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并且与儒、道等思想文化互相作用,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王志远教授认为,佛教的众生平等与儒家的“仁”的精神共同造就了中国人宽厚仁爱的品性,佛教思想中的“因果”二字更是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所不可避免的重要存在。
因果观念是佛教为中国带来的最具影响的礼物
佛教在中国发展已经有2012年。公元13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已逐渐消亡。中国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现在佛教在世界传播的主流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
佛教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1998年,我担任“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组委会”的秘书长,有关部门在纪念活动的批示上加了四个字——“隆重热烈”,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重视。这种重视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看法,我们已经把佛教看成是自己的宗教、文化了。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年间,博士弟子秦景先(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是为佛教初传标志。至今,佛教在中国发展已经有2012年。公元13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已逐渐消亡。中国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现在佛教在世界传播的主流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南亚、东南亚地区有从印度传出的南传佛教,但是无论从数量、规模、典籍的保存等各方面来说都没法和中国相比。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佛教在中国发展并向越南、日本、韩国延伸,形成整个东亚大的佛教文化圈。并且早期从日本,现在又从中国向欧洲、美洲传播,所传的佛教都是以中国为主。
中国的佛教还有着特别丰富的内容,从佛教历史上看产生了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大部分是上座部佛教,云南西双版纳也属上座部佛教,过去我们称之为“小乘佛教”)、汉传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藏传佛教(西藏、蒙古地区,过去称为“蒙藏佛教”)。因此,中国佛教具有四大语系: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蒙古语系。按照最新观点,我们以具有《大藏经》为标准,将佛教分为六个语系。除了梵语、满语之外,其他比较活跃的四个语系,汉传、藏传、南传、北传佛教,其传承都在中国的大地上。
过去的概念里没有把汉传佛教与北传佛教进行区隔。在近期举行的“蒙古佛教高层文化论坛”上,我们世界宗教研究所提出观点认为蒙藏佛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蒙古族对佛教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与西藏相比,有很大的独立性。蒙古佛教有自己独立的经典,蒙古语的经典《丹珠尔》《甘珠尔》就是蒙古文《大藏经》,而且有自己的传承,有自己的呼图克图——活佛。
从内蒙古到蒙古,再到俄罗斯的几个共和国,已经形成很大的用蒙古语传播的佛教,把这些笼统地概括为藏传佛教,现在看来概念上是有缺陷的。
过去把蒙藏佛教称为“喇嘛教”,“喇嘛教”在涵盖面上很清楚,但用词不科学,相当于以“和尚教”代称佛教,是不合适的。我的老师任继愈先生在改革开放后撰写《中国佛教史》时用“藏传佛教”替代了“喇嘛教”的称呼。不过近几年来,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藏传佛教”的说法使人看不清来龙去脉,使蒙古这么大的一个区域、这么多的人口、这么长的传承湮灭在“藏传佛教”的概念里,而“藏传佛教”则被等同于“藏族佛教”。
我们现在确定语系的前提是有独立的《大藏经》,蒙古族有对《大藏经》的全部翻译和整理,甚至在汉语本里已经散佚的,在蒙语本中还有保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在学术上对一个客观的历史状态做描述。
认识到佛教在中国的四个传承,有助于全面、真实地认识历史。从中亦可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儒家讲的是人人平等,“人皆可为舜尧”,佛教则是更加扩大为众生平等,不仅人与人平等,人与一切生物也是平等的,要珍惜每一个生命。
众生平等的博大精神
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之中自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实,儒、道、佛以及其他文化又是相互影响,合为整体的,需要我们去有机地继承。
如果把人生中需要的传统文化比做一个房子,那么儒家是这个房子的大门,其他诸子百家都是窗户,其中两个大的窗户就是道和佛。没有窗户,房子会显得闷;没有大门,就没有可进出的“道”了。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成一个体系,就是影响中国人思想的传统文化。
但是,中国人从来都分得清主从、本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直到现在,中国仍以“三省”来评价一个人。古代把读书人称为“儒生”,我从来不认为这个“儒生”就是狭隘地只指儒家,只看儒家的书,而是博览群书、读遍各家的。例如受儒家教育的人在商场、战场会很自然地应用兵家思想,而在生活中又秉承佛道精神,这在中国是极其正常而普遍的现象。
拘泥于孔孟学说,甚至其中很小一部分的“迂儒”才是狭窄而不全面地看儒家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就有人纠字眼说“人”“众”指的是士人。其实,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亲亲仁仁”,只不过这个“亲”和“仁”不是毫无差别的。这是实事求是的,人不可能达到对所有人一样的爱,因此,礼有差等,爱有亲疏,这是客观的、永远不会改变的。
所以,从儒家的很多观点来看,儒家是人生的哲学、人间的哲学,是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哲学,而不是形而上的,非常抽象的,脱离了人们生活的哲学。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儒学还是会成为很有教益的指南。这个指南不一定细节上都准确,但是大的方向是没有错的。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给儒学作了补充,并且吸收了儒学的基本思想。比如孝顺,佛教在印度有这个因素,有对父母的情感,但是不突出,加上早期佛教讲究“灰身灭智”,不太强调家庭关系。进入中国之后,出家则是大孝,在家是小孝。出家是成就大我,可以为历世的父母超度,乃至以众生为父母,是一种博大的精神。某种意义上,这是把儒的仁爱精神扩大了。如果说儒家讲的是人人平等,“人皆可为舜尧”,大家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性,佛教则是更加扩大为众生平等,不仅人与人平等,人与一切生物也是平等的,要珍惜每一个生命。这个扩展造就了中国人宽厚仁爱的品性。古代虽然不讲“环保”这个概念,但中国人对鸟兽、对生灵都是很珍惜的。
佛教的某些思想也曾被认为是迷信落后,我认为,脱离历史条件,以某一时期的科技发展来盲目地批判历史是不对的。例如轮回思想,就有其积极意义。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但现实生活并不全是这样,无法兑现的时候,人们积善的信心就可能动摇了。佛教提出业报轮回的观念,与先前的思想区别在于:每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自己过去所作所为引发和造成的,由他本人承担。父母这一代做的好事是由父母自己在来生得到回应,儿女自己带来的后果受到“恶报”,也跟父母无关。这样就从一个整体家族的互相责任,归结到每个人要对社会负责任。
轮回观念在两个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一个方面是让人们有信心,做一个好人,此生不能做完的,来世还可以继续未尽的事业,这就是“死而不已”。所以,佛教在历史上是给人们带来期望的,哪怕最苦难的时候,还有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志士仁人而言。另一方面,轮回观念对遏止人们做坏事有很大的作用,就像一个无形的警察要求人自律。除了道德说教、教育以外,自律在古代中国最有效的就是佛教的轮回观念所带来的。做了恶事要负责任,就是本人要受到报应,这是很让一些人的灵魂战栗的。
佛教教人以平和的态度积极进取,以善因得善果,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得相应的福报,这种思想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家的忠孝与佛家的因果
儒家礼乐文化是现实的陶冶。礼主差等,分上下尊卑,但是过分讲究尊卑就会导致对立,因此,乐主和谐。通过两套不同制度,礼乐在古代既保持了秩序又保持了和谐的亲情。
佛教同样有类似的思想。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但并不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是平均主义,只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在成佛的道路上是平等的。每个人造业,包括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会有相应结果,因此每个人的福报不一样。
虽然福报不同,但是佛教要求每一个人并不去埋怨别人,而是追问、叩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福报,从而经过努力去得到,因为福报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就来到自己身边的。佛教既让人们有一种取得平等的希望、尊严,又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永远的攀比和无尽的埋怨。攀比只能带来烦恼,用现在的话说是幸福指数上不去,这实际上是主观因素,用儒家的话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曾与河北柏林寺方丈净慧长老谈天,说到儒家和佛家两大思想派别对中国二千多年文化的贡献,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的两个字是“忠孝”,以孝为本,移孝作忠。普遍来看,中国人在交朋友时会不知不觉地考察其是否孝顺父母,假如风闻其不孝顺,就会逐渐疏远。孝成为最起码的做人准则。而一个孝顺的人必然会对朋友忠、对事业忠、对国家忠。儒家理论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即“忠孝”。
佛教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则是“因果”二字。明清以后的小说,无论是从《金瓶梅》到《红楼梦》,还是《三言二拍》等等著作,甚至戏曲,无不能看出佛教文化“因果”二字的深入影响。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因果相应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说,纠正不相应的因果,才能达到平衡与和谐,浮躁也就减少了。
佛教教人以平和的态度积极进取,以善因得善果,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得相应的福报,这种思想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佛教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变,上个世纪以来,佛教始终没有作为一个健康的、主动的、积极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直到近些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之下,人们认识到中国佛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新加以重视。佛教得到了发展与转变的一个契机。
现在离辛亥***已经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佛教的服务对象和自身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封建时代,佛教服务于帝王、贵族,佛教徒本人就是臣民。辛亥***之后,所有中国人变成平等的公民,不再有天子与臣民之分。佛教徒作为独立的人,需要为现代社会作贡献。佛教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可是这个转变没有完成,公民佛教,或者说完善的平民佛教并没有如期到来。我们需要像释迦牟尼遍游各地、讲经弘法一样,请佛走下神坛,从社会中来,走回到社会中去。
佛教应该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导师、心理辅导师、人生引导者。目前这个转变过程还只是刚刚在进行中,还有相当的一个进程。但是公民佛教的到来是必然的。
近年来,僧人出现青年化趋势,和社会的距离越来越拉近,数十位乃至上百位年轻僧人在全国各地讲经说法,受到了一定民众的喜爱。他们用现代语言进行演讲,将经典、古文以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带动佛教走出经典、走出寺院,蜕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佛教。而在这群年轻僧人之中,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大师。
风水1.什么原因使我在孤儿院长大,不像其他人一样,能享受到母爱?为什么我必须搬家十二次?什么原因让我患有高血压,甲状腺和精神衰弱?为什么一听到小孩子叫,我就会受不了,必须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2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运用改变因果的诀窍,就能避免恶因产生果报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逐步改善目前我们所处的境遇,让自己的果报越来越好。 当然改变因果还是有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5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一旦无常至,方知因果不虚。”我要讲一个10多年前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这件事在当时震动了新闻界。此事涉及我的三位同事(为了尊敬,我不提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3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答: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是故,诵经前,宜将经文的生字查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2
时人以堕胎为小事,不明其危害极大,对人生减损很多福气,有三大要害。一:堕胎等于将自己亲儿女杀害,胎儿怨气太重,会成为怨亲债主,后会找机会来报复。这是第一要害。二: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2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幼年体弱多病,性格也因而扭曲,对流血场景很感兴趣,迷恋上同性男子的美貌。后来他的作品经常描写这两种感觉。又热中于宣传右翼思想,曾试图发动政变
邪淫果报时间:2025-01-10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在文昌会文镇,聚集着100多家星月菩提佛珠生产厂家。目前国内最大的星月菩提佛珠加工基地和销售集散地,生产星月菩提佛珠等几十种佛珠产品。其中,星月佛珠产量占全国市场
行业新闻时间:2024-12-28
以香品防病疗疾,在我国最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曾经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代医药典籍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现实。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24
倚楼听雨几多寒,醉卧清风几度秋。俗话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可在历史长河中,佛教经历了兴盛,也经历了三宗一武的磨难,庆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佛教又走到了历史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女人多数都怨恨丈夫,不怨恨丈夫的少。男人也许会说:我媳妇还恨我啊,我还不知道呢。我告诉你,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女人为什么抱怨的多?因为女人从嫁给男人的那一刻起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据文化部网站消息,日前,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共同主办的山水心境中国水墨、香道、茶道艺术展演活动在韩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10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人有时很奇怪,假如知道某人有病,即使是亲人,也不敢用他用过的碗筷,甚至怕吃到他的剩菜,怕吃到他的一滴唾液、血液、鼻涕。而且和“人类”共餐,常强调“公筷母匙”,大家都认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佛学知识】佛经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佛门故事】吃荤的人可以念佛或念经吗?【佛学常识】什么人可以戴佛珠【佛门常识】入寺院原来要这样上香卍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梵文,读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文--藏密难信能信有明显节奏的事情,渐次发展,最后一出结局出现时,人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没人会感意外。人从出生而成长,从青年迈入盛年,由中年渐次进入衰老,然后老死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亲身经历和聆听过很多有关于人的因果报应、地狱这方面的事,在本地的庙宇里或古迹里都详细的有这方面的记载、雕塑画像、壁画等等。使得人看后触目惊心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1、 现世因果与宿世因果互为助缘形成六根残缺等问题ㄧ个佛弟子,能够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生而不残』,是成佛道上必备的行道资粮。而要获得尽未来际在菩萨道上,『生而不残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需求带来的危机】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身为作家,著书立书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不能导人走入歧途。好像施耐庵写《水浒传》,看起来文词构想是很奇特的,所以很多人愿意看;看了之后都入迷了,也就好像抽鸦片烟,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6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香道,是汉族的一种传统艺术,人们通过对名贵香料的鉴赏与感悟,来到达颐养身心、净化心灵的目的。香道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芳香养鼻的范畴,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来调动灵性,追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26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