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教也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讲出来就不是“道”了。心思一起念,就不是“道”了,甚至儒学也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但是,你又不能起心动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就是“道”。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是什么?我们讲“天”,每个人对“天”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如果“天”是百分之百的话,我们对这个百分之百的“天”的领会,有可能是1%、2%,这1%、2%都不能代表百分之百的“天”。古人说盲人摸象,你不能说盲人没有摸到象,但是他摸到的是象的一部分。 我们探索:天命之谓性。我个人几十年对中华文明研究,得出这样一个感悟,中国的文字叫“文以载道”,在表述“道”的时候,开篇即是最高的。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初一读不知所云。《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首先什么是“天命”?人多数考试会不及格,过不了这一关。后来发现,《道德经》该倒过来,从第八十一章学起,学到最后你就明白第一章是什么意思了,至少也从第二章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还能找个入处。
孔老夫子就特别慈悲,《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生跟着老师,跟着懂“道”的老师,天天学“道”,这是很快乐的事情。开头不讲“道”,而是说:学生跟着有“道”的人学习“道”,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从仓颉造字来分析,是两个“月”,从“道”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两个“月”是不一样的。从中庸上来说,第一个“月”就是天命,是真理的本体,第二个“月”是对真理的学习,一个是客观一个是主观,但客观是百分之百的真理,是“道”;第二个“月”是对“道”的探索,是接近真理的人。所以这两个“月”在一起是追求道德的人,有追求道德的人自远方来见面,这是天底下最开心的事。佛教讲“道友第一亲”,“朋”这里特指修“道”的人,跟着有“道”的人,学习“道”的学问,道友相逢,是很快乐的事。
先展开一个生活化的场景、一个画面,《论语》很适合导演去拍电影。一群学生跟着一个有“道”的人,通达“天命”的人去学习,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反过来,孔夫子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授之,乃人生一大乐也。老师也要得到好学生,好学生也要跟着好老师,是这样一个人生画面。不是自己,闭门造车。有朋自远方来,有“道”的人天涯若比邻。
就像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群贤毕至, 流水曲觞,吟诗歌赋,是天地间多壮美、多自在的一件事啊!所以,《论语》是以生活化的场景开始的。佛教的《金刚经》,也有同样的描述,释迦牟尼佛在吃饭的时候,着衣持钵,入于大城,次第乞食;描写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至饭时,手里捧着一个碗,入到聚落、城中,挨门挨户去乞讨。饭后,把钵洗净放好。
印度人都是光脚的,大家吃过饭了,把脚洗一洗,盘腿坐下来,不能没事干。因为佛教里说: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首先吃饭就很惭愧,这是别人的劳动成果,我凭什么吃? 这是佛教吃饭的正念。吃过了之后,还是问“道”,有须菩提出来,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请问佛陀。这依然是非常普通平凡的生活场面,充满了画面感,拍电影可以拍出镜头感,不是说释迦牟尼佛头上一个光环,多伟大!
因为面对的人物不一样。须菩提就祈问佛陀:您也托钵入城乞食,也吃饭洗碗也坐,您是佛,我们是弟子,我们也跟您一样,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呢?
请问佛跟凡人,老师跟徒弟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是老师觉悟得不一样,内心领悟得不一样,祂领悟的是“天命之谓性”,对天命的理解不一样,佛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国话叫无上正等正觉。换成现代统计学的概念,就是百分之百,佛陀已经百分之百地通达天命。我们呢?盲人摸象。我们现在的脑细胞有98.5%处在休眠状态,在工作的仅有0.75%,1%都不到。科学探索告诉我们,对宇宙真相只知其4%,96%的宇宙真相是未知的。佛,是对宇宙真相,百分之百知道的人,完全通达“天命之谓性”的,只有佛、圣贤、我们的老师。
“率性谓之道”,明白的人,不违背于“天命”,时时与天命合一,这就是他生命的轨迹,也是法轨,佛教里叫皈依佛,佛是圆满的人,法是真理是规则,我们的人生要按照祂去行持的。所以,“修道谓之教”。 作为一个领悟“道”的人,一个遵循着“道”的人,他就会帮助别人,也来了解“道”,叫“修道谓之教”,教化就产生了。就像有人问我:我们去极乐世界干吗呢?是不是没事就在那里乐?或者说,你现在学问很高,是否就天天陶醉在你的学问里?! 会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人性里本有的优良品德。
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属于“修道谓之教”,我们有了教科书、文字,本来这个“道”是不可言说的,甚至中国禅宗里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道”是不可言说的,但仍勉强去说,就是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心众生不明白大“道”的状态,徒生徒死,毫无意义,甚至自己造作业,害己害人,祸乱社会。这就是圣人教化的心怀,是仁慈的心怀,佛教称之为慈悲。 有学者说,《中庸》一书核心两个字:仁与诚。“仁”是老师的状态,老师对社会如果没有承担,对众生如果没有仁慈,就不会把自己体悟的“道”告诉给你。弟子跟着孔老夫子,游山看风景,夫子说:吾无隐乎尔。有的就明白了,有的千古也不明白。
《论语》开篇就讨论学习,这是人生快乐的事,是弃暗投明,不明白“道”叫无明。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生最高的学问就是明白“道”,明白那个“明德”,安住在“明德”里,“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有两个:一是自己止于至善,一是令众生也止于至善。
西藏佛法乃源自大乘佛教,并且在西藏有一支独特的大乘传承。几个世纪前,印度之大成就者们汇集了佛陀教示之精华,并将之传入西藏。时至今日,在任一佛法学院,依然可能学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喝水的功德上传下喜法师开示所以平时生活的积累很重要,从今之后你们喝水啊,佛前要供,记得每天要供水。喝水的时候要观想水,玻璃杯里面透明的水,喝的时候心要很细,喝到嘴里面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1.心要象莲花一样洁白芬芳,不受污染的状态,这就是修行啊.2.谦虚是我们永久的学佛的姿态.3.负重,忍辱,奉献,表面上是吃亏委屈,实际上是消除了你无量劫的生死重罪,积累下无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信众:我家里有一个亲戚以前学佛非常精进,可是他现在也不吃素了,也不念经了,请问师父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让他恢复精进的心。传喜法师:很多学佛的,偶尔的一个机会对佛有兴趣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佛光遍照大草原甘肃合作法会开示2012.09.14皈依三宝持戒律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受戒?受戒就像给你家装了防盗门防盗窗,那个贼进不来,对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有了佛法平凡物也能变得神圣乐是指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声音。声音,有四大种地水火风发出的声音,有有情的声音:人声,鸟声,猪马牛羊声佛法对声音研究得很透彻,甚至可以借助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把我执自私的心敲碎学佛就是让我们拥有开朗包容的心,把我执自私的心敲碎。让自己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广阔,像大海一样宽容,像大山一样稳定,象碧潭一样澄净。在这个时代看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时间:11月15日周日下午两点地点:绿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8
香道茶道花道都为生活的艺术,从贵族拓展到平民生活的细节中,至今仍生机勃勃。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今属桐乡县)人。丰子恺多才多艺,既是著名的画家、木刻家,又是颇有成就的散文家,并擅长书法,精通音乐。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圆觉经》讲座(七)/20101009时间:2010年10月09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今天要讲的是《圆觉经》〈威德自在品第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1
《圆觉经》讲座(八)/20101113时间:2010年11月13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1
邪YIN会毁掉我们的人生的福报我们的福报是:健康,寿命,面貌、事业、名声、家庭、财富等等。 一、健康: 中医认为肾上通于脑,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黄帝内经》中说:“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0-26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鼓童《螺旋》讲座—揭秘太鼓乐团鼓童的前世今生7月6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特邀日本东海大学知名文化学者叶千荣教授进行了以“鼓童——令世界惊叹的音乐奇迹”为主题的讲座。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6
弘扬律学传统 教化参悟人生荆三隆佛律,汉语意为“灭”或“调伏”,又释为“量”,所谓量罪之大小,轻重,分别犯与不犯。因此对之于律,分别有四名:灭:调伏:解脱:戒。从佛教教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9
关于弥勒菩萨与弥勒净土的倡行,已渐受关注,大抵来自太虚大师执议人生佛教有关,尤其在弥勒菩萨乃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忆念中,现在兜率陀天内院为补处菩萨,为本师释迦牟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四不」原则健全我们的人生星云大师我这一生周游世界,云水行脚,到过不少地方,但在今天来到这“第一城”,感到特别荣幸。我虽然还没有仔细参观,就已经感到这第一城的宏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9
《天涯共此时 星云大师》(上)观后感——法堂开示2014.03.22 阿弥陀佛!前面看了星云大师他老人家伟大的成就,这些老前辈以前都是这样的,我师父他们也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说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28
要想尽量摆脱痛苦和烦恼,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开心自在、了无遗憾,也并不是非常难,只要你相信因果,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6
轮回真实案例:人生不幸真是老天不公吗? 笔者:下面两文是笔者转自无量光催眠工作室的博文。可见一个家庭中的成员或同事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来到你身边的。为什么?因缘使然
因果轮回时间:2024-08-22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但事实上,观自在也不一定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就是观自在。你观察自己自在吗?你能自在,就能像观世音菩萨;你观
佛答时间:2024-08-18
第一苦:生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 第二苦:老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精力、健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5
品茶,品味,品人生。如果茶只是一杯普通饮品,恐怕不会受到那么多人喜爱。茶有内涵,不仅在于茶在水中弥漫的滋味与香气,能在于在这一杯小小的茶中,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
禅茶文化时间:2024-08-04
慢慢品茶,回味人生,一片小小的茶叶就像人生的沉浮一样。人的生命是一次旅行,犹如一片茶叶,在风雨中同行,根植于土地,亦将回归土地,与天地同眠。在我看来,茶叶的辉煌
品茶论禅时间:2024-08-04
每天与您分享佛法,感悟人生! 欢迎您的加入! 点击日期后面(辽宁省明月禅寺)即可关注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人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28
昨晚听家里人说,老家的蔡伯母过世了。前几年,她的丈夫(蔡伯伯)喝农药自杀了,她一个人住着,最后死在出租屋里,死了都没人知道。她生前有五个儿女,都几乎不管她,来看她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27
圣赞法师法语精选(之二)○ 如不依正念,开启无上般若智慧,无论逃到哪里,一样有因错乱心行而制造的无边障碍如影随形,潜藏在身。○ 一切罪障,由己而造,需如法修炼,改变自我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6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人生如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香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作家三毛说。清清灵灵一撮茶泡在水中,焕如积雪,烨若春敷,顿时沁人心脾的清香味弥漫了整
品茶论禅时间:2024-07-25
人生最大的快乐佛陀对那四个新出家的弟子说:「那位普安国王就是我的前身,而四个国王就是你们四人的前身。你们前世已经讨论过相同的问题,怎么现在还不懂呢?」四个新弟子听了
情感世界时间:2024-07-25
茶是中国最普通的饮品。“香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茶与水的结合才能尽显茶的本色。茶,是叶与水的共生物,是人生与心的半导体。 1、茶之水雪夜,兀自观雪于
茶的知识时间:2024-07-22
《讲义》释“法有我无门”之二释华梵 著(续释:第一、法有我无门)【然十八界中各有三种,谓内界、外界、中界。又就三种中各分为二:一者病三,二者药三。言病三者:一、内执六根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4
人生如茶,总要在沸水里滚一滚,才能沉淀。茶如人生,总要到识货的人那里,才有价值。时间是最好的标准。好茶,依旧如故;好人,依旧如初。生命是一种轮回,你留下最好品质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07
实践成功一个成熟、成功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自信和组织能力的领导。二、有明确的目标、步骤。三、有和合、和谐、乐于配合的团体、团员。四、有鼓励、奖赏,认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30
星云大师“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幼小,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劳苦。”唐伯虎的这句话说明人身难得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28
真正求生净土的人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心同佛心,我们的愿同佛愿,我们的行同佛行,我们的德同佛之德,则没有不往生的。如果在这上不认真的学习,跟阿弥陀佛心、愿、行、德还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7
星云大师曾讲过自己一次挨打的经历,这让他众生难忘。那是一次格外特殊的教育。年幼的星云被扬州入门的师父交给南京的一个大师父,入门的师父告诉他,那才是他学佛的好地方
星云法师时间: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