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教名词:佛教中的【行愿】指的是什么

佛教名词 2023-07-08

行愿(佛教解释)

行愿二字来源于佛教文化中普贤菩萨的精神理念。行(act),是指实践的精神,愿(wish)是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何谓行愿

行愿

1.实行和心愿2.实践自己的愿望

菩萨:在佛教文化中是指放下个人的利益得失,心怀天下,为所有人谋幸福的智者。行愿二字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菩萨的智慧和激情。佛教经典《普贤行愿品》中,记载了普贤菩萨为帮助众生的十大行愿。

行愿的佛教解释

1行hng愿(术语)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青龙疏下曰:由行与愿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论曰: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

2行愿胜义菩提心(术语)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为行愿,胜义,三摩地三种。第一起利益一切众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

3行愿 修行与誓愿的并称。又称愿行。《华严经》卷四十九〈普贤行品〉云(大正10260b)︰所有诸行愿、所有诸境界,如是勤修行,于中成正觉。良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二亦云(大正33499c)︰一切行者施等诸行,一切愿者广大愿故,此二相资,起必俱故。普皆修习者,由无缚着解脱自在,无量行愿皆修习矣。又智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云(大正46476c)︰有愿而无行,如欲度人彼岸,不肯备于船筏。(中略)菩萨发四弘誓,不修四行,亦复如是。此即说明行与愿若不能兼备,则无法到达所期的目标。另外,不空所译《菩提心论》中,曾将行愿列为菩提心的行相之一。

[参考资料]《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赞阿弥陀佛偈》;《法华经玄义》卷五(上)、(下);《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行愿的通俗理解

作为中国心文化传媒的代表机构行愿传媒,取其行愿有多层涵义:这个世界,有想法的任很多很多,但真正去做又能做到的任却很少很少,光有想法只是空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愿望。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说是在不停的行愿,首先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传媒实现我们行愿人的愿望和理想,二是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为更多的人实现愿望和理想。最后期待和祈福更多的行愿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行愿缘起

在这个物化的时代,

我们的眼球应接不暇,

我们的心灵无人问津

短暂的一生,要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为了事业,有的为了爱情,有的为了孩子在功名利禄和悲欢离合面前,我们一直在徘徊和得失中苦苦寻找和求证。人生,实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痛苦总是不易解脱与放下,幸福却难以把握和珍惜,人类自身的问题,人生幸福的问题,都是苦苦困扰着众生的难题。

人类的物质财富已经非常丰富,精神却日渐贫瘠,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许多表面的欢乐,灵魂深处却产生更大的恐惧。随着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人们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方式,容易越来越片面强调和夸大以物质为基础的生存法则,盲目以物质为第一追求而忽略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盈,从而导致我们社会道德和人类信仰的普遍衰落。

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无论在太平盛世还是烽火岁月,无论是富庶饶益还是忧患丛生,都在为人类和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急呼呐喊,鲁迅的弃医从文,李叔同的弃世出家等等,都旨在用不同的方式唤醒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的觉醒,用文字、用文化点亮人类心灵的灯火,照亮永恒的希望之路。

鲁迅先生曾说:救心比单纯救人更为重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是人类的终极美。

我们是普通而平凡的文化传媒人,在流行日渐高涨,时尚备受追捧的时代,我们遇到并受益于被很多人误解和遗忘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佛教文化智慧。佛教无疑是心灵的启示与教育。只有改善自己的心灵,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改善自己的心灵,才能改善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走向。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精神世界与物质财富成正比的结合,要做到这样所取决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的心。

即心即佛是佛学的境界,心净则国土净!因为缘份,因为热爱,因为期待,因为憧憬,因为感动,我们选择了创办一本凝聚传统文化智慧的心灵成长读物《行愿》,创办了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价值表达的行愿传媒,并进而开创了中国心文化的传媒时代。

心文化传媒就是关于佛文化、禅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传媒。

行愿是佛教文化中菩萨的智慧表达,行,指实践,愿,指心愿,行中有愿,愿中有行,谓之行愿。

我们期待有共同使命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的有缘人能一起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共同承载这份责任,共同实现这个愿望。共同创造一个有真正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中国心文化传播知名品牌。

文化的时代背景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能力和全部财富的总和。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领导集体特别强调:必须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佛教文化现状

佛教本不是起源于中国,但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和中国的儒教、道教以及本土传统文化互相融合和渗透,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禅宗的创立和发展更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合和、平等、包容等理念两千多年来一直为社会和谐,人心安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个日益充满冲突与风险,仇恨与暴力的相对世界中,佛陀的绝对和合精神与理念,向相对世界的一切生命昭示着一种关怀和爱悯。国内外许多知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

人类在最深刻的矛盾中想起宗教,而历代中国人信仰最多最深的佛教,正是教导人们去掌握正确看待人生的智慧,在向生命的最深层次的复归中,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说: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他的话代表了许多西方哲人共同的心声。可是,又有多少中国人了解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或许,儒家之论大家还略知一二,而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时至今日社会中大部分人对其智慧精神陌生得一无所知。要么只知道烧香拜佛,祈福求愿,要么就把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名词统统冠到佛教的头上。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已经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定继承人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却陷入了非常窘迫的历史尴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内忧外患,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已经相当陌生了。当我们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他们正在努力向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回归。

从收到的众多来信和来电看,我们真的惊讶于这么多人对行愿传媒这一新生文化媒体的关注和期待。行愿人的心里也因此而沉甸甸的:文化的责任是什么?传媒的角度如何切入?我们做《行愿》是为了什么?我们通过《行愿》为社会做了什么?如何让《行愿》成为一本充满智慧而又通俗适用的心灵成长读物?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期待《行愿》能站在社会的层面,成为一本能为社会和大众创造智慧价值的心灵成长读物!这个愿望,有多美好?有多遥远?有多现实?这份情怀、这份感触,这份体悟,或许只有在路上的人才会知道。

世界佛教论坛的胜利召开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06年4月13日至17日,在浙江杭州市和舟山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佛教两千年历史上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的多边宗教论坛。我国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高度重视此次中国历史上佛教历史上的佛门盛事和空前盛会。此次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论坛的目的希望通过佛教的理念,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世界和平。这次论坛,举世瞩目,非常圆满。

同样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在无锡开幕、台北闭幕。这是首次由内地和港台佛教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举办的跨两岸大型国际性宗教多边论坛。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并在无锡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涵盖慈善、环保、文化、音乐、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十七场分论坛,有近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论坛。

更新于:2023-07-08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