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明心化性 2022-03-05

    

所有的概念都来自于我们的意识化,也就是我们的逻辑思维。


我们给某个物体起个名字,要知道这个名字,它的概念,不是真实本身。


但是,我们会把概念当成真的,当成我们可以把握的,可以控制的。

我们有太多,对概念的过度认同。


对概念的过度认同,这个词是心理学名词。

也就是,我们更多的会从概念上去理解、去讨论、去体会。

我们先有了概念,然后顺着概念去找那个感受和体会。


不是先有体会,再理解它的概念。


禅宗或者佛学,给我们的提醒是什么?禅宗讲的是什么?


你本来就有感受,就有体会,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那个是你的先天第一要素。


但概念是什么?是用来交流的,借助文字和语言这个工具,交流清楚和明白。


但,我们普通人,恰恰是相反的。


他把那个概念,那个语言,那个文字,或者理论当成了真实的存在。


所以,他所表达的那个真正内涵,也就不是真正的内涵了。


所以,佛学和禅宗要做的事情,就一个字一一“破”。


破什么呢?


用行话说,叫破我执。


什么叫破我执?


就是你执拗的,偏执的,以为它就是的样子。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过于执着的,或者说过于认为它一定是个什么的时候,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不可变的。


那么,它本身所存在的,既有的功能,它的自由性,就被掩盖了。


那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我们对这个事物的本身的了解,偏了,错了。


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它没有片刻的停息。


那么禅宗讲的是:心本身就是片刻不停息的,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了解,对事物的感受体验,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这个变化本身是自由的。


它暗示我们,那个被定义的概念,把事物时时刻刻变化的部分掩盖了。


也就是说,我们用了一个概念,用了一个不变的话语,去描述万千变化的状态,这个是错的。


所以,我们的困难在于,用了一个我们方便交流的话语,满足了我们的交流,获得了我们自身的安全感,确定感。但是,却偏离了事物的本身,偏离了它的本质。它反而变得更遥远了。

所以禅宗告诉我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什么叫言语道断?


我们的语言和逻辑思维,是用来描述我们的感受、感想的。可是,我们把那个描述的词语当成了事物本身。所以心不见了,心的功能也不见了。

所以有一个词叫挂一漏万。


禅宗说,如果我们想活得明白,活得清楚,就需要回到心的本身。


我们的心有四个功能一一见闻觉知。


你有能见的那个性,无论是听见,看见,还是感知,这部分是能见的。就是你的心性,或者说佛性,有能知能觉的功能。

闻,是你听的那个本事。


就像我们上课,你要用心听,认真听。


听是心的功能之一,表现在耳朵上,就是闻。

我们身体会有觉,而后知,我们看到某个事件之后,心里就有觉,然后心就不好,或者心情不错。这是我们对于情绪情感的觉知。


见闻觉知,就是知道,懂得,了解。我明白了,我清楚了,我感知到了。


这个是心的功能一一见闻觉知。


佛学和禅宗里讲的那个心,可以无穷无尽,有自在心,慈悲心,有肉团心,散乱心,专心一处等等。


你的决心,你的注意力,你的专注力在什么地方?那个就是你的心。


你的心作用之处就是心所。


你的心,放在什么地方,那个就是心的表现。


肉团心,指的是心脏。心脏是支撑我们身体功能的一个器件,或者器物。


心不是它,它只是心的一部分功能。


​我们中国的汉字,功能非常强大。


弗洛伊德说:有一个国家的文字,它本身就是潜意识,那个国家叫它汉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的造字,全部是根据天地宇宙的现象所造,它有象征性。


那意味着我们的汉字表达的是天象本身,也就是事物本身。


什么叫圆满?


就是心无分别,干干净净,自由自在,没有烦恼。


这个时候可以叫作佛,觉悟圆满。


就是你心里边没有麻烦,不生烦恼。


所以你就知道佛学是什么,就是研究怎么样让你能够圆满的、自由的,没有痛苦的那个学问。


而佛家,就是以研究佛学为主要工作的人。他研究佛学内容,佛学理论,同时可能还要兼顾实修,换句话说,他就是个专家。


佛教,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的,那是书上写的。释迦摩尼佛说,我就是一个出家人,一个和尚,我不是教主。


他这句话好,影响颇为深远,他直接把那个佛教,从自己心里面破掉了。

什么叫佛教?


就是有一个教主,一个领头人,一个有信仰的组织。这么一群人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一定的学习方式,共同的去学习佛学。学习怎样修行成佛,这样的一些内容或者活动。


那意味着什么呢?


佛教是宗教,就是有宗旨的教育,他们的宗旨是什么?佛教的宗旨就是让你这个心,回到那个纯净的,不污染的状况。


所以它作为一个有领导,有目标,有一群人维持秩序,有它的教材,有一定的仪轨,他参禅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吃住也好,用来满足不同的人和他们学习需要的方式与方法。

我们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教学。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荣格心理学的优势功能、劣势功能,讲的什么?


就是每个人的心性,都有所长有所短。根据你的长短,你的特性,去记录你的心性。


佛门中有上根利智,他表示头脑有悟性。但这个有悟性和脑子好使不是一回事。悟性是指能够同时打破所有现象的矛盾性,才能开悟。


开悟后,心里边就没有了二元对立,没有了分别。就是你不是找差别来的,你直接体会到了一切存在的,豁然开朗。


你同时觉察到了万物的无差别性,没有这个好,那个坏,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它不是透过比较来的。


这个心能致广大而尽精微。


所以说佛学也好,佛家也好,佛教也好,都是试图让我们拥有一个开悟的,回到心灵本身,不受烦恼影响的状态。


你想要了解佛学,就需要接近佛教,接近一个佛家。佛教会有仪轨,知识,理论和学习方法。


佛家,佛学,佛教这三者的研究各有侧重。


荣格说:“还好,我是荣格,不是荣格学者。”


怎么讲呢?


研究来,研究去,研究这个荣格,他不研究自己。


所以荣格说,我很幸运,我很开心,我是荣格本人。我是我自己,我不是问题,也不是别人的课题,也不是研究我之外的课题。


所以这个佛学、佛教,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你知道自己是佛,但同时你还知道,现在你还没成佛。你的本性是佛本身,但是你的觉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宇宙观、生命观还没有达到。


释迦佛说,讲法四十九年,无一法可讲。什么叫没讲?


如果你认为他讲了,就一定有个讲了的人,和一个讲了的内容。


那么那个内容是可以留下来的。这个留下来的内容,包含当时的状态。


我们从经中研究他说的什么,讲的什么,这是佛学。


佛学也好,佛教也好,核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讲佛学知识的人,而是要成佛做祖。


我们说佛的时候,为什么总会有一个迷信的感觉呢?


迷信是因迷而信,就是你不清楚,你不明白,你就信了。


佛学也好,佛教也好,最终极的目标是证得,而不是我信。


信是因为你不知道,你没明白,不了解,没有亲身体验,在你心里没有什么。


你自己没有证得的经验,你就是想象的。一个人有学问,很专业,有权威,我透过这些相信他。

佛教给我们不要信,要去证得,要在你的内心中体会到:噢,原来如此,豁然开朗,根尘脱落。


你讲的很好,说的很棒,可是你自己没有受用,这叫说食不饱。


比如说,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了半天,不代表我自己心里面有这个功夫。所以佛学,佛教,都是形式。但是我们要做佛,这个是根本。


我们要不断的体会那个心,觉知冷热,而不是陷于冷热中。我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要破而不立,一立就错。


心有万千不断变化的状态,你固定了一个,只要一固定,就选择了一个,就破坏了完整。


要知道,这个佛就是破我执。破我执就是不要执拗,你的心永远保持活泼泼的,自由自在的,清清楚楚的,明明亮亮的,了了分明的状态,这个就是心本身。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你需要觉悟。


觉悟什么,觉悟生命本身是个什么东西。


所以,菩萨不是一个泥塑,木雕不是一个给我们膜拜的对象,而是不断提醒我们要证得。

  
佛学,佛家,佛教都是存在形式。它可能帮助我们离佛近一点,但不代表你真的能成佛。


为什么?


因为当你佛学学问越渊博,你就会越觉得那个学问很厉害,如果你觉得学问很厉害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学问家的状态。

你的那个活泼的心不见了,被束缚在了知识体系里,你所讲的是体系,是知识,是学问本身,而不是心本身。


所以通过佛学,一定要回到我们内心的感受上来。通过心的认知功能,来认识心本身。认识清楚了,那个状态就叫佛,认识不清楚,就叫凡夫、众生、百姓。

为什么叫百姓?


就是有千百种的性情,它们不一致,不统一,杂乱无章,你就没有办法共情别人的生命,你也无法了解别的生命状态,你只能了解自己一点点,而且这点还可能是假的,是错的。

什么叫众生?


众生就是众多的、不同的生命状态,或者生命形式。


佛是一致性。

佛学、佛家、佛教,都是研究这个的,研究的目标是想成佛。


我们需要知道“想成佛”,那是个想法,是你的意识功能,你没有在你的心上工作。


成佛的过程,你的头脑保持觉悟,越来越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我们凡夫有太多不确定的想法,太多不确定的认识,太多不确定的行为,所以我们烦恼多,困难多,因为我们心性未定。


还有,你不要把学到了多少东西当成你的目标,你要把学到了多少东西,当成自己无限的接近内心的过程。


你不要成为一个佛家,很多东西都执着在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当你执着于那个方法理念,对应的那个部分你就解决不了。

   
不要执着,还提醒我们什么?


一切的存在都有对应的解决的办法,都有对应的属于他自身的解决办法。


但你不能够把你的某个经验,转移或转嫁到新的人、事、物上面。


比如说,你是一个心理学专家,你是强迫症、抑郁症的治疗高手。


但是,你仅从理论上知道。要知道,我接受的每一次的访谈,与上一次是不一样的。

当你有这样的理念的时候,你是活的,你知道变化是随时的。


来访者这次和上次交谈的心境不一样,语气不一样,他的行为反应也不一样,这就是活的。


有人说,抑郁症的治疗流程大致都是这样子的,都是这样的一个治疗过程,你就把它固化了。


当来访者谈了五分钟,十分钟的时候,你心理就知道他是个什么的结果了。你已经开始准备,我要这样应对,我要那样回应,我应当这样处理。


这代表着你并没有真正的跟你眼前的来访者建立关系,而是你把过去的经验应用到了现在,你活在跟你的经验之间,你把来访者抛弃了。

我再换个方式讲。我们过去的经验会带给我们什么问题呢?用此来说明佛学、佛教以及佛教带给我们的困难和障碍。


当我们是一个专家的时候,或者以知名专家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经验过早的拿出来,应用到我们的咨询里面去。


你是一个强迫症治疗高手,抑郁症治疗高手,厌学治疗高手。谈着谈着,不由自主地,你那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来了。


其实,当你解决问题的那个经验方法出来的时候,有可能你的注意力已经跑到了你的经验方法和以前的什么解决问题的案例上了,那么眼前这个人的言谈举止、情绪、情感,细微的变化,无意识的信息,就可能被你给掩盖和忽视了。

那么这种状态是什么?


就是你活在了跟自己的过去经验的互动当中,而不是真正的在跟你的眼前来访者互动。


所以当你有学问的时候,你有知名度和名气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会陷在自己的所知当中。当你陷于自己的所知的时候,意味着你不是活的,对方也不是活的,对方没有活在你眼前。你不是活的,是因为你的那个完整感,你的整体感觉,那个无边界的,无边无际的那种整体的感觉,被你所知的这个部分,阻碍了你的注意力。


你沉浸在所知上面,未知的部分就被你割裂断掉了。你断掉了那个探索未知的敏感性和觉知力的时候,你就被那一念的那个学问,那个家,那个心事左右了。


所以,心、佛、众生,菩萨、罗汉,佛学、佛家、佛教,所有的存在形式都不是佛本身,都不是那个心灵本身。心灵不会局陷在那个点上。

只要有定义就不是它本身,就是用来描述它的那个语言。


所以,你要想见佛像成佛,要花开见佛,要想了解佛,就得放下所有。放下你想描述的心,想说清楚的心,想知道的心,想成为佛的心,想要无所得的心。


既然无所得,那你还想吗?


既然没想要做别的,那个没想做别的,马上就出来了,就已经跑了。


所以我们说,我们去学习中国文化,学习禅宗,学习佛教的目标是什么?

是让我们这个心恢复到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安安静静的状态,回到不去创造。


你创造的时候,是你想出来了一个境界,那不是境界本身。


原来佛学也好,佛家也好,佛教也好,都是我们的舟,我们的船,我们的车。都是帮我们走向我们自己本来面目的帮手。


记得帮手是帮手,可不能让他成了你的目标。


问题:


1  问:农村有很多癔症的妇女,她们信佛的很多,最近由于亲人去世给父亲超度时,病情复发。怎么进行这种癔症患者的工作,让她获得幸福呢?

答:简单给您回应一下啊。


既然你把她归结为癔症患者,那就清楚她的觉知性,未必有那么清澈。所以她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幸不幸福,而是去用一个新的方法先把自己成就。


什么意思呢?


让她能够成为一个健健康康的,生活当中比较自在,有所得的状态。


她可以透过学佛,建立一个好的关系。


让她心里边先修出一个目标来。


我们知道,终极的那个佛是没有的,它是你的透澈的心。


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讲,你需要让她先相信外在的一个东西。就像我们心理当中,我们先要有一个好的母子关系,好的客体关系,在我们内在产生一个支撑,一个支持,一个连接,而且它是稳定的,有效的连接。


我们透过相信我们内在来相信我们外在的这个部分。

反过来,我们要透过在她心里边种植一个菩萨的概念,或者是一个修行方式,或者是一个学问,让她不断的去接近这个东西。


哪怕让她现在相信,这就是菩萨也没关系。因为当她心里安住一个重要的,稳定的,有智慧的客体的时候,她的心就稳定了,对她的生活就是有帮助的。

这个患者,第一,先让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第二透过学佛干嘛?让她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哪个部分跟菩萨做的是一样的。我们替菩萨做什么?你说观音菩萨哪做得好?慈悲啊。慈悲,不伤人不伤己,她只要不伤人不伤己就是菩萨。

说清楚了吗?什么叫不伤人?


不说恶语,不说难听的话。心里不产生破坏别人,诽谤别人的面孔,这个就是观音菩萨。


她能够观自己不起这个恶念,你看她不起恶念了,不骂人了,不去攻击别人了,身心内外平衡了,生活就会很好。


所以这些人的学佛,不生气、不难过、不争不抢的,保持内心的平稳和安定,就让她能够好好活着,就是对她最好的帮助。

2 问:集体无意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关系。


答:她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但是呢,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你怎么来做对接,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困难。


其实是在试图解决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和佛学体系的对接。对接是我偷懒的方式,说明一下,我用我以前已有的知识体系来吸纳了解、充实丰满我对未知的部分的理解,这是好的过程,是个好的方法,但是不一定要这么干,为什么呢?


当我们要谈恋爱,去见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不由自主的把他跟我们以前的对象去比。


那我要问你,你跟他谈恋爱结婚,到底是在跟他谈呢,还是跟以前的对象再继续保持连接呢。一切的发生都在你心里,对吗?

所以,集体无意识,你就用荣格的话来讲,用心理学的话来讲。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什么?种子仓库。


人祖祖辈辈生命循环过程当中,产生的所有都储存在这样一个大仓库里边。

这是佛学的说法。


你要二者的连接,意味着要用心理学的话说佛学,或者佛学的话谈心理。而我们应该用心理学的话说心理,用佛学的话谈佛学。


就是你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用左来说右,用右来说左。这样说,我觉得比较清楚,比较明白,实在说不清楚的时候,你可以把它们当成一样也行,也能过得去。

第一个问题里面,平安稳定,好好活着。就是活着是她最重要的根本,当她能活得很舒服,很愉悦,很自在的时候,无论她认为那个是心里的,还是心外的,是现实的,还是理想的,都没关系。


你已经让他体会到内心的平衡了。她能够认为自己活得很好,她能够很好的活下去。这个就是你作为心理学的工作能帮到她的。


不管她是癔症也好,信佛也好,信基督也好,信***也好,没关系,不管是谁,都能够让她心里稳定,能够让她心里清静,能够让她平安,这个对她就是对的。就不用去管她信的哪个?


到底是在你心里边是对的,是错的,是好的,是坏的,不要计较这个。


能够借助于她相信的某个东西,让她自己安心,就是你给她刻画出的最好的图像,就是对她最好的支持。

按:这个是心理学大咖马宏伟老师讲课的笔记,由于是用讯飞笔记本把语音转换的文字,没有时间修正,可能有歪曲马老师原意的地方,敬请阅者谅解。

更新于:2022-03-05 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