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话说什么呢?舍利子是佛的弟子,他的名字叫舍利子,佛告诉他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和空不是对立的。这个异可以说是不同,不异即不是不同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色是色、空是空。这两个概念是从现象世界事物的两个方面去看,从这个方面来看它是空,从那个方面来看它是色,虽然两者名字上有区别,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不应该把它对立起来,所以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就是不离,色不能离开空,空也不能离开色。其实关键是说,空并不是指色没有了不存在了才是空。我想引一段《维摩诘经》里的经文,该经里面有一品叫做《入不二法门品》。《入不二法门品》里强调的都是叫我们看问题不能把它对立起来,其实对立的两方都是相关的,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实都是相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对立的两个概念是可以沟通的,这就是佛教讲的不二法门。
在《入不二法门品》里面谈到色空的问题,有这样一段话:“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把这句话连起来看,讲得很清楚,色空为二,但是色即是空,非色灭了才空,而是色性自空。后面这两句话就是来解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我想用《维摩诘经》中《入不二法门品》里这段话来解释《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最恰当的,关键是它点出来了空并不是色灭了才空,而色的本性是空。
因此一个是现象的有,一个是本性的空,这两个东西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这就破除了人们对空这个概念理解上的错误,或者是把它绝对化,以为只有离开了色才是空。如果说早期佛教里存在着把色和空分开来看,只有色没有了才是空,色灭了才是空。那么就是说色和空是两个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两重世界。
为什么说早期佛教相对来讲强调出家出世,因为这个家和这个世界是滚滚红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污秽、诱惑,那你怎么可能达到一个空呢?不可能。只有跳出三界、跳出红尘你才能达到空,并把在家和出家的对立延伸到了红尘和清净世界的对立。佛教倡导要超脱生死达到涅槃,要摆脱烦恼获得觉悟,这在佛教里面就是烦恼和菩提、生死和涅槃的关系,如果把上述关系看作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境界,我们常常会要抛弃一个去求得另一个,也就是我们都希望离开烦恼、生死而去求得涅槃、求得菩提觉悟。因此把两者对立、分别开来。
早期色空的理论诠释上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在实践上就告诉我们离开这个色是没有空,也就是说离开了滚滚红尘的、染污的世界你也求不到一个清净的世界。佛教发展到这个时候被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不片面地强调出世,不是片面地强调我们要逃避、回避现实,而是反过来强调我们要面对现实。我们怎么能离开色去求空呢?怎么能离开这个红尘世界去求清净世界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教理论上的变化带来了佛教实践上一个很大的变化。
在中国大乘佛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世间,但是我们要以一种出世的心去做。所以也就像《维摩诘经》里讲的,只要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是性空的,我们也就是出了世间了。所以《维摩诘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世间性空,即出世间”。在《维摩诘经》里面也讲到“世、出世不二”,也就是世间即出世间,出世间即世间,不把这两个世界对立起来,《心经》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
世间性空,即出世间
我们讲的是五蕴中间的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只是讲五蕴里面的色蕴,它是这种情况。其实这是一个一贯的理论,贯彻在所有的方面,这个色既是五蕴里面的色,也可以代表所有的色的现象世界。应该说首先要破除五蕴里面的色空的关系问题,而且不仅要破除五蕴里面的色空的关系问题,也要破除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问题。
最后一句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谓亦复如是也就是跟色空的关系一样。色和空的关系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受、想、行、识呢?这句话没有展开,一句带过,如果展开那就是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五蕴中,每一蕴跟空都是相即不离,都是不二的,那么由五蕴构成的生命体当然也是这样了。
因为五蕴构成了一个主体,人们就把它执著于我。人们之所以破不了我就是认识不到五蕴的空,认识不到主体的空。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破我执也很清楚容易了。我不异无我,无我不异我,我即是无我,无我即是我。对于我的执著也就不会那样地固执了,可以放下了。
从早期佛教来讲,一个关键就是要破除对于我的执著,破除我执、我慢。人总觉得自我是最了不起的,自我跟别人相比较起来总觉得比别人强。佛教就是要破我执、我慢,就是要让你认识到我的这种无常性和无我性,这种无常性和无我性又不是离开了自我、离开了我这个主体去求得。这也就发展为这样一个理论,即我和无我不二。
在《维摩诘经》的《入不二法门品》里面也有一节谈到我和无我不二。我、无我不二,到了大乘佛教就发展成佛就在我心中,心净则佛土净。净土佛性都在我的自性之中。这也不是要求我们离开当下的自我去到个什么地方去求成佛,求成菩萨。只要你按照佛菩萨的这种理念、精神去实践你的人生,那么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心净则佛土净,你心如果是干干净净的话,那就是佛,这也就实践了佛教一直强调的每个人要自净其意。
佛法最根本的一个理念,在佛教里也称为一种戒。在佛教里面有一个七佛戒,就是过去现在七佛共同遵守的一个戒叫七佛通戒,也就是我们平常大家最熟悉的几句话,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要去作恶而去行善的关键就是要自净其意。
大乘佛教强调:自性本来清净,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我们到了这个世界上受到了种种染污,如果能够觉悟到这样的染污使我们离开了真我,觉悟了这一点就能够把真我重新恢复起来,那你就是佛。
中国近代有一位著名的高僧太虚,他把这种理念很好地表达出来了。他有四句话是这样讲的“仰止唯佛陀(也就是我们景仰的最终目标、最高的榜样就是佛陀),完成在人格(达到这样一个榜样的样子,那就在于你人格的自我完善、完成)。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佛教并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而是落实到我们怎样做人,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达到完善人格的人就是佛。
——选自楼宇烈著《花开莲现:<心经>大智慧(精)》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佛说阿弥陀经》提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这一位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之中的最第一,所以才说:“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这样诵经,能开智慧!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 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17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心地法门。一个老妪住在深山之中,每天念六字真言咒。将嗡、嘛、呢、叭、咪、吽念成了嗡、嘛、呢、叭、咪、牛。周围的山变得殊胜,有神气。一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读诵心经也是非常好的,我们在念诵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和恭敬。我们在读诵的时候是要有思想去思考的,我们在读诵的时候一定要找个安静的地方,而多多的读诵心经也是有功德
心经感应故事时间:2024-12-27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慈悲的智慧有许多人跟我谈到,他们旅行到贫穷国家时,经常看见满街的乞丐和游童,虽然心中悲悯,却又为了自己的爱莫能助而备感煎熬。总不能从此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读诵心经的好处是有很多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读诵心经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的话,自己就应该每天坚持去读诵的。心经是可以帮助大家提升自己内心境界的经典智慧,现在也是有越来越
心经感应故事时间:2024-12-05
有一个县太爷,为了教化民心,计划重建县城当中两座比邻的寺庙。公示一经张贴,前来竞标的队伍十分踊跃。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由两组人马雀屛中选:一组为工匠,另外一组则为和尚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暴发户买智慧的故事《经律异相》:从前有一个人,又贫穷,又愚痴无智慧,他不自觉无智慧之苦。但知贫穷难以度日,为了发财,故入海采取珍宝。这人入海,居然被他采得很多宝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你若欲念轻,智慧就增加一点,欲念就属于五浊恶世。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为什么叫六欲天呢?这儿的天人,虽然生到天上去,但是还有淫欲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7
你一念楞严咒,无论怎么样重的罪都消灭了。本来破戒是不可补救的,但是你若能念楞严咒,则能恢复你戒根清净。但是能念,不是就念一念,一定要得到诵咒三昧。这个咒就是从你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禅宗的精神以对生命的智慧有哪些教益?我们可以从禅宗的一些文本和故事中,自然领悟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中,我个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诵念心经 逢凶化吉 (唐 玄奘)唐朝玄奘法师,早年在四川时,一次看见一个生疮的人,又脏又臭,衣服破烂。起悲悯心,带他回寺院,给他衣服,饮食。病人很感激,便传授法师《心经》,从
释门法戒录时间:2024-10-17
第八章 空与智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宋无德禅师就佛学而言,当一个人把种种罣碍、尘劳和烦恼洗净之后,自己的心智获得自|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心经广义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第五节 智得并空智之分类不一,有二智三智四智五智等等。今分述之:照理不迷曰慧;对理顿决曰智。智之起,必依乎慧;故智慧二名常合称之,依智而细加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心经广义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第二章 破诸相法相无穷。世间上一切事物,修行上一切境界,皆法相也。大般若经每列举百数十种为例,仍是择要言之。本经更求简易,世间法只取十二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0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3
1我们念佛人,心里面唯一的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人间,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在一起相处。相处要以什么态度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30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不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分析中国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思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释迦牟尼佛当初也得跟师父,一个师父一个师父学,跟好多的佛,学了很多,所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是要经过学的。犹如在暗室中有宝,不能见暗室里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摘要: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管理阶层和社会精英分子,从苏东坡到雍正,都格外重视禅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禅宗又名心宗,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主讲:楼宇烈先生主题: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时间:2006年11月4日上午地点:昌平随园国学会所主持人傅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优雅别致的随园,来到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2
国内对孔子的认同够了没有?孔子如何走向世界?昨天、前天的《参考消息》上面有两篇文章。这是前天的,前天的文章里面讲到山东近日发行了以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孔子彩票,这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2
在前两天我们讲解了将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讲解的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威巴萨那,即观禅。所谓的人或众生是由心和身,即名和色构成的。名色分成五蕴,佛陀教导了这五蕴。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四圣谛,我解释了禅修者如何通过其亲身体验或直接体验法来认识第一圣谛,苦的止息。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个主题。没有人喜欢苦,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和安详。苦有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6
酒吧摆艳遇佛形似男女双修:抱的不是女人是智慧[图]近日,一则丽江一酒吧摆价值千万的‘艳遇佛’引游客疯狂抚摸的网帖炒热了丽江古城一酒吧里的一尊佛像。丽江本就以艳遇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8-26
我希望你们能正确了解禅修方法,因此在禅修前,了解一些有关禅修准备事项很重要。巴利文经典中提到了这些准备事项,并给出了一些重要的观想方法。第一是礼敬佛、法、僧,并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定如何选择目标四种护卫止禅法舍弃我禅师一般上,修禅者会有意或在潜意识里都把定列为修禅的目的。又由于这些人不了解定可分为正定和邪定,因此导致许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
佛答时间:2024-08-18
智力与智慧智力和智慧是我们经常提起的话题,似乎这一字之差的智力和智慧是一个意思了。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待我慢慢道来方之此言不谬。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学中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智慧。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五、靠不住的世界“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有人说:“我们明明不是有眼睛吗?这不是耳朵吗?这不是鼻子吗?怎么会说没有呢?”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01
星云大师讲《心经》第13课丨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03三、生死流转我们读《般若心经》,主要是为了要有般若,证悟般若智慧,超越对待、超越有无、超越生死之外,去认识自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31
星云大师讲《心经》第8课丨苦从哪里来?无我怎么能无苦呢?03三、如何除苦怎么样除苦?科学的发达,能解脱人一部分的痛苦;医学发达,能给人类延年益寿;经济发展,改善大家的生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31
星云大师讲《心经》第5课丨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直为别人而活!02二、说到“观自在菩萨”,我们必须先了解“菩萨”常有人以为菩萨一定都是神通自在、飞行去来、神通变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30
第5课丨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直为别人而活!01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直为别人而活!【下卷】透过故事读《心经》下卷将《般若心经》经文分段阐述。星云大师通过一
星云法师时间:2024-07-30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玄奘法师奉诏译金山闭关人无名僧感义 於一九九三年二月初开笔1观自在菩萨。2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3照见五蕴皆空。4度一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29
1 我们学佛,求智慧、求福德重要。学佛学什么?就是求智慧、求福德,佛陀教育就是教这两桩事情。2 福德的根源是孝亲,智慧的根源是尊师,对父母没有孝心,这个人没有福报;对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13
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泥问佛祖:“我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而我却饱受讥嘲冷落,我不嫉妒、不为
佛教知识时间:2024-07-12
買智慧人生要如何才能快樂幸福呢?是擁有財富、美貌,還是地位、名聲?佛典裡有一則公案──有一個國家很富有,擁有全天下的東西,但是他們的國王卻仍然感到不快樂,因為他想要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05
心经思想蠡测~五佛陀教示我们亲近善知识,于见闻中唤起善观的基因德性,透视了真理才能成佛。有如家庭、社会、国家,都需慎重选出善于经营的人才来运营才能发达,大家才能善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心经思想蠡测~七五戒中之不杀生是身庄严,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是口庄严,不贪、不嗔、不痴是心意庄严,根本上身口意都一是体,身口意庄严,都会令人信敬,即是身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1
第四章 正宗分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一、说净土因果:1、长者发问: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第五章 方便品一、方便本义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有三层意思: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度众的智慧清晨,佛陀率领着五百僧侣,由舍卫城缓缓的往摩竭国迈进,一路上庄严的队伍,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顶礼供养。乞食毕,佛陀与五百比丘僧于摩竭国界边缘的一片树林下
佛典故事时间:2024-06-17
得美貌智慧,常诵五菩萨心咒修此五位菩萨心咒,可得美貌,可得财富,可得人心,可消除障碍违缘,可忆起前世,可往生成佛。一、观音心咒唵(ong)嘛(ma)呢(ni)叭(ba)弥(mi)吽(
佛教知识时间:2024-06-13
《济缘》云:今越次而学,行既失次,入道无由。这一段文是说,现在一般的出家人,都是超越次第而修学,修行既然失去次第,根本无法入道。说到这里,我就感慨很深!现在大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6