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有孝顺的意思,旧指奉养父母所应做到的。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谈论到孝道内容的经典有很多,例如《末罗王经》、《增一阿含经》、《地狱经》、《萨婆多经》、《六度集经》、《杂宝藏经》、《孝子经》、《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在诸多涉及孝道内容的佛教经典中,在中国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盂兰盆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两部经。
佛教的经典,没有不教人规规矩矩做人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姐妹。宋儒反对佛教,说佛教是无父无君的,这误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至孝。出了家,为了解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应该赶紧用功,修道成道,使亲生的父母眷属得到好处,并且利及七世的父母亲友,更扩而大之,行菩萨道,救济法界一切众生。
释迦牟尼佛是绝对孝顺父母的。佛经上记载,佛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讨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一定要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像这样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说释迦牟尼佛孝还是不孝呢?
这些事实,很多研究佛学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过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无一不是孝的表现和扩大。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姨妈一手带大,后来姨妈想出家,佛不答应,因为顾虑到女性出家,宗教团体内容易发生问题,恐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布,但是由于阿难一再向佛请求,说姨妈自小养育您,您就许她出家修道嘛,最后不得已,佛才答应了这件事。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但是佛还是特别为她宣讲了令人感动的地藏经。我们学佛的人对地藏经都很熟悉,也时常诵念,看看它的内容,这不是多么可贵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吗?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布,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们重视孝道的宗教。中国佛教第一本讲孝道的经典父母恩难报经是在后汉时期(约西元一八九年间)安世高翻译进来的。假使没有这部经的翻译,中国知识份子是会起来抗拒的。他们一看父母恩难报经,哦,原来佛教文化也是讲究孝道的,和中国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然后,过了几十年,在曹魏时候,无量寿经又由康僧铠翻译进来。无量寿经谈的是观想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后代净土宗兴起,无疑是受了它的影响。净土宗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种修持方法,与孝道的关系很大。再来,观无量寿经又跟著传译进来(约当西元四百二十年间)。观无量寿经讲的是什么呢?讲孝道的问题。其缘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有个不孝的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想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于死地,因此把他关在监狱,不给吃,不给喝。阿阇世的母后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偷偷做面食夹在衣服里层,又将衣服用水浸湿了,带去看老王,把面食剥出来给老王吃,把衣服拧出水来给老王喝。可是,这件事终于给这个棍蛋儿子晓得了,也将她同样关进牢狱。
像这样冥顽不灵的忤逆之子,碰上了也没办法。母亲韦提希夫人想到她认识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便跪下来祷告,希望目连尊者赶快来救她。结果佛以神通知道了这事,慈悲地赶来帮助,感化了这个不孝的儿子,同时为他们讲观无量寿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这是观无量寿经形成的来龙去脉,其基础就建立在孝道上面。至于净土宗的另一部经典阿弥陀经,则比较迟一点才翻译进来。
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时,中国正处于三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战火连绵,文化混乱的动荡时期。可是当时社会上每个家庭的子弟都很遵守孝道,此时正是中国门第观念最严重的时候。嫁个女儿或讨个媳妇,非常重视门当户对。在社会上,一个家庭里孩子的教育好不好,孝顺不孝顺,广为众人所注目。譬如大家会说,某某家里的孩子很有教养啦,他们家的公子、千金都很知书达礼,是世代书香啦,这些观念和宗法社会的孝道思想,非常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同时,在西晋初期(约西元二百六十五年),中国佛教到了七月半一定要诵念的盂兰盆经,也经由竺法护的手中译成中文,流传开来。盂兰盆的盂兰两字,原义叫解倒悬,即是解救倒悬的痛苦。这部经同孝道的牵连,那更大更深了。
我的家乡就在台湾海峡对面,小时候,记得每年的农历七月半有个很热闹的节目,叫做放河灯。在夜里,河上驶著做法事的船只,和尚念经,一路叮叮当当,木鱼、铃铛法器等敲得很动听,唱诵的声音也很优美,然后一个莲花一个灯,从船上接连放到河面上,放荡开来,挤得整条河都是闪闪发光的莲花灯,很美丽,也很令人伤感。据说这是为了超度河里淹水死的冤魂,解除他们的痛苦。也算是属于盂兰盆会的一种。
一般民间讹传,七月里鬼门关开了,阎罗王一年一度给鬼放假,让他们出来玩玩,到了农历七月三十晚上(地藏菩萨生日)又要回去。这个恩典,据说就从目连救母的盂兰盆开始,又说是地藏王菩萨大发慈悲,出面给阎王讲情。所以每到了七月三十晚上,我们这些孩子便拿著香把,一支支插在地上,然后老祖母叫我们跪下来拜,拜地藏王菩萨,因为菩萨做了保证人,现在他要把放出来的鬼魂收回去,只要有一个鬼留了下来,地藏王菩萨便没面子啦,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构成了这么一套民俗信仰的故事,很严重,其中大有文章呢!
这类的故事,和中国孝道的发展结下了不解缘。因此,有人问我,放焰口啊、烧纸钱啊,这些做法,鬼神收不收得到?会不会得益?我说,只要你确是一番真诚,为了给先人尽一点孝思,舍得这样花费,只要心安理得,还管他收不收得到干嘛?我有个美国朋友过世,我说也要烧一些给他,有同学听了一副很惊讶的样子。我说你不要怀疑,相信我的话去办,这个经办的同学听了,他知道这是外国人,给他做了一套西装,也买一辆汽车,又造一栋洋房,冰箱电话等等一样也不缺,然后找个地方一把火烧了,彼此相顾一笑。你别问有用没用,但问自心诚不诚?舍不舍得?再者,你真能把佛教教理研究透澈,自己有实际的修证,自然能看清这种事的真相,虚还是实。
由于阐扬孝道的几部佛经:父母恩难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及盂兰盆经等被介绍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自然而然接受了佛教。至于我们佛学上讲的净土宗、禅宗、华严宗、三论宗等等,在书本上空啊有啊的,那都是一些读书人,以及法师们专门研究佛教哲学,逐渐发展出来的。民间一般老百姓才不管你这么一大堆名词,他们只要报父母恩,念菩萨名号,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世音啊!双手直挥直拜,你要快快救我妈妈,快快保佑我爸爸啊!这种真诚,这种孝心,你反对个什么呢?!
盂兰盆经讲的是佛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堕落地狱,受极大苦,他很难过,亲自下到地狱要救母亲,但由于业力的关系,地狱门无法打破,只好回转来求佛帮忙。佛说你有孝心,很好;但是真做了坏事犯了罪的人,就是儿子当了皇帝,或是神通第一,也没有用。罪就是罪,善恶之间,和地位、金钱、权势毫无关系。善恶自有果报,不是随便可以了结。因此彿只好教目连尊者举行盂兰盆会,广修一切供养,借重其他出家人(精进用功办道的修行人),由他们多人的福德功勋,深重的业力方由忏悔而得解脱。
这里我们要注意,佛要我们不只求解脱我们这一世父母的痛苦,更要发广大愿,发长远心,连自己七世父母的冤孽,都要超度。佛的这种精神,合于中国孝经所说的大孝于天下。天下人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不能只孝这一辈子的父母,你前生的父母,再前生,乃至七生、千万生的父母,都一样要追荐。由此而达众生平等,慈云普护一切。
目连尊者是得了道的圣者,但并不保证自己的母亲不下地狱,各自造业,各自感报。并且好的儿女,并不一定有好的父母,好的儿女有时还是坏父母生的。这之间的因果道理,非常复杂。有一些温柔敦厚的夫妻,偏偏生个胡作乱来的坏儿子。这在生理学上,目前还无法理解,不过我已有了答案,这叫做遗传反动,不会错。老老实实的父母,生个儿子特别调皮。当然也有还是生老实的。老实人再生老实儿子,一代一代传下来,那要变笨了的,是不是?真有修证的人,才看得清楚这些千差万别、复杂难测的因果变化。
佛为了目连,开了盂兰盆会幽明两利的方便法门。在印度,每年夏季雨繁虫多,佛才规定弟子们结夏安居,集中在一起,专心修道。等到七月半,天气渐渐放晴,气候较为凉爽,方得解夏,可以到外面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盂兰盆会、供佛斋僧,超冥济幽,乃是中国佛教依据佛典记载所形成的传统仪式,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视这一天的法会活动。
就这样,刚才所讲的那几部经忏,让佛教在中国各阶层社会稳稳当当生了根。这些经忏,一部一部和孝道相互彰显,彼此发明。尤其盂兰盆会,不只为了超荐此生父母,而是推及七世父母,甚至远至千生万生都在超荐之列。(摘自南怀瑾)
此处的孝道,乃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讨论此话题,是因为在生活中无法避免此类问题,因而需要探讨一个符合理性的处理方法。
有的人认为自己出生是父母的恩德,这是不假,没有父母,我们依何因缘得此人身呢?
然而生育之恩的另一方面,对于作为父母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喜悦获得。否则为什么许多人去拜佛求子呢?
至于养育儿女,于他们自然也有许多天伦之乐的获得,因此,生育,养育之恩德,究其根本并非是单方面你欠父母的,父母也同样欠你的。
基于互相感激,感情才得以维持的长久。所谓母慈子孝,即是显著一种通俗的因果关系,便是讲述的一种理想状态。如此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关系才能稳固。
然而,如果只是某一方,一味的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任谁也会寒心。所以善巧的维持平衡,父母子女的关系才能维持的长久,不要拘束于世俗礼教的教条,追求一味的付出,那可能会换来 一方变得理所当然的冷漠,以及自己的竹篮打水式的寒心,最终所导致的是抑郁与愤怒。无论是焦仲卿的哀怨,还是老汉怒杀亲子的伦理悲剧,都本身源自于对于孝道,单方面无条件的误解而得来的。
孝道和世间万法一样,也是有条件的,有因有缘,有赖于父母和自己共同维系。把孝道看作是单方面的无条件的,在逻辑上,违背了因缘法则,敢问,有为法有非因缘和合而成者?如此便落入了无因生的外道论。
【注意:我们这里只谈世俗伦理,而不谈神圣道德,神圣道德是指无条件关怀的 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如果用神圣道德的标准,则任何一个众生,都是获得无分别的对待。既然孝道是对于特定个体的行为,那么当不适用神圣道德】
因此,孝道的实践,并非在于一味的付出,而是有条件的,依靠智慧维持平衡状态,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此才能长久稳定。
悲剧见焦仲卿,贺双卿.......
既不赞成一味的追寻传统礼教,玩一场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寒心游戏,拘束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也不赞成受之无愧的享乐主义,把父母的恩义看做理所当然,由此而增长内心的麻木不仁。
应该赞成的,乃是琴瑟和鸣的和谐境界,以有限的付出,以智慧,换取自己需要的情感或物质补偿。即,有付出而有回报的因果机制,如此可以确保良性发展。
有道是养不教,父之过。
善业成熟而生善趣,人天生即存善良之秉性,童稚无知,父母若施以合适的关心与教育,怎么可能会出现不孝的情况呢,既然出现了不孝的情况,父母当占了很大因素,何以唯把不孝归为子女的责任,其论何其怪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4、保守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曹彬戒杀变吉相的故事曹彬是宋朝时代的一位大将,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颇有一番汗马功劳。有一天,曹彬遇见高士陈抟希夷先生,陈希夷是很有学问的人,善于相术,看了曹彬的相,对
杀生故事时间:2025-02-21
香是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在禅堂之上,袅袅的一缕香包含多少肃穆庄严,多少祝福祈祷;在书斋之中,香伴着书卷,有多少典雅,多少心意的流连;在小姐的闺房里,香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施食不仅能让我们的劫祸和苦难得到消减,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阴郁和忧愁,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幸福和得心应手,而且通过施食还可以帮助我们化解一切的灾劫和苦难,使我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9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世界和平人类忘记了他有一颗心,如果他仁慈的对待世界,世界也一样会仁慈的对待他。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们害怕战争,一方面。我们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18
善良的白菊仙女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不幸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比丘的遭遇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独眼侠客清咸丰年间,江南石门县出了个有名的武士,姓达名臻。他自幼拜名侠为师,轻功剑术已臻一流,还练成了一手金钱飞膘。达臻不但武功超人,更兼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这年开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板沉可分为头板.二板.三板,依其含油成数及大小片状做等级区分,凡是不沉于水,或是半沉水都可以称做板沉,古籍称做黄熟香,板沉可以说是制香最主要的原料,用得最多也最广泛,水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17
读诵心经的好处是有很多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读诵心经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的话,自己就应该每天坚持去读诵的。但是在我们读诵心经的时候,首先应当知道要怎么念心经,这样我们修
心经感应故事时间:2025-02-17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贵贱贫富的原因是什么?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就是大慈大悲。你能大慈大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大慈大悲,他也是观世音菩萨;我能大慈大悲,我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人人都可以做观世音菩萨。不过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44、念佛度冤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念佛能够让我们在浮躁和喧嚣中得到平静,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和忧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安定,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人们常常忽略心念,修养内德,如果你内里有德,不求名闻而自得名闻。假使我们出家人有所求的话,那你就求佛,求地藏、文殊、普贤都行,虔诚供养礼拜,求什么有什么,乃至求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律航法师答:皈依佛就不堕地狱。嗔恨为地狱的因,佛无嗔恨,你若存心做事,常依照着佛,那还能再堕地狱吗?皈依法就不堕饿鬼。贪吝为饿鬼的因,佛法首禁贪吝,你事事都依着佛法去做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沉香产于苦地,名于富贵乡,为人所重,千金以求。采集沉香相当艰难,野生沉香不像矿物,没有矿脉,没有显著标志,寻找沉香只能靠经验来判定。沉香树生长在海拔400至1000米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09
蜜蜡,为有机类矿物之一,质地脂润,色彩缤纷,用途广泛,价值超卓,与其他自然宝石一样,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誉。那么蜜蜡有什么作用呢?1、蜜蜡其实属于琥珀类的有机宝
蜜蜡知识时间:2025-02-07
鬼与农夫 (一个平凡的小故事,给人的震撼却无法形容)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当时只是抱着姑且看看的心态,但在看完后带给人的震撼,却绝不是笔墨可以表达、言语可以形容的,
为人处世时间:2025-02-07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黑土沉顾名思义出于阴湿的腐质黑色沙土中,香皮表面颜色愈黑愈凉,黑土沉的味道以清凉气取胜,是沉香中凉意最好的一种,清烟违嗅尤佳。黑土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油脂多的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佛珠也叫手串,在古代是弘法的法器,更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皇帝赏赐朝臣及地方进贡的常用之物。今天,手串逐渐演变成一种彰显品位的配饰,也是一种时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31
鬼见念佛人,是什么样子?鬼见念佛人有三个反应:一敬,二怕,三退让。 第一,很恭敬。一看念佛人,合掌,马上像卫兵一样,站着,看你过去,合掌恭敬。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31
01.猫和猪是好朋友。一天猫掉进大坑,猪拿来绳子,猫叫猪把绳子扔下来,结果它整捆扔了下去。猫很郁闷的说:“这样扔下来,怎么拉我上去”猪说:“不然怎么做?”猫说:“你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30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杜陵石,又称为都成坑石,杜陵坑石。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8
禅坐中眉心有点紧绷的感觉,接着不停的跳动,持续一段时间才停,是什么原因?答:因为它想要跳,所以它就一直动,所以叫跳动。禅坐中眉心会有紧绷的现象,那是你自己紧张了。可是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黑陨石的形成约在三千四百万年前。当时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陨石撞击地球过程中,由于陨石大部分都以每秒11-74公里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进入地球,在此途中与地球大气层产生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7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人的手腕上有很多穴位,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手背处有阳谷穴、阳池穴、阳溪穴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可以补阳气改善气色。手腕内侧有神门穴、大陵穴、太渊穴经常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5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鬼道众生的故事:借住一下 借住一下南宋时,有位叫司马文宣的人,平时虔诚信奉佛法,也时常礼请僧人来家中诵经念佛。司马文宣有一个弟弟,兄弟俩平日感情很好,经常在一起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24
真正的出家人是身无长物。释迦佛在世时,托钵只准托七家,有就吃,没有就不吃,粗米饭、黑馒头也吃。有些南传国家,如泰国僧人除了穿在身上的,没有其它了,早上托钵化缘,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1-24
戴菩提子有什么讲究?其实讲究很多,包含了各类文玩菩提子的意义以及不同数目串珠的穿法。实际上,文玩菩提子的颗数,在佩戴时多者千颗以上 ,少者惟有一颗而已。串珠的颗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单念大悲咒这一句,就是成就法,求什么都会成功的。(1)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namoheladanuoduolayeye)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慈观悲观喜舍观普度众生化大千有缘无缘同摄受离苦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