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是开始
阿难讲这段往事的时候,一直颤抖。
舍卫国,有一个铺满黄金叶子的园林,叫“祗树给孤独园”。
这里曾住着佛和他的弟子,他的一千两百五十个弟子。
午时,吃过饭,佛收起衣钵、清洗双脚。
铺好坐处,坐下。
二 不是没说
须菩提走上前,跪下行礼。
问:“若有寻常人,想要修行成佛,该如何?”
佛:“止念,降心。”
问:“念如何止,心如何降?”
佛:“念这样止,心这样降!”
……
……
答:“弟子愚钝!”
三 不是不答
佛:“我灭度的众生,本多不可数。实则没有众生被我灭度,为何?”
答:“不知!”
佛:“众生不在我心里,众生在众生心里。”
答:“不懂!”
佛:“花在你心里,花心里无你。”
答:“您是说,不要有分别心?”
佛:“不错,所谓四大皆空,就是四大皆不分。”
答:“四大?”
佛:“不分你我,不分人兽,不分生灭,不分不分。”
答:“不懂!”
佛:“不说!”
四 不是不知
问:“修佛的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对待别人?”
佛:“栽培!”
答:“栽培?”
佛:“生活就是果园,别人就是果子。你只栽培,却不去吃果子。”
答:“您是说,不求回报的多做布施吗?”
佛:“是!”
问:“可是这样很痛苦吧,像个傻子?”
佛:“布施就是福报。”
答:“是吗?那福报大吗?”
佛:“大不可量!”
答:“大不可量?”
佛:“看到天边巴掌大的浮云没?”
答:“是。”
佛:“你去量量它有多大?”
……
答:“弟子懂了!”
佛:“福报亦如浮云,不可测量!”
五 不是色相
问:“如何理解色相?”
佛:“眼见即为色相。”
问:“如何理解眼见?”
佛:“你能看到我吗?”
答:“能!”
佛:“能不能说,你看到的我,就是我本身?”
答:“不能吧。”
佛:“缘何?”
答:“您动,眼不动。”
佛:“哦……”
答:“您是一部电影,我看到的只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又如何等同一部电影?”
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答:“弟子记下了。”
佛:“懂?”
答:“略懂。”
佛:“说说!”
答:“凡肉眼所见之相,都是表相,都是片段。通过片段来认识整体,就会偏差。只有看到生灭性,才是看到本来。如其本来,就是如来。”
佛:“再说说!”
答:“一条毛虫,开始是卵,后来是虫,最后化蝶。
说它是卵、虫或者蝶,都是短暂的真相,由卵变成蝴蝶的过程,才是它的本来,才是它的如来。”
六 不是法相
问:“佛法虽精深,只怕太深,无人相信!”
佛:“多虑!”
问:“哦?”
佛:“非但有人信,更有人修,可修之人,皆是有缘。”
答:“哦?”
佛:“因为他们非但放下了色相,还放下了法相。”
问:“弟子愚钝!”
佛抬起食指,顺着食指,是一片花草之地。
佛:“帮我把那株花摘来?”
答:“哪株?”
佛:“就是那株!”
答:“红色的那株吗?”
佛:“是!”
须菩提把花奉上。
佛:“这花什么颜色?”
答:“红色的。”
佛把叶子揪掉,问:“现在呢?”
答:“还是红色的。”
佛:“第一次说红色,你是为了区别其他花色。第二次说红色,你是为了区别绿叶。可第三个呢?”
答:“弟子懂了!”
佛:“说!”
答:“虽然花只是花,已无需用红色来分别,但是弟子心中仍留有颜色的念头。
眼中的红色便是色相,心中的红色便是法相。”
佛微笑:“这花什么颜色?”
答:“没有颜色。”
佛:“再想想?”
……
答:“什么是颜色?”
佛:“你懂了!”
答:“我懂了!”
佛:“我讲过佛法吗?”
答:“讲过啊,弟子常听。”
佛:“你听懂了吗?”
答:“听懂了!”
佛:“听懂什么了?”
答:“听懂佛法啊!”
佛:“听懂的佛法呢?”
答:“啊……”
佛:“度过河吗?”
答:“度过。”
佛:“怎么渡的?”
答:“乘舟。”
佛:“你乘的舟呢?”
……
答:“弟子懂了!”
佛:“我讲过法吗?”
答:“讲过。”
佛:“你听懂了吗?”
答:“听懂了。”
佛:“听懂的法呢?”
答:“丢了!”
佛:“‘丢了’不是法?”
……
答:“不是丢,是您根本没有讲过佛法。”
七 不是无为
佛:“我觉悟了吗?”
答:“世上本没有觉悟一回事。”
佛:“没这回事?”
答:“以觉悟放下觉悟,放下不是真觉悟,没有才是真觉悟。”
佛:“世上有觉悟之法吗?”
答:“没有觉悟,更没有觉悟之法!”
佛:“我说的不是法?”
答:“能说出来的法,就不是法,而是话。话只能听,不能修。”
佛:“佛法不可取?”
答:“不可取!”
佛:“佛法不可说?”
答:“不可说!”
佛:“佛法没有法?”
答:“没有法!”
佛:“佛法却不是没有法?”
答:“却不是没有法!”
佛:“圣贤,何以有别?”
答:“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何为无为法?”
答:“无为法,就是无法而为之。说是无为,即非无为,是名无为。”
佛:“说人话!”
答:“说无为,是和‘有为’相对的,只是个名号,并非真的无为。”
八 不是佛法
佛:“世界大不大?”
答:“无量大。”
佛:“若有人用无量大的珍宝来布施,福德大不大?”
答:“福德亦无量大。”
佛:“你说福德大,是不是说,你还有福德之心?”
答:“我怎么会有福德之心呢?”
佛:“哦?”
答:“说是福德,既非福德,是名福德。没有福德,何谈福德多?这只是姑且的比喻。”
佛:“很好,如此,我们还可以谈下去。”
答:“是!”
佛:“若有人,相信此经,并广为传颂,这样的福德大不大?”
答:“福德比前面的人更大。”
佛:“为何?”
答:“不知道为何!”
佛:“一切佛,一切佛法,都出于此经。”
答:“啊?”
佛:“须菩提呀,佛法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佛法本身了。”
答:“不懂!”
佛:“圆!”
答:“圆?”
佛:“圆周率!”
答:“圆周率?”
佛:“圆周率是多少?”
答:“3.14。”
佛:“3.14?”
答:“3.141592653……”
佛:“准确吗?”
答:“无法准确,永远差一点!”
佛:“佛法就是π,佛经就是小数。小数能代替π吗?”
答:“不能!”
佛:“佛经能代替佛法吗?”
答:“也不能!”
九 不是渐进
佛:“初级学佛者,能不能说,自己想成佛?”
答:“不能!”
佛:“为何?”
答:“所谓初级,就是入门,入门就是入佛门。佛就是无我,我心无我,我不入我心,才是入门。”
佛:“中级学佛者,能不能说,自己想成佛?”
答:“不能!”
佛:“为何?”
答:“所谓中级,就是小成,小成就是大视野。大视野就是生灭观。以生灭来观世事,世事便可淡如水。淡如水,好喝!”
佛:“哦!”
答:“只可惜!”
佛:“只可惜?”
答:“只可惜,小成就是还没成,空有生灭观,没有生灭行。”
佛:“高级学佛者,能不能说,自己想成佛?”
答:“不能!”
佛:“为何?”
答:“所谓高级,就是大成,大成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知也知、行也行。若能知行合一,世事便可趣如戏。趣如戏,好看!”
佛:“哦!”
答:“只可惜!”
佛:“只可惜?”
答:“只可惜,大成也是还没成,虽可知行合一,却在知行合一,我思故我非佛!”
佛:“终级学佛者,能不能说,自己想成佛?”
答:“不能!”
佛:“为何?”
答:“所谓终级,就是已成,已成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
佛:“一说即错?”
答:“一说即错!”
佛:“你已不能说?”
答:“我已不能说!”
十 不是净土
佛:“你已知道,佛本无法?”
答:“我已知道!”
佛:“你可知道,佛土亦非庄严?”
答:“我亦知道!”
佛:“哦!”
答:“若有庄严,则有不庄严,便是分别心。”
佛:“你懂了?”
答:“我懂了!”
佛:“什么是佛?”
答:“止心为心。绝对静止的心绪,就是佛心。”
佛:“如果有个人的身躯,如同高山那么高,他大吗?”
答:“他真大!”
佛:“何以?”
答:“若说大,则有不大,‘大’只是一个表达。对于更大,它就是小。”
佛:“你已可以,诸相非相?”
答:“我已可以!”
十一 不是不大
佛:“恒河里的沙子,多吗?”
答:“真多!”
佛:“假如,恒河不止一条,而是如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所有恒河里的沙子,多吗?”
答:“一条恒河的沙子已很多,何况是多如沙子的恒河。”
佛:“堆满世界的珍宝,多吗?”
答:“真多!”
佛:“假如,世界不止一个,而是如同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所有世界里的珍宝,多吗?”
答:“真是太多了!”
佛:“如果,有人用这么多的珍宝布施,得到的福德大吗?”
答:“真是太大了!”
佛:“如果,有人可以读懂这本经书,并讲给他人。这个人的福德,大吗?”
答:“这个人的福德,比用珍宝布施的人更大。”
十二 不是正教
佛:“什么是正教?”
答:“无以歪斜,就是正。”
佛:“什么是佛塔?”
答:“有佛之地,便是塔。”
佛:“如果有人,以此经为正,便是佛。此人所在之地,便是佛塔。”
十三 不是真经
问:“您与我的这番话,以后要是整理成经,应该怎么称呼,凭什么可以存世?”
佛:“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此名便可存世。”
问:“为什么?”
佛:“你说!”
答:“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佛:“你说人话!”
答:“您说它叫大智慧,是为了区别于小智慧,只要小智慧的概念存世,大智慧就不会消失!”
佛:“我可曾讲过一句佛法?”
答:“您未曾讲过一句佛法!”
佛:“红尘世界中,微尘是不是很微小?”
答:“极其微小!”
佛:“微尘,是不是也由更小的微尘构成?”
答:“怕就是!”
佛:“所以?”
答:“所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
佛:“说人话!”
答:“说一个尘埃微小,是相对更大的尘埃来说的,对于更小的尘埃,这个尘埃就不是小的了。”
佛:“这大千世界,是不是很大?”
答:“极大!”
佛:“很多这样的世界,是否同样构成了更大的世界?”
答:“怕就是。”
佛:“所以?”
答:“所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说人话!”
答:“说一个世界大,是相对更小的世界来说,对于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就不是大的了。”
佛:“如果有一颗大微尘,它比小世界还大,那到底是世界大,还是微尘小?”
答:“实则于法无大无小,只是于心言大言小,世界又何尝不是微尘,微尘亦何尝不是世界?大又何尝不是小,小又何尝不是大?“
佛:”你知不知道,我有三十二相?“
答:“当然!”
佛:“那么是不是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我如来呢?”
答:“不是的,因为我知道您明着说三十二相,暗着说的其实是非相,这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只是方便说法的名相,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佛:“有人,用生命来布施。这样的功德大吗?”
答:“极大!”
佛:“可是却不及说上几句《金刚经》!”
十四 不是寂灭
问:“什么是世界的真相?”
佛:“真相,就是诸相非相。”
答:“就像您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是!”
问:“那,如果诸相可以非相了,是什么境界?”
佛:“就是实相!”
答:“实相?”
佛:“实相就是真相,真相就是没有相,没有相不是一个相,只是一个名称。”
问:“为何有人可以成佛?”
佛:“因为有人无分别心。”
问:“分别心不是只有四种吗?”
佛:“四种只是一个借代,代表了所有的分别心,正如佛的三十二相,也只是无量相的借代。”
答:“所以没了四种分别心,就是没了所有相。”
佛:“对,没有所有的相,就是无相,无相而无不相,即是无量相,就是佛相。”
问:“如果有人听到金刚经,可以不惊不怖不畏,那可真罕见!”
佛:“为什么?”
答:“因为这个人必须明白:轮回的真相!”
佛:“你已知道?”
答:“我以知道!”
佛:“你已知道世间本没有轮回!”
答:“说轮回,即非轮回,是名轮回,世间本没有轮回!”
佛:“我上辈子被歌利王肢解身体,这不是真的吗?”
答:“这当然是真的,只不过您当然也没有我相,更没有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所以被肢解的又怎么会是您呢?”
佛:“我不但上辈子,我曾经受过五百世的苦难,这些都是真的吗?”
答:“弟子知道,您是真语者、实语者!弟子更知道您的良苦用心!”
佛:“现在,说说你了解的涅槃之道吧?”
答:“就是无实无虚!”
佛微微抬手,指向太阳的方向。
佛:“你懂了吗?”
答:“您是说,佛经就是指头,佛法就是太阳。虽然佛法说不出来,却可以有个方向。”
佛:“你怎么知道手指是在指太阳?”
答:“您是说,我不应该想到太阳。想到太阳,就是着相了。而应该无视太阳,直至太阳后面无限的虚空!”
佛:“等着!”
须菩提一直看着佛主手指的方向,突然有鸟飞过。
答:“我悟到了!本没有一个具体的佛法,有什么就看到什么,这就是‘无实无虚’?”
佛:“鸟呢?”
答:“飞走了!”
佛:“不是鸟飞走了,是世界老了!”
十五 不是迷信
佛:“如果有人,在万劫的轮回中,以死布施,功德大吗?”
答:“大!”
佛:“如果有人,只是读金刚经,功德大吗?”
答:“大!”
佛:“哪个更大?”
答:“读经更大!”
佛:“我不断强调读金刚经的功德,为什么?”
答:“您的意思是?”
佛:“有些人,不喜欢高深的佛法奥义,觉得不实在,更不愿传播。怎么办?”
答:“所以您就以功德为诱,希望他们可以沾染一些佛法奥义?这不是欺骗吗?”
佛:“你有过饥饿吗?”
答:“当然!”
佛:“怎么办?”
答:“吃饭!”
佛:“饱了吗?”
答:“饱了!”
佛:“饭呢?”
答:“吃了!”
佛:“饥饿呢?”
……
答:“噢!”
佛:“你懂了?”
答:“我懂了!”
佛:“说!”
答:“饥饿如同功德,佛法如同食物,吃饱如同成佛。吃饱的人自然就放下食物。正如成佛的人,自然就放下功德。”
佛:“所以呢?”
答:“既然如此,何不说的更大些,就说天地人神,宇宙寰宇,有此经之地,就是佛塔,悉当拜受。”
佛:“善哉!”
答:“善哉!”
十六 不是业障
佛:“如果有人不断诵读金刚经,可是却没有得到幸福,这是为什么?”
答:“是上辈子的业障太重,读经其实已经消灭掉不少了。”
佛:“我曾在无数次的轮回里,侍奉过万亿位佛,我的功德,和读金刚经的人相比,你觉得如何?”
答:“您的功德,要比他们的功德大的多!”
佛:“但是,我会居功吗?”
答:“不会!”
佛:“所以应该怎么说?”
答:“您的功德和读金刚经的人相比,小的不能再小了,简直万分之不及一。”
佛:“现在,你知道金刚经的力量了吧。”
答:“我已知道!”
佛:“你也知道为什么?”
答:“我也知道!”
十七 不是无我
问:“我曾问您,若有寻常人,想要涅槃成佛,该如何?”
佛:“我当时说:止念,降心,去分别!”
问:“现在来看,究竟有成佛之法吗?”
佛:“没有!”
问:“佛主本人也没有吗?”
佛:“也没有!”
问:“怎么会这样?”
佛:“如果有这样一个法,我就不能传给你们了。”
答:“为什么?”
佛:“佛法就是一切的方法,一切的方法,我怎么传?”
问:“可是有人非要说,您有成佛之法呢?”
佛:“真的没有。”
问:“如果非要说呢?”
佛:“那这个方法,就是若有若无,是有是无,时有时无!”
答:“无实无虚?”
佛:“一切法皆是佛法!”
答:“一切法?”
佛主掐了须菩提一把。
须菩提:“哎呀!”
佛:“你疼吗?”
答:“疼!”
佛:“现在呢?”
答:“不疼了!”
佛:“为什么?”
答:“疼过去了!”
佛:“懂了吗?”
答:“噢!您是说:来的迎,走的送,不来不去的就等!”
佛:“还记得‘说大身,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吗?”
答:“这个我记得,就是用不可能存在的‘巨大身躯’来形容比一般人更高级的存在方式,就是修行人的法身。”
佛:“菩萨也是一样,只是形容境界的一个名称,是一种行为。”
答:“哦。”
佛:“如果一个人心中还有度化别人的想法,这种行为还是菩萨吗?”
答:“当然不是,因为有这个想法,就是有你我的分别心。”
佛:“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度化别人的想法,这种行为还是菩萨吗?”
答:“也不是,因为强制自己不起私欲,就是一种私欲!”
佛:“如果一个人不知不觉的在度化别人,也不知不觉的在得到好处呢?”
答:“这个人,是真菩萨!”
佛:“所以,菩萨可以追求福报?”
答:“是的,菩萨可以追求福报!”
佛:“为什么?”
答:“因为,众生需要被菩萨的圆满来震撼,需要一种引导的力量。”
佛:“比如说?”
答:“比如说,虽然没有极乐净土,菩萨依然要传说极乐净土的美好,就是因为众生需要这种美好的力量!当众生真的进入觉悟的极乐,自然会放下世俗的美好。”
佛:“不知不觉的发起慈悲心,就是真菩萨!”
十八 不是无心
佛:“如来有肉眼不?”
答:“有的。”
佛:“如来有天眼不?”
答:“有的。”
佛:“如来有慧眼不?”
答:“有的。”
佛:“如来有法眼不?”
答:“有的。”
佛:“如来有佛眼不?”
答:“有的。”
佛:“恒河之中,所有的沙子,多吗?”
答:“多。”
佛:“如果每颗沙子,都是一个世界。这些世界的众生多吗?”
答:“多。”
佛:“每个众生,都每个众生的心绪,可是我却都知道,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您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佛:“这些都是比喻!比喻!”
答:“啊,那是?”
佛:“河流能断吗?”
答:“断无可断。”
佛:“你懂?”
答:“因为众生的心绪,只有一种,就是‘得不到’,所以,您都知道!”
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十九 不是功德
佛:“如果有人用无量的珍宝来布施,功德大不大?”
答:“大!”
佛:“有多大?”
答:“非常大!不过……”
佛:“不过?”
答:“不过我知道,您不是考验我是不是有功德心。您是在考验我是不是可以真的不被诸法所限制,不被功德所限制。”
佛:“你已悟到?”
答:“我已悟到!”
佛:“世间又怎么会有功德!”
答:“是的,世间当然不会有功德,只不过,众生在追求这些功德的时候,才得到了真的‘功德’!”
二十 不是无相
问:“可以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是佛吗?”
佛:“我是佛吗?”
答:“是!”
佛:“你见过我吗?”
答:“见过!”
佛:“你见过的我,就是我的真身吗?”
答:“不是!”
佛:“既然,你看到的我,不是我。后世的人,可否看到一个不是我的我?”
答:“弟子懂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佛,那就是自己!”
佛:“可以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是佛吗?”
佛:“不可以!”
答:“为什么?”
佛:“佛在心中,不在眼中!”
二十一 不是无说
佛:“我说的话,是不是就是佛法?”
答:“不是!”
佛:“为什么?”
答:“如果有人说,如来说的话,就是佛法!就是诽谤您,是不理解您说的话!”
佛:“你又是个东西,又不是个东西!”
答:“您怎么骂人呢?”
佛:“你又是个佛,又不是个佛!”
答:“您是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佛?每个人的方法,就是自己的佛法?”
佛:“说是每个人,就是所有人;说是所有人,就是每个人!说是人,就不是佛;说是佛,就不是人;说是东西,就不是东西;佛不是个东西,所以说你也不是个东西!”
……
二十二 不是无法
佛:“我修得正果,是得到一个叫“正”的果子吗?”
答:“当然不是,您这是比喻!”
佛:“那就是说,我虽修得正果,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
答:“以弟子来看,是的!”
佛:“的确是的,我其实没有半点佛法!”
答:“啊?”
佛:“没有佛法,就是佛法!”
二十三 不是善法
佛:“什么是正法?”
答:“正法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佛:“用一颗没有分别的心,修一切善法,即得正果。”
答:“‘修一切善法’,不是就有分别心,有高下了吗?”
佛:“善法,是相对恶法来说的,不恶不一定是善,不恶就是佛,只是用‘善’来表示!”
问:“佛大彻大悟后,真的没有所得吗?”
佛:“须菩提啊,不想成佛,就是成佛的唯一方法!”
二十四 不是回报
佛:“如果有人用无量珍宝来布施。功德大不大?”
答:“大!”
佛:“如果有人没事就读个一句半句《金刚经》的,功德大不大?”
答:“也大!”
佛:“两者相比,哪个大?”
答:“后者更大!”
佛:“为什么呢?”
答:“念金刚经的福德不可思议!”
二十五 不是度者
佛:“你觉得我是想要普度众生吗?”
答:“是的,弟子知道,这是您的理想!”
佛:“你、你、你……”
答:“弟子错了吗?”
佛:“从-来-没-有一个众生被我度化!”
答:“怎么会呢,您度化的众生数也数不清!”
佛:“那是你数的,我怎么会数呢?我要是数这个,我不就‘有我’了吗?”
答:“弟子明白喽!”
佛:“记住!功德都是别人给的,你不觉得是功德,就不是功德。”
佛主歪头斜视,那是一株连根花。片片叶子,皆可成花。新花一成,老叶必枯。
佛:“你说,是枯叶布施了鲜花,还是鲜花布施了枯叶?”
答:“当然是枯叶布施了鲜花。枯叶不惜枯萎,都要给予鲜花足够的养分。”
佛:“其实,是鲜花布施了枯叶。因为鲜花给了枯叶一个可以布施的机会!”
答:“哦……”
佛:“你懂了吗?”
答:“懂了!”
佛:“菩萨和众生,谁度化了谁?”
答:“是众生度化了菩萨,因为众生给了菩萨一个度化的机会!”
二十六 不是法身
佛:“有修佛的,说看到了我的三十二相,你怎么看?”
答:“是的!是您显了三十二相的神通,度化他们!”
佛:“如果是,佛就一大把了!”
答:“那是……?”
佛:“记住,我只是一个老人,牙已经快掉了。我的神通,不在凡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十万八千相亦是非相,非相是非相,三十二相却不是十万八千相!所以我虽有三十二相,有三十二相的却不一定是我啊!”
问:“那您的法身,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佛:“所谓法身,就是佛法的身体化。是个比喻!比喻!睁开眼只能看到肉身,闭上眼才能看到法身!”
答:“弟子明白!”
佛:“佛是一个人吗?
答:“佛不是一个人,佛是一种境界!”
佛:“那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答:“是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二十七 不是断灭
问:“那就是说,佛法无法学,佛祖也无法见,成了佛就是成了一场空?”
佛:“不要以为,成佛就是什么都断灭了。千万不要这样想!”
答:“为什么?”
佛:“一心修佛者,应该知道,空不是无。”
问:“空不是无?”
佛:“你有作过画?”
答:“有过,可这和空有什么关系?”
佛:“作画需不需要白纸?”
答:“当然需要!”
佛:“白纸就是空,没有纸就是无!”
答:“懂了!有一张空白的纸,就有无限的作画可能!”
佛:“对,涅槃不是无,涅槃不是终结。涅槃是开始,是新的开始!有心之行是红尘,无我之我入涅槃!”
二十八 不是不贪
佛:“如果有人用无量珍宝来布施。功德大不大?”
答:“大!”
佛:“如果有人觉悟到‘诸法无我,得成于忍’。功德大不大?”
答:“也大!”
佛:“两者相比,哪个大?”
答:“后者更大!”
佛:“为什么呢?”
答:“您是想让我说,‘以财布施,再大也大不过佛法的布施吗?’”
佛:“福德如同血液!你懂吗 ?”
答:“您是说,对于觉悟到‘物我同一’境界的人。福德就如同他自己的血液。福德按需分配给所有的众生,就好像血液按需流到所有的部位。”
佛:“现在,你还觉得修佛者不应该接受福德吗?”
答:“修佛者把众生当成自己,把世界看成一家,如同树根把水分分配给每一片树叶一样分配福德给众生。这样的‘贪婪’,简直太无私了!”
二十九 不是如来
问:“有人说,如来就是:好像来了,又好像走了;好像坐着,又好像躺着。对吗?”
佛:“世人不了解我的深意!”
问:“深意?”
佛:“所谓如来,实无所来,亦无所去。如同……”
答:“如同?”
佛:“如同来过,便是如来。”
问:“那佛法又是如何“如同”来过的?”
佛:“来的意义,就是为了走。得到的意义,就是为了放下!”
问:“放下?”
佛:“放下,就是圆满!”
答:“圆满?”
佛:“你,玩过呼啦圈?”
答:“倒是玩过!”
佛:“圆满就像套在你身上的呼啦圈。你觉得应该如何让它圆满?”
答:“如果呼啦圈在我身上套着的话,那么无论如何,我都只能看到半个!”
佛:“如何可以让它完整?”
答:“弟子懂了!您是要弟子放下!呼啦圈放在一旁,它就是完整的,就是圆满的!”
三十 不是不二
佛:“如果,把世界分解成微尘,微尘多吗?”
答:“极多!”
佛:“如果,再把微尘分解的更小,小微尘多吗?”
答:“更多!”
佛:“这样一直分解下去,会有尽头吗?”
佛:“这个……弟子不知……”
佛:“如果,世界可以构成更大的世界,世界大吗?”
答:“极大!”
佛:“如果,更大的世界还可以构成更更大的世界,更大的世界大吗?
问:“更大!”
佛:“如果,每一粒微尘,都是一个世界呢?”
答:“那就真是,无大无小,无多无少了。”
佛:“你已可以微尘即世界,大即是小?”
答:“我已可以!”
佛:“很好,我可以告诉你世界的真相了。”
答:“善哉!”
佛:“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个确定的真相,那这个真相,就是一合相。”
问:“何为一合?”
佛:“一合,就是终极,终极就是不二,合而不为一,即为一合。”
答:“不懂!”
佛:“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答:“不懂!”
佛:“一合相,就是不可说,一说就错。”
答:“可惜!”
佛拈花微笑。
……
三十一 不是知见
佛:“如果有人以为,佛说的就是各种分别心,这样对吗?”
答:“不对。”
佛:“为何?”
答:“说分别心,即非分别心,是名分别心。”
佛:“向善之人,对于一切法,都应如是知、如是见,不生法相。”
问:“法相?”
佛:“说法相,既非法相,是名法相。”
三十二 不是泡影
佛:“我老说,诵经传法,功德无量,为什么?”
答:“您是想把佛法广而告之?”
佛:“想!”
答:“想?”
佛:“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人最终觉悟佛的终极奥义!”
问:“终极奥义?”
佛:“就是如如不动!”
答:“如如不动?”
佛:“假如我是人,那我走在空间里。”
答:“是!”
佛:“假如我是物,那我走在时间里。”
答:“是!”
佛:“假如我是时间,那我走在哪里?”
答:“这个……这个……”
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答:“善哉!”
佛长吁一口,说:“此经毕!”
须菩提起身,涕泪悲泣。
佛:“须菩提啊,我渴了,想喝水。”
答:“您是说:说渴,即非渴,是名渴!”
佛:“须菩提啊,我只是渴了,快去倒杯水。”
答:“啊!噢!弟子这就去倒!”
然后佛就站起来,独自走向一棵孤独的树。
阿难说,那时天空刮着风,他却感觉不到。
香是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在禅堂之上,袅袅的一缕香包含多少肃穆庄严,多少祝福祈祷;在书斋之中,香伴着书卷,有多少典雅,多少心意的流连;在小姐的闺房里,香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21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世界和平人类忘记了他有一颗心,如果他仁慈的对待世界,世界也一样会仁慈的对待他。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们害怕战争,一方面。我们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18
板沉可分为头板.二板.三板,依其含油成数及大小片状做等级区分,凡是不沉于水,或是半沉水都可以称做板沉,古籍称做黄熟香,板沉可以说是制香最主要的原料,用得最多也最广泛,水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17
读诵心经的好处是有很多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读诵心经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的话,自己就应该每天坚持去读诵的。但是在我们读诵心经的时候,首先应当知道要怎么念心经,这样我们修
心经感应故事时间:2025-02-17
贵贱贫富的原因是什么?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就是大慈大悲。你能大慈大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大慈大悲,他也是观世音菩萨;我能大慈大悲,我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人人都可以做观世音菩萨。不过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人们常常忽略心念,修养内德,如果你内里有德,不求名闻而自得名闻。假使我们出家人有所求的话,那你就求佛,求地藏、文殊、普贤都行,虔诚供养礼拜,求什么有什么,乃至求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律航法师答:皈依佛就不堕地狱。嗔恨为地狱的因,佛无嗔恨,你若存心做事,常依照着佛,那还能再堕地狱吗?皈依法就不堕饿鬼。贪吝为饿鬼的因,佛法首禁贪吝,你事事都依着佛法去做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蜜蜡,为有机类矿物之一,质地脂润,色彩缤纷,用途广泛,价值超卓,与其他自然宝石一样,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誉。那么蜜蜡有什么作用呢?1、蜜蜡其实属于琥珀类的有机宝
蜜蜡知识时间:2025-02-07
在去年的时尚主打单品中,沉香产品为最热推荐。沉香产品的时尚影响力是一触即发的,它的使用范围及其广泛,不像一些饰品只能局限在女性这个群体之中,也更不会有年龄层的限
沉香文化时间:2025-02-03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黑土沉顾名思义出于阴湿的腐质黑色沙土中,香皮表面颜色愈黑愈凉,黑土沉的味道以清凉气取胜,是沉香中凉意最好的一种,清烟违嗅尤佳。黑土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油脂多的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佛珠也叫手串,在古代是弘法的法器,更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皇帝赏赐朝臣及地方进贡的常用之物。今天,手串逐渐演变成一种彰显品位的配饰,也是一种时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31
鬼见念佛人,是什么样子?鬼见念佛人有三个反应:一敬,二怕,三退让。 第一,很恭敬。一看念佛人,合掌,马上像卫兵一样,站着,看你过去,合掌恭敬。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31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金刚棒喝 ( 701 - 720 )701.问:您也有老师吧?上人:当然有,而且很多。冯小姐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做为我的老师。我追随过许多位大和尚,虚云法师对我帮助最多。记者:虚云法师?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8
杜陵石,又称为都成坑石,杜陵坑石。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8
金刚棒喝 ( 481 - 500 )481.问:有关大悲咒,书上说:「缠身恶疾,实时消除。」可是有些人讲:「这是不可能的!难道你生病,念一念大悲咒,病就会好吗?」请上人开示。上人:心诚则灵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金刚棒喝 ( 441 - 460 )441.问:有一位法师认为经典上的「如是我闻」,应该改为「如是我译」,不知哪一句对?上人:说老实话,两者都不对。阿难尊者搜集经典时,把「如是我闻」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禅坐中眉心有点紧绷的感觉,接着不停的跳动,持续一段时间才停,是什么原因?答:因为它想要跳,所以它就一直动,所以叫跳动。禅坐中眉心会有紧绷的现象,那是你自己紧张了。可是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金刚棒喝 ( 421 - 440 )421.问:我们常讨论罗汉和菩萨的果位,两者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请上人开示:关于罗汉和菩萨果位有甚么不同之处?上人:罗汉、菩萨都是个名词,这是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黑陨石的形成约在三千四百万年前。当时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陨石撞击地球过程中,由于陨石大部分都以每秒11-74公里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进入地球,在此途中与地球大气层产生
收藏投资时间:2025-01-27
曾经买经,罪业减半唐宪宗元和八年三月,河南节度使吴少阳出巡时,遇见一个驿夫,看到他的双脚浮起在地面上,使他深感惊异,追问其故?驿夫说:‘小人名叫全信,贩卖酒腐为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6
人的手腕上有很多穴位,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手背处有阳谷穴、阳池穴、阳溪穴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可以补阳气改善气色。手腕内侧有神门穴、大陵穴、太渊穴经常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25
真正的出家人是身无长物。释迦佛在世时,托钵只准托七家,有就吃,没有就不吃,粗米饭、黑馒头也吃。有些南传国家,如泰国僧人除了穿在身上的,没有其它了,早上托钵化缘,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1-24
戴菩提子有什么讲究?其实讲究很多,包含了各类文玩菩提子的意义以及不同数目串珠的穿法。实际上,文玩菩提子的颗数,在佩戴时多者千颗以上 ,少者惟有一颗而已。串珠的颗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单念大悲咒这一句,就是成就法,求什么都会成功的。(1)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namoheladanuoduolayeye)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慈观悲观喜舍观普度众生化大千有缘无缘同摄受离苦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什么是极乐世界呢?在你自己色身,就是极乐世界。你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心里净,就没有一切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0
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和沙和尚胸前戴的佛珠,仔细看佛珠表面,颜色是乌黑油亮,其材质应该是用非洲黑檀木所制。非洲黑檀木坚硬、滑润,用黑檀加工而成的佛珠经打磨后形成的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
学佛感应时间:2025-01-12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惟贤法师答: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众所周知,琥珀是远古树木的树胶化石,煤又是远古树木受地壳变动产生变质所形成的,所以琥珀和煤伴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琥珀主要产于新生代早期第三纪含琥珀的煤层中,与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4
熟知缅甸琥珀的人应该知道,缅甸也有类似蓝珀的品种,人们习惯称之为金蓝珀。缅甸琥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色彩的多变性,这种多变的色彩可以构成多种变种珀,缅甸金蓝珀就是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3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六交报之“闻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二者闻报”:第二种的六交报,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3
一般常见的中国佛教地藏菩萨造像,大多右手执锡杖,左手持摩尼宝珠。如《赞地藏菩萨偈》所言: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锡杖
佛答时间:2024-12-22
不能忍的能忍,不能舍的能舍,不能让的能让,这才是修行。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无量劫海修方便普净十方诸国土法界如如常不动寂静德天之所悟“无量劫海修方便”:佛修行成佛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0
沉香树,即土沉香、沉水香木(拉丁学名: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是一种热带及亚热带常绿乔木,为世界少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国际保护的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0
越南沉香自古被称为上岸香,因其味道的美妙独特受到众多爱香之人的追捧。其中,以越南芽庄地区出产的熟香为上品。而芽庄地区的土壤大多为红色粘细土壤,这样经过在土壤中长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19
骨珀又称作象牙珀,英文名称bony amber,含有许多气泡,比虫珀更不透明和更软,颜色由白至褐色,很像骨科的琥珀,通常也不易抛光。骨珀以黄色蜡状琥珀为基础,中间以云雾状
琥珀知识时间:2024-12-18
发愿是第一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 《佛说无量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