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90后青年:向3600吨怪物宣战,要臭美,也要环保

素食资讯 2023-07-17

将厨余垃圾变成绝美旗袍,

听上去像不像天方夜谭?

但有一位香港90后青年Eric,却真的做到了。

放弃考公的他,从垃圾堆里扒来剩菜,

把“剩菜”穿在身上,一时轰动了香港。

垃圾真的能神奇地转化为衣服?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01

把厨余垃圾

变成多彩染料

看Eric处理垃圾的方式,就像在观看科学怪人的实验过程。

首先,他会在菜市场的垃圾桶旁逛一圈。

不少人在一旁嘲笑他:

“还是大学生呢,每天捡烂菜叶子,还说什么能够染布,怕是个傻子吧。”

Eric从不管这些闲言碎语。他从垃圾堆里挑选出别人丢弃的各种蔬菜、水果:

折断的菠菜、长得畸形的胡萝卜、臭烂的橘子等等。

Eric说,很多蔬菜水果,只是因为长得不好看,便被人丢弃,实在太过浪费。

带着这些“原材料”,他来到自己的染乐工坊。

染乐工坊既像厨房,又像实验室,Eric一进去便忙得不亦乐乎。

只见他将剩菜和厨房垃圾消毒后,按颜色分类碾碎,再倒入不同容器内。

经过一番复杂的提取后,奇迹出现了。

甜菜根可以制成红色、橘子皮晒干磨碎煮出金黄、菜叶发酵提取青绿和靛蓝、咖啡渣和泥土混合成咖色、樱花木头浸泡加热后,提取出了少女粉。

前一秒被人嫌弃的各种垃圾,摇身一变,成为了色彩斑斓的染料。

这些染料,最终又化身为美丽衣服上的纹理。

Eric的创举,可谓一举两得。

首先,这避免了制作服装时使用化工染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益美君曾介绍过我国沿海的牛仔裤加工产业链,便是此类污染环境的“大杀手”。

当然,Eric的创新,也为解决垃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香港,城市垃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香港的三大垃圾堆填场,每天都要处理上万吨城市垃圾,几乎要被填满了。

以最大的打鼓岭垃圾填埋场为例,这里常年臭气熏天。

加上离深圳近,臭气被风一吹,让深圳莲塘街道的居民也苦不堪言。

2013年,打鼓岭的一个废物回收场还发生了火灾。

含有大量致癌物质的浓烟,随风扩散,香港和深圳多个地区遭了殃。

人类真的拿垃圾没办法吗?

Eric用他的奇思妙想,提供了解决之道。

但在“魔法”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02

放弃考公

他找到毕生事业

Eric本是香港公开大学环境保护专业的一名学生。

11年前,他正面临毕业,而周围很多同学选择考公务员。

但Eric却毅然放弃了考公之路。

只因为一次偶然,他看到一篇报道香港垃圾问题的文章。

“在香港,每天都有3600吨食物被抛弃,重量接近于200辆坐满人的双层巴士。”

这个数字让Eric震惊。

他决定做点什么,改变垃圾围城的困境。

有次吃饭时,咖喱洒在衣服上,让eric灵光乍现:

可以用厨余垃圾制作染料吗?

为了落地这个想法,他远赴日本,虚心请教在奈良开染料工坊的爷爷。

一开始,他对“扎染”、“板染”一律不知。

但他从未放弃,因为,他要做的是“一辈子都可以坚持的事业”。

终于,经过学习,他掌握了传统的染布技术。

但是,要从垃圾中提取染料,则是更大的挑战。

失败成了家常便饭。Eric回忆当时的艰难:

“厨余垃圾变成染液的过程特别复杂,即便是相同的材料如果天气发生一点变化,实验结果都会不同。”

整整三年,eric试验了200多种垃圾。

有次,在提取榴莲壳时,他还弄得满实验室都是臭味。

但乐趣自在其中。

他既有理科生的严谨,比如试验出用紫椰菜加小苏打或者氢氧化钠,便能调出蓝色。

他也有手艺人的细腻与浪漫。一次,他突发奇想,用

紫薯片结合““板染”技术,做了一件紫色的“甚平”。

这是一种日本的传统服饰,着上紫色后自有韵味。

全情投入的Eric,还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染乐工坊的工作。

一些小情侣,因为想要建立更多共同回忆,跑到工坊学习。

Eric便在讲解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了他的环保理念。

他说,“只是不能吃便要成为垃圾吗?”

Eric坚信,当人建立了与食物的情感后,会更加珍惜食物。

他带着厨余染料,和心中的环保理念,还去到了意大利、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

他也发起了“歪果计划”,告诉大家:“歪果也是好食物,我们这么做,是希望农民们的辛勤劳作不被白费。”

当初放弃考公,如今,Eric在另类的环保之路上已经坚持了11年。

其实,看似特立独行的他,并不孤单。

03

海归女硕士

挑战“垃圾围村”

和Eric一样,致力于解决垃圾问题的青年还有很多。

比如挑战农村1.8亿吨垃圾的海归女硕士陈立雯。

陈立雯是一名80后,曾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研究中国垃圾分类和回收史。

2017年,学成回国的她,却面临国内异常棘手的农村垃圾问题。

在我国农村,全年生活垃圾总量一度达到1.8亿吨,而处理率却低至60%。

陈立雯选择将老家西蔡村作为试点之一。

在西蔡村,陈立雯小时候游泳的池塘,早已变成了垃圾堆。

其中,村民购物使用过的塑料袋,成为堆积到坑洼区域难以降解的垃圾。

而随意倾倒,甚至露天焚烧垃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面对困境,陈立雯选择直接从源头入手。

她毅然走出第一步:搭建农村垃圾分类体系。

陈立雯设想每家每户自己用垃圾桶,实施干湿分离。

其中,能留在村庄堆肥的垃圾便不需要外运处理。

这无疑将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但真正推行起来时,却阻力重重。

首先,村委会忙于扶贫工作,每天要处理一堆表格。

不在考核范围内的垃圾分类问题,只能排到最后。

其次,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也不甚了解。

他们搞不明白大学生陈立雯,为何偏偏与农村垃圾“过不去”。

面对困难,陈立雯未曾言弃。

早在环保机构工作时,她就亲历过中国首起“垃圾焚烧致病案”。

陈立雯无法忘记那名被诊断为脑瘫的男孩,在癫痫发作时无助的景象。

这让她更加坚定地解决垃圾问题。

在村里,陈立雯常举着喇叭,跟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地指导垃圾分类。

她的努力也逐渐取得成效。媒体开始报道、相关政策出台、村民观念渐渐转变。

2018年,西蔡村还举办了垃圾分类启动仪式,村干部、村民都纷纷参与进来。

而在试点之一的南峪村,每天傍晚,村民听到音乐后便自觉出来倒垃圾。

整个村子的垃圾收运体系良好运转。村民都说“这是陈老师教的”。

立雯坚信,“不从一个村开始的话,就不可能跨越到一个乡、一整个地区。”

她像愚公移山一般,一点一点改变着垃圾围村的现实。

不管是从垃圾中提取染料的Eric,还是致力于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陈立雯,他们都将解决社会问题,当作自己一生的

这些年青人

既向我们普及了垃圾问题的严峻性,

又用实际行动,

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

垃圾问题,常在看不见的角落,

威胁着我们生存的底线。

勇敢者选择直面问题

希望他们的努力,被更多人看见。

参考资料:

1 【环境公民】垃圾围村的海归挑战者 | 箭厂视频

2 他竟将厨房“垃圾”变成绝美的旗袍,震惊整个香港!遇到对的人,剩菜也能变成宝藏……

更新于:2023-07-17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