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四十五面,第三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这两句话就是本经经题里面说的「庄严」,「无量寿庄严」。我们每次念完经,做了功德之后都会有回向,回向偈里头往往都会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们发心要庄严佛净土,怎么个庄严法?在本经里面法藏比丘就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现,他老人家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于无量劫积植德行」,圆满这个大愿,真正是勇猛精进,他所做的就是『庄严众行』,这一句话就概括了他的所有的修行。「众行」,行是行为,众是指一切。一切的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身业是我们的动作、我们的举止;口业,我们的语言;还有意业,我们起心动念。这些行为是善还是恶?我们要从这些行为当中来反省,如果是善行,那就是庄严,如果是恶行,那就不是庄严,那就要改过。本经里面讲到的「洒心易行」,把自己的恶改过来,保持自己的善,这叫庄严。修行没别的,就是不断的改过自新而已。
『轨范具足』,「具足」是没有一丝毫的缺陷,很圆满,我们讲的尽善尽美。「轨范」就是做众生的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提起这个念头,想到我这个行为、我这个言语、我这个念头,到底能给众生做什么样的榜样?假如全世界众生都学我这个样子,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你要有这个念头,这就叫觉悟,那你就是菩萨,要发心为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叫轨范具足。那用什么做标准?我这轨范这模范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最好的标准。所以这本经就好像我们人生的剧本,我们在这人生舞台上就依照这个剧本来表演,处处都要符合经典的教训。如果你真正做到像本经里所说的,那你肯定往生,为什么?你就是阿弥陀佛了,这本经就是写阿弥陀佛的庄严众行,你跟阿弥陀佛都一样了,岂能不往生?如果我们做不到圆满,你能够做到一半,一半也不错,也能往生。
我们师父讲过,如果你能够把这本经百分之百做到,你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就这样按照这个顺序下来,你最少也得做到百分之二十,能够得个下下品,九品下下品往生,得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那就不可靠了。所以我们学净宗,净宗弟子就要专修《无量寿经》,首先把这本经读熟,然后深解义趣,这样你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提得起观照,在境界里面想到经文里头哪一句经文,我应该怎么做。你要是不熟,那就很难提起来。所以这本经实际上是行经,让我们去修行。轨范具足,底下给我们具体的来说明,我们到底怎么「庄严众行,轨范具足」法,请看下面经文: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几句经文实际上就讲戒定慧三学。首先是讲慧,『观法如化』这是讲智慧。然后讲定,『三昧常寂』这是定。接下来的善护三业,这是戒,戒定慧三学都圆满涵盖在其中。戒律是根本,一般我们都是讲「戒定慧」这样的顺序,在这里倒过来,慧定戒,先讲慧。为什么?这里显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智慧是先导,智慧是看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真实的智慧,真相是什么?这里讲到「观法如化」,这个「化」字很妙,证明这一切法不是真的,是幻化的。在《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浓缩起来就这四个字,观法如化。这四句偈讲得再简单一点,《金刚经》里还有一句经文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观法如化。
所以你懂得这个道理,在待人处事接物当中你可别认真,为什么?那都是假的。你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你要知道,所争的都是虚妄的,何苦要这样争?有时候我们就没有明白,争的都是根本不重要的事。所以真正明白过来了,有智慧了,人家争,我们就让,他争他不明白,不明白的人才会争,明白的人绝对是让,反正都是虚妄的,让也等于没让,没有失掉,他得的也没得,得失的念头都没有,得失是我们的妄念。譬如说世间人争钱争财,一个劲的追求,挣了一亿不够,还要向两亿进军,永无止境的去追,追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他以为他什么都得到了,可是他走的时候发现什么都没得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带不走。所以要放下,这个世间一切法、一切现象,真的是作梦。
有一个小笑话,讲一个酒鬼,他很喜欢喝酒,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别人送给他一坛好酒,他高兴得不得了,赶快叫他的夫人把这酒烫了,烫热了,烫热了喝,味道更佳。结果他夫人把这酒拿去烫,烫好久都不回来,这酒鬼就心急了,一急结果醒了,这一醒他很后悔,早知道不要叫夫人去烫酒就好了。咱们也不要笑这酒鬼,其实我们有时候也可能像他这样胡涂,你使劲去争取的事,结果一觉醒来,发现何必呢!我们这人生就是一场大梦,等到梦醒的时候,你就发现你所争的都没有必要。所以千万不要像这酒鬼那样愚痴,在这境界当中我们就要观法如化,当下要把它放下。
『三昧常寂」,「三昧」是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就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么样的享受?清净的享受,一般人讲的清福,可是清福一般人不会享,他所追求的是世间的洪福,洪福是红尘之福,很富贵,名闻利养都现前了,这是洪福。为什么?这里面有烦恼,你在享受的时候同时也有烦恼,所以世间人讲福气,某人福气很大,那福后面就有气,享福的时候还得受气,那个是洪福,不是清福。中国文字都在提醒我们,咱们可不能够有福气,有福就好了,有福没气那叫清福,没有烦恼的,真正离苦得乐。像孔子的学生颜回,孔子赞叹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穷得吃饭连碗都没有,只能用箪,竹子编的小篓做为碗;喝水连杯子都没有,只能用葫芦瓢;居住在陋巷当中。别人在他的处境,不知道多么忧虑,我们想想如果我们在他的处境会不会忧虑?可是颜回不改其乐,他很乐,乐在道中,这是颜回之贤。物质的生活享受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样很轻松。
好比像现在,其实要养活自己也不算很难,找一个简单的工作,甚至做兼职,上半天班,可能你的收入也足够你三餐了,修行人吃饭不讲究,素食最简单,你能够多出时间来好好的学佛修道,这叫清福。我们既然发心立愿要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就要一无所求,随缘度日,有个三餐饭,有个小房子能避避风雨,足矣!现在人都要追求物质生活,房子要大房子,每个月租金很贵,那就得打工赚钱,其实是为了养活房子,不是养活自己。我们师父曾经也是到过一个居士他的别墅住过,别墅很大,富丽堂皇,这人也很有钱,做生意很忙,一年都不能到他的别墅里住个几天。结果请了些工人在那里打理,工人挺逍遥自在。所以我们师父看了,为了这些财产,辛苦奔忙,自己还享受不到,这何苦来?
我现在我就感觉到,真的学了佛自己受用真大。如果不学佛,那就跟世间人一样,就钻在名闻利养的追求里头出不来。我原来也是在大学教书,收入也不错,写的论文要发表,都要争取发表在世界知名的杂志上,看人家发表一篇,我得发表两篇,就是这样争,这回头想想,那叫活受罪,自己折磨自己。所以现在就好了,现在真的没什么争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天天深入经教。
所以只要你把这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能够放下,你心就得定了,你心就清净了,身心就得到自在。进而不断的修行,把烦恼也放下,那个心就真正清净了。要明白这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得到多少享受,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真正为众生服务。我们为众生服务,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桩事情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但是又是随缘而不攀缘,这就是要用智慧去指导,平常修定。有了慧有了定,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自自然然表现圆满的戒律。所以讲戒定慧三学,这个顺序是教我们学习的阶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倒过来,慧定戒,这个经里面讲的顺序,那就是讲起用,你有了智慧,你在生活当中你怎么样三昧常寂,你怎么样善护三业,怎么样待人处事,这是戒律圆满落实。
所以底下经文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讲戒律,修十善,护着身口意。通常我们讲身口意,在这里先讲口业,「善护口业」,证明口业很容易犯,要特别注意。口业有四种恶业,所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善护口业就是不要做这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都不能犯,要认真的去做。我们天天都要反省检点,拿这三个根做为功过格,《弟子规》、《感应篇》是很具体详细的来分析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我们来对照到底今天犯了哪一条,如果犯了,以后不能再犯,要把它改过来,这叫修行。
「不讥他过」这点很重要,凡人都喜欢看别人过失,不仅看别人过失,还说人家的过失,这个造业就很多,叫口业如山。不知不觉造作了很多罪业自己还不知,还感觉到自己很正直,用讥毁他人来表现自己正直,《感应篇》上讲的「毁人称直」,没想到这就是造恶业。其实真正的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必看人家过失,凡是遇到矛盾了,一定是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过失,绝不看别人有什么过失。那自己有没有过失?肯定有过失,这世上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一种是你成佛了,那真的没有过失。可是你要知道,成佛了之后,你看自己没过失,看别人也没过失,你看自己成佛了,看别人也都成佛了。《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你说「我成佛了,他们还没成佛」,对不起,你还没成佛,肯定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说什么话?他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本来是佛,这话讲得很清楚,他成佛了他就知道众生就是佛,本来就是佛,所以他眼中看众生全是佛。就是我们这些众生,看到佛都把他看成众生,你看这事麻不麻烦?这是一种,真的眼里没有任何过失。
第二种人是叫一阐提,佛经讲的「一阐提」,中国意思就是没了善根的人,这种人是地狱种性,没了善根的,将来一定堕地狱。当然不是说他没善根,是他的善根被他的恶业深深埋藏住了,肯定造作无量无边罪业。就是这两种人说没过失。所以你看看,假如说我认为自己没过失了,那你没成佛,那你就是第二种,太可怕了!不是自己没过失,《了凡四训》上讲,凡人「过恶猬集」,就像个刺猬上的刺那么多的过失,但是却居然还发现不了自己过失,是「心粗而眼翳」,粗心大意,眼睛有了障碍,看不见自己过失。为什么看不见自己过失?因为眼睛都往别人那儿看,看别人过失去了,当然就看不到自己过失。看人家过失,心里想人家过失,口当然就很容易说人家的过失,身口意都造恶。这一点我们要是不注意,这个无形中的恶业积累起来那不得了,将来要堕恶道了,可不能怨佛没给你讲清楚。早讲清楚了,我们没注意,还以为自己念阿弥陀佛挺虔诚的,是很信很愿了,到时没往生反而堕地狱,那可不能怪佛,这叫真修行。你真想往生,就得断恶修善,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哪有说一个人想往生他不愿意修善?不可能,不愿意修善证明他不想往生。
底下『善护身业,不失律仪』,这是身体的造作,十善业道就是讲身口意的造作。身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个三条重戒,要把它戒得干干净净。不杀生,要知道什么叫不杀生,当然杀害众生的生命就是杀生,除了生命以外,伤害众生的心理,伤他的心不也等于杀他吗?一个人要是恼火了,他等于是慢性自杀,恼火了身上就长毒素,毒素积累多了他就得死,就有病,气都会气死。所以我们不能惹人生气,我们不能够伤害人家的心,有一念伤害众生、恼害众生的念头,这就是杀生。如果不把这个戒说明白了我们还不知道,不杀生原来这么深刻,说明白,了解了,那才出一身冷汗,原来自己造的杀业是无量无边,且不说学佛之前造的杀生害命的那些业,学佛以后,甚至三皈了五戒了,还在造杀业,都不自知。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话,杀父母,惹父母生气不就是对父母进行杀生?这可是五逆重罪。没点清楚,我们还误以为然。所以每一个戒它都是很深广。
不杀生如此,不偷盗也是如此。什么叫偷盗?如果我们还有贪人便宜,占便宜的念头,这就是偷盗。偷盗是不与取,不该你有的,你想着去拿去取,这就是偷盗。我们自己思惟一下,到底自己还有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如果有,你这条戒都在犯,赶紧把这个念头打掉,不要想着便宜事,一切都有因果,没有占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该来的它就来,不该来的想也没用,我宁愿吃亏不占便宜,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得到利益,为什么?你戒行清净了,你肯吃亏肯忍让,绝不占便宜,你修了德,也修了福,将来就有后福。
不邪淫亦复如是,都要从念头上去戒,不光是身不能造,身造那是重罪,念头上起歹念、邪念,这就是犯了邪淫,我们就得要认真的戒除。所以念头一起,立刻阿弥陀佛,佛号提起来,把那个邪念压下去。这一种习气是无始劫来养成的,确实不是那么容易能放得下,就得要长时的熏修,对治。特别是年轻人,孔子讲「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就得要真刀真枪的戒,平时多读一些经论格言,最好能够多看「欲海回狂」。这部书,《安士全书》,印祖称为是「善世第一奇书」,赞叹周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说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那一定没错。「欲海回狂」对年轻人来讲,中年人当然也不例外,老年人还好一点,就得常常把这本书放在自己的床头、案头,有空拿出来翻两段,细细的去读、去品味、去思考、去反省、去检点。我这本书看过不少遍,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另外天天早晚课都得发愿,我自己每天晚上做完晚课,特别还读一篇文章,蕅益大师「戒淫文」,这篇文章很好,大家想要的话,我可以让协会复印给大家,不长,大概也就是三、四百字,天天读,天天提醒自己。要知道这个习气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你不把这个习气彻底断除,六道很难出去,念佛都很难得一心。尤其是现代社会,这个社会污染极其严重,如果不真正下死功夫,真刀真枪断习气,很容易遇到境界诱惑又堕落。所以善护身业,要从心地上来护,念头正了,身业才能护得好。
「不失律仪」,律是戒律,仪就是威仪,威仪就是讲什么?礼貌、礼节,不失礼。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讲礼貌,礼节不能缺,少了礼貌礼节,这人与人之间就不和谐。礼可以多不能少,俗话讲礼多人不怪,多点礼没事,少了那就会有问题。我们学礼从哪学起?从《弟子规》学起,还有我们李师公过去编的一个《常礼举要》,就教我们为人处事怎么样去行礼,很好,要反复的去读,反复的去学习。一个人懂礼貌,到哪都受人欢迎;如果是没有礼貌,或者礼节缺了,可能他的心还是挺好的,挺正直的,但是到哪都不受欢迎,为什么?不懂礼。不懂礼在别人眼中看这就是一个野蛮人,谁会欢迎他?所以儒家也特别重视礼,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你就不能在这社会上立足。所以礼一定要学,要认真的学。这个还有包括国家的法律,社会的制度规章、道德规范,一个团体里面的规矩,这都属于律仪的范畴,我们都应该遵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你不遵守这些规矩,实际上就会让众生生烦恼。众生生烦恼,你很难跟他们相处,你也就很难度他们。
所以很多人都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就说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反而最难度,譬如说父母、夫妻、儿女,这是最难度的,反而不认识的人还好度。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最亲近的人,他们了解我们最多,知道我们的底细,我们自己常常又不注意,好像很熟了,很亲近了,对礼节也就忽略了,往往就很难让人生欢喜心,因此很难度。所以佛法里面你看四悉檀,第一个叫世界悉檀,这是讲令一切众生对你生欢喜心,这是度众生第一个要素,第一步。众生对你生欢喜心了,就喜欢亲近你,你才能够把佛法介绍给他,你才能度他。所以一般讲,一个人他度众生能不能够法缘殊胜,你度众生效果好不好,首先看你自己的为人。譬如说夫妻之间,不要以为夫妻很亲近了,就可以很多小礼节就无所谓,那不然,礼是一种润滑剂。就像一个先生出远门出差,如果回来带一个小礼物给太太,太太是不是觉得很欢喜,先生还常常想着我,这种礼它就是润滑剂。对父母也是这样,父母很久没见了,回家带些东西,问寒问暖,帮助照顾一下父母家里,给父亲捶捶背,给母亲洗个脚,这些《弟子规》上教的,都是我们度众生的手段,你得让他先欢喜,他才肯听你的。
第三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就是要讲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这个是修学的根本。心就是意业,这里就是心地。怎么样才能做到清净无染?最重要的,刚才讲的,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甚至跟人家起矛盾、起冲突了,都不要想着对方错,只想自己错,对方是什么?对方是佛菩萨示现的,这真的不是假的,等你成佛了你就认同,他真的就是佛。那现在他示现的这些跟我起矛盾、起冲突,正是考验我、成就我。如果我一看对方有错,自己心就生恼了,已经是堕入烦恼当中了,你自己就错了,烦恼当然是错了。只要能够保持心地清净,不起烦恼,这就对,清净无染。对人都谦虚恭敬,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萨,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就靠这个成就的,每一个人都是佛菩萨,造善造恶的全是佛菩萨示现的,唯有自己是凡夫,认真学习,只有学习的分,没有评价人的分。你有这样的正念,你的心就一定清净。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这一段经文主要教我们放下,放下哪一些?『所有』,就是包括一切,没有不能放下的,都得放下,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样你才能往生。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一样执着,你就往生不了。所以你有没有往生的把握,有把握的请举手。为什么觉得没把握?根本原因就是还有没放下的。你要真全放下了,你肯定举手,你知道自己肯定有把握。你就检点一下哪桩东西没放下?身心世界,身没放下吗?心,心里的烦恼、牵挂、忧虑没放下吗?世界这身外物,有没有放下?包括儿女、亲人。这都是我们平常检点的地方。修什么?就是把这些没放下的放下,这就是修。所以法藏比丘在这给我们做示现,这里举出一些例子,『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这是讲身外之物。国城、聚落这是讲财产,不动产,当然也包括你的地位,你的威势。这个国,谁有国城?国主就有国城,皇帝、领袖、总统、主席这些,一国之主。法藏比丘过去都当过国王,他做世饶王,放下了,出家修行。聚落这是讲都市、村镇、乡镇这一类的,一个国家有最高的领导人,也有地方的领导人,譬如说一个市的市长,那就是拥有一个聚落,一个县的县委***,那就是一个县的主管。法藏比丘当年都做过这些,他真的放下了。
这里特别要提醒,放下不一定是指事上要放下,事放不放并不是很大问题,最重要心上要放下,心不能执着这些东西。譬如说地位,国家的领导这是个很高的地位,乃至这个地方,省长、市长、县长、***,这一些都是职位,怎么叫放下?第一个,首先我不去争,争肯定是没放下。现在你看很多人都竞选,竞选就是不放下了,古人真正有德行的人哪里敢去竞选?要知道坐在那个交椅上,那要负责任的。当官不与民做主,不仅是不如回家卖红薯,那还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个造的罪业就多了。所以古人有智慧有德行,他们都宁愿隐居深山,不敢出来承担这些任务,就怕什么?责任太重了!要是做不好,造的业就深了!做得好,没什么功劳,应该的,做不好那可有罪业。所以古人都没有敢说竞选,甚至你去请他,他还躲着。你看刘备去请诸葛亮出来,诸葛亮就躲着他,不愿意跟他见面,三顾茅庐,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才出来。出来之后那就得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这样的因缘那就好,享清福,诸葛亮高卧隆中,那多好,生活清苦一点,心很安定。所以这个绝对不争。
当然如果有这样的职位,推不了了,义不容辞要这样做,怎么办?尽心尽力要做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能有自私自利的想法,不能有追求名闻利养的欲望,有这些,难免会造业。所以有这个职位,有这个缘分,就为众生工作。没有,没有就更好,绝对不执着,没有控制欲、没有占有欲,所以「都无所著」,没有执着,也就是他没有私心,有私心才会着。国城、聚落,还有什么?眷属也不能着,眷属,家人,我们要明白,统统都是个缘分,什么缘分?不外乎四种,讨债的、还债的、报恩的、报怨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都是这四种关系,表面上有五伦,这是人世间我们要按照五伦关系,遵守伦常道德,本质上就是这四种关系而已。
所以明白了,没什么好执着的,前生有缘,这生感召到一起来,这一生就是了缘,了要好好了,不要结怨,大家都能欢喜。我能学佛了,我要度他们,把这个缘,原来是业缘,变成法缘,这就好。再者,我们要想到缘聚缘灭,有生有灭,所以更不要执着。缘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生贪着的心,缘散了也不要失落。为什么?本来缘就有聚散,缘虽有聚散,可是我们自己的生命,灵性的生命没有生灭。所以待人处事接物都用清净的心,看到缘聚缘散,保持我们的心还是那样清净,三昧常寂,没有说舍不得。亲情确实很难放下,但是一定要放下,你得明白这是因缘,自有聚散的时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更何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你作梦,梦中见到父母、兄弟、朋友、儿女,这个梦中的缘,梦醒了,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都是幻相而已,所以要放下,心上不执着就叫放下。事上就要敦伦尽分,譬如说我是一个儿女,我要对父母尽孝,心不执着,但是事上做得很认真、很尽力,让父母高兴,度父母。这个就是真正的菩萨行。
「珍宝」是指物质上的享受,代表你的财富。财富,要知道「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求不得,它是你前生修的。没必要去羡慕那些富贵人,他修的,我们没修,没修现在修也行。你看《了凡四训》里头所讲,他就改造命运了,他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原来命运不好,原来是命中没有功名,他后来改了,有功名,有进士;本来命中无子,他生了两个儿子,命运可以改,改好了。财富怎么得来的?不断的修财布施,你就有财富,愈施是愈多,你要真想有财富,你一定要去修。所以何必去妒忌人、羡慕人?我们自己也能修得了,你施得愈多,财富愈多,可是别忘了,财富多了更要施,可不能停住在那,停住了后来就没了,你享福享完了就没了。
实在讲了凡先生这个境界并不是很高,为什么?因为他还着相,对珍宝对财富他还有所著。这里说「都无所著」,没有执着这就比了凡先生高。像颜回,他的境界比了凡高,颜回没想到要改造他的命运,君子「素贫贱行乎贫贱」,他在贫贱的地位上他乐得其所,他安分守己,他没有一个念头说一定要改造他现在的命运和境界他才能得道,没有,你在什么样境界里,穷人也好,富人也好,都能修成正果。所以颜回不改其乐,我们学佛要以这个为我们的学习榜样。像我现在,我可以说现在是处于贫贱,贫是没有财富,我确实没有任何财富了,名下没有财产,银行账号我都关掉了,一无所有,贫。贱是没有地位,原来还是个教授,现在什么都不是。贫贱,我也没想要改,所以咱们也就不改其乐。世间的那些名利,得到了也没什么好处,不如及早放下。我们要做什么事?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学他老人家,学我们师父老人家,一生弘法利生,过最贫贱的生活,但是做最伟大的事业,这就最好了。你看法藏比丘当年,不也是这样做的吗?所有的佛菩萨示现都是走这条路,真正把这世间一切放下,都无所著。
无所著了他干什么?底下就说,『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他修六度,修菩萨行。布施是第一个,布施就是舍,先舍身外物,身外物都舍不了,身和心就更难舍了。所以「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能舍。茍非能然」,做不到呢?先从财上布施,施财。你施财,有内财有外财,施内财比施外财更殊胜,内财是讲什么?你的身体,你的体力,你的精神,你去真正为众生服务,这个比给众生点钱更为殊胜。
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刚才讲了内财、外财之外,还有法布施,法布施又比财布施更殊胜。《普贤行愿品》里讲的,「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就是法布施,不过供养比布施更殊胜,就在于他有恭敬心。供养是什么?下对上叫供养,布施可以上对下,是平等,所以那个心态不同。普贤行的布施就叫供养。我们布施佛法,怎么布施?两种,一种是讲经,觉悟众生,讲经说法是布施佛法。另外一种是护持佛法,譬如说流通经典,现在可以流通光盘,甚至可以构建网站,网络弘法,成立电视台、电台,那更殊胜,这些都可以做,都是法布施。现在法布施其实要做就很容易,你看印一片光盘,两块钱人民币就可以了;印一本书,现在印刷术这么发达,那容易,成本又低,你可以印得很精美,送给别人。过去古人送经典给人那不容易,他得自己手写的,抄经送人,他一辈子能抄几部经?现在印刷术,一开机几万本就出来了。所以古人简直不敢想象,现在这么好修还不修,那叫自暴自弃;古人那时候这么难修都在修,我们现在容易就要多修。如果自己不能讲经,你就可以送讲经的光盘给别人,介绍别人来听经,实际上功德都是你的,如果没有你这样去送给他这个光盘,他不可能接触到佛法。所以你看印光盘、印书,这里头有财布施,也有法布施,还有什么?无畏布施,当他看到这个光盘,觉悟了,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了,也就不烦恼,原来的忧虑牵挂就放下了,这就是对他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具足。所以这样的法布施,这样的布施最殊胜。
这些布施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佛法,这一代就断了,底下后继无人了,那可以说众生将来就没有得度的指望,只要有人在那传承,佛法就能不断,所以培养一位真正能够担负起弘法利生使命的这样的人才出来,功德第一大。孟子也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反过来,最大的孝就是有后。我们对佛报恩,最大的报恩是什么?培养后继人才,当然弘法的人才、护法的人才都要培养,没有弘法不行,没有护法更不行,护法也得培养,更要培养,因为护法比弘法要更高才行。如果护法不如弘法的,他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思在那儿护,护错了,把佛法的方向都搞错了,那就不行。所以弘法护法这两方面的人才都应该着力去培养,而且人才培养不是短时间,长时间,可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从小培养起。现在六、七岁的孩子开始培养的话,培养三十年,三十六、七岁,他就能够担当起佛法的弘扬。所以讲了布施,我们应该努力的去做,做的目的不是求自己的名闻利养,也不是求自己福报,是一味的利益众生,这叫真正的菩萨行。
底下第二个是持戒,刚才也提到了戒律,戒律包括方面是很广的。首先有止持,就是不该做的我们不能做,止持,要止住,譬如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些不该做就得停住。还有作持,就是该做的你也要去做,该做的不做那也是犯戒,那是作持,这是什么?要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学佛弟子有义务帮助众生,该做的如果没做到,也是属于犯了这个戒律,特别是菩萨戒,菩萨戒里面特别讲到利益众生方面的戒。
戒律有不同的层次,一般来说对我们自利而言,度自己的,五戒是根本。你要是说你皈依了,学佛了,能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佛弟子,就看你有没有五戒,五戒做不到,没合格,不是真佛弟子。自己做到五戒,跟人接触我们还要修六和,六和是跟人相处的一个根本戒,跟任何人都能够和睦相处,这个世间不能有一个人说跟我不和的,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天下没有说不能和的人,没有说不能我包容的人,如果我还有我不能包容的人,说明心量不够大,没有真实的慈悲,分别执着还是很重。所以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你得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的心,一切众生我都要帮助他,没有分别执着了。不是我喜欢的才帮助,不喜欢的就不帮助,这就不是广度。所以真正发起这个平等爱护一切众生的心,你能做到和敬。我们的修行,像净宗修行,也有个根本戒,是什么?《观经》三福,三福里面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直说到最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得做到,这就是修行。这三福,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你想学佛成佛,这是根本,往生净土这也是根本。那么再提升,你修菩萨行,做菩萨了,菩萨要修六度,修十大愿王,这个是菩萨的根本戒,所以持戒讲到范围是很广泛的,我们都要努力的去修。
六度第三是忍辱,忍辱就是一般讲的耐心,用忍辱对治自己的瞋恚习气,如果说自己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那这是要多修忍辱,要练。平时工作、学习、生活都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你做什么事都得要耐心,你要没有耐心,事就很难做成。譬如说你要读书,你要读大学,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多年,都得耐心,我是读博士读下来,得二十年,这就是耐心培养。所以在世间你这样走过来,其实也是在修行的过程,你在这个世间工作,也是要修耐心。很多人把修行和工作又对立起来,我这个工作很忙,没办法修行,工作和修行一分为二,不知道工作正是修行,修什么?修你布施、忍辱、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工作按部就班就是守规矩,忍辱你耐心做事,布施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就是修行。可千万不要把修行跟生活对立起来。
忍耐一般来讲有三种,第一种,对自然的灾害要忍耐,譬如说寒暑,气候的反常,现在我们这个地球污染,我们就得忍耐。像香港这样一个大都市,污染还是很严重,师父老人家让我们在这儿修行,那就得忍着,忍到什么为止?忍到不动念头。你在香港能够修,在澳洲也能够修,山清水秀的地方你能修,车水马龙的地方也能修,把这分别执着断掉,这忍的力量就成就了。如果还有分别执着,这忍没到家。这是第一大类,自然环境的这些不如意要忍耐。
第二个,人为的加害也要忍耐,别人来伤害我、来侮辱我、毁谤我、陷害我,我们自己要能忍受。你能够忍你就能提升,不能忍,生怨恨心、生报复心,那就是堕落了,冤家就结下来了。冤家宜解不宜结,真正学佛人绝不能跟任何人结怨,这冤仇结下来之后可能生生世世都没完没了。我们之前,前年二00八年曾经详细的讲解过《文昌帝君阴骘文》,讲了一百个小时,用《安士全书》讲的。文昌帝君他讲到,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讲他这个轮回当中遇到的种种情形,冤冤相报,这个因果很可怕,很惨烈,这里跟大家讲一段他的故事。
文昌帝君本来很有修行,在天上,结果上帝就派他下来帮助人民,就降生了。当时是汉朝刘邦汉高祖,他的妃子姓戚,戚夫人,文昌帝君就投胎到戚夫人的肚子里,出生了。出生之后,刘邦因为很宠爱戚夫人,这个儿子出生了也是很聪明伶俐,所以刘邦就很有意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做太子。当时已经立了吕后的儿子为太子,吕后因此就对戚夫人怀恨在心。结果后来没立成,刘邦去世了,去世了吕后就专权了,历史上很著名的吕后专权。这个吕后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就报复,因为妒忌就报复,因为戚夫人是能歌擅舞,非常美貌,她就把戚夫人手脚给砍掉,就把她的身体装在一个罐子里头这样来羞辱她,而且把她扔到猪圈里头。当时戚夫人的儿子看到他母亲这个样子,那是伤透心,结果后来他自己也被人给杀死了,都是吕后策划的。
文昌帝君做的这个儿子死了以后,当然那个恨就非常的深,发誓将来一定要报仇雪恨。结果那一世之后,我们知道吕氏专权后来也好景不长,被一些大臣就把吕氏家族给清除掉了,依然是汉朝的天下。吕后死了以后,就到了一个地方叫做邛池邑,因为她还有余福,还能做人,就在这个邑,就是个县城,做了这个县城的县长,也是姓吕。结果戚夫人也是因为业力感召,也感召到这样的一个邑城里头,这个县城里头,因为过去生中已经把福享尽了,这一生就很贫穷。结果贫穷,她也是做一个女子,嫁到一个姓张的家里。夫妻俩多年没有儿子,于是就祈祷,祈祷上苍给他们一个骨肉,他们就上山把自己手臂割开口子,血滴出来,两个人的血滴在一个石洞里头,于是就祈祷说,如果上苍有灵,能够给他们家一个骨肉,希望第二天这个血就变成一个生命。文昌帝君的魂灵,因为跟着他的母亲,就生起了亲情,于是他的神识就投到了这个血里头,等到第二天这夫妻俩上山一看,这个血就化成一条金蛇,文昌帝君就变成一条蛇了。这蛇长大以后就变成了龙,头上有角,腹下有足,而且能呼风唤雨,牠就常常吃那些牲畜。结果把这个县城的县长的马给吃掉了,因为这匹马原来是吕产的后身,吕产是吕后的侄子,那是吕氏家族当年都在把握政权,专权,结果吕产他没有得人身,堕了马,都感召到一起来了,做了这个县长的马,结果这个龙就把牠吃掉。县长就很生气,把这对夫妇抓起来,说他们养了妖蛇,就要杀他们。结果这个龙,就是文昌帝君本人,就化成一个书生,跟这个县城县长讲,说这蛇吃你家的畜牲,你怎么能伤他人呢?结果县长不听,还是要处置他。这个龙一下子就隐形不见了,大家也很害怕,以为妖精来了。
这个龙牠就想禀告上帝,因为吕后上一世曾经残害牠的母亲,希望上帝准许牠报仇。结果上了疏之后,等不及,上帝还没有回复,牠就已经先下手为强了,呼风唤雨,把大海的水引过来,一下把这个县城全部淹了。当然这个县长也死了,但是同时也溺死了五百户的平民,所以这个冤冤相报肯定就无形中造了很多业,冤枉死了有两千多口人命。上帝看到这个情形,就把这条龙打入地狱,地狱是很惨的,牠的全身就在泥里头,上有烈日干烤,内外都是热恼,而且全身八万四千条虫在那里咬,非常痛苦。如是报尽出来,后来才遇到释迦牟尼佛来度牠。所以我们看到文昌帝君他的身世,真的是出一身冷汗,具体的故事大家有时间可以听我讲的《阴骘文》,那有详解,十七世的舍身受身,因果报应。所以冤仇宜解不宜结,对别人来恼害我们,我们自己要忍,一能忍了,那个冤结就化了,就解开了。如果不能忍,那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不管是什么样的侮辱陷害,我们都要忍,因为我们这一生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的,什么都得忍。
第三种忍是讲我们的修法,修学,学佛法要有耐心才行。譬如说读经,师父教我们把《无量寿经》读上三千部,这个我们得忍,因为要有耐心才能做得下来。快的你一天读六部,一年下来那你就能够读大概一千八百多部,大概两年不到就能完成三千部。慢的一天读一部,工作的人很忙,一天读一部,那得多长时间?差不多十年,这都是要有耐心,有长远心。还有听经也是,师父讲你要专修,就听《无量寿经》,听完一遍再一遍,像刘素云老师那样,十年下来都不换题目,定力就这样修成了。所以学佛不能够好高骛远,不能够急于求成。入手先要专,这个专包括你听一家之言,听一个老师的,这是专。第二个,你所学的科目也要专,我们师父告诉我们,扎好三个根,然后一门深入,那我们就选《无量寿经》一门深入。三个根也不多,真正用两年时间好好把根扎好,那么你就一部《无量寿经》学到底,这是专,专是破我们烦恼障,我们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能够断。等你烦恼断了,你有智慧了,你才能够博学,博学是可以广学多闻,破你所知障。最后要精,精就是真正圆成佛道。所以四弘誓愿里面的顺序就是这样,首先是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然后「烦恼无尽誓愿断」,这要靠专。「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博,到「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精,学佛这三个阶段不能错。这个是讲到修法上能够修忍辱。
第四个是精进,进是进步,只有专精才能够进步,特别是对我们初学,要做到精纯不杂。法门选定一个,我们现在跟师父老人家就学净宗法门,这一生就学好这一个法门,您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再来广学多闻。所以四弘誓愿后面两条,「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极乐世界完成,前面两条,一个是发愿,一个是断烦恼,在现在完成,这是要做专精,你才能够有真实的进步。进步的表现在什么?烦恼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妄念一天比一天少,这个就是你的进步。
你进步,到最后得定了,这就是第五个,禅定。禅定是心不乱,一心不乱,再没有什么胡思乱想了,没有分别执着,这些念头都能够控制住,这就是得定。得定的样子是什么?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界里头,我都能保持心如如不动,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心都能够很平和,不会被境界所动摇,这是真正得定。如果我们在境界里面心还会动,看到顺境就会生起欢喜,看到逆境现前,别人来找我麻烦的,我就生瞋恚,那就是心随境转了,这没有得定,得定的人心不随境转,境就随心转。
得定了之后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这是清净心起作用,自自然然待人处事接物不会有迷惑颠倒,你的抉择都非常正确。在修行的法门上,你只抉择净土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帮你一生成佛,最快速的最稳妥的一个法门,如果没有智慧,他不会修这个法门。所以这里简单的给大家说明菩萨行的六度。
底下经文说『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你自己修六度,自行,还要化他,用你的身教和言教来教化众生,让众生也安住在六度之行。「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个无上真正之道是什么?就是净土法门,这个法门能够使到我们一生不退成佛,我们一往生就是圆证三不退,很快速的成佛。所以《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给我们示现的也是住于这个无上真正之道,他的选择当然是最正确的,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就导归到《无量寿经》。所以我们师父讲《无量寿经》,他背后的背景用华严三圣,老人家也让我也用这个背景,我就在那里琢磨着,到底为什么不用西方三圣,要用华严三圣?最后了解了,《无量寿经》,蕅益大师称为「《华严》奥藏」,这是《华严经》的精华,毘卢遮那佛两旁,文殊、普贤两位大士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是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华严经》跟《无量寿经》不二,都是一部经。原来师父老人家鼓励我将来学《华严》,曾经在二00八年我在庐江实际禅寺住过一年,在那儿师父老人家教我带一个华严班,都是志同道合将来要学《华严经》的,现在师父老人家不让我学《华严》,让我学《无量寿》,我想这是怎么回事?想明白了,《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是《华严》奥藏,《华严》的精华,学这个不仅是等于学《华严》了,而且超过《华严》,这叫无上真正之道,我们的心要安住在这里。下面我们再看经文: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这个地方是个小段。『由成如是诸善根故』,这是承接前面经文所说,法藏比丘他的修行,前面介绍得很详细。这里说『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个是事实,但是一般人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理是很深,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法藏比丘由成如是诸善根故,他自己修行,身心是正报,「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这是依报,那么实实在在讲,一个地区的物质环境都是人心变现出来的,如果这个地区人心善,就自然感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且一切珍宝「自然发应」,自然现前。这不是要去采矿,要去挖才能挖出来,自然就现前。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心不善,这些珍宝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挖这地,挖来挖去挖到最后,珍宝愈挖愈少,没有了。很多的这些珍宝,过去有,现在也没有了。这是说明什么?现在的人心不如以前。
佛法跟我们讲,心和物是同源的,同一个根源,所以它并不是分开的,心物不二。所以物质的境界跟我们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现在量子力学家给我们都证明了这一点,他在理论上证明,告诉我们,物质细分到最后,发现只是波动,波动是怎么产生的?是意念产生的波动,你的波动要是好,物质也就好,波动要是不好,物质也就不好。在事上,江本胜博士给我们做证明,他用水结晶实验,我们的心要是善,对这个水,水的结晶就美,心地不善,水结晶就很难看,证明什么?心和物之间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实在讲,心,这个心是妄念,是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妄心,妄心变现的物当然也是妄,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包括心法和心所法,心所法是讲物质,这是色法。色法、心法统统都是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妄,虚妄但是它又互相影响。
因此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善于运用,用我们的心来影响物质。譬如说我们希望地球消灾免难,怎么做?我们从自己内心做起,断恶修善,一心念佛,心清净了,环境就清净,因为所有物质境界都是虚妄的,虚妄它有个因果,如果我们修善,存善心,这个境界就善。如果我们的念头恶,境界就产生很多灾难。所以境界是唯心,我们这个心是主宰,要用心来转境。能不能转?一定能转,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你要相信自己心的能量不可思议,为什么?整个大千世界,整个宇宙都是你心变现出来的,当然你能够转,当然你也要负责任。这个世界好和不好,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得负完全责任,不可推卸,是我们自己变现的。所以看到这些环境不理想,你可不要怨天尤人,要怨就怨自己,为什么我会感召这样的环境?自己的问题,改自己的心。你要改自己的心,你真下功夫,你会发现你的境界也跟着转。
我自己就很明显,原来在美国教书,美国的环境也不错。后来到了澳洲,发现澳洲的环境更好,这个气候,它是农业为主的国家,污染更少,而且又可以亲近我们师父上人在澳洲,是师父老人家鼓励我到澳洲去,亲近老人家对我修学有很大的促进。所以你在不断的长养你的道心的时候,你的境界会愈来愈适合你修行。那么到现在就更适合修行了,别看是在香港,香港里面也有净土,哪是净土?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里天天讲《无量寿经》,而且讲四个小时,师父两个小时,我们这儿也讲两个小时,天天是在净土里头活着,天天亲近师父上人,这更适合修行。所以你只要真修实干,你的环境会愈来愈适合你修行。最后往生极乐世界那更适合修行了,在那儿成佛很容易。
所以法藏比丘在这修,自然感得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这些宝藏就是我们讲的资源矿产,也包括什么?植物、生物,这些种种的环境,山川、湖泊很秀美,我们讲风水很好。风水怎么来的?其实古人有一句话讲「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福地是环境,环境是人心感召。如果我们心善,自然感应就在好风水的地方,你是有福之人,你到那个地方本来风水不好,你住上几年,风水就变好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善,找了个风水宝地,结果住个两年风水被破坏了,就变得不好了。这个我们知道,风水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学佛人不必在环境上去多挑剔,不需要,要挑剔在你内心里挑毛病,改正你自己的毛病习气,这是正修。你这个心地改了,环境自然就改。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这是刚才敲了引磬是吧?时间到了,这段经文没讲完,我们就留到礼拜三,再跟大家继续报告。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我们来一起合掌,大家可以请坐,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钟茂森:不识字,只一心念佛,不会诵经,能往生吗 如果真能一心念佛,那一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就讲到,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08
钟茂森:十子异疾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别人跟他有一点过不去就念念不忘,总想著机会来报复。即使找不到机会报复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要有这个理念—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 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好几个愿,都是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很多个愿都是讲要「闻我名号」。这个闻名就是把经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博士: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常熟徐凤竹栻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心量小,再好的福田,果报很小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嗜好一定要放下 所以学佛的人要放下嗜好,不要有什么嗜好。真正你要嗜好就是读经,就是念佛,深入经教,或者跟人讲经说法,这些都是正业,其他的世间人那些嗜好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过失,不肯改,没有忏悔心。要知道忏悔心、惭愧心,这是善心,有惭愧的心、有忏悔的心,这个人就有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0
钟茂森:如果贪瞋痴的种子强过念佛的种子,那临终助念就很关键但是可能有的同修也会觉得自己念佛功力不够,这个种子好像也不是最强的,遇到境界来了,还会起贪瞋痴,贪瞋痴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 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3-12-24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10/5/12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20-0001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道义救危机 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 2009年10月16-17 中国上海 转自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1026/21016884728.shtml钟茂森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一集)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这个月是农历七月,在农历七月十五,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二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学习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昨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五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将流通分学习圆满了,今天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四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佛说盂兰盆经》的经文。我们前三天将本经五重玄义学习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三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来看蕅益大师五重玄义,昨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六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昨天我们讲到正宗分里面关於如来教孝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七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讲到正宗分第二个大段,第二个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九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大家继续来看《大乘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我们上次讲到第二十五至二十七愿,我们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发大誓愿第六」,我们看第十愿开始,神足通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上次讲到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还没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10/12/3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第十九愿的经文,我们上午这一段经文讲到一半,只讲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今天我们讲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11/1/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档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是端午节,先祝贺大家节日快乐!在世俗里面,节日大家是一起庆祝、一起团聚,难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六集)尊敬的法师,尊敬的王神父,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很难得,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来听经,欢迎王神父。王神父他现在也是想学《无量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三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 很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这个学佛讲座,我见到有很多是新来的同修,可能是参加我们刚刚结束的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二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现在来学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们一起来读经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七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请大家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二十二至二十四愿,这三愿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来源:摘自《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作者:钟茂森博士主讲下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位可以说是用催眠来回忆前世这种研究领域里面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八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看第六品第二十四愿。这一段的愿文有三个愿,我们讲到最后一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五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的第二品,我这个经本是第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一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去年,二0一二年六月二日开始,我们在圆明寺应上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六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解《无量寿经》的经文,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二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二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经本第二品的第十七页最后一行: 【心常谛住度世之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三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的第三页,「德遵普贤第二」这一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八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的第一品,经本第二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四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经本第八品,今天我们看经文: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九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二品,我这个经本是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