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首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第三首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四首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毒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第五首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第六首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德无比。
第七首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第八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第九首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第十首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第十一首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第十二首
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生像;
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
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第十三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第十四首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身臭皮囊,何为立功课。
第十五首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第十六首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第十七首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第十八首(自性真佛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六祖坛经 顿渐品 第八卷贾题韬按照最初的安排,我们这次学习《坛经》,学到机缘品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没有多的时间了。但为了使这次学习《坛经》的因缘圆满,所以有必要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六祖坛经 决疑品 第三卷贾题韬大家知道,禅宗真正兴起是在六祖的时代,也正值盛唐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学最盛之时。现在存在的天台、唯识、华严、禅宗、密宗、净土等几大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原文】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
佛教知识时间:2024-06-15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30
在《坛经》中,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题。六祖大师正是围绕这一问题来展开他一生教化的。因此,学禅的人对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楞严经》上讲:
净慧法师时间:2021-07-24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以来
济群法师时间:2021-07-13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如今不说冲突与不冲突,试问自己疑他做甚么?若疑诸佛菩萨说法有冲突,岂能垂教万古?实在自己不能体会经
虚云老和尚时间:2021-03-03
我们知道,中国的禅宗传自印度的菩提达摩,他於纪元五二七年到达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他的思想源头是根据四卷本的《楞伽经》;北宗神秀的弟子净觉所集的《楞伽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在这七天当中,各位法师、居士给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浅出的、如理如量的讲演,可以说是甚深的法布施。我本人也从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国之初,以《楞伽》印心。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据记载,四祖道信便常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指月录·道信传》)。五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4
毛泽东读书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宗教有所了解和认识。读一些宗教方面的书,了解一些教规教义,这是认识宗教的好方法。尤其是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22
今日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圣诞,藏历也是佛诞日。本月又是特殊的萨迦月,做任何善法,功德均会呈无数倍增长。所以,希望大家为了自己,也为了一切众生,今天吃素、放生、
佛学入门时间:2015-05-25
惠山寺现在的人苦恼不是没选择,而是选择太多。——净因法师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我们常
新闻资讯时间:2016-08-31
无锡惠山寺中秋佳节,月圆家好,为祈愿大众福慧增长,圆满吉祥,无锡惠山寺礼请净因大和尚讲授《六祖坛经》,讲座时间9月15日至17日。腾讯佛学将全程视频直播本次盛会,欢
新闻资讯时间:2016-09-09
六祖慧能画像关于“不立文字”的真实含义,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他说:“所谓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不立”和“不用”是两回事。“立”就是执着,“
汉传法师时间:2016-11-17
《六祖坛经》(资料图)“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我们学习任何一部经典都要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而禅宗又是中国佛
佛教经咒时间:2016-12-26
禅(资料图)禅宗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把“教外别传”理解为是佛教以外另有一个传承,那就错了。这里的“教”,我们应当理解为“言教”。因
汉传法师时间:2017-01-06
在《坛经》中,“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题。六祖大师正是围绕这一问题来展开他一生教化的。因此,学禅的人对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楞严经
汉传法师时间:2017-03-15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
汉传法师时间:2017-04-1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17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19
佛学视频时间:2020-04-20
佛学视频时间:2020-05-04
以法为本 无坚不摧 寺院,何许处所也?僧众之家园,法音宣流之殿堂,更是修身制意,圆成佛道之母校,服务社会,共创和谐之平台。经中自有东海福,经中自有如意天。在谨遵佛
佛学视频时间:2020-05-25
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 编辑:释圣凯 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从《摄大乘论》中阿黎耶识的“摄藏”义出发,护法、玄奘一系建立了“互为摄藏
演培法师时间:2020-05-25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四卷)净空法师讲述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第四卷第十八愿后面还有一句话。虽然是十念必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在《观无量寿经》下品
演培法师时间:2020-05-25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 ——以新旧唯识比较为中心 编辑:释圣凯 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新旧唯识思想在空性、二谛方面的不同,真谛继承了《中边分别论》
演培法师时间:2020-05-25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十二卷)净空法师讲述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第十二卷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
演培法师时间:2020-05-25
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善知识 内容提要:学佛之人,欲趣入正法,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无上菩提,须先亲近善知识。本文从善知识的种类及其所应具备的德相,说明何谓善知
演培法师时间:2020-05-25
观想继程法师要能够通过修止或定的方法而达到止静或定的境界,还是需要有观照的作用的,但在修定的过程中,观照的作用是重于警觉的,即是对应用的方法有观照的功夫,如此才
妙华法师时间:2020-05-30
学古文,比学外语重要学习汉传佛教,学古文比学外语重要。汉译的佛经,主要出自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二位大师的汉文水平与梵文水平,都是超一流的,并且译经以信仰为出
更多文章时间:2020-06-07
宝剑锋从磨砺出.青春有志须勤学 我们可以看见,世间上许多受人景仰的伟大人物,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近代的高僧大德,如弘一大师、太虚大师,乃至当代国内的一诚长老
更多文章时间:2020-06-12
佛母准提神咒—印能法师
佛学视频时间:2020-06-13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圣严一、身心合一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1.
圣严法师时间:2020-06-27
佛法与生态哲学 作者:释昭慧来源:《哲学杂志》 一、前言二十世纪末已到了倒数计时的时刻,转眼即将迈向二十一世纪。当高科技征服了大自然之后,人们赫然发现:大自然展现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25
七、《六祖坛经》眉注徐恒志 注门人许洪亮编录长老、大德、同修:一、这次学习因缘:1、在寺学《心经》后,印老原有学《坛经》打算,因故未学。2、在高先生家学《金刚经》
徐恒志居士时间:2020-08-12
佛学视频时间:2020-08-22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11佛法难闻,正法难信!【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五祖大师说了: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09
《六祖坛经》 行由品 直讲12 《什么是本来面目?》【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遂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五祖让六祖赶紧向南走,差不多走了二个月。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09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六祖大师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般波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驶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听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依般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性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今与汝等授无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从前所有恶业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
机缘品第七释品题:这一品是记述六祖大师得法以后,在曹溪宏化时,诸方学者前来请教。所有师资默契得法的大好机缘,也就是大师座下能听闻佛法,修证明悟见性,这种机缘是特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