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宽运法师:喜见富贵逼人来,更行好事存方寸

汉传法师 2015-01-18

改革开放三十六年以来,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据中央银行2014年4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本年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这一数据较2013年底增长了1290亿美元。截至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三分之一,比世界第二的日本还要高出2.85万亿美元。事实上,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要高于其他几个金砖国家之和,而且是远远超过。仅以印度为例,根据印度央行4月初公布的数据,印度目前外汇储备约为3066.5亿美元,不到中国的十二分之一。

问题是,钱多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国家富裕、人民富足了?金钱是不是衡定一个国家国民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尺度?这就涉及到财富观问题。所谓「财富观」是指人们对财富价值的理解认识观,财富观亦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的「财」字从「贝」,贝也就是钱的原始形态,因此财富首先着眼的就是金钱的积累。

金钱或财富,可以说是世间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而财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心的财富;有染污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未来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恒的财富;有有形的财富,也有无形的财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而财富的真正的意义又在哪里?

一、财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

前面说到世间财富可有多种,但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种:物质财富、情感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很容易理解,它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情感财富能提高我们处理消极情感如压力、焦虑等的态度和能力,同时包括对物质财富的正确态度;精神财富就是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因为人的一生难免会碰到许多无法预期或控制的、突发性的灾难和困难,当我们遇到后应该如何处理、如何面对,即牵涉到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精神财富教会我们超越问题本身、追求卓越,赋予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令我们在「心」与「物」之间取得平衡。

就像以下「一碗面」的故事,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馆老板正准备关门之时,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男孩走进来,低声地喊着:「一碗汤面!」老板自动多丢了半个面团,煮了满满一大碗,老板娘和客人都不知道。

母子三人匆匆地吃完了,同声夸赞:「真好吃,谢谢!」并且微微地向老板鞠了一躬;当他们走出面馆时,老板和老板娘则向他们说「谢谢你们!新年快乐!」

第二年除夕夜,他们又是最后的三位客人,同样地只叫了一碗汤面。老板娘问丈夫:「煮三碗面给他们吃好不好?」丈夫回答道:「不行,这样做他们会不好意思的。」随即多丢半团面条到滚烫的锅子里。

第三年的除夕夜,这三人又出现,点了两碗汤面,老板丢了三团面进去;后来这三人就没有再出现了。不过三人原来所坐的位置后来成了面馆「幸福的桌子」。

直到十多年后,两个青年穿着笔挺的西装与一名穿着素雅的妇人走进面馆,妇人慢慢地说:「麻烦…麻烦…为我煮一碗汤面…。」老板娘才发现眼前的三人就是合叫一碗汤面的母子,不过这次三人终于点了三碗汤面。

他们向老板夫妇道谢,并表示「我们母子三人曾在十多年前的除夕夜叫了一碗汤面,受到那一碗汤面的鼓励,才能坚强的活下去」,并叙述了十多年来的奋斗过程;老板夫妇感动得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由此可见,物质或身体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唯有心灵的充实与富足,才能克服贫困艰苦的环境。

因此,在佛教经典《增支部》的《鸯觉经》》(AndhaSutta)中,佛陀把人类分成三种:

1.盲人,这种人既不知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亦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当然更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正因为这种人什么都不懂,所以称之为「盲人」。

2.独眼人,这种人眼里除了金钱以外,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一辈子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质量。这种人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没有道德的慧眼,所以称之为「独眼人」。

3.双眼者,这种人既有能力使自己已有的财富增长,不断的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质量。由于这种人既有金钱之眼,又有道德之慧眼,故是一双完整无缺眼睛。

这部经典较深刻之处,正在于它对只有一只金钱之眼的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而对仅有道德之慧眼而无金钱眼之人,并未被单独列为一类人,因为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比单纯的道德更有实际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道理,在南传佛教《中部》的《巴陀伽摩经》中,佛陀又把人类的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种:

1.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地增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2.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他如此地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3.当一个人既拥有了财富而又有了好名声,他就会祈求健康长寿。他如此地祝愿:愿我健康长寿。4、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就会希望死后幸福。他如此地祝愿:愿我死后生天享福。

虽然追求财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但是正如俗话所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财富是可爱的,但我们必须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追求,这样得来的财富才会心安理得。在佛教的根本教义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中,有「正命」一道;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经济活动,使色身生命得以延续保养。虽然众生最重要的生存意义是延续「法身慧命」,但是其前提是延续色身;要延续色身就必须依赖饮食长养,这就必然涉及社会上的经济生活。《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合理合法,勤劳努力,无论是农牧收成、经商贸易所得,还是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都是正当的。可见保全身命与资业,是众生的愿望,在佛法中具有合理性。

又佛陀在《善生经》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时说:「先当学技艺,而后获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如法地追求财富。佛教认为财富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福报、尊严、贡献和地位的象征,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圣者。也因此,佛教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净财」,就是清凈的财富;凈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

如果从事商业经营,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把赚来的钱作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费,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①家计的生活,②营业的资本,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作为三种用途:①供养父母,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③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对于财富如能取之有道并用之合理,如此,才能令我们身心健康,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

二、物质财富不是真正的财富

不过,在世间种种财富面前,很多人难免感到迷惘与迷惑,究竟哪一种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人生应该追求哪一种财富才是正确的?

我们伟大的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为此作出了解答。在南传《中部》中佛陀曾说:「般若(智慧)胜过任何财宝。」这里所说的「般若」实有三层的含意: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和世出世间智慧。也就是说,智慧才是人世间真正的财富。

(一)物质财富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对于生活在世间的凡夫俗子来说,要否定物质财富的作用实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即使是佛弟子亦不例外。但是,在赚取金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它是贪、瞋、痴的根源,尤其在现今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在盲目地追逐财富,努力构建心中辉煌的财富金殿,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陶醉于这种囚笼的生活,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更不知将走往何方。在这种追逐财富的疯狂状态中,善良、真诚、正义等人性中一切曾经被认为是最美的东西,已被毫不犹豫地拿来与财富作为交换。每个人都以为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能在占有的短暂快乐过后,却是更大的失落、绝望、痛苦和空虚。

过去有一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甜蜜。

一天,富翁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哩!」

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上扔了过去。

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来历的两根金条,心里既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不知从哪里掉下来的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计也丢下不干了。

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地。」

女的摇摇头说:「不行!金条会被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

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灶洞里。」

女的反对地说:「藏在灶洞里会叫贼偷去。」

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

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声笑语了。

这时,隔壁的富翁就对小老婆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

由此可见,钱财是烦恼与痛苦的根源。上面这个故事会让我们得到很好的启迪。

(二)物质财富不是永恒的

以佛法来说,世间之「财」,除了前面所说的多种分类外,简单地说,可分成「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指自己的身体,如四肢五官、五脏六腑等;「外财」即指钱财或一切物资、产业。无论是外财还是内财,到人命终时,其实都是无法带走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因而急急忙忙地苦追求,以致成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所以《大智度论》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五家」即王、贼、火、水、恶子:

1.官府可以任何一种借口掠夺我们的家财。

2.盗贼可以抢走我们所有的金钱。

3.一场大火可以令我们的财富变为一片焦土。

4.洪水可以淹没我们的财产,令我们一贫如洗。

5.不孝子孙又可以败尽我们的家财。

这是大略的比喻。在以上五种危机当中,火灾、洪水为自然灾害,任何人也无法阻止,而其余三种皆来源于人类社会本身。尽管人们有保护自己财产的权利,但如果没有社会群体的合作,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除了这五种危机之外,如政治变化、金融危机、战争爆发等,也会使财富失去;又如社会上股票、期货、外汇买卖等,时升时降,都是变化无常的;有人今天仍是个亿亿万富翁,可时一夜之间,可能变成身无分文的穷光蛋。那有永恒不变的财富?可是一般人得不到金钱时,就拼命去争取;当拥有之后,又怕会失去,处处设防保护自己的财产,因而时时处于恐慌与痛苦的状态之中。所以当一个人拥有财富之后,无形之中就会成为生命中最重、最大的负担;拥有了它,虽有很多「乐受」,但难以久享,因接踵而至的,是无常到来「坏苦」的相继;当千金散尽时,心中的无助、失落又岂是语言所能形容,普通人所能想象的?所以,我们对钱财的无常性,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三)金钱并非万能

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钱就无法生活,可是是否有了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事实并非如此。就好像以下的故事:

陈经理和李老板一直都有生意往来,他发现李老板非常的精明,为了取得合理的价格,经常货比三家,想要多赚他的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经过几次往来后,他才知道陈老板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拥有的财富几辈子都花不完。所以他感到很疑惑,心想:「我如果像他那么有钱,一定天天跷着二郎腿在家享福,何必那么辛苦呢?」

有一次,他问李老板说:「你已经这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工作呢?」他说:「没有错!我是很有钱,但工作可以让我有成就感,这是金钱买不到的。」他又问:「如果只是为了有成就感,为什么你做生意时会那么计较呢?」

李老板回答说:「做生意本来就是将本求利,如果我不本着这个原则去做,对员工、对公司都是不公平的。何况如果没有真正的投入工作,充其量只能说是在工作中混事而已,更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了。」他接着又说:「其实金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他还表示:他捐给慈善机构的钱,比他所赚的钱还要多。

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是快乐的。

人生有生、老、病、死,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苦、空、无常的。尽管你有万贯家财,富有金山银山,但仍然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俗语说:「人来时两手空空,去时什么也带不走。」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亦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终身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尽管有人认为金钱万能,但有些事情是任何人永远无法用金钱卖到的,它们是:

1.无法用金钱买到快乐

2.无法用金钱买到幸福

3.无法用金钱买到爱情

4.无法用金钱买到长生不老药

5.无法用金钱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

所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永恒的。它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财富。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三、真正的财富──世间的智慧

1.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古语道:「家存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学会了一种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因为金钱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唯有一技随身,它随时都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这种思维方式便是世间智能的具体体现。这种世间智能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种心灵的素质或能量。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人世间的冷暖炎凉,化解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困惑,使人生充满意义,使生活更加美好。

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智慧,他对万事万物都是执迷不悟,就会活得很苦很累,没有希望,没有信心,处处受人愚弄,受环境摆布。没有钱时他感到苦恼,有了钱后苦恼更甚;有了钱再失去,其苦恼更是加倍。他往往是财迷心窍,挺而走险,然后误蹈法网,终不知悔;若侥幸成为暴发户,穷奢极侈,纵情纵欲,沉沦酒色,乃至玩物丧志;或因不懂理财而旋复失去,到头来往往落得身心交瘁,狼狈潦倒,其结局可能比原先贫穷之时更为凄凉、落魄。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世间的智慧,才能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合理的安排;才能明白事物的前因后果;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应付不同人生阶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圣贤的人生哲学

根据儒家的经典,我们可知儒家把「智慧」列为第一优先。如《中庸》中讲三达德:「智、仁、勇」,智为第一。在《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致知在格物」。这里《大学》所讲的道理,是在于彰显人人本有天赋所具的灵明德性。而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事物物的道理,以获得圆满的智慧。《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切问、近思都是求取智慧之法,有了智慧便能引发仁爱心,所以说仁在其中。《中庸》孔子曰:「博学之,审问之,笃行之。」为什么不是将顺序倒过来说:「笃行之,审问之,博学之。」显然是因为「知在先,行在后」的缘故。所以到了后代,王阳明才会说:「真知乃能力行。」还有《老子》中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说明智者才能体察道体精微,勤而行之,心与道合,不言而顺乎自然。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家、道家,乃至近代的哲人、伟人,其最高的人生目标即是「智能」。

这些古今圣哲,都能对生命有深刻的悟解,深明人性所具的潜能皆无限而平等;深知人人皆有成功之可能,深知道德修养之重要性,既不自卑亦不自大;了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的道理,所以具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不仅爱国、爱家、也爱全人类,而且能推而爱及万物;当居高位、掌大权、享厚禄之时,都能善用其声望、权力和地位,担天下之重任,发挥一己之长以利济生民;若不幸而时不我与,小人道长时,他们也都能「遁世无闷,不见知而不悔」(《易经》),悠游于山水林下,了其余生。其道理何在?简单地说,所凭借的就是「智慧」。

四、竟究之财富──出世间、世出世间智慧

《金刚经》云:「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说,财宝虽多,终有尽时;法施虽少,功德无量。所以说最大的财富是法宝,而不是万贯家产。最大的布施是法布施,而不是财布施。因为物质财富是无常的、短暂的,它只能给人以一时之乐,解除人们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而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给人以长久的享受,能医治心灵的创伤。

据增支部《优伽经》(UggaSutta)中记载,一次,优伽对佛陀说:「尊敬的世尊,我有个朋友富能敌国,令人敬佩。」佛陀问:「他到底有多少财宝呢﹖」优伽回答道:「大约有十万两黄金,无数白银。可敬的世尊。」佛陀问:「优伽,这些是真正的财富吗﹖尽管我们不能说这不是财富,但这些财富都是无常的、暂时的,大火可以把它烧毁,洪水可以把它冲走,小偷可以把它偷走,政府可以任何一种借口将它充公。但世间有七种财富是真正的财富。它们是:信心、美德、精进、布施、闻法、喜舍、智慧。」而且,「智慧」被佛陀视为人世间最高的财富、最究竟的财富。

出世间智慧之所以不同于世间智慧,是因为它高于世间智慧,比世间智慧更为究竟、更为圆满。因为,它必须通过甚深禅定才能获得,它能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宇宙人生的真谛,解除一切的烦恼,最终获得人生的彻底解脱。这就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而从出世间智慧再往上升,就是世出世间的智慧,此即大乘菩萨的智慧,既证人空(即人无我),也证法空(即法无我),得大解脱而不离世间,这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有四种意思︰①是慧(通达空性);②是明(无无明);③是清净(无烦恼);④是远离(去执着)。这个「般若」智慧是无价之宝,是人人本具,只待我们去证实、去体现。般若是永恒的真理,是无穷无尽的智慧,因此,我们如能证悟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

由此可见,「般若」智慧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因为有了般若,人生一切问题都会豁然开朗,都能迎刃而解。正如《心经》中所说: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以深广的智慧来超越烦恼的障碍。因此学佛之人,当以「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中的「般若」波罗蜜为起点,也以般若波罗蜜为终极。藉佛法的智慧,来指导我们,如何修行其他五种法门。如《大智度论》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世间法因般若才能成为出世法。

「般若」就好像是佛法的双眼,因此菩萨行六度波罗蜜,以般若为首;若不以般若为前导,那么所修只是人天善法,而非航出苦海的究竟佛法。

结语

因此,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世间财富的价值,在于以智能及正确的手段去赚取,同时要合理地分配与使用。然财富被使用了,就不再为我们所有,而保存着亦不一定是我们所有,唯有布施出去,才真正属于我们所有。所以佛教鼓励我们布施、帮助他人;明确主张菩萨行圆修六度,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居「六度」、「四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而布施行中,又可分为财施、法施与无畏施;财施又最为基础而直接。

所以说,一个人的伟大不是因为他拥有财富,而是拥有财富后如何通过智能去使用财富,造福人类。也就是说,我们有钱,还要善于用钱,要争取实现「布己所有,施与众生」,如此才能实现财富的真正价值。

总而言之,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的。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因此如果我们能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我们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

我们必须坚定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地自我期许勉励,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做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永不懈怠,充分发挥智慧的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值此2015年元旦之际,祝愿各位网友读者朋友新年进步,身心康泰,家庭幸福,生活美满,法财无量,富贵吉祥!

更新于:2015-01-18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