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入门知识 2023-07-15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六章「感应章第十六」,这章题目是叫「感应」,是讲到一个行孝的人他的孝心达到至诚,就能够跟天地、跟祖先、跟神明都能够有所感应,所谓以至诚之心而感,就有天地鬼神来应,这是「感应章」所说的一个道理。实际上这个感应是心有所动就有感,一动境界就跟著转动这叫应。所以感和应都是同时的,以善心去感,得到的是福应,以恶心去感,所得到的就是灾祸。所以古人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当一个人他起心动念是善的,想到的是别人,他所得到的便是福;如果一个人起心动念为自己,自私自利,想的都是自己的名闻利养,或者是自己满足欲望,而不顾伦理道德、不顾父母、不顾祖先,这种人必定遭到天谴,天地所不容,鬼神所憎恨,得到的必定是灾祸。所以祸福的门实际上是没有门的,门在哪?门就在内心,所以惟人自召,是你自己招得的福或者祸。那是怎么招法?感应。所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个人得善报还是恶报,就像影子跟著身体一样,身体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是随时随地跟著的,只要有光照射下来,马上这身体就会产生影子。感应就是这么迅速,而且是丝毫不爽,一点都不会有差错。

这是讲到感应之理,理是很深很广的,事也是很深很广,这个理与事古圣先贤讲的很多很多,这是讲到的因果的道理。因果在传统文化里面,道家讲的很多,佛家也讲的很多,儒家讲的稍微少一点,但是也是非常的承认这个因果之理。譬如说《易经》,这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它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家庭如果是积不善的、造恶的、为富不仁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这一些家必定是有余殃,它是积恶之家它就会有灾殃。这个灾殃可能是现生就受报,也可能在他的子孙那里受报。所以余殃这个余讲得很有味道,余就是剩余,就是除了自己受到殃报还有余殃,这余殃是谁来受?自己子孙来受。那么积善之家,行善的、积德的、能够舍己为人、能够救人生命,或者是推广伦理道德教育等等,做这些善事,他家里必定是有好报,必有余庆,庆就是福报,这余庆就是除了自己身上所受的福分以外,还有余福可以绵延到子孙后代。《书经》上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如果是一个人作善,天必定以福来应,他是以善感,天就有福应,所以天降百福,所谓「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是形容自己得到无量的福分。如果自己作恶,必定会招感上天降下灾殃。这个上天实际上讲的是自然之理,感应是自然的,不是人为创造的,它是一个我们讲客观规律,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终有报。所以欲想得善报就得积善因,欲想避免灾祸就得要断恶,断恶修善才能够改造命运,才能够积累福报,得到真正的、长久的幸福。

在清朝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干隆年间,在福建莆田这个地方有一位很有名的算命先生,姓冯,冯先生给人算命都算得很准,所以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这位冯先生给自己算命,算自己命中有两个儿子,而且其中一个能够显贵。可是他到了五十多岁,他这两个儿子,他是生了两个儿子,可是这两个儿子没有一个显贵,而且甚至赌博成性,不务正业。所以这个姓冯的算命先生心里觉得很痛苦,他能够算出命来,但是命不准,算别人的命算得很准,算自己的命为什么算不准?於是他就去武夷山,也在福建,去那里,听说那边有一个道长,是一位很有修行的,叫一目道人,这位道人能够知道人的吉凶祸福,他就前往武夷山请教。结果向道长报告了自己的问题,道长就跟他讲,说一个人命灵不灵,关键是看他的心术有没有改变,如果一个人的心改了命也就改了,心术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孝道。这道长他也是有一定的本事,他看出这位冯先生有问题,他告诉他说你现在得罪天条,天上的法条、戒律你犯了,为什么?你生平都吃得好、用得好,家里也很富庶,对於妻妾都非常的钟爱,但是对自己父母的奉养却是很单薄。要知道,你自己的身从何来?是父母所生,不是妻妾所生,为什么你爱妻子、爱妻妾的这种心甚於爱父母之心?这就颠倒。孔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你违背道德,违背天律,所以招致鬼神的愤怒;我们想到天地鬼神必定是有著正确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道长劝告他说,你应该好好的反省改过,应该以爱妻妾之心来爱父母,这就对了,这就能够改造你自己的命运。本来你的儿子确实应当显贵的,但是就是因为你的不孝,所以你这儿子也就不能够显贵,为什么?没福,这一不孝福分全没有了,所谓会招致天怨人怒,赶紧改。所以这算命的先生他对命运他能算得出来,但是他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人的命运从哪来的?能不能改造?如何改造?他不了解,这就需要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是告诉我们修善、断恶、改过迁善,这样就是改造命运的良方,这是有因果。这位算命先生听了道长一席话明白了,知道自己对父母确实是太刻薄,於是回到家里一改前非,侍奉他自己的父母非常的周到,不敢怠慢,果然最后他的两个儿子都回头,原来是赌博成性,现在都变得很纯良,都能够听父亲的教导,也能够为他保住家业。所以你看命运实际上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谁来改造?自己改造,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里,我想要命好,很简单,修善、断恶,这就是能改造命运。所以传统文化教导我们的不是宿命论,真正帮助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所以道家有一篇叫《太上感应篇》,非常重要的因果教材,儒释道三家的学者、过去的文人,他们都是对这些经典熟读的。《太上感应篇》虽然是道家经典,但是古来都把这部经典称为「元宰必读书」,元就是状元,宰就是宰相,状元、宰相必定要读的书。为什么?它帮你修福,当上状元、当上宰相那得多大的福报,要懂得修善、修福。《太上感应篇》就是讲的这个因果,它也是用感应两个字来讲的,这里面有一句话说,「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怎么样转祸为福?过去如果曾经做了恶事,招致的恶报那就是祸,想要转祸为福就得断恶修善。所以曾经做过恶事要改悔,就像这个算命的冯先生,他改悔了,改悔以后恶运也就改了。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都不做,众善奉行,一切的善行都要去做,这样久久必获吉庆,做久了自自然然得到吉庆,吉是吉利,庆就是福报,这就是转祸为福、改造命运的原理。所以如果我希望自己能够得福报,希望儿孙也能够孝顺我,要自己好好的行孝、行善。在修福、修善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行孝,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悌传家这家门有福。

有一篇「劝孝文」当中说的,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我自己能够孝顺父母,我就不会有那种大逆不道的儿子,我有的都是孝顺的儿女,为什么?因为我修了这个好因就会得到好果。这个道理很简单,我做父母的给儿女表演一个好样子,我能够孝顺父母,真诚心的孝顺,不是就是为了做给儿女看而已,真的就是这个孝心,做得很自然,所以教化的效果特别好,儿女看到我这么做,他也就自自然然学会了,这叫潜移默化,所以就不会成为逆子。「子能孝」,儿女他能孝他也就不会有悖逆的儿女,他没有逆孙,孙是对我来讲的,子子孙孙都很昌盛,都有孝悌之风。所以「绳绳克继,叶叶永昌」,这是讲家风、家道承传下来,一直绵延下去,永远都不会衰败,都是这么样的昌盛。就像范仲淹先生,宋朝时候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他的德行风范令世人、令后代所景仰,你看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这一种圣贤人的情怀,这怎么养成的?孝心。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他的母亲因为改嫁,父亲早亡,母亲改嫁,改嫁到姓朱的家庭,朱家排斥范仲淹,范仲淹知道母亲在朱家也很苦,自己又没有能力奉养母亲,所以就决心考取功名,将来衣锦还乡接母亲回去奉养,这是一种孝心。所以他能够苦读八年,其中五年都衣不解带,和衣而睡,早上闻鸡起舞,平时生活极其的节俭,所谓断齑画粥,吃的就是稀粥就咸菜。这样清苦的生活,砥砺自己的志向,很快,本来是想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他提早了,八年成就,果然回家接母亲去奉养。这种是孝心驱动,才有这样的成就。

而范先生把这颗孝心扩展对待天下的百姓,所以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万民。所以自己的俸禄统统捐献出来帮助三百多家家庭,到自己走的时候,家里清寒到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这种风范。所以你看看范先生的儿子都是这么优秀,他的一个儿子范纯仁,因为朝廷知道他有德行、有学问、有能力,请他出来做官,但是当时范先生年老有病,范纯仁就在家里侍奉,拒绝朝廷的邀请,他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能够注重俸禄、名闻利养,而把父母放弃於一边,这就是孝。他拒绝朝廷的邀请,难道真的把他的福报给拒绝掉了吗?没有,他后来还是当了宰相,跟他老爹一样也是宰相。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真正行孝你就放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儿孙必定是很大的福报,所以范家八百年都不衰。这都是这里讲「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最大的善莫过於行孝,最厚的利莫过於行孝,行孝得福。这就是讲的感应的道理。而我们知道人生於天地之间,本来与天地是一体的,所以我心有所动必定是感动天地的,我们讲这心里一动就有个电磁波,心波,这心波一动可以传遍虚空法界,整个宇宙它都传遍。所以如果在遥远的星球上有一个很灵敏的接收仪器,我们想像科技如果很发达,真的可以接收到这个心动的电磁波感应。所以感和应它是同时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跟这宇宙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所以才有感应道交、感应同时,有感必定有应,这就是讲到感应的道理。下面我们来看这章的经文,先把这章经文念一念: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我们一句一句的经文来学习,用的还是唐玄宗的《御注》,辅之以邢昺的注疏。先看第一句,『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子曰」就是孔子说的,通篇《孝经》都是孔子的教诲。这一章孔子讲的道理极深,他讲到「昔者」,这是讲过去,「明王事父孝」,过去的圣明的君王,哪些人?这包括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类人物,他「事父孝,故事天明」,他能够对父亲尽到孝道,那么他就能够事天,这个天包括我们的日月星辰,这是天体,也包括四时寒暑季节变化,这里讲的天和地其实都是泛指一切自然现象。能够对父亲尽孝,他能够事天明,明是智慧,他就有智慧可以去服务於自然,也就是跟自然处理好关系,和谐自然。「事母孝,故事地察」,能够对母亲尽孝,这也就能够对大地非常的明察,这个直译的意思就是这样。唐玄宗的《注解》说到,「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致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这是讲到,王者就是这里讲的过去的明王,圣贤的君王,「父事天,母事地」,这里要用《易经》来说一说,《易经》里这就讲到乾坤二卦,乾是代表天,在人伦关系上也代表父,坤代表地,在人伦上代表母,所以父母跟天地其实都是一样的,因此它是相通的,所以事父孝就能够事天明,事母孝就能够事地察。所以事父母之道跟事天地之道是一样的,所谓移孝父母之心而孝事天地,这样就能通达。这里讲的明和察都是通达的意思,就是能明了天地之理,明了自然界当中一切的现象。谁能明白?圣人能明白,这种人称为神、圣。你看神字在篆字里的写法,它是左边一个示字,表示的示,就是上面两画,这是古代的上字,下面三条垂杠垂下来,表示什么?上天垂象,右边是个申字,就是三画然后一条线通下来,所以申代表通达。所以通达上天垂象这个人就称为神,也叫圣,神和圣都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对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了。

我们问了,他如何明了的?这里《孝经》给我们讲靠孝道,为什么?因为他能够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他就能够开发自己本性的智慧,智慧是通过孝行而激发出来的,这种智慧一激发出来以后,他对於宇宙和人生的这些道理、现象都能通达明了。所以他也能够事天地,他知道在天地之间、在自然界里面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他都能明了,这就是孝道的功用。不通过尽孝,智慧怎么能够显发出来?智慧不能显发,当然他对天地自然一切现象都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就不明也不察。就像我们现在讲科学,这一条告诉我们如何来研究科学,你这个事天地就是把天地宇宙的这些现象弄明白,这就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哪里来的?还是孝心来的。这个道理我们能明白,为什么?因为他对父母能够尽孝,处处想到父母,这心很细腻,父母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父母他一个眼神,儿女就知道父母要什么,马上去供养,父母一个动作,儿女就知道父母心里想什么,马上就去服务。特别是如果父母有病卧床的,或者身体虚弱说不出话的,这个时候更需要儿女的那种细心的去体会、去照顾。所以这样的一种心他去研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当然他就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科学家,科学家不外乎就是用细心、用周密的思惟去成就的。

二十四孝里面就讲到一位科学家,三国时代在吴国有一个叫陆绩的,这个陆绩他是现在说是上海人,那时候在吴国,东吴,他就是一位科学家。这个孩子从小就很孝敬父母,常常都很细心的体会父母的需要。当他六岁的时候,有一次随著他的父亲到九江去拜见一位官员,叫袁术,袁术当时拿些橘子出来招待客人,结果陆绩这小孩就往他的袖子里放了两个橘子,等到临走告辞的时候,不小心袖子里的这个橘子就滚落到地上,袁术就在旁边嘲笑他,说你来我家做客,为什么走的时候还要拿两个橘子走,又吃又拿?陆绩就回答说我的母亲也喜欢吃橘子,所以我拿两个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看见他这么小年纪,六岁,你看就懂得常常念著母亲,就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成就。果然陆绩成年以后可谓是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他做过一个「浑天图」,也注过《易经》,还撰写过一部叫《太玄经注》,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早期的科学家,深明天文地理。你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这个天文学、地理学原来也跟孝敬父母这个关系很密切,这就是讲到科学的基础原来还是道德。

所以孔老夫子教学的内容分为四科,叫孔门四科,第一就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科学属於政事这一类,前面他要有德行、要有言语,德行是他有品德,言语是他会说话,懂得进退应对,懂得礼,所以首重德行,而德行里面根本就是孝道。所以夫子在这里可以说把科学的根都抓住了,要发展自然科学先行孝,「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而要知道,其实人本来就有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能力,这事佛家讲的特别的清楚,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头就说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他说众生,这当然包括我们,我们原来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智慧,如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也有这个能力,换句话说,我们原来也具有通达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而且有如来的德能相好,德相就是德能和相好。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对宇宙人生真相了解的甚少,常常有苦恼,常常有疑惑、困惑,而且能力变得这么缺乏,这是因为什么?有妄想执著。心里面有妄念,这叫妄想,执著就是非要怎么做,非怎么样做这个就是执著。妄想跟执著障碍了我们的本有的智慧德相,也就是障碍了我们的本能。《三字经》,这是儒家的经典,《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它障碍我们的本善。现在如何把这个本善,把这个本具的智慧显发出来?要放下妄想执著。如何放下妄想执著?行孝,通过行孝,全心全意的孝敬父母,他忘记自己,他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他内心里整个只有父母,有自私自利才有那些妄想执著。所以愈自私的人他的妄想愈多、他的执著愈重,也就是他离他自己的本善愈遥远,他自己本有的智慧德相被蒙蔽得愈深。所以通过行孝可以把这个自自然然的就给它去除掉,让自己本性的智慧显露出来,这就成圣人。所以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就是圣人,圣人之道是什么?孝悌而已,能够把孝道做得圆满他就成为圣人,圣人是一位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的人。

实际上我们从父子有亲这个关系上来看,真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那些互动是没有事先学习的,自自然然就会的。譬如说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生了一个婴儿,你看她看护这个婴儿她那么的细心、那么的周到,这婴儿一哭她就知道这婴儿想喝奶,这婴儿一个眼神,做母亲的也就知道婴儿的需要,这母亲怎么知道?因为母亲爱这个婴儿,爱自己的儿女,所以细心到极处,她内心里只有这个儿女没有自己,至少是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她就暂时忘掉自己,忘我了,所以她这个妄想执著暂时的放下,她就能够很明白,她就能够明察秋毫,婴儿一个小动作,就知道婴儿想做什么,婴儿他也不会说我要大小便,母亲一看他的动作,知道婴儿要大小便,这都是有明察。这是天性,这是本能,没人教就会。所以我们知道佛讲的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这种德能其实每个人本具有的,从当母亲如何照顾儿女的这个活动上面我们就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儿女这样的爱护是出於天性的,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他也是出於天性,所以儿女本来就应该孝顺父母的,而且他对於父母那种尽孝,他也能做到父母一有什么需要,不用言说,自己他就能够了解。就像《孝经》里面的当机者曾子,曾子到山上砍柴,他母亲想把他唤过来,自己咬自己的手指,一咬曾子在山上就心痛,他就能感知。你说这种能力,我们现在人讲这是特异功能,这不是特异功能,这是本能,人人本来就具有的,只要你有纯孝之心,你念念想著父母,你就能够恢复这个本能,你就能够恢复这本有的智慧。所以夫子讲的,「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这里面的道理是很深的。

唐玄宗这里讲到的,「能致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这里是讲到祭祀,祭祀祖先,假如父母不在,每年到祭祀的日子都要祭祀父母、祭祀自己的祖先。能够这么祭祀,心很诚他就能够容易跟天地自然界起感应道交,他就能够明察。这也是说到心要有至诚恭敬,通过祭祀来长养我们的诚敬、我们的孝心。这里讲到古代的圣明的君王他都是孝子,像文王,文王你看他父亲,文王能够对他父亲「晨则省,昏则定」,每天早上都去向父亲请安,晚上跟父母问晚安,而且常常想著照顾父母。当父亲有病的时候,文王内心里非常的焦虑,吃不下饭,在父亲身边伺候,衣不解带。所以明王都是孝子,他们能够事父母孝敬,他能够尽心,他事天地也能明察,所以天地有些什么样的风吹草动,他马上就感知到有什么样的预兆,这个预兆是福的还是祸的马上就感知。如果是祸的,可能有灾难来,他也能感到,马上是怎么样?改过自新,沐浴斋戒,祭祀天地、祭祀祖先,转祸为福。他能够这样去明察天地,明了宇宙这些自然的现象、规律,他就能够按照自然规律而行事,不会逆著自然,逆著自然、违背自然规律这会招致灾祸。

像现在人类盲目发展科技,搞到现在你看科技带来的后果,什么温室效应,什么各种各样的瘟疫、禽流感之类的,都是什么?跟自然没有处好关系,就不懂得事天地,不能明察。所以能明察必有福应,这就感应,自然他就能够跟自然界和谐相处,所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瘟疫也不起,也不会有那些地震、风灾种种的自然灾害,人民也就能够安宁。这种能力实际上都是人本有的,通过尽孝而能够得到。所以对自然也要讲礼,如果对自然不依礼行事,也就是虐待自然界,像现在任意砍伐森林资源,任意的排放二氧化碳,把那些不环保的工业拿去发展,造成很多的环境污染,就会导致什么?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种种的自然灾祸都会起来。所以古人对自然也要讲礼,你看孔老夫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讲到孝道讲得太微细,你看你要砍一棵树,或者是杀一只畜生,你如果不以其时,就是不是按照时节来做,这也是属於不孝,为什么?对自然界非礼。现代人哪懂得这个道理,砍树说砍就砍,而且大面积的砍,为了自己一点私利,不惜破坏自然、破坏水土,造成对人民极大的伤害。杀一兽,杀畜生,你看现在人要吃这些鸡鸭鱼肉,简直是随便滥杀,哪懂得杀生也要有一个礼度,要讲求时节。所以现在,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排放量太多,造成温室效应,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最好的环保饮食就是素食,素食这是什么?不杀生,你吃素,你少吃一顿肉就是少造杀生。要知道,对於环保而言,你要是吃素食、吃植物,跟你吃动物、肉食,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两个对比这方面来讲是有很大不同,为什么?因为你所吃的肉来自於动物,动物它要消耗很多能源,排放很多二氧化碳。像个食物链一样,动物它吃植物,像牛吃草,很多能量就被给转化掉,通过动物的大便什么的排放掉,就流失很多能量,也排放很多二氧化碳。

所以有人统计,这是专家统计,如果是你吃一天的素食,一个人吃一天素食,跟一个人吃一天的肉食,他们两个人对於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什么区别?假如这个人是一样的,他自己排放二氧化碳是一样的,但是他所吃的肉食,肉食来自於动物,动物排放二氧化碳很多,这些二氧化碳要吸收要通过种树,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吃一天肉食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要种多少树才能够把二氧化碳吸收掉?统计要种植一百八十棵至三百六十棵树,才能够把这些通过吃肉所多排的二氧化碳给吸收掉,也就是说你要是这一天吃素,就等於种了一百八十棵至三百六十棵的树这种功德,这就是环保。如果吃一餐?一餐除以三,一日三餐,吃一餐你等於种了六十棵至一百二十棵的树,这不就环保吗?所以这也是孝道,这是孝敬我们父母、孝敬人类、孝敬自然,这个孝是一体的观念,跟一切人,不仅是现在人,而且后世的子孙是一体的。想到自己要想到别人,我现在满足口欲吃很多肉,就等於是造成对后世子孙的伤害,他们将来要受温室效应的苦比我更多,这就没有一体的观念,跟自然不能一体。更何况人天生下来就应该是吃素的,譬如说他的肠子是人体身高的四到五倍,这么长的肠子是应该吃素食,因为肉食,这个肉吃到肠子里头它慢慢的排出来,要经过很长时间才排得出来,它就会在肠子里会发酵、会腐败,造成病变。所以人你看不像肉食动物,像老虎、豹子、狼它们这个肠都很短,所以肉食吃进去很快排出来,不会产生什么病变。不像人类,人类他的构造本身就应该吃素的。所以处处要想到天地,事天地,事是事奉天地,事奉天地就像事奉父母一样,所以移事父母之孝而事天地。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汕头市的素食馆的老板,他就是对自然非常的爱护,提倡素食、鼓励环保,而且自己以身作则。他的这个素食店所用的打包的这些餐盒都是用环保的,他跟我讲,说处处他们所有的小节,像塑料袋他们不用,用什么?用那种环保的编织袋。这些小的东西里面都处处想到维护自然界的长久,这就是移父母之孝而事天地。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长幼顺,故上下治』,这是讲到对待兄弟或者是长辈与晚辈,可能是年龄上的或者是辈分上的,这都分长幼,长幼有序,长者先,幼者后。幼小的就要恭顺长辈、兄长,有了这种恭顺之心,事奉自己的兄长,「故上下治」,上下这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国家里面有各级的官员,都有上下高低等级的分别,都要用这种长幼有序的悌道,这样的话上下治,治就是安定,上下能够和睦、能够安定,这是孝悌的结果。所以我们看唐玄宗的《注解》说,「君能尊诸父,先诸兄,则长幼之道顺,君人之化理」。君这是讲到国君、天子,现在讲国家领导人,他能尊诸父,这个诸父就是不仅是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父亲当然要尊敬,这是孝道,对待父亲的兄弟,伯父和叔父,也像对自己父亲一样,他们是诸父。再扩展,这家族里面所有的跟父亲同辈的人这都是诸父,也包括女性,这个父涵盖了父母。所以对於自己的姨妈就像对自己妈妈,对自己的姑妈也像对自己妈妈,对待所有的长辈都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兄长,自己的兄长当然要尊敬。

一般来讲古代继承帝位都是长子,所以长子继位,当然他自己没有亲生的兄长,但是他有堂兄、表兄,他们都要尊重,就像尊重自己的兄长一样。他们确实也是兄长,而且所有跟我同辈的、比我年长的都是诸兄,兄和姐姐都是一样的,让他们先。所谓「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也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对待所有的跟父母一辈的人都像侍奉父母一样,对待所有跟兄长、姐姐同辈的人都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同胞的兄姐一样。当然这里也包括对待晚辈,事诸幼,自己的晚辈,幼小的,就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对待比自己年纪小的同辈人,像对待自己弟弟妹妹一样。把孝悌给扩展了,乃至对天下人都是这个原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这里尤其是讲到做帝王的,能够对一切老人都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对一切幼小的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这一种存心这就是以孝治天下,必定可以让天下大治、社会和谐,所以天下可运於掌,你治理天下容易,叫易如反掌。为什么?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孝悌就是天性。所以这里讲,「则长幼之道顺,君人之化理」。长幼之道这就是天性,天生他自然就有长和幼的区分,不是人为创造的,它是自然的一种现象,这叫道。道就是自然,符合道的就叫德。所以在长幼里头能够做到长幼有序、长惠幼顺,当兄长的要对於做弟弟妹妹的要仁爱,当弟弟妹妹的要恭顺,这就是德,符合道的就是德。用这种悌道来对政治,在政治上各级的官员也能够做到长幼有序,官职上分高低贵贱,高低也有序。君人之化,君就是国君、天子,人就是人民,从上到下都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安定和睦。

所以下面说,经文里讲到,『天地明察,神明彰矣』,能够对父母尽孝,对兄长行悌道,孝悌做得很好,事天地也就能够明察,明察天地也就能洞悉宇宙人生真相,这就「神明彰矣」。这神我们刚才解释,神跟圣是一个意思,神人就是圣人,他能够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就是明白、就是智慧,彰就是显发出来,你就能够智慧显发,你能够明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你就成圣人。这里唐玄宗《注解》注得很好,他说「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诚而降福佑,故曰彰也」。他讲到对天地能够明察,样样事情,无论大小,都能顺著天地,顺著天地就顺著性德、顺著本性、顺著道而行事,这叫事天地,能明察,样样都没有违背自然,这就是可以得到神感至诚。在《书经》里面讲的「至诚感神」,它是这个意思,神感至诚就是至诚感神。这个诚怎么得来的?因为有智慧,通过明察他就有诚。什么是诚?清朝曾国藩先生他在读书笔记里面为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那时候就叫诚。所以心里面还有一念这个诚就被破坏,只有把内心里的念头放下,这就是佛在《华严经》里讲的妄想执著,把它放下,然后才能够让自性的智慧、德相显现,那个智慧就是明察。所以在《中庸》里面讲,「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所以能够真诚到极处,这至诚,内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更不要说内心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还有贪瞋痴慢的烦恼,那些都是障碍真诚的,统统都没有,在无思无虑处感格天地,这就有感应。为什么感应?智慧现前,这个智慧是本性中本有的,原来被我们的妄想执著障碍,现在妄想执著没有了,智慧现前,诚则明矣,明就是智慧。明则诚矣,有了智慧他就会保持他的真诚、保持至诚,而能够跟天地感通。所以至诚感神,这个神也指的是天地,也就是老子讲的,他跟天地混为一体,他成圣人。

我们凡人现在要学习圣人从哪学起?

从诚下手可以,也可以从明下手。《中庸》里面讲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就是自性本来真诚,自性的体就是真诚,无思无虑,没有妄想执著他就明、有智慧,这是谓之性。性是什么?圣人的本性,也是我们人人的本性,就是《三字经》讲的「性本善」,这个性就是本性。圣人本性是本体真诚而自然有智慧,因为他没有障碍智慧的这些东西,所以就明。你可以从诚下手,自诚明,而达到明。也能从明下手,自明诚,先明而后诚。明是什么?通过学习、通过教育,我们学习圣贤之道、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明白了,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人,明白如何来处理跟人之间的关系、跟自然的关系,以及跟天地鬼神的关系。明白以后他心也就真诚,他知道打妄想没用,妄想执著只有伤害没有利益,更不会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有自私自利实际上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所以损人利己这句话其实是错了,损人绝对不会利己的,损人只有害己,他明白他就不会损人利己。明就诚,内心就诚,「自明诚,谓之教」,这就是教育。所以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它帮助人转凡成圣。所以要祈求跟天地的感应,天地降福佑,福就是福气、福分,佑是保佑。福和佑不是说外面还真的有一个什么神明在主宰,不是的,而是自己内心真诚、有智慧,能够行善、能够积德,感应得到福报,这叫做上天降下福佑。实际上上天是哪?上天就是我们的这个心所现的宇宙,心和宇宙是一体的,心能够向善宇宙也就善,所以我们就讲天降福佑。这就是彰的意思,彰就是显露,什么东西显露?自性的光明,对我们人而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德能显露,对於外面的境界、宇宙而言,这是福、美善的境界现前。

讲到这些道理,实际上古人都了解,所以行孝,通过至诚行孝的得到的这个感应不可思议的这些故事就有很多。我们看到二十四孝里面就讲到不少的这些故事,这都是真实的,历史记载的,千古传颂都没有错误,如果是它有错误,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为什么二十四孝到现在,至少是到民国年间,都没有人质疑?真实的。偏偏在民国之后,这不到一百年间,很多人就开始提出疑问,怀疑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怀疑古代的这些孝子的这些感应故事。这是什么?他不懂得感应的道理,他自己至诚没有了,所以至诚感神就感应不了,所以他就不能理解这些故事。譬如说二十四孝里面讲的董永卖身葬父,这个是脍炙人口的故事。董永是东汉时期的人,他早年丧母,后来他父亲也去世了,董永他自己家很穷,没办法安葬父亲,所以他就把自己卖给一家富人家做为奴隶、家仆,来换取葬父的费用。结果去打工,上路了,在槐荫这个地方遇到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她自己说无家可归,愿意嫁给他,两个人就结为夫妇。女子就以一个月的时间竟然织成三百匹的锦缎为董永去抵债赎身,所以董永只做了三个月的家奴就回来了,就回到家里面。他在途中又到了槐荫这个地方,这个女子就告诉董永说自己是天帝之女,天上的天帝他的女儿,是奉命来帮助董永来还债的,见到董永是个大孝子,所以特别来帮忙的,说完之后这个女子就凌空而去飞走了。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真实的故事,那个地方在湖北,现在那个地方称为是孝感市。这是什么?孝感天地,董永能够卖身葬父,这一点的孝心至诚,所以能感神,跟天地有这种感应。现在你看我们看的戏曲里面的黄梅戏有一个「天仙配」,就讲到董永的故事,千古传颂。你说它是假的吗?如果是假的早就应该有人说是假的,为什么从东汉到现在,将近两千年时间,没有人说假的,偏偏我们现在提出来说假的。没有考究、没有历史去证明说是假的,这是说什么?讲话没有科学根据不能够随意否定古代的记载。所以这二十四孝所说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一个神话,实际上它是至诚感神。

感应的道理非常的深奥,天地间确实是有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我们相信有天地鬼神。人我们所能够了解的空间范围太小,没有了解的这个范围要比了解的大得太多太多,怎么能够用自己所了解的、所见到的这个有限范围的这些知识去否定那些无限度空间里的现象。现在西方的科学家们他们也研究鬼神,发现确实有鬼神这个现象。就像在义大利有一位科学家叫巴希博士,他就是研究这个鬼神的声音研究了几十年。他用录音机,一种录音的设备,能够收录鬼神的语言,这些语言真的好像是人说话的声音,能够听得出意思。这种试验做了很多,也很有说服力,证明确实是有人所看不到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我们相信鬼神是有,天帝之女也存在,她是什么?真正像董永这样以孝而感才能够得到的感应。且不说天地鬼神,就是自然界也是如此,你看二十四孝里面讲到的「孟宗哭竹」。三国时代的孟宗,他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他母亲年老多病,医生嘱咐说应该用鲜竹笋来做汤,可以治疗他母亲的病。结果那时候正是严冬,哪找这些竹笋?结果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个人跑到竹林里面在那哭,放声哭泣,没过一会儿他就发现这地裂开了,这地上竟然长出几个很嫩的竹笋。孟宗一看非常欢喜,马上采回去做汤给他母亲喝,结果母亲后来果然病好了。孟宗他本人后来自己也做到司空这个高官。你看看这是至诚感动天地。有的人说这好像不能理解。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你用理解的心,这是用思惟,用思惟心里有念头,有念头就不诚,刚才讲的,诚是心里没有念头,至诚是一丝毫的念头都没有,才能够跟天地感应。像孟宗他内心里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为他母亲治病,这一个念头把他其他所有的妄念都给打掉,都给压伏住,所以心也就达到诚,诚就能够感通,所以地竟然突然长出竹笋,所以这都是至诚感神的道理。

我们要问为什么我们感不了,我们没有这样的感应?因为我们内心里有很多私心杂念,想到的是自己的自私自利,没有把父母时时刻刻摆在心里,更不要说是全心全意的念著父母。如果是全心全意念著自己的父母,心里也能达到没有妄念只有正念,正念是什么?孝心,这个正念就能够跟天地感通,就能够把本性当中的智慧开发出来,把本性当中德能开发出来。所以就有能力事天地,明察天地,就有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不可思议的福分。下面的经文说,『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这是讲到天子,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如此。这里特别用天子来讲,天子都要尽孝,更何况其他人?天子都有他所尊贵的、尊敬的,更何况其他人?所以说虽然你是天子,「必有尊也」,你必定有你应该尊敬的对象。谁是你尊敬的对象?你的父亲,你的叔父、伯父,这诸父,所以「言有父也」,这是有父亲,心目中有长辈。「必有先也,言有兄也」,这个先也是指比自己年长的人要让他先,「长者先,幼者后」,自己也有做幼者这样的时候,也有走在后的时候。天子本来是万人之上,但是他也有礼让的时候,有尊敬别人让别人先走,在他之先,在他之上,因为他有兄长。兄不仅是自己的亲生的兄弟、同胞兄弟,还有家族里的,也包括全社会凡是比我年长的同辈的人,都是我的兄。所以这是天子对於百姓那种以礼相待、以敬相待,就能感得百姓对天子的热爱、爱戴。

唐玄宗《注解》里说,「父谓诸父,兄谓诸兄,皆祖考之胤也」。这个父就是刚才说的诸父,凡是我的长辈都是我的父母,像对待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对待他们来去尽孝,所有的比我年长的同辈的都属於诸兄。这里唐玄宗是特指自己的大家族里面,譬如说同姓的一个家族,家族里面的父辈,就是可能祖宗留下来很多支,每一支辈分上相同,如果是比我长的一辈就是我的父辈,比我年纪大的同辈的都是属於兄。「皆祖考之胤也」,这个考是父亲的意思,先考就是先父,这是过世了的父亲,这个祖就是父亲以上,祖父以上的就称为祖。所以祖考也就是我父亲再往上的所有历代的祖先,胤就是嗣的意思,就是后裔,就这么个意思,就是祖考的后裔。也就是说我的这些族亲们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对待本族的所有的宗亲,我都要以父兄之礼对待比我年长的,另外也要爱护比我年幼的或者是我的晚辈。

下面说,「礼:君宴族人,与父兄齿也」,这是讲到祭祀的礼,古代人非常重视祭祀、祭礼。君宴族人,这是讲天子来祭祀,祭祀完了以后,通常把同姓的族人都留下来请他们吃饭,这是君宴族人的意思。「与父兄齿也」,这是等於说按照族人里面的辈分高低以及地位的尊卑来排列这个顺序,齿就好像排序,牙齿都长得很整齐,排列得有序。这是讲到宴请族人按照辈分、按照尊卑来排他的位置,大家一起吃饭。如果这家族很大,可能宴请的人很多,一个大家族几百号人、上千口人,这都是常有的。我们的老师净空老教授他的俗家是姓徐的,他现在回到老家安徽省庐江县,找到很多的族人,谈起家谱的问题,说到家谱,果然有一位族亲他把家谱留下来,保留得很完整,***当中也没有遭受到遗失。那个家谱后来我们师长印了三百多册进行保存,送给一些图书馆保存以及家族的主人。因为这个家谱记载的是从黄帝开始,炎黄二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真的这个家谱一直上溯到黄帝,从黄帝一代代记录下来,一代一代的记录,一直到我们师长,这是一百三十六代,所以我们的师长是黄帝第一百三十六代的孙。实际上我们如果每一个姓氏的家谱都存在的话都可以上溯到黄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真的没错。

这家谱里面所记载的,每一代都有他的辈分的字,这个字就代表著这一代,所有这同一代人都是用同一个字,辈分字。然后大家在一起,一报个姓名,你是什么样的辈分大家都清楚,按照辈分高低排列。所以你是长辈的,就以父母的,事父之礼来对待你,你是同辈的,就以兄弟之礼,你是晚辈的,你就要对长辈要有这个礼。所以这个辈分都讲的很清楚,我们看到非常赞叹。确实,这个家谱他总共印了精装本六册,很厚,一本很厚,六册。这是一个家族历史的史记,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料。所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这么有凝聚力,真的有这个家道,家谱是维系家族团结和睦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料。

今天我们「感应章」还没有讲完,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来进行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八集) 2008/7/21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8

更新于:2023-07-15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