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钟茂森:《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 第3集

入门知识 2023-07-19

钟茂森:《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 第3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请坐!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前两天我们介绍《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第一天我们谈到文章的缘起,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和宗旨以及所得到的利益。昨天我们开始讨论,讨论到第二章,第一章是「苦报不明」,是讲到俞净意公家境不幸,他虽然十八岁考取了秀才,人很聪明、很有才华,但是十八岁之后年年考举人都考不中,家里又穷,只能够教书来谋生。他的太太为他生了九个子女,五个儿子死了四个,还有个儿子在八岁的时候失散了,生了四个女儿也死了三个,剩下最后一个。他的妻子因为非常难过,哭泣,把两只眼睛都哭瞎了。所以一家可以说是贫穷到极点,不幸到极点。难得的是他非常虔诚去拜祭灶神,每年的年三十都会写一篇疏文,把自己家里的情况和自己在乡里结一个文昌社来劝导大家行善事这些功德写入疏文,祈求灶神爷帮他上天去报告上帝,希望上帝来降福於他。但是一直到他四十出头,年年如是,都没任何的回音。

这一年他四十七岁,当除夕这一天,一家三口相对而坐,非常悲痛、非常难过。正在这时候,灶神爷来,化身变成一位叫做张先生的,张先生自己讲从远道而归,路过这个地方,听见俞净意公家里哀叹的声音,因此特意上门来安慰。两个人在家中坐下来,慢慢聊起来。当然俞净意公满腹的怨气,一直埋怨,为什么,我为人都算不错,天天都做好事,还建文昌社,提倡同乡一起来做善事,但是为什么我的家境愈来愈不幸?上天真是报应不公平!心里很多的怨气、牢骚向这位张先生发泄。这位张先生听完俞净意公的一番牢骚,对他说,你不用和我讲了,我已知道你家里事很久了。从这一段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大家请看文章,第二章是「灶神劝勉」,这是第二段开始: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张先生对俞净意公讲,你不要再倾诉这么多苦衷,我知道你的事情,很清楚。他说你,『君』就是对俞净意公的尊称。你看这位张先生虽然是灶神的化身,但是对於俞先生都是非常恭敬,称他为君。说明真正有德行的人,我们不要说佛菩萨,好像这些神,乃至有德行的人,对人都会很恭敬。张先生说,你家里之所以会有这么凄凉,并不是上天对你报应不公平,而是你自己有问题,你自己的意恶念太重。

他确实身体没做什么恶事,但是他的意念里面有很多恶的念头,很重。做这些恶事还要自我掩饰,做些好事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专务虚名』,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善人,为得到这种虚名,他做很多善事都是敷衍人的耳目,不是发自内心。他这样做,他自己不觉察,反而自己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好人,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还是得不到上帝的降福,所以心里面很多怨气。甚至会认为因果都不是真的,古圣先贤所教导的因果道理是骗人的。你看看我做了这么多的善事都没好报,那些人一点善事都不做,竟然会有好报。心里面很多不平、很多怨气,还写到纸上,每年写成疏文,把它焚了,希望灶神爷能够把这种怨气带上天,禀告上帝。这种是对上帝的亵渎,为什么说亵渎?因为他认为他每年虔诚拜灶神、拜上帝,我经常献上鲜花、水果来供养上帝,上帝应该来降福於我。这是什么?把上帝看成他是可以收你贿赂的,他见到你给他东西,他就欢喜,他就会降福於你。把上帝想成一位只知功利不知公义的小人,是不是叫亵渎上帝?

学佛的人里面有这种心态的人是很多,你看他学了佛,知道佛菩萨能够保佑他了,每天上香、每天买水果,买回来的水果还是自己喜欢哪种他就买哪种,买回来之后供养佛菩萨的形像,然后求很多事,升官、发财、家人平安、出门遇贵人,求的全部为自己著想。结果自己一天不如意,就把怨气发泄到佛菩萨身上,说我这样供养你,你都不保佑我,这种心态。你说这种心态把佛菩萨看成什么人了?这些都叫做亵渎,这个有很大的罪过。所以张先生说『恐受罚不止此也』,恐怕你受到的惩罚不止现在这样,换句话来讲,你今后的命运会更差。张先生这样严厉的口吻,使俞净意公非常吃惊,心里面很害怕,他就大惊。

【公大惊曰。】

他说什么?

【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

我听说在冥冥之中都会有鬼神,能够对我们的善恶做好记录的。

【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我自己,你看在同乡里面都是努力行善,在文昌社里面发誓做善事,『恪奉』即是说严格的奉行,对於《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的教诲,一条一条我都做得很努力,很严格去奉行,而且做的时间都很久,为什么你说我全部都是虚名,专务虚名?他在辩白,心里不服气。这位俞净意公,起码我们看出他有一点难得的地方,就是至少他相信有鬼神、相信有因果报应。所以他说冥冥之中都有鬼神来监察我们的举止,即使我们有一点点的善事,『纤善』,纤就是轻,很小很小的这些善事,鬼神都能够把它记录下来,帮我们记一功,他相信有鬼神,也相信有因果。他认为我做了善事应该会有好报,他起码这样认为,有这样的心态就有救;如果说做了恶事,他不相信因果、不相信鬼神,真是叫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那种人没救,即使是灶神爷来到他面前,都没办法救他,佛菩萨来到他面前,也都救不了他。所以有一点恐惧之心,这一点就是能够改过自新、改造命运的转机,这种信心很重要。

人之所以能够向上,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道业,关键对佛菩萨、对於这些神灵有信心,一分信心你就会有一分的努力;如果你没信心,对佛菩萨没信心,你当然没办法按照佛菩萨的教诲去努力奉行。这种信心一定要清净的信心,要知道佛菩萨是大慈大悲,对我们是一无所求,他所希望的就是我们能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对我们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好,绝对不会希望我们以后能够报答他。所以我们要对佛菩萨有清净的信心,佛菩萨是最可信之人,有这点信心的话,我们就能够勇敢的依教奉行。就是最底限来讲,即使是佛菩萨的教导我们不明白,我都应该去做,我坚信佛菩萨不会害我,我这一生我就投靠他,我都能够得好的,要有这点信心。这点信心叫仰信,就是你自己还没明白或者没完全明白之前,对於佛菩萨人格的信心,我们跟他走、跟他学,你就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我们这种心对待老师也是一样,我们要知道,父母生我们这个身命,老师是生养我们的慧命,所以我们对老师一定要有清净的信心,虽然可能老师所讲的东西不一定完全能够明白,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奉行,这才是老师的好学生。当然这种信心是很勉强的,因为你还没明白。等到你依教奉行之后,某一天你明白了,你证入老师的境界,你明白佛菩萨所讲的教导、道理了,你对佛菩萨、对老师就叫做正信,真正相信,那种信心就绝对不会动摇了,那种信心完全清净。《金刚经》里面所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信心达到清净的时候,就是什么时候?就是你和佛菩萨见解相同的时候,佛菩萨见到的是实相,你见到的也是实相,所以对佛菩萨的话,你是坚信不疑的,因为你自己也是这个境界。在还未到达这个境界之前,我们只能仰信,但是仰信是非常重要。这位俞净意公在这里是仰信,他对鬼神是相信的,因为这点信心,这点对鬼神的虔诚恭敬之心,就能够感得灶神爷化现到他家里来教导他。

俞净意公帮自己辩白,他说我听闻有因果,为什么我造这么多的善因,一点善果都没有?难道我所做的这些善事,严格遵守《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教导,这些全部都属於虚名?他还不承认,还在辩驳。我们看到这里,虽然他不承认,但是他也没反对灶神的批评,他用『尽属虚名』,他说这个不是尽属虚名,换句话来说,他都承认自己有虚名之心,但是只不过他不承认是完全尽属虚名这样。灶神爷见到他很可爱,能够懂得承认,但是他有些歪理,他想辩驳。张先生就继续和他讲,毫不客气把他的过失一条一条的讲给他听,要他讲。

张先生是很难得的老师,因为能够讲我们过失的人,这个就是我们的恩人,你走到街上或者你跟同事相处,你想想有什么人可以会讲你的过失?哪个人想无缘无故来得罪你?所以他不会随随便便去讲你的过失,就是有智慧的人、明白的人,他见到你有过失他都不会出声,没必要与你结怨,因为讲了你的过失,你都不肯改,我讲来干什么?浪费力气。你什么时候才会听到自己有过失,才可以能够改过?要你自己谦虚下来,愿意受教的时候,这个时候善知识就会来到你身边,他就会来点化你。如果你没那种谦虚的心、恭敬的心,善知识就在你的旁边他都不会来指教你。所以全在自己,能不能够改造命运,其实就是这一点心。灶神爷见到俞净意公今天是因缘成熟,他能够受教了,所以就非常慈悲,把他的过失一条条为他开解。我们来看他犯了什么过失,从中看看自己有没有相同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请看文章: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看到这段。这一段是张先生举出文昌社里面的规条中的一条来跟他说。文昌社里规定有『惜字』这条,即是珍惜字纸,我们昨天讲过,珍惜字纸是对法、对於经书的尊敬,古人是文而载道,这些文字所记载的都是圣贤之道,所以这些纸张对我们有很多教育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爱惜它,爱惜这些字纸就是爱惜我们自己的文化道统,就是爱惜圣贤的教诲。

张先生说,俞净意公,这个惜字一款你就没做到。你的『生徒』,即是你的学生、你的徒弟,因为他是教书的,当然他会有些学生;和一些『知交』,即是一些朋友、一些同乡的书生,你见到他们经常『多用书文旧册』,用一些经书,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都是经文、经书,用这些纸,用旧经书的纸来『糊窗』,过去人没有玻璃,那些窗是拿纸来封住的。我们可以理解,这位俞先生可能家里也穷,或者是他这些书生朋友、这些学生家里可能都不一定富裕,他们拿这些经书来糊窗,来包东西,『裹物』就是包东西,包食品这些东西,这些都是对经文的不尊重,甚至还要拿它来抹桌子,这样更加搞脏这些经文。

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佛是我们最高的导师,他所讲的一切法,就是我们所依赖的圣贤教训,所以一定要尊敬。好像自己的经书一定要保持得干净,家里装经书的书架一定要清洁,不可以有很多灰尘,要经常抹一抹它,拿块布做些清洁,这个是对法的恭敬。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到净空老法师的住处,在香港的住处,他住处有非常多的经书,很多书架,他当时正在和一些义工一起打扫卫生,他就吩咐那些同学,当你抹这些书架的时候一定要用一块新布,不可以说用旧的烂布来抹那些书架、抹那些书桌,甚至是抹经书,一定要用全新的布,这是恭敬心。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老师真是为人师表,他自己就是做一个好的样子给我们看,对於法的恭敬。一个人能够重道,他能够尊重法,他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你看俞净意公经常见到学生做这些事情,他就见到这些人这样做,只是讲一个藉口说,这样的字纸不要污染它,譬如抹完桌子的纸随手就把它用火焚化了,但是他还是抹桌子后才去焚化。俞净意公见到学生天天这样做,都不劝诫他们,不阻止他们,这个做老师的就没真正尽到做老师的责任,见到自己的学生做了错事,竟然不指出。《弟子规》里面讲「过不规,道两亏」,你如果见到别人有过失,你不进行规劝,不去劝谏他、制止他,要他继续去做坏事,这是谁的过失?我有过失,我没有尽到做老师、做朋友的义务。所以他有过失,我也有过失,道两亏,两个人都在道德上有亏损。

这位俞净意公在『途间』,走在路上,见到有些人扔的字纸,他随手就捡起,然后在火上焚化了,做这件事当然是正确的,表示爱惜字纸,但是他这样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他不是真心自己爱惜字纸,尊重法、圣人的教诲,他不是由衷这样做,敷衍别人的耳目,惜字这点他不是真心在做,所以这一条俞净意公没有真正做到。张先生又继续讲,举出第二条放生,请大家看文字: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於中也。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於庖。彼独非生命耶。】

这里一段是讲的『放生』方面,俞净意公也都没真正做到。这里讲『社中』是指文昌社里面,他们有一个规定,每月都去放生。虽然说每月放生,俞净意公不是主动,因为有这样一个规定,就跟著大家做,他只是『随班奔逐,因人成事』,随大流,别人做,他也做,如果别人不做,他也不做。他只不过是跟著『浮沉』,随波逐浪,并不是真正有慈悲之心想爱惜生命、要放生它们,没真正的慈悲心,只不过是敷衍了事做给别人看。而且他还吃肉,还在家里有鱼、有虾、有蟹,吃这些海鲜,『虾蟹之类亦登於庖』,庖即是厨房,你看厨房里面还见到他天天煮这些海鲜,这些虾蟹难道它不是生命,『彼独非生命耶』?你要放生,为什么不放你家厨房里面的虾蟹?所以这样一问,就把俞净意公心底里面的过失就彰显出来,说明俞净意公真是好像张先生所讲的,敷衍人耳目,别人做他就做,别人如果不做,他就说随缘,他就不做了。

还有些人其实讲起来也都很可笑,譬如有些人买鱼放生,他一礼拜买一次放生,可能这次买了一百条,他就挑一条出来,放九十九条,剩下一条自己拿回家吃。这样的人,大家说他放生有没功德?大家不讲都明白,这样的放生怎会有功德?因为放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我们慈悲众生的心,放生是做功,得到什么?得到的是生养自己慈悲的念头。众生与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怎么可以说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残害别人的生命?所以,如果是这样做,一边放生还一边吃它们,这样真是一点慈悲的念头都没生出来,当然他就没功德,可能他会有些福报,但是根本没生长慈悲心,就没功德。

我们再进一步想想,我们现在学了佛,也可能经常放生,但是还未吃素,经常去放生的同时也经常吃肉,你想想,这样做是不是和刚才所讲的例子一样?如果是慈悲心生出来之后,你见到那些肉你就知道它是受了杀害,受了多少痛苦,才有这些肉,我还会忍心吃?《孟子》所讲的,「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所以真正儒家的君子,我们不要讲学佛的人,就是做儒家的正人君子,他都懂得这个道理,见到禽兽活生生的,他就不忍心见到它死;闻到、听见它死时的声音,被屠杀那时候的哀叫,就不忍心去吃它的肉。所以,为什么说「君子远庖厨」,做君子要远离厨房?

原因是为了保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儒家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当然儒家没提倡吃素,所以他这条还没做到究竟圆满,在佛家里面就讲得圆满。佛家里面你看《涅盘经》中有讲过,夫食肉者,断大悲种,吃肉的人,他的大悲之心就断了。本来每一个人的大慈大悲是他本来的道德、他本来的德行,但是如果吃肉的人,大悲的种子就会断了。所以我们知道,真正想要培养慈悲心,真正放生,从哪里做?一定要吃素开始。

吃素,我们说它有很多利益,现在的医学界都已经知道吃素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很多病痛都是由於吃肉而得来的,真是叫做病从口入。你看肉里面有很多的胆固醇,猪、牛、鸡这些肉,他们是怎样饲养它们的?都是打些激素、打些抗生素,所以肉里很多这些化学药剂,吃了之后对人体一点利益都没有,只有害处,所以他懂得吃素是健康饮食,卫生。它不只卫生,还卫性,保卫你的性情。你看伊斯兰教里面的教徒,他就懂得这个道理,伊斯兰教在《古兰经》里面教导不准吃猪肉,为什么不吃猪肉?因为他们知道,人所吃的肉,肉里面所带的讯息,那个畜生所带有的性情,会通过肉吃下去之后传递到自己的身上。猪的性情不好的,真是叫做好吃懒做,很懒惰,很多不好的习性,所以不吃猪肉能够保卫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性情比较高尚点,不要染那么多畜生的性情,所以伊斯兰教徒就不吃猪肉,有道理的。所以吃素是卫生、卫性,保卫你身体的生命、保卫你的性情,还有一点,卫心,保卫你的慈悲心,真正吃素不忍吃众生肉,这个人就有慈悲心、有爱心。

一个人如果有爱心、有慈悲心,他的面相都看得出来很有爱心、很有慈悲,慈悲心生出慈悲相。所以我们真正吃素有很多好处,卫生、卫性、卫心,为什么不做?何必为了一点点口欲去残害生命?它都是有血肉、有灵魂,它和我一样都是父母所生,真是叫做「天同覆,地同载」,为什么为了饱我的饥腹而残害它的生命?我们再深一层去想,不只不可以吃众生的肉,为了饱自己的肚去残害众生,不可以这样做;当我们穿衣服,当我们穿鞋,要知道衣服如果是丝绸,丝织品是怎样来的?丝绸是那些蚕茧,把它煮开了之后抽出来的,抽丝出来,换句话来讲,一件丝绸的衣服,就不知有多少蚕的生命断送在这件衣服上面。我们用的皮带、穿的皮鞋,我们都知道这里面都会有很多生命为之而受损害,甚至要想到,吃的水果、蔬菜,可能用过杀虫药,这杀虫不知杀多少生命。所以这样一想,知道如果我们铺张浪费,好像穿衣服,本来一件就够了,你要买很多件;皮带一条就够了,你要买很多条;水果也是,这些铺张浪费可以讲同杀生的罪过是一样。从这方面我们知道,人生活一定要节约。所以一种不忍之心,你就会真正在处处防范,不忍伤害一切众生。所以吃素是最好的放生方式,一个人真正一生不吃肉,你就跟众生结了好缘。

我知道有些同修很发心,他开一间素餐馆,开一间素餐馆就等於一个放生池,很多人在这里吃素,他就可以减少杀生。我知道在广东省汕头市有一间素餐馆,叫觉西园素餐厅,做这间素餐馆的人,他的发心是什么?为了推广素食,为了使大家都来转变他的饮食习惯,少杀生。多一个人来他的餐厅吃饭,就会少一个人去杀生,所以他的饭菜都很便宜,自助餐,一个人进来只是交三元人民币,在里面吃个饱,也可以打包,基本上三元这成本都是不够。一开始餐馆亏本,一天起码亏一千块,但是他们发心,就算亏本我们都要做,为什么?因为我们做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使众生真正改变饮食习惯,真正来推广素食。后来吃的人愈来愈多,因为他做的菜很好味道,尽心尽力做;用的餐具都是非常清洁,连买的碗都是一次性用的,都是环保的,虽然是成本贵;那些油、米都是最好的等级。吃的人都很欢喜,来的人愈来愈多,所以现在每天平均都有一千人吃饭。

他们不只推广素食,同时推广圣贤教育,让大家在吃到美味食物的同时又能听到精神文化的教导,精神食粮,所以他们在那儿推广《弟子规》、推广些道德伦理的教育,他们还请我去讲过一堂课。同时他们还用卖饭剩下来的利润,因为有一千多人吃饭,他们有一点薄利,把这些薄利捐出来,用於一些清贫学生的奖学金,做一些社会福利的事,所以受到汕头市人民的爱戴。有一次市长都来吃饭,他也拿出三元钱去吃自助餐,然后拍著那里工作人员的肩膀说,你们真是在为社会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所以真正这样做是最好的放生。这位俞净意公对於放生没真正去做,他不是发自内心有种慈悲心、爱惜生命的这种心,只不过是随著大流去做,所以他没真实的功德,他没真正做到善事。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於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於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触怒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这一段张先生指出俞净意公的第三个过失,也都是文昌社里面的规条之一,戒『口过』,这条规条俞净意公也都没有真正达到。为什么?这位俞公『语言敏妙』,能说会道,很会说话,夸夸其谈,讲得人们听见都为他而倾倒,非常佩服他的口才,真是死理都会讲得活的那种。有时候讲话可以说是不会有口德,批评人的时候,可能是批评得很过分,为了显示他自己的口才,他会讲人讲到最痛处,没给人一点情面。语言敏妙使听者都倾倒,这其实是犯了十恶业里面的绮语,花言巧语。

他自己出口批评人,『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他讲的话很伤厚道,不留情面,这一点是犯了十恶业里面的恶口,所讲的东西可能是一点点影子,他就扩大来讲,唯恐天下而不乱,而且批评的人可能上至领导人,下至贫民百姓,都在他批评之中,这些是很大的口过。在《无量寿经》里面教给我们,真正修行人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修行人心里面不可以去想别人的过失,口里面不可以讲别人的过失,完全都是观照自己。但是俞净意公刚好做得相反,心里面专看别人的过失,抓住别人的过失不放,大肆的去批评,很伤厚道,鬼神都被他触怒。虽然他知道自己伤厚道,但是又禁止不了,为什么?因为他讲话讲惯了,形成了一种习气,慢慢的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在伤厚道,所以很麻烦。

口业最容易犯,犯得又最重,因为它容易犯,累积下来罪业是最重的,所以《无量寿经》要我们护持三业,身口意,它不是要身、口、意的顺序,它是要先护自己的口业,然后才是身和意,证明口业是最容易犯的过失,犯了之后,自己都不觉察到。所以,『但於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随著自己的习气,随著不良的社会风气,讪笑即是讥讽人、讥笑人,这是犯了两舌的口过。《弟子规》里面讲「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个是《弟子规》的教导,见到人的善事、善行,应该思考我可不可以好像他这样做到,要向他学习,如果不及他的,即使是离他很远,和他相差很远,都要慢慢追上,有这种向善之心。但是俞净意公见到别人做善事,反而会讥讽别人,见到别人读书,他会笑别人装模作样,其实他都不是真正好学;见到别人做功德,放生也好、惜字也好,做这些功德善事,他会讥笑别人,你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他不知道是他自己正是慕虚名,用自己慕虚名之心去看别人,真是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心里有这样的东西,你才会见到别人有这样的东西,如果自己心里没有这样东西,你不会看到别人有这样东西。

好像在佛门中有一段公案,有一个故事,宋朝时候的苏东坡是位佛学家,他和一位法师是很好的,这位法师叫佛印和尚,佛印和尚的修持很好,和他是好朋友,经常两个人在一起聊天。据说有一次他们两人在一起喝茶,苏东坡就想讥笑这位佛印和尚,他说,你眼中看我是什么?佛印和尚就很诚恳的和他说,我见到你就好像见到一尊佛一样。苏东坡就讥笑他说,你知不知到我眼中看你是什么?我眼中看你是一堆牛屎,这样来讥笑他。回来还跟他妹妹谈起这事,讲起来还得意洋洋。他的妹妹是传说中很有名的苏小妹,就提醒他,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看到什么是因为心里有什么,你心里有那样,你会看见的才是那样。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是一尊佛;而你看别人是一堆牛屎,你心里面想什么呢?

我们要知道,真正讲人过失的,自己一定有这种的过失,心上如果没有这种过失的,怎会看人有这种过失?所以孔子曾经讲过一句话,「扬人之恶,斯为小人」,这句话就是《弟子规》里面的那句,「扬人恶,即是恶」,你张扬别人的恶事、过失,你自己就是小人,你自己已经是做了恶人。所以这个我们要非常清楚,而且随便讥笑人,特别是讥笑一些修行人,这个有很大的过失,这个因果是很严重的。在佛经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有一位沙弥,这是佛之前,有一位小和尚刚刚受了沙弥戒,我们叫他小沙弥。这位小沙弥有一天在寺院里和一位老修行人,老比丘,在一起念经。那位老比丘就是年纪大了声音不好,读经就读得可能很难听,这位小沙弥就讥笑他,你怎么读经的声音好像狗叫一样,讲他。这个时候这位老出家人就对他说,你知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哇!这个小沙弥一听,全身吓得发抖,因为他知道因果,知道,如果你讥笑一位得道之人,一位阿罗汉,那个罪业是非常重的,比讥笑一般人要重几千、几万倍。所以小沙弥立即跪下来向这位老比丘来忏悔,诚心忏悔。他因为做了这样的罪业,虽然他忏悔,但是因果还是有,他是免了堕地狱,但是他虽然没堕地狱,后来五百世轮回做狗,做了五百世狗。

最后一世他做狗的时候,有一天在叫,遇到一位商人,那位商人很讨厌这狗的声音,就把这只狗抓起来,把它四条腿都打断了,然后就把这只狗扔到渠沟里,这只狗很痛苦,奄奄一息的时候。这时候正是佛在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得道了,他有一个大弟子叫舍利弗,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他用他的天眼看到有一只狗在沟渠里很痛苦,已经奄奄一息了,於是他用神通飞到那只狗面前,用一碗饭,他有一个钵,装一钵饭来供养这只狗,然后帮这只狗皈依、讲法,这只狗听见很欢喜,七天之后这只狗就死了,又投胎。因为它皈依了,又听经闻佛法,就投胎做人,到他七岁时,舍利弗因为已经证得阿罗汉了,他用神通观察这个人转世到一个家庭里,就去他家庭度这个小孩出家。没过多久,这个小孩就证得阿罗汉果,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就观察到自己前世,原来自己前五百世都做狗。所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一个人造一点口业,造的时候不知,随风讪笑,讲话的时候讲得很爽,一时的过错没想到后患无穷,所以不能不谨慎。

你看俞净意公十恶业里面的口业四条都做了,语言敏妙倾倒他人这是绮语,出口伤厚这是恶口,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这是两舌,到最后『舌锋所及,触怒鬼神』也是恶口,到最后又『以简厚自居』这是妄语。他造这么多口业,那么伤厚道,还激怒了鬼神,真是『阴恶之注,不知凡几』,阴恶即是这个恶没有人知道,叫阴恶,如果是给人知道是叫阳恶。善事也是一样,给人知道的善事叫做阳善,如果没人知道就叫做阴德,所以他积的是什么?不是积阴德,他积的是阴恶。阴德多的人,他会无缘无故发起来,阴恶多的人他会无缘无故遭难,别人看他无缘无故,其实是有缘故的。别人看他无缘无故就会很不幸,好像俞净意公一样,别人看他好像无缘无故,明明见他做了那么多善事,为什么还会那么不幸?原来他所做的善事被人看到,别人赞叹他,这个阳善就已经报完了。赞叹他是什么?有个好的名誉,这个都是福报,你的福已经享了,剩下的是什么?是阴恶,别人不知你的恶事。「阴恶之注」,注就是记录,鬼神把他的阴恶全记录下来。

我们学《太上感应篇》我们都知道,真正「头上三尺有神灵」,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监察我们,所以我们知道不可以随便做坏事,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要谨慎。他这个人阴恶之注已经很多,做了很多阴恶,「不知凡几」,就是不知做了多少,他还要以简厚自居,还认为自己很厚道,还认为自己很有良心,是一个善人,一世都没害过人,很老实,还以为自己很好。这是什么?妄语,还跟别人讲。所以你看他十恶业中的口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统统都做齐了,他还要欺骗世人,说我是一个厚道的人。所以张先生就不客气,质问他『吾谁欺,欺天乎?』你骗谁,你欺骗谁?难道你可以欺骗天,你可以欺骗鬼神?你只是自欺欺人!所以口业的过失,我们要知道最容易犯,所以我们最要谨慎。

我们今天已经学了佛,也想这一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好念这句阿弥陀佛。你想念阿弥陀佛念到心清净,最关键是什么?最关键是二个字「止语」,即是不可以讲话,讲多一句话就废了一句,你为什么不念佛?多念一句就是一句,所以你看念佛堂里经常挂著这样的标语,「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当我们不讲话的时候,你看口业都不会造了,你也不用担心造了什么口业,也不用担心自己造了都不知道,你不用担心,你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的功德,你就是念这句佛号,天天都是做大善事。所以真正懂得修行的人,一句佛号常在心中,要真正不间断、不夹杂,功夫就容易成就。这一段是张先生跟他讲到口业过失,下面一段又举出一条,《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所讲邪淫这条过失,我们来看正文: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这一段是指出俞先生『邪淫』的意恶,他讲俞先生虽然对邪淫没真正做过这些事,什么叫邪淫?就是非正当夫妻之间的性关系就叫做邪淫。虽然俞先生没犯过邪淫之事,但是他有邪淫之心。为什么这样讲?当他见到人家的姑娘长得美貌,他就会一直的看著人家,心里面起心动念,不能够自主了,『摇摇不能遣』,就是好像心里面波澜起伏,差点都控制不住了。所以张先生就说,你没有邪淫的事,不是因为你没邪淫的心,只不过因为你幸运,你没有『邪缘相凑』,即是没这个条件给你去做,万一条件成熟了,你『身当其境』的时候,你自己反省一下自己,你能够好像当年的鲁男子那样?这『鲁男子』是什么?是春秋战国时代在鲁国的一位男子,我们知道鲁国即是现在我们中国山东省的地方,孔子、孟子都出生於鲁国,所以那里确实是圣贤教育的发祥地。

当时鲁国有一位男子,他自己操持得很谨慎,因为鲁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当时非常注重礼仪,他们全国的人都知道一个规矩,男女之间如果不是正式的关系,不到六十岁不可以在一起住。这位男子的邻居是一位寡妇,这位寡妇家里比较清贫,有一天她的房子被雨水冲垮了,於是她就来到这位男子家敲门,半夜三更咚咚咚敲门,这位男子就在里面问「谁?」「是我,我是你隔壁的女子。」鲁男子说,「你来这里干什么?」「我家被雨水冲垮了房子,我想求宿一夜,请你开门。」这位鲁男子在屋里很严肃的说,「我不可以开门,我们鲁国的规矩,不到六十岁不可以男女同居。」这位女人在外面就问,「难道你不可能好像当年的柳下惠一样坐怀不乱?」我们知道柳下惠也是当时春秋时代的一位贤士,他有一天出外,因为天下雪很冷,见到一位女子非常清寒,她的衣衫很薄,冷得发抖,於是柳下惠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给她,而且把她抱著给她温暖。当时很赞叹,因为柳下惠做这事完全是为了慈悲、爱护她,心里面一点邪念都没有,所以真正坐怀不乱。

这位寡妇这样讲,「难道你不可以学柳下惠坐怀不乱?」那位男子在里面说,「柳下惠做这件事情可以,但是我现在做这事情不可以,我是不可以开门。」换句话来讲,柳下惠坐怀不乱,他是因为有圣贤之心,他止於至善;我现在不可以开门,也是学圣贤之心,也都是止於至善。为什么他这样做?有些人问,难道不可以对她慈悲一下,放她进来住一晚?你真正能够无邪淫之心就可以。但是这位男子当时这样做是有原因的,第一个是防止自己堕落,因为防止自己道德的亏损,比让她住一晚对她的恩惠要重要得多。所以《无量寿经》里面有句话讲的好,「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如果我做这件事心里面定力不够,可能会犯过失的时候,就不可以去做,哪怕是供养恒沙圣,都不如自己能够提升、持戒。

再者,如果这样做,会妨碍这位女子的名声,她来我们家住了一晚,男女授受不亲,无缘无故她来家里住一晚怎么行?对她的名节会有损害,这不是对这位女子真正的恩惠。真正的恩惠是使她立於社会受人尊敬。所以即使是一晚她没地方过夜,在外面淋淋雨,小小的不慈悲换来对她的大慈悲。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这样做是不破坏当时的规矩。当时鲁国认为,六十岁以下的男女,不是一家人的,不可以住在一起。这个规矩是个好的规矩,如果我破了这个例,我会把社会风气带坏,可能很多人是故意这样做,因为我已经做了前科。别人看了,他都这样做,「他是一个君子他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把风气带坏了。所以我是这样帮助这个女子一晚,但是延误了千万人的道德,使得他们一世都声名、道德受损,你说哪个轻、哪个重?所以善和恶要分得出是非,《了凡四训》里面谈到做善事有是与非,是非怎样分,一定要著眼高,看的是社会风气,不是看自己一个人。

好像《了凡四训》所举的例子。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时期,在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有人肯拿钱去赎被齐国俘虏的人,把他赎回来,政府就会对他奖励。当时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钱,他就拿了很多钱帮助失散的家庭,去齐国把他赎回来,这是好事,但是他很清高,他不肯接受鲁国政府的奖励。这个时候孔子就批评他,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为什么?你这样一做,每个人都学你这样,就算有些人想去赎人,他就得到一些奖励,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奖励去赎人,但是见到你这样做,就不想去赎人了,社会之风就被你带坏了。你应该接受奖励,鼓励大家都这样做,大家这样做,你看就得到好报,这是一件好事,怎么可以为了自己显示自己的清廉、清高而破坏社会的风气?

后来孔子学生,另一弟子子路有一天救了一个人,那个人在河里面差点淹死,子路是一个彪形大汉,来了立即下河就把他救上来,救上来之后那人就很感恩他,送了一头牛给子路来报答他,子路就接受了。这个时候孔子很赞叹子路,从今以后鲁国会有很多人学子路一样,见到别人跌落水会救,会救人。为什么?因为大家知道这件事是对的,而且做了好事之后就会得到好报,这是好的社会风气,就这样带起来了。所以一般的人,世俗人看到子贡做件好事不接受政府奖励,认为他很清廉、很高尚;看见子路做好事救了人,接受别人的报答,反而觉得子路没做得那么好,一般世俗人都这样看。但是你看孔子,圣人观念看的就不一样,圣人看的是什么?看一个社会风气,看这件事情能不能够带动起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如果带动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就做,如果社会风气会被破坏,不好,就不可以做。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出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这个是非标准要用圣贤之道来区分。

刚才我们所讲的鲁男子这样做,他是带起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做一个真正纯正、纯善的榜样,不受诱惑,不能破坏规矩,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善。张先生就问俞净意公,如果你好像鲁男子的处境,有人敲门来找你,你能不能够好像鲁男子一样如如不动?这样一问,俞净意公就很惭愧了,确实做不到。然后张先生再进一步质问他,你既然做不到,还说自己是什么『终身无邪色』,说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一个正人君子,我这一生一世都没犯过邪淫,可以『对天地鬼神』,这口气真是不小,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他这样做是什么?没这种条件给他做,如果有的话他就会做了。所以这是『真妄也』,这是大妄语,自己达不到的,他认为自己达到,这是真正的大妄语。

在佛法里面,修行人也都要注重不能够犯大妄语,自己有这种修行的境界你才可以承认,还应该谦虚一点,不可以说承认得十足;更何况说自己没达到这种境界,还自己跟别人说我已经达到这种境界,这叫做未证言证,这是大妄语,在戒经里面说,这条妄语罪是堕阿鼻地狱的,这是非常严重的罪过。譬如讲我念佛功夫自己未达到成片,我以为自己已经念佛念成片,还跟别人说;我自己没达到一心不乱的,跟人说我已经达到一心不乱;我自己未证果的,跟别人说我证得阿罗汉果,甚至说我已成了菩萨、我作了佛,这是大妄语。有些妄语是他自己不明白,他误认为自己达到这境界,这些是他的糊涂。真有这种人,他是对经教不了解,误认为自己达到某种境界。好像念佛,念得刚刚有点轻安,心情有点法喜,就以为自己已经念佛功夫成片了。念佛功夫成片是什么样子?一句佛号从早到晚二十四小时没间断,连你睡觉的时候佛号都不断,什么都可放得下,一个念头不起,这就叫念佛功夫成片,不是容易、简单的事情。

一心不乱的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乱相当於阿罗汉果,他六种神通就具足了。对面墙外是什么他可以通透,看得清清楚楚,街上走的行人,你在楼里看得清清楚楚,想去哪里马上飞到那里,天眼、天耳、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统统现前,这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更不得了,大彻大悟,证入了佛境界,这是理一心不乱。这些我们只能够知道这样的境界,但是千万不可以有求之心,只是老老实实去念这句佛号,念到时刻他就自然入境界了,不是你求来的,你求的心就不清净,更何况跟人讲我已经进入了这种境界,你看看心一点不清净,怎可能说有成片,更加没可能一心不乱。真正成片、一心不乱,他不会和人说,他不著相,怎么会跟人说?这些是他糊涂。有些人是什么?为了贪名闻利养,自己标榜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佛再来,那些罪业真是阿鼻地狱,目的是骗取别人的名闻利养的供养,罪业非常重。

上面所讲的他认为自己无邪色,能够对天地鬼神,这是大妄语。这些所讲的,都是俞净意公文昌社中规条规定下来,他们发誓要做的,你看都没做到,其他的没写入规条里面的就更加不用再讲了。讲到这里时间到了,以上所讲的是张先生点出俞净意公所犯的过失,下面就教导他,就会有非常重要的开示,教导俞净意公怎样去改正自己的恶念,能够改造命运。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同一时间继续来学习、讨论,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粤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集) 2007/2/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5-0003

更新于:2023-07-19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