什么说我有责任?这个道理很深,在佛门里《华严经》把这个道理讲得最圆满。这个宇宙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万法唯心造。谁的心?我的心。谁的识?我的识。这宇宙是我的心识变现的,所以我当然有责任,它的兴亡跟我是息息相关,完全是我的心识决定,所以我能用正直的心,世界就有太平的景象出现。就像宋朝的大儒陆九渊先生说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跟我是一体,这个心和外面的境界是一不是二,所以用正直的心,外面的世界就没有委曲,就没有诡诈,就不会复杂。不少人曾经跟我讲说,现在人世奸险,社会很复杂,到哪里都有人我是非、都有冤亲债主,好像到哪里都不太平。那我们想想看,他如果看到人我是非,见到这么多冤亲债主,觉得不太平,他的心是不是正直?要知道,一个人心单纯,不要那么多妄念,不要有这些分别执著,外面的境界哪来的复杂?心和境是一不是二,心复杂境就复杂,心简单境界就简单。所以一个人的存心正直,他是生活在快乐无忧的世界里。为什么要心里面存著这么多拉拉杂杂的事情,把人我是非这些放在心上?那真的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所以圣人教导我们用正直的心,直心是道场,这是自己得最大利益,自利之后自然能够利人,即是顺天之化,他随顺著天道。天你看没有妄想执著,太阳照耀大地,它不会分好丑,不会分好人坏人,没有这些分别执著,那我们也不要用分别执著,这就顺天了,然后自然就能够化人。所以儒家《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可不是专对天子而言,每一个普通人都是这么做到的。只要你循著这样的一条理路,你能够认认真真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做起,你便能够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岂必居位临民?你不用在高位,你什么权势都没有,依然能做到。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到最好的样子,你看他本来可以居高位,可以做天子,他是太子,将来继王位,可是他舍弃了,他出家,过著乞丐一样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就是要给我们示现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格除物欲,致知是显发出自性的智慧,诚意、正心就是正和直,诚意是直,正心是正。他能够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证明每一个人都能这么做到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示现一个最贫穷的样子,乞丐一样的生活,乞丐是贫贱到极处,他也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和谐世界,治国是和谐社会,不仅平天下,九法界众生统统都归化了,所以这是和谐宇宙。用的是什么?就是正直二字。

下面又说,「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为之权,与得为之势不可」。安士先生在说完普遍的这个道理之外,专门拈出居位之人。所以要代天行化,有权有势的人就更能做到,更容易做到,因为他有这个方便。譬如说一个国家领导人,他是操有为之权,得为之势,他能够有所作为,如果他能够带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带头修身,然后用这个教育来化民,那么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难做到,这就叫代天行化。下面又说,「代天行化,即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种人,著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经营谋画,因时制宜作用」。这里说的代天行化就是《中庸》里面提到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赞就是赞助,就是帮助的意思,帮助什么?天地化育,这个育就是生养,化是教化。天地生养万物,不仅生养万物,它也有教化万物的功能。它用什么东西教化?用自己做出来的这个行动,所谓「天行健,地势坤」。天包括日月星辰、四时寒暑,所谓天行健,健它有永恒之意、有不息之意。日月星辰你看每天都在运转,永不停息,太阳永远都是每天定时早上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下山,月亮也是这样,四时寒暑,周而复始,也是永不停息的。君子看到这种景象,就生起了自强不息的心,你看这就是天的教化,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大地呢?大地无条件的负载万物,大地为母,天为父,这个大地像母亲一样的生养著万物,孕育著万物,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好人它也生养、它也负载,坏人它也生养、它也负载,它没有分别心,无私的来孕育著人类、万物。所以君子看到了大地的这种德,就自然生起厚德载物的心,像大地那样的厚德负载万物、包容万物。我们效法天地这样子去行,自然也能够感化其他人,这就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你的德行跟天地可以相合了。

天地人称为三才。为什么把人跟天地合称为三才?因为人能够效法天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这就是圣人,圣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这是代天行化的意思。这种人注重著力在行字,这个不是说的,关键在行的。这个行里面包含有经营谋画,你为众生去经营、去谋画,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是为众生的利益,自己呢?自己没有了,完全无我无私的奉献。因时制宜作用,这是讲到方便,因时就是看这个时节因缘,看看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最便宜的方法来帮助众生,这个意思就跟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是相同的。所以代天行化心是慈悲的,利益一切众生,所做的事情要用方便、要用智慧,用最恰当的方法来帮助众生,产生真正的效果。下面又说,「玩下慈祥为国句,则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是普遍性的,不仅是对王侯卿相、在高位的人而言,对匹夫、对老百姓也适用。下面一句,慈祥为国救民,它就是专门讲的对卿相而言,卿相就是在国家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他们代天行化就更要有这种使命,为国救民。所以慈祥为国救民是正直代天行化的有针对性的来讲,针对卿相来讲。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在世聪明正直,殁后必为神明,此一定之理」。所以在世的时候有智慧,这里的聪明是讲有智慧,能够心地正直,他死后必定做神明,神明都是有正直的心,如果心地邪曲不可能做神明。「就世俗言,则为超升」,我们讲说你死了之后成为神明,这是超升,这是好事,这是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若明眼观之,乃是堕落」,这是从佛法的高度来看,用三世眼光,用佛法的高度来观察,死后成神也是属於堕落。为什么这么说?「以世俗但见第二世,不能见第三世耳」,就是世俗眼光短浅,他只能看到第二世,说我们这一生死了以后,第二世,因为我们这一生心地正直,第二世成为神明,可是还有第三世,第三世会怎么样?「盖既为神明,必享血食,一享血食,则堕地狱、畜生,直瞬息间事」。所以做了神明以后,享受人间百姓血食供养,一般人祭祀神明都用这些酒肉,杀生。所谓牺牲就是指供奉神明的这些猪、牛、羊的肉食。这个杀业统统算在神明头上,为什么?因为是这些百姓为供奉神明来宰杀的。神明如果要享用,也就是他乐意接受血食,接受这个杀业,这样一享血食则堕地狱、畜生,到三途去受报,这个杀业将来还要还债。所以这一生虽然做了神明,可是转眼之间福报享完了又堕到地狱、畜生道去受苦、去还债,这就太遗憾了,太可悲了!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情况,至少要知道供奉神明不可以用血食供养,用血食供奉神明不等於害了神明吗?如果那些神明他有智慧的,懂得宇宙人生真相的,他绝对不会接受你血食供养,他会离开。所以善神看见家中有杀生的他都离开,不会来保佑这个家庭,只有那些恶神恶鬼他们会喜欢享用这些血食,他聚集到这个家里面,会给这个家里带来很多的灾殃,这个我们要懂,他自己也造业,我们也造业,死后同堕地狱、畜生。所以这次我们讲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其中有一个缘起,就是末学曾经到过云南,在鸡足山镇那里住过一小段日子,那边有一位居士卢总,他跟我讲,说那个地方这些村民们都非常信奉文昌帝君,这是难得的,他们信奉文昌帝君,总是知道有因果报应,不敢放肆造恶。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很多道理不懂,譬如说供奉文昌帝君都用血食,一到祭祀文昌帝君的时候,杀猪宰羊,血流成河。卢总看到了看不过去,跟我讲你要不然给大家讲一讲该怎么样拜祭文昌帝君,要懂得这个因果报应,不能够造杀业。我说好,我们可以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详细的讲解一遍,留一套光碟给你们送过去,让大家可以听一听,了解了解,参考一下。文昌帝君本人他就是主张放生、护生,它后面有「买放生命」这一句,他自己也深深的体会到杀生的果报的惨烈。前面我们也学到了,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当中的因果报应非常的惨烈。所以真正的正直聪明的神明,绝不会喜欢血食供养,但是在民间确实有这样的一种不好的风气,要把它改过来。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到,「须於代天行化时,觑破为神之险,汲汲求生净土,以端其向,时时发宏誓愿,以固其基,乃可免於失足之累」。这是安士先生对我们苦口婆心的劝导,劝我们一类正直人士能够在代天行化的时候,就是真正在行善积德累功,同时要看破,要有三世眼,知道如果不出离六道轮回,哪怕现在你修得再好,你心地再正直、善良,但是你没有真正出离三界,来生你能够成为神明,你能够有大福报,享天福,可是这也是险途。为什么叫险途?这个福报享尽了,将来还要堕落,堕落以后那就恶报现前。在享福当中造了这么多杀业,这些杀业缠绕著,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恶道里面很长的时间出离不了,这个苦难就太长久。所以应该汲汲求生净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才能够真正了脱生死,出离六道轮回,这是我们正确的方向。所以代天行化绝不求来生福报,要将它回向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条件在信愿行,所谓三资粮,你真信切愿你决定往生。真信,不仅在事上能够信,也要在理上能够信。事上信有阿弥陀佛,往昔世中发过四十八愿,现在都成就了,成佛了,这四十八愿是建立极乐世界,接引法界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往生到他这个极乐世界里面,不退成佛。阿弥陀佛说「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就是他如果这个愿不圆满他不作佛,他现在已经成佛了,说明他的愿圆满了,我们真正发愿求生净土的话,必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在理上我们要相信西方净土也是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所以把这个心转化成佛心,眼前的境界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是从外得的,都是自性本具的。

怎么样转化佛心?最好的方法是念阿弥陀佛,用一句佛号降伏我们的恶念,降伏烦恼,降伏分别执著,降伏一切妄念,能够伏得住妄念,心地清净了,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这个降伏妄念不是说真的妄念全部都断了,真正全部断了我们这一生不一定能达得到,那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水平是什么?用一句佛号压住妄念,就妄念起不来,刚要起来你就能觉察,马上你用佛号把它压伏住,不让这个念头相续,只让佛号相续。这个功夫每个人都能练成的,只要肯干都能成就,往生净土只要能够有成片的功夫就有把握。但是往生净土首先心要善,就是正直的心要有,真诚的、清净的、慈悲的心,我们有这样的心才能够跟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他们的心行相应,才能够感应到一起来。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教我们化恶为善的很好的助修。

下面说,「时时发宏誓愿」,这个宏誓愿普通来讲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往生净土也是为了去圆满这四弘誓愿,这是推动力。这个四弘誓愿是我们修行的根基,也就是我们修善,为了帮助众生,圆满我们的四弘誓愿,不是求自己人天福报,这样才能够免於失足之累。失足,这里讲的,又堕到六道里面来,甚至会堕到三恶道里面去,在六道里面难免都会堕三恶道,因为在人天里面享福不可能不造业。我有一位同修,认识的一个道友,他就是从小在富贵家里长大,现在学佛,很难得很精进,常常忏悔自己过去无知不懂,造了很多罪业。为什么?天天跟家里人一起吃海鲜,吃了不计其数的海鲜,为什么?他父母喜欢吃,就拉著他一起吃。你看大富大贵家里面就会有这些缘,你不想造业,他们也要逼著你造业,带著你造业,如果没遇到佛法,那真的前途就不堪设想。

下面又说,「日望人之为善者,天也;唯恐人之为恶者,亦天也。愚人但见苍苍者天,谓是轻清之气,岂知实有主宰,如四王忉利之日考人间善恶乎?代之乌容已乎」?这个天道,在理上讲是天理,在事上讲真的有天人。天道它是六道里面的一道,佛法里面讲二十八层天,包括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天道很复杂。天人都有同一个心,就是日望人之为善,他希望人都成为善人。天人都是善良的,如果没有善良的存心不可能生天,要五戒十善做到很高分,这才能够上天,还要加上慈悲喜舍。他唯恐人作恶,不希望人作恶,因为作恶必堕恶道,行善将来就能够上天,他希望多一些眷属来到天道,所以很希望看到人们行善。一般人,我们说没有知识,不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就叫愚人,他但见苍苍者天,就是头上的苍天就叫天,天空,说这是轻清之气,就好像传说当中讲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用斧头劈出天地,清的东西上到天上去成为天,像云彩、日月,浊的东西就沉下来成为地,这是传说。一般人以为天空就是这样子,轻清之气,是物质的这种天,不知道它实际上真有主宰,真有天人。在佛经里面讲述的很详细,譬如说四王天、忉利天,这些都是天道,四王天、忉利天都属於欲界天,地位不算很高。一般忉利天的天主,这是民间称为玉皇大帝,儒家称为是皇皇上帝,基督教、天主教称为是神、上帝或者天主,他是我们说人类的主宰,这个主宰不是说他造出我们的人类,但是他确有他的职责,他的职责是什么?考察人间善恶。善的记录下来,恶的也记录下来,依他的善恶来进行审判,这是宗教里面常常用的审判这个字眼,所谓审判就是这里讲的考人间善恶。所以代天行化,这个代字也包括代这些天道的神明来教化百姓。这一段讲到是理论,安士先生的注解。

下面他给我们用佛的一部经典的故事来给我们说明四天王、忉利天王他们真的是考察人间善恶。所谓「检校善恶」,这是出自《立世阿毗昙论》,这是一部佛论。这部经里面讲到帝释天,也是忉利天主,他有一天到了善法堂,善法堂是他的宫殿,办公的处所,很多天神围绕著,就像我们人间的皇帝上早朝一样,众臣民都来恭敬礼拜。帝释天就在自己的狮子座上,他的左右各坐了十六天王,总共三十二位,忉利天也称为三十三天,帝释是在正中,天主,东西南北各方都有八位天王,等於像诸侯一样,所以总共三十二位,三十二位加上帝释天主就叫三十三天,他们是忉利天的等於是领导人。还有其余的这些天人,地位比较低的臣子,依次都坐在善法堂这个宫殿里面。天道上面还有两位太子,一位叫旃檀,一位叫做修毗罗,他们是忉利天主的两位大将军,他们又坐在三十二天王的左右。四大天王是守著忉利天四个门,等於是把守城门的大将。这是在佛的寺院里面我们第一个进的殿叫天王殿,看到四大天王,他们是在忉利天外面,等於是把守关口的将军,他们是叫做四天王。在佛经里讲四天王天是在须弥山的山腰,帝释天是在须弥山的山顶。四天王把世间的这些人造作的善恶统统都禀奏给帝释天主,如果世间人有受持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或者是恭敬父母、恭敬沙门。沙门是修行人、圣贤人,包括出家在家,这个沙门是印度梵语,华文称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沙门。恭敬沙门是重道,还有恭敬师长,尊师,还有布施的、修福的,这些事情禀奏给帝释天主,帝释天听到以后就很欢喜。因为这些人他们现前持戒修福,来生就能够生天,帝释天就会有更多的这些眷属,那么阿修罗也就少了。阿修罗是专门跟天人争斗的这一类的鬼神众,他们福报很大,但是德行不够,好争、嫉妒、瞋恚,天天都想著挑战帝释天主,就好像《西游记》小说里面记载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是阿修罗。如果听到修善修福的人少,那么帝释天主就愁忧不乐,为什么?因为将来自己的眷属少了,来生跟他作对的人多了。这是因此为什么天人、忉利天主都很喜欢看到人行善积德,有这个原因。所以每个月每逢六斋日、十斋日,都派遣飞天神将来巡游世间,广察善恶,看看这人间到底有哪些人行善、哪些人造恶,对於行善的人必定是多加保佑,这个是自然之理。这是讲到「正直代天行化」,代天行化必定得天的护佑,他能够得福。下面这一句是:

【慈祥为国救民。】

这是第二十句,这也是有两部分,『慈祥』讲的是心地,『为国救民』是行为,有这个心才会有这个行。在安士先生发明这一段是这样讲到,「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是救民,即所以爱国,爱国即所以忠君也」。这一句是说百姓,民就是百姓,国之本,这是一国的根本。我们中国古人都有王道的思想,虽然一国之君在人中是最尊贵的,但是自古以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一国之中,民为上、民为本,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就是我们讲王朝它的基业就叫社稷,社稷是祭祀祖宗,一个王朝它是一个家族统治,他要能够保存他的基业,这是保存社稷。君为轻,一国之君反而并不重要。这是中国王道思想里面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现在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实际上讲的就是这桩事情。但是以民为本更好,这个民它代表更广泛,所以民者是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国家好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本很稳固,这个树就比较稳,不会动摇,国就安了。所以我们希望国家安定、社会和谐,要注重百姓,百姓的安危、百姓的生活、百姓的思想,这我们都要考虑到,这叫救民。救民不仅是物质上去救,像如果是发生地震,去救灾固然是救民,或者是国家遇到危难,救民於水火之中这是救民,在太平日子里面,没有战争或者没有灾难的时候,要居安思危,要教化百姓,让百姓的思想与善相应,这就要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百姓,这叫固本。假如一味发展经济,忽略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那必然会导致社会***,因为发展经济的结果就会导致人民好争、好利,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所以在战争危难的年代,救民是在解除、化解这些灾难,在太平的日子里面救民,最重要是用教育,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这才叫固本,才能真正使到社会安定,这就是所以爱国,真正爱国必定是爱民,民本不能固了,不能稳固,国也就不安。爱国才叫忠君,所以忠君不是说一味的去顺从这个君王,而是真正以大局为重,考虑到民生,考虑到这个社会安定、团结、和睦,这才叫忠君。所以慈祥为国救民这就是真正是忠。

「上句概训世人,此句独戒有位者」,上句就是「正直代天行化」,它是一个普遍性的训导,是一个梗概。概训世人,就是普遍的训导世人。这一句「独戒有位者」,有位的人就是国家领导人,这一句是特别对领导人说的。为什么?因为领导人有这个权势,他要救国救民容易,可是他要害国害民也容易,因此要非常的注重这些有位者,单独提出来讲。现在除了国家领导人以外,还有一种人对国家、对世界也是有相当的影响力,那就是媒体的主持人。因为现在科技发达,媒体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世界上哪一个角落发生什么事情,很快媒体就出报导。媒体如果是把大众向正确的、正面的方向去导引,这国家就比较能够安定,假如报导很多那些负面的,杀盗淫妄,甚至播出很多这些不健康的节目,这就是害国害民,这种力量也不亚於国家领导人。所以国家、世界兴亡的大权在这两种人,国家领导人和媒体。所以慈祥为国救民也是对媒体主持人、领导人的诫导。

下面说,「世人皆称官府为老爷,何也」?一般你看过去百姓都称官府大人为老爷,为什么?「盖声声唤醒其为民父母也」,就是要用这种称呼来唤醒这些居高位的人,你们的使命很重,你们扮演的角色非同小可,是民之父母。所以这些称呼,别看它是普通老百姓口里出来的,这里头都很有智慧,都有提醒的作用。居高位的人一听,别人称我为老爷,把我当作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样来看待,那我就不可以随随便便,不可以徇私枉法,要用父母之心来对待百姓,把老百姓都看成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这样去爱护他们。所以「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出自《论语》上的话。父母担忧的是什么?儿女的疾病,儿女如果身体上有疾病,父母会忧心,就是《弟子规》上讲的「身有伤,贻亲忧」。这个疾不仅是身体,还有思想,儿女思想出了问题,道德出现问题,「德有伤,贻亲羞」,这也是父母忧虑的。所以父母应该怎样为儿女去防止他们疾病?一个要关怀他们身体,物质上对他们爱护关怀,还有在精神上防止他们出现道德堕落,这就要用正面的良善的教育。所有的父母对儿女都是这样的,既养他们又教导他们,哪有说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都成为多病的、短命的、道德败坏的人?不可能的,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都想自己儿女好。当官的人对百姓也要用这种心,所忧虑的就是百姓的疾苦,百姓的思想道德。所以既要在物质上帮助大众、这些百姓走上温饱、小康的、富足的生活,更重要要帮助百姓提高道德觉悟,真正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光有物质的生活富裕,未必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道德教育。随著改革开放、经济水平提升,也要在思想道德水平上提升,否则就会出现令人堪忧的事情。像最近的这些毒奶粉事件,就足以证明光追求经济利润,忽略道德,这就是出现了大问题,这不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下面说到,「赋役繁重,民之疾也;盗贼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豪强炙剥、巧吏作奸,民之疾也」,这是举出四桩例子,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疾有些什么。百姓的疾苦有很多,譬如说赋役的繁重,就是税收很重,人民负担过重,这是民之疾,这是疾苦,要怎么样?减税。像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真正是可以说在历史上真正做到了把农业税全部免除,让广大农民负担大大减轻,这是古圣先王梦寐以求的,今天实现了,这是关心民之疾苦。税收只要够国家开支就可以,国家开支要尽量的节俭,不能够劳民伤财,所以赋役,就是税收,愈轻愈好。盗贼滋多也是民之疾也,盗贼,社会上的这些地痞流氓、小偷固然是盗贼,还有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人也是盗贼,贪污受贿的也是盗贼,那是国家的贼,都会给百姓带来疾苦。这个盗贼一方面要用法律去惩处、去防范,更重要的是要用道德教育。人不是天生下来注定当盗贼的,「人之初,性本善」,哪有一个婴儿一出生你就看他肯定是做盗贼?他为什么做盗贼?他后天染上了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就是盗贼之心,所以做出盗贼的事,受害的都是老百姓,因此防范要教育一定要跟上。

「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这是天灾。水灾、或者旱灾、或者是收成不好,这些灾难都是带给人民的疾苦,包括像地震、海啸,现在讲全球都变暖了,统统都是民之疾苦。这个防范的工作那是很复杂,如何来保持水土、保护环境?既要在物质水平上要努力的去防范那些污染,同时要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来防范。还有豪强炙剥、巧吏作奸,这是讲到富贵的、有强势的人他剥削百姓,做公务员的,这叫吏,以权谋私,巧吏作奸就是所谓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这一类的,都是人民百姓的疾苦,这些统统都要防止,这是「慈祥为国救民」。

「有一疾,即有一救之法」,每一种疾苦都有对治的方法,对治的方法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用教育,因为所有的疾苦归根结柢都是失去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之所致,如果人人都遵循伦理道德,都明信因果,哪里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当官的自然也就清正廉洁,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大家都心地善良,就不会感得水旱天灾、地震、海啸这些灾难,统统都可以减除,因为灾难都是业感的,恶业所感,通过教育把恶业断掉,灾难也就化解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师父上人在世界各地都大声疾呼,一定要重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教育两种人推动得最得力,一种就是国家领导人,另外一种就是媒体。假如是国家批准,让媒体每天都播放伦理、道德、因果的节目,相信这一年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人心就能够转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这些心行就会减少,随之我们就会看到天灾人祸降低,这就是为国救民。要救「必须尽吾之心,竭吾之力」,尽心尽力。这个事情要从我做起,不要要求别人要去这么做,先要求自己要做,在我的本位上做到慈祥,就是心地慈悲,真正对大众、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在行为上就是为国救民,解除众生疾苦,化解灾难。

像我们现在所做的,虽然我们也没有在国家担任任何职务,我们也不愿意去做这个事情,我们只是从我们的本位上,我们深入古圣先贤的教育,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一点心得向大众介绍、分享,希望大家一起来学习。我自己是用这个慈悲心,尽吾之心,我努力的去学习,认真的备课、讲解,竭吾之力,至於效果,效果我们就看众生的福德因缘,我们也就不求,只尽我的本分,「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我们学经教、学习弘扬圣学的这些老师、法师们存在的一个正确心态,这也是慈祥为国救民。能够这么做到,「而后上不负君亲,下不负百姓,中不负所学也」,对上没有辜负君亲,君是领导,亲是父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领导,对得起人民,下不负百姓就是对得起人民,中不负所学,自己所学的圣贤教诲,也没有辜负老师这些教诲,没有辜负圣贤的教育,因为我们在力行,这就是为国救民。「则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所以心地是最重要的,心地慈祥,慈祥就是慈悲,就是爱心,所谓「仁民爱物」,有这种仁心,行为上才会做到为国救民,因此修行先修心。《文昌帝君阴骘文》通篇就教导我们存心的,所谓「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你真正有这个慈悲的心态,你为国救民,你才能够真正得福,得天的保佑。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了两则故事,第一个是「设法救民」,这是出自《皇明通纪》里头的一个故事,《皇明通纪》是记述明代历史的一本编年体的史书。这个故事是讲到明朝在宣宗年间有一位直隶巡抚,叫做周忱,他是被朝廷称为文襄公。周忱他爱民如子,对於百姓都非常的爱护,而且常常都拿自己的钱财去救助百姓。刚刚上任他就马上关心去询问百姓有什么疾苦,知道当地,就是在苏松县这个地方百姓的赋税很重,他就很关心,他就想得很远,今年的收成很不错,大家还觉得能够负担,假如说到了荒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苦了。所以周忱他就在丰年用官府的资金收购这些粮食,收购了很多,就放在官仓里面,准备来年假如说是欠收的时候用来救济百姓。到了宣德八年这一年,他就跟苏州的太守况钟和松江的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等,一起共同齐心协力置办粮仓(官仓),得到三十万石的粮食,就储存在苏州、常州的各个县。等到第二年,江南大旱,真的是谷粒不收,粒米不收,苏松这个地方饥民很多,有三百多万人。当时周忱他们就打开粮仓救济灾民,这些储存的三十万石米都不够分。当时周忱就想到,各地这些粮食收购都是通过中介,中介往往收取很高的中介费,就是在收取这些百姓的粮食以后,他们往往都扣掉将近三分之一的税收,就落到了中介的手里,真正官府收到的也只有三分之二。所以他就想到不要经过这种中介,由官府直接收购民粮,於是就在各个口岸,在河边都设置收购点,就是用平价直接从百姓那里收购粮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中介的开支,为国家省了很多钱财。然后又发现,从北京往南京运的粮食有一百万石将要运过来,运输的费也很高,每石会收六斗这么大的运输费用,於是就跟几位官员一起商议,干脆南京的米就由他们运过去,这样就可以总共省掉六十万石的米,就可以让官府的粮食省掉很多的损失。他们就奏请皇帝,皇帝批准了,他们就这么办,所以为官府收购和节省很多很多的粮食。当这些运输过程中,如果是有丢失的这些米,本来是要由运输方来负责的,周忱他们都用官粮,等於给他们做借贷,先记著帐,等来年你们收成之后再来还官府,这样也能帮助这些运输的百姓。

到了第二年又是大旱,结果苏州、常州这些地方,周忱他管辖的范围内的这些粮仓统统都打开,用这些粮食去救济灾民,全活了一百多万人。就是这样,周忱在自己的官位上很努力的去为国家、为人民著想,去经营、去筹画,所以真的是成活了无数的这些百姓。因此当时有个说法,说苏松这个地区,三百年来真正泽民的人,就是帮助百姓最好的,可以说周忱是数第一。他深得百姓的爱戴,而且他本人也是非常乐善好施,自己的官银俸禄都常常拿出去布施。很多时候有一些出家人来向他化缘,请求他帮助建造寺院,他也慷慨乐助,往往所出的钱都大过所要求的数目。所以佛法里讲财布施得财富,周忱他自己不知不觉他就愈来愈富裕,他不为自己打算而一心为大众,反而他福报愈来愈大,江南的人都把他看成是福星,因为他到哪里自然就带福,一般俗话讲的,走到哪旺到哪。每个人对他都非常尊重,把他看为是福星,把他看成是财神,当时他在江南这地区当官当了二十多年,在他管辖底下的这些百姓真的是有福气。所以一个良善的、正直的官员就是百姓的福报。

这里讲到第二个故事是「帝君示敕」,这是讲到跟文昌帝君有关的。说太仓有一个叫黄建安的人,他的名字也叫黄立德,他也是在苏松这个地区,见到人民赋税很重,他就非常的担忧。这个人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他却是忧国忧民,看见百姓赋税很重,他就天天的拜佛,他是佛教徒,来祈求三宝加持,祈求天神保佑,让这个地区的人民都能够过上安乐的日子,让税收都能得到豁免。而且他自己虽然是普通老百姓,常常都上书给当地的官员,希望官员免除税收。当然他这一介平民写的信可能都没有得到理会,甚至很多人还笑他,你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用?可是黄立德却是非常真诚的去这么做,真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有一年冬天,到秋天得了病,冬天之后愈来愈重,到了十一月的月底连水都喝不进去,已经奄奄一息。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文昌帝君把他召到文昌宫里面,到了宫殿里面,然后就对他说,说你其实早就要死的,你的阳寿已尽,但是因为你有一个良善的愿,就是希望为百姓减粮、减税,感动了天神,你的寿命也随之延长,而且给他口授了一个旨意,让他念三次,他能够背诵下来。等到黄立德梦醒之后,他记起这个梦境,梦境好像很真实,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他一下子精神就健旺起来,就是好起来,立即起来,提起笔把刚才文昌帝君给他的开示写在纸上。当时照顾他的人以为他已经不行了,奄奄一息,忽然之间看他从床上跳起来,提起笔来就写字,都觉得很惊奇。到了第二天早上,有几个亲戚来看他,本来是看看他的疾病怎么样,是不是最后要告别了,发现他突然之间精神头这么够,身体的病已经基本没有了,都很惊讶,当时一下子传为美谈,大家知道这个事情都非常的欢喜。这就是他真心的为百姓,虽然自己力量不足,但是他的心地真诚、慈悲,也是做到慈祥为国救民,感得这殊胜的福报,本来寿命要将尽了,延寿,最后活到七十七岁。因为他是学佛的、念佛的,到了七十七岁的时候,他可能已经预知时至,所以他闭门谢客,在家里长斋念佛,过了几年无疾而终,自在往生,这是黄立德。

帝君给他的口谕里面有几句话非常好,我们可以提出来学习一下。他说「矢愿普亿万户穷檐乐利,奚啻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虽然,九仞一篑,进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这是帝君给他的开示。意思是说什么?说利益亿万户的百姓,你真正发心,发心为百姓,利乐百姓,救国救民,虽然我现在能力不足,但是有这个发心,就好像蜉蝣它有这个发心,愿震撼泰山。蜉蝣是在水面上生存的小生物,朝生暮死的那种小生命,可是它竟然有这个愿要震撼泰山。「精卫之塞溟沧」,精卫是传说里面炎帝的女儿,炎皇炎帝的女儿,她的愿是想要填海,可是力量不够,传说她死后化成一只鸟,每天衔著树枝飞到大海里去填,想把海填满,这是出自《山海经》里面的传说。这样的一种工作确实很不容易做成功,就好像九仞一篑,九仞,仞是千尺,九千尺高的大山,你用箩筐去把它铲平很不容易,愚公移山,是这个精神。但是只要自己至诚,天地之道是至诚无息,没有停息的。「圣贤之功,有进无退」,你能够一直前进、精进,你不退步,那么你所得到的功德最后还是圆满的。就好像《无量寿经》里讲的,在世间自在王座下,法藏比丘发愿,愿意建造极乐世界,问行不行?世间自在王告诉他说,「譬如大海,深广无边,一人斗量」,你用斗去量海水,「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你真正求道,这个愿不退,最后也能够功德圆满,这是慈祥为国救民。黄立德他就是用这种真诚心,没有想到自己得到这么大的福报。所以为人民即是为自己,因果不可思议。这当中如果我们有一点计较、有一点怀疑,说我这样做到底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做到?或者是做这个事情不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我就退心了,那真诚心就不足,慈悲心就不圆满,功德也就不圆满,这个效果,就是福报,也不可能像黄立德那么的殊胜,他最后预知时至往生。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要学习像他那样真正发起那个纯善的心,这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现在度不了,但是心要发出真诚的心来,始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圆成佛道,办圆满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分享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集) 2008/10/31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20

更新于:2023-07-26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