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勇悍精进无懈怠的常精进菩萨

明贤法师 2021-02-03

常精进菩萨,又名常应时菩萨,以修行精进波罗蜜为最胜,虽证至等觉菩萨圣果,因众生常有诸苦,发愿于无量劫中昼夜恒时济拔一切众生,精进至极,永无退堕。

据《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记载,菩萨妙冠,发垂两耳,身色柔白,左手摩膝,右持宝珠,跏趺而坐,光如炽虹,宝莲以为座,安住月轮殿,以无边广大之心,开净法门,饶益有情,入佛智海。

精进至极无退转,自利利他入佛海

《阿弥陀经疏钞》释常精进菩萨之名号有二义,一者,见法性常住、行无作正勤故;二者,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精进之至极也。

菩萨因常时精进而能自利利他。在自利方面,菩萨常时勤策于己,令未生善增长,已生善保持,未生恶预防,已生恶速灭。事实上,菩萨已现见万法实相,故一念不生,行真精进,以不修善而修,以不去恶而去。

《阿弥陀经疏钞》云: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长,已生善保持;未生恶预防,已生恶速灭。而言见性无作,则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恶,虽云修善,不修而修;虽云去恶,不去而去。所谓一念不生,是真精进故。

常精进菩萨常时利益一切难度能度之众生。虽然能于短时间内利益众多易度化的众生,已是殊胜善行,犹未足为难;能常时利益一切难可度化之众生,无有一念弃舍之心,才是常精进之菩萨行。《阿弥陀经疏钞》云:二是利他,为多众生,犹未为难;今曰为一众生,少时为一众生,犹未为难;今曰无量劫、多劫而易可化度,亦未为难;今曰犹不受化而不弃舍,不弃舍犹未为难;今曰无一念弃舍,如是精进,更无退堕,故名曰常。

常精进菩萨为摄受一切有情,不顾身命,发勤精进,如理修学,绝诸杂染,因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虽精进而无精进之相。

《大宝积经》云:是菩萨不唯自为证涅槃故发勤精进,然为摄受一切有情,具足成就不退正勤,不顾所重身命,无恐无怖,无惊无畏,不怯不退,如理修学,于杂染法终不随顺,于诸所行终无退转,只以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虽精进而无精进相也。

此外,《阿弥陀经》记载,佛说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时,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乾陀诃提菩萨与常精进菩萨同于此集会,四位大士皆是等觉菩萨,共同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经注》:常精进菩萨,精则不麤,进则不退,恒常如此。故能以净土之法,自度而度人也。对此,蕅益大师《净土十要》云: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能速疾圆满菩提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法华经》被称为诸经之王,其教法微妙无上,如莲花般纯洁芬芳,广演权实法门,弘扬三乘归一,发明众生心地,标月直指佛道。在诸经中,是宣扬精进修行精神篇幅最长、最为有力的经典。其中,常精进菩萨是精进波罗蜜的典范。

在《法华经》第十九《法师功德品》中,世尊特别为常精进菩萨说法,开显六根清净功德。由于行五师之妙行,获六千之胜德,非极致之精进而不可证,以常精进菩萨名行双符,因此特对常精进菩萨宣说此法。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法华统略》卷下释云,佛告常精进菩萨有二义,一是令菩萨懃遮凡夫、二乘有所得心,不令入;二为懃习无所得中道观。具此二懃,得六根净。

常精进菩萨还曾为文殊师利菩萨宣说为集一切福德三昧所应勤修之法门,宁舍身命不退菩提,无所观作不着身命,起大慈心广利众生,修大舍心绝诸妄想,怨亲平等无所侵害,牢强精进集菩提因。

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常精进

大乘六度有精进度,常精进菩萨是难得的直接以六度之名而命名的菩萨,其意义甚为殊特。

佛经中言,人身难得,犹如优昙华之绽放;佛法难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然而众生却常为愚痴所缚而不觉众苦缠身,如不能把握修行因缘,将难有解脱之期,当来追悔莫及。如《大宝积经》中所言愚痴放逸人,焉觉苦不断?汝等当速求,见佛闻正法,若圣涅槃已,虽悔难可追。魔网深可怖,汝等为放逸,既被覉罗已,宁有解脱期?

懈怠者为烦恼所缠而感苦无量,造作不善而轮回生死。五蕴之身不久散坏。懈怠之心,烧诸功德,譬如毒食,初虽香美,久则杀人。智者当勇猛精进,勤求解脱,因《华严经》云:懈怠者不能解深方便海,精进力成就,能净佛世界。

精进能对治懈怠,是成办善法及菩提之因。《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十三云:若为对治懈怠过失所缘,即起精进成办如来胜力心住。《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十七中,佛告阿难:精进能生菩提,若我弟子具足精进身者,能舍不善法,修行善法。

毗尼中教诫: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菩萨地持经》卷二阐明精进四事能成就一切功德:云何精进四事,一者精进对治懈怠,二者成菩提具,三者依勤精进,同利摄取,是名自摄,精勤修善,不以身口恐怖众生,众生见已亦乐精进,是名摄他,四者以是因缘,于未来世能成大人奇特功业,是名精进四功德力,无余无上。

菩萨应离于一切放逸懈怠,以大精进摄益一切懈怠懒惰,度一切有情出离苦难。《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五云:以常不懈怠,方便护世间,众生得安乐,无有苦恼者。《佛本行集经卷第六》:精进度,是法明门,悉得一切诸善法,教化懈怠诸众生故。

月称菩萨《入中论》云: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常精进。此是常精进菩萨愿行的切要写照。

精进性无罪,安身乃核心

佛弟子都知道精进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努力才是精进?

精进,是凡夫砥砺生死宿业、断恶修善,培养福慧二种菩提道资粮的必经过程,也是转浊世为净土、成就佛道的必要条件,被列为小乘有部七十五法之一、大乘百法之一和菩萨道六波罗蜜之一,贯穿于凡夫整个修行过程的始终。

《阿含》的教诫中,四正勤的修持可谓是精进的核心,而大乘佛法则将精进作为六度之一。

在六度中,精进度最为特殊,如果将前六地的菩萨进行横向比较,相对其他五地菩萨而言,四地的精进承上启下,是管带其余诸地趣证菩提果的关键力量。与其他几度想必,精进是菩提道上的枢纽,是由福德资粮转变成为智慧资粮的一个核心转折点。

在六度中,精进度最能圆满其他一切度。在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精进能导福德资粮为智慧资粮,殊胜清凉,慧学增上。

在大乘佛法的六度万行中,布施的能舍、持戒的无热恼、忍辱的不恚、静虑的能摄、般若的无着,都只有具足精进力才能成办。多大程度上需要六度,就多大程度上需要精进;六度有多少正理,精进就有多少正理。故《宗镜录》卷八十七云:精进波罗蜜多,二资粮摄,何以故。若为智慧而行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德而行精进。是福德资粮。

就像能舍是布施的指标,无热恼是持戒的指标,无罪是精进的指标。佛法鼓励大众要为了毕生死而精进,认为其余精进都只具备暂时性意义,甚至绝大多数努力,不能被称为精进,只能谓之执着。而精进的指标、精进的自相是无罪。

印度中世纪那烂陀寺方丈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强调精进时说精进性无罪,意为:只有不发生歧变恶果的精进才能被称作精进。但是,这不是唯一解释。另一个解释是,只要努力,就是精进。因为,堕性害人。

如此努力精进:即使一时努力失败了,也可以弥补,因为我们还有光阴和能力。因此,有生命,就表明可以精进,大不了再来而已。如果竭尽全力,就不用担心失败。其实,不精进并不代表没有付出,只是说努力不合时宜。

古云: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黯然而日彰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谓:有才能的人必须学会收敛,像没有经过雕琢的玉和未经过冶炼的金那样,虽不炫人眼目,但日久便会渐显光彩。做学问不间断,像奔腾的流水和浮动的白云那样,每天不停地一直向前。

此即《易经》地天泰唯一逢处皆吉之卦象,是一种稳定努力而并无歧途的真实精进,是大乘佛法精进的题中之义,也是《道德经》中知荣守辱、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知道易而守道难、应当守道的知、守分离的修养智慧。

因此,单一形式的循规蹈矩,刻板努力不一定是精进。对于长远的精进目标,身安是更为首要的方便,这甚至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捷径。

且看那捶胸顿足的修行勇士,有不少人的精进就是被精进的形式拖垮,有几位持戒人又不是被持戒的形式包裹得身疲力竭,对于好奇的初发心修行者而言,形式就像一件马甲,易穿难卸,当今的商品经济时代,如果是一位布施者,唯有被挪用为名利欲望的盾牌时,布施的形式才具有长远的价值。因此,精进需离变异,安身乃是核心。安身始能精进无歧,乃能得到真精进、正精进、常精进。

精进相不息,般若为摄持

在无罪的自性前提下,只要努力,就是精进便有了正见的保障,也可以称为精进相不息。

《大智度论》云: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

具体而言,《智度论》云: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 精进包括身精进与心精进。从身精进而言,常精进菩萨勤修六度万行来教化众生,永离睡眠,永无疲厌;从心精进而言,常精进菩萨于诸法离相,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行持六度万行,成无作正勤。

又云:求诸法实相,不为诸结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进相。于一切善法中懃修不懈,是名精进相。常精进之菩萨必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人,求法无厌,如海吞流。

而在六度万行诸精进中,唯有为佛道精进,才是精进波罗蜜;诸余善法中精进,但名精进,不名波罗蜜。

大乘的菩萨是精进波罗蜜的践行者。《大智度论》指出菩萨行精进波罗蜜有如下特点:

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为精进波罗蜜;

菩萨精进但为佛道,利益众生。如是相,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菩萨精进,修行一切善法,大悲为首;

菩萨精进,以实相智慧为首,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精进性无罪,精进相不息,实则是同一回事。因为,大乘修行精进的真实义乃是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般若(实相)无相,精进看似努力奋进实则无为。因为性空无相,故无有对精进形式的执着,不至于产生歧变;因为无为,故无造作,而能长时不止息,身心无疲厌。如是,《大智度论》云:

菩萨精进,不见身,不见心;身无所作,心无所念,身、心一等而无分别。所求佛道以度众生,不见众生为此岸、佛道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梦所为,觉无所作。是名寂灭诸精进故,名为波罗蜜。

所以者何?知一切精进皆是邪伪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诸法平等,是为真实。平等法中,不应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虽知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萨真实精进。

精进不息,安身无罪,般若为摄,这正是常精进菩萨能常时勤修六度来教化众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大乘修行人真正的精进力量的正见来源。大乘的殊胜之处正在于,真正的精进来源于非形式的力量,来源于知见的离惰,由般若正见的获得自然引发的身口的离惰。

对于精进的深度理解又反过来成为大乘菩提道修行人痛念无常的内在力量,而能发起真实的不懈努力,如《普贤警众偈》所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菩萨示现常精进,无间办道无歧变

安身进道无歧变,身心不息常精进。此是佛陀的教诲,是常精进菩萨不思议劫常行精进的楷模,也是历代祖师大德一生不懈的践行。

五代时期,法眼宗三祖永明延寿禅师应吴越王钱弘俶之请,驻锡杭州永明寺(即净慈寺),接化大众。期间日日精进,日行百八件佛事,未有暂废。禅师每日礼忏、禅修、说法不断。并每天早晨放生,晚上施食鬼神,黄昏则往别峰绕佛,称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每于深夜时分,寺里大众都可听到螺贝天乐及大师念佛声。吴越王见之叹未曾有,于是特为禅师立香严殿,以助成其修行之志。

《宋高僧传》及《佛祖统纪》记载,唐代有大行法师因为修行精进,亲见西方三圣,而获赐常精进菩萨之号:

大行,齐州人初学天台教,后入泰山居焉。结草为衣,拾果为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现身。一日叹曰: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大藏叩祷,信手探之得《阿弥陀经》,于是专心思念阿弥陀佛。阅三七日,夜半忽覩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及二大士涌立空中。僖宗闻行名,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谓左右曰:宝地复现,赡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而终。

禅宗的修持更是于话头工夫上直接强调念念不息的无间精进。赵州禅师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高峰原妙禅师更立誓而说精进:若论此事,如万丈深潭中投一块石相似,透顶透底,了无丝毫间隔。诚能如是用工,如是无间,一七日中,若无倒断,妙上座永堕阿鼻地狱。

求菩提道者应常随学常精进菩萨,从初发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行种种难行苦行,乐习菩萨之不退勇猛精进心。固然暂时还无法同常精进菩萨一般常时精进,念念胜前无有间断,但欲证菩提之果,非精进无以为入。从世尊到后世所有高僧大德,无不是以精进勤勉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发明自心本有佛性,度尽妄想,拯拔群生,方成佛道。因此,大乘行人当时时常念众生之苦,勤加精进,断除懈怠放逸,令精进增广具足,乃至尽此生而不退转。

圭峰宗密禅师有《赞精进波罗蜜》偈策励修行人:

放逸生诸念,如来既自陈,

唯缘随妄念,不肯?元身。

努力常精进,终须积佛因,

火由钻燧者,水在凿源人。

莫筭三祇劫,但行四正勤,

顿门无定位,心净即名真。

佛经中亦有赞偈云:

不思亿劫常精进,懈怠邪意狭劣除,

昔诸苦行皆能忍,广大精进觉菩提,

经行不睡亦无乏,尊重供养无量佛,

众生所须常随顺,熏修成佛无上法。

欲界不净四种惑,众生烦恼界本净,

既知实净众生本,得具六种波罗蜜。

谁能说此智方便,勤求无尽佛福聚,

发胜三业向如来,来世得佛我顶礼。

更新于:2021-02-03 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