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科幻巨制《猩球崛起3》即将上映,那银幕外的实验室会出现动物的逆袭吗?

素食新闻 2017-05-28

《猩球崛起》第一部上映之后曾引发很多观众对动物实验的讨论,影片讲述了人类以科学之名荼毒生灵最终迫使高智商猩猩愤怒逆袭的故事,有媒体还将此片称为“也许是史上最昂贵的反动物实验公益广告”。那么在银幕之外的实验室中,动物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怎样才能给他们的命运带来逆转?请往下看。

-透视内幕:

大学实验室里的受害者

▼▼▼

感谢猫毛老师提供解说

纪录片《十二夜》导演Raye曾说:“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的残酷,你必须先鼓起勇气直视它。”因为只有当你对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你才能真正切身地去为他们创造改变。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直视这个视频,请不要忘记:你只是在旁观几秒钟,他们却在亲身经历一辈子。而你是他们惟一的希望。

代号740-12

这只出现在视频中的兔子没有名字,只有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代号:740-12。她被一名实验人员用来繁殖小兔子,并表现出疑似中风的症状。据目击者介绍,740-12当时没有或不能抬起自己的头,后肢完全没有活动。随后这只兔子不幸死亡,她的4个饥饿的宝宝也被安乐死。尸检显示,740-12曾一度患有一种叫做“妊娠毒血症”的代谢紊乱性疾病,而这种病症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来预防。直到一个月后,又一只兔子死于妊娠毒血症,医生发现这些死亡均由不恰当的饮食所致。

740-12死后,工作人员不想劳神去买兔子吃的配方奶粉,就直接将这些兔宝宝安乐死。

在740-12所在的这个实验室中,实验人员蓄意繁殖出头骨畸形的兔子幼崽来做实验。尽管这些残忍的实验做了数十年,但依然没有帮助到罹患类似病症的人类。

零责任

目击者在匹兹堡大学记录到的混乱让人怀疑这样的大学能产出何种有用的科学研究。

6只患有猴艾滋病(SIV)的猴子被人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尸检室,尸检室因此也有了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源,但是没有人在门上放置警示标志。当这个问题被报给一名资深临床兽医时,她很惊讶地表示从来没有人告诉她那些猴子是SIV阳性患者。

一名工作人员发现一只老鼠被困在笼子的金属丝上,她将其拉出,操作过程中弄断了这只动物的两个脚趾。难以置信的是,她在给这只老鼠写健康报告时标注的是“健康”。

一只惊恐的猴子试图逃跑,爬到了架子顶部,在与工作人员纠缠了3小时后被抓回笼中。

一名工作人员将活着的小鼠装进密封的塑料袋中。另一名工作人员看到这个袋子时,一些小鼠已经窒息。当主管质问这一行为时,当事人还在笑。

一名兽医给一只兔子的脓肿排脓,直接用解剖刀切开脓肿,并按住超过10分钟,兔子受尽极大的痛苦后才被完全麻醉。

一名兽医技术员和一名资深兽医试图从一只兔子身上抽血,兔子没有被麻醉,挣扎踢踹长达20分钟,最后出现血肿。

反思动物实验

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但在实验室中,他们却被人当作一次性的实验设备来对待。每年,光是在美国就有超过1亿动物在实验室中经历折磨与死亡,遍及药物、食物、化学品、化妆品测试,医疗培训,生物课程,以及好奇心驱使的研究。在这些实验中,猫咪被迫失明,大鼠被触发癫痫,狗狗被喂以农药,小鼠会被迫长出与自身同等大小的肿瘤,兔子的皮肤被抹上腐蚀性的化学制品,不胜枚举。

很多人误以为动物实验对于医疗进步是必要的。而事实是,动物实验也在给人类带来死亡。和人类相比,动物对物质有着不同的吸收、代谢和排除。据美国食品药监局数据显示,在动物身上安全有效的药物中有92%在临床试验中都失败了,因为药物对人体危险或无效。像沙利度胺、异维A酸、佐镁酸钠等药物都曾经在动物身上做过全面的测试且被认定是安全的,但这些药物也会导致惊人的出生缺陷甚至让病人丧命。

医学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过去那些真正的医疗进步大多都发生在临床工作中,而非动物实验室。现代化的非动物研究方法,例如体外试验,基于人体组织和细胞的研究方法,计算机建模技术,以及人类志愿者的研究,会更加高效精确且降低成本。世界各地的国际机构、科学家、专业组织也支持用这些人道的方法来淘汰残忍过时的动物实验。

归根到底,我们没有权利为了自己的目的去控制和伤害动物。我们都认同拿贫民或智障人士来做实验是错误的,那么拿动物来做实验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比我们弱小或不能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来沟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权利去伤害他们。

我们可以做什么?

1.选择零残忍(cruelty-free)化妆品和日用品,永远不要怀疑消费者的能力,你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当越来越多的人拒绝支持动物实验时,相关企业会做出回应。长按以下二维码可查阅零残忍品牌清单(中文版会在近期推出)。

2.呼吁学校和研究机构采用先进人道的非动物方法来淘汰动物实验,支持非动物实验方法的研究。

3.利用手上的资源和渠道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议题上来,阅读《动物解放》等相关书籍,观看《地球公民》等影片,这些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可以让你以更前沿的思维和意识来投身改变。

更新于:2017-05-28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