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成年人的损失:失去“不批判”的能力

道了法师 2022-07-10

    赞叹宗萨仁波切的“不批判”观:人成年后,最可能的损失是什么?宗萨仁波切的回答是:失去“不批判”的那种能力。很悲伤,成年人失去了这个能力。事实上,在禅定的教授里,需要我们达到那种境界,不批判的境界。因为当你不批判的时候,你是最开心、最快乐的。一切都只是玩具、游戏,只是一种展现。

    我赞叹宗萨仁波切!至少在我所认识的宗萨仁波切讲法中,没有看到他有“嗜好批判”的习气,他总是给人“不批判”的优秀品格。《梵网经》要求,菩萨戒佛子要“净法与人”,宗萨仁波切真的做到了。宗萨仁波切的讲法总是很圆满。

    佛法认为,任何的说辞都是对治的药方。但是,如果说法者,没有交待前后文背景,就很容易变成无谓的批判。善于批判不是佛法的目的,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获得人生解脱,在生活中能够融入“不批判”的境界。没有人能够不经修行而能获得“不批判”的禅定,但如果长久摆脱不了“批判”的习气,则值得修行人反思和忏悔。

    不批判是一种心量,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觉悟的谦逊。这种禅定境界,乃是修行得来。宗萨仁波切总被看待为两个仁波切的转世,甚或是文殊菩萨的转世。对此,宗萨仁波切谦逊地说:“我被自己的业力所注定了,因而陷于这两个名号之下逃不出来。有些人可能因其好的业报而被加持,因而投射出来认为我是这两位的转世,这是他们的善报。对此,我会很乐意作为他们的玩具。”

    嗜好批判,是贪嗔痴的外现。若知一切皆有因缘,因果不虚,就不会有嗔恨和批判。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有个因车祸被无辜撞死的鬼魂,附体在一个念佛人身上,在跟居士林林长交流时,附体鬼魂没有对自己遭遇不幸进行批判,他在进入灵界体后知道,他遭横祸死亡不是偶然的,是自己的因果报应,在他撞死之前有一世,他曾撞死了人并逃逸现场。

    现代社会,自由开放,几乎每个人都可随意批判,用知识渊博的口,用方便快捷的笔(键盘),尽情干预生活。“不批判”的禅定,生活的安静,渐渐远离我们的内心世界,世界因此变得更加急躁和嗔怒。

    批判是一种习气,不批判则是一种觉悟。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获得“不批判”的能力的途径是修行,是圆满佛法的修持。举一个典型例子说,在佛法修行中,“魔佛之辩”常常成为批判的话题:我是佛,你是魔;我说的是佛法,你说的是魔法;我是佛子,你是魔孙……如此种种,批判不休。

    且看祖师大德,如何示现反思“批判”,同时展现“不批判”。莲池大师开悟后,忽得“不批判”的境界,欣然写诗记录:“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憨山大师也获得了“不批判”的境界,有诗为证:“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紫柏老人的“不批判”,在这首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法,诋佛犹益真修。”

    世界原本可以无须批判,佛法能为证明。曾有人问达摩祖师:“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祖师笑答:有四种境界,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

    法门平等,无须批判。圣严法师说:念佛与持咒,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法及密宗教法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佛。七天之中单念阿弥陀佛称为弥陀七,单念药师佛叫药师七,尚有地藏七、观音七等。(2013年1月14日)

更新于:2022-07-10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