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妙境法师 | 止觀坐禪:四禪八定(二)

当阳玉泉寺 2022-05-13

甲二、釋名

第二段解釋名字,解釋這個名字,就解釋這個禪和定。禪、定有什麼不同呢?禪不是中國話,是印度話,中國話叫做靜慮。靜,就是寂靜的意思,寂靜,這個地方沒有車聲,沒有人聲,沒有一切聲音的吵鬧,很寂靜的。但是這裡說寂靜不是說外邊的境界,說內心,內心是寂靜的,這就是所謂定,定的意思。慮就是觀察的意思,思慮、考慮、觀察的意思,就是智慧。有定也有慧,定慧很均平的,所以叫做靜慮。在佛法裡面講這個四無色定,四禪八定這個四無色定,這個無色界的定,他裡邊定的力量很高深,智慧不夠,就是不平均。佛法裡面又說到未到地定、欲界定,這個定裡邊,定的力量很微小,他的智慧比較大一點,也是定慧不均平。唯有色界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他們裡邊的境界,定慧是均平的,不是說一個大,一個小的,不是一個力量強,一個力量弱,不是那樣子,他們的力量很平等的,所以叫做靜慮。這樣講,這個無色界天的定就不能叫靜慮了,因為他不平均。欲界定、未到地定也是不平均的,所以也不能稱為靜慮,唯獨色界天的四禪才可以叫做禪,才可以稱為靜慮的。這是禪字,簡單的這樣解釋。

八定,這個定,色界的四禪可以稱為定,無色界的四空定也可以稱為定,加起來就叫做八定。所以八定裡面就有了四禪了,就是已經有了四禪了。應該說四禪、四無色定,應該這樣說,但是把它加起來,就說八定,又把四禪又重覆一下子,所以叫做四禪八定,實在說就是四禪和四無色定。禪定還有一個名稱叫做等持。等持就是平等持心,於一境轉,有所成辦,所以叫做等持。平等持心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個平等,我們沒有得禪定的人,我們的心有兩種行相:一種就是這個心睡著覺的時候昏昧、一無所知,什麼也不知道,這是一種行相。第二個相貌就是睡醒了以後,這個心東西南北、天下古今什麼都想,想這個,想那個,做種種的事情,做種種的分別,這是一種行相。這樣的行相,站在禪定的立場來說,就叫做不平等。一睡著覺,什麼也不知道,這個也不是好相;睡醒了以後,東想西想,這叫做散亂。若是得了禪定以後,這個平等的心就是也不散亂、也不昏昧,這就叫做平等,就是又明又靜。明而不昏,靜而不亂,這就叫做平等。平等持心,心裡面明明了了的,沒有昏;靜而不亂,心裡面很寂靜,沒有東想西想,離一切想。雖然明了而不亂,不亂,但是可也沒有睡著覺,也沒有昏,這叫做平等,其實就是定。由這樣的力量來攝持自己的心,使令自己的心又明而靜,又靜而明,這叫做平等持心。

於一境轉,就是在一個境界上相續而住,轉就是相續的意思,沒有斷,不是說你在這一個境界上只有一分鐘,以後就亂了,或者就昏昧了,那就不是定。他能相續的明靜而住,所以那就叫做定,叫做等持。有所成辦,這個定有什麼好處呢?就是他能夠成就一切你要成就的事情--你想要有神通,有了定以後就可以有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可以。有種種功德,能成辦種種的功德,所以叫有所成辦。所以這個禪定也叫做等持,也叫做等至。定的勢力使令身心安和,得到定以後,這個身體,這個四大很調和,心很平靜,由定勢力身心安和,這叫做等。至持等位,名為等,所以叫做等至,能到了等的這個境界,所以叫做等至,其實也就是定,也就是等持。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等引,你得到定以後,你能夠引發出來種種的勝妙功德,所以叫做等引。名稱有很多,還有很多名稱,我不講了。這是解釋這個名稱。

        甲三、明修證(分四科);乙一、明四禪(分五科);丙一、初禪(分二科);丁一、修因(分二科);戊一、釋息名

第三段叫做修證。四禪八定是要我們努力的去學習,去修行才能成就的,說這件事。這裡分成三段,第一段明四禪,說色界的四種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第一段就是初禪,因為他在色界的禪定裡面,他是最初的,他的次第是最初,所以叫初禪。這一科裡邊分兩段,第一段叫修因,第二段就是證相。我們這樣子修學,成功了,就是證相,得到了初禪的相貌,叫證相。

第一段是修因。想要得初禪的因是什麼呢?印度話叫安那般那,念是中國話,安那般那念,完全說中國話就是入息、出息念,或者把念放上面,念出入息,你這樣修行就是修初禪的因。什麼叫做息呢?我們簡單的說,就是我們這一口氣,這個氣,或由內向外出,叫出息;由外向裡邊入,叫入息。這個出入息又分成兩種,有內息、外息,內外兩種息。怎麼叫內息呢?就是我們出息出完的時候,不出了,但是也沒有入,中間這一段這叫做內息。這個內息過去以後,息就要入了,入了以後,他又沒有立刻的就出,中間又有一段息,這也叫做內息,這兩個叫做內息,剛才說的出息、入息就是叫做外息。

念入出息,這個念怎麼講呢?念就是明了不忘的意思,明明白白的沒有忘。我心裡面想月亮,圓月的光明,這個形相在我心裡面現得清清楚楚的,那麼這就叫做念。現在不是說憶念這個圓月,而是憶念這個息,使令我們能得初禪定。禪定就是心裡面不亂,明靜:明而又靜、靜而又明,這就叫做定。為什麼要念出入息幹什麼呢?就是我們想要得禪定,我們應該有一個方法叫我們這個心定下來,有個方法讓他定下來,有什麼方法呢?就是找一個合適的境界,這個心在這個境界上面住下來、停下來,先這樣的辦法,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境界作我們內心的安住的地方,我們的心很難定的。就像猿猴,牠得到樹的時候,牠就各地方跳,各地方跑,牠不能安住在一個地方。若是你用索,用個繩把牠綁起來,綁在樹上牠就不能跑了,牠就不會跑的。我們這個心就是猿猴,要用念的方法把他綁起來,綁在出入息(算是一顆大樹),用念作繩,綁住我們這個心的猿猴,綁在出入息這裡,那麼他就不跑了。時間久了,他就得定了,是這樣的意思。

        戊二、釋用息方法(分六科);己一、數

出入息這個方法一共有六種,第一個方法是數。「數」這個出入息,就是計數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出息,數入息,從一數到十。我們在經論上看,印度人分幾種方法,就是出息也數,入息也數,從一數到十,是這樣數。我們中國古代的大德多數主張數出息就不數入息,數入息就不數出息,這樣子。當然,印度的這些大德,主張出息也數,入息也數,但是也有主張數出息不數入息,數入息不數出息,也有的,也是各式各樣的方法。從一數到十,你不要數到十一,也不要數到九就停下來,從一數到十。這樣子,慢慢、慢慢的這個心他就會靜下來。但是聽人說這個數息的經驗,有的人數出入息,一數起來就很緊張,一數,數、數地就喘起來了,很辛苦了,就不能數了,有這種情形。所以天台智者大師他說:數息的時候,這個息有粗的息,有微細的息,這個息到微細的時候你再數,就是出入息很慢的時候再數,他就不緊張。若是我們這個息很粗的時候數,有的人就不合適,這是有這種情形。可是後來也有人想出來另一種方法來數這個息,就是你息粗的時候也可以數,怎麼數法呢?一開始的時候坐下來,單跏趺坐,或者雙跏趺坐,坐下來的時候,先沉靜一下,不要立刻的數。過一會兒你開始數,你一下子數到三,一、二、三,一下子數到三,然後你注意這個出入息三次,出入息一次,出入息又一次,到三次。然後你再數四、五、六,連續的數四、五、六,這個時候你再注意這個出入息三次。完了的時候,再數七、八、九、十,再注意出入息四次。這樣子數就可能不緊張,就可能會很自然的就數下去了,這也是一個方法,這是數。

己二、隨

第二個方法是「隨」,這個隨怎麼講呢?就是不計數了,這個心經過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得到了一點成績,就是心裡面很靜,自然的這個心相續的注意出入息而不散亂了。這個時候就可以不用數,不用數就是隨--你要知道,這個心知道息的一出一入就好了,不要再計數目了。《清淨道論》這本書上面他說了一個譬喻,他說兩夫妻,兩個人玩鞦韆。玩鞦韆的時候,這個太太坐在這個板子上,她這個先生就坐在這個柱的旁邊,來推這鞦韆。這一推,這個鞦韆就是在搖動,一來一去,一來一去,一來一去的時候,這個先生坐在這裡,它去到那邊去,他也不管它,它去了那邊也不管,就是經過中間的時候他注意。那麼就是這個數息的人,這個隨息的人的時候,這個息的一出一入,一入一出的時候,你不用分別它是出是入,就是在經過鼻端的時候,這個息由鼻入到臍,由臍出到鼻,由鼻出到外邊去,經過鼻頭,鼻端這裡,就是注意鼻端這裡,他這樣講。這就叫做隨,也不妨這樣子試一試。

更新于:2022-05-13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