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 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汉传法师 2015-04-28

正是在给予中,我体验到我的富有

我们往往误解了给予,最大的误解,认为给予就是放弃,是被剥夺、被牺牲了。一个不懂得给予的真正意义的人,一个没有施舍意识的人,他就是以上述这种方式来感受给予行为的。

比如,一个市场性格的人,他愿意给予,是因为有接受交换的利益。只有给予而没有接受,他就认为他是受骗了,是吃亏了,是被剥夺了,甚至是牺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一般不肯施舍,拒绝给予。

还有一种人,他把给予看作是美德,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牺牲。他们仍然觉得,给予是我的施舍,是我的失去,但因为这是美德,所以我肯失去、肯牺牲。他们认为,给予比接受更好,因为这是美德,我不求回报,我只求给予,我能接受牺牲、忍受失去。当然,这也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对仁者,对佛陀教化的慈悲心来说,给予还有更高的意义:给予是一种生命力,一种人的善性、本性、菩萨心。正是在给予、施舍中,我体验到我的富有(当然这是精神能力的富有)。这是一种能量,一种生机勃勃的喜悦的正能量。这不是牺牲,不是被剥夺,不是失去,而是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了我的生命力和人性中最崇高的施舍;是无我、无私,无任何个人目的的,是为了利他,为了利群利众,为了成就他人,成就别人的需求。

在物质财富的领域内,并不是拥有得越多就越富有;恰恰是能施舍、能给予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一个囤积者、吝啬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他一毛不拔,他处处提防失去,他就肯定焦虑不安、唯恐失去,他在心理意义上,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都是贫穷的,是十分卑微、可怜的。吝啬,正是贪婪的特殊形式。他的心灵一片空空,他永远享受不到那种施舍与给予的喜乐。穷人比富人更愿意给予,这个道理看起来很吊诡,其实也不难解释:因为穷人在心理上比富人更不怕失去。2011年5月,美国《福布斯》杂志首次选出全球19位最肯施舍的慈善家,排名首位的是比尔·盖茨,他共捐出280亿美元。其次是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分别捐款83亿、80亿美元。19人中唯一的华人是李嘉诚先生,他捐出了16亿美元。可见,贫穷的痛苦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它剥夺了穷人享受给予的喜悦。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给予的主要含义,并不在于物质的东西,而是在人的精神力量,人品识见,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真正的给予,往往不是给钱、给物,而是把自己给予出去,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出去。这当然不是说牺牲自己的性命,而是生命中最有能量的东西,比如你的喜悦、关怀、知识、善良本性,甚至是智慧、福德、因缘,生命的一切表现,一切自然流露,都可以给予他人。

因为给予,你充实了他人,帮助了他人,以自己的生命感觉增强了他人的生命感觉。你不是为了接受、为了回报才给予,而是为使他人也成为一个给予者,你把自己最美好、最具生命力的东西带到了更多人的生命之中,更多的人也成为了给予者。

一个人惧怕给予,可以说这个人还没有走向成长和成熟。

更新于:2015-04-28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