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的时代背景
佛灭度一百年左右,阿育王建立了一个孔雀王朝,统一了整个印度,到了六百年左右的时候,阿育王的孔雀王朝慢慢的衰微了,所以印度又变成一个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在这群雄割据当中,比较强大势力的王朝有三个代表:第一个就是南印度的安陀罗王朝;第二个中印度的摩羯陀国;第三个是北印度的贵霜王朝,就是迦腻色迦王所建立的贵霜王朝。在这三个强国当中,最强大的是北印度的贵霜王朝,其次是南印度的安陀罗王朝,最后才是中印度的摩羯陀国,而马鸣菩萨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比较小的国家。
马鸣(约公元一、二世纪),中天竺国人,精于梵语文学,富有文艺天才,作品涵盖诗偈、戏剧、音乐等,博学善辩,在当时极富盛名,是印度著名的佛教文学家和哲学家,禅宗尊为天竺第十二祖。他作诗赞佛,以佛陀人格感化众生;他造论弘法,以智慧开启人心,在佛学和文学两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鸣菩萨生活在印度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阿育王之后,印度孔雀王朝分崩离析,内部诸邦割据,互相攻伐;外部异族入侵,战乱不断。他所处的公元之初,形成了南部安陀罗王朝和西北部月支国贵霜王朝对峙的局面。在思想文化领域,以佛教与婆罗门教对立为基本格局,同时在两教内外百家争鸣,异说峰起。
婆罗门教在佛教兴起后曾有数百年衰落,但经过内部改革和当权者扶持,在公元前后出现复兴之势。与此同时,佛教部派分裂达到了高潮,二十多个部派各持己见,互相争论,削弱了佛教的力量。大乘佛教虽然由隐而显,但却面对婆门教和小乘佛教的两面夹攻,处境艰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鸣菩萨和他的同代佛教大师们担当起了弘扬佛教、光大大乘的历史重任。
马鸣出生在中印度舍卫国(阿瑜陀)城(今印度北方邦奥德)一个婆罗门家庭。家学渊源,师承名门,加之本人又聪颖多智,勤奋好学,少年时代便精《吠陀》,通世典,其文学修养和智慧辩才都卓然不群。
二、弃外道皈依佛门
马鸣菩萨有追求真理的宏愿和救世济人的理想,但初时却误入宗门与佛为敌,多次在论辩中击败佛教论师。由于中印度佛法不昌,一时无人敢与他交锋。当时的北印度月氏族中有一个佛教史上不可遗忘的著名国王,他就是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是大月氏国的第三代国王,雄才大略,骁勇善战,而且好乐艺术。继位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开疆拓土,已经拥有中亚和南亚的广大地域,使大月氏成为与东汉、安息和罗马并立的世界大国,开疆有所成就之后,他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政策,因此,天竺两大宗教:佛教和婆罗门教,在这里都很兴盛。
当时月氏国繁荣昌盛,而国王迦腻色迦王护法崇佛,他有意效法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护教弘法,光大佛教,因此该国高僧云集,论师济济。说一切有部注重义理思辩,是部派时期佛学的代表。当时主持教务的脇尊者得知马鸣菩萨在中印度挑战佛门,愤其毁佛又爱其才智,便与高徒富那奢一起赴中印收服马鸣菩萨。马鸣菩萨本具佛性,与脇尊者和富那奢多次论辩,深感佛理深邃,于是舍弃外道,皈依佛门。
三、伏外道声震五印
他在脇尊者和富那奢的指导下潜心修道,博览群经,对佛理体悟甚深,又得明师真传,佛学境界突飞猛进。其后又在中印各地游学参访,接触各家各派学说思想,开阔视野。他不圃门派之见,广泛吸收,佛学修养日臻深厚。他遵照师父脇尊者咐嘱,在中印一带弘法传教。
他在华氏城(今印度比哈尔巴特那)挫败远近闻名的婆罗门论师,在以婆罗门教为国教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和加雅一带)为佛教争得一席之地。为了吸引广大群众信教,马鸣菩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伎乐形式,演唱佛门弟子不畏艰难,出家求道,学佛弘法的故事,使许多听众闻法信受,归信佛教。由此得到国王礼敬和民众爱戴,成为名扬五印的佛教大师。
月氏国护法大王迦腻色迦,钟爱马鸣菩萨的佛学文才,遣使迎请,却遭中印度国王拒绝。迦腻色迦王于是发兵中印,武力迎请。马鸣菩萨一则怜惜百姓,二则怀抱弘法大志,于是辞别故土,远赴北印。在迦腻色迦王为他安排的法会上,马鸣菩萨演唱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他广宣佛法,导利众生,四辈敬重,被称为「功德日」。
四、参与佛典结集
马鸣菩萨作为脇尊者的弟子,参加了由尊者倡议、迦腻色迦王支持、世友师主持的第四次结集佛典,并被选为笔受,负责文句的润色和著録。经过十二年的结集,马鸣菩萨对佛典掌握得更全面,理解得更深刻,思想也更加成熟,为他日后著论奠定了基础。
五、著大诗佛所行讃
作为佛教文学家,马鸣表现出了杰出的文学才能。他依佛门之前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对源远流长的印度说唱文学非常熟悉,对事诗和戏剧这两种文学体式运用自如。他先后创作了《舍利弗传》等佛教戏剧,为古典梵语戏剧之最重要者,也是现存梵文文学中最古老的戏剧作品。这些代表作都洋溢著热烈的佛教信仰。论述方面的著作有《大乘庄严经论》等,也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在诸多作品中,《佛所行讃》为马鸣菩萨的代表作,他是以五言偈颂来讚述佛陀由诞生到八分舍利的一生事蹟。由于文辞优美,技巧高明,风格鲜活,在梵文文学史上,诸佛传文学无出其右者,曾广泛流传于古印度。现存有梵本十七章,西藏译本及汉译本五卷二十八品。另有日本人寺本婉雅的日译本,德国人韦勒的德译本及英国人喀畏尔比尔等人的英译本刊行。可见其影响之广,与受喜爱的程度。
《佛所行讃》是马鸣菩萨在世尊伟大人格的感召之下,创作出的长篇叙事诗,这部长诗是第一部完整的佛教文学,描写了佛陀传奇的一生。作品将太子抛却荣华、离家求道的过程描写的深刻精彩;把佛陀大智成道、大悲救世的精神表现的生动感人;把佛弟子对佛陀的爱戴敬仰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因此,作品一问世,便在五印度广泛传诵,出现了「五天南海,无不讽诵」的局面,后来贵霜王朝的佛传雕塑,即依此部长颂诗篇而制成。这部佛传在问世三百年后,于五世纪由大月氏高僧昙无忏传入中土,在中国和东亚一带广泛流传。
马鸣曾作「赖吒和罗」,音乐婉转哀雅,并亲自击打钟鼓,调和琴瑟。此剧曲音律扣人心弦,宣说苦、空、无常,感得华氏城五百王子发离尘之心而出家,而使华氏城王惊惶莫名,下令禁止演奏。「赖吒和罗」度化五百王子,成为佛教史上以剧曲音律度众的美谈。以文艺弘法度众,马鸣菩萨实为第一人!在以阿毘达磨繁琐论辩为胜的部派佛教时代中,佛法很不容易深入广大群众;直到马鸣菩萨的出现,将深奥的佛理融入音乐、戏曲、诗歌等文艺方式的作品中,不但受到一般民众的欢迎,而且也收到了通俗教化的功效。
六、开新风大乘起信
马鸣菩萨本具大乘根基,透过读诵大乘经典,发现大乘佛教不仅思想宏通,而且大慈大悲,觉他救世,境界高远,深契佛陀本怀,亦合自己本愿,于是起信大乘,著论弘扬,先后写出了《大乘起信论》等论著。《大乘起信论》综合诸经,概括了佛法义理,总摄了佛学精髓,妙理深湛,阐发幽微,融通了性相二宗,它显现的是根本的本体。马鸣菩萨观察当时众生之心,缺乏大乘根机,难以理解信受,便将此论隐而不发,数百年后由真谛法师传入中土,大放光华。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在中国佛教界影响十分深远,自从它问世以来,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华严、禅宗等大乘佛学思想学说的建立及发展。特别是华严宗的祖师,法藏大师、澄观大师以及后代的祖师,在解释佛教经典的时候,都是用《大乘起信论》的基本框架和原理,来解释大乘佛法的根本教旨、教理。所以很多解经的祖师大德,以及解释经论的人都会借助《大乘起信论》总摄和阐发大乘佛法。
正是由于这些论著,使马鸣菩萨成为第一位大乘论师。马鸣菩萨受法于脇尊者,承衣于富那奢,在佛教僧团中德高望重。他的改奉大乘和弘传大法,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正是由于他的大力弘扬,使大乘佛教在西北印度广开法化,使月氏国成为大乘佛教初时期的重要弘法中心。结束了佛教历史的「小行大隐」时期,开辟「大主小从」的新时代之人,正是马鸣菩萨。
马鸣菩萨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他弃外道而归佛门,回小乘而向大乘,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他由摩揭陀到月氏,从中印度到北印度,在弘法传教的事业中矢志不渝;他由说唱到戏剧,由故事到大诗,在佛教文学领域中不断开拓。他的佛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诗歌艺术炉火纯青,而且他求道、弘法和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在佛教史和文学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文字来源“无锡佛教图书馆”平台
中印度之国宝--马鸣祖师公元一至二世纪,中印度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师,人们尊称他为「马鸣菩萨」,他对大乘佛学起了开端的作用。他本学婆罗门教,擅长音乐及诗歌,声誉很高。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3
今天要讲的这位祖师是西元一世纪时期的中天竺国人,人们称他为马鸣菩萨,这位菩萨的美名来自一场战争中的交易。当时中国震旦北方的小月氏国要派兵攻打中天竺,中天竺国王派
宏海法师时间:2021-01-22
赵朴初老居士(资料图)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先生,安徽太湖县人,出身于“四代翰林”之家,状元后裔。他在故乡生活了十年,并接受启蒙教育。13岁时离家到上
新闻资讯时间:2017-03-1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19
般若智慧 超越自我 2009、07、25 ——传喜法师于慧日禅寺 师父:感受怎么样啊?信众1:刚开始很想住两天就回家。 师父:熬熬过去对不对?还有一个熬过去的心理。信众1:本
佛学视频时间: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