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法师:无事如有事,有事如无事!_闾山法师
扫码手机看

闾山法师:无事如有事,有事如无事!

闾山法师 2022-05-12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意思是说:无事时像有事那样时时提防,才能应对意外变故发生;有事时像无事时那样镇定自如,才能消除险情。

人生路上,总是充满着太多的变数。

会走过一马平川,也会遭遇沟壑纵横。

成熟的人,总是能做到居安思危而又临危不乱。

一、无事如有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其未兆易谋。”

意思是说,事情在变没有出现迹象时最容易图谋。

安于现状、耽于享乐,大抵是人性共有的弱点。

岂知一派岁月静好中,也时时会有危机袭来。

一个人倘若太过醉心于眼前的现世安稳,难免会在危机来临时手忙脚乱。

所以孟子感慨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国民间也有一句谚语:天晴修水路,无事早为人。

天晴的时候早早地修好排水设施,这样在暴雨来临时就不会被淹。

在平常的点滴中就好好做人、与人为善,这样在遇到难事、急事的时候,才会有人出手相助。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圣人先贤和凡人白丁都一致推崇的智慧。

历史也告诉我们,有备无患才能换来长治久安。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

齐湣王时,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不被重用。

后来,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打齐国,齐湣王被迫从都城逃跑。

田单也被迫逃亡,他让同族人把车轴两端的突出部位全部锯下,安上铁箍。

族人不解其意,但也照办无误。

不久,燕军攻破齐国,齐国人纷纷争路逃亡,都因被撞得轴断车坏,被燕军俘虏。

只有田单和同族人因用铁箍包住了车轴的缘故,得以逃脱,向东退守即墨。

后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当首领。

理由是:安平那一仗,田单和同族人因用铁箍包住车轴才得以安然脱险,可见他很会用兵。

《尚书》有言:“惟事事乃有其备,有备无患。”

《周易》也倡导:“居安思危,朝乾夕惕,慎惧从事 。”

很多时候,真正废掉一个人的,恰恰就是安于现状和贪图安逸。

无事如有事,凡事早做打算,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样当危机真的发生时,才能处变不惊、坦然应对,也才能转危为安、否极泰来。

二、有事如无事

北宋苏辙说:“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于变故、为难之际,处变不惊、安之若素,乃是人生至高境界。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

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却不慌不忙,按部就班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大开城门,自己则端坐城楼,弹琴唱曲。

司马懿见此情景,深恐有诈,于是引兵退去。

围城危机得以化解,固然是诸葛亮天纵奇才、谋略过人,但这一切的前提还得是那份临危不乱的淡定从容。

苏洵在《心术》中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作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要先学会修炼心志。

能够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但是脸色不变,麋鹿突然出现在身边但眼睛不眨。

那么才能控制利害因素,从而从容对敌。

做人同样如是,面对艰难坎坷,泰然处之、从容应对,方能涉过险滩,迎来柳暗花明。

《菜根谭》曰:“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遇事只要一直保持镇定从容,那么,即使事情纷繁复杂如乱丝,最终也能理清头绪。

老话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沟沟坎坎,都不过是人生常态。

与其辗转反侧、慌乱戒惧,不若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落。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若能做到无事如有事,有事如无事,那么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