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从凡夫转变为圣人

贤宗法师 2021-09-22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观察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要历历分明,用这种清醒的因果观来对治愚痴。佛学里讲的愚痴并非和我们生活中的聪明对立,其实很多人都自认为很聪明。

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去亲戚家做客,亲戚拿了一大罐糖让他抓一把。这个孩子死活不抓。他妈妈以为他不好意思,就自己帮他抓了一把。回去的时候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抓,他说自己的手小,没妈妈抓得多。

生活当中有这种小聪明的人很多。大多数人都不傻,整天打着小算盘,其实被你算计的人往往是清清楚楚的,可能有的人懒得和你计较,有些人则是等待机会。

那些经常干很多掩耳盗铃的事情的人,以为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别人就听不见了。按佛学讲,这一类人则是愚蠢之人,需要用因缘观去对治。

因缘观让我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间存在的规律:无常的规律、生灭的规律、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变化生灭,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有一个上海的朋友,人长得很漂亮。有一次她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突然高跟鞋的鞋跟掉了,她觉得很难堪,以为别人都在看她,都在取笑她,因此她不敢去看旁边的人。等她鼓起勇气去看别人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人注意她,也没有人取笑她。后来,她把一双鞋都脱了,甩开手臂赤脚走路,却体验到一种久违的勇敢和自在。

实际上任何纠结,都是自己责备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些发怒的人,一生气就用脚踢凳子,他踢得越重,自己的脚就越疼,这是凳子给他的报复。

万物都是有能量的,我们给予它正面的能量,这种能量也会回馈到我们的身上。

人活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此而已。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来禅修?其实,禅修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从行、住、坐、卧中去提升自身的境界、高度,从而活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禅修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智慧,是对人生、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很多人把禅修想得很复杂,甚至非常神秘,认为它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它和生活永远脱离,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

禅修不在于每天念多少经,也不在于做了多少早晚功课,更不在于每天晚上给佛供一杯水,第二天清晨给佛烧一炷香。把学佛等同于焚香沐浴、吃斋念佛的形式,这是不究竟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悟一些东西。

禅宗要求我们明心见性,可见心性的改变才是最为关键的。

为什么要诵经?那是因为经文能教我们去感受人生的至理。为什么要去供水?因为水是清净之物,水是生命的根本,水中存在着很多人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能适时自我肯定、自我赞美,也不能够欣赏他人,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身体、事业、家庭可能会危机重重,最后让我们度秒如年。

禅修就要感悟这些,要学会从佛陀的言谈举止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从万事万物和谐共通的一面来认识我们的人生。

我们看到桌子、椅子、房子,似乎觉得物物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都有共通的一面。有人说,是无常;有人说,是空性、活在当下以及惜缘。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问题才能称其为问题,也才具有价值。只有经过思考的问题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像菩萨。那么你觉得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呢?

苏东坡为了激他一下,就说:像一坨屎。说完以后,佛印没有辩解,苏东坡十分得意,认为佛印吃了哑巴亏。回去以后他洋洋自得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

苏小妹想了一下,反而嘲笑他说:佛印是菩萨,因此他看你就像菩萨。那么哥哥你自己是什么是不是很清楚了呢?这就是唯识宗所讲的万法唯识,你具有什么心念就显现什么。

禅修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心性上去转变:转凡夫为圣人,转染污为清净,转有相为无相,转俗谛为真谛。在烈日下晒,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清凉;在冬天用冷水洗衣服,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温泉。

有一回,我把满满一箱书搬上五层楼,感觉很累,快到第五层的时候,觉得自己几乎支撑不住了。当时,我提醒自己:我要坚持。当我集中了念力的时候,就不再觉得它很沉,反而觉得很舒服。因为我把排斥的心转换为接受,当我能够接受这种状态的时候,内心就是平和的,心也就打开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会侮辱你,有的人会责骂你,有的人会用轻蔑的眼神看你,有的人会陷害你,各种各样的风波都会来冲击你八面来风,种种不同。如果你碰到像《世说新语》里的左思一样的遭遇,一群女人认为你相貌实在过于丑陋而朝你吐口水,你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委顿而返?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就怒发冲冠,那么狗咬了你一口,你是不是也要趴下去咬狗一口呢?

反复地问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这就是禅修。从凡夫转变为圣人,就是要不断地觉察自己。

更新于:2021-09-22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