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大安法师 2021-02-03

若众心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若众生心,开始相信之后的行持,就叫众生心。众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心,代表着业力凡夫现前的染著心、散乱心、攀缘心、贪欲心、黑暗的心,我们开始就是用这个心来念佛。

很多居士说,我念佛为什么这么散乱?为什么妄想杂念纷飞?这是正常的。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太多的恶业种子,我们的心就是这么的散乱。但没有关系,你就是用这散乱的、染著的众生心去忆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你去忆这个。

这里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这个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道,曾经跟我们有过直接和间接的法缘关系,曾经跟我们结过缘。但结的这个缘,我们忘了,忘了之后又透过一个信息,再启发你已经遗忘的跟阿弥陀佛结过缘的一个善根。

虽然忘了,但它在我们内心的原型里面已经有这个种子,这个种子一旦激活之后,就会忆。这个忆的意思是,我曾经熟悉的东西只是忘记了,就好像我们自己曾经去过华盛顿,但是忘了。忘了以后,等到一个机缘,忽然激活了,我才知道华盛顿的种种情况,博物馆的种种情况。

这个忆就是你原来有的东西。

更深切地说,我们的自性含藏着无量的性德,大涅槃的常乐我净都有,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我们的心性当中完整具足,只是佛把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给它彰显出来了,给它表达出来了。所以,透过忆佛 忆果地上已经成就的佛的功德,是要把我们正因佛性具有的佛的功德给它激活,这才具有一种忆的内涵。这个忆就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印象、图像、原型。

这个念,念佛,就是作用在我们现前这一念心,上面是一个今字,今就是当下的心。当下的心,你要系缘这句佛号或者佛所建构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你且去念。

念佛,它不是口字旁的唸,而是用你的心去念。你如果只是口念心不念,那不叫念佛。所以,这句佛号一定要从心里出来,口里念出声音,再用耳根把声音又听到心里去,这才叫念佛,形成一种内循环。

用你全部的生命,通过这个念,贯注在这句佛号上,这就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一如。所以,这就是下手处,不管我们众生的心多染污、多散乱,给它的系缘之境就是忆佛念佛,把佛的境界作为我们所系缘之境。

这样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换。如果佛是一个真如自性的话,我们在忆佛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我们众生心是无明的心,修行就是长期熏习的过程,熏习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转我们众生心为佛心。

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转愚痴依智慧,要实现这样的转依。这都是在忆佛念佛的过程当中实现这样的一个熏习。

这熏习,就是功夫上的由熟变生,由生变熟,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熟处,我们众生心很熟的都是五欲六尘境界,举心动念都是想的五欲六尘,不需要去作意就会想这些东西。

但是,众生心要去想佛的功德、去念佛,开始是非常勉强的,一定要给自己定功课,一定要去完成的,要像小学生一样监督自己的,因为佛号对我们来说很生疏。那要通过一个忆佛念佛的长期熏习,慢慢地把我们对五欲六尘、家亲眷属、恩恩怨怨、人我是非这些很熟的东西变生疏。

然后把生疏的佛号、极乐世界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些生疏的变熟。要有一个生和熟的置换。

置换之后,我们以后念佛功夫得力,举心动念都是这句佛号。碰到一个很紧要的关头,一辆卡车要撞到我身上来了,生死关头可能我们本能地会喊救命,或者我的妈呀!但是,如果你这对句佛号很熟了,你第一反应就是阿弥陀佛!

当歹徒要抢你的钱,拿枪对着你的时候,甚至最后他要扣扳机,乓、乓、乓几枪过来的时候,一枪一句阿弥陀佛,三枪三句阿弥陀佛,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你可不能恐惧得哇,我的妈呀! 抱头鼠窜,那你被恐惧所压倒,你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了。所以,生和熟的置换很重要。

这个置换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就是现前见佛,现生功夫得力,能念所念打成一片,叫作念极功纯 念到极点,你念佛的功夫就纯熟了。纯熟的特点就和念脱落,就是能念所念都没有了,无念了,这时候契入念佛三昧。在念佛三昧当中就能见佛,就能见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

那你当下念佛的心境也就像一个大圆镜智、一个摩尼宝珠,就映现着极乐世界的情景,就在你这个珠子里面构成一个影子。极乐世界也是一个珠子,我们现前一念也是一个珠子,交光互摄。

这里可能听得还是很神妙,讲一个公案。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他有一个经历。他在庐山念佛入定的时候,就到了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后,他看到了一个情形:在阿弥陀佛的身边有一个老和尚,穿得衣衫褴褛,还有点蓬头垢面的样子,他觉得很惊讶。

阿弥陀佛跟他说了句话:这就是南岳的承远法师。他从定中出来,就特意到南岳去找承远。这个承远大师就真的住在山里,专门念佛,不做其他事,虽然有个侍者,他也常常自己耕作劳动,穿得很褴褛。法照大师一看他的样子,跟定中在极乐世界见到的样子一模一样,就赶紧拜他为师。

承远大师在那个时代并不出名,并且也没有什么著作,是由于法照大师被唐代的皇帝请到宫廷去供养,有很大的知名度,法照大师跟皇帝说:你不要拜我为国师,还有比我更有道德的。就介绍承远大师。皇帝也就对承远大师也有同样的推崇,才把承远大师隆重地推出来,承远大师也就成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

法照大师也等于是现前见佛,他在念佛的定中见佛。五会念佛就是法照大师传下来的。据说五会念佛的直接传承是阿弥陀佛传承下来的,是他在念佛三昧当中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他传的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的音调,宫商和合、哀雅,跟极乐世界风吹宝树的声音、铃铎的声音、虚空法器的声音、八功德水相互激荡的声音是同样的韵律。所以五会念佛的音声一唱,就有很大的伏灭烦恼、开显智慧的功德。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

这是现前见佛,还有当来见佛。这是指功夫还没有到达念佛三昧,还有散乱,心水不清。但是,临命终时能够见西方三圣前来接引,乃至于在临命终时还看不清楚,那就是到极乐世界莲华开放之后见阿弥陀佛。

虽然有现前见佛和当来见佛,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必定。必定就是决定之辞,一定能够见到。

那这个必定是来自于什么样的依据呢?这就是具有它的因果的。首先是信愿称名这个因,就一定会感得见佛的果,这首先是因果法则决定的。其次是感应道交的原理决定的,因为信愿念佛为能感之机,阿弥陀佛的愿力、慈悲就是所应之法,这种感应相通之后,阿弥陀佛的名号愿力光明的大磁场一定会摄受这个念佛人,指向西方极乐世界。

他不会到三恶道里面去,也不会到三善道里面去,甚至也不会到他方世界去。在十方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刹土当中,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只是指向一个地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你去了当然能见教主了。

所以,这个必定见佛就具有它深刻的因果关联。

更新于:2021-02-03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