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安士全书》(第008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8月22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请各位同学翻开《安士全书》课本第十一页,第二段,【情动入胎】。
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既迁化。将往西方。适至洞庭君山。爱其胜境。因少留焉。予时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下无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乐何穷。久之。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见一妇人。年三十余。呼号而来。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于君。窜死南荒。家乡万里。旅榇难归。痛念堂有二亲。身怀六甲。若山川神灵。察吾夫君。以忠获罪。怜吾姑嫜。暮景无依。使得诞生一男。以续张氏。纵妾命不保。亦无憾焉。予在云路中。不胜其悲。涕泗从出。谨按天人之身。无有涕泗。唯当命终之后。五衰相现。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堕妇怀。懵然无觉。久之。闻人语曰。是男是男。予开目视之。身在浴盆中。盖已生世矣。】
好,这一段『情动入胎』,是讲文昌帝君祂轮回的故事。
这一篇故事非常地精彩,虽然它是讲一个轮回的故事,但是它里面蕴藏着妙义,非常地殊胜。当我在备课,看完这一篇以后,如获至宝,真的可以从这一篇的垂训里面,就根本地体会六道轮回的问题,妙不可言,非常地殊胜。所以等一下我们会一一来解析、来了解,为什么会轮回。这个问题搞清楚以后,一大事因缘就有把握了,往生西方就有把握了。为什么一位即将往生西方的人,因为信愿不坚固,留恋人间的美好山水,以至于在动念之间,动了情执,贬坠到山神、河神。最后入胎,也是因为情执所牵,入胎到人间来投胎转世。
所以文昌帝君大慈大悲,把祂的故事一一公开,令人非常地震撼,也非常地感动。告诉我们,轮回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轮回;为什么情执难断;为什么印光大师一再苦口婆心,叫我们一定要信愿坚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祖师大德都是苦口婆心地、不厌其烦地一劝再劝。
历代的净土宗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是开悟的圣僧。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说弥陀再来的。彻悟禅师,像彻悟禅师、永明延寿禅师、莲池大师,这都是禅宗大德,高僧,最后归心净土的。他们为什么完成了《莲池大师全集》,还有《印光大师全集》,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就知道,轮回这件事情,非常非常地必须要警惕。所以这一篇的垂训,让我们可以觉悟。
我们先看这一篇的名相注释:
『迁化』就是死亡。
『适』就是正巧、恰巧、偶然。
『洞庭君山』,「洞庭」指洞庭湖,在今天的湖南省北部,长江的南侧,纳湘、资、沅、澧四水,四条江汇合,具有调节长江水量的作用。「君山」是山名,位于湖南省岳阳县西南,在洞庭湖当中,或称为湘山、洞庭山。所以洞庭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湖泊。所以文昌帝君,祂是做这一座君山的山神兼洞庭湖的湖神,水神啦,山神跟水神。
再来下面这个『爱』,贪物、染着之意。
《俱舍论 九》,「贪资具淫爱」。这个贪它是帮助这个淫的,它是帮助淫爱的,贪好美色才起淫心。所以贪瞋痴是三毒,「资」就是帮助啊,那就具足了淫爱啦,所以两情相悦一定是起了这个贪心、贪爱以后,才会造成淫事的行为,淫爱的行为,所以「贪资具淫爱」。《大乘义章 五末》曰,「贪染名爱。」贪是杂染,所以贪又是爱的同名词,也是贪跟爱是挂钩的,贪就等于爱,爱就等于贪,因贪生爱,爱由贪起,叫「贪染名爱」。《唯识论述记 十六》曰,「耽染为爱。」
《楞严经 四》曰,「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我们人为什么互相对立呢?为什么会互相讨厌呢?为什么会变成冤亲债主呢?为什么变成反目成仇呢?「异见成憎」,就是见解不同啊,我的看法跟你不一样,两个就打起来了,甚至对簿公堂,这个就是「异见成憎」。「同想成爱」,两个铜板,一个铜板不会响,两个铜板才会响,我们所谓男欢女爱,男的喜欢,女的如果不爱,这个爱也生不起来啊,所以「同想成爱」,两个都有意思,相看两不厌啊,情爱就产生了。堕胎也是这样来的,结婚也是这样来的,谈恋爱也是这样来,「同想成爱」。
《圆觉经》说,「轮回爱为根本。」为什么会轮回?「爱为根本」,你就喜欢嘛,你爱财色名食睡嘛。不见得是说,这是一般凡夫,就算是修行人也是一样,爱缘没有断的话,轮回世界就有你的份啊,所以「轮回爱为根本」。等一下我们就会讨论,爱不重不生娑婆。
再来,『祝』就是祈祷、祈求。
『良人』,古时候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叫良人。
以前不叫丈夫,叫良人。现在叫丈夫,一丈之内是妳的夫君,一丈以外妳就找不到了,丈夫就这样来的。所以古时候,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叫良人,择良人而嫁。《孟子 离娄篇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它这一段是缩小版,这等于截取了〈离娄篇下〉这一篇里面的原文,它主要是要提这个良人。所以「赵岐注:『良人,夫也。』」是丈夫。
我们看原文的《孟子 离娄篇下》,很有意思,《孟子 离娄篇 齐人章》,「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这一篇非常有意思,这个《孟子 离娄篇 齐人章》,它这个白话,就「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这个齐国人,这在古时候齐国男子同时可以有妻子跟妾的生活,这中国早期可以有一夫多妾的多妻制,不像现在只有一妻,所以,以前都妻妾成群。
〈离娄篇 齐人章〉这一篇白话的意思就是说,齐国有一个人,他家里有一位妻子跟妾,而处在屋子里。有一天,她的丈夫,就良人就出去了,「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每天都是这样,一定要吃得酒醉饭饱了,他才愿意回来。
这有一点像日本,日本人听说也是这种情形,日本人他们去上班,晚上一定要去喝个两杯再回家,带一点酒意,表示说先生在外面很有成就,有人应酬,所以日本的这种小酒吧特别多。所以你注意看那个新闻报导,或者你到日本去观光,你会看到很多这种小酒吧,高朋满座,都是上班族的,下班以后,不会马上回家的,一定在那边喝一点,小酌一番以后,带了点,就是微醺,或者醉醺醺的,再回家,表示事业有成。太早回来了,不行,被人家笑,事业没有成就。这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文化。
那么这个齐国人就是这样,他每天一定要吃饱了、喝醉了,然后才回家。他的妻子就问他啦,请问夫君哪,你今天跟谁吃饭呢?「所与饮食者」,你跟谁吃饭呢?她丈夫每次都是这样说,哎呀,我都是跟达官贵人、跟有钱人一起吃饭啦。丈夫都爱面子,「则尽富贵也」。坦白说,现在还是有人这样啦,这个就是比较夸张了,台湾话叫膨风啦,膨风,就比较夸张了,尽其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他的妻子就告诉那个妾说了,「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我们的丈夫每天一定要喝得酒醉饭饱才回来。问他跟谁吃饭,跟谁喝酒,他都是说富贵人家,可是从来没看到一个富贵人家到我们家来作客,「而未尝有显者来」,这就露出马脚了,从来没看到一个显贵人家到我们家来作客。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我将偷偷地,「瞷」就是偷看,我将偷偷地跟在后面,偷看到底先生跟谁吃饭,「良人之所之」,他去哪里?「蚤起」,有一天早上就起来了。「施从良人之所之」,他的妻子就尾随在她丈夫的后面,就一路跟随啦。「遍国中无与立谈者」,走遍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跟他讲话,「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没有一个人站着跟他打招呼、讲话。
「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原来跑到哪去呢?原来最后跑到了是东边的外城,东边的外城墓地,人家在祭拜祖先,他去那边乞讨人家的祭拜的食物,「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吃不饱了,又到隔壁人家在扫墓的,到隔壁祭拜祖坟的,去跟他再要食物吃,「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这就是我们丈夫他酒醉饭饱的道理。
「其妻归,告其妾曰」,他的妻子回来以后,就告诉她丈夫的妾说啦,「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我们丈夫是我们一辈子的仰望、寄托。「今若此」,今天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呢?到坟墓旁边乞食呢?「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妻妾两个人都互相嘲骂她丈夫,然后两个相拥而泣,在中庭当中。「而良人未之知也」,她丈夫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又跟他妻妾显示,他今天又跟谁吃饭了。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最后就重点是这句话啦,由君子的角度来看,一般的芸芸众生,一般的民众,一般的凡夫,想去追求富贵、利益、发达,想要去求功名富贵,大部分都是不择手段,用尽心机,大部分都是这样。「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当他的妻妾知道她先生丈夫是用这种手段去谋得这个财富,去谋得这个官位,会感到很羞耻啊,「其妻妾不羞也」,他的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拥而泣的,几乎很少啊。这个就是《孟子》在探讨,所谓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我们要求功名富贵,我们应该学袁了凡先生。我们求世间法的、世间的功名富贵,我们应常怎么样?学袁了凡先生改变定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创造变量出来,改变定数。像袁了凡先生,他不仅可以求得功名,而且命中无子变成有儿子,本来是短命的变成长寿。这样要从因地下手,去求富贵利达。所以这个良人到坟墓间去乞食,回来「骄其妻妾」,这也是《孟子》要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功名富贵不是说用这种方式去追求的。
好,这一段最主要是讲一妻一妾,我们这里面讲良人,所以附带解释这个〈离娄篇下〉这个典故。所以我们一般讲说享受齐人之福,就是这个意思,成语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齐国那时候可以有一妻一妾,所以说享受齐人之福。
再来,『窜死』,「窜死」就是贬逐而死,被贬官以后死在异地,他乡异地。
『旅榇』,「旅」就是客居外地,「榇」就是棺材、棺木。意思就是说,因客死他乡而停羁他乡的棺木,这叫「旅榇」。以前我们知道国内很大,中国地大广博,所以有时候去外面做生意、担任官职,有时候就会这种情形,「旅榇」,要运回家乡,落叶归根,就会有一种因客死而停羁他乡的棺木。
『身怀六甲』,「六甲」,据说为天帝造物之日,后来因以身怀六甲,谓妇女怀孕。
再来,『姑嫜』就是丈夫的父母,这是以前的称呼。
『暮景』就是年老的景况。
『云路』就是云间、天上。
『懵然』是糊涂无知的样子。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情动入胎」,就是情动入胎,为人作子。帝君说,我已离开人世了,正在往西方走去。路过洞庭君山,被它的优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里一会儿。这时候,上无君王管制的威胁,下无骨肉牵挂的念头,真是逍遥自在,成为世外之人,多么快乐啊。过了一段时间,有两位仙童从天降下来,拥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域的主管,就是山神跟水神,君山的山神,洞庭湖的湖神、水神。
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女人,年纪三十多岁,大哭而来,祭拜时说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国君,被放逐,死在南方边远荒凉地区,离家乡有万里之遥,棺材难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双亲,我已身怀有孕。如果山川有灵,考察我丈夫因忠获罪,可怜我的公婆,晚年无依,就请降生一个男孩来续张家之后,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我在云中走过,看见这个情景,禁不住心中为她悲痛,同情之泪潸然而下。
谨按,就是天人的身体,已经没有眼泪鼻涕啦,只有在命终的时候,出五种衰相。五种衰相,这个等一下我们再解释。腋下才开始流微汗,帝君这个时有眼泪鼻涕,可以推知祂当时是在神道中间,不是天人,天人是五衰相现。忽然身体堕落到这女人的怀中,糊里糊涂地没有知觉了。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话了,说,是男孩,是男孩。我张开眼睛一看,身体已经在浴盆里面了,此时我已经投胎出世了。
刚才提到这个『五衰相现』,天人他有天福,有福报,但是天人他福报用尽,还是贬坠。他要贬坠之前会有五种衰相:
第一个,「头上花萎」。天人头上都有花,他的花开始枯萎了,「头上花萎」。
第二,「衣裳污垢」。天人的天衣开始会有污垢了。
第三,「身体臭秽」。身体会发生异味出来。
第四,那「腋下汗出」。腋下会流汗。
第五,「不乐本座」。他就不喜欢坐那个天人的位子,「不乐本座」了。
以上这五个是天人的五衰相。
那么这一段里面,刚才我讲过,有蕴含很深的妙意在里面,所以我们逐一逐一地探讨。我们这一段先探讨,探讨一跟探讨二。
探讨一,我们先来探讨爱不重不生娑婆。
帝君祂本来要往生西方,但是经过洞庭君山的时候,被这个美丽的胜境所吸引了,所以停留了片刻。这个叫做什么?这个叫做六根对六尘的时候,已经起了攀缘取舍心了,也就是我们讲住相生心了。
所以证明在往生西方的这个身里面,他还是有见闻觉知,所以他看到洞庭君山的美丽胜境。所以我们今天探讨的就是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他本来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他本来是想说稍微停留片刻。那个时候因为大概祂也是一个从事公职的人员,官宦人家,所以祂说,『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下无骨肉系累之念』,祂也有家庭,但是情执还是没有断。
祂这个时候祂自己觉得祂『超然物外』,事实上祂也没超然物外。换句话说,祂的禅定功夫还不够,祂没有把烦恼伏住,也就是说没有伏惑。李炳南老师说要伏惑。什么叫伏惑?眼见色,耳闻声,可以把烦恼习气伏住,让烦恼种子不起现行,这叫伏惑。这个时候,眼见色的时候,变成阿弥陀佛了,耳闻声的时候,也转成阿弥陀佛,他自然就流露出来,就变成阿弥陀佛了。
黄念祖老居士说,你把无量无边百千万亿的妄想,转换成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总持。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寿就是自性,就是菩提自性。虽然他没有证得自性,他没有断烦恼,可是他伏惑以后,他带业往生。他到极乐世界以后,他就能够巧入无生,暗合道妙,这个念佛法门的殊胜在这个地方。
可是问题这个时候,你离开佛了,那就跟娑婆相应了,那就是看到洞庭君山,被这个美丽胜境迷惑了,迷惑就动心了。你只要一心动,你就起心动念了,你只要有动念,老法师说过了,你只要动念,那就有命运了。为什么圣人没有,为什么圣人他可以,他还了命债跟钱债以外,他可以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他可以离开十法界?因为圣人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他证得无生了,他念不退了,所以他离开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是这个境界。
所以文昌帝君祂虽然是有修行,但是祂碰到这个美丽的河山景色的时候,祂还是心动了。所以祂这个地方,祂其实没有办法完全超然物外,祂自己做不了主。祂如果做得了主的话,祂应该是内不动心,外不着相,了了知,了了见,知道它是洞庭湖,知道它是君山,虽然美景还在,但是祂人从百花过,但是片叶不沾身,祂要有这个功夫啊,那才是真正的超然物外,祂可以自己当家做主。
为什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用佛号把烦恼伏住以后,你就可以当家做主了,这等同是禅宗里面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它的殊胜在这个地方。所以老和尚说,我们做不到无念,无念就是怎么样?无念是当家做主,无念是离开相对待,它既不落有边,也不落空边,无念是非常高的境界。老和尚说,我们做不到无念,无念就是正念。老和尚说,你只要把这个阿弥陀佛念到我放下来了,念到我伏住了,把我伏住了,你把我念空掉了,那你就相应无念了,你就可以相应无念了,往生就有把握,那才叫做超然物外。
如果是超然物外的话,祂只能说祂可能有一些修行的功夫,但是信愿不够坚定。这个时候一动念的时候,你看马上招感天神就派两位仙童下来了。你一动念的话,马上仙童就下来了,恭请帝君你担任我们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做我们的山神跟河神,就确定了,这也是福报。第一个动念变成山神湖神。
第二个动念就到人间来投胎转世了。祂的母亲在人间,祂在那边当君山的山神跟湖神的时候,跟祂有缘的这位妇人来了,这也是跟祂有缘。所谓来当夫妻、子女,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个因缘来的。这位忠臣之家,因为她的丈夫良人因忠获罪,「窜死」他乡,「旅榇难归」,没办法运回来。正好她怀孕了,「身怀六甲」。堂上有公婆。她祈求山川神灵,念在她丈夫因忠获罪,希望赐个儿子给她,可以传张家之后,纵使『妾命不保』,她也没有遗憾了。
结果文昌帝君在云路中动了情执,流下眼泪,涕泗而从出,祂流下鼻涕、眼泪。流下眼泪以后,就堕入怀中里面去了,就听到人家说,是男,是男的。眼睛一张开,已经在脸盆里面了。
所以我们今天就探讨爱不重不生娑婆。
《地藏经》里面有一段经文,老和尚特别把这一段来开示,「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这一段经文来形容这一段实在是太恰当了。
「如鱼游网」,「鱼」比喻众生,六道里面这些众生就是鱼,愿者上钩,愿者上钩嘛,鱼喜欢吃鱼饵,鱼就比喻众生。
「网」就比喻六道,三界六道。
「长流」比喻造业,「将是长流」,永远没有止尽的一条不归路,就是造业。「长流」比喻造业,永远不断在造,假如没有觉悟的话,永远不断地在造,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觉悟过,从来没有往生过。
「脱入」就是比喻生死轮回。
正是比喻六道里面的众生性识无定,他为什么性识无定呢?因为真妄和合。他如果是成佛了,他成分证佛了,他是转识成智,他就定慧等持了。但是众生他是性识无定,因为他是名字佛,他是理即佛,但是他做不到观行即佛、相似即佛,更不要讲说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那才是转识成智。所以众生性识无定,性是如来自性、是本性,性体是佛性。
但是「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以后,无明业相、能见相、所见相,这是三细相,你见不到的三细相,非常微细。再来,智相,开始分别境界。相续相,那个妄想不断不断地如瀑流,相续如瀑流,就像瀑布一样,没有止境地一直出来。再来就执取相,那个第七识的末那执着就坚定地执着,一定要这个东西,一定要这个人,一定要这样,末那的执着,执取相。那就有一个名字让他喜欢,让他爱,让他讨厌,那个叫计名字相,就开始有一个名字了,诶,我很爱她了,她很漂亮啦,有这个计名字相出来了。最后,开始产生造业,去追求,去造作,起业相。最后,带着这个业去轮回受报,业系苦相。这个冤亲债、男欢女爱就是从这样的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产生出来的,这叫性识无定。
就像鱼游来游去,没有一定的方向。你看那个鱼,你在湖里面或在水里面去看,那个鱼牠游都没有方向的啦,没有一定的方向,哪个地方有鱼饵,就往那个地方游,没有一定的目标啊。常常游到网里面去,都还不知道啊。网是罗网,魔的罗网,魔是贪瞋痴,魔是什么?魔是折磨,你自己自动跑进去折磨的,你的身心永远在受折磨、在受摧残,苦不堪言。其实为什么后来会痛苦?会受折磨?其实是你刚开始那一念不觉嘛,背觉合尘以后,就是「如鱼游网」了。
所以根本的原因,佛法当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念不一」就是你没有办法正念现前,或者伏住烦恼,那是没有办法生净土的。说明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情执。这个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在这里被这个洞庭君山的美色所吸引,也是动了情执。被祂的母亲,这位妇人,哭嚎而来,前来祈愿、来祭拜、来祈祷,也是动了情执。祂「在云路中」,『不胜其悲,涕泗从出』,就流下同情的眼泪,动了情执。所以情执是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因。
情是什么东西呢?老法师说,情就是智慧。有的人说,诶,情为什么会是智慧?迷的时候叫做情执,悟了的时候叫做什么?觉有情。觉有情是什么?觉有情是菩萨,觉悟的众生就是菩萨啊,迷的众生叫做情执。所以情是什么?情是智慧,觉悟了它就是智慧了,迷的时候就是轮回跟烦恼。所以迷的时候它是情,悟的时候它是智慧。所以问题不是从你这个情执来看,它情里面产生执着了,你要是不迷,这个情是觉有情。
所以佛常在经上讲「烦恼即菩提」,觉悟的时候烦恼是菩提,迷的时候菩提变烦恼。佛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也不垢不净,迷了时候,菩提变烦恼。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智慧是无量无边,烦恼也是无量无边,这一迷一切迷,把你自性里面的无量无边的智慧统统变成烦恼、变成情执。一旦觉悟以后,所有一切无量无边的烦恼,又恢复成无量无边的智慧。所以我们禅宗讲一句话,还没有修行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透过修行以后,有一点觉悟了,诶,知道这是因缘所生法,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解因缘所生法,它是空性的。
等到你修行到圆满,回到原点的时候,三百六十度回来原点的时候,你还是要「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还是跟众生讲同样的语言,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是心境完全不一样,已经悟到当下的一念觉性,了了见,了了知。
今天我在读《金刚经》的时候,佛陀说,所谓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所谓善法者,我们说这个是好事一件,结果好事搞了半天,动了情执以后变成坏事,变成恶事了,起烦恼了。所以你要去觉悟,它是因缘所生法,它是缘起之法,缘起之法它本质就是空性的,它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不要动了情执。讲得更白一点,你所用的依报世界、正报世界,都是借你用的,你不要起了执着,他就是菩萨的化身。
所以所谓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如果你能够了解前面这个所谓善法,它是假有的。如来说即非善法,如来,佛陀说,自性里面没有这些东西,自性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所以如来说,也可以说佛陀说,也可以说如来自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它是本自清净的,所以如来说即非善法。如果你能够体悟这个空,真空,再体悟前面那个如来说所谓善法,假有,你能够空有不二的时候,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是名善法」,那才是真正离开轮回的善法,那才是解脱之法。你要去体悟这个佛陀所要讲的这个空假中,一心三观的妙义。
所以一念之间,一定要觉、一定要明白,六道众生所讲的情、所讲的爱,他前头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在于什么?性识无定。所以老和尚为什么说,爱人讲的话,听听就可以,不要当真,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觉悟,他根本的前提就是性识无定,他会变的,因为心是生住异灭的。你只要是凡夫,动念了,起心动念,他一定会变,这是生住异灭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所以老和尚说,六道众生所讲的情跟爱,他的前提是、原则是性识无定。换句话说,他的情无定,他的爱也无定,会变化的。各位要好好去体会这句话,你才有办法跳脱罗网。这个觉悟了,讲实在话,你可以六根对六尘,用根性不用识,舍识用根了,你可以做主了,在境界里面可以做主。
所以今天爱了,明天不爱了,今天有情了,明天绝情绝义,无情。我们每天看了这么多的爱情故事,这么多的夫妻对簿公堂。昨天还有一个好朋友打电话给我,我的好朋友啊。他的丈母娘在我们台北市的中山区有一栋房子,以前孝顺,供养她的母亲,就是我朋友的丈母娘供养她的母亲,给她母亲住了,孝顺,好事。结果她母亲往生以后,房子空下来。那母亲总是比较疼弟弟,让给弟弟住。住到后来漏水了,弟弟不修,因为房子不是他的,他不想修啊,就表示现在人都是自私自利,他房子不修,漏水了,好了,就搬出去住啦。那我朋友的丈母娘就拿回来自己修啊,因为所有权是她的嘛,她就修好以后,她弟弟到中山分局去告她说侵占。
昨天打电话给我们讲。我说,走官司,对簿公堂,父母是「贻亲羞」,父母是会感到羞愧的,这「德有伤,贻亲羞」,这干不得的,不用干这种事。他一定要拜托我,我没有办法,我说,好,警察秉公处理,好不好?但是我最后讲一句话,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个因果跟共业。我说,你告诉你丈母娘,量大福大,有福报的人,要跟没福报的人分享福报。世间的无常,生命无常,人命是在呼吸间,为了这点小事,为什么姐弟变成反目呢?变成冤亲债主呢?来世还是冤冤相报,何苦来哉呢?
我附带后面讲这句话。你拜托我,我有时候人情上不好意思,说不过去,但是我是一个学佛人,是一个讲经的人,我不能说,在人情世故,我必须兼顾,但是因果道理,我必须讲给你听。我最后跟他讲,有福的人要跟没有福的人分享。菩萨有福德不受福德,那才是真正的福德,那个福德是跟功德相应,那不是钱可以计算的,那是慈悲喜舍,那才是真正的福德。但是我讲归讲,我不晓得他听懂听不懂,我没有办法,凡夫毕竟凡夫啊。
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世间人不管怎么样地讲情、讲义、讲爱,你一定要心里清楚,明明白白觉悟,那是什么?虚情假意,可别当真,当你当真,你真就上当了。上什么当?生死轮回的当,不是真的。真的爱、真的情,跟诸位讲,菩萨才有,佛菩萨才有。永远不会变。永不变心,就是佛菩萨,永远都痴痴在等你往生极乐,永远不变。因为佛菩萨他是性识是定的嘛。
诶,这个地方有人就会问说,那佛菩萨不是觉悟了,他怎么还性识是定?他还有识吗?跟各位报告,他开悟以后,他转识成智,他那个叫什么识,你知道吗?菴摩罗识,在佛经上的解释叫菴摩罗识。那我们呢?我们叫八识五十一个心所,天南地北。他们那个觉悟是转识成智,那个识叫菴摩罗识。佛菩萨的性识是定的,凡夫众生的性识是不定的。
所以佛菩萨那个情,真的情、真的爱,他不用情跟爱的名词,他用什么?他用慈跟悲。悲就是拔众生之苦,慈,给予众生安乐。所以佛菩萨的情是给众生安乐,这叫慈。佛菩萨为了悯念众生,所以拔众生出离六道的苦,这叫大慈大悲,这叫佛菩萨是用慈跟悲。所以慈悲是真情真爱,永远不变,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要学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真正有情,真正爱护,永恒不变。所以假如你是这样对待众生,你就是佛菩萨,你真正是有情有义,真正是爱护,永恒不变,这就是佛经上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多说几句,就佛在一切经里面,可以说四十九年佛常说,不知道说多少遍了,总是在提醒我们。佛当年讲经说法,天天有新来的听众,佛都很慈悲。
所以为什么佛在讲经的时候,里面有长行文、有偈语?
你们注意看佛在经典里面,一定有长行文,后面有一段偈语,尤其是《华严经》特别多,还有其他大乘经典也有,为什么?因为佛在讲经的时候,有些人他听一堂课,有些人到了一半才进来,佛非常慈悲,不忍众生听不到他前面所讲,所以后面用偈语做一个总结。像《无量寿经》里面有很多偈语,那都是什么?那都是佛陀先讲完长行文,后面再讲偈语,其实那内容是大同小异,是一样的。这叫什么?「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有一个人是新来的,重要的开示没有听到,你看佛都要重复说一遍,佛这么慈悲。
迷失了自性,心性是不定的,所以这个里面生出来的情跟爱是短暂的,是很容易产生变化的,决定不是真的。我们必须要学佛,学佛的情、学佛的爱是真的,永恒不变。而且他情与爱是清净的,一尘不染,是平等的。不是对这个人爱,对那个人就讨厌,没有。尽虚空遍法界,对佛菩萨敬爱,对地狱、鬼道、畜生也敬爱。
所以有一次我们一个莲友,因为现在网络很发达,他就设计了一个,在我们脸书,我们这个海外叫做FB,叫脸书,他在脸书里面就铺了一张相片,就一个小朋友跟一只鸟顶礼。然后旁边是老和尚他的开示,老和尚说,对佛菩萨的恭敬是如此,对魔恭敬也如此,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是佛。
所以我们这位莲友推出这个脸书的照片以后,跟这个法语,一天之间,点阅率七万人。这叫什么?就是佛菩萨的情跟爱是清净、是一尘不染的,他对佛恭敬,对魔一样恭敬,他对亲人恭敬,对敌人也恭敬,这了不起,这是真正的平等,他不是对这个人爱,对那个人讨厌,没有。他尽虚空遍法界,对佛菩萨的爱,对地狱、饿鬼、畜生也敬爱,地藏王菩萨就是这样。这个敬爱一定是平等的,不会说对佛菩萨多一分,对畜生少一分。
所以我在讲《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里面那个陈女士的故事,她家要发生火灾的时候,后来她三个小孩跟她员工没有被烧死。陈女士是大慈大悲,我在讲座故事里面讲很多。她夏天的时候,她经过台北市衡阳路,她带了三个小孩,在台北市的中山堂隔壁衡阳路跑出一个算命的,一定要跟她们三个小孩算命。她们三个小孩就喜欢这个老伯伯,说,好了,给他算了。妈妈就不要,妈妈是大学毕业的,这陈女士。结果那位算命先生就看到三个小孩都是短命相,在夏天就会被火烧死。最后离开的时候,含着眼泪说一句话,老天无眼,老天无眼。不用收钱了。
结果她们经过台北市新公园的时候,二二八公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群人把一个老婆婆围起来,老婆婆呼天抢地的跟大家哀求,她儿子在台大开刀,需要一笔五万块的现金周转,保证金。这小女生钻进去人群,从人群里面钻进去看,她说,妳不用哭啦,我叫我妈妈救妳。出来跟她妈妈说,妈妈,妳一定要救她这个人。她妈妈没有办法,就从皮包里面拿了几万元,再向附近的商家再借几万,凑五万元,到台大医院,把她儿子救活了。
陈女士喜欢看书,在台北市的牯岭街,常常有这些旧书摊,这些老兵总是白天从房子里面把旧书搬出来,晚上又把旧书又搬回去了。陈女士非常地慈悲说,你这样总共多少本?他说,十万本。我全部给你买下来,我买回来家里自己慢慢看。
所以有一天,就要发生火灾的前几天,她家来了一大群的蚂蚁,陈女士就在旁边放了糖跟水给蚂蚁吃。她女儿就跟妈妈讲说,妈妈妳不要,妳怎么还放糖跟水呢?那不是引来更多的蚂蚁吗?她妈妈就讲这句话,妳把牠当成自己的女儿、儿子,妳会不会给牠吃?她女儿说,会啊。她说,那你把牠当成女儿就好了,当成儿子就好了,妳就不会说牠是蚂蚁了。这是对佛菩萨恭敬一分,对畜生也是恭敬一分,这样就可以什么?这样就可以消灾免难,才真正可以灭掉罪业。
所以众生为什么都没有办法转变命运?他就是不知道学佛菩萨,对佛菩萨恭敬,对畜生也恭敬,对众生的恭敬,你的业就消了,你的业就消了,你一定可以消灾延寿的。可是问题众生因为我执深重改不了,我见深重改不了。
最后这位陈女士有一天在公司看到仁爱路发生火灾,她叫她的司机开车马上要到现场看,有没有需要救助的。结果一看是她家,烧起来了。一楼跟二楼跟四楼全部都烧光了,只有三楼是浓烟密布,就消防队不给她上去,她坚持要上去。一上去以后,她三个小孩跟她的员工就趴在那一堆书,十万本的书堆上面,因为还有水气,所以没有死掉。这叫什么?这叫一善破千灾!
厨房还有两个瓦斯桶,那时候还没有天然瓦斯,就是所谓的装在管子里面叫天然瓦斯,以前都叫桶装的瓦斯,两个桶装瓦斯没有爆炸。这是什么?人助天助啊,上天总是常亲善人啊!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老和尚说,对所有地狱、饿鬼、畜生的爱,他是平等的,他不会说对佛菩萨多一分,对畜生少一分,决定没有这个现象。为什么?因为这个大爱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从真如自性流露出来的,是真心本具的德能。
所以《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他的慈悲、他的大爱,清净、平等、觉,决定相应的。如果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应,那就是性识无定。为什么?意识心作主。我们凡夫用心意识,心意识不定,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所以六道众生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主要的原因在这个地方,用心意识。所以禅宗说,叫你离开心意识参。心意识是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末那执着,第八识的阿赖耶识。
你说,那我不会放下啊,你用恭敬心。所以至诚心就相应菩提心。你用清净心,我们常讲的清净心、孝顺心、恭敬心、平等心,这四个心修布施,它等同供养,「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所以我们这一生念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常常要看破、要放下。放下头一条,要把世间的虚情假意放下来,彻底放下。放下之后要提起什么?提起学佛菩萨对众生的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放得下是自己的烦恼执着,放下自己的名闻利养,提得起的是自己对众生的慈悲、对众生的大爱,这样舍己为人,什么都可以牺牲,什么都能放弃,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地藏王菩萨,效法地藏王菩萨。
这一段我们主要是探讨老法师开示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这一段里面另外探讨二,就是迷恋洞庭君山,『爱其胜境』。
这个我们引用台湾土城承天禅寺,他也是从我们福建泉州承天禅寺到台湾来的,当生成就的高僧大德,我们广钦老和尚。
我到上海,我有很多莲友特别喜欢广钦老和尚的《开示录》。广钦老和尚是我师公。广钦老和尚他讲一句法语,他是不认识字的,他是开悟的圣僧,他说,贪恋(人间)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
有一天,广钦老和尚跟他的常住法师到后山去经行,忽然之间他旁边的这位法师看到旁边有很美的花草,那位法师就讲了,说,等一下,老和尚你等一下,我去拿剪刀把这个花剪下来,插在瓶子里面供佛。广钦老和尚就说了,这些花草长在这里,本来就是供养十方佛,哪里需要你剪来去供养大雄宝殿的佛呢?要知道,「娑婆世界,只要贪恋一枝草」,你「就要再来轮回」。这个法师被他的师父一讲,非常地惭愧,为什么?「对一一境,发广大心,供十方佛」,这广钦老和尚的心量就是这样。
你看,同样你看的是路边的一处这个花草,人家广钦老和尚看了,他是什么?他是发广大心,供养十方佛。广钦老和尚对世间的一枝草、一朵花,都是发广大心供养,供养心,供养十方佛。所以「老和尚的眼中,每一枝草都是佛的提醒」,这句话很重要,「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就是这个意思。
永明延寿大师有一天经过天津桥,看到劈了木柴,咚一声,他开悟了,他说,「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我们不容易体会,对不对?可是我现在如果讲广钦老和尚这个故事,你就能体会了。
这一堆花草对广钦老和尚来说,他是发广大心,供养十方佛。那这一堆花草是什么?这一堆花草对觉悟的人来讲,它都是佛的一一地提醒。在广钦老和尚的眼中,「每一枝草都是佛的提醒」,提醒你什么?提醒你觉悟,提醒你要放下内心的贪瞋痴,不要再来轮回。
所以你看他旁边那个法师,那个悟性就没有广钦老和尚来得高,他还要拿剪刀去把它剪哩,他说要插在瓶子里面拿回去供佛。广钦老和尚说,在这里可以供养十方佛,你干嘛拿回去呢?会用功跟不会用功就差在这里啊。会用功的,一枝草可以提醒他念佛往生西方。不会用功的,就用这枝草来争取贪爱,争取轮回。争取轮回啊,不是用来争取什么?是争了要去轮回啊。
这是因为我是看到这个故事里面,文昌帝君看到洞庭君山,「爱其胜境」,我特别用广钦老和尚所开示的,「贪恋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果然印证文昌帝君,他真的再来轮回了,他就看到洞庭君山,也是一山一色、一草一木、一花一草。所以对老和尚来说,「每一个境界都是使他觉醒」。
各位,我们看完这样的一个开示以后,我们要去体会,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件人、事、物,都是佛的提醒,对你的提醒,你要这样去修,这叫做根本修。每一个境界,不管顺的境界,逆的境界,都是佛对你的提醒说,你觉悟了吗?你争取轮回了吗?他在提醒你这个。所以每一个境界,都是让他觉醒,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意思各位要搞懂。
所以说会用功的人,好坏的境界都可以生智慧。好的境界也是佛陀提醒你说,不要起了贪恋,不要生起了贪爱了。坏的境界佛都是在提醒你,印光大师说,人生是酬业而来,都是在偿债的,都在了业啦。你这样看起来,好坏境界都可以生智慧,都是佛的提醒,提醒什么?提醒你觉悟。不会用功的人,好坏境界,处处都会生起贪瞋痴,好境界生贪,坏境界生起瞋,那就痴了,所以处处都会生起贪瞋痴。
这一段很有意思,我特别用我师公,「贪恋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来让我们启发。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按。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闻道。本欲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恋着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不觉已堕血食之神矣。至于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堕其怀。迨见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际犹乃尔。何况茫茫业识人。】
这一篇更有意思,这一篇很好发挥,非常好的一篇周安士菩萨的开示,这是『按』,就是他的开示,果然是菩萨的智慧见解。
我们先把这一段里面的一些名相注释,我们解释一下:
『大修行人』,「大修行人」这个地方是指证果的圣人,初地菩萨以上的,圆教初住位以上的,叫做证果的圣人,这叫「大修行人」。他是什么?他是破根本无明,分证法身的,这个叫「大修行人」。
『山灵』,「山灵」就是山神。
『河伯』呢?「河伯」就是河神。这个「山灵」就洞庭君山,「河伯」是洞庭湖河神。
『迨』就是等到。
『即』,「即」就是当下。又谓便、就,如: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乃尔』,就是犹言如此,还是如此,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生死海中』,一经沉溺污染,就会堕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从来没有谁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独往独来』,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听闻出世之道,本来想要往生西方净土,只因一念贪爱恋山水,就被洞庭君山拖住了、粘住了。即使意识中绝对没有做「山灵」河神的想法,也会在不自觉当中已经堕落为『血食之神』了。至于心中可怜张妇的祈祷,本是一片善念,怎么会料到就成为她的儿子呢?可是情之所向,就堕入到她的怀中了。等到发现身在浴盆当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来,已经不可能了。帝君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沉没在茫茫业海当中的凡人呢?
所以这一段也提醒我们,临终一念,最为重要,一心念佛,跳出生死,一有爱染,便入轮回。
这一段我们有探讨一,「生死海中』,这里面讲的,「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不迷真性者」。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一段,我们来做探讨,为什么「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他就便成堕落?除非他是大修行人,他自己可以「独往独来,不迷真性」。
我们在以前《感应篇汇编》的时候,我们也有研讨过,有一位出家人,因为他道眼未明,他还没有开智慧眼。所以他智慧还没有开,他虚受净德父子的供养,有一位父子叫净德父子,他供养他。这位老和尚往生以后,他没有办法报这个恩,就在净德园中,他生为草菌,每天提供他家蔬食,来报恩哪。
所以这一段,我们探讨的主题是轮回,我们引用的是印光大师的开示。
《印光大师文钞卷二 净土决疑论》里面说,「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假设你念佛只是执着这个理,「唯心」就执着这个理,你只是懂那个道理,而且你执着那个理,但是你没有真心发愿,没有信愿,「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或者你有信愿,但是你不真切。每天还是过得「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敷衍故事」是怎么样呢?就是生死心不够切。
「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者是说,你虽然看起来很用功,但是你的「心恋尘境」,你还是贪恋五欲六尘,放不下名闻利养。「或求来生生富贵家」,或者你想要来生投生到富贵家庭,享受五欲之乐。或者想要生天,「受天福乐」,享受天福。「或求来生,出家为僧」,或者想下辈子当出家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道,「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我们常说我是净土法门,什么是真正的净土法门?这个地方,印光大师跟你开示地非常清楚,前提就是信愿真切,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虽然精进,但是不能贪恋尘境。接下来,有四个地方,印光大师是不同意你这样做的,第一个,你不能说我下辈子,我要当这个首富,首富的儿子,「生富贵家」,这不行。第二个,你不能说,我想到天上去享天福,这也不行。第三个,你说,那我下辈子,我到人间来当出家人,可不可以?也不行。我当出家人,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我「宏扬法道,普利众生」,可不可以?印光大师说,不行,这不是真正的净土。这三点,这三点是不准的。所以你有这三点,你自己必须要随时观照自己这一念心,有没有这三点?这是印光大师在 净土决疑论 里面第一段的开示。
再来,就有人问印光大师啦,「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
这一段非常重要,这一段是针对出家人。为什么他刚才说,印光大师说,那我下一世当出家人,我当出家人宏法利生,可不可以?我能够一闻千悟,好不好?得大总持。印光大师说,不行。就有人就会起怀疑了,那就问印光大师了,当出家人有什么不好?我可以宏法利生啊,有什么过错呢?这样你也要把它算进去,也要把它排除。
印光大师说,如果你断见思惑,你断见惑跟思惑,见惑我们知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或者你断思惑,贪瞋痴慢疑。断见思惑,在小乘来说是阿罗汉。大乘来说呢?大乘来说,是圆教七信位的菩萨,他已经是怎么样?他已经是相似即佛了,在天台宗的六即佛里面,是相似即佛了,他是断见思的。如果你断见思,什么意思?你我执破了嘛,你我执破了以后,他就离开三界六道了,已经了生死了,那可以啊,你乘大愿轮,示生到五浊恶世啊。因为我执破了以后,他就不是轮回了,他可以发愿再来,乘大愿轮,示生五浊恶世,你这样就可以宏法利生啊,广度众生啊,这样是可以,印光大师说可以。
如果你只是有一点点的智慧跟愿力,有「智愿」,可是你没有断见思惑,如果你发这个愿再来的时候,因为你前生是出家人嘛,你有福报,有修福,你可能第二世再来的时候,你就有得到福报了。
就像我们上一次提过啊,宋朝的时候那沂亲王,宋宁宗的弟弟,亲王,沂亲王啊,阿育王寺有一个出家人要建塔,去跟沂亲王募款,沂亲王大概给他钱不多,这位出家人回去就非常懊恼,就拿起斧头以后,把自己的手砍断,血流而死,就死掉了,血流而死,就死掉了。他很苦恼的,我的福报真薄,怎么募一个款都没有?他跟亲王是好朋友啊,他想亲王会拿一大笔钱给他,哪晓得只有一点点钱,根本塔建不起来。这就是什么?一生行善,恶报现前,他恶业先受报,但后面有大福报在等他。
这个就是印光大师说,为什么你没有破见思,你就不能够再说,我发愿要再当出家人,他就是不准,印光大师说不行。阿育王寺这个故事是非常值得我们反省的。
结果这个小孩子一出生,就投胎到亲王家里,当他小孩啊。他一出生就一直哭,一直哭啊,从来没有停止过。奶妈就抱着他,怎么样都哭,都没办法止啼,一直哭啊。那个亲王有挂了一幅那个塔,那个舍利塔的图像。这位阿育王寺的僧人已经变成小孩了,就抱到那个舍利塔下面,他就不哭了。这个奶妈就把这个情形告诉沂亲王,沂亲王觉得很奇怪。后来就把这个舍利塔图挂在小孩子的房间,这个小孩子从此不哭了。你看,这个小孩子是那位法师再来的,他上一世就一直心心念念地想盖舍利塔,在他阿赖耶里面还这么强烈,一看到舍利塔,他就不哭了。
所以有一天,沂亲王就到这个阿育王寺去问这位出家人在哪里。寺里面跟他讲,他上一次跟你募款,募不到钱,就用斧头把自己砍死了,砍手臂就死掉了。沂亲王心里就有数了,他到他家来当他的小孩了。就是宋理宗,宋理宗在位四十年。
印光大师说,他就是阿育王寺那位断手的出家人再来投胎转世的。他当皇帝啦,他没有断见思啊。他纵使「不迷于受生之初」,也难保他「毕生多世」,他在累世在转生的时候,他这一世当皇帝,到下一世他就不能再当皇帝了,福报用完了。再转生受生到第二世、第三世,他没有证得无生以后,情种还在,那个情执还在,纵遇逢缘,「难免迷惑」。假之随境再一迷惑,要再求觉悟者,一万个人找不到一二个。也就是说,你享受福报以后,有福报一定会造业,造业一定要受报,那在转身转身受生,转身受生里面,有哪一世,在哪一世里面,他真正的可以觉悟回头呢?印光大师说,很难,一万个找不到一个到两个。
所以印光大师说,「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沦,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这个地方印光大师点出净宗跟其他各宗派的差别,在这个地方。其他各宗的,你没有断见思,你可以在这个娑婆世界宏法,但是净土宗绝对不允许。印光大师是说,你怎么样呢?因为你「从迷入迷」,你没有断见思,就「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所以一直在沉沦里面,他是没有办法去,「实繁有徒」,已经没有办法去计算了。
所以佛陀知道这个,「此义故」,知道这个缘故,所以「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以后,你证得无生法忍,然后再「乘佛慈力」,根据自己的愿力,乘本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那这样的话,就「有进无退,有得无失」,这两个,一个是「有进无退」,第二个「有得无失」。如果你没有断见思,在这个娑婆世界宏法,他宗不会反对,净宗断断不允许。
再来,印光大师在 净土决疑论 里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有禅无净土」呢?「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鍊,「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
印光大师说,你有禅没有净土,十人九个都是走错路了,中阴身如果一现前,你就随着中阴身的善恶业力,随他去了,「瞥尔随他去」,你眼睛要闭起来那一剎那,就跟着它去了。这个人虽然彻悟禅宗,明心见性,但是见思烦恼不易断除,还必须要怎么样?要历缘煅鍊,让他净尽,让他完全彻底地清净,「净尽无余」。这样分段生死了了以后,才可以出离。如果有「一毫未断」,或者说有「一毫未能净尽」,那「六道轮回依旧难逃」。所以「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还没有回到极乐世界,就命终了,这一世的生命就结束了。所以我们知道,大悟之人还要悟后起修。所以「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
印光大师说,「蹉跎」就是「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这个地方印光大师就说,「蹉跎」就是耽搁啦,「阴境」就是中阴身。临命终的时候,这一辈子跟累世里面,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善恶业力,都会全部在那个短短时间里,让你全部在要离开这个娑婆的时候,全部见到,善恶业力全部现出来。
这个是有可能,我认识一个台湾云科大,国立云科大大学的一个教授,他是研究宗教学的,他就跟我讲,他曾经有一次是有灵魂出窍的境界,这个生死的经验,他后来又回魂了。那么他灵魂出窍的时候,他是躺在床上,他的灵魂出去的时候,浮在半空中。然后他要浮出去的时候,他这一辈子所行的善跟恶,全部在短短的非常快速的全部展示给他看,就像电影的影片一样,就快速地给他看。就是这里讲的,现生跟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就随他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之中」了。
所以这个业力是非常地强的,它强到什么时候?强到一毫都不能自己作主,你自己作不了主,就跟着这个业力走了,这很可怕的事情。尤其在临命终的时候,百病交煎。印光大师说,就像那个螃蟹堕到那个锅里面去,自己没有办法作主宰。就像你欠人家钱一样,强的先牵走,先去负债,「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你想的太多事情,一会儿牵挂太太,一会儿牵挂财产,一会儿牵挂公司,一会儿牵挂你心中所爱的人,「心绪多端」。重处偏堕,最重的就堕下去了。
印光大师说,五祖戒禅师到宋朝来变成苏东坡。这个五祖戒不是说,他是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不是。刚好有一个佛寺叫五祖戒禅寺,五祖戒禅寺里面有一位法师来投胎,出来就变苏东坡了。苏东坡并没有往生西方,这个我们有讲过了,他没有往生西方。草堂清他也是一位禅师,再来投胎变成曾鲁公,他来报恩的,曾鲁公,当宰相。但是印光大师说,这还是比较好一点的,「此犹其上焉者」。
再看下面这一段,「试观显荫之死,远不如愚夫愚妇。而显荫之所知,非愚夫愚妇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妇之所得,又非显荫所能企及。」「正光所谓性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而渟凝,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这一段我也曾经讲过,我很喜欢讲显荫法师之死,他是民国二十几年代的人。
我先介绍一下显荫法师的情况。
这个原文我们把它念一遍,印光大师特别写这篇原文,因为显荫法师曾经写一封信,请示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了解显荫法师是什么样个情形,所以他当时就一再地跟他开导,但是显荫法师听不进去。
我们看印光大师写给游有维居士的这一篇原文,这个是在《印光大师文钞 复游有维居士书》里面,印光大师答复游有维居士的问题。
他说,「谛闲法师有一徒弟,名显荫,人极聪明,十七、八岁出家。但气量太小,一点屈不肯受。初次讲小座毕,拜其师,其师并未说他讲得不好,但云音声太小,由此一语便生病。而谛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欢喜,故傲性日增月盛。后由日本学密宗,彼所发挥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后回国,至观宗看其师。谛公云,汝声名很大,惜未真实用功,当闭三年关,用用功方好。彼一闻此语,如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带病往上海居士林,年余而死。死后不久,光到上海太平寺,林员朱石僧来,问其死时景象。言糊糊涂涂,佛也不会念,咒也不会念。此乃显密圆通,自觉世无与俦之大法师,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二、三岁短命而死之糊涂鬼,岂不大可哀哉。设使显荫能不自高,谦卑自牧,中国学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
这一段非常精彩,我们宁可把他相信说,显荫法师是菩萨来示现的,提醒我们什么?不要被名闻利养所迷惑颠倒。
我把这一段翻成白话:
谛闲老法师有一位徒弟叫显荫,显荫法师,人非常聪明,十七、八就出家了,但是心量非常狭小,一点委屈都不肯受。刚开始讲小座。小座就是听的人没有几个,在一般小的佛堂,先找几个人来听他讲课,这叫小座。他就去拜谛闲老法师了,谛闲老法师就跟他讲说,谛闲法师并没有讲说他讲得不好,他说,你的声音太小了。他师父讲这一句话,显荫法师一听就生病了,可见他也很执着。
「谛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欢喜」,谛闲老法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人非常慈悲善良,他可能也不忍心这个徒弟给他太大的挫折感,就常常就给他欢喜,结果养成了显荫法师的傲性「日增月盛」,增加他的傲慢心。后来显荫法师到日本学密,他是到高野山学东密,他对于东密的密宗的这一块的这个文字,他的文字般若见解,他就寄到上海居士林去登林刊。当时佛教杂志上海居士林。当然他因为常常投这个上海居士林的林刊,所以他的名气愈来愈大,增加他的贡高我慢。
后来他回国以后,他到观宗寺,观宗寺是谛闲老法师的祖庭,就到观宗寺去觐见他的师父谛闲老法师。谛闲老法师说啊,你的名气太大了,你没有真实用功啊。你看,人家老和尚看弟子,就像父亲看儿子一样,这些老法师都是有智慧眼,你有没有功夫他知道啊。他说,显荫啊,你的名气太大了。所以名气太大也是麻烦,也是福报,没有实至名归必有奇祸,你没有实至名归,没有真修行,都有奇祸。你没有真实用功,你应该去闭三年关。
一般法师都是闭三年关、三年关。果清律师我去见他的时候,我请教果清律师说,师父你怎么闭关?他说,我就去闭一个三年关,闭完人家就请我回来当正觉精舍的住持。因为他闭关是在修清净心,因戒得定,那要因定发慧,还要再历缘锻鍊。刚才我们讲说要历缘锻鍊,你还要到人间,到娑婆来,去接受考验,要有很多境缘,顺缘跟逆缘来考验你。我刚才讲过,广钦老和尚说,一切顺境跟逆境,都是佛菩萨对你的提醒。提醒什么?提醒你要觉悟,你遇到顺境不要起贪心,遇到逆境不要起瞋心,这样你才有办法离开轮回。
果清律师就是闭完三年关以后,他就回来正觉精舍领众,当住持,还有很多事情来磨一磨以后,他可以用观照般若,来体悟这个实相般若。那三年下来,事情很多,因为领众共修其实是非常辛苦的,要劳心劳力,老和尚讲的,要管钱、管人、管事,你纵使不管钱,也要管人跟管事。我们老和尚是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那果清律师呢?又历任了三年以后,又跑回去闭关,又三年。三年到又出来,又当正觉精舍的住持。然后再历鍊三年,又跑进去闭关三年。这样连续闭三年关,三次三年关。所以才有今天的德行崇高的果清律师。
「当闭三年关」。所以谛闲老法师说,你应该去闭三年关,好好用功用功才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这句话一说,哇,显荫法师又心如刀割,他贡高我慢的心还在,当天就生病了。第二天带着病往上海居士林,经过一年就死掉了。
死后不久,印光大师就到上海太平寺,刚好上海居士林有一位林员,就有一位佛友叫朱石僧这位居士来,这朱石僧也是当民国年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居士。印光大师就问他啦,说,显荫法师死的时候什么个样子呢?朱石僧说,胡里胡涂的,「佛也不会念,咒也不会念」,胡里胡涂死掉了。佛号念不起来了,咒也念不起来了。
印光大师说,这叫做显密圆通,自己觉得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跟他比的大法师,这样不自知量力,很可惜他有宿世的这样好的善根,结果二十二岁、二十三岁,就死掉短命的一位糊涂鬼,印光大师说糊涂鬼,岂不是实在是太可悲了吗?太可哀了、太悲哀了吗?
所以我们回到刚才那个位置,印光大师说,显荫法师的死,不如那个愚夫愚妇,「试观显荫之死,远不如愚夫愚妇」,因为他最后是昏迷的,佛号也念不起来,咒也忘记了,也就是说,昏迷中死掉了。所以净空法师有讲,他说,如果是昏迷中死掉的,往生非常渺茫,为什么?因为正念不能现前。
而显荫法师所知道的佛门常识、佛门知识,这些愚夫愚妇统统不懂,他们根本就不会讲,什么显密圆融,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只知道一句阿弥陀佛。而愚夫愚妇所修得的功夫,不是显荫法师所能追得上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功夫,他只会讲不会做。而这些愚夫愚妇,他会做不会说,他做什么?他可以伏住烦恼,他可以断除烦恼,他在顺境来、逆境来,他都变成阿弥陀佛。你夸赞他,他也变成阿弥陀佛,你侮辱他,他也变成阿弥陀佛,他根本就不理你。
我给你讲个笑话给各位听,我们这边悟道法师办一个法会,有一个义工,叶水娇菩萨的莲友,张凤英师姐,她头发都白了。那个义工头,就是负责义工那个大菩萨,就跟她摸她的白头发说,哎呀,师姐啊,妳明年就不用再来了啦。她意思说,妳老了啦,妳明年不要来当义工啦。你猜那个张凤英怎么说呢?师姐,我明年不会来的啦。她说她明年不会来。
结果回去,她还穿着义工制服。到凌晨四点,写个便条纸,这才是功夫啊。人家她预知时至啊,而且还可以谈笑风声说,师姐,跟那个义工的组长讲,我明年不会再来,妳不要嫌我头发白啦。结果人家往生西方啊。
这什么意思?愚夫愚妇所修得的,不是显荫法师所能跟得上的。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性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性水」就是我们自性,这样清净的法水,本来是清澈得不得了,是寂照不二的,因为你分别执着而产生昏动,本来是性海变成业海。「识波奔涌」,里面就是无明风一吹,里面这个性海就变成惊涛骇浪了,「识波奔涌」。但是你念这一句佛号,「因佛号而渟凝」,这个风停止以后,这个浪水就平息了,就变成水清月现了。如果你能够这样修,像显荫法师这样的糊涂地死掉,是「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
印光大师这一篇是开示得太好了。你慧根那么好,你竟然输给那个愚公愚妇他的功夫,「下愚」就是愚公愚妇,老实人,你弄巧反而是变成大拙。
今天啦,我后面还有探讨二,都没得讲。探讨二是参禅如此,尚未了脱,就讲曾鲁公跟秦桧的故事,还有这个苏东坡的故事,没有办法讲,下一回有机会我再来分享,都是印光大师开示的,非常精彩。我们现在,就必须要依止这种大善知识。
所以今天就讲到这里。
最后要结束以前,还是跟各位呼吁,我二O一三年六月九日讲《感应篇汇编》,承蒙东北太上共修网义工菩萨的支持,五年来功不唐捐,利益了很多人。从国内,全中国,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洲、欧洲,我们都接到电话来,昨天也接到从洛杉矶打来的电话,他们在收看《安士全书》。所以东北太上共修网的领众李居士跟我讲,他说,东北太上共修网非常欠缺听打义工。我们现在的《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是由东北太上共修网来帮我们听打的。
所以我们欢迎各位义工菩萨发大心,你们直接上百度搜索,像东北太上共修网,或者因果教育弘化网,你们跟他报名,参加在线网络的听打义工。他们的电子信箱是ganyingpian.com,ganyingpian.com,东北太上共修网,因果教育弘化网。
欢迎各位菩萨,加入我们的听打阵容!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无锡钱某诈赌,后来仆倒在地,口鼻出血而死;还有丁湜他本来可以考上状元,后来因为诈赌,还好这个相士给他提醒,他后来忏悔了,赶快把钱还给别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3
再来我们看下面这个,『一活蚁也,沙弥易短命为长年。』这个我们前面有讨论过,在《放生文》注解里面,也把它编进去,「活蚁二事」,一则短命长年。他这是讲有一位小沙弥,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2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这一段里面它主要是在探讨,「危人自安,减人自益」,就是说把祸推给别人,把灾难推给别人,把危险推给别人,而自己去享受那个平安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2
黄柏霖: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劫慈寿禅师说啦,「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影响各相似,洗耳听佛说。」这白话的意思是说,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24
黄柏霖:群龙无首的真正含义这一次我们论坛刚好办完,我就陪蔡礼旭老师,跟他马来西亚的学佛弟子,去见徐醒民老师。因为他们碰到一些问题,没办法解决。他们问徐醒民老师,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24
黄柏霖:讲佛典故事化解老菩萨心结我以前在讲佛典故事给老菩萨听的时候,有一个老菩萨,她在做资源回收,她讲给我听,她说她儿子非常地不孝,要夺她的财产,还逼她把房地产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6
黄柏霖:一直在算命,生意到后来也是做失败我的兄弟以前做生意也是一样,差不多都一直在算命,生意到后来也是做失败。他一直也去卜卦,也去算命。最近我就有一个朋友,企业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1-16
黄柏霖: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这让我们想到,《金刚经》里面讲了佛陀的过去生,他在当忍辱仙人,就能够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他当忍辱仙人的时候,在山上修行。那个时候有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08
黄柏霖:舜为大孝 『大孝』就是在《二十四孝》里面,「孝感动天」,这讲舜。虞舜,他是瞽叟的儿子,他父亲叫瞽叟。瞽就是眼睛有一点瞎掉,但是这表示说什么?这表示他父亲
为人处世时间:2024-10-29
黄柏霖:汉疏广功成身退,不留财富于子孙『疏广』,这个人我们来介绍一下,他是西汉东海兰陵人,兰陵就现在的山东枣庄,他字仲翁,他任太子的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他的姪
布衣百姓时间:2024-10-04
黄柏霖:服丧期间寻欢作乐花光遗产撞车身亡我常讲的,我们台中有一位父亲,在地方上很有名望,做一个农会的总干事,但是他唯一的儿子,独子,竟然是强盗、吸毒、窃盗罪,后
布衣百姓时间:2024-10-04
黄柏霖:魏武帝灭法的故事魏之武帝,这个也是在历史上很有名,要灭掉佛法的魏武帝,北魏的武帝,我们讲说三武一宗禁佛,这是北魏的太武帝。他刚开始是崇信佛法,后来因为受
禅理故事时间:2024-09-26
黄柏霖:良心医师拒女色感得儿子中进士慎独的第二个,这个地方我要解释一个慎独的公案。在江西省余干县,有一个陈医师。陈医师本身医术非常精湛,他品德也很好。有一天,余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24
黄柏霖:嫖妓伤阴德迷恋娼妓玩乐,好像没有罪过,然而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圈套,往往造成败家的结局。何况父母亲鄙弃他,亲戚朋友远离他,妻子怨恨他。如此自己绝于人伦五常之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6-02
黄柏霖:妒忌害人召恶报,真心悔过消罪业后魏杜昌的妻子柳氏,善于妒忌。有一位婢女叫金荆,在杜昌洗头后,杜昌命她理发,帮他理发,梳理头发,柳氏就将她的双指截断。不知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6-02
黄柏霖:同事带领双方父母旅游和睦家族父母看子女长大成人,而且成家立业,这是人生一件非常令他欢喜安慰的事情,『不胜终身之喜』啊。可是没想到娶完媳妇以后,父母亲反而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5-23
黄柏霖:修身立命戒期之正月日期附秦拙菴先生的修身立命戒期如下,正月初一,名叫天腊,是五帝校正世人,神气福禄命运的日子。违犯色欲的人,就是你初一如果,你在这一天行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4-05-22
一九九四年我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就在海明寺受菩萨戒的时候,海明寺那时候大殿还没盖好。我们几个戒子?大概六七百个戒子,我们就用简单的这种地板,我们就在水泥地上,我们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19
黄柏霖警官:赵阅道修道有得的一生『赵阅道』,这一位圣贤,我们好好来介绍他。在《了凡四训》里面,也有「赵阅道焚香告帝」。「赵阅道」本身他是宋朝衢州西安人,在今天的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黄柏霖: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六十三集)文稿仅供内部学习参考,非官网发布,难免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大德批评指正,敬请不要流通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 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 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黄柏霖:印祖开示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人定胜天之义宋朝的穆修,他擅长作诗,颇有名气。他经常到京都洛阳游玩。有人就将穆修的诗句,题在皇宫的墙壁上。有一天,宋真宗经过看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黄柏霖:印祖开示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人定胜天之义宋朝的穆修,他擅长作诗,颇有名气。他经常到京都洛阳游玩。有人就将穆修的诗句,题在皇宫的墙壁上。有一天,宋真宗经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2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2集 《安士全书》(第005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7月2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1集《安士全书》 (第004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7月2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黄柏霖:冤魂伴凶嫌所以我在讲「明因果,解业力,幸福圆满人生」里面,我也讲到这个故事。我们桃园县有个卖地板的商人,他因为装潢费八百多万没有给、没有还。对方装潢的商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黄柏霖:中国禅宗第四祖道信大师的故事 【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这个就是指道信禅师为乡民祈雨的故事。因为乡民用拜三牲,用杀生来祈求上天降雨。道信大师,我们来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6
黄柏霖:明因果,解业力,幸福圆满人生(第三集)明因果 解业力 幸福圆满人生 黄柏霖警官主讲 (第三集) 2010/10/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460-0003 我们讲到这生命是会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5
黄柏霖:明因果,解业力,幸福圆满人生(第一集)明因果解业力幸福圆满人生 黄柏霖警官主讲 (第一集) 2010/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460-0001 好,诸位菩萨,大家晚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5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安士全书》(第010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8月1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5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安士全书》 (第009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8月1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5
黄柏霖:明因果,解业力,幸福圆满人生(第二集)明因果解业力幸福圆满人生 黄柏霖警官主讲 (第二集) 2010/10/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460-0002 我都讲《地藏经》跟《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5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 《安士全书》(第006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8月01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5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安士全书》(第008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8月11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5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安士全书》(第007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8月09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