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居士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请坐。昨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的因缘,而且跟大家讨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原理是什么(它的宗旨),以及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作用。学习这篇文章的因缘非常殊胜,因为我们现在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跟随净空老法师一起来学习《华严经》,《华严经》是佛法最高层的经典,就好像一栋高楼大厦的最顶层,但是每一栋高楼大厦必须有稳定的地基,这个地基是什么?就是要有伦理、道德,明白因果,而且正直、清廉。
昨天是年初一,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认识如何能够像俞净意公一样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对於自己,成就一个正人君子的品德;对於学佛的人来说,成就自己的道业;对於社会来说,能够成就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就非常有意义。这篇文章的原理是非常的深刻,虽然它的文字很少,但是所说的道理正是佛法所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道理。因为善心可以现出善的境界,恶的念头就会现出恶的境界、不好的境界,所以我们知道命运的祸福、吉凶,完全是由自己的心念、善恶来决定的。这篇文章的宗旨,就在於使得我们可以认识因果报应。这个因果报应,非常微细的心念都会产生因果,当我们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就会带著果报,它不需要我们去做这件坏事。做坏事当然会有果报,但是即使身体没有造作、口头没有说出来,心里头起一个不好的念头,这里也会有果报。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差,非常微细、非常精确。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会得到什么效果,有什么作用?就是能够真正明了因果报应丝毫都不差,这样就可以断恶修善,通过断恶修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是果报,我们要是修好的因,就会有好的命运。昨天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这篇文章的题目,但是昨天我们由於时间关系,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出来,所以今天我还想从这个文题开始说。这篇文章的文题是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俞』是他的姓,『净意』是这个人的号。这个人叫俞都,是明朝时代的人,嘉靖年间一五二四年至一六一一年,确有其人,明朝的一位进士。净意是他为自己起的号,什么时候起的?他原来不是叫净意的,他是在遇到灶神之后,灶神点化他,告诉他为何他的命运不好,如何才能够改造命运,告诉他这个原理原则,俞净意公明白之后,他就真正发大愿、下定决心断恶修善。从哪做起?从自己的意念开始做起,使自己的意念纯正、清净。所以他自己改成「净意」这个号,目的我们都很清楚,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譬如说出门在外,人家会叫他的号,净意公,一叫他的号,就提醒了他,你要清净意念,这是你自己起的号,不可以忘记。所以你看古人,真正学习是从这些小的地方留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净意,我们知道意念是决定一切的,当然命运也是由我们意念决定的。这个意念决定一切的道理,老实说,古人接受这个理念,没有看到证明他们就能够相信,善根深厚;现代的人福报很大,这些道理科学家有证明了。像日本著名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这位江本博士就是用水来做实验,这个实验做了十年了。我有机会曾经跟随净空老法师去他的实验室学习、参访,去了两次。他是如何做这个实验?他用水,观察水的结晶来证明人的语言、人的心态对於水的结晶会产生影响。譬如说用自来水做实验,同样的水接出两个试管,在一个试管上他会贴上不好的语言,好像「讨厌」、「好难看」,咒骂水的语言,加入这样的心态。结果冷却之后,这个水结晶就很难看;另一个试管,他会贴上美好的语言,像「感恩」、「爱」,这些美好的心态加入水里面,结果冷却后发现水的结晶很美丽。同样的水,为何结晶完全不相同?是因为人的意念对水、对物质结构会产生影响,证明意念确实决定世界上的物质。所以,证明佛经所讲的「一切法由心想生」,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证明。既然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自己的命运当然由我们心想生,所以我们讲演的题目叫做「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这个心想事成是真理,为什么?心怎么想,就有什么事成,你的心是善心,想的都是善的念头,就善事成,你的命运就会好;如果你的心是恶心,抱怨、怨天尤人,整天不平、嫉妒,这些心会成为恶运。懂得这个原理我们就知道,改造命运真的是要从意念开始,所以俞净意公给自己起的号叫净意,确实他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从哪里开始学起?也是要从净意开始,意念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这样跟佛心不相应。我们许多学佛的人,一入佛门就会很热情做善事、做许多功德。譬如供养道场,心想自己怎样供养比别人多,放生一定要搞很大的排场,拿许多钱来放生,放生的时候唱许多的赞颂,显示出放生功德,这些是什么?著相修善。甚至有人发心来道场做义工,「我在这里做义工」,就有义工的相,这些他修的是善,他著相修善得到的是福报,他来世福报很大。但是这些是佛所希望的吗?佛并不是这样希望的,佛希望我们这一生跳出六道轮回,不是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得到人天福报。所以应该怎么做?既然这样,是否我们就不用修善了?修善还是要修,但是最重要的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心里不要著修善的相。如何用心?当我们做一件好事的时候,不要认为我在做一件好事,甚至还要让人看见,这种心态已经著相了。应该怎样做?自己不要有「我」做善事的念头,也不要有「我在做什么?我在做善事」的心念,不需要,更加不要有「我对他做善事,他得到我的恩,我何时要他报答」,这种心就著相了。把这些念头统统放下,应该怎么想?我做这个善事是我的本分,这是我的责任、我的义务,我做是应该的,不做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因为我学佛,我明白了,我明白众生与我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我做这个善事为众生,等於是为自己,自己为自己做事还有什么条件好谈的?你把这观念一转过来,这就叫做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个就有无量功德,这种功德能使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执著断了,在做事情的时候,不会有「我」的想法,不执著我相;不会执著我「为别人」做什么事那个人相;亦不会有中间我「做什么事情」这种相,真是断四相,《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他的相断了,没这种执著。
在念佛的过程中,这个净意尤其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非常虔诚,往生的心非常真切,真正听经之后,知道往生极乐世界很殊胜,发大愿,拼命念佛,什么都不管,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种精神可嘉。但是往往很多时候操之过急,念佛念得心急,总是想著阿弥陀佛何时才来接我,我很想去,为什么阿弥陀佛还不来?成天在想这些事情,这样想,心也不清净,与佛很难感应。为什么?因为我们要知道,念佛要念出感应,一定要心清净。清净的意思是一个念头都没有,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除了这个佛号之外,其他一切念头都得放下。什么时候往生?何时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是一心一意求愿往生,这是我所做到的事情,就行了,什么时候往生就是因缘,阿弥陀佛会安排好的,因缘到了他会自自然然来接我们,你不必害怕,更加不用心急。这样平平淡淡、老老实实的念这句阿弥陀佛,就会念出感应,何时往生自自然然他会知道,愈心急愈不能知道,障碍你与佛的感应。所以我们老法师经常强调,念佛最重要的九个字「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我老是想「为何我念佛念这么多还是见不到佛?是不是佛听不到我念佛?」这个是怀疑了,怀疑佛,这个心不清净;想这些念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中间还夹杂著「佛何时来接我」这些念头,中间有间断、有夹杂,这样就违背了念佛的原则。所以我们要真正懂得念佛如何念得有感应,一定要放下一切执著,连何时往生、阿弥陀佛何时来接引的这些执著,我们都得放下,真正断一切执著、妄想。心净则国土净,往生净土是自自然然的事情,真正叫做水到渠成。老实说,净意,无论对世法(改造命运),还是对学佛的人来说(修道),都是非常的重要。
题目里的俞净意公的『公』字是什么意思?是一种尊称。这篇文章是俞净意公的同乡罗祯记叙的,他称呼俞净意公,是对他的一种尊敬。古人写文章,你看对一个人的称呼就表达出恭敬之心。我们现在日常生活都要注重这些形式的表达,不要忽略这些称呼上的小节,这些小节往往是表达你恭敬心的形式。譬如说我们对老法师,我们不可以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这样不恭敬,应该称呼像「老法师、老教授」,或者别人不知道你是指哪一位的时候,你可以再加上法号,净老法师、净老教授,不应该直呼其名,譬如说胡总干事,或者梵师父、弘师父、杨老师,用他的姓后面带一个称呼,这是一种恭敬。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灶神』,我们知道他真有,虽然我们肉眼看不见,但是他是真实存在的,用现在的话讲是不同维次空间的高级的神,他可以见到我们,但是我们见不到他。譬如说蚂蚁,蚂蚁是生活在二维空间,在它的眼中只会看到一个平面,它就算爬到墙上就像走平地一样,因为它的意念当中,那个墙就是一块平地,它没有高低这种概念,它只有长和宽这种平面的观念,它是二维空间里面的生物;我们人类是三维空间里面的生物,见到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它看不到我们,它不知道我们在看它,但是我们对它的行动非常了解,我们是三维空间的生灵;再高一个维次,四维空间,又可以看到三维空间的生命,我们的活动、甚至我们的心态,他们都知道,正如我们看蚂蚁一样。灶神是高维次的生命,当然他看我们的日常活动、起心动念,他都会知道。对於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现在西方国家的科学研究都已经证明了。
我以前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过「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里面我举例在美国一位Brian Weiss魏斯博士所做的研究。他是用催眠的方法来把这位病人,一般是心理病人进行催眠,使他进入一种很安定的状态之下,然后他能够回忆到过去生。这位魏斯博士有一个病例,是一位女病人叫做Catherine凯瑟琳,她在做催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神灵对她进行开示,甚至这些神灵可以借用这位女病人的口来说话,对魏斯医生说话,这位魏斯医生还用录音机录下,还出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Messages From the Masters》(《来自神灵的讯息》)。你看这本书里面,神灵的开示都是非常有智慧、很有哲理性的话,我们猜想一定是很高级维次空间里面的生灵。还有义大利有位专门研究灵性生命的专家,叫做Marcello Bacci马协娄.巴希博士,他是用一些通讯工具,像录音机、无线电仪器来收录鬼神说话,非常的成功,做了很多次实验,都能够成功的把鬼神的话录下来。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拿我以前所讲的光碟听一听。所以,现在的科学家跟我们证明鬼神是确实有的,你信,它存在;你不相信,它也是存在的。我们民间经常会听到某某人见到什么鬼神,或者某某人遇到什么附体,这些情况经常会出现,都证明鬼神确实有。所以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谨慎,不要以为我们在一个房间里面没有人看到我们做坏事、起坏的念头,好像无所谓,殊不知这些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观察我们观察得清清楚楚;听我们说话,就算是偷偷密谋的话,他都听著像雷声这么大,真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位俞净意公的命运不济,非常贫苦潦倒,满腔的怨气,经常起怨恨心,结果灶神知道了,所以那天灶神就来点化他。从俞净意公这个例子我们再次证明,鬼神监察我们是确实有的。为什么俞净意公可以遇到灶神点化,为什么我不行?我们会问,俞净意公很有福气,他可以遇到灶神这样对他说,所以他可以改造命运,但是我的命运也不好,为何我又遇不到灶神?这个原因并不在灶神那儿,俞净意公为何会遇灶神,关键在於俞净意公的心对灶神还是有虔诚的信仰,虽然他命运不济,但是每年一到除夕那晚,一定会写一篇疏文把自己的家事向灶神禀报,祈求灶神到天上,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帮助他一家转祸为福,确实是非常虔诚。这种信心、这种愿意转变好的愿心,有信、有愿,这个就是感应。他有感,灶神就会有应;佛菩萨更是如此,众生有感,佛菩萨一定有应。好像一个人在山谷里头大叫一声,在山谷里头会听见回音,就是回音在响。我大叫是感,山谷的回音是应;如果我不叫,它就没有应,山谷还是如此安静。所以,这个感应最主要是我们用真心去感,对佛菩萨、对神灵一定要有虔诚的信愿心。
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样,往生极乐世界是结果,当生成佛的结果,你要真正得到这个结果,因在哪?因就是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指出的,想往生极乐世界,关键在哪?就在於我们的信、愿。对「自己本来是佛」这一点有信心,既然本来是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本分的事情。所以,对於往生也要有信心,对阿弥陀佛有信心,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拯救众生出苦海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会打妄语,他不会骗人,所以我们要有信心,他一定会来接我们;我们还要有愿,最重要愿意去,对这个娑婆世界愿意放下,对於极乐世界我愿意往生。有些人会问,我可否两样都要,既要极乐世界,又要娑婆世界?你这样想,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力不强,真正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对娑婆世界每样事情能够都放得下,有一件事情没放下,就证明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愿不够真切,就没有感应,所以往生不往生全在於自己。因此我们看这篇文章,如果以佛法的高度、深度来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又有什么差别?真正古人学习,善学的一定要从表面的事相当中悟入,深入道理,这样得到的利益就大。我们从这个文题「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可以知道,真正要改造命运、要道业成就,从净意学起,并且要真正对於佛菩萨有信、有愿,这样才会有感应。
现在我们来看正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纪录文。我把这篇文章分了章节,是为了让大家学习比较方便。我们老法师对章节看过,都认同。我把这篇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叫做「苦报不明」,第二章是「灶神劝勉」,第三章是「改心作善」,第四章是「善果速至」,四个章节。从这个分章来看,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很有结构,虽然它不是佛经,但是老实说我们可以从这个章节结构当中了解到,它有点像佛经里面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第一段像序分,第二、第三段是正宗分,第四段是流通分。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有恭敬的心态,把这篇文章当佛经一样学习,就会得到从佛经当中得到的利益一样,也全是我们心想而生。我们看正文,第一段「苦报不明」,这一段是讲俞净意公潦倒、悲惨的命运。请看文字: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
请看到这一段。这里第一段是介绍俞净意公的家世,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明朝『嘉靖』这个年代是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至今将近有五百年。这位俞先生是『江西』人,江西省,我们知道是长江以南,江南人。这位俞公名字叫都,叫俞都,『讳都』的讳是用於称呼人名字之前所加上去的,表示一种尊敬。古人对人的称呼,为了表示尊敬,都不会称呼他的名字,会称呼什么?称呼他的字。他的字叫良臣,『字良臣』,一般同学、朋友,甚至皇帝也好,称呼他也是只称呼他的字,良臣,不会称呼他的名。只有什么人可以称呼他的名?只有父母和老师才可以称呼他的名号。所以「讳」是忌讳、避讳,不称呼、直称他的名字。
这位俞先生,老实说是一位很有才华、很博学的年轻人。他读了很多书,也明白不少的事理,学的东西很多,十八岁已考取秀才,『诸生』就是秀才的意思,他十八岁就中了秀才,很不简单,很有文化的一个人。而且他『每试必高等』,每一次考试不只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这个人虽然很博学、很有才华,但是文章里没有提到他的德行,没有说这个人很有道德,只是说他很博学。这里就很有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很有才华,但是道德跟不上,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弟子规》里有讲到,如果他有才华、很有学问,没有道德的话,「长浮华,成何人?」他所增长的只是浮华,人品就不行。所以我们知道,自己学习,首先一定要重视学品德,伦理道理是最重要的。
孔子教学四门科目里面,第一个就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才是文学。所以德行是摆在一切教学当中的第一位,人才可以立起来。如果很有才华而没道德,这个才华往往会成为他自己的障碍,就像俞净意公有这么好的才华,但是命运反而搞得很悲惨,原因就在於道德、人品不够。所以聪明的父母、有智慧的父母培养儿女要知道,首先应该注重儿女道德的教育。我们华裔大科学家、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是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首位华人,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天赋,但是他的父亲非常有智慧,看见自己的儿子很有数学的天赋,但并不是盲目培养他的数学,反而让他学《孟子》。我们知道《孟子》是四书之一,儒家的经典,记载孟子的言行,这是个圣人。要杨振宁背诵《孟子》,依教奉行,落实孟子的教导,所以杨振宁初中的时候就可以背《孟子》,背得很熟。而且他在自己的回忆录写到,他这一生之所以有成就,并不是因为他有数学的天赋,反而是因为在小的时候得到父亲在伦理道德上的教导,得到《孟子》这部经典的指导,一生受益。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对於培养儿女就会知道先后的顺序,一定是道德摆在第一位,道德有一定的基础了,才可以学习一些才艺,行有余力,方可学文。很多家长培养儿女,现在不重视道德,很小的时候把儿女送到钢琴学校,或者学提琴、学电脑、学数学、学围棋,学的都是才艺方面的,并没有真正在《弟子规》上面教育他,没教导他做人,这里就会出现很大的遗憾。
我们再来看文章,这位俞先生十八岁考取秀才,已经露出他的才华。但是考取了秀才,下一个功名应该是举人,因为秀才不属於功名,真正功名是举人和进士,他就继续考。到他『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俞先生年纪慢慢大了,都没考上功名,家里因此没有收入。古时候的读书人就是为了考取功名,所以说「学而优则仕」,你的学问、道德优等的就会被选上做官,做官有国家的俸禄。这位读书人考不上功名,他只能靠教书,帮别人子弟教书,做私塾先生,做私塾先生当然是别人给你多少你就收取多少。古时候读书人都很清高,绝对不会问别人要钱,所以他家里自然就不会富裕,很贫穷。壮年,三十出头还考不上功名。后来他在家乡与一些同学,「同庠生」就是考上秀才的这些诸生,秀才,都是读书人,他们结了一个「文昌社」,一个社团。从这个名字当中,这十几个人结的文昌社,我们就知道这个社团一定是这些书生一起来以《文昌帝君阴骘文》为教材的一个社团。老实说非常难得,这些书生在他的乡里提倡伦理道德教育、提倡因果教育,以《文昌帝君阴骘文》来作为他们的教材,这是非常难得。
《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老法师在很早年的时候曾经讲过,它是道家的、由文昌帝君自己讲出来的一篇教导,非常的好,很简短,大家不妨可以拿来作为补充的教材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举了很多善事,他们在这里依教奉行,这里简单举出几条,第一个是『惜字』,就是珍惜字纸。在古代,纸业不发达,纸是很贵的,不像现在的纸张这么多,再加上过去印刷术不发达,印一本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古人对於文字、印刷的纸张就非常爱惜,不会随便糟蹋、浪费它。我们知道文字是智慧的符号,所谓「文以载道」,文字是用来记载古圣先贤的道理。因为印刷不方便,所印的书都是印那些最好的,那些古圣先贤的教导是筛选再筛选的,挑出最好的教导流传下来,这些字纸当然应该非常的珍惜。珍惜、爱惜这些字纸是对道的尊重,所以文昌帝君为何要提倡惜字,精神就在这里。
我们现代人来看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应该吸取它的精神,珍惜字纸是一种尊重道统、尊重文化的表现,我们学习,一定要懂得如何在现代、我们的生活中落实。
『放生』,也是《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提倡的。放生就是放生命,在佛教徒里面这种活动是经常有的。爱惜生命这是慈悲心,儒家学者称为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儒家学者都知道,每一个人本来的心是善良的,真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会有这种恻隐之心。有这种慈悲之心,见到动物就不忍心去伤害,真是孟子所说的,「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这些动物的哀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这种是慈悲之心。不只对众生要爱惜,看到众生被人伤害的时候,还要去帮助它、放生它,这个是真正放生的意义,不是说我专门做这种形式,搞一个大排场。我们看到有些人放生,注重形式,买了很多生命,几千块、几万块钱买来的生命拿去放生,从市场里面订,几天前就打电话,说我要多少吨的鱼,结果那天那些鱼贩帮他捉,捉了几吨拿来,接著帮它们做三皈依、念经、念回向、念佛,念几个小时,放的时候它都已经奄奄一息了。所以说这个不是放生,真的叫做放死,这样只是求功德的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我们知道,放生一定要随缘随分去做,不可以勉强,譬如说你走到市场上,看到有一个生命,马上用钱把它买下来随手放生,这样就好,这样有真实的功德,千万不要先预订。
下面『戒淫杀口过』,这个淫、杀、口过都是十恶业。《十善业道经》里面告诉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个戒淫、杀就是《十善业道经》里所讲的不杀生、不邪淫;戒口过,《十善业道经》里讲了四条,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道家的文昌帝君所教导的,与佛家讲的都是很相同的。《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得更加圆满,讲了十条;这个淫、杀、口过讲了三条,但是三条就是十条。不淫就是不邪淫,就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不可以有邪念;不杀是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有人说我不杀生,我从来都不会杀生,但是这个人跟别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经常跟他在一起的都因为他而烦恼,他伤害别人的心,这样都算是杀生。不杀生,我们一定要知道,如果有伤害一切众生的这些事、这些念头,都算犯了不杀生的戒。所以从这里我们知道,不杀生这个戒也是很广的。
口过,这里说不妄语,就是不能说欺骗人的话,更加不能自欺。特别是学佛的人,自欺这条我们常常都犯,我想我自己就是这样,老师的教导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明知故犯,这个就是自欺。很多时候我们明白了,习气很重,改不过来,这个就是自欺。绮语就是讲一些花言巧语,把事情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感人,但是自己并没有真心,所讲出来的事情自己都没有做到,这也算是绮语。恶口就是骂人,伤害人的语言,恶口,包括市井的粗口,粗言烂语,学佛的人都应该把这些戒掉。两舌,就是讲人我是非,在甲面前说乙什么什么不对,在乙面前说甲什么什么不对,眼里看的都是这些是非,口里自然会说。真正不两舌,我们要知道,一定要不见世间过,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要转念回来看我们自己,我有没有像他这样做,如果我也是有这样的过失,自己要立即改过来;如果我没有这个过失,就要勉励自己将来不可以去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不可以去看对方有什么过失,对他有一些轻视的念头、藐视他,如果你这样看的话,难免口就会犯两舌的过失。
所以从这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教导我们看到,无论你从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入门,要打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就是十善业。现在老法师的慈令,要求我每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讨论,用粤语来学习讨论,所以每天下午有一个半小时跟大家来研学这些经典,将来我们这些基础的教材,《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奠定深厚的学佛基础,再听《华严》可以开悟。
这位俞净意公跟他的同学们,十几人结了这个文昌社,实行善事,『行之有年』,都有好多年头了,时间也不短,但是为什么还是没什么转化,命运还是这么差,而且还愈来愈差?有时候我们心里面都很不平衡,我们会见到某个人做善事,他做善事也很尽力,为何他的命运还是如此的差?有的人经常做恶事,为何他还可以大富大贵,很有福报?心里头不平衡。老实说,如果不了解因果的道理,心里面就会不平衡。那些做恶事,这一生还大富大贵的,要知道他前生种了很大的福,所以他这一生得到大福大贵。只可惜他不明白,他做的恶事把他大富大贵的福报大幅度的减少,如果他不做恶事的话,他享的福会长久很多倍;那些做善事的人暂时得不到好报的,是因为他前世有不善的因,这一生受这个果报,但是他能够做善事,起心动念为众生,这个不好的报应很快就会过去,很快就会有转机,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如果认为天报应不公平,心里面不平衡,还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所做的善还没有得到上天的好报,满腹牢骚,甚至还要指责佛菩萨,「我每天拜你,你都不降福给我,为什么还要把我搞成这样?」罪上加罪!俞净意公就是这样。他是不明白真相,他满腹的牢骚,使他的命运愈来愈悲惨。我们来看看他如何的悲惨,请看下文: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一段话是讲俞净意公的家庭不幸,自己考上秀才之后,十八岁就考中秀才,结果连续考了七次举人都无法中榜。自己的家庭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儿子都病故了,还有一个三儿子,很『聪秀』,很聪明、很英俊,当然夫妇都会非常的喜欢他。他的左足底下有两颗痣。夫妇二人当然对他爱如掌上明珠,因为古人重视子嗣的继承,对於儿子是非常的重视,生了五个儿子只剩下这一个,当然夫妇二人都非常的爱护他。但谁知道这个儿子在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在乡里玩,就失散了,迷失不见了,不知道去哪了,是否被人拐了也不知道,你说夫妇二人有多伤心。生了四个女儿,结果就死了三个,『仅存其一』。所以你看,夫妇二人九个子女,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一个女儿,而且祸不单行,他的妻子因为思念儿女,经常都哭泣,哭得双眼失明。所以俞净意公可以说是命运悲惨,自己没有功名、家里又贫穷,靠教两个子弟,教书为生,还家门不幸,儿女不全,潦倒终年,贫困亦甚。他自己当然很不服气,经常想不通、抱怨,『自反无大过』,自己成天反省自己,没有犯什么大的过失,又没有谋财害命,也没有杀人放火,为何我受到的报应如此的惨?天真的不公平!满腹的牢骚。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在这种困境当中,老实说,假如他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他不明白一切法由心所现、由识所变这个道理,这个迷惑就会带来很大的痛苦。其实真正的痛苦并不是由於他的家境有多贫穷,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自己迷,迷在苦中,这个是最大的苦。很多人的家境很富裕,大富大贵,不见得他很快乐;但是有人很贫穷,我们世间人看他的命运很不济,但是他很快乐。你看孔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一个很贫苦的人,在《论语》里面是这样讲他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箪食就是吃饭都没有碗,拿竹编的篓来盛饭;喝水的时候拿个葫芦瓢,用瓢来当做勺,连碗和杯都没有,家里贫穷到这样;居住在陋巷,很简陋的巷子里面。所以孔子说,「人不堪其忧」,人如果在他这种环境里面生活,都不知道该如何的忧虑,就像俞净意公一样,他自己想不通,但颜回,「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没有改自己的快乐。你看他在这种贫苦的环境当中生活,他能够如此快乐。为何他能这么快乐?因为他内心充实,他学圣贤之道乐在其中,不会因为外界的环境贫苦影响而使他学习圣贤的心有所退却,反而苦的环境成为他助道的因缘,他能够边学习边体会人生的道理,乐在其中。颜回三十岁就死了,短命,在一般世人的眼中,这个人是一点福报都没有,但是他很快乐。证明一个人是否真正快乐,不是取决於他物质世界的环境,关键是他精神的信念。如果没有精神的信念,哪怕你是在一个非常富裕的环境里面,一天到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一样是苦恼,所以最大的苦是迷惑。
这位俞净意公也是迷惑,他在这个境界当中不了解为何他会这样,反而怨天尤人。我们很多学佛的家庭里面,其实也会有一些境界。很多时候,有的人学了佛之后反而家庭不和了,本来家庭都是很和睦的,学佛之后家庭就不和睦了,自己的先生很反感,对我学佛很反感,自己的儿女也不听我教,很多时候会出现这些不好的现象。这种不好的现象是否是学佛之后才遇到的?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其实是自己没有学好的原因。这个感应一定要自己真心落实圣贤佛菩萨的教诲,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佛菩萨所教导的那种好报。这位俞净意公学《文昌帝君阴骘文》,他也同样想不通,「为何我学文昌帝君学成这样?」我们好好看一看,这里头是有原因的。下面请看下文: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於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这一段话讲到俞净意公考不上功名,家庭很贫困,而且生了九个子女,只剩下一个女儿,自己的夫人还瞎了双眼,老实说非常的苦痛,这也不是短时间,一直持续到他四十出头。他很难得,对灶神非常的信仰,每一年的腊月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除夕这一晚,他都会自己写一个疏文,写在黄纸上面。把自己的家境,这些悲惨的境遇写出来;也希望灶神可以了解他在文昌社所做的这些善行,都写入这个疏文里面。当然希望灶神能够把疏文带到天上禀报上帝,希望上帝降福。但是这样做了几年,『如是数年,亦无报应』,一点回音都没有,好像石沉大海,自己觉得愈来愈悲惨,为什么我做的善事上天一点都不知道?报应如此不公,想不通。一直到他四十七岁那年,人到中年了,这样的境遇,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当然心里面非常的悲伤。人家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大年三十一起吃团年饭,开开心心、高高兴兴;但是这一家人,在他四十七岁的除夕,俞净意公跟他自己瞎了双眼的妻子,『瞽妻』,瞽就是瞎了双眼,盲妻,跟一个女儿,一起相对而坐。由於家里贫穷可怜,团年饭只是两条青菜,很寒酸。别人家里都是张灯结彩,他家是什么都挂不出来,『举室萧然』,萧然就是空荡荡,很凄凉,家里什么都没有,所以『凄凉相吊』,这个吊指慰问,只有一家三口在这里抱头痛哭,很凄凉,相互只能慰问一下。从这个情景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家人的确是贫困到极点。我们见到这样的一家人,我们学佛的人就要知道,我们就算再差、命运再不好,都不至於像俞净意公这样凄凉,如此的凄凉还是极少数。但像俞净意公这样贫困、悲惨的境遇,他只要一念回心就能改造命运,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有信心,命运完全由我们自己来掌控,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做一个明白人,能够觉悟,知道如何改造命运的道理。
如何改造命运?在后面我们会更加详细的解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就有一段话给我们非常简明的讲出来,如何可以改造命运。经上面讲「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里是说菩萨有一种方法,可以断一切的恶道苦。这位俞净意公如此悲惨,真的好像人间的恶道一样,菩萨有一种方法可以断这种苦,可以去除这个痛苦,是什么法?「何等为一?谓於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个就是念念都思惟、念著善。念善是我们心善,思惟是我们的念头善,观察善法是我们的行为善。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念、我们的行为都与十善相应,这样就可以断一切诸恶道苦。所以改造命运的原理就在於转变我们的心,在心地上面改恶修善,这样就可以改过来。
这位俞净意公不明白这个道理,当然,没有理论的指导,他的行为就会有偏差,所以他当然会苦在其中,他不能够从中得到解脱。但是难得他对灶神爷有这种虔诚之心,这么多年来,每年都写疏文禀报灶神,在家里祭祀灶神,这种虔诚之心就是感,灶神爷一定会来应。我们来看第二章「灶神劝勉」,看看灶神爷如何来应,来指导他如何改造命运。我们来看经文: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口称张姓。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这一段就是介绍俞净意公一家人在除夕这一晚,正在家凄凉、互相诉苦、互相安慰的时候,突然听到有敲门的声音。在大年三十,本来是每一家人都吃团年饭的时候,为何有人会来找俞净意公?而且这一家人如果是富贵人家,可能找他的人就不少,但是俞净意公家里穷成这样,没地位、没财富,还会有人来找他?所以他觉得很奇怪,他拿著蜡烛去开门。开门一看,见到一位长者,他戴著头巾,方角的头巾,穿著一件黑衣,『皂服』就是黑色的衣服。这位长者的须发都已经『半苍』,苍白,有一半以上都苍白,是有一定的年纪了。这位来访者也很有礼貌,对著俞净意公做了个『长揖』,然后俞净意公见到这样的人进来,当然也很有礼貌,请他进屋坐。两个人坐下来之后,他们就开始聊天了。这位来访者自报姓名,说他是姓张的,从『远路而归』,走过这里的时候,『闻君家愁叹』,听到你们家有愁叹、哭泣的声音,所以想特地登门安慰。
这位来访者这样跟他说,俞净意公心里觉得很惊讶,『心异其人』,觉得很惊异,觉得这件事很怪、很奇妙,竟然有人年三十晚来访,这个人又不是回家吃团年饭,为什么他还是从远路而归,从哪而归又不知道,所以心里面很惊讶。对这个人也是非常的有礼貌,非常的恭敬他,『执礼甚恭』,非常的恭敬。就开始跟这位来访者谈起来,『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就开始发牢骚了,我这一生人为人也善良、老实,从来也没害过人,我读书明理,又知道应该如何积功累德,但是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没有功名,考举人考了七次都考不上,不是因为我没有才华,为什么我的命运会如此的不济?不只这样,生了九个子女,只剩下一个,子嗣都不保,连妻子都把双眼哭瞎了,家里又贫穷,一贫如洗,吃了这顿顾不了下一顿,衣食不继。
满腹的牢骚就向这位来访的人倾诉,说著说著,『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还把他以前所写的疏文(还留著底稿),把它拿出来给这位张先生读诵出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俞净意公的怨恨、怨心很重,心里面极度的不平衡,他不只满腹牢骚,还要向人倾诉、向人发泄,还要表露自己的文采,他所写的疏文一定是很有文采的,因为他十八岁就中了秀才,是一位多才博学的人,所以他写的疏文都很有文采,都给张先生朗诵出来,他都很喜欢表现。张先生是如何回复他的?请看下文: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张先生听到这些牢骚也不客气了,直截了当指出,我知道你们家的事情很久了,你为何会有这样的境遇?是因为你『意恶太重』,意念很恶,做的善事『务虚名』,不是真实去做。因为自己的命运不济,满腔的怨气发泄在纸上,还要送到灶神那里去焚烧,亵渎上帝,所以恐怕你的灾难会更加多。之后张先生会跟俞净意公详细的解释,为何会说他以后会有更加多的惩罚。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明天同一时间我们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习心得(粤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07/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5-000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前几个学期,我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担任了《佛遗教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和《心经》等六部经论的教学,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上学期,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黑龙江大庆市佛教协会举办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交流会现场法喜充满2012年7月14日至1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佛教协会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在大庆市净觉寺隆重举行。大庆市佛教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0
钟茂森:不识字,只一心念佛,不会诵经,能往生吗 如果真能一心念佛,那一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就讲到,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08
1我们在这个世间,要不学佛,不接受佛陀的教育,这一世白过了;不但是白过了,这一世还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将来还有无穷的苦报自己要承当,这多麻烦、多可怜!2“心常谛住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4
1佛在经上讲,持戒念佛。落实《弟子规》是持戒;有持戒,念佛这才能往生。因为落实《弟子规》,你就是善人。2你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规》都做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5
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他们的感情也会有身体一切,对于真正相爱的两个人来说,他们的感情都会比较深,偶尔出现吵架的时候,可能他们就会说是要面临着分手的现象。很多的情侣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5
学习佛法需要靠悟。没有悟,很难深入真正的佛法。因为,佛陀、菩萨讲的,都是一种境界,表面看似是语言,实际是内心的一种境界、内心的一种感受。他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书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30
佛陀遗嘱《佛遗教经》---正如法师讲于纽约青年佛教中心诸位法师、居士:阿弥陀佛!首先,向诸位合十问好!非常欢喜,从今天开始的每个周六下午,我们将聚会在这里共同学习《佛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3
钟茂森:十子异疾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别人跟他有一点过不去就念念不忘,总想著机会来报复。即使找不到机会报复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要有这个理念—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 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好几个愿,都是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很多个愿都是讲要「闻我名号」。这个闻名就是把经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博士: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好好管好自己,不要看人家,这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正如同那个达摩祖师讲: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我们的心只看自己,人家站我也站,人家走我也走,人家坐我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4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常熟徐凤竹栻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心量小,再好的福田,果报很小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嗜好一定要放下 所以学佛的人要放下嗜好,不要有什么嗜好。真正你要嗜好就是读经,就是念佛,深入经教,或者跟人讲经说法,这些都是正业,其他的世间人那些嗜好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过失,不肯改,没有忏悔心。要知道忏悔心、惭愧心,这是善心,有惭愧的心、有忏悔的心,这个人就有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0
提到秦桧,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两件事:他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致其死亡,以及后人为纪念岳飞,铸了秦桧夫妇反剪双手的铁人跪像以表谢罪。当然,秦桧也为中国的早餐文化做出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13
二上 八 学习三好做个好宝宝,要学习三好:一、要做好事不要打人害人,不要偷人家的东西。二、要说好话不说粗话骂人,不说谎话骗人。三、要存好心不要贪心,不要发脾气。学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时间:2024-04-12
洗心得慧法云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象很迟钝的样子,记
海涛法师故事时间:2024-03-29
不知什么时候,一群刺猬在赵先生家的院里安家并产下12只小宝宝。昨日,因为有了这些憨态可掬的客人,赵先生家成了院子里最热闹的地方。15只刺猬 3只大的12只小的昨日一大早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9
通常我们认为,放生是善行,是有功德的。佛陀讲过两种功德,一种是有染的,另一种是无染的。无染的功德是通过对佛陀的虔敬心而积累的功德,特别是通过打坐,安住于当下,不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9
现在想起为奶奶修药师琉璃光如来延寿法这个事,心中就感慨无比,其中当然最多的是对诸佛菩萨的深深感恩!同时,也有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那就是还是多劝人念佛为宜,不可轻
药师佛感应录时间:2024-03-09
原本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野生动物,却因人类非法捕猎,遭遇厄运。但为何放生却有可能好心做坏事?记者发现,其实放生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受益的总是捕猎者和销售者,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人生在世,谁都想自由自在的,谁都不想被束缚、被控制、被掌握。但是,我们不只是控制其他生物的自由,甚至主宰了它们的生死,掌握了它们的命运。我们自己不想被掌握、不想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末学放生有许多感应,在此记录,以免忘记佛菩萨的大恩。末学没有车,只有骑着电动车放生。第一次放生鲤鱼用个塑料袋,也不能装水,我想鱼离了水肯定很痛苦,第二次放生的时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当我们带着被捕被擒的鸟兽虫鱼来到放生地时,我们会感到欣喜,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一块乐土。当鱼虾游入清流,念念不舍地散去,当螺蚌脱离手掌,静默地潜入水中,当鸟雀获得自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希阿荣博上师在《无尽藏》中说:善良之人不会一边伤害旁生一边讲人间友爱,因为他的仁爱之心是平等针对一切众生的。我总记得,法王如意宝只要看见有动物受苦或者被杀害,都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爸爸妈妈带着小宝贝在天空中飞翔,多开心自由快乐,突然鸟爸爸好像被什么缠着了不得动弹,鸟妈妈这时候飞过来说:老公我来救你!然后鸟妈妈也被缠着了。小宝宝哭着说:爸妈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7
释迦牟尼佛说身口意三门,意识重要。你意识上学佛容易得到解脱,身、口上做了什么善根,要解脱相对较难。释迦牟尼佛传了外、内、密、极密八万四千不同的法,由于这样的原因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7
今天偶然听到一首歌,《没有什么不同》,隐隐有些触动。想起参加放生活动时的情景。当大家围坐一圈,双手合十,看着面前的大悲咒和心经,逐字逐句,齐声念着。原本不以为然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7
首先来介绍一下何为金鲤鱼。金鲤是一种彩色鲤鱼,因其鱼体表面色彩鲜艳、花色似金,故得其名。金鲤是红色鲤鱼的变种。我国饲养红鲤作为观赏鱼在明代已非常普及。红鲤传入日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7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珠惊呆了,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所专有。直到真的看到动物的泪,才会为之感到惊愕,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第一滴泪第一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7
我到唐山出差时,有一位老者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放生的故事,说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位老人告诉我,在1976年以前,他是唐山某水库的管理员,经常一个人驻守在水库边的配电室
放生心得时间:2024-02-28
在当今社会,放生已经成了时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放生团、放生站,定期放生。其实人们并不懂得真正放生的含义是什么,盲引,盲导,盲做,不知不觉就与众生结怨而造业。
放生心得时间:2024-02-28
因为一个特殊的因缘得到通知有说有可能在我们辽宁鞍山举行法会而且还是盼望已久的观音大悲加持法会,当时接到通知以后那种即紧张又兴奋心情真的难以言喻!这个真的是我们鞍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22
每次只肯念一声佛,铭记在心得利益早年,天竺国有一个叫做「阿苏沙」的小国,国里面有一个婆罗门;我们都知道,当时婆罗门在印度的地位是很高的,可是这个婆罗门异常的愚痴,而且
佛教故事时间:2024-02-11
钟茂森:如果贪瞋痴的种子强过念佛的种子,那临终助念就很关键但是可能有的同修也会觉得自己念佛功力不够,这个种子好像也不是最强的,遇到境界来了,还会起贪瞋痴,贪瞋痴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 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曾被众多网友一致推选为“天涯四美”之一的“小太阳”钟汉良拥有着众多的粉丝。他出道至今已经有十几年之久,但是却看不出岁月的痕迹。那么他是怎么保持他的不老容颜的呢?
素食名人时间: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