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学常见辞汇(四画)

陈义孝居士 2022-02-18

【心】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心王】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心地】 1.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心香】 (喻)中心虔诚,犹如焚香供佛一样。

【心波】 (喻)连续不绝的意念。

【心珠】 (喻)众生的心性洁净如珠。

【心通】 即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本性叫做心通。

【心马】 (喻)心意不定。又曰心猿意马。

【心灯】 (喻)心中灵明不昧。

【心月】 (喻)心性皎洁如月。

【心冰】 (喻)心中有疑惑不解。

【心光】 佛慈悲心所发出来的光。

【心行】 指人的心理活动。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只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心戒】 制止心念邪恶的戒律。

【心咒】 诸佛的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分别,心咒就是一字咒。心是真实精要的意思。

【心宗】 佛心宗的简称,亦即禅宗。

【心要】 最精要的法义。

【心垢】 烦恼的别名。

【心师】 我作我心之师的意思。涅槃经说: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心乘】 修心的教法,指佛教。

【心智】 心是体,智是用,体用双全叫做心智。

【心量】 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种种的外境,这是对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来真证的心量,则是离一切外在的影响而住于无心。楞伽经说: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

【心猿】 (喻)人心散动如猿猴。

【心源】 心为万法之源。

【心缘】 起心而攀缘外境。

【心缚】 心为妄想所缚。

【心证】 心与佛相印证。

【心识】 心与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识,了别的作用。

【心观】 指天台宗的一心三观。

【心心】 1.前心与后心。2.心王与心所。

【心心数】 心王与心所。心数即心所的别名。

【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心相应行】 与心王相应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心所】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兹列表说明如下: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心所有法】 见心所条。

【心性】 即吾人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

【心性三千】 意谓一念之心性含有十界三千之法。

【心法】 1.经典以外所传授的佛法。2.一切诸法,分为色法和心法二种,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心法是指一切无形的精神。

【心法身】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

【心解脱】 又名慧解脱,无学之一。

【心即是佛】 意谓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灵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心用四分】 心识的作用有四种。见四分条。

【心生灭门】 起信论所说的一心二门,即真如门与生灭门。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手印】 手指所结成的印契。

【文殊】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文殊三昧】 能发无相微妙智慧的三昧,因此智慧是文殊菩萨所特有,故名文殊三昧。

【文殊师利】 菩萨名。见文殊条。

【文字般若】 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教法,或是佛弟子所说的一切言教,不论是声教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经典,都称为文字般若。

【方丈】 寺庙的住持和尚。相传维摩居士所住的石室,长宽只有一丈,方丈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方外】 僧道的别称。

【方广】 方是方正之义,广是广大之义,方广就是一切大乘经的通称。

【方便】 随方因便,以利导人。

【方便心】 指方便实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的心。

【方便土】 方便有余土的简称,即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

【方便智】 行方便的智慧。

【方便化身】 指弥陀报身中之化身。

【方便法身】 二种法身之一,即应身与化身的总名。见法身条。

【方便菩提】 三菩提之一。

【方便般若】 方便智与般若慧。证悟了真理叫做般若慧;通达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叫做方便智。

【方便有余土】 见方便土条。

【方等】 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

【方等时】 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此时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信心,于是大小乘并说,往往在说法中,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促其进趣菩萨位,在八年之间,曾讲过胜鬘、维摩等经。

【方等经】 大乘经的总称。

【木鱼】 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众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为止。

【止】 定的意思,禅定的别名。

【止犯】 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

【止持】 止作二持之一。见二持条。

【止持戒】 制止罪恶行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观】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止观宗】 天台宗的别名,因天台宗是以止观为主要的修法。

【止观十观】 阴界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增上慢、二乘、菩萨。

【止观法门】 止是定的意思,观是慧的意思,所以止观法门,就是修定慧的法门。

【比量】 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称。

【公案】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毛道】 又名毛头,是凡夫的别名,因凡夫的心念不定,犹如轻毛随风飘舞不定。

【毛头】 又名毛道。见毛道条。

【水大】 四大之一。见四大条。

【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

【水灾】 大三灾之一。在四劫中的坏劫时,火风水三灾相继而起,其中水灾最为厉害,它荡尽整个世界。

【水轮】 成立世界的四轮之一,在空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光音天的雨水造成深十一亿二万之水层,此水层即名水轮。

【水忏】 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人面疮,遇异僧掬水洗之,疮愈,因著慈悲水忏法三卷。

【水想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的相状的观法。

【水风火灾】 劫末所起的水灾风灾火灾。

【火大】 四大种之一,以温热为性,调热为用,因周遍于一切物质,故曰大。

【火宅】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意谓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烧著的房子一样,人们住在里面,苦不堪言。

【火灾】 劫末所起的大三灾之一。见大三灾条。

【火净】 五种净食之一,即将一切瓜果食物,先以火烧煮使熟之后才食。

【火涂道】 地狱的别名,与刀涂道血涂道等合称为三涂。

【火焚地狱】 焦热地狱的别名,因堕落在此地狱中的罪人,时常被猛火所焚烧,故名。

【不生】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不生断】 吾人的烦恼断尽时,三途恶道的苦果也永远不再生,不生就是断灭,所以叫做不生断。三断之一。

【不生不灭】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不死门】 不死就是涅槃,入于涅槃之道,叫做不死门。

【不共法】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见十八不共法条。

【不共业】 二业之一。见二业条。

【不共佛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见十八不共法条。

【不共般若】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两种,能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于声闻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不共无明】 又名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

【不见举】 比丘犯了罪却说不犯,叫做不见,举治这种不见的过失,叫做不见举。三举之一。

【不但中】 观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离去空假二边,但取中道,于理未圆,这是别教所说的中观,若观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为中,叫做不但中,这是圆教所说的圆融中观。

【不但空】 二乘人观察一切事物,只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萨不但见但空,而且也见不空,所以叫做不但空,亦即中道之空,这是天台四教中通教的空观。

【不退】 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的念头上,永远不会再退失。

【不退地】 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

【不动地】 十地之一。见十地条。

【不动灭无为】 生于色界第四禅天,灭苦乐二受粗动,所得的真如,名不动灭无为。

【不净行】 又名非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爱染污心,故名不净行。

【不净肉】 不清净的肉。

【不净观】 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

【不净说法】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义相违,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

【不与取】 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之义。

【不还向】 声闻乘四向之一。见四向四果条。

【不还果】 声闻乘四果之一。见四果条。

【不断光】 十二光之一,即阿弥陀佛的光明,弥陀的光明,常存三世,恒照世间而不断绝。

【不断常】 没有暂时间断的意思。

【不忏举】 三举之一,即恶比丘破了戒不肯忏悔,众僧劝说不听,于是举治之而摈于僧团之外。

【不二之法】 指如如平等而无彼此分别的一实相法。

【不清净施】 在布施的时候,未能做到施者受者与施物无实有之三轮体空境界,叫做不清净施。

【不增不灭】 1.就实相之空理而言,如般若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意思是说诸法就是真空,真空即无增减。2.就法之无尽而言,众生无尽,佛亦无尽,而说二界无增减。

【不变真如】 谓真如的体性,毕竟平等,无有变易。

【不变随缘】 谓虽随缘而现万有,但其本体不变。

【不住生死】 不著生死的相。

【不取正觉】 佛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成佛,简称为正觉,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之义。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中食。

【不通忏悔】 不能够忏悔。

【不相应行法】 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不染污无知】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须断之。

【不可思议】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

【不可说不可说】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不思议变易生死】 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中有】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中劫】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见一中劫条。

【中尊】 位在中央的尊体。

【中观】 观想中谛之道理,为三观之一。

【中谛】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

【中道】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中道观】 观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观法,为天台三观之一。

【中道义】 中道的胜义,即离互相对立的二边,连中亦不要,绝诸对待的胜义。

【中道实相】 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叫做中道实相。

【中道第一义谛】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中阴】 又名中有。见中阴身条。

【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中阴了生】 人死之后,尚未投生,于中阴中,就能了知它将来托生之处了。

【中千世界】 见大千世界条。

【中随烦恼】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中后不食】 中午之后不再吃东西。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五性】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五见】 又名五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是;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之道是。

【五没】 五种退没的相,即天人将退没于下界时,所现的五种衰相。见五衰条。

【五宗】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2.指禅宗之五宗。见五家条。

【五法】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证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五受】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五食】 能够长养出世善根的五种法食,即念食、法喜食,禅悦食、愿食、解脱食。念食就是修道的人常持正念,以长养一切善根;法喜食就是修道的人爱乐妙法,心生喜悦,以长养其慧命;禅悦食就是修道的人因得禅定而心身喜悦,以长养其慧命;愿食就是修道的人以誓愿持身,以长养一切善根;解脱食就是修道的人解脱惑业的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之菩萨善根。

【五衰】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厍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五忍】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即心安住于其理而不动摇。

【五悔】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誓愿以导引前面之四行。

【五通】 五种的神通。见五神通条。

【五欲】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五众】 1.旧译五蕴为五众,众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众,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华译为学法女,就是将受具足戒而先学六法的女子)、沙弥(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弥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五结】 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

【五惑】 与五钝使同。

【五衍】 五乘。梵语衍,华译就是乘。

【五过】 1.指破戒五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后悔、死堕恶道。2.指依语五过,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谤法、轻圣法。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篇】 波罗夷、僧残、单堕、提舍尼、突吉罗。见八段五篇条。

【五葬】 土葬、火葬、水葬、野葬、林葬。

【五荤】 又名五辛。见五辛条。

【五业】 1.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2.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3.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4.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

【五障】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尘】 色、声、香、味、触。因此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尘。

【五明】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五苦】 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经的四大过程)、爱别离苦(与所爱者离别之苦)、怨憎会苦(常与憎恶者会合之苦)、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五阴盛苦(吾人五阴合成的身体受炽盛的痛苦)。

【五悭】 住处悭、家悭、施悭、余赞悭、法悭。住处悭是只许我自己在此处住,别人不得在此处住;家悭是只许我独入此家,别人不得进入;施悭是只许我接受别人的布施,他人不得也接受;余赞悭是只许我独自接受称赞,他人不得共享;法悭是只许我自己知道此经的深义,他人不得共同知道。

【五盖】 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盖。

【五祖】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三岁拜谒四祖道信,随从三十年而得法,主化于东山的东禅寺,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五乐】 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出家乐是世人有许多的惑业烦恼,如果出家修道证果,便能永断这种痛苦;远离乐是色界初禅天的乐,初禅能远离欲界的爱染烦恼,而生禅定的喜乐;寂静乐是二禅天的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而发深妙的喜乐;菩提乐就是成就无上妙道,于法界得自在的法乐;涅槃乐即离生死的痛苦,而入于无余涅槃,获得究竟寂灭之乐。

【五境】 色声香味触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五翳】 烟、云、尘、雾、阿修罗之手。因此五者能障蔽日月之光,故名五翳。

【五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是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名五识。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识,色界的初禅天无鼻舌二识,二禅天以上则五识全无,唯有一意识而已。

【五觉】 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本有常住之觉;始觉是依修行之功而显出本觉;相似觉是菩萨于十信位时所得类似始觉的觉;随分觉是菩萨于十往十行十回向等位时所分分得真正的始觉;究竟觉是菩萨于妙觉位时,成就究竟至极的始觉,这时已经和本觉相一致了。

【五观】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三、广大智慧观,即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的中观;四、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五、慈观,即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五教】 见五教十宗条。

【五教十宗】 华严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五教者:一、小乘教,是教钝根小机之法,但说生空,而未说法空,故又称为愚法声闻教。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虽说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与空始教之分。三、大乘终教,是对大乘纯熟的根机,所说尽理之教。四、大乘顿教,是说大乘顿悟的教门者。五、一乘圆教,是圆满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圆融,缘起无尽,极诸法的体性者。十宗者:一、如小乘犊子、法上、肾胃、正量、密林山等部,说我法俱实有者,名我法俱有宗。二、如小乘雪山、多闻、化地等部,说一切无我,而法体恒有者,名法有我无宗。三、如小乘鸡胤、法藏、饮光、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说现在法有,过未法无者,名法无去来宗。四、如小乘说假部,说现在法为假有,亦为实有者,名现通假实宗。五、如小乘说出世部,说世间虚妄,出世真实者,名俗妄真实宗。六、如小乘一说部,说诸法但有假名,无有实体者,名诸法但名宗。七、如大乘始教的般若经中观论等,说示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八、如大乘终教的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示真如体性的教义者,名真实不空宗。九、如大乘顿教的禅宗,绝诸言虑,直证真理者,名相想俱绝宗。十、一乘圆教,说示圆满具足万德法界的教义,名圆明具德宗。

【五趣】 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五趣地】 见五趣杂居地条。

【五趣杂居地】 九地之一,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杂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为一地。

【五逆】 见五逆罪条。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五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五大使者】 又名五天使者,即生、老、病、死、王法牢狱。

【五大龙王】 又名五类龙王,即善住龙王、难陀婆难陀龙王、阿耨达龙王、婆楼那龙王、摩那苏婆帝龙王。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五戒法】 佛昔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后,即授予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

【五戒二十五神】 五戒各有五神,保护受持五戒的人。

【五味】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经中提到乳等五味时,曾以醍醐味来形容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

【五味禅】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间来;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声闻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证得阿罗汉果;缘觉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缘的教法而证得辟支佛果;菩萨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证得至高无上之佛果。

【五乘齐入】 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行人,皆可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一齐进入佛真实的报土。

【五阴】 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

【五阴魔】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阴盛苦】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五阴世间】 见三世间条。

【五恶】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五恶趣】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种境界。

【五轮】 1.五体的别名,人的两肘两膝和头部等五处都作圆形,所以叫做轮,这五轮著地作礼,叫做五体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意思。2.世界是建立在五轮之上,依俱舍论等的说法,世界之最下层为虚空轮,其上为风轮、水轮、金轮、地轮,再上便是九山八海。3.密教通称地水火风空五大为五轮。

【五轮际】 指五轮最下层之虚空轮。

【五浊】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五浊增时】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五位】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五位百法】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阿赖耶识)────────────────────八┐
   │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    │
   │   │   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宇  │   │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
宙  │   │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     │ 
万 ─┤   │    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法
   │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
   │   法处所摄色)──────────────────十一│
   │不相应法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 │
   │     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  │
   │     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   │
        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

【五法】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证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五法藏】 见五法条。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五蕴非有】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五蕴皆空】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五部】 1.指小乘五部,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见五部律条。2.指金刚界五部,即莲华部、金刚部、佛部、宝部、羯磨部。见金刚界五部条。

【五部律】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抱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

【五部大论】 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著五部之大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颂、金刚般若论。

【五部秘经】 密宗所依之五部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瑜只经等加要略念诵经或菩提场经。

【五部禅经】 禅法要解经、达磨多罗禅经、坐禅三昧法门经、五门禅经要用法、禅要经。

【五部灌顶】 指金刚界的灌顶。

【五部大乘经】 天台大师选定下列五部为大乘经,即华严经、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

【五百戒】 比丘尼的具足戒。本来只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为五百。

【五正行】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五念门】 净土宗所立,即一,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属礼拜门;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三、一心发愿,愿生彼国,属作愿门;四、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庄严,属观察门;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毕竟解脱,属回向门。

【五净肉】 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

【五八识】 五识与八识。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

【五比丘】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五坚固】 见五五百年条。

【五利使】 五种急性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十使条。

【五钝使】 五种慢性的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见十使条。

【五无间】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五具足】 五种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双,蜡蠋台一对,香炉一个。

【五神通】 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五台山】 又名清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根本】 五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

【五类天】 一、上界天,即色界及无色界之诸天;二、虚空天,即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也就是居于虚空之天;三、地居天,即欲界六天中之四王天与忉利天,也就是依须弥山之地而居之天;四、游虚空天,即日月星宿等;五、地下天,即龙阿修罗及阎魔王等所居之处。凡是能放光明有自在之力的,都叫做天。

【五十一位】 指菩萨五十二位中之等觉位。

【五十二位】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详见大乘条。

【五十八戒】 梵网经上所说的十重与四十八轻戒,合称为五十八戒。

【五五百年】 谓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废。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二、禅定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获得解脱,但是修学禅定的人很多。三、多闻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五、斗诤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五个五百年间,戒定慧三学已被世人遗忘,唯以斗诤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时期。

【五分法身】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五那含天】 与五净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是阿那含(不还果)圣者的生处。

【五所依土】 法性土、实报土、色相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实报土是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色相土是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他受用土是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变化土是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

【五相成身】 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五俱意识】 谓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

【五重唯识】 法相宗所修的观行,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即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内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即从见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摄归自证分的本体。第四重是隐劣显胜,即隐心所的劣,而显心王的胜。第五重是遣相证性,即遣差别的事相,而证无差别的理性,也可以说,遣去一切法相,证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证性。又此五重唯识观,即为五种相对:第一重遣虚存实,为空有相对,要遣空而存有。第二重舍滥留纯,为心境相对,要舍境而留心。第三重摄末归本,为体用相对,要摄用而归体。第四重隐劣显胜,为王所相对,要隐所而显王。第五重遣相证性,为事理相对,要遣事而证理。前四属唯识相,后一属唯识性。兹列表说明如下:
        
五 ┌1遣虚存宝(空有相对,遣空存有)┐                                                   
重 │2舍滥留纯(心境相对,舍境留心)├唯识相
唯─┤3摄末归本(体用相对,摄用归体)│
识 │4隐劣显胜(王所相对,隐所显王)┘
观 └5遣相证性(事理相对,遣事证理)──唯识性

【五时说法】 佛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继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是为方等时。乃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是为般若时。再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法华之后,佛将入灭,乃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五时八教】 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五类法身】 真言宗所说,谓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毗卢遮那法身所摄,包无不尽。一、自性法身,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皆名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法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皆名受用身法。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名变化法身。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名等流法身。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五净居天】 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证得阿那含(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即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五部灌顶】 此有三种,第一种:一、阿阇黎灌顶,即传法灌顶。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三、息灾灌顶,又云灭罪灌顶。四、增一灌顶,又云求果灌顶。五、降伏灌顶,又云除难灌顶。第二种:一、光明灌顶,即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二、甘露灌顶,即以香水灌顶。三、种子灌顶,即观种子而布于身心。四、智印灌顶,即以印契加持于五处。五、句义灌顶,即观真言之义,布于心胸,使之起悟解。第三种:五种的三昧耶,称为五种灌顶。

【五处供养】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五种禅】 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

【五种供养】 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

【五种不退】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寿命无量不退。

【五种比量】 五种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见的去推理其他;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三、业比量,即由所造之业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见因而推理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

【五种净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种方法清净之后,才适宜比丘进食,叫做净食。净是离过的意思。一、火净,即是食物如宜用火烧煮的,就应如法用火烧煮之后才食。二、刀净,即果物如须用刀去其皮核的,就应如法用刀去其皮核之后才食。三、爪净,谓果物如须用爪去其皮壳的,就应如法用爪去其皮壳之后才食。四、荐干净,谓果物已经荐干失掉生气,不堪再拿来作种的,方可取食。五、鸟啄净,谓取鸟啄食残余的东西来食。

【五种念诵】 1.一、莲华念诵,即诵声自闻于耳;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声生念诵,即发声念诵;五、光明念诵。2.一、声念诵,即出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又叫实相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五、忿怒念诵,即内住慈悲,外现忿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五种法身】 1.菩萨璎珞经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证如如之理的实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萨所应现的应身,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即天台所说的劣应身,法相所说的变化身;五、虚空法身,即如虚空离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华严宗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来万德所成之身;三、变化法身,即诸佛应机而示现之身;四、实相法身,即诸佛无相无为之身;五、虚空法身,即诸佛广大弥满虚空包括万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见五分法身条。

【五种法师】 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解说法师、书写法师。

【五种衲衣】 五种的僧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五种布施】 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施饥饿者、施智法人。

【五种散乱】 众生的心有五种的散乱,即一、自然散乱,谓众生的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二、外散乱,是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的分别;三、内散乱,是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乱,是计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五、思惟散乱,是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

【五种说人】 五种能宣说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说、佛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

【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说功德学问。三、占相吉相。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五、说所得供养之多,以动人心。此五种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利活命,故名为五邪命。

【五种问难】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

【五种甚深】 义甚深、实体甚深、内证甚深、依止甚深、无上甚深。

【五种不应施】 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五种增上缘】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由佛为增上以消除一切的业障;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或现生护念增上缘,即弥陀观音势至等随时都护念著他;三、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即获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被于外而见佛;四、摄生增上缘,就是靠弥陀之愿力能摄众生使得往生;五、证生增上缘,就是保证命终之后的凡夫,乘佛愿力,都能往生净土。

【元明】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元妙】 涅槃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称元妙。

【元品无明】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内凡】 指将要进入圣位的人。小乘以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则以十住以上之三贤位为内凡。

【内我】 执著身体之内有一个我。

【内典】 佛教的经典。

【内明】 五明之一,即明白佛所说的五乘因果妙理。佛法主张万法唯心,心属于内,故叫内明,亦名内学。

【内界】 1.众生的身心,分内外二界,身体是外界,心意是内界。2.六界中,地水火风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识界叫做内界。

【内秘】 内秘菩萨行外现罗汉相,如罗侯罗是。

【内众】 僧众。

【内煮】 在比丘房内所煮的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内尘】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分为内外二种,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缘之色声香味触为外尘,意识所缘之法为内尘。

【内缘】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为外缘,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为内缘。

【内学】 又名内明,即佛学。

【内薰】 众生心中,皆有本觉之真如,此本觉之真如薰习无明,使妄心厌恶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乐,此情形谓之内薰。至于佛菩萨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薰。

【内证】 内心所证悟的真理。

【内宿食】 与比丘同在一处和经过一宿的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内外道】 内道与外道。内道即佛学,外道即外学。

【内外兼明】 五明中之前四明为外明,第五明为内明,五明兼备,谓之兼明。

【内外不二门】 十不二门之一。

【六入】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六凡】 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六天】 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六行】 1.指佛之六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觉行。2.外道之六行是:自饿外道、投渊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六因】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六舟】 (喻)六波罗蜜,因波罗蜜是到彼岸之义。

【六妄】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因此六尘是凡夫们所迷妄的境界。

【六夷】 六波罗夷,都是重戒。

【六身】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六处】 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故。

【六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佛地位。

【六垢】 恼、害、恨、谄、诳、憍等六法,能污秽净心,故名为垢。

【六门】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六相】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

,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兹列表说明如下:


一切诸法

┌体

┼相

└用

┬总相
└别相
┬同相
└异相
┬成相
└坏相

─平等门
─┼┼──┐
─┘│ │
──┼─┐│
──┘ ││
────差别门

【六物】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六时】 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

【六忍】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证,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证,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证,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一切智忍。

【六衰】 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六祖】 1.禅宗衣钵相传共有六世,即初祖达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2.指慧能大师,因慧能是禅宗之第六祖。

【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六业】 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人业、天业、不定业。

【六即】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兹将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列表说明如下: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六蔽】 蔽是覆蔽之义,能蔽净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嗔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进,使之不生。五、散乱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痴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观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言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的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六贼】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六瑞】 佛要说法华经时,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即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所必定示现的教化仪式。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六境】 又名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故名六境。

【六慧】 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六难】 遇佛世难、闻正法难、生善心难、生中国难、得人身难、具诸根难。

【六如】 又名六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法皆是无常。

【六界】 又名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法。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为界。

【六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六趣轮转】 在六道之中轮回的意思。

【六大】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此六法周遍于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与非情,故名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六大观】 观察六大的行法,在显教是观察六大之空与不净,在密教是观察六大之圆融无碍。

【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处】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处。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六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兹列表说明如下:

   ┌1贪──贪爱五欲───────────────┐  
六  │2嗔──嗔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六欲四禅】 欲界的六欲天与色界的四禅天。

【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六道四生】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六和】 见六和敬条。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理 和──证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六和合众】 即僧伽。

【六种因】 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传因。

【六种印】 六种波罗密是证明菩萨的印契。

【六种供养】 阏迦、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以上六种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

【六种决定】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菩萨一定常生于富贵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菩萨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菩萨修习善法一定无有间断。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菩萨一定成就定业而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之力菩萨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于道理。

【六种罗汉】 一、退法罗汉,即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罗汉,即惧怕会退失所得之证果,便常想方法欲入于无余涅槃的人;三、护法罗汉,即对所得之证果,能自己防护的人;四、安住法罗汉,即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的人;五、堪达法罗汉,即能修练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的人;六、不动罗汉,即根性很殊胜,无论遇到什么逆缘,都不动转所得之法的人。

【六种震动】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六种调伏】 六种菩萨调伏恶法的障碍的方法,即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以调伏身心之烦恼障。二、众生调伏,谓菩萨要调伏众生,须先知道其根性,然后说法使之得道。三、行调伏,谓菩萨修六度万行以调伏诸烦恼,为众生修苦行而不后悔。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去调伏一切众生,对初发心的人劝他持戒以离生死,对已发心的人则劝他多亲近善友以及受持经法。五、熟调伏,谓对于无善根的众生说人天的快乐,以使他发菩提心,对于有善根的众生则说出世间法,以使他善根增长,早日成熟善果。六、熟调伏印,谓菩萨自身修行之善法成
熟而印于自己之心。

【六种巧方便】 菩萨的六种善巧方便,即一、随顺巧方便,即菩萨顺次教诫众生,令生信乐。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萨先满足众生之所求,然后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三、异相巧方便,即菩萨教导众生应供养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顺利时,便乖异嗔责,使他畏惧。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萨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断绝供给,或加以指摘和责罚,以使他舍离恶法。五、报恩巧方便,即菩萨将财物布施给众生,以令他生起报恩的心。六、清净巧方便,即菩萨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学道,成就无上菩提,使一切众生皆信乐正法,并使所有惑染悉皆清净。

【六种俱生惑】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嗔、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六斋日】 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斋日,为四天王视察人间善恶之日,古来皆以农历为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则最后二斋日,当改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六度万行】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六法戒】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六著心】 六种执著的心,即贪著心、爱著心、嗔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六垢法】 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恼、恨、害等六惑。

【六随眠】 俱舍论所说,即贪、嗔、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六妙门】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六观音】 1.显教的六观音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2.密教的六观音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3.以六观音分配于六道。兹列表说明如下:
       
    千手────大悲────地狱道
    圣─────大慈────饿鬼道
    马头────师子无畏──畜生道
    十一面───大光普照──修罗道
    准提────天人丈夫──人道
    如意轮───大梵深远──天道 

【六观法】 本业经所说,即住观、行观、向观、地观、无相观、一切种智。

【六波罗密】 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见六度条。

【六八弘誓】 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六喻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梦幻泡影露电等六喻,故谓之六喻般若。

【六群比丘】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六十二见】 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六十四梵音】 如来的声音,有六十四种殊胜美妙的相,即流泽声、柔软声、悦意声、可乐声、清净声、离垢声、明亮声、甘美声、乐闻声、无劣声、圆具声、调顺声、无涩声、无恶声、善柔声、悦耳声、适身声、心生勇锐声、心喜声、悦乐声、无热恼声、如教令声、善了知声、分明声、善爱声、令生欢喜声、使他如教令声、令他善了知声、如理声、利益声、离重复过失声、如师子音声、如龙音声、如云雷吼声、如龙王声、如紧那罗妙歌声、如迦陵频伽声、如梵王声、如共命鸟声、如帝释美妙声、如振鼓声、不高声、不下声、随入一切音声、无缺减声、无破坏声、无染污声、无希取声、具足声、庄严声、显示声、圆满一切音声、诸根适悦声、无讥毁声、无轻转声、无动摇声、随入一切众会声、诸相具足声、令众生心意惟喜声、说众生心行声、入众生心喜声、随众生信解声、闻者无分量声、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

【分位】 时分与地位。

【分教】 指大乘始教。见五教条。

【分证】 又名随分觉,即随著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证悟。

【分证佛】 菩萨没有完全把无明破尽,就没有完全证得佛,只有一部份证到了佛,所以叫做分证佛。

【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分别识】 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分别智】 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分别起】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分段生死】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为二种生死之一。

【分段变易】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内凡夫的生死轮回流转,有身分形段可见的;变易生死是三界外圣者的生死,已无生死轮回的身分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生灭灭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萨断除根本无明,才无变易生死。

【分段三道】 即惑业苦三道。

【化土】 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此中有净土与秽土的分别,如娑婆是秽土的化土,兜率是净土的化土。

【化主】 教化之主,即是佛。

【化生】 1.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化迹】 佛陀教化众生的遗迹。

【化现】 佛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种种的佛身。

【化理】 事物变化的道理。

【化道】 教化人的道法。

【化境】 如来教化的境土,为二种佛境之一。

【化缘】 1.化度众生的因缘。佛菩萨来此世间教化众生,是因为有教化的因缘,当因缘尽了,便离去。2.向人募化以结佛缘。

【化转】 教人转恶向善。

【化仪】 化导的仪式,亦即释尊在一生中教化众生的仪式方法。

【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为上根顿说别教圆教的大法者,名顿教;对中下根渐次开示,自浅至深,次第而渐进者,名渐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各自领会,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闻解各异,证果不同,或闻小法得大果,或闻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

【化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化身八相】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种的相示现,叫做八相成道。见八相成道条。

【化法】 化导的方法。

【化法四教】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化乐天】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化相三宝】 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彼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名化相三宝,谓佛教化众生的相状。又名别体三宝,或真实三宝。

【引果】 众生所得的身体果报,可分为总别二种,其引生果报的主要成分为引果,引生果报的局部成分为满果,例如第八识的总报是引果,五根五境美丑等是别报的满果。

【引业】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天】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天乘】 五乘之一,是乘十善以生天上的意思。

【天堂】 天上的宫殿。凡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天堂。

【天竺】 国名,即今之印度。

【天尊】 佛的别名。

【天道】 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天趣】 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天眼力】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无能坏和无能胜,所以叫做力。

【天眼明】 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厉害,天眼通凡人圣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天眼通】 六通之一,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

【天魔】 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天魔外道】 天魔与外道,二者皆喜欢为害佛道。梵网经说: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与人道。

【天人师】 如来十号之一,六趣中的天与人无不以佛为教师,故称天人师。

【天龙】 诸天与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

【天龙八部】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

【天台】 中国浙江省的山名,隋智者大师居于此山开一宗,后世因名其宗为天台宗,简称天台或台宗。

【天台宗】 隋智者大师所立,因居天台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华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等为主,明一心三观的妙理。

【天台八教】 天台宗所立的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称为八教。

【天台三教】 1.顿教、渐教、不定教。2.渐教、顿教、圆教。3.三藏教、通教、别教。

【天台大师】 隋智顗大师,因居于天台上与后入寂于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大师。

【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少林寺】 在嵩山的少室,梁时禅宗的祖师达摩,曾在此面壁九年。

【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幻有】 虚幻的有,亦即假有的意思。

【幻身】 虚幻的身体,亦即人身无实的意思。

【幻垢】 有情的身心,无实体叫做幻,有烦恼叫做垢。

【幻相】 虚幻无实的相状。

【反忍】 遇到人家侮辱我时,先反躬自问,责备自己定有不是之处,而应得如此报应,心中毫无怨尤。

【仁者】 你的尊称。

【水忏法】 神僧传说: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人面疮,依神僧之告而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疮乃愈。因著慈悲水忏法三卷,名水忏法。

【丹霞烧佛】 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曾到洛东慧林寺,因天寒,遂取殿中木佛,烧之取暖,院主见之呵曰:为何烧我木佛?师以仗拨灰说: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那有舍利?师说: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之。院主遂悟自性。这是破除世人执外间土木偶像为佛,不见自性佛之弊。  

更新于:2022-02-18 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