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个人皆视自己的生命为极珍贵,并惧怕丧失它(死亡),想想自己是多么珍惜自己的生命,是故不可打杀众生。
2.由戒德获得喜悦,没有生理的痛苦,夜晚得安眠,醒时心喜悦。
3.戒德纵使在晚年亦是美德,具有信德甚妙好,智慧是人类之宝,盗贼难偷人品德。是故应经常保有每一种念处、觉照,守护戒德与定并修习智慧。
4.精修戒定慧的行者,达于极纯净的境地,不再有痛苦,他们了结了未来的生死,解脱了执着的束缚。抛弃此身,他们以智慧超越了魔域并如太阳般地放射着光芒。
5.晴空不会下雨,雨是从乌云落下来的。是故将乌云清除,尔后便不会再下雨了。同样地,应经常护持所受的戒律,并迅速地将通往解脱的大道净化。
6.身行善德不论大小,语行善德、意行善德,并具四无量心。若身语意皆行善德,于此生及未来生中,皆能获得喜悦。
7.身调伏其美好,语、心调伏亦复如是,一切皆应如是调伏。一位完全调伏自主的人,将解脱一切痛苦。
8.守护言语、控制心意,身不行无德之事,若能修习此三者,你已行于圣者歌颂之大道。
9.赞美那些应该被蔑视的,责难那些应该被赞美的,用他们的嘴巴去制造纠纷,喜欢搬弄口舌是非的人不会快乐。
10.以邪心去污辱没有过失的人,只是自杀并增加自己的地狱苦而已,无过失的大力者是安忍的,他们甚至丝毫不觉受扰。
11.说话时,只说好话,不说邪恶之语,说好话远比说那些会带来痛苦的恶言为佳。
12.应该只说愉悦的言语,为听者带来喜悦,令听者如沐春风,并且不会产生错误。
13.真实的言语是天之甘露,因为真实的言语导致卓越,那基于正法和事实的言语,圣者们称之为「真理」。
14.佛陀说:「安忍是最好的苦行,而最好的安忍是涅盘。」
二
1.一切言语中最殊胜的是佛陀所说「消除一切痛苦的言语」——超越一切烦恼的真实语。
2.无知的人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每一件恶事,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带来如火烧般的苦果。
3.为了求取个人的欢乐,一个人在笑声中所做的错事,会在将来让他以泪水体尝它的苦果。犹如牛奶变为凝乳,一件恶行并不会立刻造成变化,好比灰底的余烬,它会烧伤幼稚的人。
4.错误行为的果报并不一定会像刀剑割伤那样快速。由于错误行为导致轮回的人,未来将证实其果报。
5.一切滋味中最上者莫过真理,依智能过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信德是人性无价之宝,心念正法得安乐。
6.由谨慎超越大海,由信德超越河流,由精进消灭忧苦,由智慧获得究竟清净。
7.智者以信德和智慧作为他们生命的保障,这是最好的财富。
8.希求卓越思想的人,欢喜聆听法教;已解脱贪婪污染的人是「具信德者」。
9.应以信德之道为食,于是盗贼无法偷窃,修行者以此为乐,于亲近有智慧的修行人时总觉欢喜无量。
10.布施者出于信德,以饮食供养他人;对于布施心感厌烦的人,不论日夜,内心都不能获得安定。
11.智者依靠有信德的人,就好比求水的人,找到了一个又深又清澈的大湖一样,宁静无波。
12.最殊胜的世间智慧,是一个必定能带来正道的智慧,那是能令生死永尽的胜善了悟。
13.一切真理中最胜者,是此四圣谛;一切正道中最胜者,是此八正道;一切有情中最胜者,是具智慧见者;一切法教中最胜者,是舍弃欲望。
14.若欲生活愉悦,并如修行人一样地观察事物,应安于粗衣淡饭,知足于贫乏的生活,并专注于一法。
三
1.凑合之物皆无常,打从它们一存在起就开始毁坏;一旦生起,它们就败坏,将之平定下来是真乐。
2.犹如巧艺的陶工所塑造的器皿,最后终于每个都破毁了,人的生命亦皆如是。
3.犹如瀑布的水不能向上倒流,一个人的生命亦复如是,永远向前推移,不会增加,也不会回返。
4.(生命)如此难得,却如此短暂,又充满了痛苦。生命的消逝是如此快速,犹如用木枝在水上写的字一般。
5.对失眠者而言,黑夜很长。对疲惫者而言,路程很长。同样地,对于不知圣教的人而言,轮回亦甚长。
6.用这个经常生病、行将毁坏的骨血的皮袋,去求取无比的成就、安乐与和平。
7.欲望是从(错误的)意识生起,应知这些意识心乃是欲望之根而避免之,于是欲望就不会生起。
8.从一切欲望生起悲伤,从一切欲望产生恐惧,若将一切欲望舍弃,则即无死惧亦无悲伤。
9.并没有恒久的人类欲望,所欲的一切皆是无常的,是故为了不再受生,应在心中将它们全部降服并追寻无死。
10.只要你还追随欲望,则永无满足之日,以智慧倒转欲望的人,获得满足。
11.欲望使「满足」无法达到,而智慧却带来满足,知足的智者,不会受贪欲的摆布。
12.卑鄙的人被欲乐所降服而不想超越,自眨人格,对欲望的贪求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13.当人们失去警觉时,贪爱会像藤蔓般地生长。因为和贪爱为友的人,将常久地徘徊(于世间);彻底将贪爱根除,则不再有痛苦和恐惧。
14.对物欲的渴望,便是生命之海的因(恶)果的根本,和散布出一个藤蔓之网的折磨者。
四
1.一颗树如果被砍断了,但未连根拔除,是会再生的。同样地,若不将烦恼的爱渴彻底根除,不断生起的痛苦是不会被驱除的。
2.那些生于地狱中的人,悔恨他们浪掷了宝贵的人、天之身。是故除非吾人已将对物欲的渴望彻底净化,否则连续不断生起的痛苦是绝不会完全停止的。
3.谨慎是不朽之基,疏忽则是死亡之本,能谨慎,死亡不会发生,若疏忽则死亡常随。
4.以精进(努力)与谨慎、清净的戒德和宁静智者们,成为不被巨流冲毁的小岛。
5.留心教法的人,将他们所听到的一点点教法付诸实行,便是持着神圣的正法。
6.凡此以静定为宗旨的宗教中,谨慎修持的人,能抛弃生死轮回并令苦痛止息。
7.从一切美丽生起痛苦,从一切美丽生起恐惧,当美丽被抛弃之后,便不再有痛苦和恐惧。
8.在此世间若能将美丽舍去,则该地必是有乐无苦。所以一切寻求脱离尘埃和痛苦的人绝不在乎美丑。
9.不放逸的行者日夜不断地舍弃美丽的形貌,抛弃那难舍的魔食,并将错误之根彻底拔出。
10.莫将美好的教法变成不会有成果的东西,犹如美丽的花朵,色美但无芳香。
11.莫看别人的缺点,管别人应该做或不该做什么,应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看看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
12.犹如香洁盛开的莲花,从污秽的粪堆中生起,同样地盲目愚痴的凡夫可转化为声闻乃至具清净观慧的圆满佛陀。
13.于瞋怒刚刚生起时就将它舍弃,对于爱执亦复如是,坚定的智者消除无明,得见真谛才是真乐。
14.具大力的仁者,对于赢弱的劣者仍常安忍,他们的忍力是最好的,他们经常关爱并尊重弱者。
五
1.应亲近具信德的智者,他们多闻博学而且有智慧,若能遵循他们的善美言教,纵然身在远方,也能获得他们高贵的品质。
2.智者的责难犹远愚人的赞美。
3.若与低劣的人为友,会堕落;若与自己相等的人为友,则无长进;若与圣者为友,可获圣道,是故应亲近圣者。
4.由于亲近值得亲近的恶人,很快地会习染到那个人的错误,犹如一把清净的剑插入有毒的剑鞘中,也沾染了毒药一般。
5.纵然一句有意义的法语,也能令有智慧的人修行有成;然而纵是整个的佛陀法教,亦无法令愚人开始修行。
6.智慧见能观见凡人所看不见的,没有智慧的见不能观见真实;虚伪之见和智慧见是相分离的,正如同昼夜不会相遇一样。
7.法施胜过一切布施,法喜胜过一切喜悦,忍力胜过一切力量,贪爱之终结超越一切安乐。
8.经由惠施,集聚广大福德;善调自心的人不藏怨敌;众德能消灭恶行;涅盘是烦恼的终结。
9.当内心的染污已去,结使不再缠缚其心时,善行、恶行皆已远离,于诸恶道之转生不再有恐惧。
10.行善之人得善报,行恶之人得恶报,凡人所行之一切皆会得到相应之果报,纤毫不差。
11.无有泥沼如欲望;无有恶友和怨恨;无有罗网如愚痴;无有河流如贪爱。
12.痛苦源于恶行,经由恶劣的转生后,痛苦就来了;喜悦来自善行,经由良好的转生后,喜悦就到来了。
13.不怀恶意,随喜他人之乐,悲悯造恶有情,慈心普及一切,如此则无有怨恨。
14.视一切有情如亲如友,悲悯造恶有情,深修于慈心,如此安乐增长。
15.若能慈心悯一人,便已获得善本;若能慈悯一切有情,则获圣贤之善德。
六
1.调伏自己远比调伏一匹纯种良马,或调伏一头最强壮的大象更有价值,因为能善巧调伏自己的人,能得平和,其它各种骑乘皆无法达到这个境地。
2.因为自己的主人就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皈依处;犹如马师调伏良马。
3.同样地,吾人亦当调伏自己;若能善巧地调伏自己,将可超越一切痛苦的限制。
4.见到他人发怒,而自己仍能保持宁静的人,能保护自己和他人免于所有重大的忧伤。
5.幼稚的人总认为当他们对对方施以愤怒的辱骂后,他们赢了;其实能安忍这些恶言的人才是真的胜利者。
6.若以瞋还瞋,则成邪恶之人;若以无瞋报瞋,必能勇敢地赢得胜利。
7.无瞋胜瞋怒,善良胜不善,布施胜悭贪,真实胜虚伪。
8.善闻正法,善修己行,善修出家之行,善修一切行,一切与正法相应之行。
9.虽然一个修行人非常多闻,但戒德不具足,那么他的行为便会遭到他人的讥蔑,这样的多闻就不圆满。
10.将善言付诸实修,供养侍奉修行的人,退隐于无执之处,净化自心。
11.先自修行,调伏自己,然后再教导他人,若人先能自正,则教导他人时必具善巧且无烦恼。
12.过着懈怠不精进的生活,虽然能活到一百岁,不如只活一两天,精进不怠惰。
13.若人为求福德,而祭祀火供世间的神起只,如是经一周年,不如「以诚心礼敬圣者」的四分之一。
14.真正的喜悦是基于出离和粗细两种思维而得的宁静,当一切痛苦皆止息时,无染智慧在平静安祥中。
第二章 本书的内容和任务第一节 从佛法跟非佛法差别的标准说到本书的内容和任务佛教跟外道的不同,凡有三说:①主见论,即最古的主张,谓承认三法印的即佛教徒,反之即外道;②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好好修行者人天爱戴很多人认为修行需要大块时间其实不然一分钟也能完成修行快来看看吧修行方法修行主要训练的是让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一、念佛须明真理生死何来?因有妄念;欲了生死,须断妄念。怎断妄念?莫如念佛,念佛者:以一念而制多念,以净念而代染念。日久功纯,即有念而达无念,念既无,云何妄?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