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指一实之理,如如平等,没有彼此之别;「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原指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道门径。后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出自《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怎么理解不二法门?(星云大师)
据《维摩经》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探病,双方就在维摩丈室裡讨论起「不二法门」之意来。
首先,在场的三十一位菩萨,各就所见,提出发言。最后文殊菩萨说:「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这才是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此时维摩诘默然无对,众皆愕然,唯有文殊菩萨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奥祕,乃向大家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
像这么奔放美丽的人生哲学,真是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在世间上,「善和恶」,善的不是恶,恶的也不是善,我们要分清楚;「是和非」,是不是非,非也不是是,我们要分清楚;好不是坏,坏不是好,我们要分清楚。等于大不是小,小不是大,因为这是世间法,必定要有一有二,要承认这个事实。
所谓「不二」,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讲「烦恼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涩的凤梨、柿子,经过和风的吹拂,阳光的照耀,就能成熟而变成滋味甜美的水果,可见酸即是甜,甜离不开酸。所以「烦恼即菩提」,这是出世法。
出世法看世间,是从理上来解悟,但是在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不可以在理上废事。我们可以用理来解事,可以因事而明理,能够「理事圆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吾人若能将「不二法门」的哲学应用在生活上,自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也!
怎么理解不二法门?(圣严法师)
佛为适应众生的根性,说有无量法门,通称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尘劳的烦恼,若就实相而言,法法平等,无差别、无彼此、无高下,所以是不二法门。
依《维摩经》的《入不二法门品》所载,因维摩诘居士问诸菩萨:「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于是引出一共三十三位菩萨各自宣说所见的不二法门是什么。那就是:生与灭不二,我与我所不二,受与不受不二,垢与净不二,是动与是念不二,一相与无相不二,菩萨心与声闻心不二,善与不善不二,罪与福不二,有漏与无漏不二,有为与无为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尽与不尽不二,我与无我不二,明与无明不二,色与色空不二,四种异与空种异不二,眼与色不二及至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皆不二,布施与回向一切智不二,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不二,佛、法、众为不二,身与身灭不二,身口意善为不二,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不二,从我起二为不二,有所得相为不二,闇与明不二,乐涅槃与不乐世间不二,正道与邪道不二,实与不实不二,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为不二,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其中第三十二位是文殊菩萨,最后的第三十三位是维摩诘居士本人默然无言,文殊为他做结论:「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也可说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宗旨所依的一部经典。禅宗主张参禅顿悟的方法与态度是「离心意识」,也能在〈入不二法门品〉中得到依据。《坛经》所引《维摩经》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以及「实时豁然,还得本心」的「直心」与「本心」,都是指的「离心意识」的不二法门。
怎么理解不二法门?(净慧长老)
就像《维摩经》所显示的那样:维摩居士生病了,佛派弟子去看望。大家都知道维摩居士辩才无碍,声闻弟子、诸位菩萨,都不是维摩居士的对手,都不敢去,只有文殊菩萨答应下来,率领众人前去探望。《维摩经》上有一品,叫做《入不二法门品》,前去探望的众人,都从理论上讲了什么叫入不二法门,最后轮到维摩居士,叫他说说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居士却默然无言。最后,文殊菩萨赞叹维摩居士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者,无说无示,不是言语可以表达。有言语可以表达的都不是不二法门。因为有言语就有分别,有言语就是二,就不是不二。不二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禅堂就是修不二法门的地方。禅堂本身就是一个不二法门。有许多禅堂的门口就挂着这样一块牌匾:不二法门。禅是唯一的,禅是完整的,禅是一个整体,所以是不二法门。
怎么理解不二法门?(宣化上人)
《维摩诘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维摩诘居士问众菩萨:「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有三十二位大菩萨,互相研究怎么样是「不二法门」?你说你的道理,他说他的道理;无论谁说谁的道理,都是讲这个不二法门。这个不二法门,本来是没有话可讲、没有话可说的,为什么呢?一说,就不是不二法门了。想用言语说出来「不能言的道理」,又用言语把这个「能说出来的道理」也要不说它。
那么这三十二个菩萨,各说各的「不二法门」的道理,研究来研究去,也没有结论。于是乎,就请问文殊师利菩萨:「什么叫入不二法门?」前对联是:一切众生入不二法门,同证三觉地;百界诸佛上座千华台,庄严万德天),怎么叫「不二法门」呢?就是没有话讲了。所以我们这佛堂里边很少人讲话,没人说话这就是不二法门了。
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了:「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他说,照着我的意思来讲,对于所有的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没有什么可以讲的,也没有什么可以表示的,也没有什么可以认识的;「离诸问答」,既没有问,也没有答,这就是入不二法门。并不是说或者写出一个字来,你认识这个字;或者画出个图来,你认识这个图。不是的!所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这就是不二法门。文殊师利菩萨就这么说,没有问也没有答,这就叫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不是他自己不知道对不对,是他觉得一般人还没有明白。因为他说了这个话,一般人就怀疑「不二法门」怎么没有话讲呢?当时有几个罗汉或者菩萨这小境界的,就不知道「不二法门」怎么不能讲、也不能说、也没有表示,怎么就叫「不二法门」了呢?
于是乎,文殊师利菩萨就转问维摩诘居士,说:「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入不二法门?」就是说,你说怎么样?我说是这样子讲,你看我讲的对不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说了这不二法门的道理,唯独「仁者」你啊就是维摩居士,你怎么样讲这个「入不二法门」呢?
「时维摩居士默然无言」,这时,维摩居士坐在那个地方不讲话;「默然」也就是不讲话的,「默」也就是不开口。总而言之,这个不二法门,我现在传给你们,就是:不开口!谁若问你「不二法门」,你就不要讲话,那就是不二法门。你若不讲话,他就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人家问你一个问题,你像放机关枪似的,嘟嘟嘟嘟讲了一大堆,人家就知道你一点真东西都没有。
好像那个果某,人家问他一个什么问题,他就比人家问的那个问题讲了多几百倍。人家问一个问题,他就讲得七扯八拉的。这个问答,答非所问,问非所答,都没有意思了。人家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再不然,你不要答,就是默然。
文殊师利菩萨考验维摩诘居士,说:「你说这个『不二法门』是怎么样讲呢?」维摩诘居士坐在那个地方不讲话。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二法门休开口」,绝对不可以开口的!「第一义谛莫妄谈」,妄谈,就是人家问你一句,你讲十句,这讲就没有意思了。
所谓:
亡言者可与道合,
虚怀者可与理通,
冥心者可与真一,
遣智者可与圣同。
「亡言者可与道合」:你若能亡言,就可以和「道」合。亡言,就是不知道怎么样讲话,不会说话了。你本来会说话,但不知道怎么样说这个话;不是说我不知道怎么样说、不知道怎么样开始。若是话还可以说得很多,那就不是亡言。亡言,就可以合道,与道相合了。
「虚怀者可与理通」:你要能以「虚怀」,就是虚心。怎么叫虚心呢?就是没有贡高我慢,没有我执和法执。所谓「有若无,实若虚」,自己有道德,也就好像没有道德似的;自己有智慧,又好像没有智慧似的。不要以为你自己有一点点的道德,就觉得:「这个法界都没有地方可以放我了,我怎么办呢?到什么地方去呢?」你把法界都充满了,法界都放不下你了,就自满了;自己满了,那就不是虚怀了。真正的虚怀,就是自己不自满、不贡高我慢、不妒忌、不障碍,这都叫虚怀。本来这个人不如我,但是我也觉得他比我好,觉得他什么都比我自己好,这是虚怀。
「有若无」,有,就像没有似的;「实若虚」,你有真实的智慧,也不要自满,要谦虚。你若能以虚怀、不自满,这样才能和真理相通。
「冥心者可与真一」:你若再能做到不生心,就和「真」合成一个了。
「遣智者可与圣同」:你再能把你这个智慧不用了,把智慧不要了,这就和佛是一样。
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佛呢?就因为我们觉得:「噢,看我多聪明!我这个智慧比旁人高。」有这一种执着,所以就不成佛了,和这个圣人就不一样了。圣人看一切人都是圣人,所以他自己就是圣人;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自己就是佛。
维摩居士不说话了,正显明出来这「不二法门」,就是前面所说这个道理的意思。
怎么理解不二法门?(慧律法师)
所谓不二法门,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超越和解脱,因此不能离开现实的烦恼而求解脱。因为离开烦恼,也是找不到解脱境界的。
好比说有的人习惯每天吃山珍海昧、大鱼大肉,那天餐桌摆的是青菜粗饭时,他可能感到气愤、很丢脸、没胃口。但是,禅的意境,是让我们把物质降到最低点,才比较容易体悟到真理平凡、平淡的一面;唯有当精神生活领域升华到最高点时,我们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所以在禅的境界中,是绝不会因为吃得少,或缺乏大餐而不高兴,因为在圣者眼中,这不过是一种幻化的东西而已,根本不值得生气。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女孩受外道指使,乔装成孕妇来毁谤释尊,她见到释尊,劈头就骂:乔达摩,你真没良心,我怀了你的孩子,你却不闻不问。释尊听了并不为所动,且笑脸依旧。面对这种情况,若换成是现代人还得了,你敢毁我清誉,那就等著法庭上见吧!以诤灭诤只有更增加困扰,争论、气愤、对簿公堂并非真正解决之道;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超越你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才是不二法门的圆满现量,换句话说:眼见、耳闻、口说,都不会在你的内心里造成压力。生活就是佛法,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现实不离超越,超越不离现实,这才是修行最高的境界。
怎么理解不二法门?(妙华法师)
如果大家对佛法的不二法门要想了解,就必须要看一本经,这个经叫《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所说经》当中从开始维摩诘示疾,装病,因为法不孤起,他得了病佛必然要派他的弟子前去问候,先派十大弟子去,十大弟子都说我不敢去问疾,因为往昔我修行的时候见到维摩诘菩萨他把我训斥了一顿,由此我得了法,并且提高了修行的境界。表面上是维摩诘在对十大弟子进行修行和人生的点化,而本质是演这场戏给我们看的,如果是聪明人你就要想到我的修行到了什么境界,我是不是粘住在空性上了,我是不是对佛法的认知上还有不圆满的地方,他的机关是非常巧妙的。紧接着是四大菩萨前去问疾,四大菩萨前去问疾,最后一位去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
然后文殊菩萨就和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是金粟如来化身),他们两个在方丈室里开始论法。整个庄严城倾城出动,因为维摩诘是大福德因缘的大居士,而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他们两个见面必定有一场好戏,辩论非常激烈,那一品叫入不二法门品。辩论到最后文殊菩萨这样的能言善辩,这样智慧辩才无碍,他反倒一默如雷不说了,因此维摩诘居士赞叹说文殊菩萨是真入不二法门,这就是一默如雷的来历。在这里提出了不二法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一般的凡夫,我们烦恼的总开关就是二,我是我,你是你,我是主观你是客观,我是信佛的你是不信佛的。因为有二我们的心里头或者说我们的意识里头永远是二元对立的,因为你是二元对立的,你当下就不自在。更何况你拿着自己的道德标准人生标准去衡量你周边的人,起心动念就是烦恼,这都是二分法在精神世界给我们带来的迷乱。佛教是不二法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法是真如法,因此佛法是不二。
那我现在讲经有人问:你现在讲是二还是不二,我讲的是二因为法不孤起,你要买药我给你药,但是不管是听经的人还是讲经的人,我们的内心是真如心,是清静的,是如如不动的,不要把自己分裂成二,这是心上的功夫来说的。如果你在世间做人过于自私,或者以自己为标准,久而久之,轻则导致亚健康,重者导致精神性的疾病,很多人得了亚健康乃至得了精神性疾病,自己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通俗的讲是你做人的观念出了问题,是你的心境出了问题,你的心境为什么出问题呢?你老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久而久之当然会出问题,我们在社会教育学层面告诉大家,要包容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和理解是让你尽量的往不二法门靠近。如果一下叫你达到不二法门、悟到真如佛性,悟不到。因此在社会中劝别人要包容别人,这是量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如果一个人真的开悟了就入不二法门了。
由此大家可以品位到一个风味,如果按照教育或者按照北宗的渐悟法门,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一定要通过禅定和解脱,制心一处,去除心里的粘附,六祖慧能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佛法是不二法门单刀直入,不要停留在次第上不要粘连在语言文字上,当下承当,势如破竹,一闻千悟如醍醐灌顶。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六祖慧能最希望看到的,有没有这种可能呢,这种可能是完全可以发生的。如果用西方的观念来讲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如果你平时参佛悟佛修佛,总有一天你的心可以和佛变成一个,不会成为两个,可以做到的,不是不能够做到。
佛珠也叫手串,在古代是弘法的法器,更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皇帝赏赐朝臣及地方进贡的常用之物。今天,手串逐渐演变成一种彰显品位的配饰,也是一种时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31
鬼见念佛人,是什么样子?鬼见念佛人有三个反应:一敬,二怕,三退让。 第一,很恭敬。一看念佛人,合掌,马上像卫兵一样,站着,看你过去,合掌恭敬。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杜陵石,又称为都成坑石,杜陵坑石。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8
在三十度高温的房间里打坐,却逐渐感到凉爽,下坐后甚至有些手脚冰冷,以为气温下降许多,其实并没有。答:这只是一种状况,跟你专修没有关系,但证明你有贫血,就这么简单,你不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禅坐中眉心有点紧绷的感觉,接着不停的跳动,持续一段时间才停,是什么原因?答:因为它想要跳,所以它就一直动,所以叫跳动。禅坐中眉心会有紧绷的现象,那是你自己紧张了。可是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黑陨石的形成约在三千四百万年前。当时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陨石撞击地球过程中,由于陨石大部分都以每秒11-74公里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进入地球,在此途中与地球大气层产生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7
与人相处当中,要怎么去圆融?如果家人不能同意,那你就不要来, 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一方面不能圆融的话,连生活中都会有问题,菩提道怎么走上去呢?刚才讲的「观照、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问:活佛,我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请问我该怎么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向您求法?去哪里找您?答:所有弟子都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
生根师父答疑时间:2025-01-26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凑合”觉得差不多就行殊不知这样做事做人,很难做出成绩学佛修行更是如此千万不能将就,跟自己“讨价还价”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最终有所成就皈
佛答时间:2025-01-25
人的手腕上有很多穴位,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手背处有阳谷穴、阳池穴、阳溪穴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可以补阳气改善气色。手腕内侧有神门穴、大陵穴、太渊穴经常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5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真正的出家人是身无长物。释迦佛在世时,托钵只准托七家,有就吃,没有就不吃,粗米饭、黑馒头也吃。有些南传国家,如泰国僧人除了穿在身上的,没有其它了,早上托钵化缘,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1-24
戴菩提子有什么讲究?其实讲究很多,包含了各类文玩菩提子的意义以及不同数目串珠的穿法。实际上,文玩菩提子的颗数,在佩戴时多者千颗以上 ,少者惟有一颗而已。串珠的颗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学员:师父呀,请问当梦想和现实冲突时,该怎么办?寂静法师:其实我们参考物理学原理就明白了,物理学中有两个力,一个叫动力,一个叫阻力,生命的前进也分为动力和阻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单念大悲咒这一句,就是成就法,求什么都会成功的。(1)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namoheladanuoduolayeye)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慈观悲观喜舍观普度众生化大千有缘无缘同摄受离苦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什么是极乐世界呢?在你自己色身,就是极乐世界。你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心里净,就没有一切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0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问:配偶已邪淫有年,怎么讲都不改,请师父开示怎么办?答:这是这个时代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及时行乐的思想的误导,加上种种媒体网络的诱惑,邪淫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问:冤亲债主与土地十方有什么区别?念多少声(六字)弥陀佛号,再可以念四个字弥陀佛号?大安法师答:现在很多人害怕冤亲债主。实际上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不要怕冤亲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7
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和沙和尚胸前戴的佛珠,仔细看佛珠表面,颜色是乌黑油亮,其材质应该是用非洲黑檀木所制。非洲黑檀木坚硬、滑润,用黑檀加工而成的佛珠经打磨后形成的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问:不打农药,没有收成,打农药又杀生,该怎么办?昌臻法师答:作为佛教居士,在使用农药时,应该具有悲悯心和不得已的心情,为这类众生(指害虫)念佛回向,希望他们能往生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5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
学佛感应时间:2025-01-12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1940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念佛,应该觉照。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有觉照。照的意思就像大家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惟贤法师答: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所周知,琥珀是远古树木的树胶化石,煤又是远古树木受地壳变动产生变质所形成的,所以琥珀和煤伴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琥珀主要产于新生代早期第三纪含琥珀的煤层中,与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熟知缅甸琥珀的人应该知道,缅甸也有类似蓝珀的品种,人们习惯称之为金蓝珀。缅甸琥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色彩的多变性,这种多变的色彩可以构成多种变种珀,缅甸金蓝珀就是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3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想占尽天下最便宜的事吗?只要你发心到灵岩山寺来,就能时时眼见庄严佛像、耳听万德圣号,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天底下竟有如此好的最便宜事都让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7
信者,在佛家讲就是不妄语--不说虚妄语、说话真实有信用。你说话真实信用,谁不相信你、谁不同你共事?说话不信实、尽是骗人,谁敢同你共事?这样聪明是害了自己,所以要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六交报之“闻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二者闻报”:第二种的六交报,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3
一般常见的中国佛教地藏菩萨造像,大多右手执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如《赞地藏菩萨偈》所言: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锡杖
佛答时间:20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