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纪念日。早在公元前623年,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佛,他在人间的寿命是八十岁。
因此,我们知道,释迦佛是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出家因缘是因为看到人生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他贵为王子,而且是独子,他的母后在他出生后七天就去世了,他跟随姨妈长大,他的父王一直想把他培养成转轮圣王,就是道德、智慧、慈悲、能力各方面都很全面的一位国王。
释迦佛从小就非常睿智,据说在七岁的时候,就能够射箭射穿七个铜鼓。后来,他接受了当时印度最原始的文化教育印度最著名的婆罗门教的根本圣典《四吠陀》,一切学问知识无不精通。但是他发现,世间无论是什么地位、权力、知识、才能,都只能治疗我们眼前的、暂时的痛苦,而不能治疗内心的痛苦,因此,他对于人的生死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接着,就有了佛陀著名的游四门的故事。首先在东门看到一位老人,他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者告诉他:这是人老的样子,虽然你贵为太子,你将来也会老的。
其次在南门遇到了一个病人,躺在路旁,翻来覆去地呻吟不绝,十分痛苦,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病人。太子看到病苦,甚觉可怕。
第三次到了西门,看到许多人抬着一具死尸,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哀号不止,让人看着心酸。他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人生在世,必有一死,无人可以幸免,而我现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最后在北门,他看见了一个人坐在树下禅修,他就跑过去问:你是什么人呀?那人说,我是修行的。问:为什么要修行?答曰:因为人生有很多的痛苦,特别是老病死,包括生时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盛苦、求不得苦、还有舍不掉也是苦。
如果经过对内心的深入观察:我们内心感觉到我在痛苦,我在快乐,我在追求,而这个我到底是什么?经过了很深入的观察了解后,会发现:平常认为的那个自我,往往是一个妄想执着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却从来不曾受苦。之后,释迦佛经过了七年的苦行,参学了一些当时在印度非常著名的大修行者,参访了种种外道。他发现一般的修行人可能会被自己的观念所束缚,比如追求修行的那个样子,那个状态一定要住在深山里;或者一定要坐在那里;或者要受苦;或者学牛吃草;或者看鱼在水里游,觉得鱼很自由,所以一天到晚也泡在水里;或者有些人看到经过痛苦的磨练,可以消除对痛苦的敏感,所以就躺在荆棘刺上,等等。
他发现:这些方法只是暂时控制人的欲望,或者让人有更坚强的意志去承受痛苦,却并没有发现痛苦的真正内涵。
最后,他在菩提树下经过了三个七天的思考。
第一个七天
他观察自己这一生,所有的烦恼痛苦可能都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大家可以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乃至我们的情绪、起心动念、待人接物的种种方法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发现:每一句话都是从小时候学习来的,每一个思想都是别人教你的。如果我们内心多一些感恩,多一些快乐,多一些好的念头,心态自然就好起来;如果你多一些仇恨,多一些贪欲,多一些不满足的感觉,那你的情绪就会破坏,然后整个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些并不是这一生形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好端端的,突然有人骂你、打你;或者在大街上突然被小偷抢了东西,而你并没有抢过别人的东西;为什么生下来的有些人是男人,有些人就是女人;有些人生活在很有钱的地方,很富贵,而有些人一生就在穷人家。
这样观察以后,他发现,人的生命并不只是这一期的,而是过去生由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亲戚朋友,才会来这里投胎,这背后贯穿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有因必有果。
从果开始,追索前面的因,比如说,为什么你的长相很难看,或者很漂亮?为什么你会胖起来?静下来观察以后,你就发现:吃多了就胖起来了,如果每天保持锻炼,你的身体就好,所以,一切原因都找到自己身口意这三业的行为。
他花了七天时间,观察到我们这一生中发生的所有一切,有些在这一生就能找到原因,有些这生观察不到原因的,则是前世的选择,或者再前世的选择。
他在第四禅的禅定当中,一直观察到八万四千大劫以前,追索到最初生命的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的感觉到底从哪里来的?
从有一个我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受这种因果的支配,只要有个我的存在,就有个自我的感觉存在。你的快乐一定是跟你有关系,你的痛苦也跟你有关系,你做的善法跟你也有关系,你做了恶业也跟你有关系,这些纠缠一起,永远舍不去的一个规律。所以,他得出这么一个结果。
第二个七天
他就去观察别人,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众生,他看看身边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不是这一生造成的。其实,大部分人的生活遭遇都是跟他的起心动念、行为、语言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些人讲,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是,他同样观察到,也有一些并不是这一生努力得来的,比如,这个人一生下来,为什么他会遭遇到一些不良的教育;为什么他经常遇到的那些朋友,从小的那些伙伴都不是好人,原来,他前世就跟这些人结上缘了,这个缘来了你躲也躲不过,没有缘呢,你可以创造。
所以,观察别人也是从果寻因。观察到最后,他发现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他的生命贯穿始终只有一个字,就是业。
业是什么呢?业就是我们的行为。要成为什么样的生命,你的行为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行为包括三方面:
第一个是身体的行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是杀生、偷盗、邪淫或者不杀、不盗、不淫,这是身体的行为;
第二个是语言的行为,是讲假话、骗人,或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有没有讲不该讲的话;
第三个就是你的思想,是否有不该想的东西,如果你的内心有不该想的东西,或者想的都是痛苦的东西,那么,这个结果就已经在你内心埋下来了。所以,他观察到,一切众生都逃不过业的贯穿。
而这个业不是随便找你的,它一定是有因才有果,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所有的因只要它的条件成熟了,就会呈现它的结果。
这么一来就知道,我们这一期生命的努力很重要。你想快乐,想成就,你就一定要具足这样的业。比如说,我们大家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大家都喜欢的人,那么你的念头、你心的想法一定要让大家都喜欢,你才能成为大家喜欢的人。
你讲出来的语言,无论什么时候讲,听到这个话大家都会高兴,那你的语言就会让你成为一个大家喜欢的人;你身体的行为也是一样。所以,所有的人生遭遇贯穿始终,就是一个业果。他第二个七天就观察到众生轮回生死的前因后果。
第三个七天
他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知道这些因果、这些业,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我们大家都知道,以我为核心,以我为基础,我造的业我会记住。
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什么?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的第三个七天,专门去看住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大家也可以参一下哦,我到底是什么?我是谁?身体是我吗?发现不是。
当你感觉心中很烦,而你的身体很健康,这时候,其实身体一点也不苦,就是心苦,这时候,你的心就变成我;再细看,你这个心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快乐?你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有时候觉得,我有想法,想到快乐,想到善良,想到恶,我的想法是不是就是我的心?我思故我在,很多人认为思想就是我。
佛陀又观察:这个思想,都是后天学习来的。诸位你看,如果父母亲不教我们讲话,如果老师不教我们文化,那现在我们脑袋想的东西是哪里来的呢?
比如说,这是凳子,这是桌子,这些都是别人教你的;这是快乐,这是痛苦,也是别人教你的;这是善良,这是恶,也是别人教你的;这是佛教,这是其他教,也是别人教你的。
如果离开了文字,离开了别人教你的语言,这个时候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呢?所以第三个七天,他就离开了语言文字。观察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内心还会感觉到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是真的还是假的?佛陀做出最后的一个决定。
我们平时感觉到的思想,那个自我好像在自己的身体里,大家是不是这种感觉?但是,他在十二月初八,当在夜空中看到明星出现时,他发现:为什么我会知道有明星的存在呢?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有内啊、外啊、明星啊,还是我啊这些概念,你会想不通的。
但是佛陀在把语言文字全部舍弃掉了,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任何文字,他很清楚看到了明星天上星星的存在,而自我那种我的概念没有存在,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切众生的真心是完全一样的,是离开语言文字,离开人我是非的。
这个时候,他成道了。
佛陀成道以后讲了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得现前。
所以我们每一个众生啊,他的真心跟佛是完全一样,都是平等的,因为你都有会知道这一切法的这个能力,但是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妄想就是你的思想思维模式、你的执着、你的追求,每个人不一样,所以构成了悲欢离合的各种不同的人生;如果离开了你的妄想执着,不需要老师,你自然就存在、本来就具足的佛性,在内心中就显现出来了。
为了让众生能够明白他跟佛一样清净平等的这个觉性,佛陀展开了49年,或者说50年的弘法,我们佛弟子把这个佛讲经说法的内容记载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诵的三藏十二部经典。
我们大家如果作为一个佛教徒,一定要知道佛陀是谁,他是怎么成道的,他为什么要在这个世界传播佛法。
实际上,是我们太苦了,因为着在这个相上,所以生老病死,各种痛苦都纠缠,这背后就是一个自我。
假如你从理上明白了无我,然后确定就不以我为核心,那么,生活当中你与人相处所有的痛苦都会迎刃而解。
我希望大家能够借遇到佛法的这个机缘,以后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突破,祝愿大家把所有的痛苦都消除,早证菩提,解脱生死,圆满成佛。
编者按:自古以来,世人对佛教有很多误解。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太深,不肯虚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对寺院的大雄宝殿都不会陌生。那里是上香礼拜的必到所在。即便很少去寺院的人,也都听过大雄宝殿这四个字。不过,除了出家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问:上'师您好!现在很多人喜欢戴护身符,“男戴观音女戴佛”、“不同生肖需要戴不同的本命佛”的说法,有没有道理?阿旺嘉措金刚上'师:佛教没有这种说法,这可能是一些不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01
(图/虫漏沉香)“虫漏”跟“生结”、“熟结”、“脱落”、“倒架”一样,都是野生沉香按形状分的一种类别,“虫漏”也叫“虫眼”,也有叫蚁沉,虫蚁最喜欢在香甜松软的沉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6
「瞻仰两足尊」:现在大家都瞻——目不暂瞬的望著佛;仰——抬起头来看佛。两足尊,什麽是两足?不是两只脚,在此当充足、满足讲,什麽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麽满足了?慧满足了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我们都知道大悲咒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佛学经典,我们若是认真的念诵的话也是非常好的,不过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是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修行方法,我们是可以去听大悲咒的,听大悲咒
大悲咒感应事迹时间:2024-10-15
黑曜石本命佛的寓意?黑曜石本命佛有什么寓意?大家都知道黑曜石本命佛是极其珍贵的宝石之一,更是资源非常稀缺的宝石之一,当我们看到每一块美丽又有魅力的开光本命佛时,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0
所谓丛林制度,原来专指禅宗的僧团制度,明、清之后,丛林制度则泛指所有的汉传佛教寺院制度。中国的丛林制度是由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所首创,从表面上看,丛林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
佛答时间:2024-10-03
文:梦参长老你受了三归依,也知道这样修行,还要经常地护持三宝。我们一直护持三宝是干什么?我们道友都理解错了,以为就是拿钱、给红包,拿钱供养庙,或是帮助师父修庙,
佛答时间:2024-10-02
到文昌观看卫星上天,戴会文佛珠平安回家。海南会文政府、会文佛珠协会、会文佛珠交易市场唯一指定佛珠文化交流平台。 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寺庙烧香拜佛有些什么忌讳、禁忌,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问:作为本教信徒,在朝拜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时,诵什么经最好?答:诵什么经都可以。当然,针对性地去诵会更加殊胜。朝拜普陀山时诵大悲佛母仪轨和心咒。因为,普陀山是观音
生根师父答疑时间:2024-09-25
大家都知道,西藏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不止是因为雪山巍峨,圣湖剔透,这里的民众都信佛,所以无比虔诚。在西藏,你经常可以看到磕长头、转经的人。可是,你知道西藏佛文化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5
佛拿这些个形容的,说你那烦恼很重,你二乘法没学,就说你防范没有,等于没有盔甲一样的,你上阵去打仗能行吗?说你连二乘法都没学,你有智慧吗?贪嗔痴烦恼苦恼满都俱足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具众威仪」,威仪是规矩。规矩,佛门有佛门的仪规,世间有世间的规矩,但是现在这都没有了,现在学佛的人没有了,世间人也没有了。不但在中国没有了,现在外国也松了,不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2
这几天,有些同学在信息中见到世界一些地区流行「禽流感」。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种瘟疫?慈悲。心清净慈悲,什么样的灾难都可化解。禽流感是怎么发生的?根本的业因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8
1 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2 诸佛如来都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我们今天学佛,无非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3
三宝是佛教术语,指佛宝(Buddha)、法宝(Dhama)、僧宝(Sangha)。(一)、佛宝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那么圆满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1.佛身于无量阿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3
一、《六祖坛经》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名为功德。内谦下是功、外行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3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入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1
地藏王菩萨即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那么地藏王的具体又是什么呢?下面
地藏王菩萨的故事时间:2024-09-10
基本解释:忿怒怨恨。瞋 : 瞋 chēn 睁大眼睛瞪人:瞋目叱之。同“嗔”。恚 : 恚 huì(四声) 恨,怒:恚恨。恚怒。恚望。恚愤。怒恚。《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太守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0
师徒两人,无事泡茶谈天,因情人节刚过,便聊起这个话题。徒:情人是什么人?师:情人是爱人、是仇人、是陌生人。徒:为何如此说?师:两人相爱时,是爱人;反目成仇时,是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8
学佛毕竟是一条长远的道路,多长?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无量劫。可是我们只需要学一门,一门通了,门门都通了,好就好在这里。要怎么样通?得放下。我早年学佛,那时候刚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3
释迦牟尼佛殷勤付嘱地藏菩萨 释迦牟尼佛对地藏菩萨说:“地藏,地藏!我今天在这里把未出火宅的苦难众生付嘱给你,不要让他们堕入恶道一日一夜,更不要让他们堕入阿鼻地狱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9-03
学道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么原因?不能忍,都被这一个字淘汰掉了;如果处处能忍,就成就。我们很明显看出,海贤老和尚这一生成就得力于什么?忍,他什么都能忍,什么都不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1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诵持默念少意言,示教利喜化大千;所作诸法悉究竟,不增不减到涅槃。”学咒要先正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白居易有诗说: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夜、书、茶,是一道靓丽风景。人长寿的秘诀,三条:六岁以前不要受很大的苦,四十岁知道调节自己,找到一个忘乎所以的爱好。思索三
禅茶文化时间:2024-08-30
香、灯、烛、花、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
布衣百姓时间:2024-08-30
我最近感觉在工作中、事业上,好多事情不太顺利、不太如愿,应该属于我的钱财、职务等,却得不到。这是为何呢?惟贤法师: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现有的状况下好好努力,
佛答时间:2024-08-30
长期吃素食是很好的,因为吃素食就是间接的放生,对于我们来说少吃肉类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我们每天坚持食用素食也是很好的,时间长了,我们可能见到肉食就感受到罪过。这
佛经感应时间:2024-08-24
第六篇:什么是波罗蜜的基本条件?简短的说,它们是:一、 至上愿(abhinihara);二、 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三、 四佛地(Buddhabhumi);四、 十六种内心气质(ajjhasaya);五、 省察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众所周知,温度是茶汤表现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多高的水温最适合泡茶,能品尝到它最甘甜的味道呢?我们来品一品古人的诗词,看看他们总结的煮水之道吧。 对于烹茶时的煮水
禅茶文化时间:2024-08-22
第八篇: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不被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破坏,以及(有如上述的)无分别心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因此,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1:我今天以香花、水果来供佛,希望佛保佑我发财,你说佛接不接受?这个条件很苛刻,佛不敢接受。为什么?接受你供养,要保佑你发财,佛不愿意保佑你发财,所以他也不接受你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0
守护诸根(indriyasavara)64. 眼见到物体之后注:在诸经中,「眼」(cakkhu)这一字有下列这些含义:(1)佛眼。如所说:「他以佛眼观世界」(《中部》26/i.169);(2)世界眼;一切知智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宽容与多元[中译]良稹Tolerance and Diversityby Bhikkhu BodhiToday all the major religions of the world must respond to a double challenge. On one side is the cha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第八章:缘之概要(Paccayasangahavibhaga)节一:序文Yesam sankhatadhammanam ye dhamma paccaya yathaTam vibhagam ihedani pavakkhami yatharaham.于此我应适当地详细解释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1 《坛经》上六祖跟大家开示,讲得很好,生死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福不能帮助你超越轮回,福只可以在三界六道里享受。2 可是诸位要记住,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诸位仔细去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9
文 / 一诚长老《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
佛答时间:2024-08-18
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对寺院的大雄宝殿都不会陌生。那里是上香礼拜的必到所在。即便很少去寺院的人,也都听过大雄宝殿这四个字。不过,除了出家众以外,知道“大雄”是什么意
佛答时间:2024-08-18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佛答时间:2024-08-18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正文 -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茶禅就会一味,茶味就是禅味,禅味也就是茶味,禅茶不就一味了吗!至于,茶禅一味是什么味呢?禅茶
行业资讯时间:2024-08-17
佛陀的遗教是什么?佛使比丘答:众所皆知,遗言就是一个人临终前所交待的话。佛陀临入灭时,说出最后的遗言:一切因缘和合法,必定败坏,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所有事物只是不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6
拜忏能够让我们的业障和罪孽得到消减,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也能够为我们破除一切的烦恼,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得心应手,而且通过拜忏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福报和功德
佛经感应时间:2024-08-16
拜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和顺心如意,使我们的灾厄和劫祸得到消减,也可以为我们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们的内心更加的清明和平静,而且通过拜忏还可以帮助我们
佛经感应时间:2024-08-16
首先需要明白什么叫忍辱。忍辱两个字,忍是忍耐,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你的心要能忍耐。辱,是侮辱之境,侮辱我们的境界。从表面看来,忍辱二字就是指要能够忍耐侮辱我们的
佛答时间:2024-08-14
成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到哪里去?那个时候完全了解,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原来是一体,你就回归自性了,自性在净土法门里叫常寂光,换句话说,你就回归到常寂光。回归到常寂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7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少免]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7
我们现在讲真诚心,大家听起来非常陌生,对真诚心没有概念,为什么?从来就没有用过真诚心。真诚心什么样子?我说个最简单的,没有贪瞋痴慢疑,那就是真诚心,有贪瞋痴慢疑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