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我执有“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前面遮破了俱生我执,现在主要遮破遍计我执。
有的外道认为意识为“我”,有的认为物质为“我”。也可以说,部分外道认为精神为“我”,部分外道认为物质为“我”。这些也是经过观察而安立的,这是遍计我执。若没有经过观察而执着“我”,叫俱生我执。
有些外道觉得意识是恒常、实有的。能享受一切的意识为“我”。这叫做“神我”,由他来感受苦乐果报。这是以数论外道为主的观点。上一讲我们主要遮破的是数论派的观点,同时也就遮破了精神为“我”的观点。意识不是“我”,因为“我”是恒常的、实有的,但意识不是恒常,不是实有的。经过观察,都是无实有的,是不存在的。所以意识不能为“我”。
部分外道认为物质为“我”。此处主要指胜论外道。胜论外道认为有“我”,这个“我”是物质,没有意识。若没有意识,肯定属于物质,不属于精神的范畴。这个“我”是恒常的、实有的,也是周遍的。它也是享受者,虽然它本身没有享受的能力,但跟意识会合的时候,可以享受苦或乐这些法。它是周遍的,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它可以造业,也可以承受这个业果。若不是周遍的,它没有这样的可能性。所谓“周遍”,也可以说,这个“神我”是一切法的自性。胜论外道承许这样一个“我”,下面我们对此进行遮破。
癸二(破胜论外道所假立之神我)分三:一、安立推理;二、破除周遍迷乱;三、摄义。
子一、安立推理:
无心亦非我,无心则如瓶。
对方认为,这个“我”是无心的,远离意识。
这个“我”若是无心的,第一,它不能造业,不能造作善恶业;第二,它不能感受苦乐等这些果。
因为它没有心,没有善恶的这些念,就不会造善恶等这些业,也不可能感受苦乐等这些果法。犹如宝瓶、柱子、石头、木块。若是这样一个法也可以视为“我”,那么宝瓶、柱子、石头、木块等也都可以视为“我”。这是对方也不承许的。若是存在无心的“我”,就有这样的过失,非常不合理。
子二、破除周遍迷乱:
谓合有心故,知成无知灭。
若我无变异,心于彼何用?
“谓合有心故,知成无知灭”:这是双方的辩答。
对方说:我们没有你们所说的这种过失。虽然这个“神我”本身没有意识,但是当它跟意识结合时,就可以知道,也可以感受这些。
对方认为,“我”的自性本来不了知对境,但是当具有“心”的缘故,就能了知。也就是说,这个“我”是周遍的,它自己不是意识,它不是“心”,也没有“心”,但是它可以跟意识同存,可以和意识聚合在一起。这个时候,意识帮它(加持它),这样它就知道这些对境了,它就可以感受这些。尽管它本身没有这个功能,但是它也是不离意识(心)的,它跟心在一起,当与某些意识汇聚的时候,它就能够知道这些外境,可以感受苦乐这些法。
对此进行反驳:如果按你们的说法,这个“我”开始时是无心的,但是它后来了知了,就变成心法了。这样的话,它就有变化了。无知的“神我”显然就成了坏灭,这样它就又成了无常法了。开始它是不了知的,当它跟意识、心识在一起时,就变成了知了。由不了知变成了知,它就有变化了,就成了无常法。
你们认为“神我”是恒常的,而现在这个“神我”变成无常的了。它由不了知的变成了知的。如果它自性没有变化,它应该还是不了知的。但是它现在变成了知的,那就有变化了。否则,它怎么可以了知了呢?所以它就成为无常法了。
“若我无变异,心于彼何用”:双方继续辩答。
对方说:“神我”跟心在一起的时候,它就能了知,但是它的自性没有变,否则就不是恒常的,而是无常法了。
对方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过失。“神我”的自性是恒常的,它的自性始终没有变,始终是无知的,是不了知的这样一个法。但是,它跟心识在一起的时候,心识帮它,给它加持,让它知道,让它了知,让它明白。
对此反驳:你们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它的自性是始终不变的,那么心识还能对它起到什么作用啊?尽管心识帮它,加持它,让它知道这些外境、法,但是它没有变,它始终都是这样。若它变了的话,它就成为无常法了。若它没有变,心识就对它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它的自性没有变,它还是无知的。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无论是精神为“我”,还是物质为“我”,这个“我”若是实有、恒常的,就无法成立,肯定有过失。在抉择究竟实义的时候,若是有承许,就是实有的。如果真有这样的法,那么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要找得到,要能经得起观察量的观察,也就是说,能找到这样的结论。但是,通过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根本找不到这样一个结论,根本经不起观察量观察。没有观察的时候,万事万物好像都存在,一旦通过观察量去观察,都找不到,都是假立的,没有实质性。
总之,有些外道说心识是“我”,有的说物质是“我”,但是通过观察量观察,统统都是不合理的,都是不成立的。
子三、摄义:
无知复无用,虚空亦成我。
“无知”指不了知对境。“我”没有这个功能,不能了知对境。“我”也不具有生果的作用。“我”就如同虚空,这样虚空也可以作为“我”。
也可以这样解释:“我”没有感受苦乐果报的功能,也没有造作善恶的功能。如果这样的一个法可以作为“我”的话,那么虚空也可以作为“我”。
所以,胜论外道所承许的“神我”也是不存在的。
这样,第一,破除了俱生我执;第二,破除了遍计我执。无论是心识为“我”,还是物质为“我”,都是不合理的。前面对此已经进行了遮破。我们通过观察量去观察,都不成立,都不合理。
壬三(遣除无我之诤论)分二:一、遣除业果不合理;二、遣除悲心不合理。
癸一(遣除业果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作答。
子一、辩诤:
若我非实有,业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灭,谁复受业报?
对方认为,若是没有自我,善业、恶业,快乐、痛苦等业因果怎么安立啊?这些业果关系就变成不合理的了。
如果“我”不存在,就没有自我了,那么业果之间的联系就都不合理了。诸如,造业了将来要感受果报,若没有自我了,谁造这些善恶业?造完业以后,谁来感受苦乐等果报?因为没有“我”啊!你们说“自我不存在”,若是这样,那业因果的关系怎么安立、说明?
按照你们的观点,你们说自我是无常的,即刹那变化的。那么,造业者造完业后就灭了,就没有了。后来谁受业报呢?受果报者和造业者是两个。造业者已经灭了,没有了;受果者是新产生的,他和前面那个造业者没有关系。二者是两个独立的法。应该是“谁造谁受”,而现在却变成了“造者不受,受者没有造”,业果的关系不是已经混乱了吗?尽管你们说得条条有理,但结果却是这样的。你们怎么说明?
也可以有这样的疑惑。一说“都不存在”,一说“都是空的”,那么,谁造业,谁受果啊?既然造业者都是无常的,都在刹那变化的,造业者和受果者就不是一个法了。造业者造完业就消灭了,没有了;而感受果报的受果者却是新产生的,他也没有造业。可见,没造业还要受果,造业却可以不受果。这样,因果关系无法能够安立。
子二(作答)分三:一、相同辩论;二、遮破辩答;三、遣除违教。
丑一、相同辩论:
作者受者异,报时作者亡。
汝我若共许,诤此有何义?
这个过失我们双方都有。
这些外道说:“我们没有啊,我们不是有常有的“我”嘛,那就可以合理解释了。”之所以要安立这样的一个“我”,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因为“我”是实有的、恒常的,所以他可以造业,也可以受果。若按我们的观点、宗规,都是合理的。
对此反驳:但是,你们这个即是实有又是恒常的神我,前面已经进行观察了,根本不存在,根本不合理。这样,我们双方都一样,都很难安立因果关系。
对你们来说,也有同样的过患。为造业的根本的五蕴和为成熟果的根本的五蕴,也可以说造业的人和受果报的人,这两个法是异体(多体),不是一个,至少是两种法。时间上,造业和受业也不是同一时间,有前后,比如一个是在今生,一个是在来世。造业后,造业者就没有了;感受果报的时候,感受果报者是新产生的。应该是“谁造谁受”,但是现在成为“造者没受,受者没造”。确实有这样的过失,因果关系确实很难安立。
既然这个过失我们双方都有,这样的难处我们双方都有,这还有什么可争论的?你们为什么还跟我们辩论呢?对这个进行争论,有何意义?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丑二、遮破辩答:
因时见有果,此见不可能。
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因地的时候就存在果法,即因上有果这种情况。数论外道就有这个过患。但是,此处没有必要讲这个。
不会有因上有果的可能。因和果之间,因应先成立,没有因哪来的果?先有因,后产生果,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就像父子不可能同时出生一样。先有父,后有子,父子不可能同时出生。有父的同时就有子,这是不可能的。同样,有因的同时就有果,这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现世现报,还是来世来报,都不可能存在因上有果的情况。如果因存在的时候果已经产生的话,怎么能说是由这个因产生的呢?若有因的时候果就产生了,它怎么能是这个因的果呢?无法这样安立。因果必须要有前后的次序。
如果因法和果法都是实有的,必须先有因后有果。但因和果都不是实有的。我们以前也进行过观察: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产生,这个时候果是无为法,因无法对它起作用;果产生的时候,因已经灭了,这个时候因变成无为法了,果怎么是由它而产生的呢?在名言谛上,我们可以安立“由前面的这个因产生了后面的这个果”,我们可以假立“这是因,这是果,二者是因果关系”。这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实际是不存在的。
若因上有果,毛线就变成毛毯了,那么就不用织毛毯了,直接盖毛线就行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上有果”是一切时一切处中都不可能产生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丑三、遣除违教:
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
前面讲的,若造业者造完业就不存在了,受果报的这个众生又是新产生的,他们二者就没有关系了,时间不同,众生也不同,这样的话怎么安立因果关系呢?
无论是胜论外道,还是数论外道,都不能远离这种过失。我们中观行人可以远离这个过失。
佛在经中讲过:“诸比丘,所造所积之此业即不成熟于外界之地界等上,而成熟于有执受之蕴等上。”众生自己造的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将来一定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上,不可能成熟在土、石头等外境上。
佛这样讲过的,谁造谁受,自己造的自己受,自己没造的就不用受。这是在相续上可以安立的。造者和受者虽然是两个人,但他们是同一个相续,所以在这个相续上可以安立业果关系。虽然造业者造业后就灭了,但是他的相续没有断,相续一直这样连着,最后业力成熟了,感受果报的人和前面造业者是一个相续,受者也是前面造者的相续。
虽然这个相续是虚假的,但在这个相续上可以安立因果关系。如同前面所讲过的一样,虽然是虚假的,但虚假的人造虚假的业,就要感受虚假的果,这是可以的。虽然不是实有的,都是虚妄的,但都是可以安立的。
我们晚上做梦,梦是假的,但是梦里确实有痛苦,也有感受痛苦的人。事实上有没有这些?没有。在梦中,自己特别喜爱的人突然得病去世了,自己就痛哭流涕啊,觉得这是真实的。虽然梦境是虚幻的,但是梦中确实有这些对境和感受等。同样,无论是造业者造业,还是受果报者受果报,尽管都是虚妄的,但都可以无欺地安立,可以无欺地存在。所以,佛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过去的心已经没有了,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所以过去的心不是“我”,因为已经灭了;未来的心不是“我”,因为还没有产生。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那么,现在的心可以作为“我”吧?现在的心作为“我”也可以,但现在的心第二刹那就灭了,这个时候是不是“我”也灭了,“我”也没有了?若把它作为“我”,它灭亡了,就要承认“我”也灭亡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的心作为“我”也不合理。
过去的心、未来的心作为“我”不合理,现在的心作为“我”也不合理。《金刚经》中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不能作为“我”,都不是实有法。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假设将芭蕉树干分析为部分,层层剥开,最后发现丝毫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同样,若以观察量去分析、寻觅“我”的时候,“我”也并非真实存在,“我”也同样不是实有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癸二(遣除悲心不合理)分三: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子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悯?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悯”:大乘修行人要修持悲心,若“我”不存在,有情众生不存在,对谁修慈悲心呢?给谁发慈悲心呢?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的确如此。站在胜义谛的角度讲,众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轮回不存在,涅槃也不存在。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讲,都是存在的。众生有迷有觉:对诸法的实相、真理,若是痴迷不悟,就要轮回;若是觉而不迷,那就是解脱、涅槃。轮回就要遭受痛苦,涅槃就可以恒常安乐。这些在名言谛上,也可以说在世俗谛上都可以安立,都可以无欺存在。也可以说,在虚妄的状态下,这些都可以有。
在胜义谛上,轮涅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无论是佛还是众生,无论是涅槃还是轮回,统统都是不可得的,不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上不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在世俗谛上存在啊!全知麦彭仁波切讲:在胜义谛上不存在,就是胜义谛不存在;在世俗谛上存在,就是在世俗谛上存在。
有些宗派说,胜义谛上不存在不等于不存在,世俗谛上存在就等于存在;有的说胜义谛上不存在等于不存在,世俗谛上存在不等于存在。但自宗的观点认为:世俗谛上存在就是在世俗谛上存在,胜义谛上不存在就是在胜义谛上不存在。
世俗谛上存在和胜义谛上不存在,二者是不矛盾的,这叫真理,是超越的,是远离言思的。这不是言思的范畴。若是属于言思的范畴,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存在(有)和不存在(无)怎么能成为一体呢?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诸法的实相、真理就是这样的!你能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它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明白了,在你这里不矛盾、能双运,那你就开悟了;如果你觉得矛盾,不能双运,那你还是凡夫,还是没有见性。
一切在世俗谛上都是可以安立的。有涅槃,也有轮回;有众生,也有佛。众生可以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后可以成就。佛也可以帮众生,让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后也可以成就。在世俗谛上,这些都是可以事实存在的,是可以安立的。
子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
无人谁得果?许由痴心得。
对方认为:若众生不存在,谁获得修悲心的果呢?
这个道理也和刚才讲的一样,在胜义中的确如此,然而在世俗谛中却要承认。在不知万法真相的迷乱心前,众生的显现分仍然存在,修显现许的悲心,也就有显现许的果报。
子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在迷乱的对境当中,都是存在的,可以让众生醒悟,可以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佛这样讲,也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是需要遮破的。在安立因果的时候,是不需要遮破的。但是,这也不矛盾。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我慢”指我执。以前我也讲过,真正的、最根本的我慢,就是对自我的执着。它是一切痛苦的因。有我,就有“我”和“他”的分别。有“我”和“他”,这是自己分别的。其实,在诸法的本性当中,没有“我”,也没有“他”。若有了这样的分别,执着“我”和“他”,贪心和嗔恨心就出来了。之所以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这个意思。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若对方说,无有能遣除我慢的方法。并非如此,真正能对治我慢的法,修无我是最殊胜的。只有在相续中产生了无我的智慧,才能遣除我慢、我执。
在世俗谛上,众生愚痴颠倒,就会造业,就有轮回。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醒悟,佛让他们见性、解脱。在世俗谛上,这都可以安立;在胜义谛上,都是不存在的。二者实际不矛盾。
在世俗谛上,显现许的悲心、显现许的果报都可以安立,在显现上都是无欺存在的。佛讲因果、轮回与涅槃的时候,都是站在这个角度讲的。在世俗谛上都是事实存在的,但是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不是事实存在的,二者是不矛盾的。
在世俗谛上安立因果这些法的时候,都是事实存在的。佛讲道谛、灭谛等,讲众生通过修道,最后就可以获得涅槃(寂灭)。之所以这样去安立,也是为了度化众生。这个时候,佛也没有说“道不存在,寂灭果也不存在,不是实有的”,不能这样讲,否则谁学啊?谁去寻求这样一个果位啊?佛之所以这样讲,也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
虽然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无实有的,但因果是不虚的,因果关系可以很合理的安立。虽然都是虚妄的,都不存在,但是也可以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最后也可以获得解脱,获得涅槃。这些都是无欺存在的,都不矛盾。
正因为我们抉择的是双运的大空性,所以“无我”才可以很合理地成立。否则,即使抉择了单空,也不合理,也很难安立。自续派暂时抉择的是单空,若像刚才这样进行辩论,他们想要反驳,难度很大。有些宗派则认为,自续派抉择的始终是单空,所以依自续派的见解修道,连解脱的果位都很难获得。也有这样的说法。但自宗不这样承许。麦彭仁波切讲,自续派暂时抉择单空也是为了众生,这是暂时的胜义谛,不是最究竟的胜义谛,最后他们还要抉择大空性。这是自宗的观点。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释》等论著中对此有详细的讲解。
只要允许空性,就都可以允许;若是不允许空性,就都不能允许。若是空性,都可以成立;若不是空性,都不能成立。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其他的就好理解了。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很难明白空性的真理。
对方为什么不敢讲空性?为什么不接受空性?他们一讲空性,就认为是断灭。其实,空性不是断灭。如果世上存在丝毫的一个实成法,那么除了它,其他任何法都不能存在,这才叫断灭。
空性不是断灭。为什么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法呢?一杯水,既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脓血,还可以是铁汁,甚至还可以是虚空。在一个外境上,一法为什么可以显现这么多种形象呢?就是因为它们都不是实有的,都是空性的,所以可以有各种显现,这叫大空性。
我们说轮回和涅槃,众生和佛,其实二者就是迷和觉这样的差别,前者是迷,后者是觉。在这些显现法的对境当中,不迷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迷了就有轮回,觉了就可以摆脱轮回。如《经观庄严论》中云:“故尽错觉即解脱”,脱离错觉了,就是解脱。
好,今天讲到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顶礼主要是对治傲慢。人都有傲慢这些不好的习气,若是有傲慢心,不会有任何进步。傲慢的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另一个是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和功德。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30
达真堪布:这样的福报丢不掉作为修行人,我们要随缘。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自然来的才是真正的福报。有些大德高僧住在山沟里,名闻利养自然就来了,侍奉、供养堆积如山。他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23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佛说阿弥陀经》提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这一位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之中的最第一,所以才说:“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二大理则﹞佛法的因缘论,虽有此三层,而主要的是事待理成,依此而成为事实,依此而显示真性。如上面说到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第一项 无明〕一、无明的含义即无知、不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错误的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我们不仅不知道真理法则,反而自以为是,错误认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这样诵经,能开智慧!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 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17
“﹝涅槃之深究﹞(一)蕴苦永息之涅槃:惟有甚深的空(无我)慧,才能破除我见。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生死永灭不再轮回相续才叫涅槃。这里点出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八、正定﹞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是「定」。定,有禅那、等持、三摩地等同义的异名。以下区别「定」与「正定」的不同。”定即是一心而非二心、三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因无始来的烦恼,多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身心仍然不免遗留有过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道 谛※﹝八正道﹞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四圣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苦是现实的一切,集是苦集起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心地法门。一个老妪住在深山之中,每天念六字真言咒。将嗡、嘛、呢、叭、咪、吽念成了嗡、嘛、呢、叭、咪、牛。周围的山变得殊胜,有神气。一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地藏菩萨就有这么大的加持力,有什么下地狱的罪业,他都给你免除。在地狱门口守着说:这是我的弟子,他信仰过我,不让他下。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985年农历九月十九重庆慈云寺(壹)题前概述一、能得到观音菩萨加被的三个条件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慈云寺举办这个观音法会是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达真堪布:若是你能转为道用,能转变心态,这叫祛病、祛魔“佛子”指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他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念,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十五愿:菩萨演一切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译文】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30
为避嫌疑筑屋田间,坚持不懈苦修廿年。不近女色财心未断,廿年之功一朝丧尽。江苏省崇明岛(今属上海)高石桥有王氏兄弟二人,长兄已忘其名,小弟名曰和尚,父母双亡。长兄已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这一品,是讲药王菩萨所修的最难行的苦行;这种苦行,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这一位菩萨,他已经证果成菩萨了,以前不叫“药王菩萨”,是叫“一切众生喜见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4
摘自:《妙法莲华经》浅释观世音菩萨救我们三灾八难,和我们众生有缘。读诵到这一品,我们要知道法义在哪里。我们众生受持《妙法莲华经》,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有难处,求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慈悲的智慧有许多人跟我谈到,他们旅行到贫穷国家时,经常看见满街的乞丐和游童,虽然心中悲悯,却又为了自己的爱莫能助而备感煎熬。总不能从此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要多念这两位菩萨?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间要多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两位菩萨专门发心在娑婆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摆正自己的位置佛法讲的是平等心、慈悲心。现在有个别的居士觉得为寺庙、道场捐了钱财,帮师父做了不少事情,就生起了我慢心,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同修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佛答时间:2024-12-16
达真堪布:苦修不是痛苦的修行有些学佛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修那个,什么都没有精通,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脑子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8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2-06
达真堪布:精进是一种迫切,而不是一种勉强 有的人逃避心特别强,一讲轮回过患,地狱、饿鬼、傍生有如何如何痛苦,就不愿意听,这都是逃避心啊!执着,患得患失!你把轮回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2-01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话说我们中国的宗教,向来分为儒道释三大支派,三教之中,除了儒教道教是中国本部所创始,释教却是由西域传入的,因为他拿觉世渡人为
观世音菩萨传时间:2024-11-29
有一个县太爷,为了教化民心,计划重建县城当中两座比邻的寺庙。公示一经张贴,前来竞标的队伍十分踊跃。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由两组人马雀屛中选:一组为工匠,另外一组则为和尚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学佛法的人,在每逢佛的诞辰、佛的纪念日,或者是,菩萨的诞辰,菩萨出家的纪念日,都应该尽你自己的力量去做功德。因为在平时,我们也应该做功德,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5
妙音菩萨与八万四千菩萨眷属,来到娑婆世界灵鹫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4
达真堪布:用呼吸来消业禅修之语要点:九节佛风 禅修打坐期间,绮语、恶语等都要断掉,念经、念佛等也暂时要放下、停止。上座之前,通过九节佛风——九次排浊气来调整语(气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1-24
念〈大悲咒〉、修持大悲法的人,切记不要生那种 desire(欲念)的妄想。护法善神都跟着修持的人,你一生那种的思想,他都知道:“这个人……,嘿!我不可以保护他!这么样子!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4
三十五、地藏菩萨神通力感应录顾居士今(八○)年夏九华朝山归来,百感交集。一日,定中念及在肉身殿前曾一再叩请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加持弟子能心生正念,永不退转,发挥所长
地藏菩萨灵感记时间:2024-11-19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黄柏霖:讲佛典故事化解老菩萨心结我以前在讲佛典故事给老菩萨听的时候,有一个老菩萨,她在做资源回收,她讲给我听,她说她儿子非常地不孝,要夺她的财产,还逼她把房地产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6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慈云忏主净土文慈云忏主净土文又称小净土文,为宋朝慈云忏主遵式法师所作。 原文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4-11-06
凡眼不识菩萨有一个名叫迦罗越的人,一心一意想见文殊菩萨,却总无法如愿。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法子,就是广行布施,设宴供养沙门,并且在会场正中央,设了个高高的座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1
暴发户买智慧的故事《经律异相》:从前有一个人,又贫穷,又愚痴无智慧,他不自觉无智慧之苦。但知贫穷难以度日,为了发财,故入海采取珍宝。这人入海,居然被他采得很多宝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达真堪布:怎样对治盲修瞎练的风气学佛、修行一定要有方法。如果真想解脱、真想成佛,你修的法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一个也不能缺少,如果缺少了,修行就不圆满、不完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0-29
你若欲念轻,智慧就增加一点,欲念就属于五浊恶世。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为什么叫六欲天呢?这儿的天人,虽然生到天上去,但是还有淫欲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你一念楞严咒,无论怎么样重的罪都消灭了。本来破戒是不可补救的,但是你若能念楞严咒,则能恢复你戒根清净。但是能念,不是就念一念,一定要得到诵咒三昧。这个咒就是从你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0-22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权巧现化影应十方◎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2
导读地藏菩萨跟娑婆世界众生因缘甚深,能度脱三涂众生的苦难,末法时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障碍很多,念地藏菩萨就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梦参老和尚圆满讲过“地藏三经”,弘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