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人生之路,都如梦幻泡影

汉传法师 2016-01-22

现代人大多处于“茫、盲、忙”的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念和理想。很多人只相信看得见的、眼前的利益得失,不再追寻长远的、深刻的生命哲理,以为这些“很虚”。可是,很少有人停下来反思:我们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精明选择,为什么快乐越来越远?

人活在世上,不能去计较太多得失,计较付出与回报的比例。这样就等于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外境上,总是被他人的言行所影响,忘记了自己要走的路。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与人比较高下、计较得失,都是为了保护“我”、利益“我”,让“我”快乐,结果产生了嫉妒、骄慢、嗔恨等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把自己身心都推向痛苦的深渊。“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要有正知见,慢慢依据正知见去思维,才能不随着情绪乱跑。做人做事要常常反观自己,多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而不要总是追逐外境、攀比得失。

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所谓的得失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内心对外境的一种判断:我们把它与自我联系起来,产生“我所有”的一种执著,就认为自己得 到了什么,反之就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从而产生喜怒哀乐。譬如有人得到了一颗宝石,欣喜若狂,实际上等他死了,宝石还在,并不属于他。

人走到一定的境界,都是自己把自己障碍了,计较太多得失、人我是非,人就过不去。要有无穷的发心,才能一直往下做,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

你说妄语欺骗他人,他人也会如此待你,永远在“自欺、欺人、被人欺”中循环,实际上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学佛的人都是从很长远的时间来看待是非得失,看待正确与错误,不是从眼前来看的。

心大了,烦恼就小了。凡事看得宽些,看到全局、看得长远,不要只计较自己眼前一点利益得失,争利斗气;凡事不要执著,善识无常、深信因果,坦然接受现实,积极为未来种因。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能容人、多付出、不计较得失,就是在积累广大福报。

眼前一刻,既是果报现前之时,又是耕耘因地之机。只看到果报的苦涩就会痛苦,转念看到因地就会拥有希望。外在的境界都是短暂的,是不断在变化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内心就不要被它束缚住,不要执著于某一点的得失、成败,而能够回到自己的心念上来努力,解脱就在这颗心。

人生际遇由业力所感,眼前的果相不是我们想拒绝就能够拒绝、想如愿就能够如愿的;得到的东西也会一直在变动乃至失坏,一切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总是追逐外在的成就,时时刻刻都在衡量外在的得失,就会觉得很苦恼。要从自己的心上、业上来看待,在“能”、“愿”、“因”上努力。

焦虑,是被妄想之火煎熬。外在的局面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而我们看待它的时候却附加了许多分别之念、高下之别、得失之心,被川流不息的妄想包围,心就焦躁、恐惧、不能安定。时时刻刻回归当下一念心,不追忆、不幻想,让心静下来。

人来到世上的时候并没有带着钱来,走的时候也不会带着钱走,整个一生中的盈亏得失,不过都是昙花一现而已。

看得更长远、更全面。长远,就是不要局限于眼前;全面,就是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多想想对方的情况,更多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

要把心量放大一些,多去发心,把自己一切好的,让大家都能够分享;不愿意让任何一个人受苦……常常串习这样的念头,心打开了,痛苦自然就减轻了。

一颗小石子,丢入小水坑中会溅起很大的水花;丢入大海中却了无痕迹。心要足够宽广、足够深邃,才能遇境平静,不起波澜。宽广,是指心中能装得下更多人、更多事,而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整天想着自己的苦乐、得失;深邃,是指内心有明利的智慧,看人看事长远、透彻。

我们的心应该“敏感”,但不应“妄想”——看到什么细节都往不好的方面去联想,而且这种联想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得失、苦乐,我们的目光总是比较短浅,角度总是比较单一,都是妄想与烦恼。正念就是心要常常看好的一面,多想办法而不是想问题,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迷茫、看不清楚方向时,往往是因为陷于境界之中,被自己的利益、感受、得失、情绪所困。当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心态去检视,很多问题便能清楚明了。

人生之路,有上坡就一定有下坡,有顶峰就一定会有低谷,胜败乃兵家常事。进一步说,无论是“得”还是“失”,都如梦幻泡影。得到了会失去,并不是真有;既然没有真正的“得”,又何来“失”呢?得失只是我们心念上的起伏。

考虑他人的感受,是待人着想、将心比心,是慈悲利他之心;活在别人的看法中,表面上看起来处处照顾他人,但核心却是希望讨人喜欢、怕人否定,心里紧紧抓住的是自己的苦乐。前者的心是温暖柔软的,后者必定充满得失之念,痛苦不安,细省内心,即可分明。

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得高,即超越个人利益的得失;看得远,即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意自己的苦乐、得失,多用心去关注一下他人的苦乐和需要,尽量做一些不求回报帮助别人的善行。善良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非常巨大的,只要体验过,就会懂得。

自私自利的人,处处处心积虑防着别人,用尽心思算计别人,一心为自己争取利益,却导致了亲友的不信任。内心充满阴暗,必定活在得失计较、孤独恐惧之中,实可悲愍!愿我们有朝一日能够把阳光带给他!

外在的成败得失带来的满足感只是烦躁的快乐,转瞬即逝。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慈悲与智慧,来自于烦恼的止息,并且得到了就永远不会失去。

出家人并非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样无所事事。如果说清闲,那是对五欲的心态:内心“清”净,故气定神“闲”,不会为外在得失而心浮气躁;同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与行,却是时刻不懈,精进不息。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高调低调,看胸襟;大事小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把握;是得是舍,看欲望;成败得失,看坚持;淡然释然,看心情;是非曲直,看度量。心小,小事则大;心大,大事则小。大其心,容天下之事;虚其心,赏天下之美;潜其心,究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内心不起烦恼是真正的消业,能够战胜内心烦恼的人,才是真正强大有力的人;愚痴是不懂得因果,只看到一时的是非得失。当自己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狠狠地予以反击的时候,已经落入了恶业的陷阱。反过来说,若能超越自我得失、不起烦恼,出于利他的心态,行为上采用反击姿态也无不可。

懂得无常,心就不会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缚,能够看淡得失成败;懂得无常,要好好珍惜生命的时光,勤造善业;懂得无常,要在一切境界中善待他人,温暖自己。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什么都不为”而行善,是很难做到并坚持的,有可能一次两次做到,但无法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进而为,尤其是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动摇。而即使最朴素的“善有善报”的观念,若能深信笃行,便能支撑人们超越许多眼前得失,用心专注行善。

太执着自己,总是想着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苦乐、自己的得失……最后心中就剩下一个自己了,所以就会孤独。

世间一切得失祸福,皆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故君子求诸己,不愿乎其外。

更新于:2016-01-22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