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法、戒体 #
虚云老和尚在一九五五年云居山传戒的时候,有一次开示戒法,以及如何得下品戒、中品戒和上品戒的戒体。
S虚云老和尚德相
虚云老和尚首先讲的是戒法。
“戒法者,佛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那之六法戒,沙弥、沙弥尼之十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出家五众菩萨之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二众菩萨之六重二十八轻戒,及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诸多律仪,皆名戒法”。
我们作为佛弟子,五众弟子或者七众弟子,都是因戒而界定区分的。
下面讲的是如何得戒体。
“戒体者,当受戒时,领纳戒法于心胸,于身内即生一种戒体。此体虽非凡夫可以见闻,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优劣,在于受戒时发心的高下。故求戒者,当先明白发心。发心分下、中、上三品。”
QINGLIANGBAO
下品心 下品戒
“一、下品心:于正受戒时,以智狭劣,誓愿不广,或心散乱,缘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无克发体功用,是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
下品戒主要在于,智狭劣,誓愿也不广,受戒的时候心也散乱,对所受的戒或者对受戒的阿阇梨,对同受戒的戒兄弟,乃至受戒常住及坛场,心中对这些缘境都不清楚,只是顺着受戒仪轨走一遍,守持所宣说的戒相本身而已。这种状态,只能够感得下品戒。
我们了解这个之后,就不要犯这种过失。
一个戒场里面,如果是佛学院出来的戒子,如果是有善知识调教过的戒子,他的精神面貌就会完全不同。如果没有经过这个前提,懵懵懂懂出家的,有的连信仰都不甚清晰的,他的内心就没有求戒的功德。他也很谨慎,生怕受不了戒,拿不到戒牒,所以是被动的。这种往往就是下品心,就得下品戒。
中品心 中品戒
“二、中品心。于正受戒时,心缘一切情非情境,但于所缘境上,仅能分断诸恶,分修众善,唯欲自脱生死,全无度生誓愿,是为中品心,即得中品戒。”
这样的戒子,对戒是恭敬的,也能够分断诸恶,分修众善,也有了生死的心。在受戒的时候,他心所缘的,比如阿阇梨,开堂、陪堂、引礼师父们,常住的师父们,乃至同受戒的兄弟们都能够恭敬,于这个道场也恭敬,能生感恩心。他在这个情非情境的所缘境上,都很如法。对戒相,对断恶修善,也是很细致、很认真,但是他没有发广大心,全无度生誓愿,这个就是中品心,得中品戒。
上品心 上品戒
“三、上品心。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是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上品戒,当发上品心。”
虚云老和尚在这里讲到“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就是在受戒的当下,心心念念安住在那个境里,比如在五台山受戒,你所见的是文殊菩萨的大愿在娑婆世界安立的一个圣地,而不是看土木瓦石,这就叫明,光明的明,净是净土的净,所见的这个境界就是光明而清净的。
一般的人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很有悟性的人这样想的时候,他看到这个境,心马上就会有热量,眼眶就会湿润,有一种超越凡俗的、神圣的力量撞击着他的心胸,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已经遇见文殊菩萨的金色界了。
虚云老和尚在这里说“心心相续,见境明净”。这个境是境界,见到这个境界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内心里知道这是光明的,是清净的。所以“遍缘法界一切的情与非情境”,按照这个修法来说,修到这种境界,由此明净所展现的所有的情,所有的境,无非都是诸佛菩萨的清净刹土。
当一个戒子置于这样的情与非情境上的时候,“于此境上”就能够发起决定的大誓愿,不仅能够断一切恶,甚至也代替一切法界众生来修一切善,也愿度一切众生。
所以当你的智慧境界越高、见地越高的时候,你的心力就越大。这样强大的菩提心力,他所感发的是彻底地与诸佛菩萨的真实世界相应,这才是佛来娑婆世界住持佛法、弘法利生的大悲愿力,这样子的心才能够跟诸佛菩萨的本怀感应。这种发心自然就是上品心,感得的也是上品戒。
所以虚云老和尚在这里就讲,“要得上品戒,当发上品心。”
老和尚又接着补充说:
“又当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宽狭,然后才可以立志高远,见相明白。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若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我们要先问问自己的心,我的心境是广大的,还是狭劣的?这样子反观了之后,镜子先照了自己之后,就会立志高远。
“见相明白”。因为感得的戒体源于情与非情境,所以这个“见”,不仅仅是戒相。
情首先是指得戒和尚如释迦佛陀一般;教授阿阇梨犹如文殊菩萨一般;羯磨阿阇梨就犹如弥勒菩萨一般;七尊证犹如十方尊佛一般;诸位开堂陪堂就像菩萨教授一般;诸位引礼师父就像示范的菩萨一样;同堂的戒兄弟们就犹如亲近的眷属,如阿罗汉一般……这些是有情相;非情相,是指你所依的常住,睡的广单,拜忏的大殿,从戒堂到戒坛……物理空间,器世界的,这样子就“见相明白”。
“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若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因为佛子本身就决定在戒上,结果戒都不明白,白白走过场而已。戒法、戒体、戒品根本跟你没关系,连边都没沾着,所以“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
这样徒有其名,捧了戒牒,搭了祖衣,身心世界里却没有产生戒的德,“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缘境虽多,不外情与非情两种。情境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人类鱼虫鸟兽等;非情境就是一切无生命的矿、植等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衣药用具等。众生造恶,皆因迷着前境,如见财物起盗心,见美色生淫念等是。但恶业固由境起,善业还从境生,境是制戒之所依,亦为发戒之正本。如淫杀等依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境而发;盗妄等依情与非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与非情境而发。是故森然有境,皆是制戒之本、发戒之因。若能兴广大慈护之心,遍缘如上情非情境,于此境上发如上三大誓愿,与彼戒法相应,领纳在心,尽寿护持,是即上品戒体。”
悟公上人讲过,“当你在梦境里看到出家人的形象时,就相当于真正看到了活阿罗汉的功德。”实际上梦见出家人是很重要、很殊胜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平时就要培养对三宝的恭敬,对出家人的恭敬,心灵深处要有深刻的感受,梦境里才有可能显现出家人。
人的大脑自然领纳是有抉择的,有时候我们只在意自己在意的,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个时候我念了很久的《往生咒》,梦里也不会念。有一次出门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个被车压死的小动物,碾得扁扁的,我当时就生起了悲心,给它念了三遍《往生咒》,当天晚上我做梦梦里就会念《往生咒》了,念得特别顺,醒过来还感谢那只死掉的小动物。
由于有了悲心,再给它念,这个咒念起来就会有力量,才会印象深刻,才具有穿透力。所以当你发起利益众生的心的时候,实际上第一个被利益到的是你自己,所有的众生都是陪练。
利益众生的心越真切、越广大,自己得到的利益就越多,心灵的土壤就会被真切的愿力所滋润、被广大的大悲水所滋养。虚虚地发心,心灵的土壤只是虚虚的一层水洒过,有可能连灰尘都没有被压住。
你受戒得的戒体,上品、中品,还是下品,全由你受戒的时候对情和非情境的见地所决定。
如果没有智慧,毫无见地,那就是下品戒;如果你有很高深的见地,心心相续,见境明净,遍缘一切情与非情境,发深广的大愿:“我受的每一条戒,一切法界众生皆如是受;过去不受这条戒的一切罪过、过患,我皆忏悔。”
所以受戒堂又叫忏悔堂。每一个戒相都是在宇宙中衡量身口意的功和罪的标准条款,我过去没有按照这个标准行持,所有的罪过我皆忏悔。众生没有建立这样的标准,我今天发愿:“在这个宇宙里,我率先在我的生命体里下载这个软件,然后这个软件像量子纠缠一样,遍缘情与非情境,让它们瞬间都具足。”那就是上品戒体了。
...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佛经有云,念一声“阿弥陀佛”灭恒河沙罪。作为一个佛弟子,我深知佛号的力量,不仅自己平时勤念佛号,甚至看到动物我也会为它们念佛号,特别是狗狗。为狗狗念佛号是源于一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07
达真堪布:佛子之慧,君子之交跟众生交往的时候,要保持适度。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对他们有怨恨。所谓不能过度亲密,是指不能以贪爱心去接触。所谓不能有怨恨,是指不能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7
怀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宁海南九十里),一贯严持奉行戒律,名节孤高超脱尘俗。天天只有日中一食,全日长坐不卧,努力精进从不歇息,是以跳蚤、虱子随意率性滋生。曾经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06
沙健庵居士,名元炳,江苏如皋人,德才兼备,不慕虚荣,他放着太史欠妥,回家侍奉双亲,恪尽孝道。最初他也不懂得佛法,和一般读书人一样,以为佛法对于国家国民,并无益处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05
转载我本人误打误撞进了易学圈,这么久的算命经验使我对易学界和八字等算命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曾经在qq算命群整天的算命,也担任过国内各大主要易学论坛的八字斑竹,到
风水算命时间:2023-07-25
佛子(佛教解释)佛子,是阿罗汉(arhat)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brahma^),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12
0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恳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梦参老和尚说:我说这话或许有人会怀疑说:“我念观世音菩萨念得不少,〈大悲咒〉我也持得很多,我的
素食师兄时间:2022-07-02
【阿姜查尊者开示】☞无须四处游历,只要专注修行有些穿着袈裟的人只是消磨时间在挣扎、想家与困惑,他们都不够坚强,未专心修行。身为佛教比丘或沙弥,我们不能光赖在这里
溯源法语时间:2021-11-11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谈到九品往生,其中上品上生的条件,是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解第一义。解第一义就等于宗门下的大彻大悟,了解诸法的空性,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
大安法师时间:2021-08-05
佛陀在《贤愚经》中讲道: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现在社会中,我们应当怎
慧智法师时间:2021-05-25
我给大家讲个真人真事吧!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名为《布朗的手帕》的故事。布朗是大家公认的当代美国思想家,他很富有,但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的人,生活却是极其俭朴的。他能
如瑞法师时间:2021-03-05
唐代还有位怀玉禅师,这位怀玉禅师修行非常精进,夜不倒单,日中一食,每天七万声佛号,发愿要上品上生的。诵《阿弥陀经》都诵了三十万遍,那真的是这个世间非常难见的一个
大安法师时间:2021-01-24
好,各位善男子、善女人,咱们今天也是难得,那从观音菩萨的道场过来,刚好有这个机缘,所以我们今天安排大家有的来发心三皈五戒。但是三皈五戒之前,我们共修一个小座。什
宏海法师时间:2020-12-27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
印光大师时间:2020-11-04
问:非要作观方能往生上品吗? 印光法师答: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著魔发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
佛学入门时间:2013-12-28
问: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请问受持读诵和一心称名的关系?大安法师答:首先读诵大乘经典的目的是什么?是生起我们的信愿。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6
这二十句共勉语,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连贯关系与次第,不过,开头二句:‘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与最后二句:‘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我们中国人信佛,大部份是神佛不分的,其实那些神佛不分的佛教徒,如果严格地说,他们不是佛教徒,而是神教徒。不过他们之有宗教的信仰,仍是根源于佛教的关系,所以他们本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经藏侧重于定,律藏侧重于戒,论藏侧重于慧,但律藏与经藏、论藏相比,还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佛在涅槃之前,阿难尊者问佛,佛灭度后,以谁为师,在汉文的经典中讲是“以戒
藏传法师时间:2014-05-29
云峰寺方丈智灯大和尚拈香主法。(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古育王寺方丈门一大和尚拈香主法。(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爱道堂昌悟法师宣读倡议书。(图片来源:凤凰
新闻资讯时间:2014-08-18
我们修持善法、积累福德的时候,要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总是想靠佛菩萨的力量。“阿弥陀佛来救救我吧,观音妈妈来看看我吧,我完了……”不能这样。我们都是佛菩萨的孩子,但
藏传法师时间:2014-09-19
新闻资讯时间:2014-10-13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一、基于某
汉传法师时间:2014-11-04
出尘者等心已凉,岂会贪醉温柔乡。前世今生恩怨事,抛至九霄笑无常。 刚开始写这首诗时,我已经发心出家一年了。厌倦了红尘,厌倦了世俗。那时的我,还在上学,还在双亲的
其他文章时间:2014-11-23
要努力,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念佛,不能希望有一个倖得。《佛说阿弥陀经》提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这一位阿弥陀佛,是十方三
汉传法师时间:2014-11-27
生死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没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但是,世间仍然有很多人过于重生,而不重死。这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人死如灯
佛教故事时间:2014-12-15
特于佛前净手焚香,以忏悔之心写下此文,自勉且勉人:天地以慈长养万物,无论是佛子,还是非佛子,皆当萌发善心,悲悯众生;倘麻木狠戾,痴心炽盛,耽于口腹之欲,而恒常戕
佛教故事时间:2014-12-16
这种发心是否就能持续下去?保持永久的纯正性?(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
汉传法师时间:2014-12-16
通过学习四外加行,我终于明白了,得人身多么地不容易啊,我们却得到了;失去人身却非常容易,若失去了要想再次得到,几乎是不可能。因为要再次得到人身所需要具足的条件,
其他文章时间:2014-12-22
分别心与平等心相对,比如一切喜欢和厌恶的念头:我喜欢这个人,讨厌那个人;我喜欢听这个人说话,不喜欢听那个人说话等等。由此让心产生烦恼,带来痛苦。不少人有个误区,
藏传法师时间:2014-12-23
1997年前后,我母亲请了观世音菩萨瓷像到家里供养。从此,我开始跟母亲一起念佛、念《大悲咒》。98年初,我母亲又请回了《阿弥陀经》和念佛机。一读佛经,我立即对佛法产生
佛教故事时间:2014-12-25
今日中午,到市场买鱼放生。买了一斤多鳝鱼,有十多尾,二十元;当我刚进市场时,我远远就看见有二三尾大的黑鱼跳得很高,我当时就想,这鱼可能有神通,知道我要买鱼放生,
佛学入门时间:2014-12-25
2014年最后一天,36条生命在上海外滩迎新的人潮中瞬间陨落,这巨大的伤痛让国人在新年的第一天陷入悲伤。佛教梵网经菩萨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
其他文章时间:2015-01-03
正法还是末法,取决于每个佛弟子的作为佛教末法观,是指佛教经过正法、像法、末法三个发展阶段,必然走向消亡,佛教徒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佛学入门时间:2015-07-22
第十四届全球佛子“千亿圣号大念诵”回向法会智灯法师主持千亿圣号大念诵回向法会智灯法师主持千亿圣号大念诵回向法会四众弟子参加千亿圣号大念诵回向法会第十四届全球佛子
新闻资讯时间:2015-08-28
我的父母几年前已经去世了,在世时不信任何佛神,去世后,我开始不断的梦到他们,特别是母亲,而且每次梦见他们第二天都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或者是身体不舒服,因为这个
其他文章时间:2015-10-11
佛门清净,当速愿皈依只要我还有一天在娑婆浊世中轮回;只要我还有一天在五欲六尘里沉沦;只要我还有一天在生老病死中轮转;只要我还有一天在贪嗔痴慢里执迷,我不敢说我是
其他文章时间:2016-08-31
佛子要能把自己修得像七弦琴一样生命要活出风采,靠的就是持戒、定、慧三无漏学,生命充实而广大,到哪儿都可成为正能量。念经念咒,佛的功德就从你的身口意放出来,负能量
汉传法师时间:2016-09-21
佛在《法华经》譬喻品中,称一切众生为佛子︰“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皈依三宝,虔诚信受奉行佛陀教法的人,也被称为佛子。佛陀有一个独生子,叫罗睺
藏传法师时间:2016-10-21
佛教崇尚慈悲为怀,第一条戒律就是不杀生。当古印度的悉达多王子成就佛陀果位以后,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播种下的最终结果,跟究竟的快乐没有多大关系,绝大部分的“果
藏传法师时间:2016-12-2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谈到九品往生,其中上品上生的条件,是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解第一义。解第一义就等于宗门下的大彻大悟,了解诸法的空性,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
汉传法师时间:2017-03-01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谈到九品往生,其中上品上生的条件,是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解第一义。解第一义就等于宗门下的大彻大悟,了解诸法的空性,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
汉传法师时间:2017-03-05
面对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时,立刻就会暴露出所有的缺点。作为佛教徒,不是接触到一位西藏的喇嘛,就是学密宗的,也不会因为接触的是一位和尚,就是学显宗的,最重要的是以心
藏传法师时间:2017-03-08
佛教把人的负面情绪都叫“毒”,贪嗔痴慢疑,叫“五毒”。实际上,是五个负面情绪,它们的爆发力绝不容小觑,会引发恶的言行,激化恶意,造作恶果。人很贪婪的时候,爆发力
藏传法师时间:2017-04-27
《佛教小故事》虱如佛子有个修行人名叫无畏三藏,他平日虽然饮食不净、言行粗俗,但是心地却十分光明。因此他的师父很疼爱他,只可惜他的行为不洁净,因此命他睡在门外。某
佛教故事时间:2017-12-13
认识传帮带我对传帮带的认识一直比较薄弱。一则是在辅导员需参与的项目中,是继布萨、论坛之后才出来的项目,于是自己的凡夫心就依次排序,没有列在重要、必须的项目定位上
菩提书院时间:2018-02-06
佛陀在《贤愚经》中讲道: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现在社会中,我们应当怎
其他文章时间:2018-04-26
宏海法师时间:2020-03-16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27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