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释心字是: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圣也由他。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正如种地一样,种什么得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结福果,种恶因结苦果。
什么叫命运?命运指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等现象,就是业因果报的体现。本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由业报所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报身或:业报身。一个人的相貌气质,贵贱、穷富、寿夭等属于正报及正受的果报体。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亲属子女及生活享受等属于依报,及依止的报土。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丰富圆满;正报无福,依报必定贫困恶劣。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业因现世结的果报。正如《涅槃经·矫陈品》所说:恶报之报,如影随行;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可知一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天神掌握,也不由别人操纵,完全是自种因自受果。佛法从根本上揭示命和相的由来与原理,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 算不算都是一样;但佛教又不同于宿命论,认为因果律是活泼泼的,不是什么铁板数。所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业因)。我们在受果报的同时,又不断在种业因,只要改变业因就可以转变果报;而转变的关键又在于心地。所谓业由心造、业由心转;相随心转命自己立的道理。正是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诸果报。(《心法念处经》)古德偈语说: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儒家也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和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教人自求多福。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得好:人与器皿不同,如笔只能是笔,剑不能变琴。所以它们存在和毁灭时间的长短,是有一定的。人便不一样,因为有的人,昨天还是盗跖,今天可成为大舜;他的吉凶祸福,也便随着改变。很难说得定。宋代隐士陈抟(希夷)的《心相篇》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结尾说: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之,祸转为福。这些都说明;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福报祸报,惟人自召。归根到底说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流传的一首《心地与命运之歌》;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福变为祸兆:意为福报将转变为灾祸的兆头,即: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祸转为福报:如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正是转变由心,即祸兮福所依的道理。)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遭殃且贫夭:意为不但要遭祸殃,而且贫困、短命。)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意为一个人的心地可以挽回或改造自己的命运,关键是要存心仁慈厚道。这和佛教提倡的慈悲心大慈能与众生乐,大悲能拔众生苦相近似。)
命实造于心 吉凶惟人召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命运实际是唯心所现,吉凶祸福都是自己所招致的。)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不少人很信命运,到处看相算命,却不修省心地;这样阴阳颠倒,一切不能顺心如意。)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一个人应当时刻检查自己。修省心地,对于命运听其自然,不求福报,而冥冥中常蒙三宝摄受,龙天护持,自然业消智朗,障尽福隆。这是符合因果律的。)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对于此诗,深为赞赏,尝书写赠人,并说:此诗于心命二义,发挥周到。果能依之行,则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权不归于天地鬼神矣。当代高僧星云大师,也高度评价此诗,劝人依此修心,忏悔罪障,不造恶业,广种善缘,培植福德。那么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此诗前八句,把心地与命运的关系,概括为四种不同的情况。后八句,揭示命由心造境随心转和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最后指出对待这个问题的两种态度,两种结果。下面分别就心地与命运的四种不同情况,加以说明,并引据事例为证。
一、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这类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都比较深厚,今生善缘成熟,享受大富大贵。但是,他们深信因果,崇尚道德,廉洁奉公,摒拒骄奢淫逸的腐败生活,同时乐善好施,救济贫穷,广种善因。不仅一生富贵到老,而且子孙昌达,家族兴盛,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衰败。这种事例历史所载很多,下面举三例为证:
1、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江苏苏州人,少年家贫,寄居寺庙读书。一次种地,挖出一罐金银,仍把它埋下,到后来显贵时,才告知寺僧挖出来培修寺庙。他在苏州设置范氏义庄,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救助贫穷的族人,多达三百家。苏州有座南园,据堪舆家说,如果用它作住宅,子孙必定显贵。那时他正任丞相,人们劝他买作住宅。他说,一家出人才,不如一县出人才。于是他买下来办了苏州书院,果然培养了一批人才。而他的子孙同样人才辈出,儿子范纯仁又作宰相,子孙后代经历千年并未衰败。前几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范氏家族约百余人(寓居世界各地的),在台北市集会,隆重纪念范文正公一千岁诞辰。 1999年在北京举行范文正公思想、事迹研讨会,有各界人士百余人及范氏后代知名人士参加。对范仲淹为政清廉,治家勤俭,先忧后乐,普施广济的思想、事迹加以肯定赞扬。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2、清代著名政治人物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管辖四省,统率大军,享大富大贵。但他一生廉洁、勤俭、子孙昌盛。他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尚年幼,且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不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守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纪泽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卓然有成。后出任驻英、德、法等国公使,是中国近代出色的外交官。其弟曾国荃历任显官,国藩常教以居安思危、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国荃生日他赠诗一首。诗曰:左列钟铭右谤书,世间到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意为祸与福常常互为倚伏,位高必危;应视富贵如浮云,方能明哲保身。在其言传身教下,子孙后代均能秉承家教,直到今天曾氏子孙在科学界教育界出了不少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如五十年代曾任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的曾昭伦教授,即是他的第五代孙。
3、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福建闽侯人,是清朝杰出的爱国大臣,官至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他青年时期即虔诚信佛,公务纵忙,早晚课诵不辍。至今留下《林文忠公行舆日课》是他亲笔用蝇头小楷书写的,其中有《弥陀经》等几种经咒,以备出巡时在轿内念诵。八十年代,林公的后裔提供此项真迹,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影印发行。林公生前尝撰写一联作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又联云: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当年他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罢官判罪,毅然销毁鸦片,抵制英帝侵略,正是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大无畏精神的表现。罢官后,被流放新疆,在流放期间,仍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规划新疆的水利建设。当年提出了在新疆解决沙漠中的水利工程问题,带领新疆人民修建了坎儿井,(坎儿井即深挖井,再以地下水道连接井水,以避免烈日曝晒和沙层滲透。)在沙漠中形成了灌溉网,解决了沙漠中缺水的严重问题,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他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精神(无我),办入世事业(利他)。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巍然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说明了历史自有公论。而林公的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还有三百余人。(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较知名的如曾任原***最高法院院长的林翔,曾任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的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三十年代参加***时更名),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他写一首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日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见1997年7月11日《四川政协报》)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谓: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六页)
二、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这类人,过去生中种植善根福德,今生享受富贵荣华。当其享受富贵时,便贪恋五欲,纵情享受,穷奢极欲;同时仗恃权势,损人利己,造种种恶业。所以富贵愈大,恶业愈重。一旦福报耗尽,恶业现前,不仅身败名裂,甚至殃及子孙。老子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明祸与福本来是互为倚伏,也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转变的关键在于一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命运虽然很好,如果心地太坏,那么美满的福报,终将变为悲惨的遭遇。古往今来,这类事例很多。下面引述一例为证:《历史感应统纪》载,唐代李林甫,官至宰相。其人有才辩,能书画。可惜心术奸险,嫉妒贤能,凡是才望功业在他之上的,就起忌恨之心,表面美言奉承,暗中设计陷害。他建一间密室,结构曲折幽深,命名堰月堂,常在里面苦心策划,构思许多使人家破身亡的毒计。所以,历史上评价他是口蜜腹剑的人物。其结果是害人终害己,后来七窍流血而死,死后被人开棺戮尸,家产充公,子女发配为奴仆、官妓。当李林甫未显达时,有相士说他有十年太平宰相的洪福。后来不久事败,去责怪相士所说不验。相士笑谓:相公确有十年太平宰相的福报,应该责怪自己不知珍惜,折损太甚罢了!公任宰相时,广搜珍宝,纵情声色,一羹千命(常喜吃鸭舌汤),盘菜百金(烧鹅掌将铁皮烧红,放活鹅在上面,让它扑跳惨叫,血液均集中在脚掌上,再砍下鹅掌来作菜肴)穷极奢侈之能事。相府家人的享用,也胜过富贵人家。早已超过十年宰相应享之福,后代还须为娼奴赏报。反而责怪我所说不验,有此道理吗?譬如有人将一个月的生活费在一天内挥霍光,剩下的二十九天要受饥寒此乃理所当然,怎么能怨天尤人!李林甫听后默然无话,汗流不止。
三、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这类人过去生中造作恶业,今生恶业先成熟,遭受种种恶报。但是,有的人相信三世因果,能够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贫;有的更能忏悔宿业,随缘行善。一旦恶业消除,善缘成熟,否去泰来,必然使贫穷困苦的厄运转化为美好幸福的佳境。这种故事社会上流传不少,这里举两例都是很真实的:
1、《南洋佛教杂志》载,清代台湾嘉义州林登章,为人诚实,不幸被人诬告,关进监狱。林妻变卖财产营救,无结果。官府索银四十两,不得已卖儿得四十两银,便携银两去衙门,不慎在途中遗失。这袋银却被一个用手代脚,沿街讨饭的乞丐徐良泗拾得。徐当时心想,这笔巨款,失落的人可能会自杀,便决定留在那里等待失主。果然林妻匆匆跑回来寻找,徐问明情况后即归还她。后来,县官知道林妻卖子救夫,乞丐拾金不昧的事情,大受感动,释放林登章,不受她的银两。林回家后,用此款经营五金店,维持生活。徐良泗当天做了这件好事后,晚间仍回太伯公庙过夜。次日清明节,徐去郊外墓地讨乞,夜里宿地藏庙,半夜惨叫一声,惊醒香灯师:第二天醒来,瘫痪多年的双腿居然能站立了。香灯师问经过,徐说:昨夜梦见两个小鬼,一个抱身,一个包脚,对拉;痛得我大叫一声,便昏迷过去。今晨起来,两腿竟然能伸直走路了!徐良泗从此给人挑水维生。林夫妻开店三年,生意兴隆,时常想念徐的恩德,但不知其姓名和住址。有一天徐挑水到林家店里,林妻见他面貌很像恩人,但这人是站立走路,又不敢认。次日徐又来,林妻上前询问,才知果系恩人,夫妻俩对徐叩头谢恩,让他留在店中居住。后来,林夫妻回广东继承其叔父的百万家产,便将在台湾的五金店及其他财产,全部赠送给徐。徐晚年又将财产布施给一家医院。
按:徐良泗乞讨维生,又系残废,竟能面对巨款,不昧良心,归还失主。只此一念,便能消除夙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施理所当然的事。
2、王恩洋著《人生哲学与佛教》载:清代,有乡试官王某,原系一穷秀才,年过六十,教私塾,年终散学,带回教书所得的六千文钱(有方孔的铜钱)回家过年。途中听路旁茅屋里哭声悲惨,进去问明情况,因欠债无力偿还,年终索债很急,只好改嫁妻子来还债,有小儿女,不忍分离,所以痛哭。这穷秀才很同情他们,问欠债多少?回答六千文。便毫不犹豫把六千文给他们就各自回家去了。途中穷秀才走到岩边,天晚了,恰遇对面几十人抬大木料前来,躲避不及,坠落岩下,当场死亡。消息传开,人们都说:老天没眼睛,做好事没好报,因果根本就不可信!这穷秀才的神识,忽然像一场梦醒来,睁眼一看,自己却睡在一豪华房间中,宽广的卧床,锦缎的被盖。他的头刚一动,一个老太太惊喜说:我儿子活了!两个年青的妇女正在哭泣,急忙用手抚摸他,好象是妻子一样。这时穷秀才大为困惑,用手摸胡须没有了,心想我可能死去,又投生了吧?!联想起布施救人和坠岩丧生的经过,感觉浑身疲乏无力,不能说话,便糊里糊涂的睡着了。第二天,一位老太爷,须发尽白,和自己前生形状差不多,陪着医生来诊病,诊脉后医生说:公子的病基本好了,只需培补一下就可恢复。这样卧床七天,可以下床走动。当他走到中堂,看那供的木主牌位,才知道不姓张而姓王了。又从奴婢口中知道这王家是当地最有地位的,老太爷只有这个独生子,现年二十五岁,读书不长进,还是童生。没有孙儿,结婚后又娶姨太太。一天老太爷对他说:我家世代书香,不能到你便中断。现在病也好了,可去书房用功读书!公子连答是、是。走进书房,窗明几净,室外花木繁茂,老师已坐在那里和自己过去相似。叫他背书,没一字错漏;叫他写字,没有一点败笔;叫他作文,写出的文章十分老练,怀疑是抄别人的。另出题面试,也和前篇差不多。老师大惊,心想这个学生素来脑子很笨,做八股文写不能成篇,不可能害一场病学问就提高到这个地步。问他是什么原故,公子不答。老师再三追问,还是不说。老师对此始终感到奇怪。一个月明之夜,老师留他赏月谈心,又诚恳地问到此事,公子说:我前生是个秀才,教私塾。年终回家途中,布施救人,坠岩而死。万没有想到神识投入这个臭皮囊中,便以这人的父母做父母,妻子做妻子。想我前生,并没有做坏事;可是功名很不顺意,年过六十仍然十分贫困。拿我布施的六千文来说,并不算多,但这是自己全家的生活费。当时也没有考虑,只觉得别人一家分离,太凄惨,动了悲悯心。是不是因这一念真诚的悲心,所以死后神识便投入这公子的躯壳中呢?老师听后,异常惊诧说:想不到果真有这种事呀!第二天,老师要告别,公子问为什么?老师说:你的学问文章,我比不上;你的思想境界,更比我高。我怎配当你的老师?假使是从前的公子,那我再教他十年也没有问题。公子说:我前生也是教书的,今生能获得这种好报,我怎忍心让你离去!我们俩正好一起研究学问,秋天同去参加县上的考试,如果能够还我一个秀才,您也光荣,父亲必定重谢您。教师便留下,秋天考试,两人同时考取秀才,父母喜出望外,重谢老师。公子继续考中举人、翰林、出任主考官。十多年后,这家父母已亡故,他是一家之主,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怕别人议论了。他回到原来家里,谈起往事,件件吻合。给家里购置产业,安慰他们的辛苦,并宴请乡亲,畅谈前生事。这一下传开了,人们都说:今天才知道,老天有眼睛,作善有善报,因果贯通三世,是真实不虚的!
按:从佛法看,这个穷秀才,过去生中造的恶业较重,所以一生穷困,还应凶死,死后可能坠入恶道。但他能够起一念悲心,舍己救人,六千文虽不多,是他全家的生活费。这一念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心肠没有两样,自然能消除过去的罪障,种植未来的福报。所以神识不经过投胎,而直接投入公子的躯壳中。这也由于业力和福报所致,佛教称为夺舍,像夺占别人的房舍来住一样。因为没有住胎,所以转世不迷,记前生事历历如昨日事。还有一点要说明,因果并不是机械的,如果存心去模仿,要想获得这样的好报,未必能如愿。我们只应当学习他舍己救人的大悲心行。因为一念真诚的悲心,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改变命运,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
四、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这类人,过去生中多造恶业,未种善因。今生大多愚痴,不信因果;遭遇不好,环境困厄。但是又不知道反思忏悔。总是怨人穷,恨人富,总想采取损人利己,违法犯罪的活动,来谋取财富,来实现自己的美梦。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往往遭受横祸,或者终身贫困,或者短命身亡。这种事例随处可见。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中,有部分人因为环境贫困,自己好吃懒做,不安分守法,不勤奋谋生,而是采取偷盗、赌博、抢劫等损害别人身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手段,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其结果难逃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这一因果规律。以下引用一九九四年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的《太上感应篇注训证》中的三件事例为证:
1、浙江永嘉人徐辉,家贫经商,曾向单阳富翁借了一笔巨款,对家眷说:如果富翁死,没人索债,我便成了小富翁了。不久,富翁果死去,富翁家属不知道借款事,徐便隐瞒过去。后来徐生一子,聪颖俊秀,非常可爱。八岁时患病,多方医治,耗尽家产,病仍不愈。一天,来一位老比丘尼,孩子对她说:我想走了!老尼说:这便是你的家。父母这般疼爱,你还要去哪里?答说:我是单阳人,徐辉曾借我的巨款,希图我死,便不还债,我是特来讨债的!说完便断气。
2、安徽有陈某、徐某二人,均以撑渡船为职业。陈撑船较快,收入较多。徐嫉妒,常暗里损坏陈的篙竿和挠浆。一次同宿江边船上,徐又暗中把陈的篙竿弄断;快天亮,怕被发现,便解缆离去,船行至江心,突然失脚落水,大呼救命,陈听见,要去救援,可是挠浆断了,无法行船。这时徐在水中说:我暗里弄断你的挠浆,反而断送自己性命,没料到报应竟这样快呀!说完便沉没水中。
3、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南昌有木工李某、裁缝段某、算命刘某三家,因灾荒逃到湖北居住,本是同乡,交情很好。李的侄儿李桥,依叔父居住,有学问,教书维生。刘算他的命主贵,给他做媒,与段的女订婚。后李桥准备回江西参加考试,要求与段女结婚同行。可是段妻变心,认为富贵未必可望,不愿让爱女远离,便另觅一少女代替,李桥和刘某均不知道。李桥回江西后,考试连捷,旋出任成都府知府,路过湖北,携重礼致送岳父母。而段某亲女,则与一姓肖的结婚,劳力维生,十分贫困;于是暗里羡慕某女享受富贵荣华而自己却贫困不堪的段女,忧郁而死。
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命运问题?
目前,社会上一般人都相信命运,有的人时常都在算命、看相、求签、问卜,把自己的前程、未来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上面,却不反躬自责,修省心地;有的人到处跑寺庙,挂红放炮,烧香拜佛,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官升三级,腰缠百万,却不想一想自己究竟种的什么业因?是否能够获得这种果报呢?这种人都是舍本逐末,不遵循佛陀的教诲,不修省内心,不从自己心田上去下种、耕耘,却向外弛求,想获得福果,获得好的命运是绝不可能的。
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深信因果,执戒修行,以三归五戒、净化身心,以四摄六度,利益众生。最后达到心不随境,心能转境的地步。如果命运不好,应该反求诸己,忏悔今生或前世的罪业,虚心改过迁善,决不怨天尤人。这样恶业日消,善缘日增,冥冥中常蒙护持,自能转祸为福,获致吉祥。如果命运美好,更当布施培福,广种善因,自然福泽绵长。但应当知道,富贵荣华,转眼成空,梦幻泡影,不堪留恋。这样泰然处之,不为物累,任运逍遥安详自适。真要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做起。这是作为佛弟子对命运问题应持的态度。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