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入门的修学四大阶段
有许多刚刚接触佛法的朋友,常常询问如何开始学佛?学佛的过程、步骤、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信、解、行、证。”
一、信:就是信乐
首先要听闻正法,欢喜信受,这就是学佛的第一个过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信心、要相信才能做好。如果不相信,即使勉强去做,也无法深入,心怀疑虑,这样如何能做好呢?
正如患有疾病的人,只有对医生的医术有坚强的信心,才能配合医生的医疗,病情才能康复,如果对医生和药品有所怀疑,那自然就不会配合医生去积极治疗,自身的疾病就难以治好。
同样的道理,学佛的过程也一样,我们作为凡夫都有无明的病根,八苦的病痛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只靠我们的自力是难以战胜这些恶魔的,只有借助于先知先觉的佛 力,激发我们的正信,对佛法深信不疑,这样我们的身心有所依止,依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悲愿和威神,抚慰我们脆弱的心灵,战胜种种恶魔,跳出三界,因此, 我们学佛的第一过程就是“信”。
二、解:就是了解
信乐正法之后,就要进行思维、探索深入了解,这就是学佛的第二个过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第一就是相信,第二还要去了解,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勉强去做,那一定会产生种种障碍、或适得其反,佛法如果不去深入了解的话,那就无法的到真正的利益。
三、行:就是修行
信乐、了解之后,就要按照正法精进修行,这就是学佛的第三个过程。
我们去办任何一件事情,除了自己相信、了解之外,如果不去实行,那就无法见到效果,就等于空想他的好处,也就得不到实际的利益,这样无异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因此,信乐、了解之后就要实践佛法,就是学佛的第三步“行”。
四、证:就是证得
修行的终极,万德庄严,证得佛果,这就是学佛的第四个过程。
我们要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充分相信,然后充分了解,再充分实践,最后证得效果,如果没有达到如期的效果,那说明方法错误,就要改正自己的方法,这就是学佛的第四步“证”。
今天我们修学,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想‘广学多闻’。而古德是从‘断烦恼’学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不能越级。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这种修学方法叫‘有解无行’,只在解的层面下工夫,对自己真正的工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不去修清净心,其结果是增长邪见。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
佛教初入门的指南书单
现代佛教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带动学佛风潮,佛教徒如何从浩瀚庞大的佛书中,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
今推荐有心研究佛学者一系列应读专书,以为指南。
一、首先可阅读《太虚大师全书》
此套书计六十四册,内分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律释、制议、学行、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等二十编。
读之可建立对佛教、佛法的初步认识,并透过人间佛教思想启蒙者的经验,了解佛教的时代意义。
对佛教有通盘的概观后,应该展读历代高僧的传记。
二、展读历代高僧的传记
借着古圣先贤的求法事迹,培养吾人的宗教情操,立下远大的弘法志向。
梁、唐、宋、明等四朝所撰之《高僧传》,详载历代高僧史话;佛光版的《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以白话小说的方式,活泼地呈现一百位高僧的道范与净行,是现代高僧传的优良读物。
从人物固然可以了解佛教史的发展,但是若想贯通佛教历史的演变,则教史不可不读。
三、读教史以贯通佛教历史之演变
南朝梁僧佑所撰的《弘明集》是阐明佛法的护法论集,为了解儒、释、道三教异同的重要史料。唐代道宣撰著的《广弘明集》,记述历代佛教的兴衰、佛道间的论争,及佛教义理的讨论等。
下面仅介绍数册当代教史著作,以裨研读:《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顺)、《中国禅宗史》(印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南传佛教史》(净海)。
对佛教的流传、演变与发展,有了客观的认知后,便可以开始深入经藏,专研法义。
四、深入经藏,专研法义
经论的研读,应从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阿含经》着手。
先读《杂阿含经》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基本教说;再读作法相分别论说的《中阿含经》;然后读篇幅较长,叙说佛陀破斥外道的《长阿含经》;最后读总结法义,依法数分类结集的《增一阿含经》。
般若部是大乘思想的根本经典,吾人若能览读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必能掌握空的真理,或者至少要读《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大智度论》,建立大乘教理的正观;《金刚经》更是空义经典之作。
《华严经》是了解佛教宇宙观的必读经典;《法华经》会三归一思想融通整体佛教;《维摩经》阐述大乘菩萨道的实践;皆为学佛必读典籍。
《胜鬘经》、《大乘起信论》是如来藏思想代表经典。
法相唯识是研究佛法的入门,初机者先读《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然后探研《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成唯识论》等专书。
除此之外,广为流通读诵的经典还有:《般若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弥勒上、下生经》、《大般涅槃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光明经》、《圆觉经》、《楞严经》、《梵网经》、《优婆塞戒经》、《六度集经》、《百喻经》、《法句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
五、读祖师大德之著作
中国祖师大德的著作,是融和中华文化传统思想的佛法结晶,读之可协助吾人与佛道相应。
如:东晋慧远的《大乘大义章》、《沙门不敬王者论》、唐代惠能的《六祖坛经》、永嘉玄觉的《永嘉证道歌》、《信心铭》、宋代永明延寿的《宗镜录》、明代袾宏莲池的《戒杀放生文》、《竹窗随笔》、《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蕅益智旭的《净土十要》、憨山德清的《憨山大师梦游全集》、紫柏真可的《紫柏尊者全集》。
近代著作应读者有:虚云的《虚云和尚法汇》、谛闲的《谛闲大师遗集》、印光的《印光法师文钞》、圆瑛的《圆瑛大师法汇》、慈航的《慈航法师全集》、斌宗的《斌宗法师遗集》、默如的《八识规矩颂讲记》、印顺的《妙云集》、竺摩的《金刚经讲话》、演培的《谛观全集》、印海的《净土教起源及开展》、《律宗概论》、慧岳的《天台佛教史》、幻生的《沧海文集》、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杨仁山的《内学》、李炳南的《佛学问答类编》、戴季陶的《戴季陶先生佛学论集》、方东美的《华严哲学》、吕澂的《佛教研究法》、尢智表的《佛教科学观》。
六、读佛法概论、佛教大纲
佛教典籍如汗牛充栋,想在短期间内对佛法有概略的认识,可以选择几本佛法概论研读,诸如:印顺的《成佛之道》与《佛法概论》、蒋维乔的《佛学概论》、林传芳的《佛法概论》、张澄基的《佛学今诠》、中国佛教会编的《中国佛教》,皆是一时之选。
一般人想要完整地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要阅读那些佛学书籍?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一系列专书外,星云多年来亦试图为整个佛教拟定一个全面的大纲,几经搜集纂汇,终于在一九九五年付梓排印,定名为《佛教》丛书。
全书内容分为十类:教理、经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仪制、教用、艺文、人间佛教。或许能提供学佛者一套简洁、完整的佛学资料。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人体内的有毒物质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大气与水源中的污染物,另一个是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废物。而有四种蔬菜汁有助于排毒养颜。蔬菜汁的制法很简单,将蔬菜洗净切成小
美容健身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2007年8月9日在北京佛教居士林开示尊敬的夏林长,各位护法居士:我这次从重庆出来,经由北京到五台山,参加五台山广宗寺修建的法尊法师纪念馆落成开光典礼。法尊法师是我的亲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中国香道有着悠远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即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智海法师答:因为我们作为众生来说烦恼是无量无边的,原来我们没有觉悟,对烦恼没有觉察。现在有觉照了,对烦恼察觉到了。修行就是有问题了察觉问题、解决问题,烦恼即菩提,生死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第一课:何为香道香道不是香熏,香道是品尝各种天然香木发出的香味的变化。所以只要是纯天然的香料,都是值得买来慢慢品味的。不论是各种功能性的和香,还是可以入品的单方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25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药师法门修学纲要(付:药师法门简易修持仪轨)普光整理壹、提要:修持药师法门当以信为入门,以四大目标为指南,以专念佛号为行持。 而其要点如下:(1)信: 一切如来身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首先,你必须认清一点,香道不是香薰,不是买一盒你最喜欢的香水或精油来熏房子的,香道是品尝各种天然香木发出的香味的变化的。所以只要是沉檀原味香,都是可以值得买来慢
香道道具时间:2024-11-02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