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大家好!茂森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我们这个讲题是「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孝经》研习报告」。为什么我们用「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这个讲题?这是因为在《孝经.开宗明义章》孔老夫子为我们说明的,你看《孝经》,孔夫子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说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个先王就是古代圣贤的君王,他们有和谐世界的法宝,你看能够顺天下,能够使人民和睦,上下尊卑都能够和谐而没有互相抱怨,这不就是和谐世界吗?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我们是很有必要从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讲述的《孝经》那里吸取圣贤的智慧。茂森承蒙恩师净空老教授栽培,多年来也在学习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对於《孝经》也是非常的喜欢,早在小学的时代我母亲就有教导我读《孝经》,这么多年来也在学习行孝,在行孝方面略有一点心得。今天承蒙恩师的慈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宝典,把自己粗浅的一点体会,对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心得,向各位仁者来汇报、来请教。
今天我们这是第一讲,讲一个概要,就是把整部《孝经》的主旨、思想,我们来进行分析、来研学,我们采用佛家里面的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这种研究经典的方法来学习。自古以来儒释道,儒就是儒家,释就是佛家,因为佛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为释,道家,这三家都是圣贤的教育。雍正皇帝,这是清朝一位很有学问的皇帝,他对三家的研究很深入,他曾经就写过一篇「上谕」,就是皇上的圣谕,皇帝的文字,他说到「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这是指三家的道理,他们的理都是出同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是什么?佛家讲的心性。道家和儒家都讲道,道是源头,换句话说,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这些道理,统统都是从道、从心性流露出来的,而心性是人人本有的,道它是遍於整个宇宙的,无处不在的,可见得三家都是出於一个本源。
当然这个道并行而不悖,这个道是它们的教学,可以在世间同时推行,互相之间不会有冲突、不会有抵触,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多元文化。如果我们自己觉得儒释道三家会有矛盾,它们互相的会起冲突,实际上不是三家的道理有冲突,它们的道理都是同出於一源,那是谁起冲突?是我们自己起了冲突,也就是对於儒释道三家的理解不够圆融、不够透彻。像我们的恩师在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接受大家的提问,他老人家就说,儒释道,也包括世间这些种种的宗教,实际上也是理同出於一源,道并行而不悖的,我们看到它们互相之间有冲突、会对立,就好比看到一个手掌,这五个手指头它们之间好像是分开了,好像会对立,实际上我们只看到表面,没有深入,如果从手指深入到手掌心,你看看五个手指头都是理同出於一源,当然道就并行而不悖,五个手指就可以互相的合作拿东西、做些操作,就很和谐。
所以世界本来是和谐的,只是我们因为自己在分别执著,把本来和谐的世界搞乱了,搞成对立、矛盾、冲突,那还是自己对於圣贤的道理理解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深入到根本、深入到源头,我们就真正体会到雍正皇帝这句话,真的是「道并行而不悖」。世间所有宗教都可以并行而不悖,何况是儒释道三家。自古以来儒家的学者没有不读《道德经》的,没有不读佛经的;道士没有说不看四书五经的,没有说不读佛经的;佛家的高僧大德你看他们也是在儒、在道上面很有造诣的。因此我们在这次的讲座当中,也来尝试著将儒释道三家的传统圣哲的教诲融合在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名典—《孝经》。不仅是在义理上可以互相的圆融,在於研究的方法上面也是可以相互借用。所以我们这里用的是佛家的天台宗里面的五重玄义的研究方法,专门研究《孝经》的体例、主旨。
佛经的体例,这些研究分析的方法,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这两千年在我们中国祖祖相传,总结出一套研究佛经的方法,天台宗有五重玄义,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用十门开启,还有其他宗派的,这两家是最有名的。五重玄义就比较的简单,它是从五个方面研究一部经的玄妙的义理,那就比华严宗的十门开启,就是从十个方面去分析,那就简单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借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来研学《孝经》,这也是一种尝试。其实圣贤人他们心都是通的,说的道理真的是互相能够圆融,所以完全可以借用佛教的研学方法来学习儒典。今天我们这一讲是专门讲这五重玄义,也就是分析整部《孝经》的概要。真正对《孝经》有研究的人、有体悟的人,大概他对於经文的意思已经非常的了解,他们肯定讲得会比茂森讲得更好。所以他们来听可能就最喜欢听第一讲,就是看你是怎样子分析《孝经》,你对《孝经》到底有什么心得体会,就是听你的概要。概要讲完了之后,底下的经文那是比较的容易,很快的顺一遍,其实真正的造诣很深的人他就不需要,但是初学是有必要。我们今天先讲一个概要,也就是把自己学习《孝经》的这些心得首先和盘托出,开门见山给诸位仁者来汇报,然后从明天开始我们才学习正式的经文。
首先我们把研究的方法这些名目简单介绍一下。佛家天台宗这是一个宗派,它用的五重玄义,这是从五个方面来研学经典。这五个方面,第一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部经的题目,名题,这是规矩,学一部经首先要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因为一个题目它是整部经的总纲领,宗趣之所在,所以看到经题你就知道全经的大意。第二个方面是「辨体」,辨体就是辨明这部经所依据的原理,它的体性是什么。第三是「明宗」,就是明了修学的方法,宗就是修学的方法。第四方面是「论用」,就是论述修学本经的这些功用、利益,学习它有什么好处。第五是「判教」,就是判定这种教学的课程,这部经在儒家里的地位,以及谁有资格学,这是指判教。就是我们现在像在学校里读书,教务长要把整个学校的课程要把它定下来,这门课在整个课程里头,教学的大纲里面它是属於哪一部分,谁来学。我们就一条一条的来进行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部分释名。本经的名题只有两个字,「孝经」,这两个字要分开的解释,然后再一起合起来解释。《孝经》,根据宋朝邢昺,这是一位宋朝的大儒,他为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注解的《孝经》做了一部疏,疏就是注的注解,它是注解唐玄宗的《孝经注》,他写了一篇序文,「邢昺疏序云」,就说到,「《孝经》者,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这部《孝经》就是孔子,这是至圣先师,他为自己的弟子(学生)曾参(曾子)陈述孝道的这些含义,是这么一部经典。我们读《孝经》就了解,是有一天孔子跟曾子一起坐著的时候师生之间的谈话,一问一答之间把孝的这些道理、含义就给说出来,记下来就成为这部《孝经》。什么是孝?什么是经?我们再看邢昺的注解,这个序文里面说到,「孝者,事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所以什么叫孝?孝就是奉事父母双亲,这就称为孝。经就叫做恒常的、我们要力行的这种典籍,我们说的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是它能根据朝代变化,或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的,那就不能称为经典。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法律、规章、制度,一个国家有法律,一个企业有它的规章制度,这些是要根据时期不同要进行修订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不能称为经。经就是永恒不变,古今不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种叫真理。所以不是一般的典籍都能称为经,你看十三经里面,儒家的十三经,学子们必读的,不是每一部都称为经。《易经》是经,《孝经》也是经,其他的你看,《周礼》、《仪礼》、《礼记》,这些就没有称为经。为什么?因为这些礼是会根据时代的不同它会有变化,而经里所说的这些义理那是不能变的。
经说的是什么理?说的就是道、就是德,古人讲了,道德,道它是德的体,本体就是道。这就是讲道它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它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宇宙它自从生成那一天开始,道就存在,甚至说宇宙还没有生成以前,道也就存在,道它是不随著宇宙的生灭而生灭的,这叫道。所以邢昺的序文里面有一句话说到,「道常在心,尽其色养,中情悦好,承顺无怠之义也」,这是解释孝这个字的含义。是什么意思?首先讲「道常在心」,这个道就是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有的是什么?《三字经》里面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不是说人最初的时候,刚出生的时候,不是,这样解解浅了。真正的意思,人之初就讲的人本来的面目,在父母还没生我们之前那个本来的面目,那是什么?性本善。性就是讲我们的心性,本善就是本来是善的,纯善无恶这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叫道。所以道常在,常在是不生不灭的,亘古至今都没有中断过的,它不会被破坏、不会动摇。
我们现在学习圣贤之道,心里要存著道,存著道这就是跟本性本善相应。所以道常在心,心里常有道,所以表现出来必定是孝顺,因为孝也是本性的本善。孝的体就是道,就是本善,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爱心。这个爱心对父母表现出来,必定是后面所讲的「尽其色养」,色是我们的表情、脸色,我们的外表一定是什么?恭恭敬敬,对父母毕恭毕敬,真诚,对於父母纯净的孝心,以这样的孝心去供养、去孝敬父母。所以尽是毫无保留,没有夹杂,内心里面没有丝毫的不善、不敬、不诚,这叫尽其色养。「中情悦好」就是对父母要让他生欢喜心,让他高兴,悦亲,这是对他孝敬。所以孝敬父母不是说只拿点钱供养父母,孝敬父母买点吃的、买点用的,那固然可以说是孝,但是这孝得太浅,这太基本了。真正圣人希望我们行孝是色养,对父母恭敬,这是孝父母之心,买点吃的养活父母是孝父母之身。「承顺无怠」,承是承欢於膝下,顺从父母的意思,绝对不会跟父母起对立、起冲突,孝敬父母毫没有倦色,毫不懈怠。为什么?这是本性使然,不是造作出来的,如果造作出来的那会有懈怠的时候,如果是他本性的流露,就是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就不会有懈怠,已经是个习惯,如果不这么做好像反而是怪怪的,反而会不舒服。这个承还有承传的意思,承传父母的志向,这就是养亲之志,父母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要努力做到,祖先他们的志愿我们要帮助祖先实现。这种意思就包含了三层意思,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这种孝意思才能够称为圆满。
我们再看下面,也是邢昺的序文说到,「按《汉书.艺文志》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邢昺引用《汉书》里头的「艺文志」这篇文来说的,论述为什么这部经叫「孝经」。就讲到「夫孝,天之经」,经就是常的意思,恒常不变,就像太阳每天早上必定会起来,到晚上必定会落山,月亮晚上必定会起来,早上必定会落山。日月星辰的运作那是恒常而有规律,这是讲到「经」的意思,就是常。「地之义」,义就是利益万物,你看大地承载著万物,这样默默的承载,不管是山川河流,还是动物、植物,还是我们人类,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统统承载,毫无私心,毫无偏执,而利益万事万物,这是讲的地之义。这都是天地的品德,这就是圣人效法天地的品德而行出这些行为,那就是孝。「民之行」,民就是人,每个人都应该行孝的,因为这是本性本善的,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不用问为什么就应该这么做,跟天地一样。所以经就是这样的恒常永久不变。
因此我们看到古代的那些圣贤人物他们行孝的故事,你看四千多年前舜王他行孝,父母亲对他虐待,大家对二十四孝之首的舜的故事很了解,父母亲虐待他,甚至千方百计要把他害死,可是舜没有因此而对於父母有一点不好的颜色,心里也没有一点抱怨,还是这样的承顺,最后感动了父母,也感动了天地。在孝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你看大象都从山里跑出来帮助舜来耕耘,小鸟都帮他播种,尧王知道了舜的这种大德,聘请他出来治理国家,最后把王位也让给他。这是四千多年前的事,到今天我们依然讲到这个故事,对於舜的德行都肃然起敬。不仅是孔子、孟子最佩服舜,我们现在也是敬意油然而生。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你看每日三次向父亲问候,父亲有病自己都很担忧,一定要把父亲治好他自己才能心安。所以每天去问候,天天如是,终生奉行,这所谓「文王三省」。二千多年前的汉文帝,你看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因病卧床,文帝三年侍奉於床前,对自己的母亲竭尽全力的孝敬、安慰。这些故事尽管是四千多年前、三千多年前、二千多年前的事情,可是到了今天,人们依然在传颂,真正有识之士依然在效法,可见得孝真是恒常不变的大道,古人行孝,今人也要行孝。
继续看邢昺的序文,我这里摘抄了一些重点,因为全篇读没这个时间,我们就摘抄重点的文句来学习。这里讲「皇侃曰:经者,常也,法也」,这是解释经的意思。皇侃是梁朝,这是南北朝时代梁这个朝代的学者,也是一位大儒,他也曾经注解过《孝经》,叫《孝经义疏》,现在已经失传,可是他解释这个经就说是常、法,有两个意思。为什么叫常?因为经就是圣贤的教诲,圣贤的教诲我们要荷担,不能只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研究得再好,没有落实到自己的生活,那不能叫成就。所以孔子劝我们行仁、行道,这是任重而道远,祖祖相传、代代相传,我们要把古圣先贤的道统去荷担起来传承下去,这是古代这些儒士真正所希望的。所以时代虽然有变迁,哪怕是金石,都可能被销毁,但是孝亲这种德行,它是永远不能够变迁的,所以叫常。这是从圣贤教诲这方面讲。「法也」,法就是它的这种方法。方法是什么?刚才我们提到《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说的,「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实现幸福美满的人生,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共建和谐和平的世界」,就这个意思,这种方法、这种教育就称为法,所以我们这次讲题称为「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这个经确实是里头的意思也是很深的。
我们来看第二个方面,继续做研究,刚才释名已经讲完了,第二是辨体。辨体就是辨明本经所依据的原理,这部经依据什么为体,用什么做原理。茂森把它判为以道为体,所以道就是它的体,也就是它的本体。为什么这么判?这是有经文的依据,你看夫子在「开宗明义章」就说到「夫孝,德之本也」,这讲的孝是德行的根本。我们知道德的本体就是道,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既然说孝是德的本,换句话说,孝不仅是德,是根本的德,当然它是以道为体。茂森在去年二00七年四月份,承蒙我们中国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以及道教协会的邀请,参加了国际《道德经》论坛,这是在西安举行的。这个《道德经》论坛的主题叫做「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接著是前年的杭州举行的佛教论坛「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都有「和谐世界」这样的一个主题。茂森在会上做了一次演讲,提交了论文,也发表出来了。末学写的论文的题目叫「和谐之道,以孝贯通」,孝顺,这是从道家《道德经》开解对现代社会有些什么样的启示。
茂森在这篇文章中就分析了道和德,最后结归到孝,所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和谐之道就以孝贯通。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道?这个道,《道德经》上可以说是阐述得最圆满。这个道是不可以用语言说得出来的,甚至是不可以用思惟想像推测得到的,所谓不可思议。佛家也有句话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道德经》上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讲到这个道真的是无法说,也不可以想像。能说得出、想得出的那就不是道,不是常道。所以道是什么?宇宙的本体,老子说的是天地之始。所以只是给它安一个名称为道,其实名可名就不是常名。老子在他《清静经》中也有说到,「大道无名,生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是讲得很清楚,真正的道是什么?没有名字的,你见不到、摸不著,甚至想都想不到,但是它是生养万物,也就是宇宙都是从道那里出生的,它是宇宙的本体,「吾不知其名」,老子不知道应该怎么样给它起名,「强名曰道」,勉强的就用个道字来说明。所以这个道是玄之又玄,为什么?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没办法接触到,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体这些器官触摸不到,甚至意念都想像不到,它却是宇宙的本体,生成了天地万物,又蕴含在万物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天下万物就是讲我们宇宙,古人认识的宇宙范围小,所以老子给我们说的小一点,让我们能够比较容易体会,只说一个天下,实际上老子的本意是指整个宇宙,生於有。有是什么?生於无,这个无就是道,是一种不得已的说法。这个无不是我们一般概念想到的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叫无那就很好理解了,这个无它能生有,所以有生於无,证明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种状态。这是佛家里讲的法性,概念是一样的,所谓「法性空寂」,虽然空寂,能变现万物,《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跟这个道是一样的,它是宇宙的本体。这个道,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有一段话可以说把道描述得也很清楚,这是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会下大彻大悟,提出一个心得报告,说了五句话,五祖听了以后就给他印证,你已经开悟,你就可以传承衣钵,这就称为禅宗六祖。这是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是空寂,就是老子说的无。「何期自性」,何期就是说想不到,真的是「道可道,非常道」,说不出来的,想不到的。「本不生灭」,不生也不灭的,本来就有,没有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人人都有,而且是物物皆有,天地万物哪一样都有,就是老子讲的这个道生成万物,又蕴含於万物之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它没有动过,没有动的时候就叫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也就是老子说的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不管你用什么名,你体会它的意思,不动的时候那叫道,一动那就生一。佛家讲的什么动?念头动,念头不动的时候那就是道,那就是自性。一动那就生起宇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种种的万物就出生了,现在科学家说的宇宙大爆炸,突然就爆出来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生起这个宇宙。所以自性虽然空寂,没有任何的一物,所谓「本来无一物」,但是它能生万物,这是真正道的含义。
道的存在我们没办法去用我们的器官触摸到、接触到,《道德经》上讲到,这是「大象章第三十五」,「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这是讲的看是看不到,听也听不到,说老实话,我们的六根,包括我们意念,都想不到。这种状态好像我们很难理解,其实在自然界当中也有这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譬如说我们讲到磁铁和磁性,一块磁铁它有磁性,磁性你看到了吗?看不到,视之不足见。你听到了吗?听之不足闻,听不到。可是用之不可既,它的作用可大了,你放一根铁针、钢针在旁边,它就被吸进去了,这是它有作用,这作用很大。你看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电能、发电机,怎么来的?就是在磁场里面转动一个线圈,这个线圈在转动当中自然就有电流。这是哪来的?磁性的作用,它能发电,你看所有的灯、电脑、设备,所有的现在我们能够使用的电器,都是靠磁性的作用,用之不可既,那个范围很宽广。所以这是宇宙的本体,不可思议,却又确实存在,妙用无边。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8/5/10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01
往生有分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灵岩山寺剃度大典纪实修戒「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乃大丈夫所行事,非将相所能为。而民国七十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钟茂森:梦人赠桂故事「梦人赠桂」选自《阴骘文注证》。讲元朝有一个人叫周德,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是乐善好施。在路上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污秽、滑人的东西,一种砖石、瓦片,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6
钟茂森:散心念佛的福善都不可计量,何况净念相继 你这里讲,希望用禅来开智慧,用密法来增加福报,蕅益大师说不用了,你果然能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一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25
钟茂森:不识字,只一心念佛,不会诵经,能往生吗 如果真能一心念佛,那一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第十八愿就讲到,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0-08
韩焕忠禅宗与佛教经典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禅宗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禅宗研究中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近读吴言生师长教师所著《禅宗思惟渊源》(禅学三书之一,中华书局20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17
钟茂森:十子异疾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06-16
钟茂森博士: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别人跟他有一点过不去就念念不忘,总想著机会来报复。即使找不到机会报复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要有这个理念—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 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好几个愿,都是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很多个愿都是讲要「闻我名号」。这个闻名就是把经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博士: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
布衣百姓时间:2024-06-10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常熟徐凤竹栻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心量小,再好的福田,果报很小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01
钟茂森: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言语忍忿自泯 “言语忍,忿自泯。”这是讲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不要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嗜好一定要放下 所以学佛的人要放下嗜好,不要有什么嗜好。真正你要嗜好就是读经,就是念佛,深入经教,或者跟人讲经说法,这些都是正业,其他的世间人那些嗜好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1
钟茂森博士: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过失,不肯改,没有忏悔心。要知道忏悔心、惭愧心,这是善心,有惭愧的心、有忏悔的心,这个人就有救
禅理故事时间:2024-05-20
钟茂森:如果贪瞋痴的种子强过念佛的种子,那临终助念就很关键但是可能有的同修也会觉得自己念佛功力不够,这个种子好像也不是最强的,遇到境界来了,还会起贪瞋痴,贪瞋痴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 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1-08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3-12-24
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名人访谈 净土法门法师、陈大惠老师(第一集)2011/1/12印尼Borobudur Hotel Flores Ballroom档名:21-631-0001 陈大惠:现
陈大惠居士时间:2023-11-10
每一位有识之士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都想尽自已之力来挽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与「消费」有直接关系,正因为我们每一位都是消费者,都能尽自己的力量选择善待大自
素食环保时间:2023-08-30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一集)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末学今天在这里为大家汇报关於学习女德的一些心得体会。虽然末学今年已经做为女子有三十八年了,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10/5/12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20-0001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道义救危机 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 2009年10月16-17 中国上海 转自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1026/21016884728.shtml钟茂森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一集)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这个月是农历七月,在农历七月十五,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二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学习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昨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五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将流通分学习圆满了,今天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四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佛说盂兰盆经》的经文。我们前三天将本经五重玄义学习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三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来看蕅益大师五重玄义,昨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六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昨天我们讲到正宗分里面关於如来教孝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七集)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昨天讲到正宗分第二个大段,第二个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6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九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大家继续来看《大乘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我们上次讲到第二十五至二十七愿,我们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发大誓愿第六」,我们看第十愿开始,神足通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上次讲到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还没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10/12/3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第十九愿的经文,我们上午这一段经文讲到一半,只讲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今天我们讲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2011年新加坡弘法大会—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11/1/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一大厅 档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是端午节,先祝贺大家节日快乐!在世俗里面,节日大家是一起庆祝、一起团聚,难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六集)尊敬的法师,尊敬的王神父,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很难得,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来听经,欢迎王神父。王神父他现在也是想学《无量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三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 很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这个学佛讲座,我见到有很多是新来的同修,可能是参加我们刚刚结束的念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二集)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现在来学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们一起来读经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七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请大家继续来看《无量寿经》第六品。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二十二至二十四愿,这三愿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来源:摘自《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作者:钟茂森博士主讲下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位可以说是用催眠来回忆前世这种研究领域里面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八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看第六品第二十四愿。这一段的愿文有三个愿,我们讲到最后一愿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3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五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的第二品,我这个经本是第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一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去年,二0一二年六月二日开始,我们在圆明寺应上畅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六集)尊敬的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解《无量寿经》的经文,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二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