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圣一法师禅七开示

圣一法师 2022-03-19

十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称为悉达多太子,出了家后,先后跟两位仙人学非非想定及无所有定,知非即舍,舍了之后,又跟外道学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六年后还未悟道,知非即舍。太子那时年三十岁,跑到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若不悟道,誓不起此座。便在金刚座上结跏跌坐,如是一日到七日,第七日天快亮时,东方有一颗明星,太子一望便悟道,所谓夜睹明星,成等正觉,悟了之后便见道,什么是道?佛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自证,若除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现前,与佛无异无别。

太子成佛后,先说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最后说法华涅槃经,度无量众生悟道,是属于教,即教人之意,最后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属于宗,不名为教。我们今天参禅是属于宗,不属于教,教与宗有些不同,什么叫做教呢?教是对机说法,你有什么毛病便下什么药,众生有种种病,如来有种种药,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病,故如来说八万四千法,所以有三藏十二部,这是属于教:宗则不同,宗就是明心见性,要明白这个心,见到佛性,这样便成佛,不需要断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断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叫八万四千波罗蜜法门,属于教,宗只有一个,万变不离宗,能明心见性就是,所以宗很简单,但简单或不简单都是对待妄想,所以在宗门下教人看话头,话头一看下去便有功用,这个功用就是离了妄想,故看话头第一个条件是离妄想,离贪镇痴种种的妄想,看话头的时候,又能离种种执著,所谓执著者就是我执、法执及空执,话头都能空去三种执:看话头时没有我执,有我执,话头便看不到,第二无法执,不许你执一法,一执话头也看不到,第三亦不许你有空执,若落了空执,话头也看不到,故话头能破执著。话头又能离妄想:打妄想便不见了这句话,不见了头,打妄想头就不能见,见到了头便是无妄想,头者就是妄想之头,妄想之头是无妄想,看这个头的时候,一切妄想便息灭,妄想教我们作业,所谓贪镇痴,谄曲嫉忌,人我是非,这些全都是妄想。

为什么会有妄想呢?人人有八个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及第八识:第六意识就是种种妄想,所以金刚经云: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妄想,是第六意识,人人都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最欢喜打妄想,日间为想,夜间为梦,见色生心便取舍憎爱打种种的妄想,由妄想而作业。

执著不是第六意识,是第七识。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执著,执著有我、执著法、执著空,便称为我执、法执、空执。金刚经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第七识执著。若除妄想,第六识便转识成智,称为妙观察智,若果用功能把执著破除,第七识便转过来,称为平等性智,所谓五八六七果因转,五识及八识成佛时转,六识的妄想,七识的执著,是修因时转,所以看话头有两种作用:第一息灭妄想,第二破除执著,破除了我执及法执便是顿忘人法解真

空,那时便见性,见性便平等,所以破执称为平等性智:若无妄想,妄想度尽,便能知一切法,观一切机,故称妙观察智。

看话头时,向一念未生以前看一切话之头,看一切念之头,看一切法之头,全副精神看下去,照顾话头,妄想便远离,执亦远离,妄想执著远离,第六七识便转过来,那时便是如来一切智、一切种智、无师智、自然智,自然现前,便见到如来智慧德相,见到如来智慧德相俗称明心见性,与佛相齐,故禅宗看话头的法门是无上之法,是以今日腊月八日是释迦牟尼佛悟道之日,因此今日起七打禅七,释迦牟尼佛七日便悟道,我们若能跟佛而学,勇猛精进,一心不乱,万缘放下,七日亦可以悟道啊!

十二月初十

各位善知识,佛法千生难遇,祖道万劫难逢,在这个娑婆国土之人,出无佛世名为佛,出有佛世名为祖,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已成了佛,释迦佛以前迦叶佛已灭度,将来有弥勒佛出世,释迦牟尼佛修行时无佛,故出无佛世名为佛,释迦佛修行,历代祖师亦修行,历代祖师修行亦悟道,但历代祖师悟道时出有佛世,释迦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万年:虽然修行悟道,出有佛世名为祖,祖与佛没有什么差别,佛则因圆果满,修因已圆,证果亦满名为佛,祖师修因已圆,因即明心见性已圆,但果未满-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授记作佛等未满,所以名之为祖。

我们今天的确万幸,能够遇到这个成佛之法,亦能遇到佛祖之道,佛祖之道是佛因,成佛之法是佛果,佛果是佛:佛因是祖,所以我们很有福气,所谓佛法千生难遇,祖道万劫难逢,虽然是逢到,不能入宝山空手而回,既入宝山,空手而回等于零,人到宝山一定要取宝,我们入什么宝山呢?入佛法之宝,祖道之宝,我们要取,取即修也,说食不饱,闻法不修等于零,修行如何修呢,每一个众生的组织,简单的来说是色心和合,色是四大之色,心是我们灵觉之心,和合而成,或谓由五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详细而说是由八个识而成,人人都有眼识,能够见色,有耳识,能够闻音声,有鼻识,能辩香,有舌识,能尝味,有身识,能觉触,有意识,能分别是非好歹,又有第七识,念念执著,俗称传送识,我们所作一切善恶业等均由它送入第八阿赖耶识,又名藏识,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多得很,不单是今世的种子,无始劫以来所有善恶种子均由第八阿赖耶识藏起来,不单是生死的种子,六道轮回的种子,又有声闻缘觉,佛菩萨的种子亦在其中。各位,你们诵妙法莲华经,那你想不成佛也不可能: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闻如是法,皆已成佛道。所以诵了妙法莲华经,就在八识田中有成佛之种子,勤力的则快成,懈怠的则慢慢才成,我们今天跑到礼堂来坐香,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静到极则明心见性,你已下了祖师的种子,你若想来世不作祖师也不可能,因八识田中有了祖师的种子,第八识是播藏,一切有漏及无漏的种子、世间及出世间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你看我们初念大悲咒,念熟了,便是藏在阿赖耶识里,以后日日都识念,譬喻有些人背楞严咒,背熟了,不是藏在脑内,是藏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有楞严咒的种子,就能把咒一字不漏的念出来,我们今天修行以何为本钱?就是以这八个识为本钱,眼见色亦可以用功,耳闻声亦可以用功,第六识分别思量亦可以用功,第七识更好,恒审思量,第六识思量有间断,第七识思量则无有间断,思量到悟道为止,第七识古人称为志,有志事竟成,这是第七识,不是第六识,第六识很脆弱,第七识则可以令你所作事办。

各位,我们参禅亦复如是,八个识用那一个识去参呢,就是用第七识去参,恒审思量,古人说:念兹在兹,绵绵密密,相续无间。普贤行愿品里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就是第七识,所以六祖菩萨在坛经中说得很清楚: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智即分别智,在大乘佛法不是靠一个讲字,一定要修,所以莫执生死智;生,我亦知道,死,我亦知道,善恶我也知道,君子小人我也知道,这个是生死智,是第六识,分别好丑富贵,亦是第六识生死智。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这个意就是第七识,什么是意呢?我们吃饭时,见到沙粒便会拣掉去,饭粒便吞下肚去,见到合自己胃口的饭菜便夹来吃,不合自己脾胃的便不要,修行亦复如是,要找出自己的意,用这个意去修行,什么是意,现在举一个譬喻:若有人问你,有意无意?有意!这话怎说?在你未出声答以前已经有了这个意,有意无意是意中的事,不是口中说的:又如有人问你有意朝普陀山否,你说有意,纵使你从未表明想去朝普陀山,但当人家一问你有意否,你即答有意,有意是未讲话以前那个心,这个就是意,默然允可也,人家问你喜欢否,你点头,这个也是意,未讲话以前那个心就是意,未开口以前那个心也是意,这个意是很长久的,有意久矣。意不是现在的,若人有意朝普陀山,可能十年前已有这个意在,十年后这个意还未间断,若人明白这个意,就懂得用功,若想学祖师的道,想明心,就不要用分别心去分别种种的名相,这是生死智,未分别以前那个心名之为意,参禅全凭用意去参,不是用念佛是谁,这个是生死智,要用无分别心去用功,不念而念,不是有念而念,不念而念,打成一片,念念如是,念念都是这句谁?不是文字上谁,是意识的谁,谁?谁?在心内继续无间断的打成一片,这就是努力须用意。

这个意字最难讲,中庸有几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之道就是中庸,喜怒哀乐就是第六意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未发以前是什么?未发以前,不是第六识,是第七识,今日用这个功,不是喜怒哀乐已发那个功,是喜怒哀乐未发以前的中和之道,中即不偏,和即和平,中和就是打成一片的气份,保持这个气份,不要那个喜怒哀乐,若用第七识修行,便很容易打成一片,前念后念,念念一如,前念是净,后念是净,念念是净,净便打成一片,以第七识用功,古德称之为疑情,亦即是打成一片,第六识不会打成一片,第六识生生灭灭,妄想彼起此生,那里可以打成一片,如大海波涛,千涛万浪,这就是第六识的境界,第七识如水平如镜。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疑情,只知道参禅要起疑情,起疑情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后就没有第六意识,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没有第六意识,就没有时间性,打成一片是一个气份,只有自己才知道,不单参禅可以打成一片,持戒方可以打成一片,持戒之人,戒律现前,如影随形,行住坐卧,出入往还,举止威仪好得很,因有戒与其打成一片,定也可以打成一片,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不单定可以打成一片,慈悲心也可以打成一片,若慈悲心打成一片,这人慈祥和气,所以用功打成一片后,行与坐无有差别,行如是,坐如是,寤寐一如,欲想打成一片,一定要用第七识,不可以用第六分别意识,以第六意识用功,话头很粗,念佛是谁?好像有,顷间便不见了。用功而话头不见了,便会生烦恼,还是舍离第六识,用第七识好了。

以第七识用功,提又不是提,很微细,但要留意那个看字,念谁则看谁,念无则看无,无字不会生灭,念念无,无生灭心便现前:前念心是无,后一念心是无,念念无,无心相续,便打成一片,谁字亦复如是,第一念是谁,第二念是谁,念念是谁,谁字无相,谁字无生灭,便打成一片,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法,的确妙不可言,他老人家看话头,用个看字,他老人家提醒我们-看!我在南华寺听老和尚讲开示云:初发心的多提,老参师傅多看。这个看字,就是万法一如,若人跑到山顶看香港,香港乱七八糟,但于你眼无碍,万物一如嘛,所以用功,欲想功用成片,用第七识,下手用功,用看字,一看便看下去,看到无我无人,无生无减,无此无彼,好好用功啊!

十二月十二日

各位善知识,十力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十方即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薄伽梵是焚语,是佛的特别名称,十方薄伽梵即十方佛,十方佛成佛时都是一样,没有两条路,名一路涅槃门,涅槃是焚语,我们人人违背涅槃,所以有生死,焚语涅盘,此云不生不灭,一切法从来不生,有无明才生,一切法从来不灭,有无明则见灭,违背涅槃,故有生死,释迦佛想人人证大般涅槃,最后才讲涅槃经,证大般涅槃便有涅槃之乐,涅槃有四德:常、乐、我、净,入了涅槃便常住世间,不会有生灭,不像我们现在朝生暮死,生老病死就是违背涅槃,涅槃是常住。常净、涅槃是清净,不会有染污,现在做人很苦,周身染污,口水鼻涕,大小便利,又有汗垢,不得清净,死时更不清净:生虫,发臭,入涅槃门永远得清净,此谓清净之乐。我,什么是我,我们现在没有我,我想肥不能令肥,我想瘦不能令瘦,肥与瘦自己不得作主,皆由没有我,若肥有我可令我肥,瘦有我可令我瘦,好像手臂一伸一屈皆由自己作主,一切肥瘦、高矮、贫富、苦乐、为男为女,通通没有一个我,我是以自在为义,未能得大自在故没有我,惟涅槃有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看释迦佛度众生多自在,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可以一身现百亿释迦,一即是多,一多自在,此名为我:还有乐,世间的乐,靠不

住,今晚乐,明天便消失,今朝乐,晚上亦消失,饮酒乐,过了三寸喉头便没有乐,见面是乐,离别便苦,所谓花无常好,月无常圆,青春不常驻,转眼间使成老态龙钟,不要说人家不欣赏你,就是自己也讨厌自已,违背了涅槃,便没有常净我乐,释迦佛及历代祖师均入涅槃门。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此两句来自楞严经,既然十方诸佛一路涅槃门,现在我们换一个名称;十方众生一路涅槃门,我们是众生,也可以入涅槃门,如何入呢?涅槃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我们的心,心是非圆非方,非长非短,非青黄赤白,非过去未来,非外亦非内,此心赤洒洒,净裸裸,无形无相而能现一切相,无法而成就一切法,所以我们的心就是涅槃,故我们要看心,离心无佛,即心是佛,但心有两条门,所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既然一切惟心所造,动静都是惟心造,动也是心,假若我们看动的心,便是陀罗尼,有些人念大悲咒,念到成熟,念到圆满,念到相应,便得大悲陀罗尼,这是属于心的动相,楞严咒的陀罗尼、往生咒的陀罗尼、六字真言等,这些都是心的动相,若能看心的动相而得陀罗尼,便能明白自己的心;心的静相就是寂灭相,所谓坐寂灭道场,成等正觉,若问佛是在什么地方成佛,就是在寂灭道场成等正觉,寂灭者是心的形状,是心的静相,所以历代祖师观到心的寂灭相便开悟,开悟后继续用功,观到圆满便悟道,名之为祖,名之为佛,祖即是心,是自己的寂灭心,寂灭心人人均有,什么是寂灭心呢,你行路时,这个心没有行,食饭时这个心不食,讲话时这个心不出声,听的时候这个心不听,人有生老病死,此心无生老病死,人有人我是非,此心无人我是非,有古今现在,此心无古今现在,这便是心的寂灭相,若能观到,便入涅槃门,现在我们是用静功,打静七,不是打动七,静七就是观心寂灭的静相,心的静相就是禅,禅即是静也。

无著禅师又称文喜禅师,是南方人,跑到北方五台山参文殊菩萨,他在金刚崛遇到文殊菩萨,文殊问他从何方来,他说从南方来,文殊说:你从南方,可有带来好的念佛珠?文喜便从身上拿出念佛珠,文殊曰:这不是你的。这是我的!若是你的,焉能从南方来,若是你的,亦可以从上方成下方来,不可以单从南方来。文喜无言。文殊又问:南方佛法如何?南方佛法,出家的多,持戒的少。南方一个丛林住多小出家人?五百或二百。文喜反问曰:北方佛法又如何?北方佛法,龙蛇混杂,凡圣交参。北方有多小出家人?前三三,后三三。文喜不领会文殊说法的要旨,临别时,文喜问: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善根微薄,以什么法门能得见心性?文殊说偈曰: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你看,一念静心见到心的静相,见到心的清净相,离心无佛,即心即佛,便成正觉,所以一念静心成正觉。那又要静到如何境界呢?若人静坐一须臾,现在大家在纪念堂静坐,双跏趺或单跏趺,心内调气,气和心则平,观心的平相,清净相,无妄想,无烦恼,不昏沉,是心的静相,若能观到心的静相,一个妄想也无,但不是昏沉,便是心的知相,如其本相,心本来的相名如其本相,见到心的如相,心的静相时,静相就是佛,所以一念静心成正觉,那么这个功不是很简单吗?纵然简单,但是一须臾是不容易,什么是一须臾,一日之中有三十个须臾,一须臾有四十八分钟,故静坐多是四十五分钟,若静坐四十五分钟无妄想,无昏沉,不掉举,那么心的平相便现出来,见到心的静相,心就是佛,故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这是无为的功,无为是无起灭,假若你起恒河沙的七宝塔,这是有为法,不得长久,宝塔毕竟化为尘,所起这些宝塔是有为法,有生有灭,经过恒河沙劫,这些宝塔便化为尘,一念静心则无古无今,无此无彼,立地成佛,所以胜造恒沙七宝塔。

人人都有心,若能全副精神去观,初初观的时候是观不到,那就向观不到的地方继续观落去,慢慢的,清净心观不到,妄想心却观了出来,你不要理它,放下,只要不相续便可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心一起,只要不相续便会灭,若继续打妄想,妄想不会灭,打得久便会随妄想去作业,那么生死便无有了期,所以妄想来由它来,好此别人骂我一声,我不回骂他,对方便不会再骂,好像燃著了的人,若不加油,火便自灭,故看心时妄想来不用怕,只要有方便,不相续,如相续心不断,便有过失,若相续心断,便没有过,所以妄想来不用怕,但妄想去了,昏沉又来,加发梦、睡眠、打呼,这都是昏沉,昏沉来时,糊里糊涂,如空中有云雾一样,见不到月亮,是故昏沉属于无明,妄想属于掉举,这两样都是魔,妄想令我们做生死的业,昏沉亦令我们作生死业,作螺蛳蚌壳类,螺蛳昏沉最大,不睡则已,一睡一千年,一万年,故海底的螺蚌捞土来全身都是青苔。看心时不要打妄想,不要昏沉,昏沉来的时候,不防提起本参话头来参一下,到底念佛是谁?这样昏沉便不见了,妄想来的时候亦不防提起本参话头来参一下,谁念阿弥陀佛呢?妄想听到你这么提便走了,提便是正念,妄想是邪念,正念一来,邪念便马上冰消瓦解,既无妄想,亦无昏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异,便入涅槃门,日子久了便会悟道,最紧要有一个长远心。

昔日南京有一位俞道婆卖油磁,它的师父是琅琊禅师,有一天她问禅师:弟子卖油磁,可不可以修行?可以。请师父开示怎样修?禅师日:看临济老人说的无位真人。从此她便一心看无位真人,这个无位真人不在眼识,眼识是有为,不在耳识,鼻舌身意等识,这六个识都是有为的,全都不是,亦不是第七识恒审思量,恒审思量亦是有为,亦不是第八阿赖耶识,第八识集诸种子起诸现行也是有为,那么这个无位真人在何处呢?于是在三年中不断的看下去,离了五识,六识不起现行,把七识我执转了过来,便豁然大悟,她的悟是触景而悟,一天她卖油磁时听到乞丐唱莲花落:若非柳毅传书信,焉能得到洞庭湖。她便悟了过来,跑到禅师处,禅师一见,知道她悟了道,便问她:何谓无位真人,道一句来!答:有一无位真人,三头六臂怒目镇,一掌华山分两路,万年流水不知春。

各位,要有长远心,什么也不要求,只求涅槃门,什么也不要观,观自己的清净心,什么也不动,要用静功,一天三十个须臾,看能生多少个须臾,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参!

十二月十四日

各位善知识,打禅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这个道就悟,为什么要求道呢?别的不求,不求做大官,不求作大富翁呢?做大官不能了生死,做大富翁亦不能出苦海,惟有求道不但度自己出苦海,亦可以度人出苦海,得道以后,自己了生死,亦能助人了生死,所以要求道。

道要求,何以说悟呢?昔迷今悟,若昔日不迷,今日不说悟,比方一个小乞儿,一岁两岁迷失了父亲,故做乞儿,根本就不知有父亲,亦不知父亲是大富翁,故流落异乡作乞儿,多么苦,虽然他本人在迷,作父亲的没有迷,父亲知道有儿子,经过种种的教训,经过种种提示,后来这个儿子豁然悟了过来,原来我的父亲是个大富翁,我现在觉悟过来,跑到父亲的怀抱,继承家业;我们亦复如是,迷的时候是工商仕农,悟的时候就是佛子,跑到佛的怀抱,继承佛的家业,这便是悟,故云昔迷今悟。

迷是在什么时候迷呢?一念就迷,好像晚上发梦,一念就入梦境,不是慢慢地入梦,一下子就入梦境,离开这个世界,入另外一个世界,是梦的世界,不要说我们一念迷人了梦境,离开这个世界,就是庄子也有一次迷失了这个现实世界,跑入梦的世界中做了蝴蝶,在花间丛中翩翩而飞,快乐非常,这是个梦蝴蝶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他在一刹那中从人的世界迷失跑入蝴蝶的世界,后来他醒来,蝴蝶世界不见了,庄子世界又现前,到底庄子发梦作蝴蝶,抑或蝴蝶发梦为庄子呢?他自已分不清楚,故古人有诗云:庄生梦醒迷蝴蝶。因此,我们迷是一念迷。

各位呀!万法亦然,有些事情一下子错,是一刹那间错,错即迷也,如人返家门,钥匙不见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失去。一念迷就不知道,迷即不觉、不知道,若知道就不称为迷,知道就是悟,若知道在什么地方失去便可立即拾回来,但是迷起来就完全不觉,这就是迷;如人行路,为什么会忽然跌一交,他跌的时候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跌,这便是迷。众生在迷,迷了什么,迷了这个道,所以落生死,俄而作人、俄而生天、做鬼、做神、做畜生、乃致入地狱,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无有了期,都是我们不想去求道,求道便悟道,悟道便不受生死轮回,最低限度也可以作阿罗汉,或作辟支佛、或作菩萨,最后成等正觉作佛。

求道就是想悟,迷了道便要悟道,道在何处?志公禅师云:大道只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人人都当面错过,为什么呢?各位要明白,是你迷失了道,道没有迷失了你,道是在你眼前,道还是跟著你跑,你跑到天堂,道跟你到天堂,你跑到地狱,道便跟你入地狱,今世迷,来世更迷,若不修行,做一次人,多一次习气,做一百世人,多一百世的习气,若不修行,历劫轮回,烦恼增多。看我们其中一位祖师沩山老人,他出家后跑到天台山国清寺受戒,天台山有两位仁者,一位是寒山,一位是拾得,寒山拾得不外驰求,他们未曾迷,两人见沩山来受戒,一个从东门出,一个从西门出,寒山作老虎叫,伪山愕一愕,拾得问:是什么?他再愕一愕,寒山云:不必问了,灵山一别,做了三世国王,前世事全都迷失了。你看,沩山做了三世国王便迷失了,点也点不醒,所以莫谓轮回好,做人有做人的习气,做鬼有鬼的习气,做牛有牛的习气,做猪有猪的习气,狗有狗的习气,猴子有猴子的习气,因此我们有幸闻到佛法,应赶快修行,早日要悟,不要等来世又来世,使习气积厚,从前古人没有今人这么多习气,今人的习气要看电视,要听收音机,他们不知道老和尚二十年还是那件衲衣,烂了就补,那里有那么多习气,一年几次的时装,不就是多了个妄想,古人坐禅论香,一寸香坐完后就行香,行一寸香后又坐,现在则不同,看时钟,人人都有个手表,则人人都多了个习气,久不久就看表,又不是多了个妄想,于是习气又多了,修行就更难,寒山说沩山老人做了三世国王便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何况我们无始劫以来轮回生死呢,若明白了道,了生脱死,生死奈汝不何。

然则道是怎样求呢?今日纪念堂打禅七,名是参禅,实是学道,道是不二法门,你看纪念堂门前的那副对联:南宗不二法门,粤东第一宝刹。不二法门如何求呢?亦不是生死,亦不是涅槃,超出世间以外,名之为不二法门,古来祖师非常聪明,处处指示我们不二法门,大慧杲禅师是圆悟勤的法子,他的道场三十多人悟道,他在礼堂内不是拿香板,是拿竹蔑,边行边对大众讲:唤作竹蔑则触,不唤作竹蔑则背。你看,不唤作竹蔑则背,它本来就是竹蔑,若不称它为竹蔑则遗背了它,故不唤作竹蔑则背,但竹蔑它不可以自称是竹蔑,若自已称自己为竹蔑,好比一个君子,自己不称自己为君子,若自称君子,便是触,是□慢,所以竹蔑不可以自称自为竹蔑,故唤作竹蔑则触:我们不是恶人,是善人,也不能自称是善人,就是金刚经内也说:须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阿罗汉亦不作是念谓自己得阿罗汉果,释迦佛在燃灯佛前受记作佛,亦不作是念谓燃灯佛授记我作佛,这便是触。唤作竹蔑则触,不唤作竹蔑则背,去此二途,道一句来!这就是道,当时有些人因此一问而悟道,这便是不二法门。

现在我再解释明白:不唤作竹蔑则背,各位可能都懂,唤作竹蔑则触,恐怕有些难明之处,虚云老和尚有一日食普茶,他说古人食茶又食花生,今日常住请大众食花生,古人步步无生,念念在道,食花生怎可称为道呢?假如你食花生,知道花生的味好食,你是个凡夫,那个人不知道花生好食,假如你食花生不知道花生好味,你是个木头,若你食花生时,离花生的香味,亦离不知花生的香味,去此二途,你道一句来!这便是佛法,花生的香味人人知道,这便是触,花生的实相非香非不香,不能说它香亦不能说它不香,说香与不香,便落了二边,不见中道,不见实相,所以老和尚说若离二边,便能知道花生的本际,花生的实相,这便是不二法门。

各位,我们求道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不一,不可以说不二就是一,例如虚空与法身不二,不是离了虚空以外有法身,又不是离了法身以外有虚空,故虚空与法身不二,现在不防再解释清楚:有人说虚空含法身,不对,虚空含法身即虚空以外有个法身,法身在虚空之内,这样便是二,这是迷人所说,若是悟人则不同:虚空不作虚空解,虚空就是法身。法身不作法身解,法身就是虚空。所以虚空与法身不二,不是两个,亦不是一个,为何不是一个呢?我们现在未见法身,既未见法身,虚空未坏,所以不能称为一,见法身时,虚空亦不会增加,所以亦不能称为二,若说一,那未见法身时,虚空便没有了,见法身时难道虚空又增加了吗?切不可这样说,故虚空与法身不一不二,不一不二是中道实相,不二法门,我们的佛性亦复如是,与我们不二,我们去到香港,跟我们到香港,去到美国,跟我们到美国,入地狱,陪我们入地狱,上天堂,陪我们上天堂,但佛性与我们又不是一,我们在地狱受苦,佛性不受苦,我们在天堂享五欲之乐,佛性不享受,我们受生死轮回,佛性不受生死轮回,佛性与我们不一不二,这便叫作不二法门。

现在禅宗祖庭秋晚,我们是未法的儿孙,对不起历代祖师,为什么呢?佛法传到我们这辈子便断了,便是对不起历代祖师,从前还有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冶开老和尚,八指头陀,应慈法师,都是参禅悟道的,现在又有多少个参禅悟道呢?没有,既然没有,禅宗一法传到我们便末了,我们是大罪人,我初出家时,已知道来果和尚悟道,虚云和尚悟道,冶开和尚我未见过,他也是悟道,上海有应慈法师讲华严经,讲得非常好,他也是悟了道,那时还有一辈人悟道,现在他们都作古了,如今想找一个有手眼的人也不容易见到,所以我们现在要发心,道未曾离开我们,道步步不离我们,所以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住处,只这语声是。欲识佛住处,阿弥陀佛!

十二月十五日(解七)

各位善知识,禅宗一法是心地法门,不可离开心地以外用功,所以六祖坛经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我们的心地含一切善种:慈悲喜舍戒定慧六波罗蜜都具足,虽然如是,若不闻佛法便不会萌芽,所谓普两者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历代祖师说的法,都是落雨一样,我们闻到佛法,戒定慧慈悲喜舍六波罗蜜的种子就萌芽,善根成熟,就会开悟,开悟称为顿悟,不是慢慢地悟,一刹那间即悟,一悟一切悟,顿悟者一切都悟,即心就是佛,自己是佛,一切人都是佛,山河大地都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故谓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然则用功应如何下手呢?六祖菩萨很慈悲,在坛经内讲得很清楚: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骄诳染,这个心便清净,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这个心便清净,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忌染,这个心便清净,所以我们不可以离开这个心用功,这便是心地法门,在心地中必定有前念,前念不可以被烦恼染,前念灭去,便有今念,今念不可以被烦恼染污,今念灭去后念又来,后念亦不可以被烦恼染污,念念心要看得清楚,念念心要离开尘劳烦恼,念念心便清净,这便是过念关,一念是一个关,善亦一个关,恶亦一个关,凡亦关,圣亦关,念念都是关,假如一念恶打不破便不能跳过恶道关,一念善看不通,不能登天堂,过关即登天堂,所以念念要过关,一念放不下便不能过关,一念打不破,一念不能空,亦不能过关,念念过关,念念不被骄诳嫉忌染,那么这个心便清净,故古人云:静坐一[骨+尧]炉香,一卷金刚经,兀然忘然。心地内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心地清净,离了四相便名诸佛,所以修行用功不可离心地:在心地内用功,魔王奈你不可,别人不能打岔你,如果用功不在心地内,便怨破人打岔,若在自己心地内用功,谁人能打你的岔,是你自己的心地嘛,故六祖菩萨很慈悲,最后用一首偈告诫我们: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你看,他老人家临入涅槃时说了这首喝,如如不动称为兀兀,好像须弥山便是兀兀,须弥山四宝所成,何用再修善呢?心若兀兀便是善,不必再去修善,腾腾者,正气也,正气必定上升,正气不会横流,人欲则横流,故腾腾者即正气,如饭熟,饭气上升便是腾腾,正念现前,一正百邪灭,那里还有恶,百万四千尘劳烦恼都不会起,故所以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寂寂者,空也,六祖时常教人内以空离空,外以相离相,若以相离相,六尘清净,以空离空不著空,六根便清净,外离六尘,六尘不染污,内六根空,六根空即六根清净,六尘空则六尘清净,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你的无量光便现出来,故六祖要我们外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一定要空,内空六根,不要执著我有眼,有耳鼻舌身意等,时常记著心经内说的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空六尘空,六尘空六根亦空,六根六尘同时空,不分先后,六根与六尘顿时空,根尘一空,灵光便独耀,自己的心光,佛光,无量光便会现出来,这便是寂寂断见闻:一切法空了,不与万法为侣,在禅宗来说,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就是荡荡心无著,在教下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荡荡心无著,此心一切不住,一切不住便住自己的本位,眼耳鼻舌身意亦住自己的本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住自己的本位,虚空住自己的本位,山河大地住山河大地的本位,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便是无住真心,荡荡心无著。

六祖坛经讲的是心地法门,我们学禅宗一定要从心地上用功,心地只有你自己无别人,别人不能进入你的心地,一切魔王也不能到你的心地,你的心地是光明心地,魔王一来便被烧掉,最要紧就是惺惺寂寂,在自己心地内用功,念佛要在自己心地上念佛,布施要在自己心地上布施,诵经要在自己心地上诵经,参禅要在自己心地上参禅,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尘劳染,念念清净,故修行一定要过关,过一念的关,过到最后一关呢,便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是五个关),度一切苦厄,所以心地法门是禅宗的特别法门,又称为正法眼藏:各位来这里坐禅,虽然七日时间很短,但是一粒灵丹,转凡成圣,大家种下菩提种子,在心地内用功,在心地内成佛,在心地内度众生,除了心地法门,更无有一法门可以令我们转凡入圣。

各位,时间无多,前途无量,要自己努力,恭祝各位解七以后,都不离开这个心地,时常观照自己的心地,念念清净啊!

各位菩萨,前途珍重啊!维那师父打引馨开静。

解七法语

古人修行皆有见地:赵州茶、云门饼、杨歧三脚驴子弄蹄行、黄龙三关、五祖水牛过窗棂,皆是奇特尔,今日纪念堂很平淡,如何是纪念平淡呢?

风从花底过 水向石面流 一片西来意 荡荡遍神州

更新于:2022-03-19 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