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
这个就是指道信禅师为乡民祈雨的故事。因为乡民用拜三牲,用杀生来祈求上天降雨。道信大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位在中国禅宗第四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位禅师,我们来特别介绍他一下。禅宗一共有六祖,达摩祖师如果是按照从印度开始起算的话,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祖,到中国来以后是禅宗的初祖。二祖就是慧可大师,就是神光法师,断臂求法的神光法师。三祖叫僧璨大师,四祖就是道信大师,五祖就是弘忍大师,六祖就是惠能大师。这六位大师影响中国的禅宗,乃至于其他各宗,影响非常地深远。因为达摩祖师说,「一花开五叶」,到六祖的时候就不再传了,就不再传衣钵了。
我们来介绍道信法师,道信法师他在圆寂的时候讲的法语,叫「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一切诸法,悉皆解脱」的意思是说,因为我们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诸法,悉皆解脱」。道信大师他在唐高宗永徽辛亥岁九月四日坐化,他最后圆寂的法语,圆寂时候所开示的法语,就是「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道信大师生在陈国太建十二年,就隋朝的时候,隋朝开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他俗姓姓司马,世居河内,后来迁徙到蕲州广济县,蕲州广济县在今天的湖北省广济县。
根据《景德传灯录 卷三》记载,道信大师在年幼的时候,就非常向往空宗诸解脱门而出家。空宗,就是我们讲的解脱的法门,就是性宗。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那时候环境很复杂,常常会有***,朝代更迭得很厉害,世态纷乱无常,也就等于兵荒马乱的时代,道信大师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长大。
当时的南朝佛教非常地兴盛,根据历史记载,陈代有寺庙一千两百三十二所,僧尼有三万两千多人。文武百官跟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当时许多道场的道风都式微了,僧团的规矩也荡然无存。僧众们只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只求三餐温饱。说不上解脱,了脱生死,更谈不上弘法利生的度众愿行。道信大师他从小,刚才讲说他欣慕佛法的道理,所以他出生的时候,就跟平常人不一样,「超异常人」。
他对佛法信解的表现,就彷彿他宿世里面有薰习般若。所以他刚开始出家修行的时候,他没有碰到善知识的引导,但是他自己本身很洁身自爱,而且「密怀斋检,庄严戒行」。他这种「清净的行者风范」,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隋开皇十二年」,道信大师当时是十四岁,才十四岁而已,他来到舒州皖公山礼拜三祖僧璨大师。他们师徒对话都很特别。禅宗这几位祖师,见到他们师父的对话,都非常非常地不一样,都不一样。
像我们知道六祖大师见到五祖弘忍大师。我们知道六祖大师是挑柴到客栈去嘛,听到客人在诵《金刚经》,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顿脱,明心见性,彻悟了,所以证明开悟非关文字。当时他问说,这位客人所诵的《金刚经》,从哪里来的?客人就跟他讲说,他是去礼拜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劝他们诵《金刚经》就可以见性了。当时六祖大师,惠能大师他听了以后他就觉得他很向往。这个客人就出了十两银子,做为他母亲的衣粮,他才有办法安心的去礼拜他的师父弘忍大师。
因为他走了三十几天才到达湖北的广济县,就蕲州那个地方,礼拜五祖。五祖就问他了,他问惠能大师说,「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他说,你是哪里人?想来做什么?惠能大师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这个就是他们上根利智的这种修行人,你看他们一讲出来,就从自性流露,「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弘忍大师就说了,「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獦獠」就是我们现在讲,就是比较没有文化的民族。「若为堪作佛?」你怎么可能会成佛呢?
惠能大师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语就道破了,你住北方,我住南方,人虽有南北,但佛性没有南北啊,佛性没有去来啊,佛性本不动摇啊,本自具足,人人皆有啊。这佛陀说的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在家里也是用这个见性、用这个闻性啊,你的第一念亘古亘今,从来都永不变异,不可破坏,永远都没有变啊。所以他说什么?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佛性不分南北。獦獠跟你和尚不同,佛性有何不同?这个就是六祖大师见到五祖弘忍大师他们的对话。
同样的情形,四祖道信大师见了三祖僧璨大师,也是这样的一个精采的对话。然后道信大师那时候才十四岁而已啦。他就跟三祖僧璨大师说,「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你教我怎么解脱啦,我烦恼放不下来啦,才要解脱嘛。比如说我很容易执着啦,我很容易起贪爱啦,请师父你给我解脱法门。我们一般人都是这样,请师父你给我加持,师父你给我摸摸头,我烦恼就会放下来,你给我灌顶一下,好不好?很多莲友都这样啊,他相信师父给他摸头才会感应,才会把执着放下来,几乎我看到很多莲友都这样。
所以我常常在笑说,比如说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向往日本的歌星啦、影星啦,或是韩国的歌星、影星啦。这学佛人里面也有,我们讲说这追星族啊。你看到蔡礼旭老师,到哪儿都被包围,净空法师到哪里的话,都是人山人海。这就是什么?跟这个道信大师见到三祖僧璨大师一样,请师父给我解脱法门。三祖就说了,什么绑缚你?就是谁绑你啊?你说你很痛苦、你很烦恼,那谁让你痛苦、烦恼呢?这意思是一样啊。什么绑缚你啊?谁绑你啊?道信大师回答说,没有人绑我啊,没有人绑缚我啊,他说,没有人绑我,对啊。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法心想生,你生起嫉妒心,那瞋心就生出来了,怨恨心就生出来了。遇到逆境就起瞋恨心,遇到顺境就起贪爱心,自己不能做主。三祖僧璨大师说,那么何必又更求解脱呢?既然没有人绑你,那何必还求一个解脱法门?因为你想要一个解脱法门,就是心外求法,我们说法外无心,心外无法。所以佛法是内典,是向内求,不是向外求。你只要放下执着,菩提就现出来。我们现在是真妄和合,妄就是阿赖耶识,真就是如来藏。现在还没有开悟以前,是真妄和合。第一念都是真如起用,但是第二念就变成阿赖耶了,毛病习气就出来。
所以四祖道信大师,就见了三祖僧璨大师,这样一个精彩对话。在三祖几句话的启发之下,道信大师豁然大悟,十四岁而已。所以你要自己给自己解脱法门,你自己放下执着,就是自己给自己解脱法门,什么解脱?你的心解脱了。从此他就随侍在三祖的左右,嗣承三祖的道风,专注的修行。而且他是不倒单的,「胁不至席六十年」,「胁不至席」就是他是不倒单的,跟广钦老和尚一样,不躺下去睡觉的。这种胁不至席的,都有很深的禅定。
「三祖屡次加以勘验」,他要勘验到底四祖道信大师有没有开悟啊。他知道道信大师根器因缘已经成熟了,便传衣钵给他,传衣钵的时候就说了一首偈语,古来祖师传衣钵都会说一句法语。僧璨大师说,「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这个禅宗的法语境界非常地高,我们还没有开悟,我们没有办法去解释祖师的这种开悟偈,这句法语它的整个精神就是本自清净,因为「华地尽无生」。从此以后道信大师接引群品,接引众生,广开禅门,是为禅宗第四祖。
当时因为在隋朝的时候,出家做出家人,出家为僧要有一定的制度,按照国家的规定,他是要经过国家定期考选。所以这以前朝廷是很有制度的,是到清朝的时候才废除的,很可惜。所以老法师说,以前丛林里面的法师都会讲经,因为他是经过考试的,而不是说你随便就可以出家的,当时是要经过考核,通过考核以后才可以剃度出家。然后就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去修行,然后才真正入了僧籍,就是僧人的名册里面。
道信大师他刚入佛门的时候,「正值国家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所以他因缘际会,并没有得到国家剃度的允许,没有一个合法的身分,但是他要弘法,他要大行弘化,他要有合法的身分才可以啊。所以他参加考试,他到吉州去受戒,按照国家的分配就住在吉州。在隋朝大业十三年,道信大师领众到吉州,适逢盗贼围城,历经七十天,城内已经泉井干涸,就是说已经没有水可以喝了,而且兵粮都已经断绝了,大家非常地忧心害怕。当时城内的四祖道信大师就领众,带大家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他们禅宗祖师,像六祖大师也是一样,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慧登彼岸。摩诃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登彼岸,大智慧登彼岸,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个时候城中群众人人一心,意志坚定的、真诚的持诵,城外的盗贼遥望这个城中,看到城上好像有神兵守护,心生畏惧。他说,城中一定有异人,我们不可以冒然进攻,后来就退了,退下来以后就解围了。这个地方就是道信大师,当时民众他们想要祈雨,等一下我们再来介绍他怎么去教民众祈雨,我们先把道信大师介绍完。
四祖道信大师后来游学到南方近二十年,他也接触到三论宗,还有天台宗,跟这些能够融合无碍。在唐武德七年,他返回蕲州,住在破头山,破头山就是在蕲州黄梅县双峰山。他就在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这个就是五祖出现了,弘忍大师出现。弘忍大师碰到他的师父的时候,也是小孩,道信大师碰到他的师父的时候是十四岁,十四岁那时候就问他师父,给他解脱法门了。五祖弘忍大师也是很特别,他见到道信大师,道信大师观察这个小孩子的骨相特别,跟人家不一样,很奇秀,「异乎常童」,就是跟一般孩童不一样。
道信大师就问他了,你姓什么?孩童回答说,姓是有,但不是常姓。你姓什么?这个是禅宗有时候就是一语双关,你姓什么?小孩子回答说,姓是有,但不是常姓。他马上领悟说,我本有自性,我自性是佛,喔,不是平常这边,姓黄啦、姓张啦、姓李。但不是常姓,姓是有。四祖就问了,是什么姓?「回答说,『是佛性。』」姓名的姓跟自性的性,当然这个在正体字是不同,一个是女字旁,一个是心字旁这个性。四祖又问了,你没有姓吗?就是你俗家没有姓吗?五祖弘忍大师回答说,「性空,故无。」
五祖弘忍大师,他从小根基就非常地利,他知道为什么叫性空?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就《金刚经》里面讲,无实无虚,真空妙有。性空,就是真空,真空它能生出妙有。所以我们的性体是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所以无相它是性空,无不相就妙有。所以性空就是,我们的自性是真空妙有。他这个「故无」,就是指离一切相,不是说没有自性,「故无」就是离一切相。四祖默识这个孩童是个法器,而且他跟他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给他,就是传衣钵给他。他的传法偈是,「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个孩童就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当时道信大师住在双峰山的时候,弘扬禅法的时候,来向他求法的学人很多,「僧侣如云」,大师都能够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有疲厌」。有一天他就告诉大众啦,他说,「我在武德中游庐山」,武德是唐朝那个时候的年号,「登绝顶时,望向破头山,见到紫云如盖,下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代表什么吗?古代这些德行很高的修行人,他们都不是普通人物。你说世俗的这一种,观风水好不好啦,能够观气啦,你想想看,道信禅师就有这个能力了。
他说,他去登顶的时候,游庐山顶端的时候,他看到破头山,就是现在他住的双峰山这个地方,看到紫云如盖,上面有紫气,下面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这是代表什么吗?大家都答不出来,只有弘忍大师讲一句话,难道是和尚日后你的这个法脉,会再分另外一支出去吗?四祖说,对。那么四祖知道他因缘到了,他就亲自去拜访住在牛头山的法融禅师。当然法融禅师是他,后来他也传法给他,他跟他也是有缘。但是法融禅师他是另外单独立一个牛头禅,因为他住在牛头山嘛,他立的禅法叫牛头禅,这在禅宗里面很有名的牛头禅。
法融禅师初见四祖就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他说,我们的心,既然是本自具足,那么哪一个心才是佛呢?什么才是心呢?其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这一念心的体相用,它是一如的。所以你觅心体了不可得,但是作用恒河沙。你在问当下这个心,什么是心的时候,什么是佛的时候,其实它本来就是佛,假名为心,方便权说,就是说这是心,这是真如心,这是清净心。因为它本来就是佛,它不可思、不可议的,它超情离见的,所以禅宗里面讲叫离心意识参,你在想说这是什么心的时候,它已经是污染了。
所以法融禅师问四祖,就这样问了,「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非心」就是空,你既然能够悟入的话,就不需要再问佛在哪里,你现在当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佛啊。你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你那个见闻觉知起作用,那个就是佛啊,去哪里再找佛呢?这个就是「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你要问佛在哪里?当下这个心体就是啦,还要问这是什么心呢?「问佛非不心」。法融禅师说,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如何对治呢?因为那是直下会取的,在禅宗里面,他们开悟的大修行人,他都是直下会取的。就是我们《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道信大师就跟法融禅师讲说,我受僧璨大师的顿教法门,我今天付嘱于你,你要信受我的叮嘱,「只住此山」,日后有五人传承你的法要,有五人会传你的法,「弘化一方」。四祖付法以后返回破头山,就是双峰山,终老,世寿七十二岁,建塔在东山黄梅寺。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比较特别,就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听说道信大师的道风非常殊胜,三次皇帝下旨要道信大师到京城去见唐太宗。道信大师都上表辞谢,就是回信给皇帝说他不去了,皇帝就再派特使,再下去请道信大师。他们古代这些皇帝都很有智慧,都会亲近大善知识,亲近这些圣贤,而且会邀请来接受供养,然后为他说法。
因为道信大师不去了,皇帝就再派特使,然后传话给道信大师说,「谓若不起,命取首级。」你如果不来的话,就砍你的头,「命取首级」。结果特使一到,师伸颈就刃,道信大师就把头伸出来说,你要砍头,你就砍头,「师伸颈就刃,神色俨然」。「神色」就是他的脸色。「俨然」就是非常清净自在,没有任何恐惧忧愁。这是已经证悟的人,他就是不一样,生死自在,没有恐怖颠倒。
那个特使就觉得很特别,他说,哎呀,这个法师这不怕死的呢。「使者异之,还入奏」,就回朝廷,把这个情形奏给皇帝知道。跟那个永明延寿大师一样,他虽然用库钱,就是公款去放生,后来吴越王要砍他的头的时候,钱俶要砍他的头的时候。特别派那个刽子手说,你看永明大师的脸色,如果他有戚容,就是他很悲伤忧凄,很害怕的时候,你就砍下去,为什么?就表示他有贪爱嘛,他有贪生怕死嘛,他没有开悟啊。他说,如果不是的话,那刀下留人。最后永明大师说,我用这些库钱,买了这么多物命放生,我现在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太好,太好了,后来皇帝就变成护持他了。这个道信大师也是一样,要砍他的头,他没有畏惧。这个使者就回到朝廷,就奏请皇帝了,皇帝更加的赞叹、尊敬,然后送给他珍贵的缯服。
在永徽二年,也有说永徽元年,道信大师就「垂诫门人」,就告诉他的弟子,他准备要圆寂,要往生了,「安坐而寂」。往生以后就建塔在东山黄梅寺,所以再加上弘忍大师,也是居住在黄梅东山弘传禅法。所以世间人都称道信大师跟弘忍大师的道法,叫东山法门。道信大师也可以讲东山法门的初祖,破头山后来改成双峰山,世人称大师叫双峰道信。在大历年中,唐代宗再追封他为大医禅师。他本身写的著作里面,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还有《菩萨戒作法》等书,这是特别在这边介绍道信大师。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公案,『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这是在莲池大师放生图说,「信师去牲祷神」,这个公案里面所写的。有一次刚好碰到旱灾荒年,五谷不生,人民面临饥荒,惶恐不安,纷纷议论要宰杀牲畜,要祭天请求降雨。道信大师看到人民这样愚痴的作法,深生怜悯,于是对众人说了,你杀害牲畜,祈求降雨,是悖逆天理,残暴的愚昧行为。上天有好生之德,你们这样的作法不但求不到雨,反而造罪,会招来灾殃。你们若能够释放牲畜不杀,我自当为大家祈雨。人民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都愿照大师的话,释放这些牲畜,不杀生祭祀。于是大师便摆香坛,精诚祈祷,甘雨果然立刻下降,人民兴高采烈。
当时道信大师他怎么带他们去祈雨呢?他率众还有僧侣,一面念《楞伽经》跟《般若经》,一方面上太平山采这些苦菜。他叫这些民众一方面祈雨,二方面,其实道信大师也满科学的,很符合科学喔。他叫民众上横岗山,去采苦菜跟米菊下来,而且他还教这些百姓砍柴晒干,点火燃烧,使烟雾弥漫在天空中,就好像我们现在讲的造人造雨。他迫使冷空气下降,一个星期以后大雨倾盆,百姓称奇,感念四祖。
你看他也用他的真诚心,不杀牲畜,祈求上天慈悲下甘露。同时他又教百姓,把砍树的柴晒干以后,然后点火燃烧,让烟雾弥漫天空,迫使冷空气下降,一个星期以后下大雨。这些修行境界非常高的祖师,都有这个能力,当时莲池大师也是这样,也是闹干旱,那县令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干旱太久了,民众民不聊生。县令就是祈求莲池大师,莲池大师说,我不会祈雨啊,我只会念佛啊。县令说,那你就念佛,带着我们念佛啊。莲池大师就拿个木鱼,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走在田埂间,他走到哪里,雨下到哪里。龙王都是拥护这些有修有证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这些大菩萨。这个是「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八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曹彬戒杀变吉相的故事曹彬是宋朝时代的一位大将,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颇有一番汗马功劳。有一天,曹彬遇见高士陈抟希夷先生,陈希夷是很有学问的人,善于相术,看了曹彬的相,对
杀生故事时间:2025-02-21
香是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在禅堂之上,袅袅的一缕香包含多少肃穆庄严,多少祝福祈祷;在书斋之中,香伴着书卷,有多少典雅,多少心意的流连;在小姐的闺房里,香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21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四)海仁老法师主讲受业弟子释文珠笔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褊袒右肩,右膝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施食不仅能让我们的劫祸和苦难得到消减,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阴郁和忧愁,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幸福和得心应手,而且通过施食还可以帮助我们化解一切的灾劫和苦难,使我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9
马旭:分毫积攒 千万捐赠的老人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
心灵触动时间:2025-02-18
善良的白菊仙女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 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不幸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比丘的遭遇在佛陀的僧团中曾发生一件事有一位好乐佛法的年轻比丘,原本对佛法很精进,很用功追求真理,心境也常在静定之中。但是,人的心念有时却像海浪一样,遇到强风就兴起狂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独眼侠客清咸丰年间,江南石门县出了个有名的武士,姓达名臻。他自幼拜名侠为师,轻功剑术已臻一流,还练成了一手金钱飞膘。达臻不但武功超人,更兼性情耿直,好打抱不平。这年开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时间:2025-02-17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马祖道一大师开示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初次到江西见马祖道一大师的时候,马祖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我从越州大云寺出发到这里来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2-14
但是这个「引业」,也是我们佛经上的用语,我们佛经上有引业跟满业。所以这个引业跟满业,就是我们来投胎的一个业力。你前世如果能够把五戒持好,能够得到人身的这种业力,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4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二、迷信的辩论在一个野外,遇到一班远足的朋友,我们的辩论会,就在一条小溪边,濯足的濯足,洗脸的洗脸,拭目的拭目情态下开始了。起初由一个在旁边乱石上坐着而颇为滑稽的甲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44、念佛度冤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三、作人希望世间作人,倦眠晨作,饥餐渴饮,类皆已易数十寒暑;或望购爱国奖券作富翁,或望造时世之豪杰,诸如此类无不知之熟矣,岂尚有其他作人之希望应讨论欤?虽然,人富不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七、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已成为现代一般人的疑问。例如以酒敬客,也算是宾主间道义上应有的事,算不得是一件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一遇到饮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四、成佛希望四大希望——第一,作人希望,第二,脱苦希望,第三,得乐希望,业已次第讲过;今天继续来讲第四《成佛希望》。在讲《成佛希望》以前,应当讨论如何叫做佛?觉悟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念佛能够让我们在浮躁和喧嚣中得到平静,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和忧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安定,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三、责任与光阴一个人看他肯做事不肯做事,那是看他肯负责任和不肯负责任来判断。假定不肯负责任的话,连自己家庭中的事业,他也是不愿意去做,何况与他不关痛痒的事情呢?果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今天在座诸位多半是知识份子,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辩论术的结构,作一种学理的研究,不是对普通人讲的。佛经上所谓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沉香产于苦地,名于富贵乡,为人所重,千金以求。采集沉香相当艰难,野生沉香不像矿物,没有矿脉,没有显著标志,寻找沉香只能靠经验来判定。沉香树生长在海拔400至1000米
沉香知识时间:2025-02-09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鬼与农夫 (一个平凡的小故事,给人的震撼却无法形容)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当时只是抱着姑且看看的心态,但在看完后带给人的震撼,却绝不是笔墨可以表达、言语可以形容的,
为人处世时间:2025-02-07
壬二、略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因人指的是菩萨,菩萨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好处呢?灭恶生善。假设我们今天不受持楞严咒又有什么过失?癸一、明不持之失【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问曰。佛经无量。论亦甚多。弘法之人诜诜盖世。听受之众无处不有。是则法雨普津四众。露润利益无边。何所见闻。更何利益而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维摩义记慧远大师 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现代高僧广元老和尚住在承天寺时,他说自己没有福报,不敢接受供养,于是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13年。13年后,他回到寺里,还是不住寮房,而要求守大殿。但大殿不能安床铺,因此他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
四教义卷第六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说是止观者。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善解钻摇醍醐可获。法华云。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释此一段有三卷。今之一卷正释外方便。是中明调伏欲界粗心中。浅近方便寻者。想不便疑一向涉事浅近说易行难。岂得即论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大师简介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灵峰蕅益大师著录自学菩萨戒法狮山净业学人会性敬辑稽首三身圆满尊,一切真如觉性海;称彼法界等虚空,种种庄严大愿海;果因交彻不思议,菩萨一切修行海。亦礼阿弥陀如来,观音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3
蕅益祖师五十六岁,这一年卧病灵峰,整个夏天,大病发作两次。发病当头,即使是酷暑三伏天,身子冷到要裹上几条棉被。分分秒秒的痛烈,跟在地狱里上刀山一般。平常人一夜到天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2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