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这是宇宙人生亘古不变的必然规律。所以佛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希望我们能对这个变化、短暂、不实的世间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虽然如是,我们人类还是竭尽所能,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方法,追求寿命永享,天长地久;可是无论再新的科学、再高的技术,亦不可能打破宇宙的自然规律。
近年世界各地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乃至近日接二连三的飞机堕毁事件,如马航、复航、阿航失事,昆山爆炸,云南地震导致严重伤亡的惨况,一次再次地提醒着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永恒的、不变的;既然意外或灾害都是无可难免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减低人为错误因素的同时,尽量保障宝贵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是否能让我们对人生的“无常”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灾难到底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怎么样的启示?
在宇宙规律的自然法则下,人间的灾难既然是无法逃避的,那么当天灾人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以下几点可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忍耐哀伤与同感他人
看到媒体公布的受灾死亡人数逐渐增加,或看到电视画面里的受灾现场,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次心灵的震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无数哀伤的人群,也在电视机前暗暗的哀伤——我们正默默地从这些灾难中学习忍耐哀伤,学习同感他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从灾难中,让我们发挥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爱心与同情,让彼此间更加珍惜和友爱。在我们远远地付出哀伤、甚至是伸出援手以作赈济的时候,也分担了受难者面临的苦难,并且在哀伤中学习安慰和期盼、豁达与智能。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目睹灾难中受难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我们感到一家人能活着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突然的灾难,给我们一个厘清“对自己最重要的事物”的机会。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早就忘却了珍惜,忘却了每天一个拥抱,一句关怀的问侯;可是灾难一旦来临,让我们顿时清醒起来了,提示我们生命是如此的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身边人的生命。每当灾难降临,可以发现很多家庭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很多朋友的联系也距离拉近了。因为逝去的人而令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身边的人;这也许就是“祸兮福所倚”的道理——就像一句谚语所说:“上天取去我们看为宝贵的东西,那是因为他要另外赐给我们更宝贵的。”
3.舍弃渺小的烦恼与困惑
在灾难带来的生死震撼前面,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困扰自己的那些小事情、小困惑突然都变得不值一提了呢?我们还好好的活着,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与那些哀失性命、失去至爱亲人的大悲痛、大不幸相比,那些“考试焦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感到孤独”的小伤感、小情绪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很多时候,灾难的发生,可以升华我们的承受能力,教我们学会真正的坚强。所以,我们不妨试着用同感灾难的心情,转移自己情绪的重心,跳出自己长久以来被困的狭小心事,看看它们有多么渺小。所以,灾难教会我们鄙视自己的脆弱,向灾难中的人们学习更多的坚强。
4.从心灵出发有效的援助
任何灾难发生之后,每个人所能贡献的虽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对于灾难来说,都是一种弥补与援助。由于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受过专业救护训练的人员,毕竟无法冲到前线去救人,只能从遥远的地方用真诚的心念提供小小的帮助;但事实上对于灾难来说,心理上的波及面,往往比生理、物理上的还要大,所以我们的贡献,要从心灵出发,只要对于这场灾难的重建是良性的,都无妨去做,例如捐钱、捐物资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帮助;而从心灵出发的助人行为,无论帮助的大小,都是一次有效的支持。灾难有时不仅教会我们团结,还能教会我们将身比己、将心比心,有效地去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如谚语所谓“施比受更有福”,这确是不移的事实。
二、无常的真正意义何在?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图片来源:资料图)
唐朝永嘉玄觉禅师曾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尽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无常是终有一天会到来的,因为这是生命的实相!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它、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体悟佛法的真义,获得真正的解脱与自在。既然“无常”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那么无常的意义何在?
(一)、“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
“无常”,在佛教中作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一,指一切有为法,即种种因缘所生的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色法”,还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灭变化,不可常住的。从时间的角度,可分为“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相续无常,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过程中,必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与其生前与灭后相比来看,似乎具有某种稳定性,这尤以人的生死最为明显,这也是人们普遍能体验到的一种“无常”。而刹那无常,是指在刹那之间也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从理论上说,这是对时间无限分割的必然结论;从现实中来说,则往往被人所忽略,但若仔细省察,也不难发现,如观察我们自己的念头时,会发现似乎有一束意念正在迅速飞逝,没有片刻的停留;当今科学对“微观粒子”运动速度的观测结果,也可以从某个角度证明物质世界的刹那生灭。
(二)、《阿含经》中佛陀有关“无常、苦、空、无我”的开示
1.色即无常,此即是苦
由此可见,正因为无常的客观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状态,其实是处于一种逼迫、束缚之中。依佛法而言,人的身心世界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成,而这五蕴的本质也是无常的、空的,所以佛陀说:“色即无常,此即是苦。”(《五蕴皆空经》)。有关佛陀对“无常”的开示,在《阿含经》中多有记载。如《杂阿含经》第474经中,佛陀告诉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佛陀之所以如此教示弟子,目的就是希望策发他们的出离心,从而为获得真正的解脱做准备。从历史上看,的确不乏因无常而发出离心的修道者。如佛陀本人未出家前身为悉达多太子,曾出游四门因见人生、老、病、死而发心舍俗求道;安世高为安息国太子,幼以孝行见称,因其父亡而“深厌名器”,将王位让位给叔父,出家修行等等。
2.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因体悟无常而出离并最终解脱的一个修行关键,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不再贪爱与追逐。一个修行人最初的出离心,可能只是对未来道路的一个初步选择,获得解脱的路途仍然遥远。若要从根本上破除对世界及自我已习惯了的爱执,就必须确切认识到,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其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有的只是万缘的生灭,而缘亦待缘,是故毕竟皆空。“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杂阿含》第11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阿杂含》第335经)。
因此,从无常、苦、空,而得出了“无我”;实证“无我”就是解脱的关键所在。因为“无常”并不直接地带来痛苦,必须还要与以万法为实有的观念相结合,或与“我”相联系才会产生这种效果。所谓因我而有爱,因爱而有取,因取而有执,因执而有种种的苦恼;而这也就是有情生命之所以流转的循环过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人之苦恼的根源就在于“爱”与“取”,诚如佛陀所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说四十二章经》)
3.如实观无常
是故,如果我们要超越爱执及其必然带来的忧悲苦恼,那么就要如实地认识世界、认识万物的本质。这个过程也就是修行解脱的道路。所以佛陀不仅处处说无常,而且时时教人如实观无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杂阿含》第80经)。而在佛教的观法之中,“四念处”的“观心无常”(其余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可作为无常观或其延展;“观心无常”简单地说就是“内观心识念念起灭,刹那不住,无一常住不变之念,以对治误认受、想、行、识及世俗心理活动为实常不变的执着”,以观心无常的慧力,可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另外,如《佛说八大人觉经》就明白指出:“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我们这个心无始以来,执着我们的身体,始终得不到解脱,这个执着就是障碍,障蔽我们的真性。什么是真性?真性一个是佛性,一个是法性。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因为我们执着色、受、想、行、识为实有,所以我们无法出离,因此现在就要起观照,观照五蕴无我,从诸法无常的苦、空中体证无我,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也就达到了“涅盘”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常与无常的不生不灭的、超凡入圣的境地。
4.色、空不二的、立于中道的圆满教法
那么,从修行境界上说,圣人与同处世间的凡夫有何分别呢?佛教认为,对凡夫来说,“受乐时增贪,受苦时增瞋常受不苦不乐时增痴,不仅身受苦乐,心亦沉溺于苦乐中并增长三毒”;对于圣人来说,“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杂阿含》第470经)。可见,身受虽同,心受却异,关键在于圣人彻悟了诸法之虚妄不实,于是不会有任何的执着与挂碍,因而没有丝毫的烦恼与束缚,这就是菩萨的心境。
“菩萨”,简单地说,是指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悟的人。菩萨发心,往往因为不仅感受到自身所受诸苦的煎迫,更扩而大之对众生生起的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从而产生了普渡有情的广大愿心。对于初发心,未断我执的菩萨来说,就必须要精进不懈地坚持六度万行,以达到利乐有情、令彼离苦得乐的目的。而《金刚经》中却一再强调,菩萨不仅要有广大彻骨的悲心,同时更要有对空性——无我的体认,圆融二者即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称得上是真正的菩萨。所以,对于一个够资格的菩萨来说,随顺愿力与因缘而度化众生,是永无休竭的任务。
结语:
由此可见,佛陀的教法,其实是色、空不二的、立于中道的圆满教法,也就是即在无常中体验真常,从而超越常与无常;所以佛法修行的目的,并不是消积、避世,而是在摆脱无常的世间的当下,远离贪爱、执着与不正见,转五浊恶世为和乐清净的国土。如此的话,就能在无常中见真常,于苦难中见实相,于烦恼中现清凉。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发愿是第一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 《佛说无量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当有灾难将要发生时,会有凶兆表现在日、月、星这三种之上作者:佚名 在中国每逢朝代变更,都有不祥预兆出现太上老君说:回心趋善,善虽未为,而善神随之;回心向恶,恶虽未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1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