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入门知识 2023-07-05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安士全书》 (第009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8月1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好,请各位同学翻开《安士全书》课本第五页,我们看上一回的第二段,第五页的第五行,我们看经文,我们再把它念一遍:

【吾辈一为书生。即有书生习气。闻三世轮回。无论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可明目张胆告人矣。何则。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光阴无几。今悟肉躯虽死。真性不亡。可知当身寿算。原来地久天长。是能易短命为长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觉自顾渺小。今知六道轮回。互为高下。则夫豪贵之途。宿生何者不历。是能等贫贱于富贵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荣枯得失。皆宿业所招。则虽横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达祸福。所以无恶不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便谓天道难凭。今能参观前世后世。则知福善祸淫。本是毫发无爽。是能转愚痴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

这一段在「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一句经文里面,这一段可以讲说是核心,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就到这边告一个段落。

下面二十二则,从《文昌化书》里面摘录过来的这些故事,这二十二则故事,都是文昌帝君在累世转世,转生受身,在转世里面的,每一世他的过程。就是往下这二十二则故事就是,譬如说「天赐兴儒」、「补衮和衷」,还有往下的「惇睦亲族」,这个都是文昌帝君在每一世、每一个朝代示现的故事。

所以到这边,这『一十七世之说』,他是要让你去体会,你读了这一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你能够去体会文昌帝君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你能够了解这一句经文,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它除了告诉我们轮回以外,它也告诉我们真性不亡,这个「吾」就是真性不亡。「一十七世」就是业报身。「吾」就是我们的自性,人人本自具足的这念觉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个「吾」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那「一十七世」是等于是,文昌帝君本身做一个示现。那「士大夫身」呢?因为他累世都是读书人,都是当官,所以这个身也可以讲说,是一种轮回身跟业报身。

所以这一段经文是很重要,我们上次有提过,要觉悟本段的六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我们上一回讨论过了,就是你要开智慧,你必须要拿开所知障跟烦恼障。为什么你不相信轮回?你讲不出来呢?那做为一个读书人,你讲不出来,你不想讲。你听人家讲三世轮回,可能到现在的人也是一样啊,现在的读书人,譬如说博士啦,教授啦,我们像台湾的这些政论性的节目,这些政治名嘴,他们也不相信三世因果啊,他们也不相信轮回啊,每天都是在那边世智辩聪啊。

不要说是这些读书人了,不要是说这些名嘴,台湾也有发生过媒体,这些读书人,或者大学生,公然的把这个猫虐待死亡啊,而且还手机直播,他不怕那三世轮回吗?他不怕这个猫的冤魂来找他,因果报应吗?他不怕啊。为什么?因为他不了解三世轮回啊,他要了解,他就不敢做了。所以读书人,因为他是八难之一,他有世智辩聪,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一定有知识,为什么?因为他有后得智,要证得根本智以后,他后得智,他可以在这个世间和光同尘。所以无论信与不信,都不肯说出口,主要是烦恼障跟所知障,这是我们上一回讨论的。怎么破所知障呢?就是必须要觉悟,必须要觉悟。

今天在这另外五个探讨里面,我们挑三个重点来谈。因为如果是要五个重点都探讨的话呢,那可能还不够,一集都还不够,所以我们在这五个重点里面,我们挑三个来探讨,事实上意思也差不多,里面的内容差不多。

那么第二段的重点是,你了解这个「一十七世之说」,是来自于《帝君宝训》,所以你就可以明目张胆告诉人家说,有后世喔,就不能再悠悠度日了,时间一算,今生的寿命已经剩下不多了。譬如说你现在如果是六十岁,那你不能保证说,你活到一百岁啊。如果你七十岁往生了,那你只剩下十年而已啊。如果你现在是六十五岁,如果你七十岁往生,你只剩下五年了,『光阴无几』啊。

但是你要了解说,虽然今生的肉体会结束,就肉体会死,但是真性不会消亡。真性它是,《心经》里面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性不会消亡,灵性是不灭的。所以生命原来是天长地久,这就是我们讲的无量寿。所以无量寿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也可以讲说我们的自性弥陀。你如果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带业往生,你明白了,你彻底明白因果了,你就可以把短命改为长命了。

你像你知道说,你下一世要去哪里啦。譬如说道证法师,她童贞出家,她三十一岁出家,修行十七年,四十八岁在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圆寂。还示现肿瘤身,应以肿瘤身得度者,即现肿瘤身而为说法。在我们台湾叫肿瘤身啊,我不晓得在国内怎么称呼,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叫癌症。道证法师,可以讲说就是癌症了。

你看她是菩萨示现啊,她也要还这个命债啊,因果的原则里面,欠命的要还命,欠债要还钱啊,所以她到四十八岁时示现往生啊,她往生极乐世界了。她画了五尊阿弥陀佛出来。所以她在嘉义的一间兰若,就是非常清幽的精舍。兰若就是闲静处,不会受到外面干扰的,这叫兰若。她在那边修行,她要往生的时候,在凌晨起来拜佛的时候,她跟她的同参道友说,我不能再陪妳拜了,念到阿弥陀,她就往生了,她在大雄宝殿里面往生了。

所以你像海贤老和尚,他也是预知时至,自己打引磬,自己助念往生的啊,活到一百一十二岁啊。锅漏匠站了三天三夜,等他的师父谛闲老法师来,他才倒下去啊,他也站着往生啊。他们都怎么样?他们都往生极乐世界了,而且品位都很高啊,也许是实报庄严土,法身大士。老法师说,海贤老和尚是六祖大师再来的,那就是实报庄严土。

他如果知道是成佛了,他怎么会怕呢?远离恐怖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他这样就怎么样?他如果觉悟以后,他知道灵性是不灭的,来这个世间是来了生脱死的,是结束这个分段生死的。我们凡夫有分段生死,菩萨有变易生死,佛是二死永亡。觉悟以后他就知道怎么样?他就把短命改为长命了,短命跟长命就入不二境界了。为什么叫不二境界?不二境界就是第一义谛,就证得实相了。证得实相就是中观,就是第一义谛,在天台宗里面讲,空观、假观、中观,中观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个第一义谛就是不二法门,就是生死即涅槃,那就是大般涅槃,就是佛所证的,释迦牟尼佛所证的大般涅槃。

凡夫执着五欲六尘,佛跟你讲出世间法,你染着世间法嘛。二乘人就是觉得轮回的恐怖,所以他依佛陀的教诲,苦集灭道,破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证得无生,所以不受后有,他出离三界了,但是阿罗汉他进入偏真涅槃。所以阿罗汉他就是证得这个空观,他证我空真如,我就空掉了,见思惑空掉就我空真如,阿罗汉证得我空真如。所以空观就是无相,那也就是证得真谛。

菩萨他还要倒驾慈航救度众生,所以菩萨破见思惑跟尘沙惑以后,菩萨有假观的能力,假观就无不相。所以空观是无相,假观是无不相,无相无不相就是实相,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那就是不二法门。如果你能够到这个境界的时候,那就可以把短命改为长命了,你短命跟长命就是不二啊,他是来示现的啊。

所以你必须要从这个一十七世的轮回身,去见到你的真如自性,因为那个不变的本体是我们真如自性,是迷了以后,「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才有变成十七世的由来,你要这样去了解。所以十七世是一个烦恼,十七世是一个无明,十七世是一个业力,但是他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时候,他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十七世就变成是一个助缘,十七世变成是一个逆增上缘。

我们要去了解,这一段要告诉你说,你必须从十七世里面去觉悟短命跟长命。短命是过去生造杀业,今生受果报,长命是过去生放生,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吃素,不与众生结恶缘,不苦恼众生,所以今世得长命。但是再怎么长命,还是百岁的寿命而已,它不能解决问题,它还是在三界内的有漏福报。我们上一回讲的,只不过是你得了住五星级饭店而已,等到下一回,可能降到三星级饭店,二星级,到最后住了一个破的饭店,三恶道啊。所以这个长命短命,你是不能够执着的,你必须要有出离,因为它不究竟,它不究竟。所以你必须要去觉悟,离开那个短命跟长命对待的那个真正的无量寿,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它是本无动摇,它是本不生灭的,它是本自具足,是本自清净的,它能生万法。那么当你觉悟的时候,这一十七世,你就彻底明白了。这是第二个重点。

所以第二个重点告诉你要怎么样?『真性不亡』,悟慧命不死。这个地方就是,怎么去证悟「真性不亡」呢?你必须要明心见性。我们现在,我们这种根器怎么明心见性?我们又不是六祖大师。我们要怎么样?我们只有,佛陀为我们,「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如来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他知道我们没有办法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开了一个方便法门,就是带业往生。

所以「明心见性」是佛法中,当中最究竟的。老和尚也有说过啊,当你念佛,你念阿弥陀佛,把念到我都空掉了,你念到无我了,往生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是事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的话,就是实报庄严土。所以明心见性是佛法中最究竟、最真实的无上道。我们每天在念三皈依时,「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其实三皈依就是一个一皈依而已,就是皈依自性。你当皈依觉的时候,你无量的智慧德能就开显出来了,那就是皈依法,正而不邪。你觉悟以后,你就能够清净不染,那就皈依僧,净而不染。你自性的觉、正、净就开出来了。所以三皈依事实上是方便说,事实上它就是一个皈依自性,一皈依,那就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你的菩提自性。

所以「明心见性就是佛」,不要另外再去找佛,就是在当下。你「另外去找的佛,都是『生灭佛』」,都是心外求法,你见不到真佛。佛陀在《金刚经》不是讲吗,「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邪道」就是什么?心外求法,「不能见如来」,不能见自性啊。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妙有,「非相」,空,见到空有不二的时候,你就见到真如自性了,就见到一心了。

所以你执着外面的境界,你执着外面的境界,你会迷失自己的佛性。外面所有的境界,它的相状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缘起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龙树菩萨说的。它是梦幻泡影,「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见、能闻」的这一念心「坚住在觉性上、坚住在正念上,这就是道」。所以道在哪里?道在根尘接触的日用之间。它就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所以六祖大师在最后要圆寂的时候,告诉他的弟子,佛在哪里?佛在众生中。所以是每一个人的无上菩提心,这叫无上啊,除了这一念心以外,其它任何东西、任何学问、任何知识都没有办法超越这一念心,因为它是无上的。

所以「明心见性」,「心性就是佛、就是道」。「儒家也了解这个道理,但佛法是专修」,它「层次分明」,它依净业三福这样修上去,它「段落分明」。儒家的典籍里面,譬如说《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你看,儒家它也懂这个道理,「道也者」,道是什么?「率性之谓道」,就是性德。「天命之谓性」什么意思?自性本俱的,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天命之谓性」。那「率性之谓道」呢?你称性而为,就开发你的自性出来,这个叫「率性之谓道」,这叫性德。那「修道之谓教」呢?是藉修德显性德。所以道在哪里呢?道,「不可须臾离」,道就是你的这一念心体啊,你一离开你这个心体的时候,迷了以后,「可离非道也」,你迷了以后就不是道。所以老子讲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在讲这个,那个道,真的能见到那个道,他见到自性了。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天命』」,以为天命是上天给你的生命,其实不是,这个「天」是本俱的意思,它并不是创造出来的。人人都有俱足的这念觉性,「法尔如是,这就是天命」。所以「天」哪,这个「天」的层次,你对各种根机的是有不同的含义,你对于人天乘的,「天」就是所谓天道。所以这个天,有很多不同层次的解释,在我们学佛人来讲,叫「第一义天」,「第一义天」就是我们讲的极乐世界。

所以对于修菩萨行的人来解释「天」,那就要告诉他三界都是属于生灭的,它都是有漏的,最究竟的就是「第一义谛天」。刚才我讲过「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中道实相」、就是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心当中最高的一层天——心性,等于《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这个「大学之道」应该是说,菩萨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自觉。「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开发出来,叫自觉,「明德」是性德。阿罗汉就是「明明德」,阿罗汉他破见思惑,他就「明明德」了,他见到我空真如,这就是「明明德」。那菩萨呢?就在「亲民」,利他。所以第一个「明明德」是自觉,在「亲民」是觉他,「亲民」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在止于至善」就是成佛。所以「明明德」是自觉,「在亲民」是觉他,「在止于至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所以我说这个「大学之道」也是跟佛法的修行,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大学」的「大」,不是普通的大,是体大、相大、用大这个大。所以你真正要去学习、要去觉悟的,是那个体大、相大、用大,那一个境界,这才是「大学之道」。它那个「大」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真正我们所要去学习、要去觉悟的是这一个自性,就「大学之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也就是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上座」就是惠明将军,他已经是上座法师了,他出家二十年以上,所以叫「明上座」。

我们上次有讲过,一开始出家到十年,是下座;中座,是十年到二十年;二十年以上就是上座了。所以六祖大师就问惠明将军说,你把善放下来,你把恶放下来,你把贪爱放下来,把讨厌放下来,离开那个憎爱,「不思善,不思恶」,在那么转念之间,「正与么时」就是那一剎那,你见到什么?哪个是你明上座,就是你本人的本来面目?「明上座」就是惠明将军,他教他自己去返观自照。不然你试试看,你如果做完早课,打个禅坐,你坐个十分钟,你一定找不到心到哪去了,你一下就跑掉了。不要说一下了,一弹指就跑掉了,你就找不到你的心到哪去了,最后昏沉,那何况是第一义天呢?本来面目呢?真如自性呢?

这以前我讲过,马祖道一禅师跟他的徒弟百丈禅师两个在经行,外面经行,一群燕子飞过来,那时候百丈禅师还没有开悟。我们说「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道一禅师很会教学生。燕子飞过去了,相飞过去了,相不见了,他就问百丈禅师说,燕子呢?百丈禅师说,飞过去了。你看,心随境转了,就飞过去了,心随境转了,众生就是攀缘哪。

马祖道一禅师就用手捏着他的鼻子,捏得很大力说,在这里,哪里有过去?因为他会喊痛的嘛,你怎么知道喊痛?因为见性是不来不去嘛。广钦老和尚说,不来不去,没来没去没代志。它从来没有来去,本自具足,本自清净。这个就是本来面目,什么时候找到,你就找到阿弥陀佛了,就找到回家的路了,它是没有形相的。所以明心见性是最高境界。这个是真性不亡,我们用这样做补充。

再来第三段说,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生,所以看到人家当天帝、当天神,我们好羡慕啊。譬如说我们看到关圣帝君,关圣帝君做到忉利天主,统辖三界,我们会很羡慕。帝王,或者到人间来当总统,噢,***,很羡慕。老和尚说,乾隆皇帝是算是最有福报的皇帝,他编的《四库全书》,这是真的是大事一件,做大事的。他做六十年皇帝,还做四年的太上皇,六十四年,老和尚说,以他这样当六十四年的皇帝的命,最少要修十世,十世全部都用完了,一次就还给他了。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好像很渺小。

我们不晓得前世有没有当过帝王,今世你如果好好修的话,如果你不想出三界的话,你好好帮众生服务的话,最少搞个省长、县长都没问题的,对不对?台湾人,你搞个省长、县长都没问题的。但是他省长也不过是一任期五年的福报而已,你当县长也是四年、五年的福报,就要下台了,它福报还给你啦。立法委员也是一样,国会议员也是一样。

所以知道说这个六道轮回,互为高下,有上台就有下台,享受福报就要知道,福报有用尽的时候,互为高下,豪贵之路前世怎么没有经历过?如果你能够这样去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白贫贱跟富贵的差别在哪里?一个是财布施,一个是没有财布施。你了解以后,你就了解这个一十七世是在告诉你,在说什么。

第四点,以前只因不知道说有前因,所以失意的时候,都去怨天尤人。现在知道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业力招感、业力所招,那么当遇到逆境的时候,都能够安然忍受。因此,能够消除愤怒转化为和平,这是一十七世之说。当你能够完全明白因果了,彻底明白因果了,你心就平了。老和尚说,因果从三世去看,没有谁占得了谁的便宜,也没有谁吃得了亏,你这一世吃亏,来世占便宜。你今世占便宜,来世还给人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啊。是老和尚说,你要从三世看才准哪,没有谁吃得了亏,也没有谁占得了便宜,这样讲的话,就不用去怨天尤人了。

我们以前在讲《感应篇汇编》的时候,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先生站在门口,刚好看到一个人经过,掉了一个发簪,就是那个女孩子那个发簪,就是插头发那个发簪,他听到当一声,他知道说那个发簪是很值钱的,那个可能就有些是金子去做的。结果那个老先生正好要去看的时候,它突然变成一只蚯蚓,他看了就变成蚯蚓,业力变现,变成一只蚯蚓,他明明看的是发簪,怎么变成蚯蚓呢?

结果在那么一剎那,有一个人经过,那个人捡起来是发簪。这个老先生就说,不对,不对,那个是我丢掉的。经过捡起来那个人说,我就看到前面那个人掉下去,哪是你,哪是你的?后来这个老先生就纠缠不清。这个名字,我现在想不起来了,下一次我再去找那个资料出来,这个在《感应篇汇编》里面的故事,很有趣。然后那捡到发簪那个人就说,好了,给你两分钱,就给他两分钱,一分钱去买鱼,一分钱去买酒。他说,你干脆就去稍微享受一下,不要再吵了,不要再纠缠不清了。

他拿回去以后,真的把那两分钱,一分钱去买一条鱼,一分钱去买一壶酒。正在温酒的时候,因为他酒要温热嘛,他正在温酒的时候,一只猫跑过来要吃那个鱼,就把那个鱼咬走了,他就没得吃啊。他媳妇一看啊,他媳妇一看这个猫咬走那条鱼,气得拿一个棍子要打那只猫,把那个酒壶打翻了,酒也没有了。他酒也没有,鱼也没吃到,酒也没喝到,两边都落空。

这就是什么?你了解一切都有前因后果,他的命里没有那个命,他没有那个福报,你捡到还是命里有那个福报,你命里没那个福报,去偷还是被警察抓到。你不捡,你一样有那个福报,你在哪个机会,只是慢几天可能就赚到一笔钱,那你何必去捡呢?去偷呢?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所以这个故事,我看了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感应篇》其实有很多古代的故事,你不要说它是古代的,你现在都会发生。所以因果没有古代、现代的,因果它是通古今的,每天都在演给你看,都在演因果。

所以你要是知道有前因,就是第四个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你知道有前因,你失意,你就不用去怨天尤人,你了解贫富、得失,都是自己所作所为,所招感来的,业力所招感的。这个时候你明白因果了,你就学袁了凡先生改过、行善、积德,发三千善,三千善,一万善,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了,他短命也变长命了,本来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活到七十四岁才往生。本来是四川的一个小县长,后来就派到宝邸知县,当一个大县的县长。

我上一回到天津去讲课,还特地去参观袁了凡先生的故居。袁了凡先生很会行善,发生那个水灾的时候,他还会在宝邸那个地方,他还会有施粥处,他有煮那个大锅的粥,分给这些灾民吃,做很多善事。

所以你了解前因,失意都不用怨天尤人,你能明白因果了,就能够处逆境,就能够安忍,那么消怨怒为和平了,你心就平了。

第五个,以前不知道出现祸福的原因,所以无恶不作。现在知道说,行善正好是保护自己,庇护自己,损人正好是损害自己。所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就会战兢自惕,他战战兢兢,警惕戒备,就不敢起恶念了。这样就可以化贪残为良善,这是一十七世在告诉你这个道理。就告诉你怎么样?你要在你要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战兢自惕,不要起恶念,你要知道祸福的原因都在来自于你这一念心,你敢作恶就要受果报,所以你损人就是害己。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讲,「『或于寿终,入三恶道』,乃后世之果报,明五烧也」。五恶、五痛、五烧,《无量寿经》里面有这三个,造五恶,受五痛,就像五烧一样。

所以你造作恶业,受到恶道的苦报。恶道从哪里来的?

我们现在明白,是你的恶业变现出来的。所以极恶之人,他是不经过中阴身的,他直接直堕阿鼻地狱,直接堕地狱的。极善之人,他也不经过中阴身,直接上极乐世界,或是天界。所以恶道是自己恶业变现出来的,你自然变现饿鬼、地狱、畜生,没有人设计。

就像老和尚讲过一个故事,他说,香港有一对母女很喜欢吃海产,海产吃得很多。她的母亲要往生的时候,就看到这个业识就变现了,她就看到很多海水,很多这个沙,都到海边,看到很多海水,很多沙,很多鱼、鱼族,她就看到了,她就到畜生道去了。所以这个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建造,全是业报现前。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在内湖分局,开车带过我,一个小队长,台风天还到我们台湾的东北角去钓鱼,刚好一个台风来,他跟他朋友躲在那个防波堤的后面,整个晚上想要等那个台风过去,再出去钓白带鱼。结果那个台风在半夜的时候,惊涛骇浪,那个浪高好几尺,就飞上那个防波堤以后,就把躲在下面他们这两个人卷上去以后,把我那个同事卷上去以后,摔到海里面去,死在东北角。最后在东北角的东岳大帝庙前面,尸体浮出来,东岳大帝是鬼王,就浮出来。他钓鱼,他就死在海里面,业报就现前。

所以我们冷静去思惟观察,我们今生在这个世间,一生当中的际遇是自己的业报所感的,同样的没有人在策划,没有人在设计,完全是你自己业报,也没有人在制造。所以我们看清楚、看明白了,我们对经上讲的话,我们五体投地,真正佩服,不再怀疑,完全接受,相信佛说的话完全是事实真相。所以经上讲说「愁痛」,那个是指「忧悲苦痛」,我们现在讲的,忧虑、悲伤、苦痛。「酷毒」,是指死了以后到三恶道去的果报,极惨的苦痛。「燋」就是被火烧。「然」就是燃烧,都是讲地狱的果报。所以在地狱果报里面,在《无量寿经》里面讲说「自相燋然」,「自业所感」,「故云『自相燋然』」。

所以人不能造恶,造恶没有好处。老和尚说,为小利造恶叫什么?刀头舐蜜,刀头就是刀边上有一滴的蜜,你在舔那个蜜,叫刀头舐蜜。愚痴的人这个甜头尝到了,但是舌头也被割到了,叫刀头舐蜜。一点点小利益,小利就诱惑他,他就敢造作罪业了,起什么?起杀盗淫妄的心,他就造业了,为了这点小利,做杀盗淫妄的事情。老和尚说,其实他得到的,也是他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的,他造这个罪业,他也享受不到这个利益,因为命里没有。所以得到这点小利是你命里有的,你又何苦呢?你不造这个业,只有迟几天、迟几年就可以得到,你造这个业是提早几天得到而已,这何苦呢?

所以因果报应它有个缘,无论是善或者是恶,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它有个缘。所以当这个缘出现的时候,你要特别注意,可能缘成熟了,你的果报就现前。这个果报也许是恶的果报就现前,你要特别小心。譬如说美色当前的时候,或是大利益当前的时候,那个缘成熟了,诶,就可能就是真的是恶报现前的时候。

所以聪明的人要有耐心,缘不成熟不动,等到等待机缘成熟,它自然就丰收。就像种菜一样,你要等它长成才去收割,还没有长成,还没有熟透,你去收割是生的,不能吃,吃了会生病。所以要有忍耐,耐心去等。

不义之财不能取,取了肯定有灾难。现前真的有忧悲苦痛,死了,三途恶道,那何苦呢?所以真正了解、真正明白了,他才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决定不敢作恶。不敢作恶不是说恶不敢作,是连恶念都不会生,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聪明。

所以这里讲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你真正了解以后,警惕戒备自己不再起恶念,那智慧就生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贪残的习性改为良善,这个是「一十七世之说」。所以真正明白因果以后,不敢起恶念了,这个是第五个重点。

那么第六个,以前不相信因果,所以看到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就认为天道不公平。现在知道有前世后世,就知道说,福因作善而来,祸因作恶而至,一丝一毫都不会有差离的。能够了解这样,因此就能够转愚痴为智慧,这是「一十七世之说」的最后的第六个重点。就你知道有前世、有后世,必须要做一个销算,所以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所以上帝才「不受混帐之名」,孔子才「免无稽之谤」。所以到这个第六个重点,就是悟天道公平了,因果不爽,那智慧就开了。

所以老法师说,佛在出现在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对世间人最大的恩德是什么?

不是身教。身教他圆寂以后,他这个示现,佛陀一期教化就结束了。他真正留下来给我们是什么?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是言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佛陀五时说法,这些经典留到后世,世世代代都能够见到、都能够读到,这是佛菩萨出现在世间第一功德。

我们为什么说,「上报四重恩」第一个是佛恩呢?佛恩浩大。所以印光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来为我们示现,老法师说,大家四众同修供养老法师的,印光老法师的,印光老法师都把它拿去印法宝,他有个弘化社,都拿去印经了,印经书。主要的是印善书,劝善的。劝善里面印最多的是,第一种《了凡四训》,第二种《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种《安士全书》。

老和尚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的居士请他去讲《楞严经》。他在香港住四个月,当时住在倓虚老法师中华佛教图书馆。这里面收藏相当完整弘化社出版的经论善书。老法师很细心地去翻这些书籍,看到版权页所印的,这三样书,概略的统计一下,超过三百万册。

老法师说,印光大师他身为一个出家人,他为什么要印《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汇编》,还有《安士全书》?为什么要印到三百万册?

以那个年代比现在的人心啊,人心,还是淳厚的多、善良的多。印祖当年的时候是在抗战期间,人心更是纯朴厚道。他老人家这三种书印这么多?老法师说,当时他也想不出、想不通祖师的用意,现在完全明白了。

印光大师有先见之明,他圣人,他知道将来的世界,会是我们今天这个样子,所以用劝善救世。这三种书虽然不是佛书,它是佛法的根基,这三种书都是偏重在因果。《了凡四训》也是讲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感应篇》完全讲因果;《安士全书》也不例外。《文昌帝君阴骘文》后面的《万善先资》是劝戒杀的,戒杀的因果。《欲海回狂》是戒邪淫的因果。最后一篇分量不多,《西归直指》,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印祖赞叹《安士全书》,周安士编的称为近代一百年当中第一奇书,这个奇是稀有难得。一般在家学佛的,能够依照这一部经去学习,决定消业障,决定增福慧,决定得生净土。我们要把这一段话记起来,你要是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做为一个在家居士,在家学佛,你只要把《安士全书》,按照这一本、这一部经去学习,决定消业障,增福增慧,决定得生净土,这老法师说的。

所以老法师说,他当时看到这个很感动以后,回来景美华藏图书馆,当时他就学习印祖这种方式,他印了五万册,把这三本书印了五万册。当然现在可能印更多了。

所以老法师说,我们学佛同修,见贤一定要思齐,看到好人好事一定要效法,看到恶人恶事一定要回避,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去议论。学佛的人要隐恶扬善,帮助造作一切不善、造作罪业的人回头。这一点很重要,他做错事了,受到果报、业报了,只要他能够忏悔,知道自己错了,我们就应该要帮助他。

以上是净空老法师对印祖印了《了凡四训》,还有《太上感应篇汇编》,还有《安士全书》。印祖对这《安士全书》是非常重视,我们就以这样的一个老法师的开示来做为第六个重点的结语。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这一篇,第六页,《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一个故事,【天赐兴儒】。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方游人间。至会稽山阴。见一隐者。即圣父。年五十许。焚香叩天祈嗣。时仲春丙夜。天文焕烂。张宿昭然在上。而隐者适姓张。予于是生焉。然予乡翦发文身。习为夷俗。予既成童。心甚不乐。乃寻冠履。自习礼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内外莫不以予为异。及其久也。从予者什有七八。一日有耆旧谒予父。口诵唐虞大训数篇。即成王顾命所陈者。曰。中国有使人传此。予好之。就彼习焉。随口记授无遗。于是愿学者。从而习之。皆以予为师焉。】

我们把这个【按】也把它念完:

【按。孔子之生也。以圣母祷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圣父祈之于苍昊。诞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而显示微言于万世。帝君扬文教于周之盛。而阴操黜陟于千秋。岂非为道不同。同归于治者哉。】

好,这一段的经文,它里面有很多是,我们必须要详细地去解释,所以在名相注释里面,我们会很仔细的来探讨。

我们看名相注释:

第一个,『会稽山阴』,这个「会稽山阴」,会稽山是山名,这个字念贵,不是念会,念贵,会稽山。它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主脉从仙霞岭,大盆山东北分支而出,分布于曹娥江还有浦阳江之间。相传是大禹东巡,在此会诸侯计功,乃名会稽。那么「阴」呢?是山的北面,意思指,会稽山的北面。这个是「会稽山阴」的意思,大概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东南。

再来『仲春』,仲春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大概是在阴历的二月。

『丙夜』,三更的时候,为晚上十一点到翌日凌晨一时,这是「丙夜」。

『张宿』,又称「鹑尾」。鹑是一种鸟,鹌鹑这种鸟,鹑,鹑鸟,「鹑尾」。二十八星宿之一,「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颗,在长蛇座内」。

再来,『翦发文身』,「翦发文身」是古代吴越一带的风俗。《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颖达《疏》,「越俗断发文身,以辟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刺青,台湾叫刺青。那截短头发,在皮肤上刺青,刻画文饰,这个叫「翦发文身」。

『夷俗』,「夷」是中国古代东部民族之一,殷商时约分布在今天大陆地区的山东、江苏一带。「俗」是群众的风尚习惯。这是古代中国东部各族,其未蒙圣化之风俗,叫「夷俗」。

『成童』,「成童」就是《礼记 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岁以上就是成童了,「十五以上」,名「成童」。

那我们介绍一下《礼记》,因为我们常常引用《礼记》,我们来解释一下《礼记》的由来。《礼记》是儒学经典之一,它所收的文章是孔子的学生以及战国时候儒学学者的作品。在西汉学者戴德或者比他更早的刘向所搜集的总共是一百三十篇,综合简化以后,变成八十五篇,这个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他的姪儿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四十六篇,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总共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那么《大戴礼记》在隋唐的时候就已经散失了,仅留传三十九篇,而现在所流行的《礼记》就是《小戴礼记》,成为今天通行的《礼记》。

那么在汉景帝的时候,鲁恭王刘余,因为孔子是山东人,得到古文经《礼》五十六篇,在这个坏掉的墻壁之间有找到,里面主要是讲《仪礼》。后来再加上《奔丧》、《投壶》,另外三十九篇也录下来,有再加这些资料再进去。

那朱熹他在《朱子家礼》一书中,他认为《礼记》只是解释《仪礼》。就是治天下,他定了这个礼,五伦的礼,这样而已。

那么《礼记》全书是以散文来撰成的,一些篇章确实是具有文学价值。它用短的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个道理,有的是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是意简言赅,意味隽永,富有哲理。

所以《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属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是《大学》、《中庸》、《礼运》首段,那么《大学》跟《中庸》后来就被朱熹编入了《四书》里面。所以《四书》就有编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这样,是在朱熹的时候把它编进去的。还没有编进去以前,其实它是在《礼记》里面,《大学》、《中庸》。那么《礼记》里面也有个《礼运 大同》,《礼运 大同》篇,这个《礼运》首段是孔子跟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 大同》篇,大同二个字是用做理想的境界的代名词。

这个是《礼记》的由来。我们因为常常引用到《礼记》,既然我们在研讨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对这个,我们要了解一下,所以我把《礼记》做一个背景的交代。

再来,『什』,「什」就是我们国字里面的十,是同一个意思。

『耆旧』,本来是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叫「耆」,后为对于老人的通称叫「耆」。「旧」是老朋友。所以这个地方是指帝君他父亲的年老旧友。

『唐』,「唐虞」,「唐虞大训」,这个「唐」是谁呢?这个「唐」是唐尧,朝代的名称,尧这个朝代,它国号是唐,建都在平阳,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

那「虞」呢?「虞」就是舜,朝代名。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知道尧把王位传给舜。大家都知道舜是大孝,我们对舜也是不是很了解,一般人不太了解,尤其现代的年轻人更不了解,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舜做一个完整的介绍,他是在《二十四孝》故事里面,大孝舜王。

舜他从小就丧母了,父亲续弦,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是象,就舜的弟弟。舜从小就要工作了,来维持家庭的生活。他父亲非常顽固。他的父亲叫瞽叟,那个瞽叟照理讲是说,眼睛瞎掉叫瞽叟,他名字刚好是瞽叟。很宠爱他的后妻跟幼子,三个人都想要杀死舜。但是舜非常孝顺父母,关心幼弟。他自己有小过错就甘愿受罚,如果父母跟弟弟想要杀死他,他就躲得叫他们找不到。

那么二十岁的时候,舜他是以孝道闻名天下的。舜三十岁的时候,帝尧就来问四岳,天下有谁能够继承共主的帝位?因为尧的儿子丹朱是很不成器的,这个我们在《感应篇汇编》里面讲到「忠孝」的时候,我们有探讨过丹朱,就是尧的儿子,他不成才。

帝尧就问四岳,天下有谁可以继承这个共主的帝位?「四岳推荐舜」,推荐舜。帝尧也就召见舜,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做?」舜回答,「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能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就会自动拥护你。我是把它解释成白话啦。尧又问了,「什么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所以你看他重视祭祖,「祭祀上天」。「又问:『什么官职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尧又问了,「什么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关心百姓。』」

所以「帝尧十分满意」,他就赐给舜「葛布制的衣服」,还有「一张琴」,还有「给他牛羊,为他建粮仓」。尧还把的女儿娥皇跟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娥皇跟女英,「并为他们修建宫室。」他也用各种方法来考验舜,但是舜成绩都卓著。

根据《史记》的记载,舜曾经「在历山耕种」,「让历山的人都相互推让地界」。在陶河滨的这个地方制陶,他让河滨的陶器都不用再偷工减料。他「在雷泽捕鱼」,这在《了凡四训》里面有提到这一段,舜在雷泽捕鱼的时候,鱼比较多的地方都被年轻人占了,老人家都到水流比较急的地方,很危险。后来舜就做一个示范,那些年轻人就退出来了,让老年人可以捕到鱼。就是在雷泽捕鱼,在《了凡四训》里面有这段故事,让雷泽的人都推崇了,推崇了舜。

所以舜他虽然得到尧的钟爱,但是舜的父亲跟弟弟象一直想要杀死舜。有一次他父亲叫他去修理房子的屋顶,屋顶漏水。舜爬上去以后,他父亲就把这个梯子拿开,然后下面放火要烧那个房子。舜就用斗笠,从空中像降落伞这样降下来,没有死掉。后来他母亲跟他弟弟跟他父亲又叫他去挖水井,把烂泥巴挖起来以后,他母亲又把烂泥巴丢下去,想要把舜活埋。后来舜挖一个地洞又跑掉了,挖一个暗道又跑掉,逃过一劫。

继母跟象就以为舜死掉,就很高兴。象就说了,这个主意是我出的,所以舜他的妻妾跟琴就要归我啦,牛羊粮仓归你们二老。象就搬到舜的宫殿要去住了,「弹起舜的琴」了。可是突然间「舜回到家中」,象就很惊愕,也很不自在,他弟弟就说,「我正十分难过地思念你。」舜说,「是吗?」你是个好弟弟,「你真是个好弟弟」。你看,他装作不知道。

舜在五十八岁的时候,尧传给他当摄政王共主八年,当摄政共主八年。「帝尧逝世」以后,「舜服丧三年」,就「把共主之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他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人都不服,天下诸候都去见舜,不理会丹朱。而且都到舜那边去告状,民间也编了很多歌谣来颂扬舜,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后来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所以他无法推卸,所以回到都城正式登上共主之位。

这舜帝。这叫「唐虞大训」的由来,我们先介绍一下尧跟舜。

「大训」呢?「大训」就是《尚书 顾命》篇,「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就是指尧舜所留下来的教诲,这里面是在《尚书》里面。

《尚书》我们介绍一下。《尚书》是相传由孔子所编撰的,「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在西汉初存了二十八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为, 《今文尚书》」。《尚书》是研究原始社会末期跟夏商周那个时候的社会的历史,留下珍贵的资料。所以《尚书》所录的,「为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谟」,「谟」就是策略,「训」还有「诰」,「诰」是上位告谕下位的人,「誓」、「命」等文献。就「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这个就是《尚书》的简介。

再来看『顾命』,「集成王顾命所陈者」,「顾命」就是天子的遗诏。

『使人』就是奉命出使的人。

『苍昊』,「苍」是青色的。「昊」,这个昊,音就是浩大的浩。「苍昊」就是苍天。《文选 鲁灵光殿赋》,「据坤灵之宝势,承苍昊之纯殷。」所以苍昊就是老天的意思。

再来『木铎』,这个「按」里面的「木铎」,「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木铎是「以木为舌的大铃」,铜去做的,「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的时候,巡行振鸣要敲那个铜铃,就敲那个木铎,巡逻的时候,「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会敲那个锣。就有一点像锣一样那个大铃,敲那个大铃以后,它有这个声音出来,这个叫木铎。在「《周礼 天官 小宰》:『徇以木铎。』」「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这个木铎的意思就是教化的人,教化人心。

所以我们在二O一六年三月,我们办完二O一六的万人念佛,孝廉讲堂也同时在台北科技大学,奉老法师的慈命跟江逸子老师的指示,我们办了李炳南老教授圆寂三十周年的论坛,那时候我们就用主题就是什么?就是雪卢老人木铎春风三十载纪念论坛。这个「木铎」就是教化人心的意思,春风化雨,就是李老师的教育众生一生的功德,那叫木铎春风三十载论坛。这是「木铎」的意思。

再来,『显示微言于万世』,「微言」是什么?是精妙的言论。在《逸周书 大戒》里面,「微言入心,夙喻动众。」「微言」,「微」就是微眇,「眇」就是小的意思。汉朝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这里面讲,「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这个「微言」的意思就是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所以这里讲,「微言绝」,「大义乖」。微言跟大义是什么意思呢?大义,就是指本经书的要义,大道理。所以包含在精微语言里面的深刻的道理,这叫微言大义。我们常常有看到,有一些大师的开示、祖师的开示,或者一些大德的开示里面,他都会讲微言大义。

那什么叫微言大义呢?

好,我们来做一个解释。微言大义又叫做春秋笔法,又称为春秋书法,或者说微言大义,就是说,他的文章里面不直接阐述对人物、事件的看法,但是它透过细节的描写,它修辞的手法,譬如词汇的选取或材料的筛选,委婉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的看法。它原意是要让后代的人严格去查定前人,看谁是极恶之人,谁是值得尊敬当朝,所谓善恶自有历史做证明。

孔子在公元前四百八十年编纂《春秋》,事实上,据说这个《春秋》并非孔子所作的。孔子在记述历史的时候,「暗含褒贬」。「到后世别人写『春秋三传』」,《左氏传》,左丘明写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个传来注解《春秋》,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种注释书」里面将本来解释年表的《春秋》所传达的各种事件,「加上『此人行为正确』、『此人结果不当,是不好的』等严格批判」,来「决定善恶」。

「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专门著作以解释《春秋》内在的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所以后来孟子才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的由来。《春秋》就是历史,所以孔子写《春秋》,而乱臣贼子就怕了,因为就被写在历史里面去了,就留在后代了,遗臭万年。所以《春秋》的笔法,这一句话就从这样开始来的。所以我们写历史叫写春秋。有些高僧大德往生了,圆寂了,我们都也会写,春秋几年了,他总共在这个人间几年教化,这春秋多久啊。

所以「春秋笔法」一语开始就有极恶之人,或者是尊敬朝廷,或由后代的人严格查定。这样的做法叫做微言大义,或者是春秋笔法。受到古代中国传统的褒扬。

宋朝欧阳修他编撰的《新唐书》、《新五代史》,他大量用春秋笔法。朱熹认为《春秋》并无法表示褒贬之义的所谓书法。例如春秋时候,郑国内乱的一个共叔段之乱,就是郑庄公跟他的弟弟共叔段这个事情,孔子等人便讥刺为郑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之间的行为,但是对于颍考叔却是赞誉有加。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就是郑庄公跟母亲的因缘。在台湾,中天旺旺集团他们还特地有请专门的剧团,就演郑庄公跟他母亲的故事。这一个是讲孝道的,这个在因果教育里面,是非常好的一篇故事,叫郑庄公与母亲的因缘。郑庄公说,不到黄泉不相见,这个以前我们有讲过,我也很喜欢讲这篇故事,我们再来把它重温一下这个故事的内容。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公主叫武姜,也就是郑庄公的妈妈,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郑庄公,一个共叔段。武姜她是冠夫姓,因为是郑武公,姜是从母姓。武姜生的第一胎难产,小孩子的脚先生出来,所以她非常气这个小孩。这个小孩,因为武姜受他的痛苦折磨,所以对这个小孩子恨之入骨,这个孩子就是郑庄公。这是在佛经上解释是什么?也可以讲是跟他母亲缘比较浅。

武姜生第二胎就非常顺利,非常疼爱他,叫共叔段,这个次子共叔段。她也非常「庇护共叔段,不断排斥大儿子」,而且还跟郑武公讲,要把这个王位传给共叔段。但是因为「郑武公认为,国家应该由嫡长子继承」,不能够传给二子,次子,所以在临终的时候,还是传位给郑庄公。在《春秋》里面有记载这一段,就是说,共叔段有叛变,被孔子记载在里面去,但是最后还对颖考叔这个孝道的教育有把它记载进去。

所以武姜她后来在郑庄公继位以后,她要求庄公,郑庄公把重要的地要割让给弟弟。郑庄公也是很有度量的,他还是照他听他妈妈的话,还是把地让给他弟弟,就是在京城附近的这些京畿地,全部都让给他弟弟。共叔段就在京畿之地招兵买马,准备伐王篡位。

很多朝廷的这些大臣都劝郑庄公说,你应该讨伐你的弟弟,郑「庄公一再忍让」。你看,那时候的孝道,他就表现出忍让的精神,老和尚说,古代的帝王要教什么?教孝,教让。这一点都没错,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得出来,郑庄公,虽然他母亲不喜欢他,他还是让啊,他对他弟弟还是悌呀,对母还是敬啊,还是孝啊。郑庄公还是让,他明知道他弟弟要准备篡位了。

等到共叔段把兵马都召集好了,准备攻击王都的时候,他的母亲武姜竟然把城门打开,要里应外合,他第二个儿子的部队要进来了。后来郑庄公决定讨伐,「派兵抢攻,共叔段兵败而逃」。

郑庄公对他母亲就非常不谅解,因为从小他母亲就非常地怨恨、嫌弃他,郑庄公的内心他一直都,他还是忍下来,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皇帝,他还没有办法像我们是学佛人有这个智慧,可以转愤恨为平和,他没有办法,所以他在阿赖耶识里面,他对他母亲还是有很多的怨气在。直到他弟弟造反,他母亲做内应,这几十年所累积的怨气跟恨意,如今加深一层。于是他把他母亲赶出去了,把他母亲赶出皇宫了。放逐到边地,并且发誓讲一句重话,不到黄泉,我不再跟我母亲相见。不到黄泉不见,就是这样来的,黄泉就死掉了叫黄泉,黄泉路上,黄泉。

刚好边地有一位很好的官,叫颍考叔,这位是很贤能的官。颍考叔是非常孝顺,他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想尽办法要到京城去晋见郑庄公,他希望化解他们母子的恩怨。郑庄公当夜就举办国宴招待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最好的食物都拿出来,颍考叔就整包的放在口袋里面。郑庄公就觉得很奇怪说,诶,你为什么不吃呢?

他说,因为我平常,我都尽量把好吃的,我都拿来孝敬我的母亲,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吃到,国君您赏赐的这么好的食物,所以我要把这些美食带回家孝养我的母亲。郑庄公听了就非常感动,就感慨地说,你有母亲可以孝顺,我是没有母亲啦。因为颍考叔也知道,他母亲被他放逐到边地了。你有母亲可以供养,我没有母亲啊。颍考叔就问郑庄公原因,郑庄公就把这个情形告诉他。颍考叔非常有智慧,因为郑庄公说,我有讲「不到黄泉不相见」,「君无戏言」,那我怎么办呢?话都已经说出去了,我不能收回来。

颍考叔就非常有智慧地说,他建议郑庄公说,君王,你「何必忧虑呢」?就把地挖开,挖到有泉水冒出来,就是黄泉了。就挖一个地洞,挖到你妈妈那个地方,我把你妈妈带过来,你就挖一个地道,挖到有水的地方,就有黄泉了嘛,这样你对天下人就有交代说,你是到黄泉才见到母亲啊。那个水流流出来有泥沙嘛,泥沙就变黄色,就是黄泉。我把你妈妈带来那个地道那边,跟你见面,你也下来,就在地道的那个黄泉那个地方见,黄泉就相见啦,就见到他母亲了。「庄公听了非常欢喜」,就派人挖地道,在地道中跟他母亲相会。

那么他母亲后来见了郑庄公以后,也觉得「自己过去的不是」,「同样是亲生子」,「为什么要怨长子」呢?要「疼幼子呢」?这就是有憎爱,有憎爱就没有智慧,刚才我们讨论过。她喜欢二儿子,是因为二儿子比较好生,大儿子是脚先出来,让她折磨得很痛苦,这就有憎爱了,就没有办法有平等心。你没有平等心,就没有菩萨的智慧了。所以他因为这样的,颍考叔的这个促成,差一点造成家破国亡的惨剧。郑庄公也体会到要报母恩,「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母子就见面以后,互相相扶相携,走出地道,最后「和乐相处,同享天伦」。

这里面也说明了孝道,讲了孝道,以及人性本善。虽然说这个郑庄公他还是有这样的一个怨恨,最后明白因果,「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最后感应道交,圆满。这个是,这个地方有提到《春秋》,我们提到这一个郑庄公跟他母亲的因缘,这个孝道的故事。

再来,『黜陟』,「黜」就是贬降、革职。「陟」就是升迁、进用。就官职的降黜和升迁。

好,那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释:

「天赐兴儒」。帝君说,我的中阴身正飘浮在人间,来到会稽山北,看见一个隐居的人,『圣父』,年纪五十岁左右,正烧香拜天祈求儿子。这个时候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灿烂,「张宿」星座清晰地挂在天边,而这位隐居的人正好姓张,我于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里。

我家乡有「剪发」纹身的习俗,成为落后民族的陋习。我长大之后,为了这种旧习很不快乐。就找来了鞋帽,自己学习『礼文』,『儒服儒冠』从这个时候开始。远近没有不认为是怪异的,但时间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随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来拜访我父亲,「口诵唐虞大训数篇」,就是周成王临终时所说的,说,中国有人来继承它。我很喜爱,就跟随他学习,『随口记授』没有漏掉一点。于是有些愿意学习的,都到我这里来学习,我就成为他们的老师了。

所以文昌帝君第一世就从事教育的工作,而且从事圣贤的工作,圣贤教育的工作,传承的尧舜、唐虞大训数篇。尧跟舜都是我们圣贤皇帝,都是圣贤示现的皇帝。

所以这一篇的白话,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按」,我们来解释一下:

孔子降生在人间,是因为『圣母』在『尼山』祈祷,诚心所感。帝君降生在人间,是因为「圣父」于春夜祈告于苍天。出生都是不同凡响啊。可是孔子是在周朝衰落的时候振兴儒教,向万世显示走向纯善境界的微言大义。帝君是在周朝兴盛的时候振兴文教,他的阴德绵延传于千秋。难道不是方法不同,而目的是要使天下太平吗?

这个「尼山」在山东曲阜县,孔子之母在此山祈祷生孔子。

好,这一段我们探讨一个重点,孔子的母亲在尼山祈祷求子,那么孔子就降生了。文昌帝君他的父亲是一个隐居的隐士,在「会稽山阴」,山北祈祷,文昌帝君就来降生了。其实刚才这里面有讲,孔子是出生在周朝正在衰微的时候、衰落的时候,孔子来示现。那么文昌帝君是在周朝兴盛的时候,示现这个人间。但是帝君他这样的示现,他讲一十七世身,事实上也是在讲一件轮回的事情。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就是轮回的由来。

老法师说,我们常说迷失了自性,就变成凡夫了,就在搞六道轮回。那么六道真的是可怜,生生世世出不去。所以你出离六道,一定最少要像阿罗汉一样,破见思惑才可以出离六道。你只要破见惑,像初果须陀洹破身见,破见惑,他只要人天往返七次,他就出离六道了,他证阿罗汉了。那大乘的呢?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一定要怎么样?要证实相,要开悟。圆教初信位就是破见惑了,圆教七信位就破思惑,贪瞋痴慢疑,这样才有办法离开六道。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这个里面最麻烦是什么?就是谁都不能够避免,因为你只要在六道里面,一定是冤冤相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个因缘在冤冤相报。问题是还拼命在造,造什么?造恩恩怨怨。所以我们上一回有讨论过啊,如果你只停留在断恶修善这个层次,他还是在三界内,你在三界内,你前世造善,这一世得乐报,就好像住五星级饭店一样。但是你在享受这个乐报,在受这个苦报的时候,其实你还在释放你的业力,不断地业力在释放出来,这叫做不断地在制造恩恩怨怨。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都在搞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纠缠穷年累劫都没有办法化解,只有一世比一世复杂。

那么在近代,外国有用催眠的方式,可以回到前世,佛家是用禅定回到过去。普通的百姓,没有什么大善的,也没有什么大恶的,所以他如果要保持生生世世都得人身,并不困难。如果是大善大恶就变了,大善的,到天道,不是人道。大恶的,到三途去了,也不是人道。大善大恶产生大变化,没有什么大善大恶的保持在人间。所以在《楞严经》里面讲,十习因、六交报里面有提到,你如果情跟想有各五分的话,那是在人道。

所以老和尚说,美国的魏斯的催眠报告,他可以让人回到八十几世,甚至回到三千年前。可以把每一世里面都经历的讲出来、叙说出来,这绝对不是编故事,绝对不是骗人的。说明什么?说明确实有轮回这桩事情,确实有果报这桩事情。

这些事情最清楚的、最透彻的还是佛经。所以老和尚说他在澳洲的时候,他有找三位同学去查《大藏经》,用两个星期时间把《大藏经》里面有关地狱轮回的现象,这些文把它抄出来,抄出来以后编成一本经书,叫做《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这一本我们讲堂也有,《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老法师也曾经跟我讲过,最好有人能够把这部经讲出来。里面一共有二十多种经论,比道家讲得好,道家讲地狱,果报讲得很多,但因讲得很少,佛法把因都说出来,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这个很难得。

所以《地狱变相图》它没有去参考佛经里面的,因为老和尚意思是说,江逸子老师所画的《地狱变相图》是根据《玉历宝钞》。现在外面流通的《玉历宝钞》就是我花了五年时间所拍出来的影片,这因果教育电影。佛教里面只有《地藏经》,这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他说,如果能够根据《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再画一个《地狱变相图》出来,那就更好。

老和尚说,相似相续为什么会存在?那是业力,是因缘、是业力。在诸佛菩萨,它不是业力。有因缘,因缘是感应的,感是因,缘是果。这里面有因缘果,相续不断。诸佛菩萨现相是愿力的,他不是业力,我们凡夫是业力的。众生这些六道轮回,在这些拉拉杂杂的相是什么?是业力。

所以佛讲得一点都没有错,众生来到这个世间,是来酬偿业报的。印光大师说,人生是酬业而来的。你过去造的善,你酬偿善报,你来享福。你造的恶业,那你来受罪。享福、受罪都是业报。你不造这个业,你就不受这个果报。所以我在讲因果里面讲说,因果是自作自受,不作不受。你不造这个业,你就不受这个果报,这句话很重要。

如果你不造邪淫,照戒律的经典里面说,你就可以得到怎么样?你可以得到如意眷属,你就不会被妻眷所侵,老婆就不会欺负你,如果你不造邪淫的话。如果你造邪淫的话,你就会得到那个不如意的眷属,家庭就是纷纷扰扰,你老婆就会欺负你、侵害你,为妻所侵。这在戒律的经典里面讲,为妻所侵,你造这个业嘛,你要受这个果报。

所以这个因果是很清楚的,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的,无论是享福或是受报,它一点都不会差错。你知道以后,就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因为是自作自受的问题。怎么样跳出这个圈子呢?这个六道轮回的游戏玩腻了,觉得不好玩,很痛苦,毫无意义,没有一点价值。那怎么办?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就要来了,叫念佛法门。

老法师说,念佛求生净土,跳出这个圈子,不再搞轮回,不再搞十法界了。老法师讲这个比较严格,十法界为什么?因为十法界的佛还是藏通别圆里面的藏教佛跟通教佛,他还不是圆教佛、别教佛,他没有入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的佛不是真佛。

老和尚说,这个是误区,他特别用这个名字叫误区,错误的误,误区,迷惑颠倒。很不幸你掉在这里面了,现在找到一个出路,这个出路千载难逢,不是容易得来的。那我们这一生,每分钟、每秒钟都要掌握住,要走出去。

这个走出去的祕诀是什么呢?信愿持名,你看这四个字,信愿持名。所以发菩提心是信愿,一向专念是持名念佛,《无量寿经》里给你讲得很清楚,只要这两个方法,一个是发菩提心,信愿,一向专念,持名念佛。这是什么?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法,无上的大法,千经万论到最后都归到这四个字,信愿持名。这四个字真正认识了,真正掌握住了,如来大法你就得到了。

其他的不关紧要,经每天可以念一些,不念也可以,如果真正相信,一点疑惑都没有,老和尚说,你如果真正开悟了,或者说你真正念到完全性德都开出来了,那个信完全开出来了,你经可以不用念了。你性德什么时候开出来?你要觉悟啊,一点疑惑都没有啊,那深信就出来了。一点疑惑都没有的时候,经就可以不必念了。经的用处是干什么?断疑生信四个字,《金刚经》里面讲,断疑生信,破你的疑惑,断疑生信。那你已经断疑生信了,那经就毕业了,不用念了,这个我们要知道。

所以,以上老法师特别跟我们开示这一段,就是为什么会六道轮回?从欧美的催眠术就证实了确实有轮回这件事情。

那如何出离轮回呢?

老和尚说,稀有难逢的,就必须要什么?把握这个带业往生的念佛法门,就是信愿持名。那真正你信愿,你的信心发出来了、生出来了,你菩提心发了,经可以不用读。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那么剩下一两分钟来跟各位呼吁一件事情,学人讲《感应篇汇编》,从二O一三年六月九日讲《感应篇汇编》,接定弘法师的第二十四集开始,讲到二百六十二集,再加重讲《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集到2二十三集,再最后讲特别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总共讲二百六十六集。

很感恩东北太上共修网李斌居士跟刘杉居士,他们的团队五年来的护持。《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汇编》,在全世界流通得非常地普遍。我到新加坡去讲课,新加坡的人很喜欢看YouTube,就是专门看,有心人士把我讲《感应篇汇编》五年来讲的《黄警官讲故事》全部铺上YouTube网站。所以看《感应篇汇编》的人非常地多,到美国也有,到澳洲也有,到欧洲也有,日本也有。

所以现在开始在讲这个《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东北太上共修网李斌居士跟我反映,现在目前非常缺乏听打志工。本来我们《感应篇汇编》都是台湾的张薛兴居士帮我做总校。那么现在呢?原来《感应篇汇编》是在台湾听打,那现在都是由东北太上共修网来承担,所以很需要各位国内的义工,你们能够发大心,发心。老和尚说,发大心、立大愿、扎大根、固大本、修大行、证大果。希望你们发大心,来成就这个《安士全书》的听打工作,也是一种自觉觉他觉行,自觉觉他的工作,菩萨行。

你在听打的当下,事实上是修戒定慧,修身口意清净,同时也是在重新再薰习一次,增长你的福慧。所以欢迎你们,在国内的话,你们有百度搜寻东北太上共修网,东北太上共修网。我会连续在这个讲课里面,连续好几集地呼吁,希望你们能够透过百度搜寻,你有时间,环境许可,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听打团队,参加、参与东北太上共修网听打小组的工作,非常欢迎各位的加入。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3-07-05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