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为什么行善不一定得福,为恶却也无祸呢?

道教南宗 2022-06-10

1

有宗教信仰的人们,都信奉“与人为善”的基本道理,认为只要一心向善,就一定可以得到好报。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样单纯的因果理论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善不得报、恶不得罚的情况。《窦娥冤》中有一段唱词,说“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便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的控诉。

此时,用因果的理论,便不能很好地解释此类社会现象。在道教中,自古以来倡导的是“承负”的思想。“承负”即“因果”也,但又不同于“因果”也。

“因果”是针对个人,谁种因,谁得果。与他人无关。“承负”包含“因果”,但更进一步认为: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但影响个人,而且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和谐。

比如说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

2

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是这种理论。

“天道承负”,说的便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前人的行为对后世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之间形成了蝴蝶效应。

因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就如鱼无法离开水一样,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形成“波纹”影响周遭的环境和他人。在承负理论的加持下,会使每个人都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社会理想。

更新于:2022-06-10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