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会说佛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观点,而且是一种相当深奥的观点。但我不会说佛教所说的真理是惟一的真理,那样太自大了”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显然和一般人印象中的佛教上师有些不同。他被认为是最具现代气息的佛教导师。他的弘法风格鲜明大胆、独树一帜。他喜欢开玩笑,极富幽默感,“讽刺的是”几乎是他的惯用语。他不排斥科技,甚至在法会或日常课诵中使用iPad。他当过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顾问,后来自己也成了两部电影的导演。和他电影中的小喇嘛一样,他总不错过4年一届的世界杯。
1961年,他出生在不丹一个拥有众多伟大上师的佛教家族,7岁那年,他被认证为19世纪西藏最伟大的佛教上师、不分教派(“利美”)运动主要领导者蒋扬钦哲旺波的第三世转世,很小的时候就被引向藏传佛教的许多伟大导师。“仁波切”即是藏人对转世修行者的一种尊称。
藏传佛教有极其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方法。宗萨钦哲仁波切回忆,他们这一代成长时,老一代总训斥他们:你们这些小家伙太懒散了;你们这些小家伙太幸运了;你们这些小家伙不够努力。他就想:不够努力是什么意思?我们凌晨两点起床,非常早就入睡。我们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每周没有间歇,每月没有休假,没有父母探望,没有其他孩子做伴。甚至吃饭、睡觉时都有老师在旁边讲佛陀的故事。这叫不够努力?
对年轻的祖古(“转世活佛”)或仁波切来说,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快速阅读(指发出声音的念诵)。因为口耳相传是藏传佛教保持传承的重要方法,如果想使传承可以延续,仁波切们需要大量诵读:经文、咒语、仪轨。如果不能快速阅读就不可能完成。光是学这个就要5年时间,这个时候,普通孩子多半在学习语文、数学、科学。
现在,训练方法完全变了。面对新一代修行者时,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心境,有点像当年的老一代,“和我们相比他们太容易了。他们有那么多玩具、那么多假日,他们的父母会提出‘我们家仁波切需要这个需要那个’。他们还看电视,怎么都行,你明白吗?我不会说变糟了,我不知道,但变化是确定无疑的。”
而回想起自己的导师们时,宗萨钦哲仁波切满怀感激:“我现在50岁,我希望能倒回25年。那时我还不懂得好好珍惜他们。如果回到过去,有那么多事可以做。比如,我希望25年前我有台录音机,或者摄像机。但你知道当时并没有。”
如今,他在不丹和印度建立了多所佛学院。他监督的悉达多本愿佛学会在全世界有6个教学及修行中心。同时他还负责钦哲、莲心两个非营利基金会。自2010年起,仁波切发起“84000”佛典传译计划。这是一项长期的全球行动,目标是将浩瀚的佛教典籍翻译为现代语言,让全世界共享。
在世界各地讲授佛法,自然要经常使用英语——这次的采访就是用英语进行的。但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他并没怎么学过英语,最多不超过半年。有中国朋友建议他学汉语,他非常有兴趣,“但在我这个年纪,不得不学4000个词太令人气馁了。”他说他喜欢北京人的腔调,如果真想说,会试着学一点北京话。
在他看来,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和那些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他们都宣称有志于成为佛教徒——有相当差异。许多时候他似乎更喜欢大陆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包袱,就像空白的画布。而在新加坡那样的地方,对佛教已经有先入之见,人们在向上师求教前头脑里也许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目前,他已经有4部著作译成中文。其中《正见:佛陀的证悟》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佛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何理解。《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则是深入浅出、精简全面的佛教通论。另外两本是《人间是剧场》、《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
宗萨钦哲仁波切和电影结缘还是在英国读硕士时
佛陀传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会说佛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观点,而且是一种相当深奥的观点。但我不会说佛教所说的真理是惟一的真理,那样太自大了”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显然和一般人印象中的佛教上师有些不同。他被认为是最具现代气息的佛教导师。他的弘法风格鲜明大胆、独树一帜。他喜欢开玩笑,极富幽默感,“讽刺的是”几乎是他的惯用语。他不排斥科技,甚至在法会或日常课诵中使用iPad。他当过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顾问,后来自己也成了两部电影的导演。和他电影中的小喇嘛一样,他总不错过4年一届的世界杯。
1961年,他出生在不丹一个拥有众多伟大上师的佛教家族,7岁那年,他被认证为19世纪西藏最伟大的佛教上师、不分教派(“利美”)运动主要领导者蒋扬钦哲旺波的第三世转世,很小的时候就被引向藏传佛教的许多伟大导师。“仁波切”即是藏人对转世修行者的一种尊称。
藏传佛教有极其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方法。宗萨钦哲仁波切回忆,他们这一代成长时,老一代总训斥他们:你们这些小家伙太懒散了;你们这些小家伙太幸运了;你们这些小家伙不够努力。他就想:不够努力是什么意思?我们凌晨两点起床,非常早就入睡。我们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每周没有间歇,每月没有休假,没有父母探望,没有其他孩子做伴。甚至吃饭、睡觉时都有老师在旁边讲佛陀的故事。这叫不够努力?
对年轻的祖古(“转世活佛”)或仁波切来说,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快速阅读(指发出声音的念诵)。因为口耳相传是藏传佛教保持传承的重要方法,如果想使传承可以延续,仁波切们需要大量诵读:经文、咒语、仪轨。如果不能快速阅读就不可能完成。光是学这个就要5年时间,这个时候,普通孩子多半在学习语文、数学、科学。
现在,训练方法完全变了。面对新一代修行者时,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心境,有点像当年的老一代,“和我们相比他们太容易了。他们有那么多玩具、那么多假日,他们的父母会提出‘我们家仁波切需要这个需要那个’。他们还看电视,怎么都行,你明白吗?我不会说变糟了,我不知道,但变化是确定无疑的。”
而回想起自己的导师们时,宗萨钦哲仁波切满怀感激:“我现在50岁,我希望能倒回25年。那时我还不懂得好好珍惜他们。如果回到过去,有那么多事可以做。比如,我希望25年前我有台录音机,或者摄像机。但你知道当时并没有。”
如今,他在不丹和印度建立了多所佛学院。他监督的悉达多本愿佛学会在全世界有6个教学及修行中心。同时他还负责钦哲、莲心两个非营利基金会。自2010年起,仁波切发起“84000”佛典传译计划。这是一项长期的全球行动,目标是将浩瀚的佛教典籍翻译为现代语言,让全世界共享。
在世界各地讲授佛法,自然要经常使用英语——这次的采访就是用英语进行的。但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他并没怎么学过英语,最多不超过半年。有中国朋友建议他学汉语,他非常有兴趣,“但在我这个年纪,不得不学4000个词太令人气馁了。”他说他喜欢北京人的腔调,如果真想说,会试着学一点北京话。
在他看来,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和那些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他们都宣称有志于成为佛教徒——有相当差异。许多时候他似乎更喜欢大陆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包袱,就像空白的画布。而在新加坡那样的地方,对佛教已经有先入之见,人们在向上师求教前头脑里也许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目前,他已经有4部著作译成中文。其中《正见:佛陀的证悟》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佛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何理解。《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则是深入浅出、精简全面的佛教通论。另外两本是《人间是剧场》、《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
宗萨钦哲仁波切和电影结缘还是在英国读硕士时。“当时贝托鲁奇正打算拍电影《小活佛》,想要一些哲学上的建议。我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刚好遇到他,告诉他有个喇嘛喜欢电影,他们联系上了我。在现场我见到了中国最好的演员之一:英若诚。”
后来,他去纽约电影学院读了电影专业。他导演的两部佛教主题电影朴素而耐人寻味。《高山上的世界杯》说的是小喇嘛为看世界杯费尽周折的故事。《旅行者与魔法师》则讲述一心去美国开始新生活的不丹年轻人如何在路途中改变了心境。第3部《VARA》(“Vara”梵文中意为加持、恩惠)目前正在进行。
我们问他,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宗教传承的使命,他原本可能成为另外一个人。他说,他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没有很多东西可以参照。不过他也许不介意成为另一个人,比如“一个有特色的经济学家”。
佛教是现代的、民主的
人物周刊:佛学是真理还是对世界的一种见解?
仁波切:如同所有的思想路径或体系,佛教对整个世界,以及个人世界——我们自己,有一种独有的见解。因为说到底是自我“创造”了整个世界。禅宗有个说法:学佛是为了了解自我,而了解自我是为了明白自我并不存在。以此为背景,我会说佛教对自我和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有相当复杂的分析和见解。如果你检视佛教的教法,比如关于无常的教导,关于缘起的教导,你可以分析,甚至带一些怀疑的态度,判断它们是不是正确的。我会说佛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观点,而且是一种相当深奥的观点。我不会说佛教所说的真理是惟一的真理。那么说太自大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认为佛教所说的真理针对的是个体性体验。就我而言它是足够的、令人满意的。
人物周刊: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
仁波切:我可能会问,你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社会主义者?这有点类似。社会主义哲学很好,它是以人为本的。但社会主义者可能很多变,有人也许表现得像是很好的社会主义者,事实上却是资产阶级甚至真正的资本家。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是很困难的。
佛教真的相当复杂,你不可能弄出一本小册子,说这就是佛教徒行为举止的守则。甚至我自己,尽管已成为佛教徒50年了,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一个佛教徒可能表现得非常有道德、温和、平静等等。如果我受到考验,例如被强迫不能吃午餐或晚餐,我想我会发脾气的。但发脾气并不必然意味着你不是佛教徒。按传统,你可以从皈依与否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但也可以说,如果你接受四法印,至少在智性上,你可以说你是佛教徒。
我今天刚跟人谈到,在大乘佛教中,特别是在中国,你们尊崇伟大的禅宗大师,也尊崇济公这样的人。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禅宗大师们容貌美好,非常安详,而济公是个醉鬼对吗?没有谁说,“这不是佛教徒。”这显示出智慧总是超越二元判断的。如果你要定义何为佛教徒,这似乎是惟一的方式。
人物周刊:相比佛教,基督教近些年在中国发展得很快,对此您怎么看?
仁波切:我当然赞成信仰自由。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不只是他们的精神道路,也包括生活方式。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心灵,没有心灵我们的肉体就与尸体无异。精神道路是心理性的,和你的精神——如果你喜欢神学词汇——灵魂有关。如果中国人真在探寻精神道路,而且在这种探寻中找到了基督教,那很好。如果他们所找到的答案是伊斯兰教,也很好。但如果一个人没去探寻,被强加了一条道路,或是被恩惠和贿赂暗中旁敲侧击,我就会有疑虑了。选择精神道路就像堕入爱河,如果你选择一种宗教是因为金钱等等,那这就像娶一个妻子或嫁一个丈夫是因为对方富有。这不是发自内心的。只要人们真诚探寻,他们选择任何道路都是好的。
人物周刊:在《正见》中,您说佛教比基督教更平等更现代。为什么这么说?
仁波切:佛陀说过,“你是你自己的导师,无人在你之上。”佛陀还说过,“请来佛陀可以说是一个印度人。除此之外,我越来越少有“在家”的感觉。世界变得这么小,你可以在香港喝到新西兰的猕猴桃汁,基本上你想买什么就可以买到什么。任何你在纽约能得到的,在香港也能得到,商店看上去都一个样。遗憾的是,它们都努力变得一样。
人物周刊:您对死亡还有恐惧吗?
仁波切:非常恐惧。也许使我保持成为一个不那么糟的佛教徒的,就只有这件事(对死亡的恐惧)。而死亡的不确定性甚至更糟。
人物周刊: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宗教传承使命,自己原本可能成为另一个人?
仁波切:自我从母体降生,我就在一个宗教家庭生活。所以,我没有太多参照点。实际上,我近来在和一个朋友谈论经济,我想我不介意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不过,我会努力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经济学家”——一个有宏大的或者更健康的动机的经济学家。可能我也愿意出生在非洲某个地方,我听说那里的男人会为自己化妆,取悦女人,我挺喜欢在自己身上画点什么的。
了解。”他没说,“请来加入。”他说他的教导必须受到检查和分析,他的道路不应该只是在字面意义上被接受,他鼓励这样的分析。他说不应该有指定的领导者创建和强迫推行规则,拥有权力的是僧伽(僧侣团体)。这就是民主。佛陀教导说,时间是相对的,外在的全能的造物主并不真正存在。他说每个人都有基本的人类良善,都有觉悟的潜能。这种潜能必须从内部发现或唤醒,不靠任何人给予。你也无须向某个人乞求觉悟。在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说佛教是相当现代和平等的。另外,佛陀的教导,例如四圣谛或四法印,如果你细看一下,它确实并不受限于地域或文化。诸行无常这个事实并非只在印度是真的,在中国和欧洲也是如此。因此,它是非常客观的,真的不是说某种神秘的东西。如果你深入观察,佛教和现代思想更为协调。
佛教徒怎么看普世价值
人物周刊:在中国,近来我们经常谈到自由、平等和民主。对佛教徒,一般人所说的普世价值意味着什么?他们应该怎么看这些价值?
仁波切:普世价值,像爱、仁慈、怜悯、创造力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但佛教徒谈到自由时,也许更重要的是内在自由。一旦一个人由内在获得自由,他就永远自由了。事实上这种自由是佛教教授了那么多年的核心主题。
中国和印度,一度出现过一些大思想家和智者——我们的祖先中有佛陀、孔子、老子、庄子,他们如此智慧。在我看来,佛陀的缘起观对现代中国和印度都非常有益,而中国人和印度人却正在忘记它。在西方人们是非常独立的,缘起的观念对他们而言是很新的,但它在这里已经存在3000年了。
这和时事很有关系。比如说环境,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物质灾难。国家正在实现所谓的“富有”,但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人们忘记了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砍了树做报纸。若干年后或者一代人后,我们的孩子会苦于空气污染。我觉得像印度和中国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就引入缘起哲学,让孩子们明白任何事都有后果。你所用的纸有后果,印度或亚马逊很多树被砍,就是为了制造这些纸。如果能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教育,我们就能在10年、20年、30年内提高人们的意识。
我们甚至不需要老师们说这是佛教所教导的,这无关紧要。一旦他们理解了那些原理,爱和怜悯自然会生发。就像我们说,爱你的邻居。当我们爱自己的邻居时,这不应该只是一种宗教行为,而应该是常识性的行为。我们做某些事是因为我们知道它起作用。
人物周刊:在《正见》中您说,“即使从非常实用性的角度来看,以心灵为目标的物质主义,比起纯粹为物质的物质主义,更具有长远的利益。”您能否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以心灵为目标的物质主义”?它为什么比为物质的物质主义更具有长远利益?
仁波切:一般来说,这个世界的人,尤其是现代世界的人,对自己心灵的思考是不够的。我们自私、自我中心,可是我们没有深思过自己的心灵。而且即使想到了心灵也总和物质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怎么让自己快乐?我需要买一辆车,那会让我快乐。这和物质有关。但如果我们去森林里散步,我们不是去占有森林,我们不会把森林搬回家,你只是在森林里散步,就能以比买车少得多的努力获得持久得多的快乐。这就是我要说的:沉思。我说的甚至不是精神修行,只是自省而已。现代世界的人缺乏自省。比如愤怒时我们发泄出来,而不是想想愤怒本身是怎么回事。
生命无常不是个坏消息
人物周刊:我们怎么能够在认识到生命无常之后却不陷入悲观?
仁波切:很多时候人们将无常理解为否定和悲观的,仿佛它是个坏消息。然而,对无常的理解未必非得是悲观的。正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才有希望和改善的机会,有努力工作、心怀抱负的理由。如果事物不是无常的,你在一个悲惨的处境中,就会一直陷在那里。比如说今天你很沮丧,多亏了无常,你才有机会从沮丧的处境中摆脱出来。此外,明白生命多么无常,的确有助于我们感恩。忘记无常时,我们倾向于把事情看得理所当然。就像我经常说的,我们购物时,就像自己还要再活1000年似的。由于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们因过度而破坏了世界。我们买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做了太多不必要的事。我们那么做是因为有点忘记生命的暂时性了。
人物周刊:接受无常,虚妄的期待、失望会消失,但并不能改变无常本身,改变的只是心境。心境改变是否也可能源于自欺,怎么区分觉悟和自欺?区分两者是有分别心吗?
仁波切:这个问题有点难。觉悟与对真理的绝对认识有关,和自欺完全是两回事。在相对层面上说无常无法改变是对的。诸行无常,这是事实。所有已降世的生命都注定死亡,这也是事实。然而,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些只是相对结论。这对常人可能稍微有一点难以理解:瑜伽修行者或禅修者超越时间、空间和各种对无常和恒常的区分。所以一旦达到那个层次,无常只是相对真理,一个人甚至可以超越无常。我想这就是佛教徒试图达到的境界。
人物周刊:您说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根据进化论,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不同的是人具有意识,能觉知。在人这个物种出现前世界本性是不被觉知的吗?有觉知者的世界和没有觉知者的世界,本性是相同的吗?
仁波切:我们必须界定我们说的“觉知”是什么。可能动物没有跟人一样的觉知,但它们确实有觉知。在某些宗教中,允许杀死、食用鱼和兽类这样的物种,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作为人类的食物而创造的。在佛教中完全不是这样。动物可能不会上大学不会读文学,它们没有那种觉知,但它们的确有一些觉知。它们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母亲,它们能分辨出某些危险,试着避免伤痛。它们可能不知道当一柄锋利的刀伸向脖子时,意味着它们生命的终结,但在许多方面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如此。空气和水中飘浮着大量辐射和我们现在不知道有毒的东西——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它们有毒。所以觉知是个宽泛的词语,是我们要细想的。
人物周刊:以佛教的因缘论来看,人有自由意志吗?
仁波切: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同时他们又没有。就像这样:在你煮一个鸡蛋前,你有自由意志,你知道你有煮、不煮或煮到一半熟的自由。但一旦你煮到90%,除非你是圣人,再想扭转就很难了。所以我必须谨慎回答。我们什么时候说人有自由意志?可以说我们在一开始有选择的自由吗?是的。我们在当中还有选择的自由吗?也许有。即将结束时我们还有选择的自由吗?也许没有。
我不介意成为经济学家
人物周刊:据我所知您谈过恋爱,但没有结婚也没有出家。这和一般理解的佛教徒有些不同?
仁波切:是有所不同,有时会令人困惑,但基本上这取决于你想不想受出家戒。如果受了出家戒,你当然不被允许结婚。午餐后进食或触碰黄金都是不允许的。在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戒律系统可能是最完备的。在西藏因为密宗的学习和修行,现在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家。我总是觉得出家不容易,结婚也很难。(大笑)所以我有点悬而未决,而且也许会保持这样的状态。最后我也许会结婚,也许会成为僧侣,这可说不准。
人物周刊:您是否已经做到没有机心?
仁波切: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许多时候,我清楚自己有机心。但多数时候是我有机心,而我没有意识到。我以无私、善良、慈悲开始做某事,但自私悄悄混进来,已经为机心画好了蓝图。
人物周刊:《高山上的世界杯》中,老喇嘛怀有深切的乡愁,对修道者来说,乡愁是不是一种执著?您有乡愁吗?您把何处视为故乡?
仁波切:有。我出生在不丹,是不丹公民。我真的关心不丹人的幸福,关心不丹的年轻人。但文化上我非常醉心于或者说敬畏印度。这儿有300种不同的活的语言,有诗歌,有3000年历史的舞蹈和音乐,这些都令我着迷。所以文化上说,在印度我感觉很自在。或许这也因为我是佛教徒,
导读△△去年10月,东山岭迎来了每年的旅游旺季,随着纷沓而来的游客一起到来的,还有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对景区的视察工作,陈主任对景区的变化和佛教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罗志祥善待动物组织获选亚洲杰出人物罗志祥在善待动物组织访谈中表示,人,是会痛的,会说话的,但是狗也会痛,只是他说不出来。所以我希望大家用平常心,将心比心的心态,
放生起源时间:2024-02-28
葛籣.马丁住在澳洲布里斯班,25岁,喜欢健身、户外运动,烹饪和旅行。葛籣总是在寻找新的挑战并热衷于参加社会公正问题的志愿活动。他的座右铭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精彩地生
素食名人时间:2023-12-26
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到施舍后,便坐而食之。这时有一个叫做净目的女人走上前来,问舍利弗:你在吃饭吗?舍利弗答言:是的。净目言道:那你是下口食吗?舍利弗说:不是!是仰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10-13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数劫以前,曾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有一次,遇到国王到山中打猎,在追赶一只逃跑的野兽。国王遇到仙人,就问仙人,你看到野兽往哪里跑了?忍辱仙人想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10-13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一位圆果法师往生的实录。实际上,我们一听到记载下来的这些成功往生的圣贤们啊,总觉得好像有点距离,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实际上生的是一个世界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10-13
佛还会生气吗?这是肯定的。佛是会生气的,但是佛的生气那不是嗔恨心,它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护之情。这就好比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生气的时候,不是嗔恨心,是父母对我们的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10-13
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激励下,到世界各地参访、拜谒智者。他历经五十三参之后,终于功德圆满,大彻大悟了。其中,他在拜会妙月长者时,他曾经问道:自我的实现,是否可由听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10-12
相传,过去燃灯佛为广度众生,延续度生悲愿,曾于宋代降生闽南泉州,俗姓郑,法名自严,道行高洁,每多灵异,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某一年,自严法师云游到汀州府武平县,在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10-12
子路是一名武功非常高的大将。子路拜孔子为师之后,孔子就说自己耳不闻恶声。因为子路武功非常厉害,以前无理谩骂孔子之人,就不敢对孔子出恶言了。下面根据《史记》中记载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10-12
佛陀在世的时代,女子学佛而成为伟人圣者的,也真不知有多少?像摩河波阇提、莲花色尼、耶输陀罗、末利夫人、妙龄童女,以及华严经中的休舍优婆夷、慈行童女、婆须蜜多、自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10
在佛陀时代,印度舍罗伐城的地方,有一位婆罗门种族的居士,他的太太虽然为他生了好多孩子,但是每次生下不久,就死亡了,这使他烦恼非常。有一次,他的太太又怀孕了,并且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2
相隔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素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千百年来,两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促进彼此之间的传统友谊。一千二百三十九年前,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以特殊使者的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时间,佛陀想派几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许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那时,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有一次,某位施主送了一些很好的食物到僧团,那时有些年轻的比丘出门托钵去了,而几位长老比丘已托钵回来。施主就把食物平分供养僧众,长老尊者当然都有一份,不在精舍的年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龙树菩萨是大乘佛学的创始人,中观派的奠基人,生于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礼敬佛像 如同真佛 (隋 慧偘)隋朝蒋州大归善寺释慧偘,俗姓阳,晋陵曲阿人。他具有神通,世俗不知道。平时礼敬佛像,如同真佛一样。凡走到有佛站立塑像处,不敢坐下,劝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吴云青,清代晚期人,原藉河南省荥阳县高山乡余顶村。吴云青18岁出家后,云游四方,道佛双修。清末,36岁的吴云青在济源王屋山学习道教九转内丹功法。1900年左右到陕西延安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后,第一句话便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其后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其实都是在注解这句话,宣传这句话,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龙女拜观音(佛经版本)《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龙女智慧利根,年满八岁,听文殊菩萨讲《法华经》深入禅定,了达诸法,翻然觉悟,即成正果,修身为佛。这就是龙女成佛的故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的历史记载中,玄奘法师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这样说: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在玄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佛印与苏东坡既成莫逆之交,自然无所忌讳,两人常常喜欢开玩笑。有一次,东坡带了个歌妓去游润州,这个女孩子名叫琴娘,长得娥眉莲脸,体态轻盈,雅淡自然,如花似玉,而且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在宋代有一则民间流传的故事:一位秀才的母亲到地藏菩萨前许愿,没想到竟然心想事成,儿子高中了状元。但是这位状元郎却并不信佛,而且鬼心眼特别多,他得知母亲要带他来九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对于这种作风,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北凉时期,姚苌仰慕鸠摩罗什而派使者前往凉州,迎请他来长安,但是,凉州吕光怕罗什到长安以后泄漏军情,所以拒绝罗什前去。姚苌死亡后,他的儿子姚兴即位,姚兴以国师之礼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南朝刘宋时到中国来的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他就是靠换脑袋来学中国话的,一夜之间就学会了。对,不出你所料,这又是一个浑身散发传奇色彩的和尚,毕竟,但凡高僧,他怎么可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当年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大居士,他自己认为佛法很精通,到每个地方也都喜欢去拜访一些大禅师,去参学。有段时间他在杭州做官,刚到杭州就听说杭州一带有一位威望很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江西禅宗里面有一位绝学诚公禅师,住在山中不出世,座下有七个弟子一起结盟参禅。其中有一位弟子年纪最小,但是超然有得,绝学诚公以禅宗的三关(初关、重关、牢关)语来勘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我听说是这样子: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郊的寒林丘冢间。当时给孤独长者有事情来到王舍城里,住在某长者的家里。晚上看到某长者吩咐他的妻子、仆人、工人说:你们都起来,早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 1620年),有一位苦行僧,他白天总是不辞功苦,为寺庙里挑水打柴,烧火煮饭,伺侯大法师和其他师兄弟,真可谓无微不至,他却依然欢洽愉悦,从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具行和尚火化后的照片民国期间,虚云老和尚有个弟子叫具行和尚,也叫日辩大师,原来是云南人。因为家贫,就去虚云老和尚的鸡足山祝圣寺做事。后来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带着全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释道阶(西元1870~1934年),俗姓许,名常践,号晓钟。出家后法名道阶,又号八不头陀。他是湖南衡山人,生于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幼受私塾教育,十余岁时好听神仙故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永明延寿大师不仅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而且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久远劫以前,释迦佛陀是一位财富充足且明达经论教法的梵志。他喜好布施,护爱他众如护己身。国人敬其威德才学,皆尊他为师,随持梵行之弟子多达五百人次,且都具有儒士的美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在南传巴利文陶师经和北传中阿含鞞婆陵耆经,讲述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陶师,名字叫难提波罗,住在鞞婆陵耆村。那个时代非常遥远,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来到我们这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间,用以引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三祖僧璨禅师,姓氏及籍贯均不详。史料只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唐朝时,弥勒信仰盛行。玄奘大师晚年临终时,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处,而且也成功了,这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记载。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法云法师,字天瑞,俗姓戈,江苏长洲人。父母亲向佛祈祷,而梦见一位僧人说:我想寄居神识于此。等到生下法云法师时,面貌如所梦的僧人一样,瑞相奇特。于幼儿时,见到出家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金碧峰禅师有一个皇帝给他的紫金钵,特别宝贵,他非常喜欢,经常拿在手里玩。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的寿命应该尽了,阎罗王就派两个无常小鬼来找他。当时因为金碧峰禅师在打坐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8-01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7-31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中面壁九年,取得正果后把法衣、法器和四卷《椤伽经》传给他的弟子慧可以,之后就离开少林寺,开始他回归西天天竺的行程。一天,达摩走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7-31
晋朝的道安大师,十二岁出家,心性聪敏,遗憾的是形貌非常丑陋,不为师父所看重。在刚出家的三年中,都被驱使到田间工作。可是,他做事非常勤努,虽然辛苦,却从未有过怨言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7-31
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印度到中国,对弘扬大乘佛教贡献最大的当属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这两位菩萨都是佛陀在经典中授记过的圣者,也被后来的大乘佛教各个宗派都尊奉为共同的祖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7-31
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7-31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7-31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吗?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的传奇在这悠悠天地间诉说着人世的苍茫和美丽,穿越着千年僧寺的悠悠钟声,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古老的传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7-31
妈祖是观音化身吗?妈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一千年以来,她受到我国沿海各省同胞普遍热烈虔诚的崇敬。谛闲法师著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注转引天后志云:天妃,莆田林氏女,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时间:2023-07-31
你吃东西一口,东西吃你一口吃难消化的东西,其实是非常伤身体的。赵老师很形象地说,你吃东西一口,东西吃你一口。我们吃东西的同时,也在消耗自身的能量,如果食物能够通
素食心得时间:2023-07-31
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 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2/12/21 台湾电视公司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各位现场法师,还有各位菩萨们,大家好!我们今天非常高兴由“佛陀教育基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