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云 译注)
《印光大师说净土》译注的印光大师的文字,皆选自李净通居士所编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是李净通居士于1952年从《印光法师文钞》正编、续编、三编中选出的精粹部分,分为十类,一共有333则。
李净通居士说:今为便利阅读《文钞》计,撷其至精至要之言,编此《菁华录》一书。有志净业者,如无暇详阅《文钞》,但将此《菁华录》息心研究,而净土文义洞若观火矣。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可以说是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简要读本。
同时,该书由了然、德森两位法师鉴定。在有关印光法师的资料中,德森与了然两位法师编的《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以及《大师史传》,是最完整的、能够多方面呈现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迹的读本。他们追随印光大师日久,影响至深,比较透彻地了解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由这两位法师鉴定,自然能够符合印光大师的原意。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又是准确反映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读本。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出版后,圆瑛法师为之作序推广,他在序言中说:师之文钞,虽处处指归,而人事倥偬,欲求一目全豹,涵泳有得者,则以李净通居士所编《文钞菁华录》尚矣。是书都三百三十三则,理显真常,语无重见,至精极粹,世鲜其俦。而居士重道尊师之心,尤所难能。吾知一卷风行,万流蒙益。正人心而辅郅治,其在斯乎!
台湾净土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也作序加以推广,他说:净宗十三祖印公,以今文时言,宏此当信易行之道;被化者广,得度者众。人集其言,曰《文钞》,篇短简要,已风乎海内外;而钝根犹畏其繁,不能受之,宁非憾事耶?有先进净通开士,摘其简者之简,撷其要者之要,汇而刊之,曰《菁华录》。契机矣,利生矣!两位大德的话,可以说是对《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的最好印证!
印光大师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文化领域。近几代人读到用文言文写的文章,总有不方便感、距离感,因而不能完全从中受益。为了让现代读者更多、更完整地了解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我直接参照《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所选的印光大师的文字,加以译注。希望,不管是今天的宗教实践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能从中得到净土宗的真谛,佛学的真谛,获得法喜,真正受益。
第一章 广赞净土法门
导读
印光大师认为,在佛教所有的法门里面,净土法门最适合现在众生修行。它广收上,中,下根,统领律,教,禅,宗。其他一切法门,都必须依赖戒定慧的道力,断除贪瞋痴的烦恼和惑业。如果烦惑还没有断尽,不管你有多大智慧,有多大辩才,有多大神通,也不能了却生死轮回。如果依靠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则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只要肯依教修持,都可以凭借佛的慈力,带业往生。
1、真是博大精深啊,净土法门作为佛陀的一代言教!此心作佛,此心是佛,就是直指人心的禅宗,也比不上它的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史上多少人有修有证,更加仰慕它的高妙。广收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春雨那样滋润万物,像大海那样接纳百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必断除惑业,就可以得补佛位;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门,下不能普利众生。因此,华严会上所集会的大众,全部遵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可以证得诸法实相。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开示,净土法门是最胜方便之行;龙树菩萨在他的论著《婆沙》中阐述,净土法门是易行速归之道;被誉为释迦佛后身的智者大师,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被誉为弥陀佛示现的永明大师,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真可以说,净土法门汇集三乘五性之人,终究证得真常;引导上圣下凡之众,同登彼岸。所以得到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宜。确实可以说是一代时教的极谈,一乘无上的大教啊!如果没有培植善根,则经历多少劫难也难以遇到;既然已经遇到了净土法门,就应当勤奋精进地去修习它!
2、我听说净土法门,是畅说佛陀本怀最彻底的大法。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简略来说,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揽无余;广而说之,即使三藏十二部的玄言,五宗诸祖师的妙义,也诠释不尽。纵然让遍布大地的所有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用神通力和智慧力,遍布一切世界,满怀激情地说,不间断地说,难道就可以说尽吗?确实是因为净土法门本来就不可思议的缘故。请看看《华严》这样的大经,是三藏之王,到了最后一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这样奥妙的经典,群经之首,也说闻佛即往生,地位与等觉菩萨相同了。如此看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就有来由了。文殊发愿往生,普贤劝我们往生;如来在《大集》中授记,告诉我们末法中,不修行此法就难以得度。龙树在《婆沙》中开示,说是易行道,速出生死。因此往圣前贤,人人都走这条道路,难道就没有道理吗?的确,所谓一代时教,都是念佛法门的注脚啊!
不但如此,举凡六根所对的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哪个不是阐扬净土的文字?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哪个不是提醒世人速求往生的警策?广说可以说尽吗?净土法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一个净字。净极则光通达,如果不是到了妙觉菩萨的境界,此一字难道就那么容易承当吗?研读一下天台《六即佛颂》可知其中的道理。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信愿行。非信不足以信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都是阐发这个主旨的。用一偈来概括就是《赞佛偈》。举出正报,依报的果也随之彰显,说出教化之主,徒众自然也就含摄在内了。虽然只有八句,但净土三经的大纲已经全部在里面了。一书就是《净土十要》,字字都是末法时代度人的桥梁,句句都是莲宗的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即使是比喻为拯救溺水火焚之人,也无法表达出作者这样痛切的心情。舍此净土法门,则正信无法产生,邪见无法消灭。
3、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虽然众生迷惑而不觉悟,起惑造业,做尽一切坏事,但他本来具有的佛性,并没有损失。譬如一颗摩尼宝珠,掉落到厕所里面,与粪秽混在一起,看起来与粪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愚人不知道是宝,便与粪秽同等看待。智者知道是无价妙宝,不因为污秽而嫌弃,一定要从厕所中取出来,有种种办法,洗涤干净,然后挂在高处,从此宝珠放大光明,随人所求,有求必应,像甘霖一样普洒众宝。愚人在这个时候,才知道它是无价之宝。我佛世尊,看待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即使是昏迷不觉,颠倒梦想,起惑造业,做尽五逆十恶坏事,永远堕落三途恶道的人,佛对他也没有一念放弃之心;一定会等待机缘,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去感化他,与他说法,使他解脱幻妄的惑业,觉悟真常的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才作罢。佛对于罪大恶极的人尚且如此,对那些罪业小的,持戒修善、禅定力深的,也无一不是如此。
因为凡是在三界之中的人,虽然有修身养性,能降服各种烦恼和惑业的人,但他们的情执种子还在,因此,福报一旦享尽,降生六道,没有出离的日子。故《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如果不是业障尽了,凡情全空,断除了一切贪瞋痴等烦恼,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没有出离此三界的希望。因此,要想出离三界,就只有修净土法门了。只要具有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就可以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西方,就进入了佛的境界,与佛菩萨同等受用。从此没有一切凡情和圣见执著了。这真是千稳万当,万不漏一的特别法门啊!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了,舍此法门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4、念佛法门,由来久远。因为我们一念心性,如虚空一样,长久不变。虽然长久不变,但又念念随缘。不随佛界的缘,便随九界的缘;不随三乘的缘,便随六道的缘;不随人天的缘,便随三途的缘。因为这缘有染缘和净缘的不同,致使得到的苦乐报应也完全不同。虽然对本体来说,并无一点改变,但是表现在外面的事相上面,就有天壤之别了。譬如虚空,太阳直照就会一片光明,如果乌云聚集了,就会遮住阳光,世界就会变得一片灰暗。虽然虚空的本体,不会因为乌云和太阳有所增减;但它显现障蔽的外相,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如来就是用这个意思,让一切众生结念佛的缘,因此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还告诉我们,诸佛如来,是法界的身,可以进入一切众生心想之中。因此你们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心作佛,此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都从心想生。因此如果随佛界的缘,就是此心作佛,些心是佛了。如果随众生各界的缘,那么此心作众生,此心是众生了。
知道了这个道理而不念佛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念佛一法,是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这个万德洪名,是如来果地所证的无上觉道。因为念佛人以如来果地的觉悟,作为他因地修行的心,所以就能够以因涵容于果海,果通达于因的源头。如身上染香的人,就有香气;如蜾蠃祝愿螟蛉生出小蜂,时间久了就真的化出小蜂一样。念佛往生,一生成佛,转凡成圣,它的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中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是依靠自力,断惑证真,才能了生脱死;而念佛法门,自力和佛力两者都具足了,所以能够使已经断除惑业的人,速证法身,还有惑业的人,带业往生。这个法门极其平常,即使是愚夫愚妇,也能得到它的利益;可这个法门又极其玄妙,即使是等觉菩萨,也不能超出它的范围。因此,没有一人不值得修,也没有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实在是如来一代时教中的特别法门,绝对不可以用一般的教理来作评判。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如果不修此法,想要依靠自力断惑证真,来解脱生死轮回,则万难万难啊!
5、我佛释迦牟尼世尊,怜悯一切众生,因受迷惑背离了自己的本性,轮回六道,经历了很久的劫难,不能够解脱出来。因此生出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示现诞生到人间来,成等正觉。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广说各种不同法门。概括来说,有五大宗。什么是五宗呢?就是律,教,禅,密,净。律是佛身,教是佛语,禅是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就因为有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也因为有此三法。众生果然能够依照佛的律,教,禅来修持,就会把众生的三业,转变为诸佛的三业。三业已经转变,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了。
佛又恐怕众生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就用陀罗尼三密加持的力量,来不断熏陶众生,好像蜾蠃祝愿螟蛉生出自己,总是说似我似我,七日后螟蛉果然变成蜾蠃了。又恐怕众生根器太劣,不能解脱,一旦再次受生,难免迷失自己,于是特别开示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要使一切圣凡,都在这一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束缚。因为这是依靠佛的慈力,所以它的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议了。须知律是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禁戒,那么教,禅,密,净的真实利益就不能得到;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是律,教,禅,密的归宿,如百川万流,都要回归大海;因为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法门啊!
6、《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叫做净土三经,专门谈净土缘起的事理。其余各种大乘经典,也都附带说净土。《华严经》这部大经,是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直说本性的一乘妙法。末后善财童子遍参善知识,悟证同于诸佛,普贤菩萨还为他说十大愿王,让善财童子以及华藏一切大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达到圆满佛果的目的。《观经》里下品下生的人,他们在生都曾经犯了五逆十恶的大罪,做了很多坏事,临命终时,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了,此时有善知识,教他们念佛,他们就接受教诲称念佛名,不满十声,就看见化佛伸出手来,接引他们往生。《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因此就应该知道念佛一法,是上圣下凡的共修之道,愚者智者的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因为它专门依仗佛力,所以利益殊胜,超越一般的法门。古人说其他方法学道,似蚂蚁上高山;则念佛往生,而如风帆扬于顺水。这真是最好的比喻!
7、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在过去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个是示现在秽土,用秽和苦折伏众生,让众生回归本性;一个是安居在净土,用净和乐摄受众生,让众生潜移默化。你只因为愚夫愚妇也能念佛,就藐视净土,为何不看看《华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悟证同于诸佛之后,普贤菩萨还教他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且以此普劝华藏世界大众呢?华藏世界大众,没有一个是凡夫或二乘,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都能乘本愿轮,到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再说华藏世界海中,净土无量,却一定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知往生极乐,是出苦的玄门,成佛的捷径啊!因此自古至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8、追溯净土法门的发起源头,实际就在华严最后一会,善财童子遍参善知识,到了普贤菩萨那里,蒙普贤菩萨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相等,与诸佛相等,这已经是等觉菩萨了。于是普贤菩萨为了称赞如来殊胜微妙功德,劝勉善财以及华藏世界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因为华藏世界的大众,都已经是达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境界,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已经遍游一切微尘数世界的佛国,他们对于弥陀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切全都知道,故不须多说。然而华严会上,绝对没有凡夫和二乘以及权位菩萨,故虽大弘此净土法门,可凡夫小乘不能信受奉行。
于是,佛就在方等时的法会上,广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阐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微妙以及修行人所证的品位因果。此经是说华严末后一个归趣。说法时间虽在方等时,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只局限于法身大士,而此经则普遍教化九界一切圣凡。即以《华严》来说,尚且属于特别,何况其他时间呢?假使如来不特别说出此法,那么末法众生,就没有一个可以解脱生死轮回了。
9、常有愚人,自以为根基卑劣,不敢修习净土法门;也有学者,自认为是大乘根基,对于净土法门不屑一顾。须知犯了五逆十恶大罪的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自认为卑劣的人,可以有信心了。《华严》这一部大经,是佛藏之王,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广劝善财以及华藏海众,一致上进,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如此看来,这样的法门,怎么可以视为小乘?何况善财已证等觉,华藏海会大众都证得了法身,他们尚且求生西方,我们是什么人呢,可以不屑修习此法门呢?难道不是自高自大,坦率一点说就是毁谤《华严》吗?
10、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便依照哪一个法门,以菩提心去修行,都可以了却生死轮回,修成佛道。然而在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快慢的差别。要想寻找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成为律教禅密诸宗的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的捷径法门,就只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了。确实是因为其他一切法门,都依靠自力;而念佛法门,可以同时依靠佛力。依靠自力,如果不断尽烦恼惑业,就不能超出三界;而依靠佛力,如果信愿真切,就可以高登九品莲花了。
当今之人,想要在有生之年了却生死大事,如果丢弃了这一个方法,就绝对没有希望了。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一轮明月挂在万里无云的天空,所有河川都会出现它的影子,又如水银掉到地上,颗颗都是圆的。不独对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悟世人,引导百姓,治国安邦等,有大补益;而且对于士农工商,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老幼男女,想要消除自己的疾苦,也无不随感而应,让大家称心满意。
11、依靠自力了却生死的法门,虽然高深玄妙,可想要依它了却生死轮回,又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数。就以大乘圆教来说,五品位还没有断除见惑。初信位才断了见惑,可以永无造恶业堕恶道的顾虑了,可必须渐次进修。证了七信,才了却生死轮回。到了初信位,他的神通道力已经不可思议,可还必须修到七信位,才能了却生死轮回。了却生死轮回的事情,难道就是那么容易吗?
再就小乘藏教来说,断见惑即证初果,到了这个果位则不管怎么样也不会犯戒了。如果不出家,他也会娶妻生子。若被威逼命令他犯邪淫,他宁可抛弃生命,也决不犯戒。到了初果,就只有进步,不会退步了。未证初果,就不一定了。未证初果的人,即使今生修持极好,说不定来生还会造大恶业。也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的。初果以后,还必须七次生天上,七次返回人间,才能证到四果。天人寿命很长,不可以用人间年月来计算。
这就说明凭借自力了却生死是多么困难啊!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依靠佛的慈悲愿力,可以带业往生(所谓带业,是针对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而言,若还没有断尽惑业,就叫做带业;如果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即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了,则无业可得,并非是将业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无论功夫深浅,只要具有真信切愿,至诚称念阿弥陀佛,就没有不往生的。
12、一切法门,都必须依赖戒定慧的道力,断除贪瞋痴的烦恼和惑业。只有到了定慧力深,烦恼和惑业断尽,才有了却生死轮回的份。如果烦惑还没有断尽,不管你有多大智慧,有多大辩才,有多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也不能了却生死轮回,何况其他功夫更下等的人呢?依靠自力了却生死轮回的难度,真是难如登天啊!
如果依靠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则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只要肯依教修持,都可以凭借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一旦往生,那么定慧没有期望得到反而自然得到,烦惑没有期望断尽反而自然断尽。亲见弥陀圣众,接受佛法熏陶,在金地宝池,可以自由畅游。依靠这种胜缘,帮助成就道业。使带业往生的,直登不退,断惑往生的,速证无生。此全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与我们信愿念佛的力量,感应道交,得此巨益。与专仗自力者相比较,其中难易真有天壤之别啊!
13、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一切大小乘法门,都是依靠自力,所以修起来很难。只有这个念佛法门,全靠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以及修行人的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一生了却生死轮回,成就道业。
14、等到众生机缘已尽,释迦如来应化世间的使命就完成了,可佛陀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之心,始终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各大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目的是要普及佛教,希望把佛法甘露遍洒一切众生。直到东汉时期,大教才开始来到中国,但由于学佛的风气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只在北方流通。到了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地去建业教化众生,得到如来舍利降临的感应,引起孙权虔诚信仰佛教,于是就修寺建塔,这是佛法传播南方的开始。
至晋朝时佛法已经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等各国和地区了。自此以后,蒸蒸日上。至唐朝时佛教各大宗派在中国都已经齐备了,可以说到了极盛时代。天台,贤首,慈恩,以弘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弘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专修净土。各宗各司其职,如六根各有所用,又不能分割。因为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个,是绝对难以分割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修学的重点不一样,故暂且立这样一个名。
只有净土这个法门,一开始就是为了凡夫入道的方便而设立的,但它实际上也是诸宗最后的归宿。因此将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人,还能够证得末品;而证到与诸佛平等的圣者,也还要求往生。如来在世的时候,千机并育,万派归宗。佛灭度以后,各大士,各弘一法,希望一门深入,诸法相通。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又能并入一珠,参差却不杂乱,分离却又圆融。拘于表象的人,看待一切法,法法各不相同;善于体会本质的人,看一切法,法法都是融通。如城有四门,不管远近都可以进入,门虽不同,入了城就没有差别了。
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则不但诸佛诸祖所说很深的真谛和道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就是尽世间所有一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也无一不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一一都是真,是本,是心,是性。因此《楞严》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见文钞正编复海曙师书)。
如此说来,无一法不是佛法,也无一人不是佛。无奈众生,犹如宝珠就缝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却一点也不知道;身上藏着宝贝却还在四处乞讨,冤枉遭受穷困的命运。用如来的心,造作众生的业,对世出世间一切原本就清静寂灭的万法妄加分别,枉受轮回之苦,难道不悲哀吗?
15、追溯佛教东来,慧远大师就以念佛为宗。开始与同修慧永,想要去罗浮,被道安法师留住,永公就一人先去了。到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就创建了西林寺让永公住在那里,当时是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年。到太元九年甲申,远公才来庐山。开始住在西林寺,后来,因为同修的伙伴越来越多,西林寺窄小已经住不下了,刺史桓伊就为他在庐山以东建寺,叫做东林寺。
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就与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让刘遗民作文铭刻于石,以表明念佛的志向。这时慧永法师,也加入进来了。永公居住在西林,在峰顶另外建立茅棚,经常去那里静坐禅思。到茅棚的人,都能闻到一种特别的香气,因此就把那里叫做香谷,这样看来永公的境界也可想而知了。当远公刚开始结社的时候,即有一百二十三人,都是法门龙象,儒宗泰斗。因为远公的道风远近闻名,所以大家都群趋而至。如果总结一下远公一生,三十多年之内,进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的人,就多得数不胜数了。
自他以后如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等诸位大师,没有不以此净土法门来自行化他的。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注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古以来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
只有禅宗诸师,专门致力于密修,很少有人阐明净土法门。自永明大师倡导修净以后,禅宗大德都纷纷开坛演教,恳切劝大众修持净土了。故死心新禅师在他的《劝修净土文》中说:弥陀很容易念,净土很容易生。又说: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如果愚钝,担心今生不能大悟,就暂且先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说:你如果念佛,却生不了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真歇了禅师在《净土说》中告诫我们:洞下一宗,都注重密修念佛,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凭借念佛法门,可以走修行捷径,正是按《大藏》所说,接上上根器,兼收中下根器。又说:宗门内的高僧大德,已悟不空不有之法,仍立志孜孜不倦专修净业,这难道不是说明修净业见佛,比宗门要简单的多吗?又说:不管是佛是祖,还是在教在禅,都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都能证入。长芦赜禅师,结莲华胜会,广劝僧俗,念佛往生,曾感动普贤,普慧二位菩萨,在他的梦中要求加入这次殊胜的法会,禅师因此就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都在暗中赞叹啊。
宋太,真二宗时期,省常法师在浙江昭庆做住持,追慕庐山远公的道风,结净行社;王旦(文正公),首先归依,为之倡导。一切大小官吏,学士大夫,自称弟子而加入净社的,有一百二十多人,加入的沙门有数千,而普通百姓就不计其数了。后有潞公文彦博,历任仁,英,神,哲四朝的官员,出入将相五十多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他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更加用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从来没有松懈。与净严法师,在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随从而感化。有歌颂他的人说: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岁,念佛而逝。
元,明时期,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等大师,或作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力弘扬这个契理契机,上下通达的念佛法门。而莲池,幽溪和蕅益大师,尤其真挚诚恳。清朝有梵天寺的思齐,省庵法师,红螺山彻悟禅师,他们也极力弘扬此道。梵天的《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的《示众法语》,都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然能够信受奉行,有谁不会离开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的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呢?
16、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在大历二年,住在衡州云峰寺,在他的粥钵中,屡次出现圣境,不知是何处名山。有曾经到过五台的人,说一定是五台山。大师于是就前往朝拜五台山。大历五年,到了五台县,看见远处有一道白光,大师说跟着白光往前找,到了大圣竹林寺。大师进入寺内,到讲堂,看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靠着狮子座,演说深妙佛法。大师顶礼二圣,问道:末代凡夫,离开正法时代已经很久,智慧和根基都转劣了,污垢和业障也更深了,佛性没有办法显现。佛法浩瀚无边,不知道修行哪一个法门,最为切要?只愿大圣,消除我的疑问。文殊说道:你现在念佛,正是时候。各种修行法门,没有超过念佛的,此外要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件事情,最为重要。为什么呢?我在过去,因观佛的缘故,因念佛的缘故,因供养的缘故,今天得到了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你应当常念无上法王,使这个念头不要停息。
大师又问:应当念何佛?文殊说:这个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此佛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连续念阿弥陀佛,使这个念头从无间断。命终之后,一定往生,从此永不退转。说完这些话,两位大圣,各各舒展金手,按摩大师的头顶,为他授记,说: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就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希望快成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念佛,如此就能速证无上菩提。说完,两位大圣互说偈语。大师听完后,欢喜踊跃,疑问尽除。这就是法照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两位大圣开示的经过。五台是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文殊就是七佛之师。他说,他在过去,因观佛,念佛的缘故,得到了今天的一切种智。因此,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最深禅定,以至于一切诸佛,都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且由念佛而生,何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不肯修行,却想要马上超越轮回直入如来境界,殊不知这样正是步五祖戒,草堂清的后尘,其结局还赶不上他们呢!
17、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女人和畜生,往生到那个世界,都是童男的样子,在莲花中化生。一从莲花中出生,就与极乐世界的其他人一模一样,不是先小而后渐渐长大。那个世界的人,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造业的事,并且往生到那个世界非常容易,因为是凭借佛的慈力,只要以念佛为因。往生到那儿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只有这个法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只有这个法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18、你发愿要建立露地学校,露地莲社,以方便弘扬净土法门,然而这种方式却又不如随地随缘地劝人念佛更加方便易行。上而清庙明堂,下而水边林下,只要看到可劝的人,就应当劝他念佛。文潞公发十万人念佛求生西方的愿,以结莲社,我说一人以至于无量的人,都应当劝他念佛,使他往生西方,何必限定在十万人这个数量上呢?
第二章 生信与发愿
一、示真信切愿
导读
所说这个信字,即必须相信娑婆世界实实在在是苦,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是乐。因为我们要相信佛不会说假话。从理上说,净心必定有净土,所以阿弥陀佛必定能够以清净心成就极乐世界。同样道理,娑婆世界众生因为是污浊的心,所以就只能产生污浊的世界,也就不可能有快乐。既然我们这个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那么我们就应该欣然向往往生净土,发出真实的愿望来。
19、所说的这个信字,即必须相信娑婆世界实实在在是苦,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是乐。娑婆世界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八种苦,无论是富贵到了顶点,还是卑贱到了乞丐地步的人,都会有。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仔细思考自然知道,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是指现在起心动念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为,这一切都是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不能解脱。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一切存在,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起惑造业;如大火那样炽烈,不能止息,所以叫做炽盛。另外,阴是覆盖的意思,音和义都与荫同。因为这五阴存在,覆盖了真性,使其不能显现。如浓云遮蔽了太阳,虽然对于太阳的光辉,没有一点损失,但是因为乌云障蔽的缘故,大地就得不到太阳的光照了。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阴障蔽,真如本性的智慧,不能显现,也是这样一个道理。这第八苦,是一切诸苦的根本。
修道之人,禅定力深,对于六尘境界,没有一点执著,不起憎爱。如果在此基础上更加精进用功修行,进而证得无生,那么惑业就全尽了,斩断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可这种功夫,太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没有出生的痛苦。全是清一色的童男相,寿命等同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字都不存在,何况还有其实吗?
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都在演说法音。随自己的根性,由听闻而各有所证。爱的执著都一点没有了,何况还有怨吗?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都是七宝所成,不用人力去建造,都是自动化现。把娑婆的七苦,转变成了七乐。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用离开自己所处的地方,就能在一念中,周游十方诸佛世界,作各种佛事,上求下化。
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但都能契合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所以经上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没有一点疑惑,才叫做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乱加猜测,说净土种种不可思议殊胜微妙庄严,都是寓言和神话,譬如心中所想,并非有实境。如果有这种邪知谬见,便失去往生净土的实际利益。危害很大,不可不知!
20、弥陀为众生发起广大愿行,接引众生往生成佛。我却违背了弥陀的行愿,因此长劫以来总是在六道中轮回,永作众生。要知道弥陀是我心中的佛,我是弥陀心中的众生。心虽然是一个,可凡圣却有天壤之别,这都是因为我一向迷惑颠倒,背离真心所致。有这样的信心,才可称之为真信。在这个信心的基础上,发今生一定要往生西方的愿,实行决定念佛的行动,这样才可以说是深入净宗的法界了,才能在一生中办成了脱生死的大事,马上超越凡夫身直入如来境界,如母子相会,永远享受天伦之乐了。
21、念佛一事,最重要的在于摆脱生死轮回。既然是为了出离生死轮回,就要对生死轮回的痛苦,自然产生厌离心,对西方的快乐,自然产生欣喜向往的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下一念中就圆融具足了。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佛,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融而显露。犹如太阳挂在天空,即使有浓霜厚冰,不久也会溶化。
22、《阿弥陀经》说:从我们这个世界向西,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字叫做极乐。那个世界有一位佛,名字叫做阿弥陀,现在正在说法。又说:那个世界为什么名叫极乐呢?因为那个国家的众生,没有一切痛苦,只有各种快乐,所以名叫极乐。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只是享受各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成就庄严的。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法计算的各种苦,没有一点快乐,所以名叫娑婆世界。梵语娑婆,翻译成中文就是堪忍的意思,说其中的众生,堪能忍受这一切痛苦。
然而这个世界,似乎并非没有快乐,但是所有看似快乐的事情,实际上大多数都是苦事,只是众生愚昧,反以为乐。例如贪酒好色,打猎赌博等,哪一样是真正的快乐?一班愚夫,执著不舍,乐以忘疲,确实是足以令人怜愍的人。即使是真正快乐的事,也难以长久。例如父母都健在,兄弟也没有什么意外的事情发生,可这种事就能长久吗?乐境一过,悲心续起。所以,说娑婆世界其实没有一点快乐,并非是说得过分了。这个世界的痛苦,没法说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
三苦就是: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五阴身心,体性逼近,故名为苦;又加以长久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的意思,是说世间何事,能得久长?太阳到了中午就会西斜,月亮过了十五就开始亏缺,天道都是这样,何况人事?快乐之境才刚出现,痛苦之境就已来临,当乐境坏灭的时候,苦不堪言,所以把乐叫做坏苦。行苦的意思是,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然而这样的情形也是变化无常,不能长久保持,所以叫做行苦。此三苦就将所有的苦概况无余了。
八苦的意思,经书中有详细讲述。若知此界的痛苦,则厌离娑婆的心,油然而生;若知西方的快乐,则欣求极乐的念头,必定欣然而起。因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植往生的基础;再加上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往生极乐,作弥陀的真子,莲池海会的良朋了。
23、肇法师说:天地之内,宇宙之间,其中有一宝,就隐蔽在我们的肉身之内。这句话是针对未悟未证的人来说的。实际上此宝包括虚空一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没有尽头,横贯古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难道不可悲吗?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其他一切众生,从这一劫到那一劫,只是依靠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没有出来的日子。犹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能受用,反而被它伤害。
因此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要使大家各各就路回家。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等任一境缘之上,以般若智慧微密观照,这样就有希望亲见此宝。然而,具有般若的智照,当下就五蕴尽空,苦厄尽除的人,虽然也大有其人,可并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做到的。于是佛就说了一个特别法门,希望上中下根,同在一生中,得到其中的实际利益。这就是让一切众生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使众生业识心,熏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到这时才知此宝,遍满法界。然后就会发大菩提心,再以此宝,广施一切众生。因此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都遵行此法。因为具足自,他二力,比专靠自力解脱的法门,其中难易有天壤之别。
24、我们果然能够具有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大势至菩萨反念念自性,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通达于果海,果涵融于因源。有缘遇到这个法门的人,千万不要忽视。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磐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二、劝祛疑生信
导读
佛陀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目的是要我们凭借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也能够一同受用此不生不灭的快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身体是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称性功德所现的世界,所以没有成住坏空的变化。这个道理,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何况我们凡夫以世间的生灭之法去推断它进而怀疑它呢?所有一切众生只要用阿弥陀佛的心换取自己的心,就一定能够往生净土。
25、世间所有之物,如根身,世界,都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招,都有成坏,都不久长。身体则有生,老,病,死,世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指的就是这个事实。因为在因地既然有生灭,那么在果地也就不可能没有生灭了。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彻底证到自心本具的佛性后,随心所现的不可思议称性庄严的世界,所以它的快乐就没有穷尽的时候。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然每每形成而后又每每毁灭,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
若以我们这个世间的快乐,论说极乐世界的快乐是很难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快乐,你没有见到。虚空你虽不能全见,但是我们这个天地之间的虚空,你曾见过改变吗?须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故佛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目的是要我们凭借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也能够一同受用此不生不灭的快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身体是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称性功德所现的世界,所以没有成住坏空之变。这个道理,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何况我们凡夫以世间的生灭之法去推断它进而怀疑它呢?
26、其余法门,小的则大根不须修,大的则小根不能修。只有这个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从上来说,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从下来说,五逆,十恶,造阿鼻地狱罪的人,也可以加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想要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希望了。然而,因为此法门如此广大,而其修法又极其简易,所以,如果不是前世有净土善根的人,便难确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都有怀疑。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也还有怀疑。
唯独大乘深位菩萨,才能彻底承当,确信无疑。(确实是因为这个法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都是佛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明白底细,不是一般人智慧所能理解的。见文钞正编《龙舒净土文》序。)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即使是具足烦恼的凡夫,他的种性也已经超越二乘之上了。因为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能暗中与佛智相通,暗合道妙。想要讲清楚净土修法,如果不简略陈述诸法靠自力了脱生死的困难,此法靠佛力往生的容易,则学人不是疑法,便是疑自己。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疑心,就会因疑成障,且不说不修习,就是修习也得不到根本的利益。由此说来,净土法门怎能不急急讲求这个信字,以期深入修行达到极点呢?
27、有人问:阿弥陀佛,安居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中念佛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为何可以用自己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一切念佛众生呢?答:你怎么能用凡夫的知见推测佛的境界?姑且用一个比喻来消除你的疑惑。一个月亮挂在天空上,地上所有的河川都会出现它的影子,月亮有何用心要那么做吗?天上虽只有一个月亮,然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都会映现一轮明月。甚至小到一勺一滴水中,也无不各现全月。而且江河之月,一人看它,则有一月对着这个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它,则无不各有一月对着每个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行走,则月也于所行之处,总是跟着每个人,不管去什么地方,远近都是一样。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也安住不动,对着每个人。
但只有水清澈宁静月亮才会显现,水浑浊动荡就看不见了。月亮是没有什么取舍的,不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水浑浊奔腾,没有办法让它的影像出现罢了。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亮虽然不遗万物而自当照临,而它的影像却无法显现于水中。月亮是世间的色法,尚且有如此之妙,何况阿弥陀佛,烦恼和惑业都已灭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体量容纳周遍一切法界呢?所以,《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无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际上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使因缘成熟的众生,看见他来此接引以往西方。有这种疑惑的人,不是一,两个,因此说明大意,让大家产生正信。
28、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这一些名相,一时弄不明白没有关系,只要肯学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就行。必须致恭致敬,诚惶诚恐。久而久之,即可业消智现,障尽福高,以前的疑惑,彻底脱落。到那时,佛的有无,自己的有无,入佛的门径,彼岸的确据,这些问题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这就如同看《金刚经》,却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却不生信心一样。因为业障在心,不能领会。如盲人看太阳,太阳固然在天空,可看须用眼睛,他看不见光明,因此,对他而言,看与未看是没有差别的。倘若眼睛恢复光明,则一眼就能看见太阳了。
念佛一法,就是复明的最切要法。想要见实相之相,应当竭诚修此法,必有大快于心的时候。想要亲见真我,非大彻大悟不可;想要证果,非断惑证真不可;想要圆证,非三惑全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真我之所在,则阁下的长劫轮回,及现今的违理质疑,都承真我之力而为之。因为背觉合尘,所以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达多的头,衣服里的宝珠,从一开始就没有丢失,却妄生恐怖,妄受穷困罢了。
29、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平庸低劣,智者偏于高高在上。如果愚者安于平庸,不杂用心,专修净业,此生一定获得往生。这种愚是智者也赶不上的呀!如果智者不因为有知识就骄傲,还是修习这个凭借佛的慈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就叫做大智。倘若自恃已见,藐视净土,就会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想要再赶上这个时候的愚夫,没有一点可能了。
那些深通性相宗教的人士,我确实也很爱慕他们,可不敢依从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就好像是井绳太短打不着沉井里的水,纸小不能包住大的东西一样。并非说一切人都须仿效我这样做。然而如果与我一样卑劣的人,又想要学大通家的行为,想要径直妙悟自心,掀翻我佛如来念佛的教诲,我恐怕此人大通家做不成,反而被老实念佛往生西方的愚夫愚妇所怜悯,这难道不是弄巧成拙,想腾空高升却反而掉入深渊了吗?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要仔细观察自己的根基罢了。
30、当今之世,即使是已成正觉的古佛再示现,也决不会在敦伦尽分以及注重净土的法门以外,另外有所提倡。即使达摩大师出现于此时,也会教导大家修习这个依靠佛力的净土法门。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背时节因缘,就如冬天穿葛衣,夏天穿皮衣,饿的时候饮水,渴的时候吃饭一样,不但不能益人,而且还会害人。
31、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特来示现专修净土。他担心修行人心志不定,被其余法门的老师接引走,就一一叙述,说假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圣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甚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另外说殊胜妙法,他也都不肯接受。因为他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背自己的初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着那山高,没有一点定见,所以如此劝说,以死尽展转企慕的狂妄投机之心。
32、从前有一位大智律师,深通台教,戒律清净,行愿精纯,志向广大,唯独对于净土,不生信心和向往。后来因为大病一场,才知道过去不对。继后二十多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才知此法,利益超胜。于是,就敢在一切人前,称性发挥,没有一点恐惧和害怕了。
33、善于受益的人,无处不能获益。鸦鸣鹊噪,水流风动,无不指示我们的本有天真(禅宗所谓祖师西来大意)。何况我印光的文钞,文虽朴实,可所解说的都是佛祖现成的话,只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来说,难道是我印光所杜撰的吗?我印光传言译语,只是为了让初机易于明白罢了。虽然是为了初机,然而我这样做,就是希望表明,即使修学到了极处的人,也不能舍此法门而另外修别的法门。
34、末世凡夫,想要证得圣果,不依靠净土法门,都是狂妄。参禅纵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地位,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我印光非常平庸,无学问,只死守念佛一法,不随经教,善知识,语言,文字所转。你若肯信,就从易下手,易成就的念佛法门上着力。
35、彻祖,省祖没有留下多少著作,也是他们的心愿罢了。他们道德的优劣,本来就不能用著作的多少来定。古今有示现于世间,言教不多,没有留下著作的法身大士也有很多很多,怎么可以在这个地方产生疑心呢?须知我们想要了生死,需要了解的东西实不在多,只要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就已经足够了。即使让你读尽大藏经,也只不过是为成就此事而已。
36、今为你寄《安士全书》一部,希望你在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一段的注释及阐述中,以及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各书的问答辩惑处,详细研阅,才不致于自己把自己当做无根之人。如果认为人虽暂活几十年,一死便消灭,什么也没有了,持此观点者难道不是可怜到了极点吗?如果知道身死而神不灭,那么人的寿命,何止天长地久?如果肯修持,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作一切众生的大导师,难道这不是大丈夫吗?
37、凡有心者都能成佛,怎么可说盲聋喑哑之人不能往生?佛说的八难中有盲聋喑哑,只是说他们身体有残疾难以入道罢了。如果他们能够专精念佛,虽然是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但对于念佛究竟又有什么妨碍呢?喑者无声,哑巴不会说话,只要能心中默念,那么他们也可以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怎么可以说这些人不能往生?与其他人一样,这些人若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并非这些人虽念佛也不得往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的人,与这些盲聋喑哑的人情况相同。
盲聋喑哑之人不能往生的这种说法,是因为误会往生论偈所引起的。偈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出生和聚会的世界,绝对不存在可以讥毁,厌嫌的名字。下面即列出讥嫌的对象数种,如女人,六根不具足的人以及声闻,缘觉二乘种性的人。所以《偈》中说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六根不完足的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但都属于发大乘心的人,绝无不发大心的声闻缘觉人),并非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的女人及六根不全的人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智慧的人误解为这些人不能生西方,这是大错特错啊!
38、从前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天竺国。因为前世业障的缘故,身患恶病。痛苦到了极点,不能忍受,想要自杀。正好遇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临,对他说:你在过去劫中,多次做国王,恼害众生,应当长久堕落恶道。因为今世你弘扬佛法,所以用这种人间的小苦,消灭长劫地狱的痛苦,你要忍受!假使不明白宿世之因,人们就会说戒贤不是得道高僧。或者就会说这样的大修行人,尚且得这样的惨病,佛法有什么灵感与利益呢?倘若是造恶的人,现在得了福报,人们也会产生这样的邪见。不知其中都有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或者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的缘故,种种情况,复杂不齐。
39、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纳。譬如一场大雨普润万物,花草树木欣欣向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在佛法中无不具足。古往今来,文章盖世一时,功业显赫,名震宇内的人,与那些至孝的仁人,千古受人景仰。可一般人仅仅知道他外在的事迹,而没有追究到他的根本。如果详细考察他的来龙去脉,那么就可以看出他的精神气节,都是由学佛培植起来的。其他的不必提起,暂且就说阐明发挥圣人心法的宋儒,尚且凭借佛法来作为楷模和规范,何况其他的人呢?只是宋儒气量狭小,想要后世人说圣人心法是他们自己的智慧所创造的,因此故意说一些辟佛的话,实际上是掩耳盗铃。自宋,元至明,没有不是这样的。试尽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讲参究,是佛法用功的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谈笑坐逝,是它末后的发现处。这样的各种言语,各种事迹,记载在理学传记中的,不一而足,难道学佛就给社会带来忧虑吗?
40、释迦世尊善于治疗众生身心等病,善于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什么是心病?就是贪,瞋,痴。既有此病,则心不正,那么追逐妄情,违背天理的念头就会膨胀起来。此念既起,一定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杀,盗,淫等坏的念头,很快就会变成各种事实了。所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过微尘那么多劫,也没有了断的时期。如来怜悯众生,根据众生的病,为之下药。如来对众生说,贪瞋痴心,不是你的本心。你的本心,圆明净妙,如一块干净的明镜,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有外物当前,没有不全部都映照出来的。物来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自心迷惑,追逐外境的人就叫做愚夫;远离尘垢,返回觉性,便进入圣流。
人们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心病就会治愈了。心病治愈了,身病就无根了,即使外感寒热等症,也没有危险。心既正了,则身随之而正。因为既然没有贪,瞋,痴的情念,怎么还会做杀,盗,淫的坏事呢?人人都这样去做,则人类与万物,一视同仁,又怎么会有争地争城,互相残杀的事发生呢?因此古代聪明睿智的王臣,无不崇奉而护持佛法,因为它能治天下于未乱之时,保国家于未危之际,不知不觉,就在潜移默化中让天下太平了。
41、须知一句阿弥陀佛,只要坚持念下去,持之至极,成佛尚有余,难道还能说念弥陀经,念佛的人,便不能灭定业吗?佛法如钱,在人善不善于用。你有钱那么有什么事不能做呢?你能专修一法,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就只能得此功德而不能得其余功德?
三、勉具足信愿
导读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也会往生。因为虔诚念佛就能感佛,所以就引来弥陀的回应。如江海中的水,不可能总是没有一点动的样子,只要没有狂风巨浪,那么天上的明月,就能清清楚楚出现在水中了。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救灾及济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往生西方,切记不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这种想法,就没有往生西方的希望了。要知道,没有摆脱生死轮回之前,如果此世念佛修行,下世的福报就很大,倚仗福报,作威作福,造业也会更大,再次投胎,就难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去了。如果想要再得到人身,想要再遇到一生解脱轮回的净土法门,就难如登天了。
42、一定要发这样的心,临终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且莫说碌碌无为的平庸人身,下世不愿再接受,即使是成为天王身,或者是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普利众生的高僧身,也要视为毒药害虫罪恶的聚集处,也一定不要产生一念想要接受的心。如果能够这样坚决,那么自己的信愿行,才能感佛相应,佛的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了。
43、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使小乘圣人也不能到,因为那个地方是大乘不可思议的境界。小乘圣人如果回心向大,那么他也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相应,即使修其他一切殊胜的法门,并且也修持名念佛这个殊胜法门,也不能往生。因此信愿最为要紧。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是千佛出世也不会变更的铁案啊!能有如此信愿,保你往生西方有分。
44、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也会往生。为什么呢?因为虔诚念佛就能感佛,所以就引来弥陀的回应。如江海中的水,虽然未能完全平静,但只要没有狂风巨浪,那么天上的明月,就能清清楚楚显现在水中了。感应道交,如母子互相思念。那些专门看重自力,不依靠佛力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这个意义的缘故。
45、念佛人,只要能够真切念佛,自然可依靠佛的慈力,免除他的刀兵水火等各种灾难。即使前世业障牵累,有要下地狱的重报,也会转变为现生的轻报。即使偶然遭遇这些灾难,只要在平日有真切信愿,也一定会在这个时候蒙佛接引。如果现前已证入念佛三昧大定,则已经进入了圣流,自身如影子,刀兵水火,都不能奈何。即使现在遇到了灾难,实际上也没有痛苦。可茫茫世界,有几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46、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救灾及济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往生西方,切记不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这种想法,就没有往生西方的希望了。要知道,没有摆脱生死轮回之前,你的福报越大,造业也会越大,再次投胎,就难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去了。如果想要再得到人身,想要再遇到一生解脱轮回的净土法门,就难如登天了。
佛陀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就是要人现在这一生就摆脱生死轮回的。如果去求来生人天福报,就是违背佛的教导。正如用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取一根糖吃,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
47、须知真心念佛,不求世间福报,世间福报却能自然得到(如长寿无病,家门请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这样一来,念佛心不专一,往生便难有把握了。
48、你要知道,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难。为什么呢?人一生中所造的罪业,不知有多少。别的罪有没有先暂且不说,就从小到大吃肉杀生的这个罪,实在多得不得了。所以一定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等到见佛得道以后,再度脱这些众生,那么凭借佛的慈力,即可不用偿还此债了。如果求来生做人,就无大道心,即使修行的功夫好,你的功德也有限。因为这是以凡夫人我的心做出来的功德,所以不会有大功德。何况你从无量劫来,不知造了多少罪业,过去业障一出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因此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因为凭借佛力加被的缘故。前世恶业容易消除,即使未能消尽,因为佛力加被的缘故,也不致偿报。
49、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这三种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信愿念佛的志诚心,就没有办法显现。有志诚求生西方的心,则这三种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就能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
50《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这句话是针对已听闻到净土法门,平时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说的,并非是针对尚未听闻到净土法门的临终之人说的。因为他既有五逆的极重罪,又加上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说佛所说的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的法门,都是骗取愚夫愚妇信教的,实际上没有那么一回事。因为有这样极大的罪障,即使平时或有一念,十念的善根,但是因为没有极惭愧,极信仰的心,所以不能往生。
《观经》下下品,是就临终阿鼻地狱已经出现时说的。经中虽未有诽谤正法这四个字,可既然是五逆十恶之人,具有各种不善,则一定不可能不诽谤正法。如果绝对没有谤法之事,怎么会去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常常有人认为《观经》中五逆恶人临终恶相现前,念佛得生西方,没有说到谤法,《无量寿经》说了谤法不能往生,二者似乎有矛盾。但是既然不谤法,怎么又会去做犯这三种大逆不道的罪行呢?因此要知道四十八愿,是针对平时来说的;而《观经》下下品,是针对那些已见地狱恐怖痛苦之相的人说的。
这些人的恐怖,无法用言语表达,一听到佛的名字,哀求救护,再也没有其他想法,只有求佛救度的念头了。虽然是刚刚听闻到净土法门,刚刚念佛,可已经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了。因此虽然只有十念,或者只有一念,也能够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四十八愿,是就平时说的;《观经》下下品,是就临终时说的,因为具体时间,具体情况不同,故对五逆十恶,诽谤正法者是否可以往生的说法有异。如果有人认为二本经对于弥陀接受五逆罪人的说法有冲突,这是死抠字眼,完全错解了。
51、下品下生之人在莲花中要呆十二大劫才能花开见佛,这是因为他在生罪业重而善根浅的缘故,所以他的莲花最晚才开。然而此人在花中的快乐,胜过在三禅天的快乐(世间之乐,三禅最为第一)。
52佛看一切众生,确实把他们都当成是自己的子女。对于善良孝顺的,固然能够慈悲教育,对于恶劣忤逆的,也会加倍怜愍。子女如果能够回心思念父母,父母必然垂慈摄受。再说众生的心性,与佛无二,只是因为迷背的缘故,起惑造业,遮住了本心,不能显露出来。如果能够一念回光返照,那就直同云开月现。原来真性本来就不曾丢失,月亮原本就已存在,因此历劫的情尘,一念即可使之顿断。又好像千年的暗室,一灯即可使之光明。
第三章 净土修持方法
一、示念佛方法
导读
对于工作极其忙碌的人,印光大师推荐十念法门,对于一般人,印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推荐十念记数法。印光大师强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53既然有了真信切愿,就应当修念佛的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个方面,是念佛法门的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也不能往生;信,愿,行三者,具足无缺,一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如何修念佛的正行,各随自己情况而定,不可固定地执著一个方法。如果自己无事拖累,则应当从早晨至晚上,从晚上至早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让这一句阿弥陀佛洪名圣号,不离心口。如果洗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那么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都是可以的。睡眠,身体裸露澡浴以及大小便的时候,或者到污秽不清洁的地方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不要认为这个时候或者这个地方,不可以念佛,只是这个时候或者这个地方,不宜出声念佛罢了。再说睡觉时若出声念佛,不仅不恭敬,而且会伤气,不可不知。
虽然长时念佛,没有间断,但还必须在早晨向佛礼拜完毕后,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然后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这个偈。念偈完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者一千声,或者五百声,应当围绕走动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顺时针方向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办法也可与礼拜一同实行,见文钞正编复马契西书五。)如果绕念不方便,或者跪或者坐或者立都可以。念到将要完毕的时候,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的,要依文义而发心。如果心不依文义而发,则徒有虚文,不得实益了。念《净土文》完毕后,念三归依,礼拜而退。这是朝时功课,晚上也可以这样。如果想要多多礼拜的,可以在念佛归位时,拜佛若干拜。九次称念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者在功课念毕后礼拜,随自己的方便,都是可以的。只是必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如果事务实在太多,没有空闲,应当在早晨洗漱完毕后,有佛则礼佛三拜,然后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者只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如果面前无佛像,即向西方问讯作礼,依照上面的念法而念。这叫做十念法门,是宋代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忙,无空闲修持的人而规定的。为何要尽一口气念?因为众生心散,又无空闲专念,这样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但必须随气长短,不可勉强使自己多念,勉强多念会伤气。又只可以十念,不可以二十,三十,多会伤气。因为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然已经各有办法,则半闲半忙的人,自己可以斟酌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持法则。
54、闭关专修净业,应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也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还可以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如果有时心起杂念,马上集中思想虔诚念佛,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法缘,得名誉,想兴寺庙。如果有这种念头,时间一久必然会着魔。即使让心清净了,妄想降伏了,也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这也是着魔之根。
55、念佛的时候,必须用耳朵仔细听,一字一句,不要让它滑过去了,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佛号这种办法,实在是念佛的重要方法,无论任何人,都有利无弊,功德很深。不比观想念佛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有受损。
56、你不知净土宗旨,应当依照《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不要用观心念法,应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都集中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其他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这就叫做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比那不摄心的,则心中清净多了,所以叫做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自然可以心归一处。浅一点的可得一心,深一些的则可得三昧。三摩地,就是三昧的别名,翻译为正定,也可说正受。正定,就是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再跑出去的意思。正受,就是心所纳受,只有佛号功德的境缘,其他一切境缘都不可得。(又正定即寂照双融,正受即妄伏真现。见文钞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五。)能真正都摄六根念佛,一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然清净明了,又怎么会引来心火上升的病呢?
你是业力极重的凡夫,却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是教家修观之法,这个方法对念佛之人,不很契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上,中,下,圣凡等一切根机众生的无上妙法。要知道都摄注重在听,即使心中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中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中的声音,仍然是清清楚楚的。果然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那么六根通归于一(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才可速至一心不乱。见文钞正编与徐福贤书)。与其他观法比较起来,这种方法(指持名念佛)是最稳当,也最省力,最契理契机的。
57、念佛之人应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然能够这样,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没有一点妄念,妄念也不至于很多。很多人只图快,图多,随口去读,因此无效。若能摄心,才可以说是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以儿子思念母亲为比喻,儿子心中只思念他的母亲,其他事情,都不是自己心中的事,所以能够感应道交。
58、修习净土,随分随力,难道一定要排除世间万缘,才能修持吗?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然每天做事繁忙,这一念却无时无刻不在,一定没有忘记啊!修净土的人,也是这样。任凭每天做事有多繁忙,也决不允许忘记心中的佛念,这就得到修行的要旨了。
59、出声念,就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难念,适宜念阿弥陀佛四字。从白天到黑夜,睡着了任他去,醒来就接着念。以念佛为自己的本命元辰,决不片时放弃,才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往生西方啊。
60、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在六道中轮回,无业不造。如果无心修行,反而不能觉察出有这些稀奇古怪的恶念;如果发心修行,那么自己就会发现,这些念头反而更多(这是心地趋于清净而容易显露妄念,妄念从前并非没有,只是不能发觉罢了)。这个时候应当想,阿弥陀佛就在我面前,因此不敢有一丝杂念妄想,就会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要。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了。当杂念产生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它在我心里作怪。果然能如此常念,则意地里自然清净。当杂念刚刚生起时,如一人与万人作战,不可稍有宽恕纵容的心。否则它就做了我的主人,我就受它的危害了。如果拼命抵抗,它就会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了。
你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地自然清净。心清净以后,仍旧念佛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切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者小声念,或者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即使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可自夸自大。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只有我一人实是凡夫。你果然能依我所说而修行,一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61、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只要收起心来恳切地念,自然能够归一。摄心之法,首先要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想要收敛也没有办法。如果心已至诚,而念头还未专一,应当收敛耳朵仔细听。无论出声还是默念,都必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仍有口念的样子)。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此摄心,妄念自然消失了。如果有时妄念还会汹涌而至,则就用十念记数法,将全心的力量都放在一声佛号上面,这样的话,即使想要产生妄念,也没有力量和时间来顾及了。
这种摄心念佛的究竟妙法,过去弘扬净土的人,尚未谈及,因为那时人的根基比较好,不必如此,便能使心归一。我印光因为心难制伏,才体会此法之妙。屡次试验屡次成功,并非我轻率乱说的。愿与天下后世钝根人共同如此修行,令万修万人去,所谓十念记数法,就是在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必须念得清清楚楚,还必须记得分分明明。到十句后,又必须从第一句至十句念,不可接着念二十,三十等。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只凭心记。如果十句一次记忆比较难,可以分为两次记,即从一至五,从六至十。如果还感觉费力,可以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次记忆。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插脚,一心不乱,久而久之自然得念佛三昧。
须知这个十念法,与早晨的十念法,收敛妄心是相同的,用功就大有差别了。早晨十念法是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十念法是以一句佛为一念。早晨十念法只能十念,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这里则是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即使每天念数万,都是这样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没有一点停滞和阻碍。从朝至暮,没有什么时间不适宜。
与掐珠记数法比较起来,所得利益有天壤之别。掐珠记数法身体劳累且心神不安,此十念法则身体安逸且心神安定。只是做事时,或者难以记数,就恳切直念。做事完毕,仍然再摄心记数。这样下去,则心中往来不绝的念头都消归于专注一境的佛号了。
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说,像我们这些钝根,如果放弃十念记数之法,想要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太难太难了!又必须知道这种摄心念佛之法,是既可以浅又可以深,既可以小又可以大的不可思议之法。只应当相信佛言,切不可因为自己想不到,就生疑惑,致使多劫善根,从此丧失,不能最后亲获实益,实在悲哀!
掐珠念佛,只适用于行住二时。如果静坐养神,因为手动的缘故,心神不能安定,时间久了就会得病。而此十念记数法,行住坐卧,没有哪个时间不适宜。
62、摄心念佛,是一定不变的大道。摄心之法,只有反闻最为第一。
63、凡是修净业的人,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是诸法的基础,菩提心是修道的主帅,信愿是往生的前导。
64、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为因入果海,果通因源的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的功夫。这样做下去,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这才不辜负此生为人。
65、追顶念佛容易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怎么可以死执一法,以至于得病呢?随息念佛不如静听,因为随得不好,也会得病。静听不会得病。
66、念佛闭目,容易使人昏沉,若不善于用心,可能还会着魔。如果你眼皮垂帘(就如佛像上佛眼睛微闭的样子),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也不生头火。你念佛,如果感觉头上有物抚摩及牵制等,这是念佛时心朝上想,引起心火上炎的现象。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就消灭了。切不可认为此为念佛功夫好,也不可怕它为魔境,只要至诚摄心而念。并观想自身在莲花上或坐或立,一心想着所坐或所立的莲花,则这种问题自然马上就没有了。
67、学佛之人,平时一举一动,都必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如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这也是善根发现的好相,但切不可恳切常常如此,否则必着悲魔。凡是心情适意时,也不可过分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度,以致心火上炎,或者产生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分用力,以防得病。掐珠念,能防止懈怠,但静坐时,切不可掐珠,掐则手指动而心不能定,时间久了必得病。
68、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解释说: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也可以这样解释:大心念,则所见的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就可见佛的殊胜微妙应身或报身了。
69、感应的道理,可以用撞钟为比喻,撞的力气大则大鸣,撞的力气小则小鸣。世上常常有小感而大应的,这是他前世修持的功德所引来的。
70、念佛修持,如病人吃药。能够明白教理,就如同能够全部知道病源,药性,脉理;如果再能够吃药,则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如果不能这样,只要肯吃佛陀医王代你所制的阿伽陀药,也可以愈病。也可以用此药,让一切人服以愈病。只要能够愈病,就不必为不知病源,药性,脉理而遗憾了。
71、念佛之法,怎么可以固定?古人立法,如药店中准备了很多药品。我们怎么选择,必须根据自己的精神气力,过去的善根等,或大声念,或小声念,或金刚念,或默念,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也是这样。如果经常大声念,必定引起疾病。别说普通人,不可以经常如此,即使极强健的人,也不可经常如此。
72、净土法门绝对没有什么口传心授的事情,任凭人们在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益。在唐,宋时,还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是一种历代源流罢了,称它为法,也太可怜。净土宗绝对没有这种事。你来山看我,还不如在家看书更有益。古人说:见面不如闻名。即使你来了,我能与你说的,也仍然是《文钞》中的话,难道另外还有什么特别奥妙的秘法吗?十多年前,我曾在给吴璧华的信中末后说:有一秘决,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决。知此二者,就不必再问人了。
73、如来的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摄受之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皆熏照。然具足烦恼的凡夫,对此却绝对不闻不见,如有眼疾和鼻疾的人,中午路过旃檀林,却一点也不知道有檀香和日光一样。倘若产生正信的心,并经常念佛号,因为如来的万德洪名,在冥冥之中熏照加被,则业消智现,障尽福高。自然可以随自己的分量,或许证得三昧,而对此稍有所闻见,或许证得无生而大有闻见,直到证得佛的境界而完全见闻佛的庄严。监院妙真大师,希望莅临此处的人能同染佛香,同蒙佛光,所以求我题此香光庄严四字,并作跋以告来哲。
74、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自己有殊胜境界,就犯了大妄语戒。未得说得,未证说证,他的罪过超过杀盗淫百千万亿倍。此人若不尽心诚意地忏悔,一气不来,即堕落到阿鼻地狱。因为他的说法坏乱了佛法,疑误了众生。所以你千万要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也不可说九厘九,说过了头有罪过,少说了也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没有得到他心通,天眼通等神通,只能凭你所说来判断。这种境界,向善知识说,目的是为了验证邪正是非,则无过;如果不是为了验证,仅仅是想要炫耀自己,就有过。如果向一切人说,也有过。除了求善知识验证外,不可以跟其他人说。说了,则以后便永远不能得到这种殊胜境界。这是修行人第一大关,在天台教中已屡次说明。
所以,近来修行的人,很多着魔,都是因为以急躁妄心,希望得到殊胜境界。莫说他的境界是魔境,即使他的境界是胜境,一旦产生贪恋欢喜等心,他就只会受损不受益了,何况他的境界未必就是胜境呢?倘若此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恋心,见到各种境界,就像没有见到,既不产生欢喜贪恋,又不产生恐怖惊疑,莫说胜境出现有益,即使魔境出现也有益。为什么呢?因为心不被魔转,功夫就能上进。须知学道的人,眼光要大,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莫说此种小境界,即使真的得了五通,也要置之度外,最后才可能得到漏尽通。如果一贪恋,就难上进,甚至退心堕落,不可不知啊。
75、念佛的人,应当保持随时往生的心,但如果未到命终,也只可随缘在世。倘若限定自己在某一时间往生,若功夫成熟,则固然无碍;否则只是这种希求的心,便成魔根。倘若这种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随顺一世生命之报,致以诚心,是我们所应该遵守的正道;任意中止自己寿命来达到即刻取证的目的,是戒经所严厉指责的做法。(《梵网经》后偈云:计我着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只能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应当自己刻意限定某一时间一定要往生。
学道的人,心不可偏执,偏执可能会导致丧心病狂,则不独无益,还会危害很大。净业若成熟了,今日即生当然更好,若未成熟,就要往生,便是拔苗助长。这样恐怕魔事一来,不但自己不能往生,而且使身边的无知修行人都退了信心,说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借鉴,这种危害实在不是很小了。我希望你将决定刻意限期往生的心,改作唯愿速往的心,即使不速也无遗憾,只要致诚致敬,发愿寿终往生则可,不要有急躁妄心结成的不解之团,以免招来魔事的祸害。
76、无论诵什么经,持什么咒,都必须念佛若干声回向往生西方,才符合修净业的宗旨。
77、念佛回向,不可忽视。回向即是信愿发在口中。然而回向只适宜于夜课完毕,或者日中念佛诵经完毕后实行。念佛则应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心中只要具有愿生的念头,即是常时回向。
78、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把这些功德都回向往生。如此,则一切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譬如聚集一切尘土造成大地,聚集一切河流汇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知道它的边际和深浅?然而必须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众生。如果能将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又速能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然修妙行,可感来的果报就很卑劣了。
79、回向发愿心,就是以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全部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有这种心愿,功德无量。若只为自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也狭小了。譬如一盏灯,只有一盏灯的光明。如果肯以自己的灯点燃其他的灯,就会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盏灯,它们的光明就无法比喻了,而自己的灯却毫无所损。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只知道自私自利,不愿别人得到利益。
80、什么是回向呢?因为自己所修念诵等种种功德,若任其所作,不做回向,就会随其功德得到各种人天福报。所谓回向,就是现在将所作得人天福报的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乃至将来最后成佛的果,而不是使它仅仅只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个回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个向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希望出世之方。这就是所谓的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功德,人天的因,要回向涅磐的果;所作功德,生灭的事,要回向不生不灭的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个人行为,要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回向即发愿,立誓,决定所向的意思。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的意义很大啊!回向之法虽不统一,但是必须以回向西方净土为唯一不二的最妙法。因为其他大愿,不生净土,常常难以成就;若生净土,则无愿不成。因为这个缘故,凡是所作一切功德,即使另外有所期盼,也必须再回向净土。
81、发愿,应当于朝暮念佛完毕后进行。可以用《小净土文》(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后发愿)。若有空闲时间,则用莲池大师的《新定净土文》比较合适。这篇文章词理周到,为古今之冠。须知发愿读文,是要你依文发愿,而并非读文一遍。就是发愿了。
二、劝兼念观音
导读
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82、观世音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中,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是因为慈悲心切,虽然安住在常寂光土,但又垂迹于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三土;虽然常现佛身,但又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然常侍奉在弥陀身边,但又在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以说只要有利益众生的事,观世音菩萨无不使之兴盛。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迹之处,观世音菩萨示现在普陀山,是想让众生虔诚礼拜有个地方,岂是菩萨只在普陀山,而不在其他地方?一月高悬天空,大地万川影现,即使小到一勺一滴水中,各各都现全月。若水昏浊而动荡,则月影就不清楚了。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就在冥冥之中显灵使众生获益了。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就难蒙菩萨救护了。此义很深,应当看《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石印普陀山志序》便可以明白。
菩萨名叫观世音,是因为菩萨在因地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菩萨名号的音声而施救护,所以名为观世音。普门的意思,是因为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使他们就路还家,不单独只建立一个法门。如世人病有千般,那么药也有万品。菩萨不执定一法,而是根据众生所迷之处及其易觉悟之处,去点化他。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都可获证圆通佛果。因此法法头头都是出生死,成正觉的法门,故名普门。如果菩萨只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了。
83、观音大士,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为度众生,不离常寂光佛土,现菩萨身。还普应各种不同根基众生的需求,化身于六道中,用三十二应化身,十四种无畏,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好像月印千江,春育万草一样。虽然不作计较考虑,但是能随缘施为了无妨碍。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完完全全证到了一切唯心的境界,圆融显露了自性。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即以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由此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都在菩萨寂照心中。所以能够慈云遍布一切处,让一切众生得甘露,波浪涌现于悲海,永无疲倦普渡众生,有求必应,无愿不从啊!
84、要知道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以能够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这是由于众生心的本体,与菩萨的心息息相通。因此凡是遇极大险难时,众生一产生向观世音菩萨求救的念头,即获感应。还有菩萨现身救苦,不一定只现有情众生身,其他如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也会随机显现。观世音菩萨一定要使已入绝境的众生,再走上四通八达的大道;没有地方躲藏的众生,得到大遮蔽。菩萨的种种救护,难以说尽。
85、我们的心,与菩萨的心,同一体性。我们由于一念迷惑,背离觉性,用自己的妄心,起惑造业,受尽各种苦恼。如果我们知道产生贪瞋痴的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的心,则起心动念,哪一念不是菩萨在显神通,说妙法呢?
86、念观音名号,大心念则大感应,小心念则小感应,绝对没有不感应的道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即使看不见感应,也不能说没有感应。
87、菩萨的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生被迷惑,不生信仰,所以没有感应。譬如虚空,用物阻障,便会隔离。如果穿一个小孔,就得到一个小孔的空间;穿一个大孔,就得到一个大孔的空间;如果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的虚空,浑然一体毫无间隔了。因此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88、如果病痛得厉害,不能忍受的人,应当在朝暮念佛回向以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现身一切国土,寻声救苦。人在危急的时候,如果能够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得到菩萨的慈悲保佑,使众生摆脱苦恼而获安乐。
89、上海战争时,闸北区的房舍,多烧成了灰烬。唯独我的皈依弟子夏馨培的寓所未曾波及。因为当战事激烈时,他们全家同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最奇异的是,战事起后第七日,他们一家人,才被十九路军救出来。到战停归家时,家中所有一切,都一无所失。如果不是菩萨佑护,怎么能够如此呢?他在新闻报馆工作已数十年,夫妻均吃素,念佛很虔诚。由此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众生如遇到灾难,一称圣号,一定蒙菩萨救护。有人说:世人千千万万,灾难频频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怎么能够同时到很多人身边去救护呢?即使能救护,也太劳累了。这是不知道并非观音菩萨处处去救,是众生心中的观音救众生啊!
90、观音圣号,是当今世人的大依靠,应当劝一切人念。如果是修净业的人,念佛之外,兼念观音。没有发心修净业的人,就让他专念观音,因为他的心愿是得到观音大士保佑而消灾免祸罢了。等到他修净土的信心产生了,就可以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实际上,念观音,求生西方,也可如愿。
91、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92、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哪里有不救苦难的事情?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又哪里有不接引众生生西的道理?往生西方应当以信愿为本。如果遇到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或者只专一念弥陀,有苦难,也必定得到解脱。
93、救灾,应当念那些大众都会念的圣号或咒语才能得到大利益。如念摩利支天咒,即使印得多,也难以在大劫临头时用,所以应当取消。让人念观音圣号,即使是三岁孩童也能念。不要说念支天咒的利益大,念观音圣号的利益小,即使此咒是观音示现,也应当以念观音圣号为事。你信心虽好,但是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还不知最要紧的时候应该越简单越好的道理。儒教孟子也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简约去。你若知道这个道理,应当会认为我印光的话是至论。
三、明对治习气
导读
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关键要搞清这个物。物是什么?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非外物。由于这私欲牢固结于内心,则所有知见,都随私欲而成偏见邪见。例如贪名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尽力索取,以至于身败名裂。名利要从正道获得,不须攀缘妄求。若知此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决不让它暂存我心,则即心本来具有的正知自然显露。正知显露则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引导,势如破竹。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头,偶尔萌动,就要这样想:我是念佛人,怎么可以有这种心念呢?念头就会消失。
94、念佛想要得一心不乱,必须发真实心,为了自己了却生死轮回,不是为了获得世人称赞我真实修行的虚名。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是这样,百千万句也是这样。能够如此,那么妄念就没有办法产生,心与佛自然可以相契合了。
95、念佛时心不能恳切,是因为没有深切体会到娑婆世界的痛苦,极乐世界的快乐罢了。如果想到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而人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一定随宿生今世的最重恶业,堕落三途恶道,长劫受苦,完全没有出离的日子。这样一来,想到地狱的苦,就会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发,就如机器受电,如火药加硫,它的力量很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的力量,不是平常福德善根所能比的啊!
96、念佛时,只要时常想自己将死,而且死后将堕地狱,则不恳切也会自然恳切,不相应也会自然相应。以恐惧痛苦的心念佛,就是出苦第一妙法,也是随缘消业的第一妙法。
97、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迫切。如果经常想到自己将被大水冲走,被大火烧死,又无所救援,或者想到死后堕地狱等种种痛苦,则心自然会归一,无须另求妙法。因此经中多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是大觉世尊最切要的开示,可惜世人不肯认真思量啊!地狱的痛苦超过水火之惨无量无边倍。可人一想到水冲火烧就恐惧,而想到地狱反而无所谓。这是因为自己心力小,不能详知地狱中一切痛苦的事,一旦亲眼看见,不觉毛骨悚然啊!
98、念佛号时,杂念纷飞,这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的现象。想要这种境象不出现,只有专心痛念自己将要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就会促进自己励志念佛,完全不起其他的念头,时间一久,则一切杂念自然可以澄清。
99、今天庆幸得到这个大丈夫身,又听到了最难听到的净土法门,怎么敢将这有限的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让自己仍旧虚生浪死,仍旧沉沦六道,求出无期呢?必须径直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自己的额头上。凡是不应当贪恋的事情出现,就要知道这是我死后下镬汤炉炭地狱的前奏,那么就一定不至于象飞蛾扑火一样,自取烧身了。凡是我分内所应做的事情,就要知道这是走出痛苦的慈航,那么就一定不至于当仁固让,见义不为了。这样,则尘境就可以作入道的缘,难道一定要屏绝尘缘,才能修道吗?
100、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原因,都是因为妄念所引起的。现在念佛时,就作自己已死而未往生想。在一念一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全部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没有其他一念可得。为何能够这样呢?因为我已经死了,所有一切妄念,都用不着了。能这样念佛,必有大利益。
101、初学念佛,没有到亲证三昧的时候,谁能没有妄念?可贵的是,内心能够经常反省,不跟着妄念而转。比如两军对阵,必须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让敌人稍有侵犯。等到敌人一发动进攻,就迎敌去攻打。一定要用正觉之兵,把敌人四面合围。使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们感到恐惧,怕得灭顶之灾,就会纷纷投降了。最重要的一着,就是要主帅不昏沉不懈怠,经常保持清醒。如果一旦昏沉懈怠,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被敌人消灭。所以念佛的人,如果不知收心,就会愈念愈生妄想。如果能够收心,则妄念就会渐渐轻微,以至于没有。因此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清醒;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102、心向外攀缘,不知道返照回光,这样学佛,很难得到实际利益。《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求其能放下向外攀缘的心而已。你学佛却不知息心念佛,连儒教的思想都不能实践,又怎么知道佛教是真实息心的法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 ;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于世间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这都是开示人遇到境界要认识自己本心的妙法呀。一向只想博学一切学问,这并非没有利益,只是这业障没有消除,还没有得到博学的利益,就先受其害了。
103、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功夫进一分。有的人修行愈用力,习气就愈显露,这是由于只知道依事相修持,不知道返照回光,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情所引起的。如果在平时,预先提防,那么遇境逢缘,凡夫习气自然不会发作。倘若平时能认识到我这个身心,全属幻妄,找不到一个实体实性的我,既然没有了我,那么哪里还有什么因境因人而生烦恼的事?这才是根本上最切要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明白我空的道理,应当依如来所开示的五停心观,作为对治。(五停心,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使心安住,不随境转。)所谓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多散众生修数息观,愚痴众生修因缘观,多障众生修念佛观。
104、在凡夫的境界,谁没有烦恼?必须在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烦恼习气不至于突然发作。即使发作了,也能顿时反省,让它消灭。产生烦恼的情境,不一而足。举出其中最厉害的,只有财,色与横逆几个方面罢了。如果知道不义之财,其危害超过毒蛇,那么面对不义之财就没有苟且求得的烦恼了。与人方便,最后终归也是给自己方便,就没有遇到穷困危急患难者求救时,因为惜财而不肯帮助的烦恼。色则即使面对如花似玉的人,也要常存如自己姊妹的心。即使是面对娼妓,也要有这种想法,生怜悯心,生度脱心,这样就没有看见美色而动淫欲的烦恼了。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生儿育女继承祖业的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的工具,那么就没有求欲灭身,以及妻不能育,子不成器的烦恼。子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那么就没有忤逆亲心,败坏门风的烦恼。至于遇到被他人欺压强暴之事,必须生怜悯心,怜悯他无知,不与他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经恼害过他,因为这个缘故,他就来恼害你,现在就当作偿还这一笔宿债,要生欢喜心,如此就没有横逆报复的烦恼了。然而,上面所说的道理,是随顺初机的提示。如果久修有证的大士,能明白我空的道理,那么无尽的烦恼,都变化为大光明藏。
105、人真是痛苦,每天都在烦恼中,还不知是烦恼;如果知道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了。(心本是佛,因为烦恼未除,枉作众生。只要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见文钞正编复袁闻纯书。)譬如如果将盗贼错认做家人,则所有家财,都会被他偷走;如果知道他是贼,那他就逃走了。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不在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让心神失所。要能识破它没有什么势力,发生劳扰心神的原因,都是我自找的。经上说: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可以照例说:若知无我,烦恼何生?古德说: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106、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即无明,也叫惑,就是指不明白道理(即贪,瞋,痴),妄起各种不顺理的心念。(要灭各种不顺理的心念,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都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了。见文钞三编与谢融脱书。)业,即因为有贪,瞋,痴烦恼的心,便引起他做杀,盗,淫等恶事,所以叫业。恶业已成,则将来必定要受地狱,饿鬼,畜生的三途恶报。
107、所谓贪,就是见境而心中产生爱乐的念头。欲界众生,都是从淫欲中出生的,淫欲是因为爱而产生的。如果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仔细观察,就只见污垢汗液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便,小便,身体臭如死尸,污如茅厕。谁见此物,会生贪爱?贪爱之念既然已经平息,则心地自然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怡,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不可思议。
108、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现在当作我已经死了想,任他刀割香涂,于我无干。遇到所有不顺心之境,都当作我已经死了想,就无法起瞋怒心了。这就是如来所传的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的罪业,并非我印光别出心裁妄说的。
109、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今天既然知道瞋心于我们有损无益,就应当以海阔天空的肚量容纳一切事情;则现在的宽宏习性,就可转变宿生的偏窄习性。倘若不加对治,则瞋怒习气越来越大,它的危害就不是一点点了。
110、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已有损。轻则心烦意乱,重则肝目受伤。必须让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高了。
111、愚痴的人,并非说他没有一点知识。而是指世人不知善恶境缘都是宿业所引,现行所感招的,胡说没有因果报应,没有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没有慧眼,不是执著于断,便是执著于常。执断的人,说人是受父母之气而生的,未生之前,什么也没有,等到已死,则形体既然腐朽消灭,魂也飘散了,有什么前生和后世?那些见识短浅的读书人,多作此说。执常的人,说人死了后还是变人,畜牲死了后还是变畜牲,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的道理。过去曾有极恶毒的人,还没有死,身体就变成了蛇;极残暴的人,还没有死,身体就变成了虎。当他的业力太猛厉时,在生尚且都能使他的身体发生改变,何况死后神识随业力牵引而转变呢?因此佛说的十二因缘,是连贯三世而论的,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都是自作自受,并非从天而降。上天只不过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代为安排罢了。生死循环,没有尽头,想要恢复本心以了却生死的人,如果舍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贪瞋痴三,是沉沦生死的根本;信,愿,行三,是了脱生死的妙法。要弃贪,瞋,痴,必修信,愿,行。信,愿,行得力,贪,瞋,痴自然消灭了。
112、对于俗务纠缠,无法摆脱的人,当俗事纠缠时,只要心念能不随事务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子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如果不知此中道理,即使让你屏除俗务,无所事事,仍然有散乱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的人,必须站在平时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事,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虽整天俗务纠缠,却又整天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113、要使真知显现,应当在日常生活一切行为中,常起觉照。使一切违理情想,不在心中萌芽。常常使自己的心,空无一物,明净透彻。譬如镜台,映现外境一切,而自己却不随境转,美丑是对方的,于我有什么关系?既不预计外境的来临,也不留恋外境的离去。如果违理情想一在心中萌动,就应当立即严以攻治,剿除干净。
114、众生的心念,与佛没有区别,只是由于迷而未悟,所以全体智慧德相,都变成了烦恼业苦。心本来是一个,迷悟不同则苦乐也不同了。因此要知道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只是由于烦恼障蔽,没有智慧照见,则全体都成了烦恼业苦海。今天用智慧觉照它,则烦恼业苦海,就变成了智慧功德海。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115、凡夫心的本体,与佛没有区别,因此佛让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的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的佛心,使他的烦恼惑业,全部四散消落,只留下一颗清净纯真的心,到了这个境界才可以说心即佛,佛即心 。不到这个境界,不过是从体性上论的,若从相与用上去论,则完全不是这样了。
116、念佛,既是养气调神之法,也是参本来面目之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的心经常纷乱,如果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都会渐渐消灭。一旦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你不知念佛是可以消除妄想的,姑且试试念佛,你就会觉得心中妄念都出现了。若念的时间一久,自然就没有这种妄念。最初发觉有妄念,是由于念佛的缘故,才显出心中的妄念,不念佛就不显露。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射进一线阳光,就会发现屋中微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因为阳光而显露;心中之妄,因为念佛而显露。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仰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所以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这种经常忆念,与念佛有何差别呢?佛见众生的心口,被烦恼惑业所污染,就以南无阿弥陀佛的洪名圣号,让众生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的时间一久,业消智现,障尽福高,自心本具的佛性,自然可以显现。
117、圣人想要天下永远太平,人民时常安乐,特作《大学》,来开示方法。开章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虽然明德,人人都各各具备,可由于没有克服妄念和反省观察的功夫,则明德就被幻妄私欲所遮蔽,不能显现,因而也不得受用。使明德显露的办法,在于克服妄念。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关键要搞清这个物。物是什么?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非外物。由于这私欲牢固结于内心,则所有知见,都随私欲而成偏见邪见。
例如贪名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尽力索取,以至于身败名裂。爱妻爱子,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以至于荡产灭门。这都是由于贪与爱的私欲所引起的。如果将这种不合情理的私欲,消灭干净,则妻,子的是是非非自然知道。名利要从正道获得,不须攀缘妄求。所以,对于这个物字,我们先要认识它是幻妄不合情理的私欲,那么把它格除,就变成很容易的事了。否则,尽平生之力,也不能奈何它。即使读尽世间书,也只能成为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的愚痴汉。
厉害啊!私欲之物的祸害。若知此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决不让它暂存我心,则即心本来具有的正知自然显露。正知显露则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引导,势如破竹,原以为难以做到的出乎意料地做到了。人人都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作佛。因为一切人民,各各都具有明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都是因为被私欲淹没了,不奋力去提高克服妄念的功夫,以致于从劫至劫,随私欲而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这难道不悲哀吗?然而,如果只以儒家格致为训导,而不以佛家的因果规律相辅来引导人们,则人们就难以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了。
118、你年纪才二十一,就能诗能文,这是由于你前世有善根。但你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在人前摆聪明,骄傲炫耀。学问越广博,越要觉得不足。能够那样,则后来成就,不可测量。
119、民国十年,我到南京。魏梅荪对我说:佛法我也相信,佛也肯念,师父的文钞也看过,就是吃不来素。我说:富贵人习气难忘,您要吃素,希望熟读《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此文先说众生与佛心性不二,然后说众生历劫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次引梵网,楞严,楞伽经文为证。熟读深思,不只不忍食,而且不敢食了。见息灾法会法语。)应当多次读,自然不能吃肉食了。这是八月十二日的话。到十月,他六十生辰,恐怕人情难却,就往金山过生日,回家即长吃素了。
120、世人对于衣食等供身之物,都知道预备,不致临时失措。可对于身心性命之事,却不但不知道预先修行,而且还认为人不享福却预先修行是愚痴,认为自己放肆纵情,任意淫杀,是有福,是有智。殊不知世间那些盲,聋,喑,哑及残废无依之人,以及那些牛马猪羊及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的畜生,就是这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到的福智的真实报应啊!
121、你既然知道自己性情暴戾,就应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别人想。即使别人在德行上对不起我,也要当作我对不起别人想。感觉自己对一切人都很惭愧,惭愧的心情常常有,则暴戾之气,就没有办法产生了。大凡暴戾之气,都从傲慢而起。既然感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心平气和,就不会贡高我慢,盛气凌人了。
122、佛法要义,在于无执著的心。如果预先执有欲得种种境界利益的心,便含魔胎。如果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外,别无一念可得,才会有所得啊!
123、这本《自知录》里的话,是引人入魔的最为可恶的魔话。上海罗济同居士得到此书,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想要广为流布,让罗济同寄我一包,丁桂樵自己写信给我,希望我作序,以作推广。我看后不胜惊异,就将原寄之书,全部退回给桂樵,并极力说明此书的祸害。因为初发心的修行人大都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却经常想要看见好境界,倘若一见此书,就会以急切的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之变化呈现他所仰慕的境界。等到他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此人即丧心病狂,佛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124、色欲一事,是举世之人的通病。不仅仅是中,下根之人,被色所迷,即使是上根之人,如果不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那么也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本来足以为圣为贤,只因为过不了此关,反而为下愚不肖,更有永堕恶道者,数不胜数。《楞严经》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来是为了出离生死,如果不痛除此病,则生死很难出离。即使是念佛法门,虽然是带业往生,可若淫习牢固凝结于心中,就与佛隔离,难以感应道交了。要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都作亲想,怨想,不净想。所谓亲想,就是见到年纪大的女人,将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想,比自己年长的当作自己的姐姐想,比自己年少的当作自己的妹妹想,年幼的当作自己的女儿想。淫欲心即使很旺盛,也绝对不敢在母,秭,妹,女身边起不正的念头。看一切女人,都是我的母,秭,妹,女,则理智降伏了欲望,淫欲就没有地方产生了。
所谓怨想,即要这样想:见到美女,便起色心,就是这种色心,引我堕落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这样一想,则所谓的美丽娇媚者,其危害比盗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强百千倍。对于这样的极大怨家,还要恋恋不舍,难道不是迷惑到了顶点的人吗?所谓不净想,即要这样观想:即使是美貌动人的女人,也只不过是外面一层薄皮罢了。如果揭去此皮,则不忍见了。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完全没有一物可让人爱,虽是人们被薄皮所蒙,就妄生爱恋。花瓶盛了粪,人们就不会玩赏它。今天这美人的薄皮,不异于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污秽,怎么能爱其外皮,却忘记了皮里的种种秽物而乱生妄想呢?如果不战战兢兢,保持警惕,痛除此习,则一见女人姿质美丽,就爱箭入骨,以致不能自拔。平素尚且如此,死后想要不进入女腹,就不可能了。进入人女的腹还算可以,进入畜女的腹,那怎么办?一想到这里,心神惊怖。然而要想见境不起染心,就必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以上三种观想,则见境自然可以不随境转。否则即使不见境,意地里仍旧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束缚。所以,一定要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才有自由往生净土的分。
125、我常常说世间人民,在十分之中,因为色欲直接而死的,占有四分,间接而死的也有四分。因为色欲会使人身体亏损,而易受别种外感,导致死亡。对于这些死者,人们无不推之于命。哪里知道贪色者的死,都不是他们命里注定的事。能终天命的人,都是居心清贞,不贪欲事的人。那贪色的人,都是自己害了自己的性命,怎么可以说他的死是他命里注定的呢?依命而生,命尽而死的人,才不过十分之一,二啊。由此可知,天下多半都是枉死的人。色祸的危害,世上没有比它更大的了,难道不可悲,难道不可畏吗?
世上也有不费一分钱,不花一点力就能成就最高德行,享受最大安乐,给子孙遗留无穷福荫,使来生得贞良眷属的人,这种人有这么大的福报,不就是因为他戒邪淫吗?夫妇正淫,前面已略说利害,今暂且不论。至于邪淫的事,没有廉耻,极秽极恶,是以人道之身,做畜生之事。因此,艳女来奔,妖妇献媚,君子视为莫大的祸殃而拒之,必会招致福星高照,皇天保佑;小人视为莫大的幸福而纳之,必会招致灾星降临,鬼神杀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如果在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就是把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安乐,以及子孙无穷的福荫,来生得贞良眷属等的这些福报,断送在一瞬间的欢娱里了,可悲啊!
126、聪明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色欲。所以要经常保持敬畏之心,切勿稍有邪念的萌芽。如果偶然产生这种念头,就要想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全知全见。人的前面尚且不敢为非作歹,何况在佛天森严之处,敢存邪想卑鄙的念头,敢做邪想卑鄙的事吗?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如果不能守身,即使能够侍奉亲人,也只是皮毛形式而已。实际上,看贱亲人生我养我的身体,也已经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临终时,才敢说放心无虑的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不到死时,都要一心保持警惕,使身体不失贞洁。曾子尚且这样,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
127、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头,偶尔萌动,就要这样想:我是念佛人,怎么可以有这种心念呢?念头就会消失,久而久之,则凡是一切劳神损身的念头,都没有办法产生了。整天都有佛的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我敢保证你不须十日,即见大效。
128、业障重,贪瞋盛,体弱胆小等毛病。只要能一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都会治愈。《普门品》说:若有众生,淫欲,瞋恚,愚痴等念头很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些念头就能离开。念佛也是这样,只要尽心竭力,没有怀疑,没有二心,便无求不得。
四、论存心立品
导读
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种善业。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与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学圣学佛,都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韬光养晦,上效古人,躬行实践。
129、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种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与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因为他的心与佛相应,所以感动佛的慈悲接引。如果虽然经常念佛,但心却不皈依正道,或者对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就会心与佛相背,就难以往生了。因为自心发生障碍,佛也无法慈悲来接引了。
130、如果遇到境况不佳时,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饥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样能转烦恼成菩提,难道不能转忧苦作安乐吗?如果疾病缠身,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厌离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净业,誓愿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以致成就佛道,我们要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六道轮回。须知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疾病等苦,将会天天奔驰于声色名利等场合,不会停止。谁肯在春风得意,声名显赫的时候,会去想未来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来锻炼他,可人只愿意承受天的顺境。孟子所说的大任,是世间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忧劳,才可不负天心,何况我们是地上的凡夫,径直要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贫病的挫折,那么凡夫惑业就会一天天旺盛,净业难成,本心迷惑,永堕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了。古德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个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说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131、小人之所以敢假装做善事而实际上却做恶事,是因为自以为别人不知道。他哪里知道,只有世间的凡夫才不知实相。如果是得道的圣人,则清清楚楚全部知道。还有天地鬼神,虽未得道,但因为他们有他心通,所以也清清楚楚全部知道,更何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有他心通和慧眼,圆见三世,如放在手掌之中呢?所以想要没有人知道,除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若知道,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全知全见。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松懈散漫;在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发恶念了。(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见文钞正编复高邵麟书四。)因为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所以,即使是不知惭愧的人,想到这里也会惭愧得无地自容了,更何况是真修实践的君子呢?
所以要使自己少有过失,就必须先从恐惧鬼神诸佛等全部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开始。(《文昌帝君阴骘文》)说: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这还是就世间情见而浅显说的。实际上我们的心与十方法界一体吻合,只是由于我迷惑的缘故,所知就仅局限在自己一身了。那些十方法界的圣人,彻底证得了自心本来具有的法界藏心,对法界中一切有情众生的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佛同具真如自性,在这点上自己和他人并没有两样。人若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够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主敬存诚。刚开始时则努力消除妄念,时间一久则无妄念可得了。(恶念愿属妄念,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如果能觉照,则妄念灭而真心现。)
132、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时时提防过错,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才与佛道相应。这样的人,一定往生。若不这样,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133、学佛之人,先从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然消失,怎么还会有不如法的地方?若有就要用力消除,才是真实履行所学。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为愈下,这是今天学佛自称通家者深入骨髓的大疮。倘若能够希望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则学得一分,就得一分实益了。
134、诸恶众善,都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具体做事。心地上完全不起恶念,则全体是善,这个人念佛,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要使心地只有善没有恶,应当在一切时,一切处,主敬存诚,如同面对佛天,才有希望。心一放纵,各种不如法的念头,随之而来。
135、过去的罪业,虽然极其深重,只要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用正确的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矢志不渝,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所以经上说:世间有两种好健儿,一是自己不犯罪,二是做了能忏悔。悔这个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口说无益。譬如读药方却不服药,则一定没有愈病的希望。倘若能依方服药,自然可以病愈身安。所怕的是,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了。
136、学圣学佛,都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韬光养晦,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这样,则他的学问和品德,便可高出同流之辈。常常有一些聪明人,都是矜夸暴露,尖酸刻薄,他的心绝无涵养。这种人不是终身坎坷,就是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见文钞续编复金善生书。)
137、忠这个字,它的含义可以贯穿在一切行为之中。人如果存有忠心,则必定能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和睦亲族,诚信待友,怜悯孤儿,周济寡妇,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忠心,则不欺诈,不欺诈就会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分则属于自己分内中事,自己必然会实干实行,绝不会有表面上应付你而实际上却不尽心尽力的欺诈行为。近世虽然已经推倒了帝制,但是仍然必须事事讲忠,才不至于互相诈骗,没有依从的道德标准。
五、评修持各法
导读
印光大师认为,法门虽多,主要有二,即禅即净,解脱最易。禅靠自力,净兼佛力,二法比较,净最契机。也就是在所有的法门中,禅和净是最好的法门。而将禅与净相对比,净又是最好的法门。修净最好的方法则是持名念佛。祖师告诫,千万不可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太浅近,丢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法门。在四种念佛法门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契机。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和盘托出。对于各种苦行,印祖一般不提倡。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为榜样而仿效。
138、我私下思考修持法门,有两种不同。如果依靠自力修戒定慧,以至于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般法门。如果具有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这是特别法门。一般法门全靠自力,特别法门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也属于自力。现以比喻来说明。一般法门如画山水,必须一笔一画而渐渐完成。特别法门如拍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拍照就完成了。一般法门又如步行起程,身体强健的人每天也不过百十里。特别法门如乘转轮圣王的轮宝,一天即可遍达四大部洲。我们既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除见惑,可以无论如何都不造恶业的实证,如果不专修净业,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带业往生,则恐怕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出生入死,没有办法解脱啊!这难道不可悲吗?愿我同人,都生正信。
139、不要说缘想一尊佛,不如缘想多尊佛的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释天宫的因陀罗网珠,千珠入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如果是久有修证的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如果是刚发心的末学,缘境如果宽了,则心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许会引起诸多魔事。所以我佛世尊,及历代祖师,都让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个缘故。等到他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都全部具足。古人说: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形容了。
140、我等心性,与佛同类,只因迷惑,轮回不息。如来慈悯,随机说法,广使众生,就路回家。法门虽多,主要有二,即禅即净,解脱最易。禅靠自力,净兼佛力,二法比较,净最契机。如人渡海,必靠舟船,很快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唯此捷径,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菩提心,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等到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决,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141、千万不可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太浅近,丢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法门。在四种念佛法门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契机。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和盘托出。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底看见西方。持名一法,是入道的玄门,成佛的捷径。今天的人对教理观法,都不清楚明白,若修观想实相,也许会引起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应当修易行之行,自然感来最妙的果了。
142《观无量寿佛经》虽有十六观,但修行人学习,应当从容易修的开始。或者作如来白毫观,或者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是让人知道修行往生的前因与后果罢了。只要完全了解明白就行了,不必特别以此作观。观的道理,不可不知,观的实践,暂且缓行。如果理路不清,观境不明,心浮气躁去修观想,则容易引起魔事。即使能使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的念头,也会因喜成障,也许又会前功尽弃了。故《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此法千稳万当。等到心归于一,净境自然会现前。
143、作观只取对自己最得力的练习,何必从头至尾,天天重习?佛说十六观,前面则是让人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后面九品往生,让人知道所修的因果。各观既然知道,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其他各观。
144、《观无量寿佛经》说:此心作佛,此心是佛。作佛,就是说观想佛像,忆念佛德以及佛号。是佛,就是说在观想忆念的时候,佛的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现于观想忆念者的心中。如镜子照像,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全部摄录。如果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了。心的本体,如一张白纸。心的作用的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它的本体虽然相同,但它的造诣却完全不同。所以说: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我们对于所念所作可不慎重吗?
145、观想这个方法,如果不是那种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速成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的人,修它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是一代时教,一切法门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都是实相念佛,即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这个念实相佛,说起来容易,要修行有证,实在是难中之难。如果不是再来的大士,谁能即生亲证?持名这个方法,是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又佛心的一个法门。于持名念佛的修行认识到自己的当体实相,则利益宏深。外面持名念佛而实际上是专修实相的,一万个人中也难得一,二个实证的。能得到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的果报,已经是属于上等的了。了生脱死的大事,难道光志大言大就可以成办了吗?
146、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我们怎么可以不自量力,而专门以最难的观想为主呢?超过常人八尺的丈六金像,佛已为我们说过了。下品将要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因此《观无量寿经》仍然以持名为最重要的修行。《无量寿经》详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及极乐世界清静庄严之相,是作为依小本《阿弥陀经》修行的要诀。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本经,我们才知道《阿弥陀经》的内容只是上述两本经的要点罢了。因此,虽然是依小本《阿弥陀经》修行,但也不能忽视这两本经,认为它们无关紧要。至于修持,果然真正至诚,一顶礼一称名,都可消灭无量罪过,增无量福德,并非一定有什么固定的方式啊!心地清净,圣境现前,是我本来就具有的,怎么可以如贫儿拾金,显出喜得发狂的样子?既然有这个样子,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147、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万修万人去的最直捷稳当的法门。我们心中,必须先要清楚明白这个法门的所以然。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参究一切经论。各种法门,都可作为这个法门的辅助。
148、今天既然发心念佛,就应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欲得一心不乱,在于心专注与恳切罢了。见文钞三编答幻修学人问。)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向。不必求自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以开悟为事,净宗则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的,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的,万无有一。
149、没有做到一心不乱之前,千万不能萌发见佛的想法。能做到一心不乱,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要见即刻可见,不见也完全没有妨碍。倘若急着想要见佛,心念纷飞,要见佛的念头,牢固结于心中,便成修行大病。久而久之,则多生怨家债主,趁你有这个急躁妄念,现作佛身,企图以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身都是魔气,一见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腑,着魔发狂。即使有活佛来,也无可奈何了。
只要能够一心不乱,何必就要预先想着见佛?一心不乱以后,自然知道善恶好坏。不见佛固然能够工夫上进,即使见了也能更加息心专修,一定不会有误会的事情发生,只有更加精进的好处。世间不明理的人,稍有一点修持,便怀越分的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一定会光明显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只希望发光,本来是一块浑身垢秽的镜子,若有光产生,也属于妖光,不是镜子本身的光。我恐怕你不善于用心,以致不但自己失去利益,并且还退人信心,因此补寄一信告诉你如何做。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依照他的话这么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道了这个,就应当能够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了。
150、闭关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然归一了,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归一之前,千万不可以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一定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加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到的事物都会从镜子里面反映出来,形形色色,可它是它,我是我,与我有什么相干呢?心未归一而急求感通,即此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
151、近来的人常常好高骛远,稍微有一点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大多将念佛看作无用。他只知道禅家机语的玄妙,相宗法相的精微,密宗威神的广大,却不知修禅之人即使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若烦惑未尽,则依旧不能了断生死。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即使明白种种名相,也如人只说食物却吃不到,只数珠宝却得不到一样,究竟有什么利益呢?密宗虽然说现身可以成佛,可能成的人,决非地上的凡夫。凡夫妄生这种想法,则着魔发狂的,十有八九。因此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它是千稳万当的无上第一法则。
152、如果他天姿聪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但仍须以净土法门为依归修行,才不至于有因无果,把了生脱死的妙法,作口头活计,得不到它的实际利益了。必须要主敬存诚,对经像如对活佛,不敢稍存怠慢和忽视之心,这样才会随自己的诚心大小,而得到深浅不同的利益。至于根机愚钝的人,暂且专门研究净土法门,果真信得及,守得定,一定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与那深通经论,却不修行净土法门的人相比,所得到的利益有天壤之别啊!如上所说,无论什么资格,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什么邪执谬见,我慢放肆,或者以为圣境太高,就以下劣自居等病,由这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无不随手而愈。
153、禅宗常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是大彻大悟。说见性成佛,是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实际是理即佛与名字佛,并非是福慧圆满的究竟佛。这人即使悟到最高境界,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在一切境缘中,对治烦恼习气,让自己心地清净没有其他污垢,则可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了。佛在世时这种人很多,我国唐宋时还有,今天则大彻大悟,尚且不易得到,何况烦恼全无的人呢?密宗现身成佛,或说即生成佛,这与禅宗见性成佛的话相同,都是称赞功夫很高的说法,不可以认做真能现身成佛。要知道现身成佛的,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除此之外即使古佛示现,也没有现身成佛的事。
154、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弘扬阐述净土,不崇尚玄妙,只在真切平实的地方,教导人修持。至于他对专,杂二种修法的开示,可以使人受益无穷。专修就是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意业专念,这样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就是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专一,所以难以得益。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变的铁案。
155、每日根据自己的精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此作为自利利他的依靠。对一切人,都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让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才可以依靠佛的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还要不与人说做不到的大话,任人说自己是百无一能的粥饭僧,大略就是如此修行。
156、他人教人修行,多在玄妙的地方着力。我教人,多在尽分上指点发挥。假设不能尽分,即使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罢了,况且还没有穷源彻底的事呢?
157、刺血写经一事,暂且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怕血耗神衰,反成为修行障碍了。身安而后道隆。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为榜样而仿效。只要能够得一心,就法法圆备了。
158、居士(指高鹤年)在俗修真,随缘精进。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不厌其苦游遍圣地名山,记录游访事迹以开人耳目,确实可以说是为法忘躯的人了!但是以我的愚见,似乎可以止步休息了。如果还要广游,宜以神而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就可当作游访路程。安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则身愈健,念愈广则心愈一。寂,则一念不可得;照,则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与你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相比,不只是一天与一劫的差距啊!鄙见如此,不知居士以为如何?
159、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确实应当舍繁就简,专修净业。净业有大成就后,再弘扬其他法门。才会得到自利利他之实益。否则虽能利人,也非究竟。
160、修净业的人,来不得一点机巧。如果好奇而厌恶平常,必然会弄巧成拙。这就是为什么通宗通教的人,常常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更有实际利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往生极乐,一定可以预见,否则,生不了极乐,也是可以预见的。
161、念佛一法,只有死尽一切狂妄知见的人才能得益。任凭你智同圣人,也都要置之度外,将这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即使以死相逼,让你改辙,也不可得。这样才算是聪明人,才能得实际利益。否则由于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一无知识的老实人,更容易得益了。
162、看你的来信,知道你是个发大菩提心,期望自,他都得利益的人。可你说:自利心淡,利他心切。我认为这句话也很有问题。不能自利,一定不能大利于他人,二者应当不分亲疏才对。然而利他是纯真之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那么自利这一边怎么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份呢?
163、你喜欢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为净土助行。可净土五经,它的功德也不亚于《金刚经》。寄你的经书,先详阅我所作的序,则书中大意可以全部知道。然后再静心恭敬阅读,则无边利益,自然可亲得。
164、玉峰法师行持虽好,但见理多偏。比如他说的念佛四大要决,他的用意也并非不善,可措词立论,完全与古德相反。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这全体都是背离正道的谬论。佛经教人求一心,他却教人不求。不消除妄想,能得一心吗?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怎么可以因为做不到一心不乱就不按佛经上的教法去做呢?如果以不易得一心而让人不取法,则是让人取法于下了啊!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却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可要亲证三昧,能静当然好,不能静,也无妨即动而静。他却完全以静为邪,说这样是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要旨。这种说法的过错真是难以说尽啊!况且念佛一法,圆融包容一代时教一切法门,可在他那里,静这个字,尚且隔在外面,怎么可以说他是净宗真善知识呢?希望二次再版时,删去这四大要决。这样,才不会让初机受害,而通人也不会讥笑了。
165、不修身而念佛,也有利益,可能否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才干杰出的人只求恭敬诚意,这是他幸运的地方。你所撰的两句,虽然对,但不是很确切,宜改为智断烦情超苦海(烦,即烦恼。乃通指。情,则专指淫欲。),立坚信愿入莲池则确切。用功法则,都包含在这两句话里了。
166、念佛一事,要现生得利益,就必须至诚恳切常念。若种善根,即使是游戏或玩笑中念一句,也一定会在后世因为这个善根,发起修持。所以古人大建塔庙,想要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这一句佛号,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因此要知道肯念佛当然好,不肯念,为他说,他听到佛号,也种善根,听得久了也有大功德。
167、十念一法,使人的心随气息而收敛,无从散乱。这个法的奥妙,不是智者则无法知道。然而只可在早晨用一次,或者早晚及日中用三次,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千万不可说此法最能摄心,让人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是出声还是默念,要看他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倘若所处之境地不宜大声念,则只可小声念,或者金刚持。念佛功德只在专心致志,音声大小还是次要的。
168、你想要我让你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现前,莲池大师的发愿文里虽有这些境界的话,可你千万不可发痴,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会着魔发狂,佛也不能救你了。譬如小儿扶墙学走路,连不跌倒尚且难以做到,却想要飘行长空,遍观四海,难道不是梦话吗?只求往生,即了生死。如果想要悟此心,见此境,还必须慢慢修,才能有一分悟即有一分见。如果想要圆悟圆见,非成佛不能。
169、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学佛道来摆脱凡俗,如果不注重这四句话,就如无根之木,期望它能盛茂,无翅之鸟,盼望它能高飞一样。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地上的凡夫,想要在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这四句,则相当于无因却想要得果,未下种却想要收获,万万没有这样的道理。果然能将这八句,全心全意担负起来,则一定可以在生进入圣贤之境,死后往生极乐之邦。
六、勉行人努力
导读
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难免五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种快乐。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这些话还不醒悟,还不精进修净业,则与同时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无情木石一样了。
170、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难免五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种快乐。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这些话还不醒悟,还不精进修净业,则与同时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无情木石一样了。有血性的汉子,难道肯在生做走肉行尸,死后与草木同腐吗?感觉圣境界高不可攀,就甘心自己处于凡愚地位,遇大警策而不奋发图强,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实践,是天辜负了人呢,还是人辜负了天呢?
171、人生在世,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以依赖,即使生到天上,福寿很长,可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或者堕入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就没有办法挽救自己了,今天既然略晓佛法,难道可以将这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的日子吗?
172、一句佛号,包括一切大藏教义,其微妙含义无穷无尽。通宗通教的人,才能作真念佛人。另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是口会说话的人,也可为真念佛人。除开这两种人,则信念真不真,都在于自己努力与否,是否依教罢了。
173、前世培植了这个慧根,当然不容易。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精进用功,以期待亲证如来本性,则如坯器未烧,一下雨就化散了。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没有证道的人,从悟入迷的,万有十千,而从悟增悟的,亿无一二。怎么忍心让无上法器的坯胎,经再生之雨,而又变为尘土了呢?
174、古人说:重在行动的君子,得到一句善言,终身受用无尽。不重视躬行实践,即使读尽世间书,对于自己仍然没有什么利益。如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洒一世界,而泥龙即使泡在水中,也难免丧身之祸。
175、黄后觉临终所出现的现象,对学佛的人有大利益。无论他究竟是往生,还是堕落,姑且不论,果然是真正的念佛人,知道他临终的现象,决不敢轻慢从事于了生死的念佛法门了。看看他的外表行迹,似乎至诚,但看看他临终所现的景象,则说明他平日未曾认真从心地上用功,并且他从前或者因为吝惜钱财,而致人丧命,或者因为吝惜言语,而致人丧命,如此等业而引起临终这种现象。(什么叫吝惜言语,致人丧命呢?比如,自己知道有强寇来了,并知道可以躲避的地方,因为心无慈悲,乐人得祸,所以不肯告诉他人。此事此心,极犯天地鬼神之怒。故致出现临终前不能言语,而且讨厌听到念佛声等现象。)然而从一时不死,等助念人离开,未久则死的现象来看,这与吝财吝言误人性命,完全相同。
虽不堕饿鬼,可他的迹象,是饿鬼的迹象啊!然而他或者因为自己心中能够忏悔,或者因为助念人及儿女的诚恳,罪过因此得以减轻,不至直堕饿鬼了。现在最好的做法是,必须是他的儿女及其眷属,想到他的痛苦,同发自利利人的心,为他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如果十分诚恳的话,则可料定他一定可以往生。因为父子天性相关,佛心有感即应。可眷属们若是泛泛悠悠应付了事,则难以消业障而蒙佛接引了。千钧一发,关系极重。
凡是念佛人,各须务实,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气,与人方便。凡是必须说的,即使对方与我有仇,也要跟他说,让他趋吉而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说话理直气壮真实可信,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死的道理,与教儿女,立太平的基础,心如直弦,语不模棱两可。居心可以质鬼神,做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绝对没有这种可怜可悯的现象。能够这样,黄后觉就是大家的接引导师了。大家既因为他而将来可得到大利益,那么他将来也依靠大家的心力,而灭罪往生。我这话并非首鼠两端,是一定不欺骗人的定论。
176、念佛不分圣凡。圣指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只是天人因为快乐的缘故,不能念佛的占多数;三恶道因为痛苦的缘故,不能念佛的更多;阿修罗因为瞋心的缘故,也不能念佛;只有人最易念佛,可是富贵的人被富贵所迷,聪明的人被聪明所迷,愚痴的人被愚痴所迷,芸芸众生,能念佛的,有多少呢?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应当勇猛修持,不要导致自己今后陷入想要念佛又不能念佛的地步。勇猛精进地念佛,才不会辜负此生此遇了!
177、云南张拙仙次女出嫁时,女婿家送双鹅做奠雁礼,他就将此双鹅放生于华亭山云栖寺,现已三年了。这两只鹅每当早晨和晚上,庙里人上殿做课诵时,就站在殿外伸长脖子看佛。今年四月,雄鹅先亡,大家没有介意。后来雌鹅几天不食,它去看佛,寺里维那开示它,让它求往生,不可恋世。然后为它念佛数十声,鹅绕三圈,两翅一拍即死。张拙仙因此作《双白鹅往生记》。真是奇异啊!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作佛,鹅尚且如此,而我们人反而不如鸟吗?
178、古人说:死生的事情太大了,可以不悲叹吗?我个人认为仅仅悲叹究竟有什么利益呢?必须知道生死是大事,信愿念佛。既然知道死是可悲的,就应当在未死之前,修此法,则死不但不可悲,而且大可幸了。为什么呢?因为净业成熟,依靠佛的慈力,径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从此能够永离众苦,只享受快乐,渐次进修,直至成佛而后已。
第四章 论生死事大
一、警人命无常
导读
佛陀常说,人命就在呼吸之间。一气不来,一命呜呼。因此,印光大师提出修行人要时刻记得一个死字。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先为之计划。只有生死一事,反而大多置之不理。一直等到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人命无常,但是人死了以后并非就什么也没有了,人死了,再投胎,仅仅是形体改变了,所以人不要怕死。可人又要怕死,因为人死了,下世有可能投胎三恶道,现在就要精进修行,以求临终往生。
179、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都不停息。这大概是造物主出广长舌,普为你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的无上妙法啊!
180、生死大事,必须提前准备。如果等到临终才修,恐怕被业力所牵引而沉沦恶道。
181、古语说:聪明不能战胜业力,富贵亦不能免除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只有阿弥陀佛,能为依靠。可惜世人知道的很少,知道并且真信实念的更少。
182、求生西方的人,不能怕死。如果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怎么可以今日要死,却不愿死?既然贪恋尘境,不能放下,就会因贪成障,净土的境界就难以出现了,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的境界就会出现。境界一旦出现,就会随业受生到善恶道中去了,往生西方,便成空想。因此净土行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所从前业的安排,不去妄生计较。如果信愿真切,则报终命尽时,神识就能够往生净土,从此不要受业力的牵引,摆脱了世间一切痛苦。一到西方,就可以在九品莲花中化生,阿弥陀佛授记成佛了。
183、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先为之计划。只有生死一事,反而大多置之不理。一直等到报终命尽,便随业受报。不知这一念心识,又向哪一道中受生去了。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这样说来,则了却生死轮回的方法,当然不可不急于寻找了。
184、佛法无一人不堪修,也无一人不能修。时刻记住,若不修净业往生西方,则长劫轮回,没有办法出来啊!以此自怜怜他,自悲悲他,大声疾呼,使近到家人,远到世人,同修此道。这种利益与只求自了的人比较,何止有天壤之别啊。
二、教专仗佛力
导读
为了一生了断生死轮回,印光大师提出要靠佛力才能往生净土。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来,无量无边。如果想要依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消灭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真是难如登天。如果能信佛所说的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则无论业力大,业力小,都可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依靠自力了脱生死,就好比一粒沙子,入水即沉;而如果依靠佛力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则即使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轮船中,也可不沉,并且运到他处,以随意使用。石头比喻众生的业力深重,大轮船比喻弥陀的慈力广大。如果不念佛,依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想要了生死,必须到业尽情空的地位才行。否则即使让烦恼惑业,消灭到只剩下一丝一毫了,也不能了生死。好比极小的沙子,也必定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
185、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必须凭借戒定慧消灭贪瞋痴,使身心完全清净没有一点妄念,才可以了生脱死。要达到这个境界真是难如登天,不是我们这些充满烦恼的凡夫所能期望的。如果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都可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这就如同坐轮船过海,只要肯上船,即可到达彼岸,这是借助船的力量,并非自己的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是这样,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的道力。
然而一旦生西方,则生死轮回已结束,烦恼不生,已经与在娑婆久用功夫,消灭烦恼了却生死的人相同。所以念佛一定要求生西方,千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那些不注重信愿念佛求往生,只以念佛求开悟的说法,千万不可依从。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收敛耳朵仔细听,即是摄六根的下手处。能志心仔细听,与不听而散念相比,功德相差悬殊。这个方法无论上中下根人都可用,都可得益,有利无弊,可让一切人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
186、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想要依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消灭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真是难如登天。如果能信佛所说的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则无论业力大,业力小,都可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依靠自力了脱生死,就好比一粒沙子,入水即沉;而如果依靠佛力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则即使有数千万斤石头,装于大轮船中,也可不沉,并且运到他处,以随意使用。
石头比喻众生的业力深重,大轮船比喻弥陀的慈力广大。如果不念佛,依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想要了生死,必须到业尽情空的地位才行。否则即使让烦恼惑业,消灭到只剩下一丝一毫了,也不能了生死。好比极小的沙子,也必定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阁下只可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产生别种念头。果然能够这样,寿未尽则可使病速得痊愈,因为专一志诚念佛的功德,便能灭除宿世恶业,好像天亮太阳出来,霜雪就会融化一样。寿已尽时,即能往生,因为心无异念,就能与佛感应道交,所以蒙佛慈悲接引往生。阁下若相信我的话,则在生得大利益,死后也得大利益。
187、《楞严》这部经,不知道净土的人去读它,就会成为破净土的元勋。知道净土的人去读它,就会成为弘扬净土的善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力悟道难,净土往生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如果不依靠佛力,即使破五阴中的一二,如果着魔发狂,就是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门圆通的功夫,今天的人谁能修习?唯有如子忆母般地念佛,凡有心的,都能奉行。只要能够净念相继,自然可以亲证三昧境界。知道好歹的人读它,他会认同只主张自力不依靠佛力吗?
188、念佛人有病,当一心等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因为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若不放下,只求病愈,如果不能病愈,则一定没有办法往生了。因为他不愿往生,只求病愈。这个道理不明白,还能依靠佛的慈力吗?
189、净土法门,是极难极易的法门。说它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的人,尚且不信。说它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出现各种瑞相,往生西方。那些大彻大悟,深通经论的人,也不能望其项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些大彻大悟,通经通论的人,他们放弃佛力以专主自力;而愚夫愚妇专靠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因为佛力,法力,自心本具的力,三法契合,所以能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净土法门最重要的地方在信愿,有信愿,则一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即可得往生的利益。
190、佛祖出世,他的教法都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建立的。末世钝根,应当选择其中契理而又契机的净土法门,专精用力,才可依靠佛的慈力,横超三界,在这一生,即了却百千万劫不易了却的生死轮回大事。
三、示临终切要
导读
临终一般人都有病苦,这是正常的。高僧也会有病苦,何况一般人?对于一般人,在临终病苦中,即将断气时,最重要是要助念,印光大师详细地说明了临终助念的方法。在助念时,不能哭泣,要轮班不让佛号停止。
191、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人有很多愚人,在父母眷属临终时,总是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考虑给死人留下祸害。不念佛的,暂且勿论。对于一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临终遇到这种眷属,多数都会被他们破坏正念,仍然留在三界之内。临终助念,譬如懦夫上山,自力不足,幸而有前牵后推左右扶助之力,才可登峰造极。(凡有平素念佛的人,或他的子孙信佛,于临命终时,请众居士助念,利益很大。见文钞续编复杨慧昌书二。)对于临终正念分明,却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的人,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朋好友,各各把自己的东西,让他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其中的得失,虽然由于他人引起,实际也是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他人的善恶业力所引起的。凡是修净业的人,应当成全人的正念,预先向眷属开示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大家知道应当要注重的是人死之后神识的去处,而不在世情场面的好看,这样才可以没有顾虑了。
192、凡人有病,可用药治的,也不必一定不用药。不可以药治的,即使仙丹也无用处,何况世间的药呢?无论能治还是不能治的病,都宜服阿伽陀药。这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一定即刻见效。然而,人生在世,无论长短,最终都有一死,死不足惜,但死后到什么地方去,才是最重要的,怎么可以不预先为之安顿呢?有力量的人,自己预先替自己安顿妥帖,则临终当然不须他人辅助。可有人辅助,则更加得力。无力量的人,应当让家属代他念佛,则必能提起正念,不至于恩爱牵缠,仍然被爱情所束缚,下世仍然留在六道不能出离轮回了。
193、在重病中,宜将一切家事,及自己的色身,全都通身放下,用一尘不染的心,念万德洪名圣号,把自己当作将死的人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让心中起一丝杂念。能这样的,寿已尽,则一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一定业消病愈,慧开福高。如果不这样去念佛,痴痴然只求病速愈,则不但不能速愈,反而又添病。如果寿尽了,一定随业漂沉,而永无出离这个娑婆的苦日子了。
194、你心里除念佛外,不使自己有一点别的念头,连你这个身子,也不要去预计死后怎么样安顿,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做素不相识的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着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你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如果仍旧贪恋一切好东西,及银钱房屋首饰衣服,并儿女曾孙等,则万万也不会生西方了。
195、有净业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己念,眷属助念,何必担心不生净土?之所以不往生,是由于情爱一起,正念就消失了。莫说功夫浅,即使功夫深,也不能往生。因为凡情用事,就与佛圣气分相隔了。
196、能成就他人往生,等到自己临终时,必定大有成就自己往生的人来,千万不要认为事不关已而忽视。平常应当与家中眷属,说临终助念的利益,说预先洗澡换衣及对死人哭泣会造成的祸害。应当请一本《饬终津梁》,让家人阅读详知如何安排后事。等到父母或其他眷属快要命终时,家中眷属,同为念佛,让他心存正念,随佛往生,并请同修为他助念。这个时候千钧一发,关系很大。应当将丧祭种种虚华的花费,移到这个时候来用,并将悲哀尽孝的诚心,转变成为亲人念佛的行动。必须让眷属都听从助念同修的指导,千万不可随从于习俗,以误大事。
197、至于为人助念,怎么可以为他念观音,是为他祈寿吗?念佛也能延寿,念观音则无求往生的心念,如果寿命已尽则误事。并非念佛一定死,念观音一定不能往生。愚人以不求往生的心念,必然误事,最后随业轮回了。阿弥陀,就是无量光的意思,即消灾,又有无量寿的意思,即延寿。念阿弥陀佛,最高成果尚且能成佛,难道还不能延寿而让人速死吗?
198、平素不念佛的人,临终善友开示他,大家助念,也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常念佛的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先替他揩身换衣,问及各种事情,以及哭泣等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就难以往生了。因此念佛之人,必须让家中眷属,平时都念佛,那么自己临终,他们均能助念。又因常说临终助念的利益,及瞎张罗,哭泣会造成的祸害,便不至于因为后辈尽孝心反而引起亲人仍然受生死轮回的大苦,就得到往生西方的大益了。
199、玄奘法师临终,也稍有病苦,他心里就怀疑他所翻译的佛经,或许有错谬。这时就有菩萨出现安慰他说:你往劫的罪报,都在这一点小痛苦上消除了,不要有什么怀疑。你应当以这个故事去安慰你的母亲,劝她在病重中生欢喜心,不要生怨恨心,那么就一定可以蒙佛加被,寿未尽则病速愈,寿已尽就往生了。
200、人的一生事事都可作假,唯独人的死,不可作假,何况她(指写信给印光大师的那位居士的母亲)临终无爱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去世。如果不是净业成熟,怎么能到达这样的地步?只愿你昆弟与全家眷属,认真为你母念佛,这不但让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的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各种功德,都是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且为与自己无直接关系的法界众生回向,何况母亲临终,可以不至心为母亲念佛吗?因为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深同广。如果未到海,则莫说一滴水,即使是长江大河,也与大海有天地悬殊之别。因此应该知道,凡是施恩于亲,及一切人,都是属于自培自福。知道了这个道理,有孝心的人,孝心要更加增长。无孝心的人,也应当发起孝心。请僧人念四十九天佛很好,念时,你兄弟家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201、保佑病人,超度亡者,今人都以诵经,拜忏,做水陆法会为事。我向大家说,都让念佛。因为念佛利益,比诵经,拜忏,做水陆法会的利益多多了。为什么呢?诵经则不识字的不能诵,即使识字,但诵经速度快如流水,稍钝的口舌,也不能诵。有人虽能诵,但懒惰不肯诵,就有名无实了。拜忏,做水陆,也可例推。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即使懒惰人不肯念,但大家一口同音念,他不塞住自己的耳朵,则一句佛号,当然已清清楚楚灌进他心中了,虽然不念,但与念也没有差别。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没有特意追求这样的效果,却反而得到这样的效果。要为亲眷祈求平安,及超度亡者,这个道理不可不知。
202、至于丧祭,通通都用素菜,不要随俗改变。即使不识时务的,说不能这样,也任他讥笑罢了。丧葬之事,不可过分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不要做别的佛事,并让全家通通恳切念佛。这样做,对于你母亲,各眷属及亲戚朋友,都有实益。
203、自佛法东来,僧人死后都实行火化。到了唐宋时代,崇信佛法的高人达士,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因为佛法重神识,唯恐死者迷恋身躯,不得解脱,故把身体火化,则知这不是我,就不再迷恋了。又为亡者诵经念佛,期盼他早证法身。
204、火葬一法,唐,宋佛法兴盛时,在家人多用它。然而你还是应该随俗葬埋比较好,主要是怕执拗拘泥,不知变通的人妄生议论。实际上火化是最好的处理方法,过了四十九天再烧更为妥当。埋葬则年代一久,可能会导致骨骸暴露了。
205、世间最可悲惨的事,莫过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因此有心想要自利利他的人,不可不早为自己计划考虑了。实际上死这个字,原来是假名。因为宿生所感一期报尽,所以舍此身躯,再受别种身躯罢了。不知佛法的人,简直无法预先计划,只可任他随业流转。今天既然听到了如来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就当然要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以期望免除生死轮回的幻苦,证得涅磐常住的真乐。
如果父母,兄弟及各眷属得重病,势难痊愈的,宜发孝顺慈悲的心,劝他念佛求生西方,并为他助念,使病人由此死后,即生净土。其中的利益,真是无法比喻啊!今列三要,以它作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语言虽然简陋,可道理来自佛经。遇此因缘,都一一列举出来去实行。
说三要: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使生正信;第二,大家轮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然能依此三法去实行,一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这样的利益,全靠眷属助念之力。能这样实行,对于父母,则是真孝;对于兄弟,姊妹,则是真悌;对于儿女,则为真慈;对于朋友及平常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植自己的净因,启发同人的信向。久而久之,成为风俗还有什么困难呢?今为一一陈列,才不至于临时无所适从了。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使生正信。恳切劝告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的事,速让他交代。交代以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现在将要随佛往生佛国想,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都是障碍,会招来祸害,因此不应生一念系恋的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说死,只是舍此身而又受别种身罢了。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又叫善道,又叫恶道。因为他所修的因和所感的果,都是善恶夹杂的缘故。)
如果在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这种志诚念佛的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让我往生。莫怀疑我是业力凡夫,怎么可能以短时间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应当知道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恶五逆的极重罪人,临终时地狱出现了,若有善知识教他念佛,或念十声,或只一声,也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种人念这几句,尚且能够往生,我又怎么可以认为自己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怀疑呢?须知我们本来具有的真性,与佛无二,只因为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天既然归命于佛,如儿子靠近了慈父,是回到我本有的家乡,难道是分外之事?
又佛曾经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不蒙佛垂慈接引啊!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祸害非小。何况离开这个痛苦世界,往生到那个极乐世界,是最快意的事,应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旧不能不死,反而引来不能往生西方的后果了!这是因为自心与佛心相违反的缘故。佛虽具有大慈大悲,对于不依佛教的众生也没有办法挽救。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我们多生罪业,如空中一片雪,业力凡夫,由于念佛的缘故,罪业便消灭,如一片雪近于洪炉,即刻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业力既然消失,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怎么可以怀疑自己不能往生,以及佛不来接引呢?这样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然可以生正信心。为病人所开导的内容大致是这样。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的地方,也在这里。
第二,大家轮班念佛以助净念。前面已经开导病人,让生正信。然而此时病人心力虚弱。莫说平素绝不念佛的人,不易相继长时间保持念佛;即使向来以念佛为事的人,到这个地步也全靠他人相助,才能得力。因此家中眷属,应同发孝顺慈悲的心,为他助念佛号。如果病人尚未断气,应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在默持时办理。值班时,千万不可走开。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即使念一昼夜,也不很辛苦。
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也会得到人助念的回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当如此,就是为平常人,这样做也培植了自己的福田,增长了自己的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仅仅只是利益了别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众生成佛,这样的功德,怎么可以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有力气能念出声,则随大家小声念;不能念,则收敛耳朵仔细听,心无二念,自然可以与佛相应了。念佛声音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也不可太低,低则病人听不清楚。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跟随,听也不很清楚;太慢,则气接不上,也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让病人字字句句,入耳经心,这样才容易得力。
念佛法器,只用引磬,其他一切,一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则开始念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因为字少易念,病人或者随大家念,或者摄心听,都省心力。家中眷属这样念,外请善友也这样念,人多人少均这样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使病人,佛念间断。如果正值吃饭时,大家应当换班轮流去吃,不要中断佛声。
如果病人将要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再分班念三小时,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后事。当念佛时,不得让亲友来病人前问讯安慰。既然与病人有感情,就应当随念佛若干时,这才是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如果用世间俗情去看病人,简直就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于主事者是否明白道理,应预先与人说清楚,以免引起有碍情面的事情发生,以致危害病人,由于分心而不能往生了。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病人将终之时,正是来世做凡做圣做人做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到了极点。只可以用佛号开导他的神识,千万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动地方。任他如何坐卧,只可顺他的姿势,不可稍有移动,也不可对他露出悲痛感伤的样子,或者忍不住哭泣。因为这个时候他身体不能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就停止了。随瞋心去投生,大多堕落为毒类众生,恐怖到了极点。如果临终之人见其亲友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也停止了。随这情爱心去投生,则生生世世,不得解脱。因此此时,最有益的,莫过于一心念佛;最有害的,莫过于妄动哭泣。如果妄动哭泣,引起他生瞋恨及情爱心,则要生西方,万无有一了。
又人快要死了,热气从下至上的,为超升相。从上至下的,为堕落相。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头顶最后冷是圣人,眼最后冷生天,心最后冷投人胎,腹最后冷变饿鬼,膝盖最后冷成畜生,脚板最后冷下地狱。然而果然大家能至诚助念,则亡者自然可直下往生西方。千万不可屡屡去试探病人体温,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恼和痛苦,以致不得往生。这个罪过,实在是无量无边。愿各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试探他的身体最后冷于何处。为人子的,于此留心,才是真孝。
如果依照世间种种俗情办理后事,就是不惜推亲人以下苦海。这样做引来一般无知无识的人,群聚而称赞他能尽孝,但这种孝与罗刹女的爱正相同。《经》上说:罗刹女食人,说:我爱你,所以吃了你。那些无知的人行孝,让亲人失乐而得苦,难道不与罗刹女爱人相同吗?我说这种话,并非不近人情,只是想要大家各在实际上讲求,必定要期望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成全孝子贤孙孝亲的一片血诚,不知不觉我的言语就这样激烈了。真正爱护亲人的人,必能体谅我。
第五章 心诚则灵
导读
我们常说,心诚则灵。对于信仰尤其如此,维持信仰的根基就在心诚。心诚的表现就是真诚和恭敬。
206、修行入道,门径很多,只是随从各人的志趣,完全没有固定的修法。要说有一定的法则,那就是真诚与恭敬。这两条,就是尽未来际,诸佛出世,都不能改变,何况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想要顿消业力牵引,速证无生法忍,不致力于诚敬,譬如树木无根而想茂盛,鸟无翅膀而想飞翔,这可能吗?
207、念佛一法,是最简单,最容易,最广大的法门。必须恳切志诚到极处,(印光大师示寂入灭的那天晚上,告诉真达师等: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的。见《永思集》。)才能感应道交,此生亲身获得真实的利益。如果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然是种下了遥远成佛的因,可是亵渎轻慢的罪过,在现在和不久的将来,就有不堪设想的恶果。我常说,想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除一分罪业,增长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除十分罪业,增长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亵渎轻慢,则罪业愈增,福德与智慧就愈减了。
208、礼佛,诵经,持戒,念佛等种种修持,都应当以诚敬为主。诚敬到极处,那么经中所说的功德,纵然我们在凡夫位上,还不能圆满地全部获得,但所得到的,已经是不可思议了。若无诚敬,就与唱戏相同,戏里的苦乐悲欢,全部是假,不是真实的。所以说,若无诚敬而修持佛法,即使有功德,也不过是人天痴福罢了。而依靠着这么一点痴福,将来必定迷惑颠倒而大肆造恶,那么,将来的痛苦,哪里有了结的时候呢?
209、真诚,恭敬,若说这两个词语,每个人都知道,若说其中的道理,又有谁真正懂得呢?我自己由于罪业深重,总是期盼着可以消除罪业,以报佛恩。于是我就常常从高僧大德们的行持与心得中去寻求道理,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秘决,那就是真诚和恭敬,这就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妙法啊!所以,我常常以此谆谆告诫那些有缘的人。
210、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所存的唯有经书与佛像。若能将泥土,木头,金属,彩绘等做成的佛像,视作真佛,就能灭业障而破烦恼,证三昧而出生死。若将他们视作泥土,木头,金属和彩绘,则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土木金彩而已。对土木金彩,不恭敬也没有过失。如果亵渎的并非是土木金彩,而是土木金彩所做成的佛像,那就是弥天大罪!
读诵佛经祖语,认为这是佛祖现前,为我亲自宣说的,不敢稍微萌发懈怠轻忽的念头,能这样恭恭敬敬的人,我说他一定会在此生高登九品往生西方,彻底证得一真法界。否则,不过是游戏法门,其利益只是言语文字的多知多见,说得头头是道,可得不到一丝一毫的真实受用,只有道听途说的本事,没有真实体会。古人在三宝门中,都存真实的诚敬,不只是浮浅,不切实的口谈,而是真恭敬!今人在口里尚且不肯说一句恭敬的话,何况是实际的行持呢?
211、礼佛仪式,对于极忙的人,不便特立,但只要至诚恳切,好像诸佛菩萨就在面前,用无比虔诚的心,哪怕只是念一句佛号,礼佛一拜,也有莫大的功德。
212、没有机缘能够礼拜舍利,也不能亲自到丛林中接受祖师大德们的教诲,又有什么缺憾呢?只要见到佛像时,作真佛想;看到佛经祖语时,就当是佛祖就在面前亲为宣讲。必恭必敬,没有懒惰松懈,也无粗心大意。这就是整天见佛,整天在亲近诸佛,菩萨,祖师和善知识。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灸,又有什么好遗憾的?
213、释迦牟尼大觉世尊,所说的一切大乘显,密经典,其义理的源头都出自于本心,其道理的根本都符合实相。这样的佛理,纵使经历全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不会改变;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以上十个法界都必须共同遵守。这些经典,回归本元,恢复本性,是诸佛的导师;拔除痛苦,施予快乐,作众生的慈父。若能竭诚尽敬,礼诵受持,那么不但自己和他人都蒙受殊胜的利益,就是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也会共同沐浴佛恩的慈光。就像那如意宝珠与无尽藏,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现量,都满所愿。
214、想要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就必须用十分的诚心。大家诵经念佛,表面上都是相同的,而实际上,每个人心中的诚敬却有着浅与深,轻浮与恳切的不同,因此各人所得到的利益便大相悬殊了。世间一切事情,事事都必须凭借诚心才能成功,何况是诵经念佛这样出世间的大事?要以凡夫身,了生脱死,超登佛国,不诚而能成功吗?
215、诵经持咒,贵在于诚。即使根本不知道经义咒语的含义,但如果能竭尽诚敬,虔诚恳切地受持,久而久之,自然恶业消除,智慧明朗,业障灭尽,自心清明。这样久而久之,对于佛意尚能直达,更何况是弄懂那些文字注疏及其意思呢?相反的,即使能清楚明白经咒的意思,由于不至诚,也只是凡夫的情识浅见,私心猜度思量而已。经文的真实利益,真实感应他都无法得到。因为完全是用意识心去思量计度,这样怎么能够潜移默化地自然通达佛的智慧?又怎能暗暗地自然符合佛道不可思议的微妙,从凡夫地一下超越直接进入圣位,立刻获得殊胜的利益呢?
216、经上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在过去世就已经种下了善根因缘,佛经的名字,连听都听不到,何况还能受持读诵,修因证果呢?然而如来所说之法,实在都是依据众生自性本自具足的道理,于心性外,完全没有另外什么法可得。只是因为众生在迷执中,不能清楚明白真谛,在真如实相之中,由无明而产生了许多妄想执着,从此贪婪,瞋恚,愚痴,造作了杀,盗,淫等罪业。智慧迷失了变成了烦恼,真心不见了变成了生灭万法。
经过了像微尘那么多劫数的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在迷途,不能返回自己的家乡。终于有幸遇到如来所说的大乘显,密各部经典,这才知道自己衣中宝珠固在,佛性仍存。这个流落他乡的贫贱人,原来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的住处,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才是自己本有的家乡。回想从无始以来,这么长的时间,从未听闻过佛法,虽然具有清净本性,却因迷路,无端端地枉受轮回,真该痛哭流涕,声震大千世界,心片片裂,肠寸寸断啊!佛恩浩荡,此恩此德,超过天地父母养育之恩,何止百千万倍!纵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啊!
217、《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为什么要对《金刚经》如此的尊重呢?因为一切诸佛,以及诸佛的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源自此经而出。每部大乘的经典,处处教人恭敬经典。因为各大乘经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九界众生的离苦慈航。
即使已经高证佛果,也仍然须要恭敬法宝。这是饮水思源,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说: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都供养法,何况地地道道的凡夫呢?通身上下全是业力缠绕,好像判无期徒刑的重囚犯被关在牢狱里,久久不能出离,幸而承蒙过去世所种善根,看到了佛经,如囚犯得到赦书,何等庆幸?当然就要坚定不移地遵从佛经的教导,努力修行,从此永别三界,永出生死的牢狱,并且亲证佛陀的三身,直达涅槃的家乡。如此无边的利益,都是从闻经得到的,怎么可以放任自己狂妄无知的错误见解,丝毫不存敬畏之心,像世俗读书人那般,随随便便地读诵经典,言行举止轻慢亵渎呢?
218、至于阅经,如果想做法师,为众讲说,弘扬佛法,则应该先看经文,再看注疏。然而这样做的话,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徒劳心力,虚度岁月的。如果想亲得读经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身,口,意三业。可以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接着才开始朗诵,或者只默读,或者拜佛之后,端坐一小会,再打开经文。读经时,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发一念的懈怠,不敢稍起一念的分别。从首至尾,一路读下去,无论是文字或经义,一概不加理会,只管恭恭敬敬,一心一意地读过去。
这样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解二空的道理,证得诸法实相。就算是善根浅薄,生性愚钝的人,也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慧。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只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就是指这样看经,所以说一个只字,即只能这样。能这样看经,各大乘经都能明心见性,难道唯独就是《金刚经》吗?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什么义,此一段是什么义,全属凡情妄想,瞎猜乱想,怎么能够暗合佛意,圆悟经旨,并由此业障消灭,福慧增长呢?
智者大师诵《法华经》,到《药师如来品》时,豁然大悟,寂然入定,亲见释迦牟尼佛灵鹫一会还未散呢!这样殊胜的利益,岂是用分别心读经所能得到的吗?一位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以至妄念情想一时消灭。天已经黑了,他也不知道,依旧写。等到待者进来说:天黑了,怎么还能写?这一提醒,起了分别,随即伸手就不见五指了。这样读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是一样的,都必须专心致志。如此用功,久而久之,自然有一天会突然地豁然贯通,大彻大悟,得大利益!
明朝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时间一久,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开悟时,还是不识字,不会写,继续苦行,后来竟然识字了。再苦行一段时间,居然手笔纵横,成为无师自通的优秀书法大家。此等数不胜数的利益,都从毫不分别的专精参究中来。读经人都应该以此为榜样。
219、学佛之人,夜间不可赤身裸体睡觉,得穿上衣裤。因为随时随地想着佛在面前,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恭恭敬敬。吃饭不可过度,再好吃,也只可吃八九分。若吃十分,已不养人。吃十几分,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饭一吃多,心神昏昧,身体困倦。消化不好,多半要放屁。放屁一事,最为下贱,最为罪过。佛殿僧堂,均须恭敬。若烧香,不过表心,不必讲究多少。若吃多了放的屁,极其臭秽。以此臭气,熏及三宝,将来必作粪坑中蛆。不吃得过度,则不会放屁。如果是受了凉,身体不好,要放屁了,别担心,从佛殿出去到空地上放掉,等到气味散尽了,再回到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常用力提,憋住了,不一刻,即在腹中散开了。有人说:不放会得病。这话比放屁还罪过,千万不可听。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的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约束,任意放屁,这个罪过,极大无比。
许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当做古德没有说,却不知是古德说得委婉,叫泄下气。看的人也不理会是什么话,仍不介意。我在三四十年前,就常说泄下气这桩事。后来,发觉我的话似乎没起什么作用,就试着问:知不知道什么是泄下气?人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因此,我就只好不客气地直说放屁了。唱戏骂人说放肆,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是放屁。凡有所畏惧的人,气都不敢大出,怎么还敢放屁?只有肆无忌惮的人,才敢放屁。你不要说放屁的话,不好听,我实在是为了要救人,以免他们不懂事,将来变成粪坑里的蛆啊!
220、早晨起床后,及大小解后,必须洗手。凡在身上抠,脚上摸,都要洗手。夏天虽然热,裤脚不可敞开,要扎好。随便吐痰甩鼻涕,是一大折福的事。清净佛地,不但殿堂里不可以吐痰涕,殿堂外干干净净的地上,也不能吐。净地上一吐,便出现污相。有些人肆无忌惮,房里,地上,墙上到处乱吐,好好的一个屋子,遍地满墙的都是痰。他以吐痰当架子摆,久久成病。天天乱吐,饮食精华,都变成痰了。
221、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要多看。急躁不能心静,走马观花,必然难得其中要旨和大意。有些稍微聪明的后生,倘若得到一部经书,就废寝忘食地看。可一遍看过后,再提不起兴趣看第二遍。就算是再看一遍吧,也是心不在焉,丢魂丧魄,无精打采的样子。这种人,绝无成就,应当引以为戒。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可他读《易经》,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以孔子的天资,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何必还要拿着书,看着读?所以说,看书读书,有特别的好处。背诵,大多滑口诵过。看文,则一字一句,都去认真理解其中的要旨和大意。我们应该效法孔子,千万不要卖弄聪明,专门崇尚背诵。
孔老夫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书都写在木板上,或者是竹简上的。《易经》的六十四卦,是上古时期伏羲所画。六十四卦开首之彖,是文王所作。每卦的六爻,是周公所作。除此,剩下的上经彖传,象传,下经彖传,像传,并乾坤二卦的文言,及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称十翼,都是孔子自己著作的。如果按字数算,孔子所写的,比文王,周公加起来所写作的,还要多十余倍。可是孔子读文王,周公写的《易经》,竟然将编书用的绳索,磨断过多次,从中不难得知,孔子读《易经》,遍数之多,无可计算。我们能够有孔子的恒心,持之不断地读佛经,持佛名,一定可以用佛言,佛德,熏修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把业识心转成如来的智慧藏。
222、佛经破损毁坏得不能读了,佛像破损毁坏得不能供了,当然应该焚化,但是又不可当作平常字纸那般火化。必须另设火化的器皿,要防风吹,不让灰飞起,散落到其他地方。将这些灰装进极密致的布袋内,再装一些干净的沙石,使它可以沉入水中,不会漂浮于两岸。有漂洋过海的,可将它投到深海中,或投到大江深处去。小沟小溪小河,万万不可投。
第六章 论因果
导读
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众生常造恶因,等到出现报应的时候才后悔,想要免除恶果,可是已经晚了。印光大师强调因果是通三世的。报通三世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是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后报是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的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后报虽然迟早不定,但是凡所作业,是决无不报的。转变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可他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为这样的缘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遭受一切不如意事;这样,先前所作应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恶业,即在此消灭。
佛教从众生平等和六道轮回的观点出发,提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必须戒杀。既然众生都有佛性,杀动物与杀佛也没有区别。印光大师谆谆告诫,在各种罪业中,杀的罪是最重的。他又引用儒家圣人孔子的话,孔子说最先提倡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这个人将来一定断子绝孙。因为偶然是众生,用它殉葬就断了慈悲的种子。又解释孟子的君子远庖厨,希望大家不要说远离厨房,就可以吃肉了,这是圣人随俗的权宜说法。只有永断荤腥,才是真理实义。
一、明因果之理
223、因果法则,是圣人治理天下,佛陀普度众生的法。就佛法的道理而言,从凡夫地到佛果,所有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就世法的道理而言,不也是这样吗?所以孔子赞叹《周易》,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与积不善,是因;余庆与余殃,是所得之果。既有影响到一家人的余庆,余殃,难道就没有本庆,本殃吗?本庆本殃,就是积善与积不善的本人,来生后世所得的果报。这个果报应当大于子孙们遭受的余庆余殃百千万倍。普通人看不到前世和后世,就可以说这样的事情不存在吗?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洪范》是在夏朝大禹所著,周朝的箕子将它陈献给武王,书的末后有五福六极之说,阐发说明三世因果的意义,极其确切。但是,宋时的儒者说: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为了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其实并无其事。这是断定人死即无,身体朽灭腐化了,神魂也已飘散。纵然真的有剉,斫,舂,磨等酷刑地狱,又能向谁用刑?既然灵魂已经飘散,让谁去投胎受生呢?所以他们断定没有什么因果。然而,《春秋传》,《汉书》,《史记》中常常记载有冤枉被杀者作崇,蒙受恩惠者报德的种种事实,这难道都是前贤先辈为佛教预先准备好的骗人把戏吗?既无因果,无后世,则圣人尧与暴君桀都同归于尽,死后没有两样,那谁还肯勤勉地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呢?因为实实在在的我已经死了,留下一个虚名,对我何用?如果是这样的话,善得不到勉励,恶也受不到惩罚。这就会让天下大乱啊!
224、佛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彻底地阐明了因果的道理。有人说因果是小乘,从而不肯提倡,这都是些专事空谈,不修实在功德的人。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都不出因果之外,怎么能单独视它为小乘呢?古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指的是什么样的道呢?不就是诚明合一的道吗?诚,就是明德,是人们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妙性,为性德。由于没有克已复礼的功夫,性德就不能显现,所以称之为阴。明德之上,再加上一个明字,即明明德,是指朝夕晨昏,日日夜夜努力追求,警惕用功,兢兢业业修持的功夫,即是修德。修德之事显著,称之为阳。修德的功夫达到极处,性德就能圆满彰现。
诚明合一,就是明明德而止至善。明明德的功夫,为格,致,诚,正修;至善的事业,为齐,治,平。然而,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直到齐,治,平,并非是凭空产生,无根无据的,自然有使之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存在。什么是使它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呢?那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好凶祸,厌恶吉祥,以灾为幸,以祸为乐的。听到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的话,贤良的人,必定会更加勤恳修持,而不肖的人也会努力行善。
不断勉励自己,久而久之,则恶业消除而智慧显现,没有过错而性德显明。虽然过去是不肖浪子,现今却已成为有德贤人。因此,诚明合一的道理,对于自己的修持已经足够了,但是要用它教人的话,如果不借助于因果规律,就难以让一切人都依从奉行。把因果与诚明两种法门结合起来,才是圣人顺应天心所建立的真理,是流传万世而不变的大道。也就是自心本具的智慧之光和普照法界的佛光啊!
225、《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众生和佛所共有的,即性德。有妄想执著的是众生,离妄想执著的是佛,众生与佛迥然不同,原因在于修德。修德有顺有逆。顺着性德而修,愈修愈近,修到后来就大彻大悟,虽证悟而归无所得。逆着性德而修,愈修愈远,修到后来就永堕恶道,虽堕落而性德亦无所失。明白这一点,则愚人可以变为贤人,贤人可以变为愚人;长寿的可以夭折,夭折的可以长寿;富贵贫贱,以及子孙的繁衍灭绝,一一都可以自作主宰。
有祸福吉凶依据的,也可以变为无依据,无依据的也可以变为有依据。譬如山高不可登,有的人由此停步,望山兴叹;有的人则凿岩设砌,开出一条路来,那么高山绝顶也可直到。古今之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而且还累劫祸害后世。若不修德,即使亲身做到富甲天下,贵为天子,或者是位及人臣,声势显赫的宰相地位,能够在有生之年不被杀戮,不惨遭灭门者,有吗?难道这些人都是本不该富贵而该灭绝的吗?
袁了凡就很懂得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改变了命运。所以,所享受的一切,都不是前因所固定了的。前因,世俗的称为天,天定者胜人,是讲天命半点不由人,前因难转;人定者亦可胜天,是讲命运不是固定的,通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修持,前因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以现在的善因,消灭了前面的恶因。但如果恣意妄为,为所欲为,则结果相反。懂得了这个道理,则愚蠢者也可变得贤良,平庸者也能够超拔卓绝,这全在自己是否存心修德以及是否随时随地从善而已。
226、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众生常造恶因,想要免除恶果,如同在阳光下想要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样,徒劳奔走。常常看见无知愚人,稍微做了一点善事,即盼望得大福报;一遇到逆境,便说做善事不得善报,没有因果,从此退心,放弃作善,反过来诽谤佛法。他哪里知道报通三世,转变由心的奥旨。
报通三世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是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后报是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的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后报虽然迟早不定,但是凡所作业,是决无不报的。转变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可他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为这样的缘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遭受一切不如意事,则先前所作应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恶业,即在此消灭。并且他还能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诵读《金刚经》,若被人轻贱,此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因为今世被人轻贱的缘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转变由心的含义了。
227、念佛虽能消灭过去的恶业,然而必须生大惭愧心与大怖畏心,把损人利己的私心,转为普利众生的菩萨行。那么不管是过去世的,还是现在的所有恶业,都会凭借此大菩提心中的佛号光明,而消灭净尽。
228、人们修福造业,总不会超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于身业,后意根属于心,即意业。三业,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这三种事,罪业极重。第一,杀生。学佛的人,应当吃素,爱惜生命。凡是动物,都知道疼痛,都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就造了一件杀业,来生后世,必被他杀。第二,偷盗。凡他人的财物,未经许可,不可私自拿取。偷轻物,则丧失自己的人格;偷重物,就会害人身命。偷别人的财物,好像得到了便宜,实际上折了自己的福寿;失去自己命中所应该得到的,比所偷的还要多上许多倍。如果是用计谋取,或者是以权势威胁强夺,或者是为人管理财务作弊贪污,都叫做偷盗。偷盗之人,必生浪荡的败家子;廉洁的人,必生贤良的好儿郞。这是符合天理的因果规律。第三,邪淫,凡不是自己的妻室,无论贤良卑贱,都不可以与她行淫。行邪淫就是败坏人伦,就是以人身行畜生的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为耻,不知男子邪淫,也与女子一样。邪淫的人,必定生不贞洁的儿女,谁愿自己儿女不贞洁?自己既以此事行之于前,儿女禀承自己的气分,决定难以正而不邪。不但外面的美色不可淫,即使是夫妻间的正淫,也应当有所限制,否则不是夭折,就是残废。贪房事的人,反而不易生儿女;即使生,也难以养大成人,即使成人,也会孱弱无所成就。世人以行淫为乐,不知乐只在一刻,痛苦却牵累一生并殃及子女及孙辈啊。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则为身业善,犯了则为身业恶。
二,口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说话不真实。话既不真实,心也就不真实,就会大失人格。绮语,即说风流邪僻的话,让人心念淫荡。无知少年听久了,必定会邪淫,而丧失人格,或犯手淫损害身体。绮语的人,纵使自己不邪淫,也当堕大地狱。从地狱出来,或作母猪母狗。如果生在人中,当作娼妓。开始则貌美年青,尚无大苦,久则梅毒性病一发,则苦不堪言。做人幸有口说话,何苦为自,他招祸殃,不为自,他作幸福呢?恶口,即说话凶暴,如刀如剑,让人难受。两舌,两头挑唆是非。小则误人,大则误国。以上四方面都不犯,则为口业善,犯了则为口业恶。
三,意业。意业有三,即贪欲,瞋恚,愚痴。贪欲,对于钱财,田地,物品,总想通通归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论自己是不是有理,若他人不顺自己意,便大怒,并且听不进他人善意的劝导。愚痴者,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读尽世间书,过目成诵,开口成章,但是不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说什么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都是愚痴。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则意业善,犯了则为意业恶。若身,口,意三业全部都善的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的人诵经念佛,所得的功德要大百千倍。
229、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即是害己。杀他人的父母,他人也会来杀他的父母;杀他人的兄弟,他人也会来杀他的兄弟。善心事奉自己的亲人,他的儿子必然孝顺;善心事奉自己的兄弟,他的子女必然和睦。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此看来,孝亲敬兄,爱人利物,都是自己后来幸福的基础;损人利己,伤天害理,都是自己后来灾祸的根本。人即使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欢灾祸,趋凶避吉的。
然而研究他们的言行,其结果却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就在于他们没有遇到明理的人,为他们详细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才能使天下大治太平呢?那就要帮助天下的人,都能知因识果,则贪,瞋,痴心不至于兴盛,杀,盗,淫业,都不敢妄为。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无论走到哪里,无不是光明的前途。
230、佛与众生,心体是一。然而佛与众生的受用,却是天地悬殊,这是因为彼此的用心不同所造成的啊!佛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本怀,没有人我彼此分别的心。纵然度尽一切众生,也没有能度所度的分别。所以得福慧具足,为世间之至尊。众生唯以自私自利为前提去作事,对于父母,兄弟这样的至亲,尚且做不到不分彼此,何况是对旁人,世人呢?故众生所感业报,或生到人间而贫穷下贱,或堕入三途恶道。即使能够奉行五戒十善,自修禅定,得生人天乐处,但因为没有大悲心的缘故,不能直契菩提,以至于福报一尽,仍然会再堕落,可不悲哀?所以,一心想要利人的,正是成就了自利;而那些只想损人利已的,却偏偏是害了自己。
231、天下的事,都有因缘。事情成功与否,都是由因缘决定的。虽然有操纵成败的人,但其实真正的根本权力,还是在于自己的前因,而不在他的现前缘分上。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了。(若知前后因果,则困窘,顺利,获得,丧失,都是自作自受,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愧自己无有德行,不见人天会有什么过失。见文钞正编《何阆仙家庆图》序。)安于本分,尽职尽责,则无时无处而不自得了。
232、人生世间,之所以能够成德成才,建功立业,有一才一艺养活自己及家人,全仗文字主持的功力。文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人变为圣人,愚蠢的人变为有智慧的人,贫贱的人变为富贵的人,有疾病的人变为健康的人。古代圣贤的修道法脉,得以流传于千古,身家经营的财产,得以遗传给子孙,没有不靠文字功力的。倘若这世上没有文字,则一切事理,就会混淆不清,而人与禽兽没有不同了。文字既有如此的功力,就该十分的珍重爱惜。我却常见今人对字纸任意亵污,简直把至宝当成粪土,哪有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的呢?
二、示戒杀之要
233、诸恶业中,唯有杀业最重。普天之下,几乎没有不造杀业的人。就算毕生不曾杀生,可天天食肉,即是天天杀生。因为没有杀,就决定没有肉,屠夫,猎人,渔夫,都是为了食肉者所需而代为杀生的。食肉吃素一关,实在是人们祸福升沉,天下治乱的根本,不是细微小事啊!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想要长寿安乐,免遭意外灾祸的人,就应当戒杀吃素,这是挽回天灾人祸的第一妙法。
234、须知水里游,陆上跑,天上飞,洞里藏的各种动物,其灵明觉知之心,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因为宿业深重,使其形体和我们相差很远,口不能言。观察它们求食避死的情状,就可知道是与人无异了。我们秉承宿世的福力,幸而生在人道,心有智慧思虑,正该推崇天父地母,民胞物与的情谊,以期不辜负天,地,人三才之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同声赞扬天地教化养育的恩德,使人类与万物各得其所,都能同受天覆地载,同乐天年。
倘若不去体察天地的好生之德,恣意放纵自己贪吃的念头,以我的强大,欺凌弱小的动物,用众生的肉,填饱自己的肚子,如此下去,一旦过去生累积的福报享尽了,杀业就会现前,要想不改头换面,不受辗转杀食之报,能办得到吗?况且肉食有毒,这种毒素是动物被杀时的瞋恨心所聚结产生的。所以大凡瘟疫流行,素食者很少传染。另外,肉是秽浊的食物,食后血液污浊,神智昏迷,发育快而衰老早,最容易使人生病。
蔬菜瓜果是清洁的食品,食后口气清洁,神智明朗,健康长寿并且不易衰老,这是因为素食富有滋补之力的缘故。这个虽然是卫生常谈,但实在还是回归本性的至论。只因世俗习以为常,代代相传,导致人们积迷而不返。要知道,仁爱人民的人必能爱物,而残害生灵的人也决难仁爱人民,这是习性驱使的。
所以圣王治世,连鸟兽鱼鳖都能获得他的恩泽;以正确的道理教化人民,则黏蝉的竹竿及打鸟的弹弓都没有了。试想从古至今,凡是残忍贪吃的人,家门多数没有后人;而仁爱慈悲利济万物的人,子孙必定昌盛。最先提倡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孔子断定这个人将来一定断子绝孙;贪吃肉食者,如来预言他们随后定会得到偿报。希望大家不要说远离厨房,就可以吃肉了,这是圣人随俗的权宜说法。只有永断荤腥,才是真理实义。
235、或者有人说:鳏寡孤独,贫穷患难,到处都有,为什么不施舍救济呢?只是热心于不相关涉的异类,这难道不是缓急轻重倒置了吗?答:你是不知道如来教人戒杀放生的道理啊!人与动物外表虽然不同,内在的佛性却是相同无异的。动物因为过去世的恶业,沦落成异类,人以过去生的善业,幸得人身。如果人对动物不加以同情怜悯,任意吞食动物,那么一旦我福享尽,被杀与被吃的动物的罪受满了,就会改头换面,我变为畜生,它成了人,就这样从头偿还,充填他的口腹。
须知刀兵战争的大劫难,都是宿世的杀业感招的。若无杀业,纵然身遇贼寇也无危险。那些平常凶恶歹毒的贼寇,面对没有杀业的人,也会心生善念,不忍杀害。另外,那些瘟疫水火等等的灾难横祸,戒杀放生的人也是绝少遭逢的。由此可知,爱护动物的生命,原本其实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
对于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人,也应当随分随力实行周济,岂有戒杀放生的人,就不做这些慈善公益事业的呢?然而,鳏寡孤独虽然深为可怜,尚未至于死地,动物则如果不行救赎,立刻就会成为了拈板上的肉,鼎锅里的菜,很快就到人的肚子里去了啊!又有人说:物类无尽,能放多少?答:须知放生一事,最可贵的地方,其实就在培养人们爱护物命的善良慈悲之心,希望人们能够体会放生的心意,油然而生怜悯之心,不忍食肉。
既不食肉,捕捉杀害者也就会停止杀业。这样,水陆空行一切物类,就能自在飞走于它们各自的世界。这岂不成了不放而普放,把天下全部当做一大放生池了吗?纵使不能人人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有无量的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且不止一个人呢?再说戒杀放生,还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除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之缘。所以说戒杀放生,正是在提前周济,让人们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遇鳏寡孤独等苦,长享富贵长寿等乐。这难道不是让全天下众生都得到幸福的好事吗?怎么可以漠然置之呢?请大家仔细地想想吧,戒杀放生究竟是积极帮助人,还是只积极帮助动物,是不是缓急轻重倒置了呢?
236、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彼此生养关爱,这叫做互生;另一方面,互为冤家对头,循环报复,这就叫做互杀。佛虽然在各种大乘经中,屡为劝诫,而见闻者少;即得见闻,真心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以大悲心,示现各种异类,供人杀食。即被杀以后,现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情景,使一切人,知道是佛示现。这是佛陀的大悲权宜之法,以此希望可以教化众生戒杀放生,从而消除杀劫,令众生都得安乐。如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都有佛化生其中,惊人耳目,息世杀机。如此奇闻,各种典籍上记载很多,怎么能详述得尽呢?未杀之前,都说是畜;既杀之后,才知是佛。因此要知道,杀生,就等于杀佛。即使它不是佛变化的,也是未来佛,杀而食之,罪恶之大,比海深,比山高。应该赶紧痛下决心戒杀,才能得到解脱。
要知道,人和动物形体虽异,但是灵敏和愚蠢也是会互相变换的。人虽然号称万物之灵,可是蠢人,愚昧无知;动物虽然蠢,灵敏的动物也很有智慧。五伦八德,也不会比人差;而其诚挚处,比人更深。怎么还敢以我强,杀食其肉呢?害自己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转相报酬,常被人食。纵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
237、念佛的人,应当吃长素。如果做不到,应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到月小,即尽前一日持斋。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做各种功德),由渐渐减少最后做到永远断除荤腥,才最好。即使没有断荤,也应当买现成的肉,不要在家中杀生。因为我们常常希望家中吉祥,如果天天杀生,则家就成了屠宰场。屠宰场是怨鬼聚会的地方,太不吉祥了!因此应当切戒在家中杀生。
238、人只因为不知道设身处地,反观自我,所以把极惨极苦的事,强加在动物身上,而心中还觉得欢悦,称之为有福。却不知道他宿世所培的福寿,因此就渐渐消失了,而未来要受的苦毒,生生世世没有了结的时候!倘若在杀生食肉时,一想到此,纵然以杀身逼迫,叫他杀生食肉,亦有所不敢。
第七章 禅与净土
导读
禅与净土,理体本来无二;若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禅不彻底觉悟自性,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印祖常常举例,五祖戒忍禅师转世做了苏东坡,草堂清,转世做了鲁公。净土法门,则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轮回。印祖特别欣赏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强调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239、禅与净土,理体本来无二;若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禅不彻底觉悟自性,不能超出生死。所以沩山说:假若顿悟正因,按次序渐修,便能出离六尘。生生世世若能不退,成佛决定可以期待。又说:初发心修行,根据各自遇缘不同,虽然顿悟自性,然而还有无始以来的习气,未能顿尽,必须教他尽除现业的意识心和恶习气。弘辨说:顿悟自性,与佛同等,然而还有无始习气未能顿时消尽,必须在实际修行中加以对治,使悟性落实到实践中去。如人吃饭,不是吃一口就饱了。
长沙岑禅师说:天下善知识,未证果地涅磐,因为功德没有达到与佛相同的地步。所以,五祖戒忍禅师转世做了苏东坡,草堂清,转世做了鲁公。古今许多禅宗大德,彻悟而未彻证的,这类事大多如此。这是因为他们在修行中,只依靠自力,不求佛的加持,事实上只要还剩有一丝一毫的惑业没有断尽,生死决不能出离。
净土法门,则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开悟者顿登一生补处,未悟者也证得阿鞞跋致。所以在《华严经》上,华藏海会大众,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宗门与教门的一切善知识,同生净土。其成功的秘决就在于全仗佛力,再加上自己恳切念佛之心,故得感应道交,因此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应该放下禅宗记录的公案,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出声,或默念,无夹杂,不间断。必定要使念起于心,声入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而久之,自成片段。亲证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自然知道西方宗旨和趣向。因此,能够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修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净业,即净即禅,最妙不过了。
240、修禅定的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的人,因为只靠自力,不求佛力加持,所以在功夫得力,真心妄心互相攻击的时候,常常有种种境界出现,幻出幻没,就像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恍惚惚,变化不测。所有境界,不是真正有道的过来人,不能识辨。如果错误地认为得了什么好境界,就会着魔发狂,没有办法医好。
念佛人,以真切的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太阳当空,在明亮的阳光下,走在宽广的大路上,不但妖魔鬼怪,全部无影无踪,就是歧途是非的念头,也不会产生。推究最根本的原因,不过是念佛功夫到了极点,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罢了。这个道理,这样修行,就怕没有人知道,不能符合佛普度众生的大愿,哪会秘而不宣,独独只传给你一个人呢?如果暗地里还有什么口传心授的秘诀,那就是邪魔外道了,绝非佛法。
241、说到禅宗,如果一路单提向上去参究,是一法不立的。 佛尚且没有着落的地方,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佛法说的真谛,是一泯一切都泯,即所谓实际理体,容不得一点灰尘,显示的是本来清净的本性。若落实在修持上,又一法不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何况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讲的俗谛。从俗谛来说,一立一切都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示的是自性本具的外相。一定要抛弃俗谛而谈真谛,那就不是真谛。
例如抛弃四大,五蕴,去寻找心性,既然连身体都不存在了,此心寄托何处?所以说,不废俗谛以明真谛,才是实实在在的真谛。比如:眼有见性,耳有闻性,就是四大,五蕴所显露的心性。这就是历来各位祖师暗下功夫修持净土法门的密旨。
242、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常常认为此法平淡无奇,就以禅宗参究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美其名为禅净双修。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到大彻大悟,不见到自性,不叫有禅。今天参禅的人,谁真正到了大彻大悟的地位?由于注重于参禅,就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为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者又说大话,说:我是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但是凡夫业障深重,怎么能做到实相念佛?待到最后,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依靠自力,即使到了大彻大悟的地步,也因为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没有大彻大悟,更不必说了。依靠佛力,则必须具有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才可以了生死。虽然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都在自心中,然而自心只是徒有空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而自心之佛,在因地上,无有威德。
所以世人好高骛远,常常弄巧成拙,求生反堕。而善知识教人圆融,绝不会这样说法,致使如来要让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的大慈悲心落空,众生依旧不能了却生死。此生既然不能了,将来也许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当居多数。如果真能认识到这种利害关系,再静心看净土各经书,才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依靠此念佛法门而成始成终啊!
243、唯有径路修行,这句话是教门之义,可以依文解义。依旧打之绕,这句话是宗门之旨,不可以咬文嚼字,必须真正开悟了,才会明白。曹鲁川这个人,自命不凡为通宗通教的大通家,尚且错会其意,你现在就想让我开示依旧打之绕的意思,这难道不是在开玩笑吗?你其实不必问我,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一心念佛,念到心佛双亡之后,自可发一大笑,完全清楚明白。不到这个时候,纵使别人告诉你,也是不得而知啊!
譬如已到过含元殿的人,殿中种种情景,全都亲自看到,但是,如果为没到过的人描述含元殿,则说得再明白,他依旧还是茫然不知。禅宗的语句,通通都是教人参的,若依文解义,死抠字眼,不但得不到利益,还会以误为悟,罪过极大。即使真的悟到了,对于了生脱死而言,依旧还远之又远啊!因为他仅仅靠的是自力,必须要在大悟之后,把烦恼惑业铲除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遗留,才可了生脱死。否则就没有可能摆脱生死轮回。
念佛法门,若具有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就可以倚仗佛的慈悲愿力,带业往生。阁下您的根性,也只能学愚夫愚妇的修持,如果要假聪明去模仿曹鲁川的样子,不但摆脱生死轮回无份,只怕堕落三恶道就要从这里开始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没有悟到却说悟到了,没有证得却说证得了,因而坏乱佛法,疑误众生。
244、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在参禅求悟,已经失了净土的宗旨,这是修净土能否成功的极大极要的关键。人常常想要得禅净双修的美名,就极力主张参究,所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而所失的利益却无穷了!
因为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然亲见了念佛的是谁,也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为他没有信愿求生的心。又未断烦恼惑业,不能靠自力了生脱死。喜欢说大话的人,均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依靠佛力的,而其余各种法门,都要依靠自力。自力怎么可以与佛力相提并论?这是修净土法门最要紧的一关了!
245、禅,是人人本来具有的真如佛性,也是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的话不说破,让人参而自得,所以就这样说。其实就是无能无所,即寂即照的离念灵知,纯真心体。净土,是指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不是偏在一边,只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谓有禅的人,是指参究用力到了极点,妄念寂灭,凡情消亡,完全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的人。有净土的人,是指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的人。禅与净土,是从教理上讲;有禅有净土,是从根机和修行上讲。教理则恒久不变,永远都是这样,在佛不能增,在凡不能减。根机和修持则各有不同,不同根机不同修持都必须依教实践,修行到了极点就证理,其所证果并非外来而是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殊途同归。
有禅和有净土,话看起来相似,实际修行就大有不同,须仔细体会,不可笼统。倘若参禅未悟,或者悟而未彻底,都不得叫做有禅。倘若念佛偏执唯心净土,没有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了事;或者修行虽精进,但心恋尘境;或者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快乐;或求生天,受天福快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弘扬佛法,普利众生,这一些人都不得叫做有净土。
246、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种人已经彻底悟透了禅宗,明心见性,还能深入经藏,完全知道了如来权实法门,而在许多法门中,他仅仅以信愿念佛一法,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中讲到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老虎再长上角,威猛无敌。
有来求法的,他能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的,则以禅净双修接引他;应以专修净土接的,则以专修净土接引他。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受他的恩泽,难道这样的人不是人天导师吗?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那么短的时间,花开见佛,证无生忍。至少也会证得圆教初住,也有顿超诸位,直至等觉位的。单是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呢?所以说来生做佛祖。
247、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种人虽然还没有明心见性,却能下定决心,发愿求生西方。因为佛在过去劫中,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佛摄受而得往生。用功修定慧的人,当然能够往生;即使是犯五逆十恶之罪的人,临终痛苦相逼,发大惭愧心,称念佛名,十声,甚至一声,也都能蒙佛的化身接引,往生西方。这难道不是万修万人去吗?
这种大恶人临终虽然只念几声佛,但他因为地狱相现前,万分恐惧,心情极其勇猛,至诚恳切到了极点,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大的利益。不能与平日里那些泛泛悠悠,心不在焉的念佛人,所念佛数目的多少相比较的。往生西方后,见佛闻法,虽有开悟迟早的不同,但已是高高在上,进入圣流,永不退转了。在西方,随着各人根性的浅深不同,或渐修或顿悟,证得各种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意思了。
248、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种人即使彻底悟透了禅宗,明心见性,但是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必须随缘锻炼,让见思烦恼消灭干净,没有一点遗留,则分段生死,才可出离。那些烦恼一毫未断的人,姑且不论,就算是有真功夫的人,断得只剩一毫了,依旧难逃六道轮回。真的是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人就死了。
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这样。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是蹉跎,俗话为耽搁的意思。阴境,即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欠债,欠得多的先还;心绪多端,重处的先落。五祖戒转世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这两位还是禅中的高人啊!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阴,音义都与荫同,覆盖的意思,由此业力覆盖真性,真性不能显现。瞥,音撇,眨眼之间。有人把蹉解释成错,因为他认为阴境为色,受,想,行,识五阴魔境,作这种解释的人是因为他不知道禅及有字,不懂什么叫有禅,所以才这样胡说八道。哪里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中就有九个是认错了路,错走路头,竟然会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的?要知道着魔发狂,是不知道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的增上慢造成的。为何这样地不识好歹,把这样的事强加于大彻大悟之人呢?关系甚大,不可不辨。
249、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人说无禅无净土,就是埋头造业,不修善业。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此人既未大悟,又不求往生,悠悠泛泛,修禅净以外的法门。既不能做到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不靠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的功德,感来生人天的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沉迷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铁床铜柱,赫然闪现,久经长劫,寝卧铁床,抱持铜柱,以偿还他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慈悲,想要搭救,但他自己被恶业障碍,不能得救。
古人说的修行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广修各种善行,叫做第三世怨,指的就是这个。以今生修行换得来生享福,倚福作恶,第三世一定堕落。来生暂时获得快乐,痛苦永远遗留于长劫。即使他的地狱的业消了,但又转生饿鬼,畜生。想要再为人身,难之又难啊!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道:我手中土多?还是大地土多?阿难说:大地土多。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估,就是以偈语的方式来浅而易见地说明上述对话中的道理。
一切法门,专靠自力;净土法门,专靠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干净,才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入圣流。永明延寿大师,恐怕世人不知其中利害,所以特意写下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无净土四首偈,又名四料简,以示将来。真可以说是迷津宝筏,险道导师啊!可惜举世之人,糊糊涂涂,漫不经心地读过,不加研究,不能穷理。这也是众生共同的恶业之所感招的啊!
250、权,是如来随顺众生的根机,让众生易于接受的方便法;实,是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的究竟法。顿,是不必借用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渐,是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须经过多劫多生,才可亲证实相。参禅的人,说参禅一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当然就是佛法中的实和顿了,却不知参禅纵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仅仅见到即心本具的理性佛。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用作庄严福慧的根基。此种根性,就在已经大彻大悟的人中来讲,百千人中也只有一二人罢了。根器稍劣的,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则人仍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既然仍旧轮回,则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所以,参禅一法虽为实和顿,但如果不是那种大菩萨根性的人,也得不到实与顿的真实利益,仍成权,渐之法。为什么呢?因为他只依靠自力的缘故。自力若十分充足,则万分庆幸,稍一欠缺,就只能悟到理性,却不能亲证理性。
现今,大彻大悟的,尚且难以找到,何况还有证其所悟的吗?而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用平常的教理去评价。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都须修习。(这是彻上彻下的意思。)如来为众生说法,目的还不是让众生了生脱死罢了。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生死,下根则多劫都难以了断生死,唯有这个念佛法门,不论什么根性,都可在现生往生西方,生死即可了断。如此直捷,怎么可以说是渐?虽有不如寻常圆顿根基的人,似乎是属于渐的种性,可是因为净土法门威力无比,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让这些劣等根机人,顿获大益,其原因全在依靠佛的慈力。凡是讲禅的人,如果未曾深研过净宗,没有不以为净宗浅近而藐视它的;如果深研过净宗,则没有不竭尽心力而为弘扬的。哪里还能执著禅是顿,实,净是渐,权的谬论,而自误误人呢?
251、说法有取舍,此是就究竟实义而提出反问,却不知究竟实义,无取无舍,是成佛以后的境界。如果还未成佛,这中间需要断惑证真,自然离不开取舍。既然允许断惑证真有取有舍,怎么不允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呢?若参禅,则取舍都不对;若念佛,则取舍都对。这是因为参禅一法,专究自心;而念佛一法,则是兼仗佛力。不去探究法门的特点,却胡乱地以参禅之法破念佛之事,是错会了意思。参禅要无取无舍,本是醍醐,而如果想要念佛的人,也不取不舍,则就成毒药了。夏天穿轻纱,冬天穿皮衣,渴了饮水,饿了吃饭。如此常识,不可错乱,也不必固执。只要取其适宜,就是有利无弊了。
第八章 释普通疑惑
导读
本章包括对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戒律,中阴,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外道,胜缘等方面问题的解答。
一、论理事
252、出世间,在世间的理,不出心性二字;出世间,在世间的事,不离因果二字。(断然没有无因而得果者;也断然没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见文钞正编《劝爱惜物命说》。)众生沉沦九界,如来悟证一乘,在心性上毫无增减。之所以有升沉差别,苦乐悬殊,是由于在因地时修德不同,才导致了果地上的受用各别罢了。阐述弘扬佛法,不是容易的事。只讲理性,中下根机的人不能听懂受益;专说因果,上等根机的人不愿听闻熏习。然而,因果与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所以梦东彻悟禅师说:善谈心性的,必然不会离开因果;而深信因果的,终必悟透心性。这是必然的道理。
253、净土,从事相上讲,确实有依报和正报非常庄严的境界;从理论上讲,则都是唯心所现。因为心清净的缘故,致使外在的物质环境都清净。理与事当然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从偏重的义理上,则分事分理。你只要详看《宗教不宜混滥论》中真俗二谛的文理及约境所喻之义,自然可以完全明白。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于有净心,才能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叫做自心本具。若非自心本具,则因不感果了。
254、大彻大悟,见一法不立的理体,然后能够不舍一法,力行万行圆修的事功,才是空有圆融的中道。执空的小乘行者,以一法不修视为一法不立,诸佛称他为可怜悯者。莲池大师说: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这是因为事中自然包含有理,而理不能独立于事外的缘故。我们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才可以达到三昧境界,了脱生死。如自认为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实际上就与万德庄严的果上佛差得太远了!应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才得实益。
255、注重事修的人,相信有西方阿弥陀佛,只是还未通达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求生西方的决心很坚决,如子忆母,没有忘记的时候。这是不懂理性,但能依事修持的人。注重理修的人,相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就是自心原具此理,心造就是依照心具之理起修,理性才能显露,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才显。悟理之后,仍不废事修,才为真修,否则便堕落于执理废事的狂妄知见中了。
所以说:以自心所具所造的六字或四字洪名,为系心之境,让人时刻不要忘记。此种解法,千古未有,而实为契理契机,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注重事修的人,纵然未能悟理,而事修难道又能出于理外?只不过注重事修的人,自心未能圆悟,一旦圆悟,则即事是理。难道所悟之理,不在事中吗?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的身心合一,二者同时运用,绝对没有心与身彼此分开的。大聪明人,想要不融合事理是做不到的。只是那些有狂妄知见,执理废事的人,才不能融合事与理。
256、此心周遍法界,亘古不变,如虚空一样。我们由于迷惑污染,起了种种的执著,譬如虚空,有物障蔽,就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然而,不周遍,不永恒,是因为执著而产生的幻相,难道虚空真的会因为障蔽之物,就从此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吗?所以,凡夫的心,与如来所证不生不灭的心,是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差异的。之所以有差异,是凡夫迷惑污染罢了,并非心体原有改变。弥陀净土,总在我们的一念心性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然是我心本具,就应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才能显露,事理圆融,众生与佛不二啊。所以说: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哪有我心具的佛,不应我具佛的心呢?
257、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于迷悟不同,致使形成十界的差别。这个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是真的无生,因他生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的西方,不是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的西方。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没有无生之相,这是生而无生。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 ,心作,心是的西方,所以是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却不停留于无生之相。这就是生无生论的大概要旨。
258、寂照不二与真俗圆融的道理,下文将对此义进行发挥和阐述,何不体会认识以求了解呢?先将寂照和真俗这四个字的含义说明,就会势如破竹,一了俱了。我心本具的道,与我心固有的法,原是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的。什么叫做寂呢?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心体,有生灭是不能叫寂的。什么叫做照呢?就是我们常常清楚自己的心相,不能完全知道自己的心相,就不能叫做照。什么叫做真呢?就是我们常寂常照的心体,原是真空无相,无有一物。什么叫做俗呢?俗就是假。虽然心体原是一法不立的,却又能万法俱备,万德圆彰。(万法万德就是事相,叫做俗。)
寂即是体,照就是体的相状与力用。体,相,用三个方面,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所以叫做寂照不二。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理性本具事修之道,事修才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整修,全修在性也)所以叫做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就是说这个寂照真俗的体相理事,都是离念离情,不生不灭的。仔细想想这些喻示,以及我所说的数句,自然心中完全清楚明白了。如果仍然不明了,则说明你过去生中欠修习。现在只要能够至诚恳切地持佛名号,等待业障一消,则明如观火,必有开悟而相视一笑的那一天。
259、三谛(即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是佛法中的纲要。从理性上说,叫做谛,谛就是理;从修持上说,叫做观,观就是修。真谛,一法不立;俗谛,万法圆备。观真谛之理,名为空观;观俗谛之理,名为假观。空观,观其一法不立的真如法性,包括空空,有空,即《心经》中诸法空相的空相,不但色空,空空,而且菩提涅槃亦空。若有一法不空,就不叫真空。这是三观空观的空,怎么会是那种万事不管也不做的人能担当得起的?俗谛的俗,不是鄙俗,雅俗的俗,而是指建立施设。假,也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建立施设的假。观俗谛之理的观,叫做假观。因为真谛一法不立的自性本体,圆具六度万行诸法俱备的功德,也就是《心经》诸法空相的诸法,此中三谛之观的观修功夫怎么是凡夫能担当的呢?凡夫,是苦,集二谛所摄受。这个空,假,是圆教中圆妙道理,二乘尚且无分,何况凡夫呢?
260、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抒已见。依我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难道有空的实际可得吗?下两句重新解释上两句的意思,也都是说,色与空均是不可得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然都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所以说是诸法空相。这个诸法空相,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槃(涅槃即证得实相。)正因在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所以才能从凡至圣,修因证果。譬如屋空,才能住人,如果屋不是空的,人怎么能住进去?因为空,才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一定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为理就是事,这是邪见,不懂正法。请仔细思考。
261、观世音菩萨,以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是百法的略称。既见其空,则五蕴都成深般若。(内之根身,外之器界,都包涵在五蕴中。能见五蕴是空,则此身在五蕴中,此心虽五蕴所成,此心不为五蕴所缚,法法头头,都是大解脱法门,大涅槃境界了。见文钞正编复宁波某居士书)如佛光一照,一切黑暗全部消失,不可能还留有一些黑暗的地方。学道之人,认识这个关键地方,则性,相,显,密各部,都是平等不二,如常不变。否则,随语句产生执著,完全没有指归方向,就如同入海数沙,徒劳辛苦。
262、《大般若经》广泛论述了佛法与众生法,以便让大家能够真正地明白心法,全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则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和浓缩,略论心法,以明佛法与众生法。全经文仅二百六十字,却概括了十法界的因果事理。以简略摄广博,毫无遗漏。简略地说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这是全经的枢纽。再简单一点来说,只一个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融通。圆彰和融通都寂灭,则真如就完全显露。《心经》实在就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宗,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经》的关键,意义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二、论心性
263、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无比空阔灵通,圆融活泼,为出世入世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足烦恼的凡夫境界,也径直与三世诸佛,心体相同,没有一点差异。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诸佛最后证得了,所以自性的功德,力用,彻底显露;而凡夫全体迷惑背离,反用这种功德,力用,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罪。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个方面,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过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长受轮回。即使想要出离,也不可能。就像在暗室里撞上了宝贝,不但不能受用,反而会被它损伤。心被迷惑,追逐外境,背离了觉性,走入了红尘,也是这样。
如来怜悯众生,为说妙法,让众生返妄归真,恢复本有的心性。刚开始时,从妄境中去寻找自己的真性,然后知道全体妄境正是真性。正如风平浪静,日出冰融,波浪与冰都变成了水。波浪,冰与水,本来就非二物。在波浪没有平静,冰没有融解之前,与波浪平静,冰融解之后比较,虽然它们的体性完全相同,但是前后的相用完全不同。这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的道理啊!
若只是依靠性德,不从事修德,则尽未来际,只能永远作徒具佛性,无所依靠的众生了。所以《般若心经》说:五蕴,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于一向迷惑背离,就堕落到了幻妄的相中。即迷执于妄相,真性就看不见了,真性迷失了,各种痛苦都来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柔水成坚冰一样。以甚深般若照见,就完全知道了迷真成妄,全妄即真的本来面目。如风息日暖,再回到水的本体。
所以要知道一切诸法,都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因此四大全失假像,六根都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变现出各种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不能沾湿,火不能烧烤,虚空中随意来往。境无自性,都随心转。
所以《楞严经》说: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这正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实效呀!发真归元的归字,是归投,归还,也是返照回光,复本心性的意思。然而,要回光返照,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然可以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既然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才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只是因为顺法性,则得受用,违法性,反受损伤,利害不同,天壤之别。
264、众生是未悟之佛,佛是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但其苦乐受用,却天地悬殊,这是由于称性顺修,或是背性逆造所引起的。这个道理很深,不容易宣说。要不费口舌,只好用比喻来说明。诸佛是如何致极修德,彻证性德的呢?譬如大圆宝镜,它原来是铜,人们知道铜可以发光,所以日日揩磨,用功不止,最后灰尘除尽宝镜发光。高台直立,万物都可以映入其中。大到天地,小到尘毛,森罗万象,清清楚楚一齐在镜中出现。正当万象一齐出现的时候,而镜子本身空洞无物。
诸佛的心,也是这样。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未来际,安住于寂光净土,常享法乐;普度九界,出离于生死轮回,同证涅槃。众生全部迷失了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上了灰尘,不但毫无光明,连铜体也生锈遮住,不再显露。众生的心,也是这样。
如果知道这连铜体也不显露的废镜,却原本就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则从此不肯废弃,天天揩磨。刚开始时则略露铜质,然后则渐发光明,倘使能够极力尽磨,则一旦尘垢干净,自然可以万物都映入其中,照天照地。不过此等光明,是镜子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并非是外面来的,也并非是由于揩磨才有的。然而不磨,也是无法得到光明的。
众生要想背尘合觉,返妄归真也是这样。渐渐断除烦惑,渐渐增加智慧,等到功德圆满时,已是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虽然如此,也只是恢复本来的面貌,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如果只是放任性德,不去修德,那么尽未来际,就会常受生死轮回之苦,而永远没有恢复本性的日子了!
265、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是背尘合觉,众生是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迷悟却完全不同,所以才有苦乐升沉,天渊悬殊的差别。如果详细考察三因佛性的意义,那么无疑不破,人人都会想要修行了。什么是三因佛性?三因,就是正因,了因和缘因。
第一,正因佛性,就是我们即心本来具有的妙性,诸佛所证真常的法身。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违背,诸佛最后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第二,了因佛性,即正因佛性所产生的正智。或得善知识指点,或读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因而得到明了觉悟。以前由于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道六尘境界当体本空,以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罪。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而让正因佛性成为起惑造业,受苦的根本。这样开悟之后,就想要反妄归真,希望恢复本性。第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然能够明了觉悟,就必须修习种种善法,以便消除惑业,增长福慧,一定要彻底亲证到所悟的本具之理,才肯罢休。
请让我用比喻来说明。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然原本就存在,但是你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又不去开发,金矿得不到冶炼,或点火的木材没有燃烧,有光的镜子不曾摩擦,有芽的谷子得不到播种和雨水等缘,则矿中的金,木中的火,镜中的光,谷中的芽,永无出头之日了。因此要知道,虽然有正因,若无缘因了因,也得不到受用!这就是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立即想度尽众生的原因;众生因为不明了觉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法出离。我佛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机,给予相应的启迪,希望众生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266、真性在未证前,随恶缘就变成烦恼,但真性未曾改变过;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真性也未曾改变过。譬如用真金铁柜做马桶,夜壶,虽天天盛粪,但是金性仍然不变。打做佛像,菩萨像,虽极其贵重,但是金性仍旧如初。世间人,各具佛性,却常造恶业,就像将金子打造马桶和夜壶一样,太不知自重了!
267、佛光,乃是十法界的凡圣众生和佛即心本具的智体。这个本体灵明通达,不动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从竖的方面来看,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可一切时间也无法超越佛性永恒;从横的方面看,贯穿东西南北等十方,可东西南北等十方也消融于佛性的永恒之中。
说它是空,又有万德圆彰;说它是有,而它又一尘不染。虽然存在于一切法中,却又离开一切外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然有五眼,也不能看见,有四辨,也不能宣说。却又法法承受它的力量,处处能够遇到它。只是由于众生从来没有觉悟的缘故,不但得不到受用,反而承受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起惑造业,由业感苦,以致沉迷于生死轮回中,完全没有出离的日子。
以常住的真心,受生灭的幻报。譬如醉人看见屋子旋转,屋子实际上没有转,他糊里糊涂以为方向变动,方向实际上没有变动。这完全属于妄业所现,实际没有一点外相是真实的。所以,我佛世尊释迦牟尼,示现成佛,彻底证得佛光时,感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然现前。
《楞严经》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没有世界众生,因为妄想执著就有众生的出生,因有生就有灭,生灭是妄想,灭妄为真如,这就叫做如来无上菩提或者大涅槃,二转依等。盘山说:心月弧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不存;心境俱亡,复是何物?沩山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因此应该知道,佛祖的种种言教,无非是指示众生本具的心性,让众生返迷归悟,复本还元罢了。
268、一切众生,原本具有佛性常光,不论明暗,远近,有无阻隔,都能完全照亮无遗,因此无需借助日,月,灯的光明,就能看见。遗憾的是众生迷失本性,背觉合尘,致使佛性常光,变作烦恼无明,不但黑暗,阻塞,远处不能见,即使近在眼前,若无日月灯光,虽是泰山也不能看见,更何况其他呢?因此,轮回生死苦海,如盲人走路,没有向导,没有一点出离的希望了。
三、论悟证
269、二空(我空和法空)的道理,单是讲悟,根基好的凡夫也能做到。比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然五住烦恼(三界内的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三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共为一住)毫未伏断,但是所悟与佛无二无别。就宗门所说,即大彻大悟;就教下所说,即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并不是含糊不清,依稀仿佛明了而已,而是包含了真修实证的功夫。
例如当庞居士听到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说时,顿时身心俱忘,大彻大悟。大慧果听到: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也是这样。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诵至《药王本事品》,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里,豁然大悟,寂静进入禅定境界,在定中亲见释迦牟尼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能这样真修实悟的,才算是真的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如果说得证实相的法,则不是普通的凡夫所能为。
南岳思大禅师,是智者大师的得法法师,有大智慧,大神通。临终时,有人问他所证,回答我最初的志向是期望能证铜轮,(即圆教十住位,破十品无明,证得实相,初入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初住即能于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三住则万个。位位增数十倍,铜轮岂是小位。)但是因为出来领僧众太早,所以只证得铁轮(即圆教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惑,伏无明。南岳思禅师居第十信位,说明他尚未证到实相。尚破了一品无明,即证得了初住位,才可以说是证到实相)罢了!
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临终时,有人问:不知大师证入何位?他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证圆教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 . 法师功德品》所说。)损已利人,但登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谒说:名字位中(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等,而见思尚未能伏,更莫说断。末世大彻大悟的人,大多是此等身分。如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这还是修得好的;次等些的,如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些的,如雁荡僧为秦桧。因此,名字位中人,理虽顿悟,但因惑未伏除,所以一经受生,大多迷失了本性。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实相的异名。)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蕅益大师临终示现名字位,智者大师示现五品位,南岳思大师示现十信位。虽然三位大师的本来身份,都可不测,而他们所示的只是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不容易证,后进果位更难超越。他们之所以这样示现,实在是因为害怕后辈众生未证谓证,所以才以身说法,让后学自知惭愧,不敢狂妄自大。
这三位大师临终示现所证位次的恩德,我辈就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啊!你自己度量度量看,你果然能超越这三位大师吗?如果说我们念佛,闻经,努力培植善根,待到往生西方之后,常在弥陀身边,同在莲池海会上同修共参互相提携,随自己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也是一切往生者都能同得与共证的。
270、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的意思,即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色即色法,受想行识即心法),清楚地知道色和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一散就消失了,完全没有可以作主宰的实我可得。法空的意思,即于五阴法中,清楚地知道当体全空。《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意思。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实相。由破无明,而证实相,《心经》称之为度一切苦厄。实相,法身理体,究竟离于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为一切诸相的根本,最是真实,故名实相。这个实相,众生与佛同样具有,而凡夫与二乘,因为迷背,所以不能得到受用。
271、开悟的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也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已证实相的人,则如就路还家,停步安坐;又如持此宝藏,随意受用。开悟,则发大心的凡夫,他的理悟能与佛同;证果,则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知道了这个悟与证的含义,自然不会产生未证却说自己证的傲慢心,也不生退却心,而求生净土的心,万牛也难以挽回。
272、佛法在各宗各派的修持上,必到行起解绝,才有实益。我认为行起解绝的起字,是极的意思。只有修行用力到了极点,才会能所顿时消失,一心彻底显露。修行功夫如果还没有到极点,虽能悟解,却还是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知见分别,都是理论上的见解,怎么能得到真实利益呢?唯有用力到极处,才能能所,情见都消灭,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古代有如死木头人般的大德,后来证果,道风高尚,辉映古今。其利益都在用功达到了一个极字!
273、念佛所注重的是往生,念到极处,也能明心见性,并非于现世完全没有利益。从前,被称为明教大师的嵩禅师,每日功课都要念十万声的观音圣号,后来对于世间经书,都能不读而知。
四、论宗教
274、严格地说,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教下,则真,俗二谛并阐,并且并偏重俗说;宗门,则是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要知道,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光明透亮,空空洞洞,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然而虽然里面没有一物,却又是胡人来则现胡人像,汉人来则现汉人像,森罗万象,一起来则一同现。虽是万物影相都能显现,可镜子里面仍然是完全没有一物存在;虽然里面没有一物,可并不妨碍万物影相都显现。
宗门,则在万物影相显现的地方,专说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教下,则在理性的地方论事修,并且回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教下,虽然中下根机也能得益,但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因为教理博大精深;宗门,虽然中下根机不得要领,难以安心,但上根便能大彻大悟,这是因为可以着手修持的契入处极为简约,全凭悟性的缘故。行教法,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都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才可作人天导师;修行于宗门,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真心,便能阐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宗风。在佛法大兴时期,以及是佛法大通之人,比较适合依宗参究。就像僧繇画龙时,一点龙的眼睛,画龙即飞走。在佛法衰弱之时,以及是宿根陋劣的人,则比较适合依教修持。就像笨拙的木匠做木器,废弃了绳墨,哪能成功?
五、论持咒
275、持咒因为不知义理,只要至诚恳切一直持诵下去,竭诚到了极处,自然能够业消智现,障尽福高。其利益是不可思议的。
276、持咒一法,只可作助行。不可将念佛为兼带,而以持咒作为正行。(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则文钞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一。)持咒法门,虽然也是不可思议,但是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佛接引。若不知此意,虽则法法头头,都不可思议,随修何法,都无不可,只怕到最后,便成了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如果知道自己只是个具足烦恼的凡夫,通身业力,不靠如来宏誓愿力,决难这一生出离轮回,才会明白净土一法,是一代时教,其他法门都不能相比的。持咒诵经,用它来培植福慧,消除罪业,是可以的。若妄想得神通,则是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若此心固结,加之不明理,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人我分别心炽烈,则走火入魔,指日可待。想要得神通,必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然来了。若不致力于求道,只求神通,且不说神通能不能得到,即使得到,神通或许反而障道了。所以,诸佛诸祖,都严禁神通,而不许人修学啊!
六、论出家
277、佛法是九法界众生公共的法,无一人不应当修,也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的人多,则所带来的结果是法道兴隆,风俗淳善。如此效果,当然是唯恐不多,愈多则愈美啊。至于出家为僧,是如来为法道长住世间,与弘扬法道而建立的。如果他立大志,发大菩提心,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弘扬戒,定,慧三学并又特别推崇净土法门,尽此一生来摆脱生死轮回,这样的出家人唯恐不多,多多益善啊!
如果他只是稍有信心,却无大志向,只想要借僧人的名,游手好闲,靠佛来苟且偷生,这样的人,虽名为佛子,却实是罪民。即使不造恶业,也是佛法的败种,国家的废人。倘或破戒造业,遗害污辱了佛教,即使此生逃脱国法,死后也一定会堕地狱。于法于已,两无利益。因此,这样的人出家,一个都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这是真语实话,并非故意贬低将相而推崇僧人。若要担负佛的家业,延续佛的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弘法道以利众生的人,是办不到的。
以后求出家的人要做到: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资,才可剃度,否则不可。至于女人,对佛法有信心的,就让她在家修行,万万不可让她出家,恐怕她一出现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男子若真修,出家较容易,因为他方便参访善知识,依止丛林而修行。女人若真修,出家反令修行困难,因为她会动辄招世讥嫌,很多事情都难以随顺她的心意。按照上面所说,有所挑选,剃度僧人,不度尼僧,是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的第一要义。
278、唯有佛门弟子,以成就佛道和利益众生为最上等的报恩行为。这样不仅报答了多生的父母,也报答了无量劫以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在父母生前孝敬,并且还要度脱父母死后的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所以说,佛子之孝,大多隐晦而难以显露。虽然,儒家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若佛子告别双亲出家,难道能不顾父母的奉养吗?
按照佛门制度,出家必须先禀告父母。即使有兄弟子侄可托,也要禀请于亲人,亲人允许才可出家,否则不许剃度。出家之后,若其兄弟去世,亲人无所倚托,也得节省自己的衣钵之资,来奉养父母。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朝有一位长芦宗颐禅师,襄阳人,幼年丧父,母陈氏带他于舅家抚养。禅师长大后,博通世间典籍。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请母亲于方丈东室奉养,劝她念佛求生净土,过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周岁时,父亲战死沙场。七岁出家。十九岁那年,战乱纷纷,谷米很贵,背着母亲入华山,自己辟谷,所乞之食奉养母亲。第二年,往霍山战场,收聚一堆白骨,诵经咒,祈祷父骨从骨堆中出来。数日后,父骨果然从骨堆中跃出,聚集到儿子面前。于是他掩埋了其他骨头,背负父骨而归葬。见《宋高僧传》。)
所以,经中说: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相等。亲在,则善巧劝谕,让他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亡,则以自己读诵,修持的功德,常常至诚为亲回向,让他永出五浊,长别六道,证无生法忍,登地不退,尽未来际以度脱众生,使自他以共成佛道。这样,才是大孝!与世俗之孝不同,这才是真孝!
七、论谤佛
279、佛悯念众生,无始无终。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佛的大悲誓愿之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全都包容其中。又如日光,普照万方。即使天生瞎眼,一生不见阳光的人,也得承受光照,才能在人间生活。因为倘使没有日光照耀,就没有生活之缘,难道一定要亲见阳光,才算蒙受太阳的恩惠吗?那些世智辩聪的人,用他的偏执狭劣之见,辟驳佛法,说什么佛教害孔孟圣道而惑世诬民,这与天生盲眼却骂太阳没有光明的人,有何差异?
一切外道,全都窃取佛经之义,据为已有,更有甚者,窃取佛法之名,以行邪法。要知道,佛法是出世之道和入世之道的根本。犹如大海,潜行地中。化为滋润万物,奔流不息的万川,而万川无一不归回大海。那些谤佛的人,并非谤佛,都是自己在诽谤自己。因为他的一念心性,全体是佛,佛之所以有种种的说法教化,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舍迷归悟,亲证自己本具的佛性罢了。因为佛性最尊贵啊,最应爱惜!所以佛才不惜这样勤劳教化,即使众生不肯信受,也是不忍放弃他们啊!假使众生不具佛性,不能做佛,佛却这样不辞劳苦而来教化,那么佛就是世间第一痴人,也是世间第一等大妄语人。那么,天龙八部,三乘贤圣,还肯护卫,依止佛吗?
280、世人未读佛经,不知佛济世度生之深谋远虑。见韩愈,欧阳修,程颢,朱熹等辟佛,便以崇正辟邪为已任,人云亦云,肆口诬蔑佛法,却不知韩,欧二人绝未看过佛经。韩愈的《原道》,只有寂灭二字,是佛法中的话,其余都是《老子》,《庄子》中的话。后来经大颠禅师启迪,他就再也不谤佛了。欧阳修是以韩愈为宗师,他辟佛的理由是:王道政治衰落,仁义之道无人提倡,才使佛教乘虚而入。如果欧知道佛法,明白佛随顺机宜,济世度生的道理,当然就不会再把佛当作中国的祸患而要驱逐了。欧是名人,他这样一倡导,读书人都以欧为宗师,都仿效欧而辟佛。
明教大师欲救此弊,作《辅教编》呈仁宗皇帝,仁宗把《辅教编》示韩魏公,韩又拿来给欧看,欧惊叹:真没想到啊!僧中有此等高人啊!黎明定当拜见!第二天,韩陪着明教大师来了,欧拜见后,畅谈一天,从此不再辟佛。欧的门生也接受了明教大师的教化,大多极力学佛了。程,朱读大乘佛经,亲近禅宗善知识,领会经中全事即理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自心的道理,便以为全知道了。实际上,还未遍阅大小乘经,也未亲近各宗的善知识,尚未全部明白,于是就执理废事,说没有因果报应。竟然说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的根据,实无其事。并且还说,人死如灯灭,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剑,斫,舂,磨,将向谁施刑?神已散了,令谁托生?听了这番胡言乱语,恶人更加放心大胆地做坏事,善良的好人也不能自我勉励为善了。
八、论戒律
281、说到持戒,暂且先遵守维护佛所说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包罗一切戒法,完全没有一点遗漏。这是如来戒经中的话,文昌帝君引用到《阴骘文》中了,千万不要认为是出自于《阴骘文》。这两句,表面上看似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若在举心动念处检查反省,能够完全遵守不犯的,这个人已非凡夫,而是圣贤了。
282、守戒,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如果内心上做不到主敬存诚,即为犯戒。而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核心。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都是犯戒。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就是律,教,禅,净一道修行了。
283、三皈五戒,是学佛入门的途径,修别的法门,都须从这里进入,何况是即生了脱生死,最简最易,最圆最顿的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呢?不反省身,口,意三业,不持五戒,就没有再得人身的机会,何况是莲花化生,具足相好光明的身体呢?
284、受戒一事,若是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学习礼仪,才知道丛林规矩,僧人仪规。从此,游方行脚,就完全没有一点妨碍了。否则,十方丛林,不会接待。若是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去寺庙受戒,也未尝不可。至于身家贫困的人,何必如此?只要在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至七日,自誓受戒。到第七天,对佛说: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波夷,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样说三次,即为得戒。只要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之分。千万莫说自誓受戒为不如法,这可是《梵网经》中如来的圣训。
九、论中阴
285、中阴就是识神,并不是世俗所说的中阴身是识神变化出来的,是灵魂。有说中阴七日一死生,这样死生七次,四十九日必投生等,不可一概而论。中阴的死生,是死者无明心中所现的生灭相,并非像世人一样的死生而论。中阴受生,快的一弹指间就去了三途六道;慢的则七七四十九天,或更长的时间。刚死的人,能让相识的人,在白天或夜间见到,与人相接,或有言论。不独中阴有这种现象,就是已经受生善恶道中了,也能在相识的亲人故友之前,一一为他们现形。
此虽本人意念所现,但其能否现形的权利实际操纵在管理世界的神祇身上。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是真实不虚的道理。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那么大家对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的观点都会一起附和了。那么,举世之人,就都要陷进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的深坑中了。从此,善者不再警戒自己去修德,恶者更要穷凶极恶地造罪了。天地鬼神,为了使人们明白三世因果之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间人到幽冥界主管刑罚等事出现。这一些都是天地鬼神在辅助佛法,帮助弘扬正道。其理甚微,但其关系甚大。这种事,古今之***载很多,只是没有说明是谁在操纵,以及这些事情出现的关系和利益罢了。
286、死后尚未受生到六道之中,名叫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叫中阴。一个人附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讲说他的苦乐之事,是附者的神识起作用。投胎,必须是神识与父母精血聚合。人受胎时,神识已经住于胎中了。生时,也有亲见其人入母内室的,那是在父母行房之时,有其他人代为他受胎,待到胎成,快分娩时,本人的神识才来,代替的神识随即离开。圆泽禅师的母亲,怀孕三年,就是这种情况。然而,这是一般的说法。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神却早现于净土。恶业深重的,人还卧病于床,神婴已到幽冥受罚。命虽未尽,神识却已经投生去了,等到将要生时,识才将全分的心附在胎体中。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代为受胎的说法较为通常。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可思议处,也是诸佛神通道力不可思议处。
十、论四土
287、凡圣同居士是为带业往生之凡夫而立,方便有余土则为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以说是佛所在的地方。如果说佛所在的地方,非但西方四土全部是寂光净土,即此五浊恶世,三途恶道,自佛眼来看,哪里不是寂光?所以说: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遍一切处的常寂光土,唯满证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法身者,才能亲得受用,其余都是分证四土。若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而事则无。欲详知,当细研《弥陀要解论四土文》。《梵网玄义》里也有很具体的说明。(毗卢遮那,译光明遍照,也说遍一切处,是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的通号,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也是这样,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佛号,是化身佛的各别名号。卢舍那,译净满,因为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这是就智,断二德所感的果报而言的。)
又须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就称性所感之果来说的,则是实报;就究竟所证之理来说,则名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并分证寂光。妙觉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初住至等觉都属分证二土,妙觉极果属于究竟二土。也有讲法者,说到实报就只讲分证,说到寂光就只讲究竟。寂光无相,实报则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比如虚空,它的本体并非森罗万象,但是一切诸相,都可以在虚空尽情发挥。又如宝镜,明净透彻,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却又胡人来现胡人像,汉人来现汉人像。实报,寂光,即是一体分而为二,虽然分而为二仍旧是一体。只是为了让人容易了解,才勉强作二土之说。
十一、论舍利
288、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也叫灵骨,是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这只是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的表相罢了。不一定是非得死后烧化,其身,肉,骨,发才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雪岩钦禅师剃发,他的头发变成一串舍利;还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的;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有人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有一师父死后烧化,舍利无数,身边的徒弟们都得到了,只有一人远游未归,等他回来后,在师父像前祭祀祈祷,感慨悲痛,于是就在像前得到了舍利。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大风四起,烟飞三四十里,凡是烟所到的地方,都有舍利,大家收集起来,得四石多。因此,应当知道舍利是道力所成,炼丹的道士,不知原因,妄测是精气神之所炼。
289、佛舍利,更是神变无穷。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一印度僧赠舍利数粒,等到他登基继位后一看,则变成了数百粒之多。因而修建了五十多座宝塔供养佛舍利。阿育王寺的舍利,可捧在手中看,每个人所见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有大小,高下,颜色的转变,等等不同,这是不可以凡情测度的。世人以凡情推测佛法,只得其损,不受其益。
十二、论臂香
290、臂香,即在臂上燃香。灵峰老人平日里奉持《楞严》《梵网》二部经,所以臂上燃香次数多。因为一切众生无不爱惜和保重自身。对于其他众生则杀其身,食其肉,心里便欢乐;对于自己,则蚊子咬一下,芒刺刺一下也难以忍受啊。如来在《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让修行者燃香于身,臂,指,供养诸佛,来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的心。此法在六度中,仍属于布施度中。燃香燃身都是舍,必须至诚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愿自己和他人业障消除,智慧明朗,罪灭福增(自己,他人并提,虽然是为自己,又须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所以要自,他并提。)绝无一毫求名闻利养,人天福乐之心,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这样修行。如果这样,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谓三轮体空,四弘普摄。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若是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去效法修行。且莫说燃臂香,就是将全身通燃,也是无益的苦行。
十三、论境界
291、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结果,虽不离心中所想,但不能说这只是想心所现,而绝对没有佛圣迎接的真实事情。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说相随心现是可以的,说唯心无境则是不对的。唯心无境,必须是圆证一切唯心的大觉世尊说才无罪过。阁下若说,则堕落为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的邪说。怎么不应慎重呢?
292、来信所说两种邪见,是以凡夫知见,测度如来境界。这种人本来不值得和他讨论。然而我佛慈悲广大,不弃一物,不妨设一方便,惊醒他的迷梦。佛因为完全没有一点贪心,所以感招众宝庄严,随缘化现,不须人力经营的殊胜境界,岂是娑婆世界的凡夫境界可以相比的?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都正大光明,所以他的外表也现出慈善光华的样子。虽无心求相貌容颜的美好,却自然会好。造业之人,心地龌龊,污秽凶恶,他的面貌随之黯晦凶恶。他本来想面色好,让人以为他是个心地光明的善人。然而心地不善,却要面色善,这是求也求不到的。这是凡夫眼睛看得到的。若是鬼神,则见善人身有光明,光明的大小,随其德性的大小而现;恶人则身有黑暗,凶煞等相,其相的大小,也随罪恶的大小而现。他说《金刚经》一切为空,却不知《金刚经》只在阐明理性,未讲证得理性所得的果报。实报庄严土的庄严,就是《金刚经》最后所得的果报。凡夫听到这里,当然便会怀疑无有此事。
十四、论神通
293、他心通有种种不同。对于已证道的人来说,例如澍庵这个人,无论什么书,都能一一背诵得清清楚楚,一字不错。奇怪的是他从未读过书,为何可以这样呢?因为他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前所读阅过的内容问他时,问者虽然时间一久就不记得了,但问者的八识田中,已存在各种言句的影子(看佛经也是如此,古人说一染识神,永为道种,当于此中深信)。问的人由于被无明障蔽,完全不知觉了,但是有他心通的人,就在问者的心识影子中,明明白白的看得见。所以,他能随问随背,一点也没有差错。即使问者未见此书,他心通的人也能从其他人的心识中,为他诵出。这是拿他人的心作自己的心用,并不是自己的心中常有许多经***忆不忘。
十五、论外道
294、我认为佛,道两家,本源是一,没有两个,但是末流支派却是千差万别。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既然知道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觉悟此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然可以显现了。道教初传之时,也不是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宗旨的,而到了后世,凡依道教而修行的,却无一不以此为宗旨。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一点遗漏,就是小到世谛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也是一丝一毫的善都没有遗漏。唯独对于炼丹运气等,绝对没有一个字提倡,而且深以为戒。这是因为,佛教让人知道身心为幻妄,而道教则在让人保身心为真实。他们所讲的心,是随缘生灭的心,非本有真心。炼丹一法,也不是没有利益,可以延年益寿,最好的果报是可以成仙升天,但要说能了生脱死,那是在说梦话。
295、今天的外道,遍世界都是。因为佛法深妙,人难以弄懂,外道窃取佛法之名,却不知道佛法的真义,于是就以炼丹运气保身之法,认做了生脱死之法。他们既然不知道因何生死,所以就只要瞎造谣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合一处,就是得道了。实际上这完全是识神用事,对于心性真如理体一事,沾都沾不上边,还自我吹嘘说:六祖乱传法,法归在家人,僧家无有法。这些话,不但口里说,而且还写在书上,以假毁真,以邪为正。无知无识的人就被他们迷惑。他们这些外道之所以能在世间到处传播,得力于两种方法。第一、秘传。说一旦得明师真传,不修即可速成。所以把他们的法说得神乎其神,说:老鼠听见,老鼠都会成,雀子听见,雀子都会成。所以,他们在传道时,必须在密室中,细语小声,外面再派人巡查,以防有人盗听。第二、严示禁令。即使是父子夫妇之间,都不能说,说了必遭天谴。所以,在没有传道前,先让人发咒赌誓,说今后若违背誓言,就会受怎么样怎么样的惨报。发咒之后才传道。此后纵然有人明知他们不对,因为恐怕自己违背誓言会遭惨报,所以宁死也不敢背离此外道而学佛法。假使外道不秘传,而是公开宣讲,让大家共同听闻,也不赌咒发誓,则举世之人,有几个肯入他们的道呢?
十六、论胜缘
296、人入佛道,各有自己的时节因缘。既然你因读《文钞》而知佛法,从事修持,即是皈依。不必一定要举行皈依仪式,才算皈依,不举行皈依仪式,就不算皈依。但愿你能皈依到底,中途不变更,即是真皈依。
297、若人在宿世果然种有善根,则无论为学还是求道,都可以成为出世大事的殊胜因缘。即使是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逆境种种恶报,可以作为出生死,入佛法的因缘,关键看这个人能否自我反省罢了!不能自我反省,且不说碌碌无为的庸人,为世间教育所拘束,即使如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名人,虽然学问,操持,见地都是奇特超群的,但是还是不能彻底觉悟自心,了脱生死。他们的学问,操持,见地,虽然可以作为无上妙道的基础,由于不能自我反省,竟然成为入道的障碍。因此,可以知道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啊!
298、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所以,苦为成佛之本。还有,佛让弟子们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的人,完全没有一点痛苦,所以不能入佛道。而阎浮提的人苦事很多,所以入佛道以了却生死轮回的人,不计其数。倘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人醉生梦死,整天在安逸享乐中,还有谁肯发出世心,以求了生死呢?
第九章 在家人修行
导读
学佛一事,必须先做好人,才可趋向佛道。因为佛法包括出世入世一切诸法,所以,对于做父亲的就说慈爱,对于做儿子的就说孝顺,让各人都尽到做人的本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在家人学道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净心念佛,经常反省自己。积德行善并非一定要有钱,印光大师说要知道身,口,意业都恶,就是最大的恶,三业都善,就是最大的善。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感化同人。自己的妻子女儿,能信受奉行,别人自然也能跟着从善了。难道一定要有钱财才能做功德吗?
一、敦伦尽分
299、学佛一事,必须先做好人,才可趋向佛道。因为佛法包括出世入世一切诸法(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见文钞三编复周伯遒书),所以,对于做父亲的就说慈爱,对于做儿子的就说孝顺,让各人都尽到做人的本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想要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才可修上去,并且可永久不坏。如果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从前,白居易问鸟窠禅师说: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学佛法,首先必须克已慎独,事事都从心地里真实做出。这样的人,才算是真佛弟子。如果他的心奸恶,想要借佛法以免罪业,不异于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想以此身轻体健,延年益寿,可能吗?
300、你已娶妻成家,应当经常想着让父母亲高兴。夫妻之间要互相爱敬,不可因小事产生矛盾,致使夫妻不和睦,以伤父母的心。《中庸》说:夫妻相亲相爱,像琴瑟一样和谐。兄弟和睦相处,一家融洽真快乐。安置好自己的家室,让妻子儿女都快乐。孔子说:人若能这样,父母也将称心如意了!夫妻,兄弟和睦,则父母心中顺悦。现为人子,不久为人父,若不实行悦亲之道,则必生忤逆不孝之子。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我老了,不能常训示你,你肯努力尽子道,便可入圣贤之域,将来往生西方,是你所得的佛法利益。
301、人生世间,为善为恶,都须助缘,才会有结果。即使是天生的圣才,尚且必须有良母贤妻辅助其德,何况是普通之人?因此,文王因受母亲太任的胎教而有圣德,所以《诗经》上赞叹他以礼待正妻,推及至兄弟,并以此治国。这是就文王而言。如果谈论文王的妻子太姒的圣德,当然也可以辅佐文王之道。如两灯互照,愈见光明,两手互洗,才得清净。由此说来,世间缺少贤人,是由于世间缺少贤母与贤妻啊。因为妻子能暗中辅助丈夫,母亲能胎教子女,刚刚出生的几年,小儿每天都在母亲身边,亲受美德的熏陶,常承亲人的训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性情不知不觉为之转变,不求而能自成大器。我常说:教育子女为齐家治国之本。还常常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就是这个意思了。
302、教育子女,当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即孝养父母,利益大众,忍辱不怒,老实做事。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化的金,铜,倒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前,已经可以预知,何况出模?近世之人,多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一班有天资的子弟,狂妄自大,违背伦常。没有天资的,复归顽劣。因为从小缺乏教育,没有规矩,如同熔化的金液倒入坏模而成了坏器。金固然都是金,而倒入的模不同,所成的器也就有天渊之别了。
303、善于教育儿女,使他们都成为贤人或者淑女,实为敦伦尽分中最大的事。因为儿女全部贤善了,则兄弟,姐妹,妯娌,儿孙,都会相互熏陶而为善。从此,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也可化为贤人善人。可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根基,就都包含在善于教育儿女中了。
304、女人临产时,常常有人痛苦不堪,几天生不下来,以致于丧命。又有生产后出现血崩等种种危险,儿子也有慢急惊风等种种危险。如果在快要生产的时候,至诚恳切出声宏亮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出现危险。不可心中默念,因为默念的心力小,因此感应也小。又因为这个时候用力送孩子出生,如果默念,可能会引起闭气生病。如果至诚恳切地念,一定不会有痛苦难产以及出现产后血崩,儿子惊风等疾病。即使难产到了极点,人都快要死人,也要告诉产妇和在旁照应的人,一起出声念观世音菩萨。家人虽在别房,也可以为她念。一定不须一刻工夫,就能安然而生。(菩萨救众生之心,比世间父母爱儿女之心还要深,这种感情相差何止千万亿恒河沙倍?因此,临产之妇,能大声念菩萨名号,是极灵极有效的最上妙法。见文钞续编复周伯遒书。)
外道不明理,死死执著恭敬的想法,不知道要按照事情的变化来论理,以致一班念佛的老太婆,视女人生产为畏途,即使亲女亲媳生产,也不敢去看,何况还敢教她念观音吗?要知道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然裸露不净,却是实在没有办法,并非故意放肆。产妇能够念观音,不但没有罪过,并且可以使母子种大善根。这个意思出于《药师经》佛所说的,不是我个人的主观猜测,我不过为之提倡罢了。(《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所以在那本经上叫产妇念药师佛。但是观音名号,人人都知道,就不一定要念药师佛了,念观音也是一样的。)
305、求子之法,人们大多背道而驰。你想要得到身体健康,性情贤善,福报,智慧,寿命通通都有的儿子,必须按照我说的话去做,才会称心如意。(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糼善教,以免随流。见文钞续编礼念观音求子疏。)世人无子,就多娶亲,常服壮阳药,常行房事,其实这是速死之道,不是求子之方。侥幸得了儿子,也如子实不饱满的秕稻种子,播种后或不出,或出了也难以成熟。正确的方法是:第一,要断房事,时间半年,至少也要一百天,愈久愈好。应当与妻子说明白,彼此都有这种想法,分屋居住。若无多屋,则必须分床,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姐妹想,不敢产生一丝邪念。等到身体养好,并且妻子月经也干净了,就选择天气清明,日期吉祥那一天,晚上做一次房事,必得受孕。从此停止房事,直到孩子出生过了百天后,才可再行房事。
女人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并且因为子宫常开,容易引起堕胎。这种忌讳,人多不知,纵有知道的,也不肯依,以致于引起孕妇难产,或者孩子生下来也是死的,或者体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说命不好,反将行房当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了。(不要说光是出家人,论人行房事,其实此事是世间第一生死关节,正需要救济。见文钞三编复蔡锡鼎书。)求子之人要心存慈善,利益大众,博爱万物。利益大众,博爱万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凡无利益众生的心不存,凡无利益众生的话不说,凡无利益众生的事不做。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又必须专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礼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好念。睡觉时虽然也可以念,但要心存恭敬。睡时穿衫裤,不可裸体。睡时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若字多难念,可去南无二字,只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白衣大士神咒,念也好,不念也不妨碍。
你这样存心,行事,念观世音菩萨,也让你妻子这样存心,行事,念观世音菩萨,一直到临产还念。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旁边照应的人,必须大声帮她念,保管无苦痛难产之事。临产不能默念,因为用力送孩子出来,默念也许会因气闭而生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容易堕胎,并会将这个乖戾之气传给胎儿,孩子的性情就会变得凶恶。另外,给孩子喂奶时,必须心平气和。若生大气,奶则成毒,喂给孩子吃,严重时婴儿马上就会死亡,轻则半日或者一日死亡,绝对没有不死的。生小气毒小,儿虽不死,也会生病。所以,爱生气女人的孩子,死的多,病的也多。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样。
生了大气,千万不可喂奶,必须马上停止生气,放下一切,心平气和,然后过半天再喂奶。喂奶时先把奶挤掉半茶碗,倒了,奶头揩过,再喂,就无此祸殃了。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则不死,也会大病。此事古今医书,均未阐述说明。我因近年来这种事见闻多了,才知其中祸害。女孩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长大后生孩子必定容易,必定善良,必定不死不病。凡是儿女小时死病,大半是他们的母亲生气的缘故,少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被毒乳所杀害的儿女,不知有几恒河沙数了,怎么不可悲啊!你行悦亲孝道,所以为你详说。须劝你母亲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你与你的妻子,也应这样。
二、在尘世中如何学道
306、在家学道,居于尘俗而修佛法,高人名士,愚夫愚妇都可以实行。努力修持,以在家的种种拖累,当作自己修行的警钟。可以常常催生厌离尘世之心,增长向往净土的志向。如果有病,也不要烦恼,欣然领受,以作除业障想,心中反而顺畅。上不失高堂之欢,下不失夫妻之依,而且让身边一切人都因我而见闻佛法,增长净信,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307、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只求自己尽义尽分,决不在义分之外,有非分之想。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西方。凡力所能及的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也是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的助行,如顺水扬帆,又增加橹桨,到岸不是更快了吗?
308、所说培植功德,应当以开启人们的智慧为第一。现今《增广文钞》已经排完,尚未结算,你的弟弟若肯结算若干本书,自己施送,使一切阅者知道往生净土的道理,以此功德,作为你父亲往生的资粮,加以至诚,必可如愿。这才是最有利益的真实功德。
309、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也不必让他普遍研究深经奥论,只要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就可以了。不废居家事业,兼修出世间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愚夫愚妇,虽然愚昧,不明理,但能老实念佛,也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与总是私自推测思量佛智,整天都在以识神分别用事的所谓大通家相比,那么愚夫愚妇所获利益更多。
310、以您阁下的才学,应当依我印光所说的去做,利益可就大了!否则,选择一个寂静隐蔽的地方,精进修净业,将从前所得的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把自己看作原来就是一个无知识的人,于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时,专门念一句洪名圣号。果然能死尽偷心,当必亲见本来面目。从此高树法幢,使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生时为圣贤之徒,死后加入莲池海会,这样才可不负所学,是大丈夫,真佛子了!
311、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妄念。使人恢复本有真心,这才叫做佛弟子!难道把头发剃光了就是真佛子?依靠这种善心,竭力学道,修孝弟而感化乡里,持斋戒而令杀,盗之风自然消失。研究净土经论,就知道出离痛苦的要道;读诵《安士全书》,就知道在末世做人的良谋妙计。把净土法门告诉父母,用净土法门教育孩子以及一切亲威朋友。正是因为生死事大,就要时刻考虑我今后的归宿。不必另外选择一个地方,即家庭便是道场,把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都看作法眷,自行化他,以口相劝,以身作则,使大家同归净土,尽出苦轮,这样可以说你就是留发高僧,居家佛子了!
312、不要说您家一向贫寒,不能广积阴德,大行方便。要知道身,口,意三业都恶,就是莫大的恶,三业都善,就是莫大的善。至于愚人不信因果,不信罪福报应,您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依照《安士全书》等善书所说,为他们讲演,让他们渐渐相信因果,继而深信佛法,最后能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让一人改恶从善了,功德尚且无量无边,何况很多人呢?可您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感化同人。自己的妻子女儿,能信受奉行,别人自然也能跟着从善了。难道一定要有钱财才能做功德吗?
313、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世间医生,只能医身,即使能够妙手回春,但是对人的神识去向,完全没有一点利益。你既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为人治病,就应当在医身病时,兼带医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的杀生而得。有病之人,又须断绝房事,才可速愈。想要消除宿世,现世的杀业,就必须戒杀吃素,而且还必须至诚恳切念佛念观音,则疾病必可速愈,并且能培德而种善根。倘使是怨业病,除了吃素念佛的方法外,用其他方法绝对很难痊愈。病人与父母妻子,只盼痊愈,心急如焚,未必不肯依从。倘若肯依从,则种下出世善根,从此生正信心,以后由此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这对于病人和你自己都有大利益。
至于断欲一事,是治病第一要法。无论内科,外科,病未十分复原,千万不可沾染房事。一染房事,小病变大病,大病立即死。就算不当场毙命,也已种必死之因,离死不远,想要不死,也很难很难了。即使不死,都会变成孱弱废人,很难保有健康。他不知是自己不善保养,反要说是医生无真本事。无论男女,(处女,寡妇不宜说,余俱无碍。)都应当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说明其中的利害,既能让他们的病容易痊愈,也使医者名声大振。通常情况下,医生只知治病,不说病忌,更何况讲让人改过迁善,培德积福的道理呢?这是市井唯利是图的商贩心行,非济世救人的心行,更不用说,能够让人因病得闻佛法,生前入圣贤之域,死后生极乐之国,得无上利益了!
古人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所以称医生为大国手。世间医生的名望已极高,若再能以佛法度众生,行菩萨道,则医生一职实为一切行业中最重要的行业。因为人在病时,听到不谋利,发愿利人,有菩提心的医生所说的佛法,必能使病很快痊愈,病愈后,自然不能不生正信而遵循奉行啊!医生要取得病人的信任,千万不可计较酬金的多少而生分别心。倘若对有钱的富人就认真医治,贫者就应付了事,久而久之,人们会认为这个医生只管谋利,因而便会轻视他了。那么他所说的利人之话,人们也不会信从了。
另外,遇到为人父者,要跟他讲为父要仁慈的道理;遇到为人子者,要跟他讲为人子要孝敬的道理;还有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以及因果报应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六道生死轮回等道理。遇见可劝告的人,不妨以有意作无意之闲谈,使听者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开通心地,从而知生死轮回的可畏,庆幸找到了生脱死的方法。能这样做的,确实可以说即世间法以行佛法,由医身病而愈心病了。
314、一切众生,从淫欲而生。你发心守贞修行,当须努力。倘有情欲产生时,应当想到邪淫的果报,想到地狱里面刀山剑树,镬汤炉炭等的种种苦刑,自然种种情欲立刻消灭。常常看见很多大善女,刚开始则发心守贞不嫁人,后来则情欲一产生,没有力量克制,就与人做茍且的事情。这女人一经破贞,如水溃堤,从此横流势不可挡,永远也不能归于正道了,实在痛惜!你自己应当好好斟酌考虑,能守得牢则当然好极了,否则出嫁从夫,也是天地圣人为人类所立的纲常,未尝不可。
315、要靠食物滋养,吃素人宜多吃麦,吃麦所产生的力量,大于米力很多倍。我吃了面食,则精神健旺,气力充足,声音高大。吃米则只可饱腹,没有这样的效果。麦子比人参的力量,都高数倍。大磨麻油也补人。小磨麻油因为炒焦枯了,力量退半,人只知道它香,实则是焦味罢了。(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见文钞续编复鲍衡士书)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都可滋补,难道必须血肉才能滋补吗?总之,这些东西都不如麦的力量大。
第十章净土典籍
导读
净土宗主要典籍有净土五经,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还有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幽溪法师根据天台宗谛观不二的道理,著《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蕅益大师《净土十要》也很重要。《梦东语录》《法苑珠林》《龙舒净土文》《径中径又径》《高僧传》等都值得一读。
316、若讲大启弘愿,深明缘起的,唯有《无量寿经》。专门阐述观法,兼说往生之因的,唯有《观无量寿经》。但以上二经,法门广大,道理精深微妙,末世根基差的人,确实很难得到利益。求其经文精短而意义丰富,词语简约而道理深刻,三种根基一同收纳,九界众生共同遵循,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虔修一门,圆成万德,让因地心,契合果地觉的,则只有《佛说阿弥陀经》了。由《佛说阿弥陀经》得闻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诸上善人都聚集一处,则真信生,切愿发,有若江河决堤势不可挡。从此恳切诚挚念佛,牢牢记在心里,时刻不忘记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心念总在这里,以至一心不乱。能这样,则再生已是极乐世界的圣贤了,临终自然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因此应该知道持名一法,囊括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涵容于果海,果通达于因的源头。确实可说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啊!
317、《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都阐述到了极点,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好极了,准确极了!即使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也不能高出其上了。不可忽略,要仔细看,信受奉行。《无量寿经》,有隋朝慧远法师所注疏之文,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所著的《四帖疏》,只是想要普利三根,所以多就事相阐述发挥。
318、古人要想举世之人都修净土,所以把《阿弥陀经》列为日常功课。这是因为此经言语精粹而意义丰富,修行简单而成效迅速。弘法的大菩萨,纷纷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其中,最为广大精微的,莫过于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极为直捷要妙的,莫过于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幽溪法师,根据天台宗谛观不二的道理,著《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圆融中道,道理高深,初学者也不难领会,文句畅达,依之修学,时间一久,就会倍加钦佩。
319、《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到这里,就知道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是华严一生成佛的最后指向,实为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最胜方便法门。
320、《楞严经》第五卷末尾《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的最上开示。只这一章,便可加入净土四经,成为净土五经。
321、《净土十要》,是蕅益大师以金刚眼而编写的,他在阐扬净土的各种书籍中,选择其中契理契机的发挥到了极点,不可能有更深发挥的内容。《净土十要》中,又数《阿弥陀经要解》为第一,是大师自己注解的,文义深远但是又容易明白,道理圆顿而知一切唯心。 这本书实在太好了,应当经常仔细研读。于其他九种,也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净土十要》,虽然未必能一一全部明了,但是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而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
322、《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让人不寒而栗,纵然在暗室屋漏,也常如面对佛天,不敢萌发一丝恶念。上中下根都能从书中获得利益,绝对不至于会错认路头,执理废事,而引起偏邪狂妄的弊病。
323、《龙舒净土文》能令人断疑起信,书中对修持法门进行了分门别类,逐条分析,为引导初学的第一奇书。若要普利一切众生,不可不从此入手。
324、《径中径又径》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让读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就能直接了解到净土法门的要旨。对于初学者,大有利益。
325、《高僧传》一,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记载古德的善言美行,阅读后,自然有欣欣向荣之心,绝对不至于会得少为足,不思上进,自甘堕落。《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析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读原教论》《一乘决疑论》都是护教之书,阅读后,则不被外道邪魔所迷惑,摧毁他们的邪见城垒。这一些书,只要阅读,能让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补充。不要认为只要一心阅经,就可以放下这些书籍而不问。没有辨别是非的见解,倘若遇敌就会受挫取辱。
326、《安士全书》觉世醒民,尽善尽美。讲道论德,越古超今。言简意赅,理深而著。引事迹则证据确凿,发议论则追溯渊源。确实是传家的至宝,也是弘法的奇书。句句都是佛祖的心法,圣贤的道脉,末世觉民的要道,承前启后的秘方。若能依照奉行,则位入圣贤,了生脱死,稳操胜券。与世间所流通的其他善书相比,如同一是高山,一是小山岗;一是大海,一是雨后积水的小水坑。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顔,一名思仁,江苏省昆山县的读书人。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二十岁时考取了秀才,厌恶仕途,发菩提心,著书觉民。想使人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离生死苦海。所以先著戒杀之书,取名为《万善先资》。后著戒淫之书,取名为《欲海回狂》。这是因为众生造业,唯杀生,邪淫最多,改过也唯此二者最关健。又著《阴骘文广义》,直将文昌帝君留下遗训的心意,彻底显露,和盘托出。从此,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者与受训者,都没有遗憾了。安士先生奇才妙悟,直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的深义,用世间事迹,文字来阐述发挥,雅俗共赏,智愚共晓。再著《西归直指》,阐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的大事。因为积德修善,只获得人天的福报,福尽还会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一生不退,决定成佛。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其中也具有了却生死的方法;末一种书,虽教人了却生死,其中还须努力奉行世善。安士先生,确实可以说是现居士身的说法度生者,若说不是大菩萨再来,我不相信。
327、梦东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这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应当熟读。而《梦东语录》,通篇词理周到,的确是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的《阿弥陀经要解》,实为千古绝无仅有的良导!倘若能死心依从这两本书,那么即使无暇研究其他一切经论也无关紧要,只要常看净土三经及《净土十要》等,相信佛祖诚实之言,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独处或偏僻之处,也像面对佛祖和上天,克已复礼,慎独存诚。不效仿近世通人,没有一点拘束,肆无忌惮。如果是这样,我虽然是生死凡夫,也敢为阁下保证,你这一生便可永离娑婆,上品上生,加入西方莲池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了。
328、《历史统记》这本书,无论信佛,谤佛的,都肯看,因为所选录的都是史鉴中事。比其他一切善书,更有实益,为最切要。
329、要知禅净的道理,非博览禅净一切书籍不可。即使能博览,如果没有选择正法的智眼,也是望洋兴叹,渺茫而找不到归路。因此,应当专看净土著述。然而,净土著述很多,未入门的人,尤其难得其中纲要。要寻找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完全没有一点疑惑和遗漏,并且语言浅显,意义确切明白,可作为研究古德著述的初步向导的书,就是《印光大师文钞》了。希望你静心研读,当自知之!
330、了然大师(俗姓温,名谦和。江西宁都人。24岁于江西龙凤岩青雨寺出家。1913年偕德森法师同坛稟具于大乘寺。宿根深厚,般若力充,独居七星岩山顶,参禅数年,大悟。1916年住赣州光孝寺,曾住持马场。1921年与德森发足参方。翌年,至普陀山法雨寺亲近印光大师。大师见彼二人笃实,相契甚深,为向佛顶山文质和尚处讨藏经楼单,使安心住楼阅藏。大师至苏州报国寺,了然法师亦与德森法师二人结伴随从,并协助印公抄写、校对、刊印经书各事,后随大师同上灵岩。了然法师遂闭关于佛海泉珍桃圆之西关房,额其关房曰不退。境幽缘胜,足不逾阈达数十年之久,念佛乃大进。***后,由灵岩移居天平山果园养老。1976年春,其弟子迎至苏州城内调理病体。先住钟楼新村,后迁至谢衙前弟子家中。
1977年7月9日晨六时,安详往生。临终有瑞相,出声念佛,正念分明。世寿八十九,僧腊六十五。然于披剃前读书不多,出家后用功得力,智慧开朗,文思泉涌,举笔成章。著有《佛祖心灯贯注》、《禅净双勖》、《圆通章讲义》、《净修道言》、《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普劝同伦念佛文》、《入香光室》等,于禅净两门奥旨多有阐发。凡参谒求开示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明训,语多平淡,悲心流露,闻者莫不为感动。其座右铭有云:人生无常,朝不保暮,须勤念佛,切莫虚度,一堕三途,万劫受苦,趁此健康,求生净土。),从刚开始出家,即志在宗门,苦参力究,得其旨归。此后云游各地,研究经论,才知道净土法门实在是诸佛诸祖究竟自利利人的甚深法海,于是就生真信,努力修持。著有《禅净双勖》,阐述禅净的道理,句句确切,发人深省。此书虽仍提倡禅宗,实则注重净土,可让参禅未得悟证者,找到此生了却轮回之道。
331、《金刚经》是让人实践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的规矩准绳,是一代时教和一切法门的纲要。它所说即相离相的道理,怎么说与净土不相融通呢?要论度众生的方法,唯净土法门最为第一。要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着相的清净心念佛,则此心作佛,此心是佛。往生西方,证无生忍,是决定不变的理事,又何必怀疑呢?
332、应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这一些经典,或者专门以一经为主,或者一一轮流读阅,都无不可。
333、有了这些书,净土众义,可以完全知道。即使不遍阅群经,还有什么欠缺呢?倘若不知道净土法门,纵使能够深入经藏,彻悟自心,要了生死,不知还要经过多少大劫,才能满他所愿。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对此却不知道,可痛惜啊!知道了却不修行,修行了却不专一,更加痛惜啊!
我亲自听到这么说:有一次,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报母亲生育之恩,知道母亲已生在忉利天,就上升到忉利天专门为母亲说法。就在那个时候,十方无量数世界,有不可说、不可说一切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03
佛说疗痔病经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13
楞严经白话文卷八阿难,这些众生一一在这十二类中又各各具有十二种颠倒。就像揉捏眼睛,所见的是眼睛里生出的乱花一样,颠倒了的妙圆真净明心,全部充满的是这样的虚妄乱想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1-25
占察善恶业报经白话文这些是我(阿难)听说的,那时佛陀、婆伽婆、已具备一切智慧的觉者,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应用大神通力,展示广博庄严清净无碍道场,为无数大众,演说
佛经时间:2023-08-2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 王骧陆居士著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白话文解释:地球有人类以来[人类、食物和获取食物方法]的演变过程 ~长阿含经 【第一阶段】[人类:统一叫众生]从光音天来,刚开始都是自然化生,身上有光明(刚开始世界还
佛教宇宙观时间:2023-06-20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我亲自听到这么说:有一次,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报母亲生育之恩,知道母亲已生在忉利天,就上升到忉利天专门为母亲说法。就在那个时候,十方无量数世界,有
王智隆居士时间:2022-03-19
(印光大师著;圆涛法师白话译)[封一题词]宣讲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儒家、佛教等的圣贤之人,治理天下,使之太平,度脱众生的大方便之门。圆满家庭教育的实践,是一般老
印光大师时间:2021-04-0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见为空性之智慧,修为光明无执著,行为无贪而恒常,果为无垢赤裸裸。空性智慧之见,有危险会偏入于仅仅口头上的见地之中,对真义上没有生起定解之心的话,空话无法让你获得
藏传法师时间:2015-07-13
儿女、妻子以及颜面这三者,是瑜伽士的束缚。财物、用品以及名利这三者,是瑜伽士的障碍。亲人、弟子以及施主这三者,是瑜伽士的推迟。饮酒、睡眠以及疲累这三者,是瑜伽士
藏传法师时间:2015-07-13
顶礼一切尊师祈请具有恩德者徒儿祈请的鼓励下,我唱一唱中阴之道歌。三界轮回的众生,及证得涅磐的佛陀,在万物本性之中是一体,这就是见之中阴。各种出现的红白,及无法可
藏传法师时间:2015-07-13
顶礼上师玛尔巴足!善者施主的积福中,具足成办二利的缘起。难得易失的此身,与食物相遇而获得健康。辽阔田地的精华,及天空降下的甘露二者,是利益众生的缘起,缘起的要义
藏传法师时间:2015-07-13
祈请师尊之法体!加持穷儿得住于深山之地。亲人不知我的快乐,仇人不觉我的痛苦,若能死于崖洞此地的话,我瑜伽行者感到心满意足。朋友不知我的衰老,妹妹不觉我的生病,若
藏传法师时间:2015-07-13
可悲呀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六道里面轮回,一直在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里面打滚。没有人可救助,没有人可皈依。没有依靠、没有托付。好像失去父母的孤儿,好像丧
汉传法师时间:2015-11-05
姚庭若说:如果一个人能保持一生的节操,不造淫业,这也只是完成了自己一人一身的人格和事业,哪里比得上一劝十,十劝百,百劝千,将这些戒淫劝善的善书、嘉言,永久地流传
其他文章时间:2017-01-16
以法为本 无坚不摧 寺院,何许处所也?僧众之家园,法音宣流之殿堂,更是修身制意,圆成佛道之母校,服务社会,共创和谐之平台。经中自有东海福,经中自有如意天。在谨遵佛
佛学视频时间: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